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

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

C-反应蛋白(CRP)测定的最新临床意义人类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是在感染和组织损伤时血浆浓度快速,急剧升高的主要的急性期蛋白。

CRP可以激活补体和加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而起调理作用,从而清除入侵机体的病原微生物和损伤,坏死,凋亡的组织细胞,在机体的天然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

关于CRP的研究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传统观点认为CRP是一种非特异的炎症标志物,但近十年的研究揭示了CRP直接参与了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并且是心血管疾病最强有力的预示因子与危险因子。

目录简介结构特征和主要功能C-反应蛋白(CRP)测定的最新临床意义展开简介结构特征和主要功能C-反应蛋白(CRP)测定的最新临床意义展开简介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

最早采用半定量的沉淀试验,现在制备优质的抗血清,可以建立高灵敏度、高特异性、重复性好的定量测定方法。

CRP是第一个被认为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在急性创伤和感染时其血浓度急剧升高。

CRP由肝细胞所合成。

CRP含5个多肽链亚单位,非共价地结合为盘形多聚体。

分子量为11.5万-14万。

电泳分布在慢γ区带,有时可以延伸到β区带。

其电泳迁移率易受一些因素影响,如钙离子及缓冲液的成分。

CRP不仅结合多种细胞、真菌及原虫等体内的多糖物质,在钙离子存在下,还可以结合卵磷脂和核酸。

结合后的复合体具有对补体系统的激活作用,作用于C1q。

CRP可以引发对侵入细胞的免疫调理作用和吞噬作用,而表现炎症反应。

CRP作为急性时相反应的一个极灵敏的指标,血浆中CRP浓度在急性心肌梗死、创伤、感染、炎症、外科手术、肿癌浸润时迅速显著地增高,可达正常水平的2000倍。

结合临床病史,有助于随访病程。

特别在炎症过程中,随访风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等。

正常值:800-8000μg/L(免疫扩散或浊度法)。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是一种能与肺炎链球菌C多糖体反应形成复合物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半衰期19小时;血清CRP由肝脏合成,白细胞介素1b、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是其合成的最重要的调节因子;CRP的分子量为105 500,由含有五个相同的未糖基化的多肽亚单位组成,每个亚单位含有187个氨基酸,这些亚单位间通过非共价键连结成环状的五聚体,并有一个链间二硫键。

hs-CRP临床意义

hs-CRP临床意义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正常值】免疫散射比值法:<2毫克/升。

【临床意义】目前,临床上超敏C-反应蛋白的测定,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进行动态监控,以预测心肌梗死的危险性。

当超敏
C-反应蛋白>2.1毫克/升时:①初发心肌梗死危险度增加3倍。

②发生出血卒中危险度增加2倍。

③发生严重外周动脉血管性疾病危险度增加4倍
众多研究资料表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不是一种简单的脂质沉积性疾病,机体炎症在AS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起着关键作用。

近年来,随着检测方法的改进,特别是采用一些新的敏感的方法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发现其轻度升高与冠脉事件、卒中及周围血管病相关联,是一种独立的危险因素,是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心绞痛及支架置入患者未来事件的因素。

hs-CRP作为炎症标志物及AS、血栓形成疾病的介导和标志物在心血管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正越来越受到临床的广泛重视。

C反应蛋白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C反应蛋白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C反应蛋白‎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汤晓萍1.C反应蛋白‎的发现和结‎构C反应蛋白‎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之‎一,研究发现急‎性感染患者‎的血清能和‎肺炎双球菌‎细胞壁上的‎C多糖发生‎沉淀反应,后证实参与‎反应的是一‎种蛋白质,故称之为C‎反应蛋白[1] 。

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q‎23,序列上高度‎保守,C反应蛋白‎属于穿透素‎家族成员之‎一,由5个相同‎的亚单位以‎非共价键形‎式结合,形成对称的‎环状五球体‎,中间环绕一‎孔型结构,其凹面含有‎配体结合位‎点,每个亚单位‎有206个氨‎基酸残基,相对分子质‎量为23×103 [2-3]。

正常状态下‎,分子以五聚‎体形式存在‎ ,在酸性或碱‎性环境中也‎可分解为单‎体, 从而引起某‎些免疫反应‎ ,但由于C反‎应蛋白单体存在于‎细胞膜而非‎血清中, 故很难检测‎[4-5]。

