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考甲骨文作文
甲骨文写作文

甲骨文写作文【篇1】甲骨文写作文黄岭,一个名字中藏着小飞虫的青年,因一篇甲骨文作文在高考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此事一出,众说纷纭,有人赞叹其勇气,有人嘲笑其狂妄。
然而,在我看来,黄岭之举虽未成功,却也不失为一种对古文化的热爱与追求。
黄岭,这位来自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的复读生,曾在高考失利后选择再次挑战。
他深知,作文是高考的重头戏,而若想在其中脱颖而出,非得有出奇制胜之举不可。
于是,他选择了甲骨文,这种古老而神秘的文字,来书写他的作文。
或许,在阅卷老师眼中,这篇作文离题太远,难以给予高分。
然而,我们能否换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呢?黄岭的甲骨文作文,无疑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弘扬。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还有多少人愿意静下心来,去研究和传承这些古老的文字?当然,有人会说,高考是选拔人才的考试,不是个人才艺展示的舞台。
此话不假,但黄岭之举,或许能引发我们对高考制度的反思。
我们是否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是否应该给予那些对传统文化有深厚兴趣的学生更多的支持和鼓励?黄岭的甲骨文作文,虽然未能如他所愿,在高考中取得高分,但他的勇气和执着却值得我们敬佩。
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古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这种精神,难道不比那些千篇一律、毫无新意的作文更值得我们赞赏吗?刘钊教授在看过黄岭的作文后,表示对这位古文字达人的关注和赞赏。
这或许能为黄岭带来一些安慰和鼓励。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这件事中看到,传统文化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古董,而是可以融入我们生活的鲜活元素。
只要我们有心去传承和发扬,它就能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新的光彩。
【篇2】甲骨文写作文若是以那古老的甲骨文,书写今日的高考作文,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想那高考作文题目揭晓之时,众考生或凝思,或疾书,唯独一人,他持笔而微笑,心中已有定计。
他决定以那久远的甲骨文,来述说那古老而深邃的故事。
笔尖跳动,他仿佛回到了那遥远的商周时期。
那时,甲骨文是生活的记录,是历史的见证。
他想象着,若是那位骁勇善战的女将军出现在今日,她会如何用甲骨文来描绘自己的传奇?或许,她会这样写道:“吾乃女中豪杰,身披铠甲,手持长矛,驰骋沙场,无所畏惧。
世界上争议很大的甲骨文

世界上争议很大的甲骨文因为一篇“甲骨文作文”,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的高考考生黄蛉,成为网络上走红的“古文字达人”,“甲骨文作文”也成为炙手可热的网络词汇之一。
这篇被网民称为“2009年最牛高考作文”的文章引发了争论和思考: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应如何对待思维和行为习惯打破常规的孩子;作为人才选拔重要机制的高考,又该如何应对人才需求的日趋多元化。
在今年四川紧张而忙碌的高考阅卷场上,一份字形怪异的作文试卷让阅卷老师感到惊奇。
阅卷场随即组织相关专家,将那份作文试卷的古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黄蛉的这篇作文通篇以甲骨文为主,还包含部分金文、篆体字。
据介绍,今年四川高考作文题目是“熟悉”,黄蛉的作文被翻译成现代汉语后,根据相关评分标准,因为跑题而被判了8分(满分为60分)。
听说黄蛉剑走偏锋用甲骨文写高考作文,黄蛉的语文老师蒲体超当即生气得将黄蛉狠狠地说了一顿。
但他在心底还是认可学生的这篇另类作文。
他告诉记者,在短短几十分钟内,能用甲骨文写出一篇800字的作文,实属不易。
6月底,黄蛉曾拿这篇“甲骨文作文”给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教授看,刘钊教授评价说:“他的文章中大部分字都对,是用了很多种古文字,但也有一些字写错了。
”黄蛉告诉记者,他用甲骨文写高考作文,并不是“恶搞乱写”,而是经过认真考虑的。
