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 13.1 分子热运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13.1分子热运动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13.1分子热运动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13.1 分子热运动一、教学内容1. 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2. 扩散现象:不同物质的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3. 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4. 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越高,分子的平均动能越大,分子运动越剧烈。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掌握分子运动的规律。

2. 通过观察和分析扩散现象,让学生认识分子之间的无规则运动。

3. 让学生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并能解释一些相关的现象。

4. 让学生理解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并能运用这一关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热运动的具体特点,以及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分子热运动的概念,扩散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粉笔、黑板。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热胀冷缩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分子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 讲解:详细讲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分子运动的规律,分子间的作用力,以及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3. 观察与分析: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一些扩散现象,如气体、液体、固体的扩散,引导学生理解分子之间的无规则运动。

4.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在热天分子的运动更剧烈,为什么气体更容易扩散等。

六、板书设计1. 分子热运动的概念2. 分子运动的规律3. 分子间的作用力4. 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七、作业设计答案:在热天,温度较高,分子的平均动能越大,分子运动越剧烈,因此分子的运动更剧烈。

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大,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较小,因此气体更容易扩散。

答案:固体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较大,因此固体很难被压缩。

13.1分子热运动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

13.1分子热运动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

教案:13.1 分子热运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20232024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主要涉及第13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和特点2.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3. 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4. 扩散现象及其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二、教学目标1. 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掌握分子热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 了解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掌握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能够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4. 理解扩散现象,掌握其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扩散现象的解释。

2. 教学重点:分子热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扩散现象及其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分子热运动模型图。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香气四溢的饭菜、湿衣服变干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引出分子热运动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 分子热运动的概念:介绍分子热运动的定义,解释分子在不断运动的原因。

(2)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通过分子模型图,讲解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如固体和液体的保持形状和流动性。

(3) 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讲解温度对分子热运动的影响,如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剧。

(4) 扩散现象:解释扩散现象的定义,阐述其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3. 例题讲解:选取与分子热运动相关的例题,如解释气体扩散、溶液稀释等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给予解答和反馈。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分子热运动1. 概念:分子在不断运动2. 特点:无规则、快慢与温度有关3. 分子间的力:引力、斥力4. 温度与分子运动:温度升高,运动加剧5. 扩散现象:分子间相互渗透,与分子运动有关七、作业设计(1) 湿衣服在阳光下干得快;(2) 气体充入气球后,气球体积变大;(3) 香水喷洒后,整个房间充满香气。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的第13.1节《分子热运动》。

本节主要介绍了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以及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理解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以及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以及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难点:分子热运动的微观机制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热胀冷缩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分子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 知识讲解:(1)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分子在运动中碰撞,改变方向和速度。

(3)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3.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让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物质的分子运动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分子热运动的概念2. 分子的无规则运动3. 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为什么物体在受热时会膨胀。

答案:物体受热时,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加剧,分子间的距离增大,从而导致物体体积膨胀。

2. 请用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夏天饮料容易溢出。

答案:夏天温度高,饮料中的分子运动加剧,分子间的距离增大,导致饮料体积膨胀,容易溢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同时,可以拓展延伸一些相关知识,如分子动理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1《分子热运动》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1《分子热运动》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13.1《分子热运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13.1章节《分子热运动》。

本节课主要介绍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原理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具体内容包括:1. 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2.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原理: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3.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引力与斥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能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3. 引导学生认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原理。

难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段生活中的现象,如酒精蒸发,引导学生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引出分子热运动的概念。

2. 知识讲解:教师简要介绍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讲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3.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与分子热运动相关的例题,如气体扩散、固体膨胀等,引导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现象。

4. 随堂练习:教师布置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师讲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引力和斥力,并通过实验或动画展示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六、板书设计13.1 分子热运动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引力与斥力七、作业设计(1)酒精蒸发;(2)固体膨胀。

