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国时期对《水浒传》续书的评价——以小说序跋、笔记及旧刊为例
吴新雷:读《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研究》

吴新雷:读《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研究》苏州人金圣叹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批评大家,是文苑中评点派的怪杰。
他在明崇祯十四年(1641)批改《水浒传》为“第五才子书”,又在清顺治十三年(1656)批改《西厢记》为“第六才子书”。
这两种读本在民间流传甚广,金氏也就因此而名声大振。
众所周知,金圣叹“腰斩”《水浒传》,把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浒全传》砍成了七十回本,使它成了“断尾巴蜻蜓”。
这桩文坛公案在学术界长期聚讼,对于金圣叹的功过是非争论不休,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而李金松同志新著(《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研究》),正好是针对金批《水浒传》作出了最新解析,立论公允,富有创见。
我觉得这本书的最大特色是有理论深度,极具学术理论的穿透力。
作者学贯中西,能运用新的美学原理对金批《水浒》进行深层次的剖析,思路清晰,新见迭出。
本书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角度着眼,全面地系统地对金批《水浒》作了深入细致的考论,内容包括金氏的生平、思想、著述、文学观,评点本的版刻和文体特征,批评体系及其影响等各个方面,既有宏观的论述,又有微观的辨析。
书中将金圣叹的小说理论与具体作品中的评点事例结合起来研讨,论域宽广,论据充分。
对于金圣叹“腰斩”《水浒传》的原由,本书作者挖掘了金圣叹的思想根源,多方位多层面地进行了探讨。
除了从政治思想上揭示金圣叹“独恶宋江”的封建思想作怪以外,书中还进一步从文艺思想上来观照,指出金圣叹的审美观念受“易学”的影响。
金氏从《周易》六十四卦动态和谐的结构理念出发,认为《西厢记》杂剧应在第四本“草桥惊梦”结束,第五本是多余的“恶札”;《水浒传》应在“梁山泊英雄排座次”结束,七十一回以后是“狗尾续貂”。
金氏先从《水浒传》开刀,并补写卢俊义“惊噩梦”一段作结,然后再准备“腰斩”《西厢记》,完全是出于同一机杼,这是金氏前后一贯的悲剧论的实践。
从艺术效果上来评价,金氏对《水浒》、《西厢》的悲剧处理是值得肯定的,但其政治思想是封建落后的。
水浒传有哪些续作

《水浒传》,从明清开始一直流传到当代,历代一直都有人为其编写续作。
其中有陈忱的《水浒后传》、青莲室主人的《后水浒传》、张恨水的《水浒新传》、俞万春的《荡寇志》、程善之的《残水浒》和陆士谔的《新水浒》等等。
水浒后传水浒后传的作者是明末清初的陈忱。
全书共40回,紧接着百回本《水浒传》。
故事是在征讨方腊之后,梁山好汉死伤过半,幸存者有李俊、李应、阮小七等三十二人。
但是蔡京、童贯等奸臣却不放过他们,于是梁山好汉们再次造反,重聚于登云山、饮马川等地,除恶霸、惩贪官、抗官军。
然而不久后金兵南侵,攻陷了汴京,并俘虏了徽、钦二帝。
梁山好汉们转而保家卫国,加入以李纲、宗泽为首的抗金阵营,抗击金兵,并用药酒处死蔡京、高俅等奸臣。
在形势逐渐转好之际,宋帝又重用汪伯彦、黄潜善一班奸佞之臣,宗泽气愤而亡,李纲也被贬责不用,梁山好汉们只好出海与李俊会合。
当时李俊是暹罗国的征东元帅,带兵驻守金鳌岛,同时花荣的儿子花逢春被暹罗国招为驸马。
然而暹罗国丞相共涛与萨头陀杀死了国王,发起叛乱。
在李俊被围困在金鳌岛之际,梁山等人及时赶到,最终平定了这起叛乱,后来李俊被推举做了暹罗国王。
后水浒传后水浒传的作者为明末清初的青莲室主人。
全书共45回,紧接百二十回本的《水浒传》。
故事描述的是在燕青重游梁山时,遇到罗真人被告知昔日梁山好汉均已转世诞生。
其中宋江转世为杨幺、卢俊义转世为王摩。
当时正值南宋朝廷建立不久,朝政腐败。
杨幺、王摩等人和各路豪杰在洞庭湖君山聚义,反抗官府压迫。
他们惩办了蔡京、童贯、高俅等转世的贺省、董索、夏霖等奸臣恶霸。
后来杨幺又亲到临安,劝谏高宗‘远谗去佞,近贤用能,挽回宋室’。
再后来高宗派岳飞率军讨征杨幺,杨幺等人战败后,从地道遁去,回到龙虎山,重新进入伏魔殿石窟,化为黑气,凝结成团,不再出世。
荡寇志清代俞万春的《荡寇志》。
全书共70回,紧接金圣叹七十回本的《水浒传》,它的立场与原版完全不一样。
作者俞万春很讨厌梁山好汉,认为他们根本配不上“忠义”二字。
水浒传书评