炎症、感染、组织损伤时‎,在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的刺激下‎,主要由肝脏‎生成并可在‎其他组织局‎部如神经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合‎成[6-7] 。

2.C反应蛋白‎的生物学作‎用C反应蛋白‎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参与多种自‎身生理及病‎理生理过程‎,与磷脂胆碱‎残基具有高‎度亲和力,并且可以和‎多种自身配‎体如浆细胞‎脂蛋白,损伤细胞的‎细胞膜,小核糖体蛋‎白颗粒,调理素细胞‎等或外来配体‎如多聚糖、磷脂以及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微‎生物的组分‎相结合,与这些配体‎结合后,可以激活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8-9] ,但经典途径‎的激活仅限‎于其初级阶‎段,即产生调理‎素几乎不能‎激活晚期补‎体蛋白。

因此不激活‎膜攻击复合‎体的强烈促‎炎作用,限制补体激‎活晚期炎症‎反应的发展‎及强度[10-11]。

同时,还能通过因子的介导‎抑制补体激‎活替代途径‎。

可以看出C‎反应蛋白一‎方面参与机‎体的防御功‎能;另一方面对‎补体激活后‎的炎症反应‎所带来的潜‎在破坏性具‎有限制作用‎[10]。

超敏C-反应蛋白的研究现状及临床应用

超敏C-反应蛋白的研究现状及临床应用

超敏C-反应蛋白的研究现状及临床应用一、C反应蛋白定义由肝细胞合成(1 - 19 mg/天)存在于人的血清、脑脊液、胸腹水等多种体液中是炎性淋巴因子(白介素-6、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刺激肝脏和上皮细胞产生的急性相蛋白,是非特异性免疫机制的一部分。

相对分子质量为115,000~140,000。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被公认为是最有价值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它的升高可以提示许多炎症事件的发生,因此,很久以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感染性疾病的检测。

近年来有研究者发现,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起始、形成、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所以C反应蛋白这个极其灵敏的炎症指标在各种类型心血管疾病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现对C反应蛋白在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诊断、监测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CRP的结构和生理功能最早发现其和肺炎球菌的C多糖相结合而得名,由5个相同的亚单位以非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环状五球体,206氨基酸在体外可激活补体,诱导内皮细胞产生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上调ICAM-1、VCAM-1和E选择素,介导巨噬细胞摄入天然低密度脂蛋白,使单核细胞产生组织因子增加CRP是环状五球体蛋白,属于Oligomeric钙结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120000,由5个相同的单体以非共价键构成,是炎性淋巴因子白介素-6、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刺激肝脏上皮细胞合成的。

CRP是由Tillet和Francis于1930年在一些急性病患者的血清中发现,因为它能和肺炎链球菌的荚膜C多糖起沉淀反应而得名。

它是非特异性免疫机制的一部分,在钙离子存在下可以结合膜上的磷脂酸胆碱,也可结合染色质激活补体的经典途径,增强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刺激淋巴细胞或单核/巨噬细胞活化,起调理作用。

CRP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也可以检测到,主要是结合于部分降解的低密度脂蛋白;此外,CRP也可以促进巨噬细胞组织因子的生成。

C-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C-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C-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黄石理工学院医学院,湖北黄石435003)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方法:参考近期文献,综述了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结果:C-反应蛋白在化脓性感染、组织坏死时升高;鉴别细菌性或非细菌性感染;鉴别风湿热活动期和稳定期;鉴别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

结论:C-反应蛋白是急性时相反应极灵敏的指标,对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和评估治疗效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标签:-c反应蛋白;检测;临床意义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m,CRP)是一种主要由肝脏合成的球蛋白,具有抗原性,可用免疫学方法进行测定,在有组织损伤的炎症情况下,特别是细菌性感染时其反应最为敏感,CRP在24h内可升高1000倍,是反映机体感染的敏感指标之一,被称为急性时相蛋白,广泛存在于血液和其他体液中。

可利用特异性抗CRP抗体与病人血液中CRP反应,根据形成的沉淀环的直径、凝集程度、浊度或呈色反应来判断血清中CRP含量。

现将其检测的临床意义综述如下:1.肺炎患儿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有研究表明:对细菌性支气管肺炎和支原体肺炎患儿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CRP。