这篇文章他花了90分钟,占整个语文考试的大半时间。
他在解释写作理由时说:“我想引起阅卷老师的注意,增强对我作文的关注度。
”他的班主任老师牛静语认为,黄蛉的举动其实是一种过于冒险的少年冲动,但这是他们这一代孩子的固有特质。
初见黄蛉,他个头不高,留着小胡子,戴着眼镜,感觉很文静。
牛静语说,这个外表安静、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的农村孩子,在学校时也常有惊人之举。
蒲体超老师认为,黄蛉选择“甲骨文作文”,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他对自己运用甲骨文能力的自信,甲骨文总共只有1000多个字,他已经掌握七、八百个。
说起甲骨文,黄蛉就眉飞色舞。
高考惊现甲骨文作文

高考惊现甲骨文作文20XX年四川省的语文高考题作文为《熟悉》,有一位考生却用大多数人都极不熟悉的古汉字写了一篇作文。
近日,某网站上出现"四川惊现甲骨文作文"一贴,令网友惊叹不已。
发帖爆猛料据《成都晚报》报导,日前,大陆论坛网站上出现一篇名为《高考阅卷花絮:四川惊现甲骨文作文》的帖子,发帖者名为"dzjimagine",好似一位在现场阅卷的老师,发帖称当日在语文组发现了"阅卷以来的最劲爆花絮"--一篇用古文字书写的作文《熟悉》。
"dzjimagine"说,发现该作文的是语文一组的作文阅卷老师,他随后茫然地向阅卷组组长报告;由于高考没有规定不准用古文字书写,所以阅卷组组长仍然只有茫然地向语文监察组报告;而质检组的第一反应仍是茫然。
"经过粗略察看,这篇作文主要用了甲骨文、青铜铭文、大篆等古文字字体,书写十分工整,字体非常标准。
"该网友还说,这件事立即在语文阅卷组引起不小的震动,当晚6点左右当天的阅卷工作结束后,有老师向语文质检组打听这篇作文的评分情况,质检组的回答是,他们已经给四川大学的某古文字专家联系过了,请这个专家尽快将这篇作文的文字翻译成简体字,然后再评定作文的水平。
发帖后短短一个小时就有不少网友跟帖,这些跟帖普遍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这考生"太牛了,人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该考生应该在艺术考场发挥才能"。
一阅卷老师:此事千真万确关于这篇以甲骨文写的作文,有几位阅卷老师表示,有听大家在议论此事,但没有见过那份试卷。
但一位语文组阅卷老师透露,此事千真万确,因为他有一位朋友就在发现"古汉字作文"的那一组阅卷,该朋友亲眼见到这篇作文。
朋友告诉这位阅卷老师,这篇作文几乎是写满了作文区域,大约有800字,写得很公正,一个小框内装了一个字。
不过,四川大学历史系的多位研究古文字的专家教授,均表示"没有听说此事,我也没有被邀请"。
四川高考甲骨文作文

四川高考甲骨文作文高考作文原文:作文翻译:作为内容:熟悉大雁因为熟悉了学飞过程中失败的艰难和飞入天空时的成功的喜悦,因此它不畏困难而直追成功,它看惯成与败;美丽的花儿因为了解种子破土而出时的困难和花开时的绚丽,因此它有不畏艰难永不放弃的心态,追逐成功,只因它熟悉成败;河流因为熟悉集成江海丰厚自己的过程中可能面对的困难和流入大海时的博大,因此它有生命不止追逐不止的心态,追逐成功,只因它熟悉成与败。
熟悉成与败能使大家对生命更加尊重,对生活更有希望,对自己更有信心。
看惯成败,能使大家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认知。
面对失败,不放弃自己;面对成功,能使自己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
我们应当以一种熟悉而平常的心态,来追求美好未来。
以失败为常,更能深知自己的人生重要与意义。
一个人在生命大道上不可能一路通畅,没有失败与困难。
面对失败,十分多的人丧了面对它的勇气,从而对生命丧失希望,对自己丧去信心,对自己的人生意义生出不自信的心态。
在此时,如果一个人能熟悉失败,看惯失败,便决不会因此而悲观厌世,他会寻求出自己失败的原因。
因为年看惯成功和失败,他会相信自己的人生重量,会在自己失败的位置上抓起成功的尘土。
熟悉的人会将失败当作取得成功的基石,自己的人生更是在一次次失败中不断丰厚起来的。
以失败为常的人,对自己追梦的过程中出现的失败能以最乐观的心态面对。
熟悉成功的人更能认知自己的位置,熟悉成功是任何一个人都想努力达到的一种状态,因此,自己要想成功,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追逐,不断更新自己。
看惯成功的人,不会因一时的成功而忘了自己,反而会有更加深入的求知欲,熟悉自己的位置。
当今社会竞争惨烈,能真正取得成功并长期成功的人,都能熟悉自己所处的位置,对社会潮流有熟悉的认知,熟悉成功,明白成功者是处于潮流之端的。
作为个人是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该如此。