2. 请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九年级物理全册 13.1 分子热运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全册 13.1 分子热运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
2.能够识别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将分子间作用力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启发:固体分子会运动到其他固体中吗?
5.思考:可以。
6.讲述:扩散现象。
6.观看、领悟:气体、液体、固体都会发生扩散现象。
播放动画“扩散现象”。
7.演示:在两烧杯中分别装入等量热水和冷水,用滴管在各烧杯底部注入一滴墨水。
提出问题: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7.观察、思考并回答: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温度高时,扩散得快,说明分子运动得快。
归纳: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提问:为什么气体和液体很容易分隔开?而大多数固体却需要用较大的力?能举出一些具体的事例吗?
1.思考:如铁丝不易拉断。
猜想: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
2.演示实验:两铅柱间分子的引力使其结合起来。
2.观察:从所能看到的实验现象中体会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教学过程提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运用
1.创造情境:用喷雾器喷出香味剂。请闻到味道的学生举手示意。
1.学生感受,激发兴趣。前排学生先闻到,稍后后排学生才能闻到。
2.引导:我们能闻到香味,但不是同时闻到的。关于这个现象,同学们有什么问题?

九年级物理全册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新人教版(new)

九年级物理全册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新人教版(new)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内能这一章是学生在学完宏观物理现象的有关知识后,对微观世界的知识进一步学习,而分子运动为后面研究物体内能及其有关知识做好铺垫.由于分子的运动无法直接观察,所以教材通过演示实验、举例说明等让学生通过宏观现象认识微观运动。

最后教材还通过生活实例说明了分子间存在的作用力,并利用分子间作用力的知识在微观上解释了物质存在三种物态的原因。

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电子显微镜下的物体,让学生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并了解原子的尺度.2.通过演示实验和举例说明,让学生认识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对扩散现象加以说明。

3.通过对宏观现象的推理分析让学生认识分子力,并进一步的了解固、液、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观察液体扩散现象的过程,能通过观察推理得出分子运动的结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通过对分子运动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并能在解决问题中尝试应用这些科学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

用实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对科学有求知欲。

2.通过对生活现象的分析来认识微观世界,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的习惯,培养实践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

通过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2.分子运动和温度有关。

难点:通过对宏观现象的分析,推断微观的分子运动特点.四、教学手段由于这节课的知识比较抽象,要通过大量的实验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本人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实验—-观察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既让学生认识到扩散现象又能分析出扩散与温度的关系,由于学生有了切身体验,学生学习起来印象会更深刻。

不能演示的实验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推理得出分子运动的特点.对于扩散和温度的关系、铅柱之间的吸引力、水分子间的斥力等无论是学生实验还是演示实验都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去体验,从而加深学生的认识。

13.1分子热运动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

13.1分子热运动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

教案:13.1 分子热运动学年:20232024学年年级:九年级学科:物理一、教学内容1. 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2.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3. 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4. 扩散现象及其解释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 让学生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并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

3. 让学生掌握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能用这一关系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难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计算,温度与分子热运动关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分子模型道具。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段关于咖啡香气四溢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能闻到咖啡的香气?这与分子热运动有什么关系?2. 知识讲解:(1)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2)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引力使分子聚集在一起,斥力使分子保持一定的距离。

(3)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分子间的距离变大,相互作用力减弱。

3. 例题讲解:例题:一个气体分子在一定温度下,从容器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对其运动有什么影响?解答: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分子在运动过程中不断改变方向,但总体上仍然朝着温度较高的方向运动。

4. 随堂练习:练习题:一杯热茶放在桌子上,为什么茶香四溢?解答:茶香四溢是因为茶分子在热运动中从杯子中扩散到空气中,进入我们的鼻腔,引起嗅觉。

5. 知识拓展:介绍扩散现象及其解释,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扩散现象,如香水、烟雾等。