水浒传书评本文是关于读书笔记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水浒传书评(一)《水浒传》是一部经过宋元两代数百年的酝酿、积累而最终完成的长篇历史小说。
它和《三国演义》不同,不是通俗化的历史教科书,而是一部集合了无数英雄好汉生生死死的悲壮故事,凝聚了无数中国人的理想、感情和才干的英雄传奇。
北宋宣和年间,国家腐败,外寇不断来袭,朝中大臣内乱不断,有志之士走投无路,百姓难以生存。
一帮忠义之师揭竿而起,他们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帜,用武力惩治贪官,维护广大老百姓的人身安全。
他们的领袖人物正是——呼保义宋江。
他本着“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理念,带领梁山一百单八将“披荆斩棘”,在老百姓的口中留下了很好的口碑。
也许正是这种口碑,梁山好汉受到了皇上的赏识,受到了招安。
受到招安之后,梁山好汉尽心尽力的为国征战,最终伤亡殆尽、身死非命,但他们无怨无悔,一心为国。
也正是这样,他们在百姓口中传为佳话,虽说这一百单八将武艺高强,但从不恃强凌弱。
他们人各有性,果敢刚烈的武松、忠勇莽直的李逵、粗鲁朴实的鲁智深、悍勇精明的石秀、仗义干练的宋江……正如清代评论家金圣叹说:“《水浒》所叙,叙一百单八将,人各有其性,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诚如斯言!在当今社会,早已难觅“梁山好汉”的踪迹,有的只是那高球等人。
或许在水浒之中,你才能真真正正的领略到这一百单八将的性情。
所以说,一部《水浒》,让我们看到了宋江“忠”的感召,李逵“狠”的魅力,吴用“智”的神奇,高俅“奸”的唾弃,在对各类人物的品味中,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了一次人身的净化!水浒传书评(二)《水浒传》作为我国四大名着之一,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像武松打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更是耳熟能详。
《水浒传》所反映的中心思想就是忠、义,所以《水浒传》又被称为《忠义水浒传》,这本书里描写的就是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因朝廷奸佞当道、民不聊生,所以逼上梁山,竖起一面杏黄大旗替天行道,虽然朝廷不满,但深受百姓欢迎,因为《水浒传》充分反映了当时腐败的官场,梁山好汉之所以离开朝廷就是这个原因,梁山好汉追求的那种“大块吃肉,大口喝酒,论秤分金银”的生活就是人民所向往的生活。
古代小说序跋研究述评

