2018年红旗谱读后感学习800字
读红旗谱有感

读红旗谱有感作为一本经典的马列主义读物,红旗谱伴随着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走过了漫长的岁月。
它不仅是一本政治学习的教材,更是一本人生的指南。
在我读红旗谱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它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下面,我将结合我的阅读体验,谈一谈我对读红旗谱的感想。
首先,读红旗谱让我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红旗谱中所讲述的党的历史和理论体系,让我更加明白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我从中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会站在人民的立场并获得人民的信任和爱戴,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尊重,使得中国不仅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富强,更加实现了人民幸福和社会稳定。
其次,读红旗谱让我认识到共产主义信仰的伟大。
在红旗谱中,作者多次强调了“信仰”这个词。
正是这种信仰,促使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地追求社会公正和人民幸福,促使了中国人民在面对艰难困苦的时候仍然能够坚定不移地走向胜利。
共产主义信仰带给了我思考人生意义的启示,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信念。
最后,读红旗谱让我对历史事件有了更加正确的理解。
在红旗谱中,作者详细地回顾了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如长征、抗日战争和土地改革。
通过红旗谱的阅读,我更加明白了这些事件的历史和背景,也更加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在这些事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这些历史事件都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当珍惜和传承这些历史,激励后代人不断前进和拼搏。
综上所述,读红旗谱使我受益匪浅。
红旗谱中所包含的思想和精神,让我受益终身。
读红旗谱,不仅是一种政治学习,更是一次人生历程,一次永不停止的追求,一次对未来的憧憬。
我们应当像红旗谱所传达的那样,信仰共产主义,坚持真理,不断拼搏,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2018年红旗谱读后感学习1200字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也可直接使用红旗谱读后感1200字红旗谱读后感1200字【一】暑假里,我阅读了一本革命书籍《红旗谱》。
这是我国著名作家梁斌先生所写的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长篇小说。
通过在大革命失败前后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下,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以“反割头税”和“二师学潮”为中心事件,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地壮丽图景。
那是怎样一个黑暗不公的社会啊!小说主人公小虎子父亲朱老巩和冯老兰冲突,不久吐血身亡;为躲避恶霸的残害,小虎子只身下了关东。
他刚走,被恶人奸污的姐姐就跳河自尽了。
30年后,小虎子回到了锁井镇,决心报30年前的血仇。
这时他名叫朱老忠,带着妻子和儿子大贵、二贵。
在斗争中找到了共产党,终于走上了正确的斗争道路。
朱老忠参加反割头税运动,给二师学生送粮,到思罗医院营救张嘉庆,代严志和去济南探监,探监之前,还拿钱给江涛上学。
这些生活细节都烘托了朱老忠的高尚品质。
充分表现了他在统治阶级压迫下的叛逆性格。
朱老忠具有中国农民慷慨好义、济危扶困、舍己为人的朴实品质。
同时又具有强烈的阶级爱憎和斗争精神,当他寻找到革命道路后,又有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党的无限忠诚。
还有从事革命的运涛和江涛。
在第二年春天,运涛外出打短工,认识了秘密从事革命工作的共产党县委书记贾湘农老师,走上革命道路。
后来运涛告别家乡和春兰,到南方参加革命军,当了连长。
接到他的来信,全家人和锁井镇的穷人们欢欣鼓舞。
可是到了1928年秋天,很久没有音讯的运涛请人给家里写来一封信,说他在国民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被捕,关在济南监狱中了。
江涛就和朱老忠去济南探望运涛。
从济南归来,江涛决心继续哥哥的事业。
从此他寒暑假回家帮父亲种田,开学回学校上课,课余时间就到工厂、农村从事革命宣传工作。
党组织派他回家乡组织反割头税运动,和割头税包商首脑冯老兰斗争。
在党的正确带领下最后取得了反割头税斗争的胜利。
《红旗谱》读后感