六、板书设计分子热运动:1. 定义: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

2. 特点: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九年级物理全册 13.1 分子热运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 13.1 分子热运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三章内能本章是在学习了机械能的基础上,把对能量的研究拓展到内能.首先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进一步引出分子动理论;接着讲述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具有的分子动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内能,通过实验说明利用内能可以做功,以及改变内能的两种不同方法,反映了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之间的相互转化;最后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引出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基本属性,并进一步学习关于比热容的热量计算.本章共分3节:1.第1节“分子热运动”,首先介绍了有关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知识,通过对分子的大小进行讨论,使学生对分子的体积小、分子数目多,留下深刻的印象.接着提出分子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问题,并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扩散的快慢,得出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然后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并利用微观结构的知识来解释宏观的固、液、气三态之间的变化,为从分子结构角度理解物体内能的本质打下基础.2.第2节“内能”,“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教学中先通过生活中利用内能做功的实例引出内能的概念,并进一步分析内能的影响因素(将宏观物理量“温度”和微观机理“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激烈程度联系起来),然后讲述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在分析热传递过程中提出“热量”的概念.3.第3节“比热容”,这节是先从日常生活常识出发,讨论出物体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及升高温度的度数之间的关系.通过探究活动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理解,让学生对常见物质的比热容大小有一个具体的印象.【教学目标】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①让学生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能识别扩散现象,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现象,知道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能用分子的微观结构(分子间的距离及分子间的作用力)去解释物体固、液、气三态之间的转化;②知道内能、热量的概念,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③了解比热容的概念,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通过与弹簧的弹力进行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通过实验探究找到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通过探究,认识到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不同.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实验演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科学世界》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学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初步认识,内能和热量的概念,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的有关计算.【教学难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做功与热传递,利用比热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课时建议】本章共有3节,建议7课时.第1节分子热运动……………………………………………………1.5课时第2节内能………………………………………………………………2课时第1课时初步认识内能第2课时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第3节比热容……………………………………………………………2.5课时第1课时比热容第2课时热量的计算本章复习训练…………………………………………………………1课时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进行解释.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能利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解释固、液、气三态之间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想象和类比等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知道可以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分子热运动,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教学难点】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教具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一块冰糖、废旧的玻璃杯、蜡烛、铅筒、一杯大米、若干条小鱼、两只温度计、洋葱、花露水、空气清新剂、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空瓶子.学生:一杯凉水、一杯热水、一把药匙、少量红墨水(或黑墨汁)等.【教学课时】1.5课时【新课引入】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课件1“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并提问:(1)可以判断出是什么物质在运动吗?(2)这与我们前面研究过的汽车等物体的运动相同吗?(3)这种运动有什么规律?生:这是极细小的粒子的运动.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师这些细小的粒子其实是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分子的相关知识.【进行新课】知识点1 物质的构成师广阔无垠的宇宙大得难以想象,那么,构成物质的小微粒究竟小到什么程度呢?换句话说,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在探寻着这个问题的答案.古希腊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水、火、土、气四元素组成;我们的祖先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组成.但这些看法都不科学,到底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好,下面请大家分组做分割物质实验,进行探究:小组1:撕纸,看哪一组撕得最碎.