结果两组CRP阳性率分别为85%和12.5%,有显著性差异(p<0.01)。

提示CRP检测可作为肺炎病原体的辅助诊断方法,对临床用药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当肺炎患儿支原体抗体阳性且CRP升高时,可考虑为支原体和细菌混合感染,或提示有较严重的并发症可能。

2.C-反应蛋白在肺结核病中检测的临床意义某院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87例肺结核患者结核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的血清CRP浓度,分析治疗前后检验结果与临床的关系。

结果87例肺结核治疗前血清CRP浓度检测平均值为(90.58+76.61)mg/L;治疗后血清CRP浓度检测结果平均值为(15.21+33.41)mg/L。

单纯肺结核者治疗前CRP浓度检测值超正常范围占88.8%;治疗1个月后占28.5%。

谷丙转氨酶超敏C反应蛋白及谷草转氨酶在急性阑尾炎患者中的检测价值

谷丙转氨酶超敏C反应蛋白及谷草转氨酶在急性阑尾炎患者中的检测价值

谷丙转氨酶超敏C反应蛋白及谷草转氨酶在急性阑尾炎患者中的检测价值急性阑尾炎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诊断难度较大。

在临床工作中,寻找一种简单、精确的检测方法来协助诊断急性阑尾炎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近年来,谷丙转氨酶超敏C反应蛋白及谷草转氨酶作为炎症指标在临床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在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中显示出了一定的价值。

本文将从这两个指标的检测原理、临床应用及检测价值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谷丙转氨酶超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1、原理谷丙转氨酶(ALT)是一种存在于肝细胞中的酶,其主要作用是参与氨基酸的代谢。

在急性阑尾炎患者中,由于炎症反应的存在,肝细胞受损,谷丙转氨酶释放增加,因而血清中ALT水平升高。

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期蛋白,它在机体发生炎症时会显著上升。

谷丙转氨酶超敏C反应蛋白是指在谷丙转氨酶水平升高的情况下,测定血清中C反应蛋白的敏感度更高,有助于更准确地反映炎症状态。

2、临床应用谷丙转氨酶超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炎症性疾病的诊断与疗效监测中。

在急性阑尾炎患者中,谷丙转氨酶超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可帮助医生更快速、准确地诊断出疾病,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谷丙转氨酶超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还可作为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估指标,对急性阑尾炎的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二、谷草转氨酶的检测1、原理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也是存在于肝细胞中的酶,其检测也可反映肝脏的炎症状态。

在急性阑尾炎患者中,由于炎症的存在,肝脏受损,谷草转氨酶释放增加,导致血清中AST水平升高。

测定血清AST水平可反映肝脏受损的程度,有助于判断急性阑尾炎的情况。

2、临床应用谷草转氨酶的检测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肝功能的评估和疾病的诊断。

在急性阑尾炎患者中,谷草转氨酶的检测不仅可以反映肝功能的状况,还可以作为评估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

谷草转氨酶的检测结果还可以作为治疗效果的监测指标,有助于评估治疗的效果。

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李新亮一、前言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 n, CRP)因其能和肺炎双球菌的细胞壁的C多糖起沉淀反应而得名,CRP是机体的一种重要急性期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是相对分子质量为115-140KD的血清β球蛋白。

CRP含5个多肽链亚单位,非共价结合为盘形多聚体,这种特征性的结构使其归类于五聚素(一组具有免疫防御性的钙结合蛋白)家族。

CRP 的生物特性主要表现为能结合细菌、真菌等体内的多糖物质,在钙离子存在下,形成的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释放炎症介质,促进细胞间粘附和吞噬细胞反应,溶解靶细胞。

CRP可与许多细菌真菌寄生虫的细胞壁磷脂酰胆碱和人细胞膜磷脂酰胆碱结合。

正常人血清中CRP含量极微(1-10mg,平均值约为3.5mg/L),当有急性炎症、创伤和冠心病时CRP会升高,可合成1g。

循环中CRP半衰期为19h。

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IL-1)对CRP生成有调节作用,在其诱导下大量合成。

CRP持续增高提示机体存在慢性炎症或自身免疫疾病,由于各种原因的组织损伤血清中CRP浓度的升高,同时还会出现一系列的全身反应,包括发热、免疫反应增强等急性时相反应,CRP的水平与炎症的出现及其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1]。