中华民族因熟悉过去的失败,才能以永不放弃的强大的民族自信心,不断走向民族复兴之路;中华民族更因为熟悉了改革成功,才能不断地认知自己进而取得振兴。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甲骨文表情包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2019年2月,四川乐山一组雕塑中,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的“拱手礼”引发质疑。
文史专家陈洪认为,雕塑施礼方式有误,拱手礼从揖礼演化而来,行礼时右手成拳,左手包住,表示压住了具有攻击性的右手来表达友善。
②2019年2月,甲骨文手机表情包已经成为斗图圈的“新宠”。
设计者将几何化的甲骨文字转化成更加直观形象的动物,再配上时尚的网络用语,整组表情就像是一套五彩的、可爱的甲骨文动态识字卡片,让每个甲骨文字的图案意义跃然眼前。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产物,弘扬传统文化对丰富当代人的精神生活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以上材料,请你谈谈应该如何弘扬传统文化?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来源】河南省百校联盟2019届高三考前仿真语文试题【答案解析】甲骨文表情包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甲骨文手机表情包已经成为斗图圈的“新宠”,意蕴深远的传统文化竟与网络流行文化结合产生了“化学反应”,“让每个甲骨文字的图案意义跃然眼前”。
这意味着新的传播方式能促进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甲骨文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至今审读和鉴赏这些古色古香的文字,仍让人内心空灵宁静,有情不自禁的敬畏感。
但现代人理解和接受甲骨文非常困难,甚至根本无法识别这些上古时代的文字。
一方面是丰富灿烂的文化资源,一方面是古老文化和现代阅读方式之间存在隔膜,如何打通这个文化隔膜,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关键。
如何让传统文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就要求文化工作者要善于将古老的文化精神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紧密结合,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解读古老文化,用现代化的手段诠释传统经典,激活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文化发展的使命感。
在网络时代,本来高冷的甲骨文有了萌萌的表情包,深受网友们的欢迎,已然给我们带来一种启示——新的传播方式能促进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弘扬传统文化需要借助新型技术手段,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实现完美的现代“穿越”。
用甲骨文、文言文写高考作文,阅卷老师都蒙了

用甲骨文、文言文写高考作文,阅卷老师都蒙了最有名的高考作文这么多年来,作文一直是大家最为津津乐道的考题。
你还记得当年高考的作文题吗?2009年的高考,四川考生黄蛉用古文字完成了自己的高考作文《熟悉》。
就是介个人~黄蛉,男,原为四川省绵阳中学学生,黄蛉的这篇作文通篇以甲骨文为主,还包含部分金文、篆体字。
但作文被翻译成现代汉语后,根据相关评分标准,因为跑题而被判了8分(满分为60分),被称为甲骨文考生。
2009年9月,受到四川大学重视的黄蛉进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
译文:《熟悉》大雁因为熟悉了学飞过程中失败的艰难和飞入天空时的成功的喜悦,因此它不畏困难而直追成功,它看惯成与败;美丽的花儿因为了解种子破土而出时的困难和花开时的绚丽,因此它有不畏艰难永不放弃的心态,追逐成功,只因它熟悉成败;河流因为熟悉集成江海丰厚自己的过程中可能面对的困难和流入大海时的博大,因此它有生命不止追逐不止的心态,追逐成功,只因它熟悉成与败。
熟悉成与败能使大家对生命更加尊重,对生活更有希望,对自己更有信心。
看惯成败,能使大家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认知。
面对失败,不放弃自己;面对成功,能使自己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
我们应当以一种熟悉而平常的心态,来追求美好未来。
以失败为常,更能深知自己的人生重要与意义。