小组2:打碎废旧的玻璃杯(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千万不要喷撒到眼睛里,可以用布包住玻璃杯后,用锤子敲打).每打碎一次拿出来看看,探究打得更碎时,玻璃有何变化?小组3:打碎冰糖(用锤子敲打),每打碎一次拿出来看看,探究打得更碎时,冰糖味道有何变化?小组代表回答:无论纸撕得多么细小,纸还是纸;玻璃无论研磨得多么细小还是玻璃;冰糖无论研磨得多么细小还是冰糖(分割后仍然具有甜味).师那是因为我们分得还不够细小,如果分到我们肉眼不能看到的细小微粒,它们会是如何呢?将纸、玻璃、冰糖等不停地分割下去,当分割到一定限度时,即它们的直径只有10-10米时(当然,肉眼不能看到,只能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纸就不再是纸,玻璃不再是玻璃,冰糖不再具有甜味.因此,分割到这一限度时,小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我们称这些粒子叫做分子.(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第一个把这些粒子叫做分子)师除了分子以外,我们还要知道一种粒子——原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这些知识我们以后将学习,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分子的相关知识,因此关于原子本课就不多讲了.板书:常见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颗粒,分子很小,直径大约是百亿分之几米,通常以10-10m为单位来量度.例题1(多媒体展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C.分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D.分子的直径约为10-10m解析: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了物质原来性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分子很小,直径约10-10m,肉眼无法看到,必须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分子不是最小的微粒,分子由原子构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分子的研究已经不断深入.答案:C课堂演练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堂练习.知识点2 分子热运动1.探究分子的运动与温度的关系师既然分子这么小,我们用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那怎么研究它的运动呢?我们前面学过类似的研究方法吗?学生讨论,回忆研究方法:转换法、模型法、类比法等.教师可以打比方,来确定研究方法.展示实物:一杯大米、有一条小鱼的一杯水、有许多条小鱼的一杯水,引导学生确定与分子运动相似的物体.学生观察交流,找到与分子运动相似的物体运动:水中运动的大量小鱼.师我们就用这种类比的方法来研究分子是如何运动的.展示实物:两杯盛有等量水和小鱼的水杯.(两水杯分别装有冷水和热水,且热水的温度不能太高,水温可以使小鱼能够承受).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两个水杯中小鱼运动快慢明显不同,学生觉得好奇,不妨请一个学生用手摸下两个水杯,感受有何不同.这样让学生有个猜测:小鱼的运动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水的温度越高,小鱼运动的越快.教师引导学生类推分子的运动与温度的关系.板书:分子的运动快慢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2.扩散现象教师请学生做实验:将红墨水滴入两杯不同温度的清水中,观察水颜色变化的快慢.(进一步强化学生理解分子的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教师顺便介绍,两种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实验演示:教师演示教材P3页《演示》中的二氧化氮和空气互融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最后两个瓶子的颜色变得均匀了?生:因为分子是运动的,二氧化氮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时和上面瓶子中的空气互相接触后彼此进入了对方.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下面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观察举例说明分子是在运动的.生:(发言火热)桂花开放时,十里飘香;路过炒菜的厨房闻到辣椒味扑鼻而来;切洋葱时辣味难闻……师扩散现象是分子的运动,那么扩散现象可以在哪些物体间进行呢?请大家结合身边的现象举例加以说明.学生讨论,并进行实验:(1)在教室喷空气清新剂,很快闻到香味(扩散现象可以在气体与气体间进行);(2)清水中滴入红墨水,水变红(扩散现象可以在液体与液体间进行);(3)堆放煤的墙角不久变黑了(扩散现象可以在固体与固体间进行).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并从上述实验中得出结论:扩散现象可以在固体、液体或气体之间进行.教师总结:由于分子的这种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板书:(1)扩散现象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彼此间进行.(2)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3)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例题2(多媒体展示)在刚刚装修好的房间内,能闻到强烈的甲醛气味,这是由于甲醛分子造成的.研究表明吸入或接触甲醛会对人体造成多种危害,因此应尽量避免吸入或接触甲醛.解析:进入刚装修完的房间内,能闻到强烈的甲醛气味,是由于甲醛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缘故,这种现象叫做扩散现象.答案:无规则运动课堂演练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堂练习.知识点3 分子间的作用力1.分子间的引力师既然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固体、液体分子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课件4:用力挤压两块铅柱,然后下面加挂上重物的实验.(参照教材P4页《演示》)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分析,得出结论:分子间存在引力,正是这种引力才使得固体、液体保持一定的体积,使它们里面的分子不至于散开.板书:分子之间存在引力.2.分子间的斥力教师演示实验:压缩铅块、压缩装满水的矿泉水的瓶子.请学生观察并分析为什么固体、液体难被压缩,然后得出结论.生:物质处于固态和液态时,分子间还存在斥力,使得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师是不是其他状态下分子间就没有引力和斥力呢?生讨论,师引导,作答:气体分子之间同样有引力和斥力,只不过相对来说比较小.师(教师出示与弹簧连接的2个小球)请大家阅读教材P5页第1自然段,类比老师手中的两个与弹簧连接的小球(如图),理解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分析分子之间的引力与斥力如何变化?学生根据小球间距离的变化,体会分子之间作用力的表现方式.分子间作用力的形象解释:(多媒体展示)分子间相当于有一个小弹簧连接,当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相等时,分子处于平衡位置(分子间大约相距10-10m);当有外力迫使分子靠近,使分子间的距离小于10-10m时,斥力大于引力,斥力起主要作用,以反抗外界的压迫;当有外力拉伸,使分子间的距离大于10-10m时,引力起主要作用,以阻碍外力的拉伸;当分子间距离很大时,就好像弹簧被拉断了,引力斥力都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不计.师就学生回答进行整理、归纳.