古代小说序跋研究述评作者:张梦媛来源:《文学教育》2018年第09期内容摘要:回顾学界对古代小说序跋的研究,主要为两方面:对序跋的整理汇编和理论研究。
研究主要对小说序跋中涉及的小说理论范畴探究,而对小说序跋本体研究薄弱,而且研究较多的是明清两代小说序跋,古代小说序跋研究还有很大空白。
关键词:小说序跋综述小说序跋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其中作为小说理论的重要载体,学界对它的研究总是与小说理论批评相融汇。
学界对古代小说序践的研究,起步于二十世纪下半叶。
二十世纪上半叶发展起来的对古代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最初的陈钟凡《中国文学批评史》、其后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以及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等,都只重视对诗文的批评,基本无关小说批评研究。
直到二十世纪下半叶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以及此后的相关研究: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研组编、成复旺、张少康和王运熙、顾易生等的著作问世,小说理论批评才开始起步,小说序跋得以进入人们的视野。
九十年代以后,由于学界大加重视,小说理论研究进入了发展期,因此才对小说序跋着手研究:对小说序跋进行考证与整理和从不同视角切入分析。
一.文献整理依附于小说文本而存在的序跋,历来不受出版商的重视,鲁迅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国小说史略》中,曾写到:“小说初刻,多有序跋,可藉知成书年代及其撰人,而旧本希觏,仅获新书,贾人草率,于本文之外,大率刊落;用以编录,亦复依据寡薄,时虑讹谬”。
由于小说版本数量繁多,旧刊书籍散轶各处,序跋刊刻字体无法辨认等原因,致序跋文本收录与编辑的难度很大。
1960年出版的阿英所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在第三则中写到:“本册厘为五卷。
……第三卷为有关小说、戏剧专书的序跋评论”,作者表现出了将小说序跋单独归类的观念。
在对小说序跋的认识与搜集整理方面,可谓具有引领作用。
其一,在小说序跋的汇编专著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96年问世的三册本《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为丁锡根先生费十数年之功,以一己之力完成,想见其中的心血和不易。
国开电大中国古代文学B(2)形考任务3参考答案

答案见后一页
《水浒传》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杰出代表,请认真学习《简明中国文学史》(下)第七编第二章及网络课程相关教学资源,阅读《水浒传》原书,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在论坛进行网上讨论。
讨论中学生需完成以下任务:
1、发布主题帖:选取下列讨论题目中自己感兴趣的任一题目,将自己的观点整理成800字左右的文稿在论坛发布。
(60分)
参考论题:
(1)如何看待《水浒传》的招安问题。
(2)如何看待《水浒传》的悲剧结局。
(3)如何理解《水浒传》的女性描写。
(4)如何看待《水浒传》所反映的江湖文化。
(5)如何评价《水浒传》中的宋江形象。
(6)如何理解《水浒传》的“替天行道”。
(7)谈谈你对“逼上梁山”的看法。
(8)金圣叹在评价《水浒传》时说“其人不出绿林,其事不出劫杀,失教丧心,诚不可训”,你是如何理解这段话的?
(9)介绍你喜欢的水浒英雄,并说明原因。
答案:
(2)如何看待《水浒传》的悲剧结局
这是个悲剧性的结局,它通过这个情节表现的是一个什么东西呢?有人bai认为,它表现的是忠义的思想。
提出这个忠义说的,最具代表的是明代的李贽,就是李卓吾,他写了一篇文章,叫做《忠义<水浒传>续》,他评《水浒传》抓住了两点:第一点,他认为《水浒传》这部小说是一部发愤之作,为什么是发愤之作呢?他认为作者是身在元代、心在宋代。
他因为愤怒当时宋代的灭亡,认为当时的朝廷的那些文武大臣,都不行,他们没有忠义,这个东西是很缺乏的。
他是出于这个。
对水浒传的总体评价

水浒传的总体评价1. 引言《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宋朝末年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善恶参半的英雄豪杰聚义梁山泊,与宋朝政府展开斗争的故事。
本文将对《水浒传》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评价。
2. 文学价值《水浒传》在文学上具有极高的价值。
首先,它以鲜明生动的形象刻画了108位主要人物,每个人物都有独特的性格和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其次,小说通过描写梁山泊起义军与宋朝政府之间复杂而紧张的关系,展现了社会动荡时期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矛盾。
最后,小说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3. 历史意义《水浒传》在历史上也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揭示了宋朝末年社会的黑暗面,让人们对封建统治的腐败和社会不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小说中的英雄形象和他们为民除害的行为,给人们以启示和鼓舞,成为后来反抗封建统治的重要精神力量。
最后,小说中描绘的宋朝军事制度、官员选拔制度等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参考价值。
4. 人物形象《水浒传》中塑造了众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
其中,宋江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英雄角色,他既有正义感和激情,又有软弱和犹豫。
林冲则是一个勇猛善战、机智聪明的英雄;武松则是一个力大无穷、勇敢无畏的豪杰。
除了主要角色外,小说中还描绘了一系列丰富多样、栩栩如生的次要角色。
5. 故事情节《水浒传》以梁山泊起义为主线展开故事情节。
主要包括英雄聚义、攻打方腊、晁盖被害、晁盖复仇、梁山泊与宋朝政府的斗争等。
故事情节紧凑有趣,扣人心弦,读者难以释手。
6. 社会思想《水浒传》中融入了丰富的社会思想。
小说通过对封建统治下社会黑暗面的揭示,展现了人民群众对封建压迫的反抗精神。
同时,小说中也表达了对正义、友情和忠诚等价值观的追求。
7. 艺术成就《水浒传》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首先,小说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其次,小说中刻画人物形象和塑造情节的能力非常出色,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小说续书与《水浒后传》