《红旗谱》读后感美文閱讀網小編爲大家整理了一篇《紅旗譜》讀後感範文,更多讀後感盡在美文閱讀網。
《紅旗譜》讀後感《紅旗譜》是梁斌1953年開始創作的一部三卷本長篇小說,1958年出版第一部,被譽爲反映中國農民革命鬥争的史詩式作品,引起了強烈反應,并被多次改編爲話劇,電影。
《紅旗譜》講述了鎖井鎮農民的革命鬥争,再現了那個軍閥混戰、日寇侵華的危急年代,處于社會最底層的農村農民真實而又複雜的生活和精神狀态。
作品通過三代農民的不同鬥争道路及其命叩臅咽沸宰冞w,力圖深刻地勾勒出中國農民在民主革命中尋找解放的曲折曆史。
這部曆史的展開,立足于反割頭稅和保定二師學潮等鬥争,反映了冀中農民邉拥娘L貌,同時他們又與全國範圍的大革命時期的農民邉印⒈狈鹫囊欢儭⑶锸掌鹆x等遙相呼應。
這樣,冀中平原的風雲,不僅成了大革命前後中國革命的寫照,而且把農民的反抗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結合起來,通過農民反抗過程的描述,概括了民主革命鬥争的曆史,藝術地說明了億萬農民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主體力量,農民的反抗鬥争,如不彙入共産黨領導的無産階級革命洪流,就不可能獲得成功。
《紅旗譜》成功地塑造了各種人物形象,其中有沉着曆練的朱老忠,貪得無厭的馮老蘭;有執刀仗義相助的嚴老祥;有糊裏糊塗的朱老星;有莊稼正義的“樂天派”伍老撥;有狹隘孤僻的老驢頭;有封建頑固的老套子有變換花樣剝削壓榨農民的“新型劊子手”馮貴堂;有狠心手辣、貪得無厭的馮老蘭;有憨厚淳樸的嚴志和;有欺軟怕硬、甘當狗腿子的李德才;有爲北伐入獄的嚴邼?有被抓強迫當兵的朱大貴;有後繼哥哥道路的嚴江濤;有積極向上、向往革命的知識分子嚴萍;有出身地主門庭的革命青年張嘉慶;有熱情奔放、忠于革命的農村姑娘春蘭;有舍身獨擋惡霸的朱老鞏,附炎趨勢、好管閑事的嚴老尚等等。
《紅旗譜》塑造了三代農民的英雄形象,特别是橫跨兩個時代的農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讓我感觸頗深。
朱老忠是一個跨越舊民主主義和新民主主義的革命兩個曆史階段的人物。
2018年红旗谱读后感700字

红旗谱读后感700字红旗谱读后感700字(一)梁斌的《红旗谱》是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
作品开篇于清朝末年,长工朱老巩、严老祥阻止恶霸地主冯兰池毁钟侵田大闹柳树林,揭开了20世纪冀中农民斗争的序幕。
冯兰池得胜,朱老巩呕血身亡,严老祥漂泊异乡,朱老明串连28户穷人三告冯兰池失败,埋下了两个阶级的世仇,孕育了子辈朱老忠、严志和与冯家的矛盾。
朱老忠带着复仇的火种走出关东,挖参、打鱼、淘金、历尽磨难。
25年后重返故土,继续与冯家抗争,并让儿子大贵去当兵,资助严志和次子江涛去读书,他凭直觉,寄希望于“一文一武”报仇雪恨。
但残酷的斗争,使他遭受一系列打击,给予他很大的教育。
后来他找到了党,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进行反割头税和保定二师学潮等集体斗争,才真正改变了与冯家乃至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形势,结束了悲剧命运。
这是一部中国农民寻求自身解放之路的曲折历史。
这部历史的展开,立足于反割头税和保定二师学潮等斗争,反映了冀中农民运动的风貌,同时他们又与全国范围的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北伐战争、四一二政变、秋收起义等遥相呼应。
这样,冀中平原的风云,不仅成了大革命前后中国革命的写照,而且把农民的反抗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结合起来,通过农民反抗过程的描述,概括了民主革命斗争的历史,艺术地说明了亿万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体力量,农民的反抗斗争,如不汇入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洪流,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就人物而论,《红旗谱》在特定的历史内容和深厚的地域土壤基础上,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具有民族文化心理特点的人物形象。
朱老忠的形象尤为醒目。
家族乃至阶级的世仇,孕育了他强烈的反抗精神;20余年闯荡江湖的传奇经历,造就了他“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精神;不寻常的人生磨难,曲折的斗争历程,使他逐渐加深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养成了“出水才看两腿泥”的坚韧性。
总之,朱老忠是一个生活在20世纪初叶,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农民英雄的典型形象。
作者说:“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小说,首先是小说的主题。
【读后感】关于《红旗谱》读后感