一个人在生命大道上不可能一路通畅,没有失败与困难。
面对失败,十分多的人丧了面对它的勇气,从而对生命丧失希望,对自己丧去信心,对自己的人生意义生出不自信的心态。
在此时,如果一个人能熟悉失败,看惯失败,便决不会因此而悲观厌世,他会寻求出自己失败的原因。
因为年看惯成功和失败,他会相信自己的人生重量,会在自己失败的位置上抓起成功的尘土。
熟悉的人会将失败当作取得成功的基石,自己的人生更是在一次次失败中不断丰厚起来的。
以失败为常的人,对自己追梦的过程中出现的失败能以最乐观的心态面对。
熟悉成功的人更能认知自己的位置,熟悉成功是任何一个人都想努力达到的一种状态,因此,自己要想成功,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追逐,不断更新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四川高考甲骨文作文
高考作文原文:
2
作文翻译:
作为内容:熟悉
大雁因为熟悉了学飞过程中失败的艰难和飞入天空时的成功的喜悦,因此它不
畏困难而直追成功,它看惯成与败;美丽的花儿因为了解种子破土而出时的困难和
花开时的绚丽,因此它有不畏艰难永不放弃的心态,追逐成功,只因它熟悉成败;
河流因为熟悉集成江海丰厚自己的过程中可能面对的困难和流入大海时的博大,因
此它有生命不止追逐不止的心态,追逐成功,只因它熟悉成与败。
熟悉成与败能使大家对生命更加尊重,对生活更有希望,对自己更有信心。看
惯成败,能使大家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认知。面对失败,不放弃自己;面对成功,
能使自己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我们应当以一种熟悉而平常的心态,来追求
美好未来。
以失败为常,更能深知自己的人生重要与意义。一个人在生命大道上不可能一
路通畅,没有失败与困难。面对失败,十分多的人丧了面对它的勇气,从而对生命
丧失希望,对自己丧去信心,对自己的人生意义生出不自信的心态。在此时,如果
一个人能熟悉失败,看惯失败,便决不会因此而悲观厌世,他会寻求出自己失败的
原因。因为年看惯成功和失败,他会相信自己的人生重量,会在自己失败的位置上
抓起成功的尘土。熟悉的人会将失败当作取得成功的基石,自己的人生更是在一次
次失败中不断丰厚起来的。以失败为常的人,对自己追梦的过程中出现的失败能以
最乐观的心态面对。
熟悉成功的人更能认知自己的位置,熟悉成功是任何一个人都想努力达到的一
种状态,因此,自己要想成功,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追逐,不断更新自己。看惯成
功的人,不会因一时的成功而忘了自己,反而会有更加深入的求知欲,熟悉自己的
位置。当今社会竞争惨烈,能真正取得成功并长期成功的人,都能熟悉自己所处的
位置,对社会潮流有熟悉的认知,熟悉成功,明白成功者是处于潮流之端的。
作为个人是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该如此。中华民族因熟悉过去的失败,
才能以永不放弃的强大的民族自信心,不断走向民族复兴之路;中华民族更因为熟
悉了改革成功,才能不断地认知自己进而取得振兴。
熟悉成与败,能使个人成功,更能使一个民族永远立于世。(普老师按小黄摹写
版本释读而成,文中错误未作修改)
3
作文作者已找到:
谁是今年高考中的古文字作文的作者?经过连续4天的不懈努力,昨晚本报终
于找到了就读于省内一全国重点中学的作者小黄和他的语文老师普老师,并取得了
小黄高考后摹写的古文字作文。普老师称,该考生用古文字写作文并非为了搞怪,
而是兴趣所致,一时灵感。
古文字专家:
崭露头角不该在高考场上
本报讯(成都商报记者王冕)“应该给零分!”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
师彭裕商教授说。他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徐中舒的弟子。对于传说那
篇用古文字写成的高考作文《熟悉》是由他释读的说法,彭裕商断然否认。
彭裕商说,他还没看到过这篇作文,只是隐约听到周围人的议论。他表示:“如
果这名考生考我的研究生,我也不会因为他用甲骨文来作答就另眼相看。因为,甲
骨文、金文都是被淘汰了的死文字。可以把古文字当成是了解历史的工具,练书法
也可以写。但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得用简体字。你写篇作文,别人认都认不到,写
出来又有什么意义?现代文字是一个非常成熟的系统,其成熟的标志便是高度的规
范化。不管这篇作文的内容如何,单从这一点就和现代文字系统冲突。”
彭裕商认为,学生要是真有古文字功底,或是真心喜欢古文字,可以去考硕士、
博士,也可以在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现在有很多的途径可以崭露头角,但绝不
是在高考场上。”
到底用了哪些古体字?