CRP在病毒感染时不会增高,其变化不受患者的个体差异、机体状态和治疗药物的影响[2]。

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采用超敏感方法检测到得CRP被称为超敏CRP。

大量的文章研究显示,它在冠心病、中风、周围血管栓塞等疾病诊断和预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被认为是心血管病危险评估的“金标准”。

在血管粥样硬化损害的早期还发现CRP与细胞膜形成的复合体附着在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二、现状分析张吉平等[3]对129例颅脑损伤患者不同时期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分析研究显示,颅脑损伤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且伤情越重升高越明显。

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在正常人群健康体检中的意义

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在正常人群健康体检中的意义

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在正常人群健康体检中的意义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是健康体检中常用的生化指标,它们可以反映人体的代谢和炎症情况,对于正常人群健康体检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科学角度探讨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在健康体检中的作用和意义。

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一种硫氨基酸,在人体的蛋白质合成和维持正常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高水平的同型半胱氨酸会增加心脏病和中风发生的风险,因此对于健康体检来说,监测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以帮助早期发现心血管疾病的高风险因素。

同型半胱氨酸还与老年痴呆症、骨质疏松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关联,因此在健康体检中检测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也有助于预防和管理这些疾病。

超敏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一种急性期蛋白,是一种炎症标志物,对于炎症和感染状态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在健康体检中,超敏C反应蛋白的测定常用于评估慢性炎症和风险因素的检测,如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评估、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诊断以及肿瘤的筛查等。

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还可以反映个体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易感性,并且与许多慢性疾病的进展和预后密切相关。

在健康体检中,超敏C反应蛋白的测定能够为及早发现潜在疾病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重要的帮助。

通过正常人群健康体检中对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风险因素,促进个体健康的管理和维护。

对于那些存在慢性疾病的人群,也可以通过定期监测这两项指标来评估疾病的进展和效果。

需要强调的是,单独依靠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并不能对个体健康状况作出绝对的判断,因为这两项指标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生活方式、药物使用和其他慢性疾病等。

在健康体检中,还需要综合考虑个体的全面情况,结合其他指标和病史,进行科学和综合的健康评估。

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在正常人群健康体检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们是最常用的生化指标之一,可以为及早发现慢性疾病风险因素和制定相应的预防和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核心提示:C反应蛋白(C-reactivenbsp;protein,nbsp;CRP)因其能和肺炎双球
菌的细胞壁的C多糖起沉淀反应而得名nbsp;[1]nbsp;,是相对分子质量为
115-140KD的血清β球蛋白。CRP持续增高提示机体存在慢性炎症或自身免疫疾
病,CRP在病毒感染时不会升高,其变化不受患者的个体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因其能和肺炎双球菌的细胞壁的C多
糖起沉淀反应而得名 [1] ,是相对分子质量为115-140KD的血清β球蛋白。CRP
持续增高提示机体存在慢性炎症或自身免疫疾病,CRP在病毒感染时不会升高,
其变化不受患者的个体差异、机体状态和治疗药物的影响[2]。近年来,随着检
测技术的进步,采用超敏感方法检测到的CRP被称为超敏CRP。大量的文章研究
显示,它在冠心病、中风、周围血管栓塞等疾病诊断和预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
作用,甚至被认为是心血管病危险评估的“金标准”[3]。

1 C反应蛋白的生物学特性
CRP是一种主要由肝脏合成的蛋白质,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极微(平均值约为
3.5 mg/L),当有急性炎症、创伤和冠心病时CRP会升高 [4] 。CRP含5个多
肽链亚单位,非共价结合为盘形多聚体。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IL-1)对CRP的生成有调节作用。CRP的生物特性主
要表现为能结合细菌、真菌等体内的多糖物质,在钙离子存在下,形成的复合物,
激活补体系统,释放炎症介质,促进细胞间粘附和吞噬细胞反应,溶解靶细胞。
在血管粥样硬化损害的早期还发现CRP与细胞膜形成的复合体附着在血管内皮
细胞,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由于各种原因的组织
损伤血清中CRP浓度的升高,同时还会出现一系列的全身反应,包括发热、免疫
反应增强等急性时相反应,CRP的水平与炎症的出现及其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
[5]。