关于《红旗谱》读后感【本文概要】《红旗谱》这部书主要讲了三代农民的不同斗争道路及其命运的历史性的变迁,深刻的描述了中国农民在民主革命中寻找解放道路的的曲折历程。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本文读后感频道!【篇一】关于《红旗谱》读后感阅读《红旗谱》,自己好像回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因为《红旗谱》是一部具有民族风格,反应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式作品。
矛盾老先生曾称赞过这部作品:“《红旗谱》是里程碑的作品,《播火记》也是里程碑的作品。
《红旗谱》揭开了悲壮的中国农民斗争史,是一部撼动人心的作品。
《红旗谱》再现了那个军阀混战、日寇侵华的危急年代,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村农民真实而又复杂的各种形象。
”所以在阅读这部作品之前,我先了解了一下作者的写作背景,才知道为写《红旗谱》,梁斌曾“三辞官”:第一次是辞新武汉日报社长之职;第二次是辞中央文学研究所机关支部书记之职;第三次是辞天津市副市长之位。
梁斌辞官的初衷只有一句话:不写好《红旗谱》,无颜见江东父老!终于,共计120万字的《红旗谱》三部曲长篇画卷,即《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问鼎文坛。
梁斌的脾气很倔,倔得硬气、刚烈。
“*”期间,他被造反派批斗。
有人问他《红旗谱》是不是大毒草,是不是“王明左倾”路线。
梁斌坚决回答:不是。
一次,有个造反派叫他站在高凳上,一脚踹倒凳子,将他重重摔在水泥地上,问他承不承认,梁斌爬起来依然坚决回答:不是。
平时没事梁斌就爱和老百姓聊天,门口卖菜、修鞋、拉煤的无不说“梁老是个大好人”。
遇到不平事,梁斌定要管。
有位革命老同志的遗孀生活比较困难,有关部门说,老同志去世了,以后不会常来了。
老太太找到梁斌哭诉。
梁斌火了,马上质询那个部门负责人,事情很快便解决了。
梁斌一生最珍视的莫过于他的手稿。
1976年唐山大地震,人们纷纷逃跑,梁斌却冲向书房,“我的手稿!我的手稿!”他不顾一切地喊着,将手稿紧紧搂在怀中。
当时书柜里还有他多年收藏的近300幅珍贵名画,但他第一时间想到的只有手稿。
红旗谱-读后感

红旗谱-读后感引言概述:《红旗谱》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它以红军长征为背景,通过描写红军战士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仰和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精神风貌。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阐述《红旗谱》给我带来的感悟和启示。
一、红军战士的坚定信仰1.1 红军战士对党的忠诚《红旗谱》中描写了红军战士对中国共产党的忠诚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仰。
他们在难点的长征路上,始终不忘初心,为了人民利益而奋斗,不畏难点困苦,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这种坚定的信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2 红军战士的自我牺牲精神在《红旗谱》中,红军战士们不仅表现出对党的忠诚,还展现了自我牺牲的精神。
他们为了革命事业,不惜抛却个人的利益和幸福,甚至舍弃了亲人和家庭。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深受触动,使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1.3 红军战士的革命斗争意志红军战士们在长征中经历了无数的难点困苦和生死考验,但他们从未抛却对革命事业的信念和斗争的意志。
他们始终坚持战斗到底的决心,不畏强敌,不怕牺牲,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这种顽强的斗争意志激励着我在生活中面对难点时勇往直前。
二、红军战士的英勇事迹2.1 红军战士的战斗技能《红旗谱》中生动地描绘了红军战士的英勇事迹。
他们在战场上展现出出色的战斗技能,善于运用灵便的战术和勇敢的决心,打败了敌人,保卫了革命事业。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惟独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训练,才干提高自己的能力。
2.2 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们经历了饥饿、疾病、寒冷等极端环境,但他们始终保持着顽强的意志,坚持战斗到底。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这种顽强的意志给我树立了坚毅的信念。
2.3 红军战士的团结合作精神红军战士们在长征过程中,互相匡助、互相支持,形成为了密切的团结合作关系。
他们共同面对难点,共同克服难关,最终实现了伟大的胜利。
这种团结合作精神启示着我,在团队合作中要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共同追求共同的目标。
《红旗谱》读后感800字

《红旗谱》读后感800字导读:本文《红旗谱》读后感8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红旗谱》,这是我国作家梁斌先生所写的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长篇小说。
由于是一次读完作品,所以明显仓促,何况本身对这类小说带一些成见,虽然读时尽量避免,但仍然花费了许多时间。
《红旗谱》通过在大革命失败前后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下,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以“反割头税”和“二师*”为中心事件,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获得重大的成就。
《红旗谱》成功地塑造了三代农民的英雄形象,特别是横跨两个时代的农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
朱老忠是闪烁着夺目光彩的“这一个”,是长篇小说园地中不多见的成功典型。
整部作品凸显了浓郁的民族风格。
另外,综合作品中“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民族传统精神,充满浓厚地方色彩的冀中平原深广背景等,该书称得上是一部反映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式作品。
从父辈的严老祥和朱老巩再到子辈的严志和和朱老忠,无不折射出同乡人,建立在友情之上的同乡人,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是鲁迅对瞿秋白的真诚剖析,而严老祥和朱老巩、严志和和朱老忠不单单是经历了我们现代人中非常“不显眼”的“富贵”,更是共同经历了数不尽的“患难”。
从整本小说来看,我觉得像是在回忆一件事。
就如,开篇所说的“那时小虎子才十几岁”,“二十五年后的一个春天”等,我觉得作者是站在时间轴的末端来写这部小说,像是在回忆那些事那些情,却不失当时时代的先锋力量;在彷佛在审视着所谓的“命运”,好像第一代人、第二代人都在经历着似曾相识的坎坷。
两岁的距离并不远,却猛然懂得搁在脑子深处的那些曾经的点点、幕幕。
每当我们往后看一次,所呆想的,不管是一句歌词还是一个字,都是那样的揪心。
眼里看着墨黑的字,感受到有时代痕迹的家庭、朋友、爱情、家乡,抹去那小说中感动的情节,凸显出那种时代的“悲”,或许那是我心中的自己对生命的“悲”吧。
关于《红旗谱》观后感800字分享