当时写不出“熟悉”的古体字
第一眼看到这篇小黄高考后摹写的古文字作文时,记者对满纸工整的古体字非
常吃惊。几位学过古文字的语文老师仔细查看后才发现,其中有甲骨文、金文、篆
字等古体字。看过普老师释读后的文本,一些语文老师表示,虽然有些语句不通,
甚至有些牵强,但基本意思还是能读懂。
普老师认为,平时小黄的作文写得更好一些,可能是因为用古体字影响了思维。
他是照小黄考试后摹写的原文释读的。事实上考试时小黄恰恰不熟悉“熟悉”两个
字的古体字,在考试作文里,他替换为“深入了解”这4个字。摹写时,小黄已经
知道了“熟悉”该怎么写,于是就直接用了“熟悉”二字的古体字来写。
4
为何用古文字作文?
怕作文不出彩 冒险选择
普老师是最早得知小黄用古文字写了今年高考作文的人。“这孩子平时很乖的,
从来不是一个搞怪、出位的人。”普老师回忆,考完后,小黄很高兴地告诉他这个
消息,“当时他还挺得意的,觉得自己的作文还写得不错。”普老师听后,脸立即
就沉了下来。“你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说了好多次,高考应该注意些什么,就是不
听。”有多年高中语文教学经验的他深知,小黄的做法在阅卷老师那里未必被认可。
小黄当时顿了一会儿,才忙着解释道:“我不是怕作文不出彩吗?高考阅卷那
么残酷,一分钟就可能判生死。”为此,他选了一个冒险的做法。“或许老师们会
专门研究一下我的作文,也好发现我这方面的才华。”
一番争论后,小黄才开始后怕起来。后来,师生俩一直悬着一颗心,非常关注
媒体的报道。
作者是什么人?
去年曾高考 有古文字天赋
事实上,这是小黄第二次参加高考了。去年高考,他没上一本线,最终选择了
留在原校复读。“他学习很认真,在班上还担任了学生干部,做起事来也头头是道。”
进入复习班,小黄的成绩进步不少,“一直在A优线上。”普老师说,这个线在他
们学校意味着“重点线”,上了这条线的学生,一般考重点大学问题都不大。
一、二、三诊考试,小黄的语文都考了110分左右,“虽然作文不算写得非常
好,但基本都在50分以上。”普老师说,小黄的意愿一直是想考一所上海的大学,
最喜欢复旦大学。复旦大学有个叫刘钊的教授,之前破格录取了一名三轮车夫当研
究生,只因为三轮车夫在研究甲骨文。
普老师是从小黄复读时才开始认识他的。但两人“很快就要好了起来”,因为
他们有共同的爱好——古文字。“一次,他拿着一个字来问我,古代的字应该怎么
写。我一说,他马上就领会了,还把它的几个变体写了出来。”后来,小黄还向普
老师借了他大学时文字学的课堂笔记、《汉字形体演化字典》等资料。“这个娃娃
在古文字方面确实很有研究,很有天赋。经常一点他就通了。”
作文如何判分?
阅卷组指导委员会商判定
前两天看了本报关于阅卷老师认为小黄作文偏题了,分数不高的报道后,小黄
和普老师都很郁闷。“看了报纸,他给我打了电话,声音一听就蔫了。”假如他的
5
作文只有8分,小黄今年的高考总分估计在480分左右,上重点高校又没戏了。普
老师说,高考分数一旦打出来,就成了定局,没办法再修改了。但从小黄事后摹写
的高考作文来看,他认为不算偏题。他写的是“深入了解成与败”。
据一位参与今年高考阅卷的老师介绍,在作文阅卷前,指导委员确定了思路,
认为“深入了解”、“了解深入”这类的词都可以用来理解“熟悉”,考生往这方
面理解并不算偏题。
有的老师认为,这篇作文没有偏题,因为“整个还是在谈人应该深入地去了解
和看待成与败,熟悉成与败的关系”。虽然需要一些转换才能理解,但基本还是有
理有据的。
反对的老师则表示,文章更多地去谈了成与败,离熟悉这个题目太远。
一位知情人介绍,小黄的这篇古文字作文最终只得了8分。语文阅卷组的指导
委员们找古文字专家释读后,经过了很长时间的会商,才最终打出了这个分数。
“有指导委员坚持认为应该给零分。”这位知情人说,该指导委员认为,虽然
高考作文规则中没有规定必须使用简体字写作,但是国家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在
公开场合、出版物、教育都应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即简体字。“法律当然高于
高考规定。”因此,应该判定这篇作文为零分。
但也有指导委员认为,判定零分不是很合理。“毕竟用古文字还是很新颖的。”
偏题也不至于得零分。因此,最终还是给了他一个不高的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