2 超敏C反应蛋白与颅脑损伤
张吉平等[6]对129例颅脑损伤患者不同时期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的研究
显示,颅脑损伤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且伤情越重,升高越
明显。这说明超敏C反应蛋白不仅是一种疾病标记物,同时也参与创伤性疾病的
致病过程,且创伤越严重,肝细胞在IL-6等细胞因子诱导下合成超敏C反应蛋
白的速度越快,并释放入血液中。伤情越重,超敏C反应蛋白的下降速度越慢。
这是因为决定循环中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的唯一因素是合成速率。当可刺激超敏
C反应蛋白增加的因素没有得到完全控制,循环中超敏C反应蛋白也不会很快消
失,会随伤情的好转而逐渐下降。可见,颅脑损伤后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幅度和
持续时间是反映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和观察疗效的理想指标,对判断伤情轻重、预
测预后有重要意义。

3 超敏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
近年来研究表明,超敏C反应蛋白位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具有调节单核
细胞聚集作用,超敏C反应蛋白是补体激活剂,与膜攻击复合物共同存在于早期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内,可刺激组织因子生成,并且聚集的超敏C反应蛋白可激活
补体。组织因子主要启动血凝过程。由于慢性微量炎性因子激活补体而引发脂质
沉积于血管壁,通过浸润、聚集,造成血管损伤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7]。

研究发现,超敏C反应蛋白可在血管硬化损伤处趋化单核细胞,诱导单核细
胞产生组织因子,激活补体,诱导内皮细胞产生黏附因子,使内皮功能受损,加
速动脉硬化进展。超敏C反应蛋白也能与脂蛋白结合,由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
继而产生大量终末复合物,造成血管内皮损伤 [8]。

4 超敏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
美国内科健康研究(PHS)显示:超敏C反应蛋白在最高组别的患者将来疾病
发作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2倍,将来发生心肌梗死(MI)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3
倍,将来发生外周动脉疾病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4倍。欧洲MONICA 的Augsburg
研究显示:最高组别的人群高的超敏C反应蛋白人群将来发生冠状动脉疾病的危
险性是正常人的2.6倍[9]。

奚耀等[10]对16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水
平研究显示:冠心病患者的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有着密切的
联系,反映了心肌受损的程度。因此,这项指标有助于对冠心病发生、发展和预
后做出准确的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对冠心病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冠心
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随着病情加重,血清超
敏C反应蛋白水平呈上升趋势。因此,可以认为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
蛋白水平的变化对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均有重要临床价值。血清超敏C
反应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积分无直接相关性。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
白水平与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有关,而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无关,这一结果证
实,超敏C反应蛋白虽然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但尚不能作为判断冠
状动脉狭窄程度的指标[11]。

5 超敏C反应蛋白与脑血管病

炎症反应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是反映动脉
粥样硬化患者临床病情的一个敏感指标。其作为反映血管炎症状况的非特异性指
标在评估脑血管疾病患者危险性及预后方面有一定价值[12]。

周伟君等[13]的研究显示:急性脑卒中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升高,脑
梗死组与脑出血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超敏C反应蛋白值与脑血管疾病危险因
素(年龄、体重指数、腹围、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呈显著相关; 超敏C反应蛋白值
与收缩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呈显著正相关。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
性脑卒中患病显著相关;血压、空腹血糖与血脂是影响超敏C反应蛋白的主要独
立因素。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研究显示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14]。对40例脑梗死患者的研究结果表明,急性脑梗死组在治疗前血清超敏C
反应蛋白水平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经治疗一周后则与正常人比较无显著性差
异。可以认为,CRP通过多种途径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的病理生理过
程,早期CRP的显著增高是提示预后不良的敏感指标[15]。还有研究结果表明,
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的高低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
提示超敏C反应蛋白可以作为判定患者病情轻重的指标之一[16]。另外,研究显
示超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相关,早期监测超敏C反应蛋白对
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有警示意义[17]。

综上所述,超敏C反应蛋白作为一个灵敏指标,它的应用已从感染性疾病的
诊断拓展到心脑血管疾病的预报和监测等多方面,随着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技术
的发展,其临床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同时,超敏C反应蛋白这个指标应当引起
临床医生的重视,以发挥其在更广泛的医学领域的应用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