关于《红旗谱》观后感800字分享《红旗谱》小说通过在大革命失败前后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下,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以“反割头税”和“二师学潮”为中心事件,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获得重大的成就。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红旗谱》观后感800字,欢迎大家阅读!《红旗谱》观后感800字【一】梁斌的《红旗谱》是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
作品开篇于清朝末年,长工朱老巩、严老祥阻止恶霸地主冯兰池毁钟侵田大闹柳树林,揭开了20世纪冀中农民斗争的序幕。
冯兰池得胜,朱老巩呕血身亡,严老祥漂泊异乡,朱老明串连28户穷人三告冯兰池失败,埋下了两个阶级的世仇,孕育了子辈朱老忠、严志和与冯家的矛盾。
朱老忠带着复仇的火种走出关东,挖参、打鱼、淘金、历尽磨难。
25年后重返故土,继续与冯家抗争,并让儿子大贵去当兵,资助严志和次子江涛去读书,他凭直觉,寄希望于“一文一武”报仇雪恨。
但残酷的斗争,使他遭受一系列打击,给予他很大的教育。
后来他找到了党,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进行反割头税和保定二师学潮等集体斗争,才真正改变了与冯家乃至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形势,结束了悲剧命运。
这是一部中国农民寻求自身解放之路的曲折历史。
这部历史的展开,立足于反割头税和保定二师学潮等斗争,反映了冀中农民运动的风貌,同时他们又与全国范围的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北伐战争、四一二政变、秋收起义等遥相呼应。
这样,冀中平原的风云,不仅成了大革命前后中国革命的写照,而且把农民的反抗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结合起来,通过农民反抗过程的描述,概括了民主革命斗争的历史,艺术地说明了亿万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体力量,农民的反抗斗争,如不汇入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洪流,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就人物而论,《红旗谱》在特定的历史内容和深厚的地域土壤基础上,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具有民族文化心理特点的人物形象。
朱老忠的形象尤为醒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也可直接使用
红旗谱读后感800字
红旗谱读后感800字【一】
《红旗谱》,这是我国著名作家梁斌先生所写的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长篇小说。
由于是一次读完作品,所以明显仓促,何况本身对这类小说带一些成见,虽然读时尽量避免,但仍然花费了许多时间。
《红旗谱》通过在大革命失败前后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下,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以“反割头税”和“二师学潮”为中心事件,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获得重大的成就。
《红旗谱》成功地塑造了三代农民的英雄形象,特别是横跨两个时代的农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
朱老忠是闪烁着夺目光彩的“这一个”,是长篇小说园地中不多见的成功典型。
整部作品凸显了浓郁的民族风格。
另外,综合作品中“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民族传统精神,充满浓厚地方色彩的冀中平原深广背景等,该书称得上是一部反映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式作品。
从父辈的严老祥和朱老巩再到子辈的严志和和朱老忠,无不折射出同乡人,建立在友情之上的同乡人,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是鲁迅对瞿秋白的真诚剖析,而严老祥和朱老巩、严志和和朱老忠不单单是经历了我们现代人中非常“不显眼”的“富贵”,更是共同经历了数不尽的“患难”。
从整本小说来看,我觉得像是在回忆一件事。
就如,开篇所说的“那时小虎子才十几岁”,“二十五年后的一个春天”等,我觉得作者是站在时间轴的末端来写这部小说,像是在回忆那些事那些情,却不失当时时代的先锋力量;在彷佛在审视着所谓的“命运”,好像第一代人、第二代人都在经历着似曾相识的坎坷。
两岁的距离并不远,却猛然懂得搁在脑子深处的那些曾经的点点、幕幕。
每当我们往后看一次,所呆想的,不管是一句歌词还是一个字,都是那样的揪心。
眼里看着墨黑的字,感受到有时代痕迹的家庭、朋友、爱情、家乡,抹去那小说中感动的情节,凸显出那种时代的“悲”,或许那是我心中的自己对生命的“悲”吧。
《红旗谱》这部革命著作给我感触颇深,它不仅反映了历史,更给了我们深刻的历史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