板书:(1)当分子间的距离减小时,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多些,对外呈现出斥力.(2)当分子间的距离增大时,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快些,对外呈现出引力.(3)如果分子相距很远(10倍分子直径),那么引力和斥力都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例题3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练习册中对应题目,并针对性地讲解.3.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师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下,我们在物态变化的章节学习中知道了物质通常有几种状态?生:有三种状态,即固态、液态和气态.师那同种物质处于不同状态时具有的物理性质相同吗?请举例说明.生:不同.例如水,当温度降低时,水结冰,温度升高时变成水蒸气.水结冰后变硬,有一定的形状;变成水蒸气后体积明显增大.而且液态水和水蒸气都没有形状,具有流动性.师回答得很好.同学们,请大家猜想为什么固、液、气三态会具有这样的宏观特点?生:这可能是与物质的分子的相互作用力(或分子之间的距离)有关.师好,下面,我们分组进行实验探讨:小组1:把一节蜡烛放在金属筒中进行加热使其熔化,接着冷却,观察由固态到液态,再到固态,体积有何变化?小组2:把一块冰砖(事先准备好,从冰箱里取出)放入金属筒中进行加热使其熔化,接着放入冰箱冷却,观察由固态到液态,再到固态,体积有何变化?(学生可以先猜想假设,然后进行实验探究,并得出结论.)师大多数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变小.注意:水例外,水结冰时体积变大.例如,寒冷的冬天,暴露在室外的自来水管因结冰而胀破.(为了表示三态物质分子间距离或排列情况的不同,需要建立一个实物模型.教师可以参照下图,并借助学生在上课时、课间休息和课外活动三种情景进行类比,帮助学生分析、理解物质处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情况.)板书:物质的状态变化时,体积发生变化,主要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的距离及相互作用力(或分子排列方式)发生了变化.例题4(多媒体展示)请同学们思考并完成下列表格.解析:由于固态物质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液态物质分子次之,气态物质分子分布很散,故固态物质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态物质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气态物质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液态\,气态物质具有流动性.固态物质分子间的距离最小,分子间的作用力最强,液态物质次之,气态物质分子间距最大,分子间的作用力最弱.固态\,液态物质不易被压缩,气态物质容易被压缩.答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并进行板书.板书:分子动理论包括3个部分:(1)常见物质是由大量分子、原子构成的;(2)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3)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课堂演练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堂练习.【课堂交流、小结与延展】师同学们,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了物质是由大量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这些可以通过我们的视觉、嗅觉等感知的现象来推断出来.而且有些在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洗衣粉放在热水里比放在冷水中洗衣服时去污能力强.你们还有哪些收获呢?请相互交流、讨论.生1:通过学习,我明白了:分子的运动是一种热运动,可以通过它对外的现象体现出来.生2:扫地时,看到灰尘飞扬,这是分子运动吗?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这不是分子的运动,因为分子的运动是不需要外部提供条件,它是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是自身的无规则运动,而且分子是看不见的.灰尘飞扬是灰尘颗粒在外界的驱动力作用下被动地运动.生3:扩散现象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进行,但我们通常感觉到气体之间进行的速度很快,如八月桂花开放时,十里飘香.而固体、液体之间却没有这么快,这又是为什么?生4:既然说不同的分子之间可以扩散,那分子之间是不是有间隙?生5:物质的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为什么没有抵消呢?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课后你们可以根据刚才自己提出的问题去探究,找到正确的答案.【教师结束语】同学们,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收获不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转换法和类比法.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分子热运动的知识在生产\,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只要大家平时多关注生活\,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勤于思考,就能轻松地学好物理.好,谢谢大家!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1.为加深学生对扩散这个常见现象的探究兴趣,我设计了学生熟悉的红墨水在水中扩散的实验.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让学生了解和分子热运动有关的现代科技,让学生列举扩散现象在生活中的有关实例.2.本节需要考察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较低但内容抽象,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讨论为主,然后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运用“讨论·实验·探究·创新·反思”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提出问题──进行类比──形成假说──分析推断──实验检验──得出结论”为主线的思维程度进行教学,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3.本节课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分子运动情况及扩散现象有更具体、清晰的了解,在相关部分设计了多媒体课件.4.在帮助学生理解分子间引力和斥力时,采用一种建模法,用弹簧连接小球(类似分子),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蒸发与分子动理论蒸发的快慢与温度\,表面积\,表面空气流速有关,这是宏观因素.从微观上来分析:(1)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激烈,跑到空气中的速度越快,蒸发越快.(2)分子运动时,向上运动到表面继续向上运动就可以从液体中出来.所以表面积越大,从表面向外运动的分子个数就越多,越容易蒸发.(3)分子运动是无规则的,跑到空气中的分子也会跑回到液体中,但是如果表面空气流速比较大,很快就可以把跑出去的分子带走,有利于后面的分子跑出来,这样就有利于蒸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1 分子热运动
基本思路: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
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重点: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知识.
措施:做好演示实验,用实验证明。

难点:指导学生从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
质的微观结构.
措施:结合挂图,最好用多媒体演示,给学生一感性认识。

教法:实验法、推理法、科学建模法。

学法指导:
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有直观感觉,再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分子之间存在相互
作用力。

教具准备:二氧化氮气体、广口瓶、量筒、硫酸铜溶液、铅块、锡块等。

学习导入:
我们打开桌子上放的那瓶香水或打开那盒香皂,有什么感觉? 为什么能闻到香水或香皂的香味?
深入探究:
阅读教材2、3页完成:
实验1:往盛有水的烧杯中,滴入红墨水,过一会儿,观察到烧杯中水变红.
实验2: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
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过一会儿,发现上面空瓶有红色.
实验3:在量简里装一半清水,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的密度
比水大,沉在量筒下部,可以看到无色的清水与蓝色硫酸铜溶液之
间有明显的界面.一天天过去,发现界面逐渐模糊不清了.
阅读教材3、4页完成:
实验5: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块铅就
会结合起来,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分开.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
在引力.分子间的引力使得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

实验6:我想把粉笔压缩得短一些,容易做到吗?为什么?
分子之间存在斥力.由于斥力的存在,使得分子已经离得很近的固体和
液体很难进一步被压缩.
小结: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这就好像被弹簧连着的小球.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
力.如果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当堂达标:
一、填空题
1、一切物质都是由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运动,
物体内部的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和。

2、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这是由于分子间存在着;粉笔的痕迹能
留在黑板上说明分子间存在着。

3、防治“非典”期间,防疫人员把按比例配好的消毒液喷洒在教室外的走廊里,
一会儿在教室里也闻到了药味,这种现象说明了;天气
越热,药味弥散得就越快,说明。

4、吸烟有害健康,在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只要有一个人吸烟,一会儿房间里就
会充满烟味,这是分子的现象。

所以,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请不
要吸烟。

二、选择题
5、物体在00C时,分子将()
A.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B.一部分开始停止运动
C.可能运动也可能不运动,要看是哪种物体
D.不运动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实验4: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
切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约1 mm深.
我们上面做的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
方的现象,叫做扩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举出几
个例子.
实验5: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凉水.用
滴管分别在两个杯底注入蓝墨水,发现装热水的烧杯很快变蓝了.说明热水扩散得快,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
小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B.扩散现象只能放生在气体之间,不可能发生在固体之间
C.由于压缩固体十分困难,说明固体分子之间没有空隙
D.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这两种力总是相互抵消
8、将一滴红墨水滴入一杯清水中,一段时间后整杯水都变红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水的温度为00C ,就不会发生这种现象
B.这是扩散现象,它只是放生在液体和气体中
C.这是扩散现象,它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如果水的温度越低,扩散将进行得越快
★★拓展延伸:
1.“八月桂花遍地开”时,很远就能闻到桂花的芳香,这是一种______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_______,扩散越快。

在制造半导体元件时就利用了这一特点。

3.“花气袭人知昼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陆游《春居书喜》中的两句诗。

对于前一句,从物理学角度可理解为: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_______加快,说明当时周边的气温突然____________.
★★★中考链接:
1.下面哪一个现象的描述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6、下列各种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A.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B.打扫室内卫生时,可以看到灰尘在空中飞舞
C.将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沿途拉成一长串墨迹
D.将几粒粗盐放入盛水的杯中,过一段时间整杯水都变咸了
7、下面有关分子热运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扩散现象说明了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封闭在容器内的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C.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D.铅笔芯用了一段时间后会变短,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6.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的是()
A. 酒香不怕巷子深
B.金块和铅块紧压在一起,过几年后发现铅中有金,金中有铅C.沙尘暴起,尘土漫天
D.衣橱里的樟脑球会逐渐变小
A.春天柳枝摇曳
B.夏天荷花飘香
C.秋天落叶纷飞
D.冬天瑞雪飘飘
2.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
A.扫地时尘土飞扬
B.气体容易被压缩
C.蜡烛“流泪”
D.美酒飘香
3.水与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的体积之和,表明
分子之间存在着_______;把两块表面干净的铅块压紧,下面吊一个重物也不能把它们拉开,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

4.下列现象中,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
A.风吹时,风车转动
B.滴在水泥地上的污渍,时间越久越难擦净
C.水往低处流
D.烟从烟囱里冒出来
5.对下列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打开香水瓶盖后,能闻到香味,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