小说续书与《水浒后传》
一.清初小说续书的两种作法。
(一)仿造:作者刻意仿照原书,用原书主要人物或其后身,演绎出与原书类似的故事情节,成为一部类似的小说。
如天花才子评《后西游记》清莲室主人《后水浒传》。
1.蕴有一定新意,如《后西游记》寓有嘲谑愚昧佞佛现象的意旨;《后水浒传》隐寓清初遗民情绪。
2.但多模拟气过重,艺术水平不高。
(二)假借原书的一些人物,另行结撰故事情节,内容、意蕴都与原书大为不同。
如丁耀亢《续金瓶梅》以金兵南侵为时代背景,以原书吴月娘携子逃难为线索,先后写西门庆、潘金莲、陈经济等转世后的淫恶孽报,及蒋竹山、苗青叛国通敌的罪恶,中间插叙徽宗被掳等历史故事,借续书影射现实,抒发心中对清以武力取代明的愤懑。
二.清初小说续书优秀之作—陈忱《水浒后传》。
(一)陈忱,字遐心,号雁宕山樵。
(二)惊隐诗社:叶桓奏、顾炎武、归庄等名士组成。
(三)托名“古宋遗民”作《水浒后传》借以抒愤写心。
1.据原书结局,叙写李俊、燕青等32人再度起义,由反抗贪官污吏转为反抗入侵的金兵,惩治祸国通敌的奸臣、叛将,寄托亡国之恨和关心国事的无限心曲;写李俊起义建基立业,明显由郑成功、张煌言拥兵海上抗清事而生发,反映江南遗民们寄恢复希望于海上和不臣服新王朝的普遍心态。
2.李俊等在海上建基立业的情节缺乏内在生活血肉,大团圆结局落入俗套。
3.叙事方面表现出新特点。
《后传》也属英雄传奇一类,但叙事模式发生变化,人物情节趋向生活化,抒情写意性增强;写人物往往加进景物描写,造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有些地方进而引出人物感慨、议论。
使小说带有抒情写意性。
论李贽评点_水浒传_的原因及对小说思想_人物性格的肯定和赞扬

大理学院学报JOURNAL OF DALI UNIVERSITY 第14卷第11期2015年11月Vol.14No.11Nov.2015[DOI]10.3969/j.issn.1672-2345.2015.11.006由于国家命运与个人遭遇之双重因素的影响,决定了李贽评点《水浒传》的态度是认真和严肃的,同时,李贽认为《水浒传》乃“发愤”之作等观点,和他的“童心说”理论也是相一致的,可以说小说评点其实只是其“童心说”之文学理论和哲学思想在小说领域的展开和运用。
此外,李贽孤傲的性格、叛逆的思想以及泰州学派的侠义精神,都对其小说评点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即是由此来探讨并论述李贽评点《水浒传》的原因、态度,及其对小说主题思想、人物性格形象所给予的高度肯定与赞扬。
一、李贽评点《水浒传》的原因和态度李贽是一定评点过《水浒传》的,根据他的著作《焚书》卷一之《与焦弱侯》信中的话以及袁中道《游居柿录》卷九所记,这一点是可以确定的,李贽又曾向其好友焦竑索求《水浒传》之真本,对《水浒传》的版本要求很是讲究,从他对当时流传的《水浒传》本子的选择的这种慎重与严谨的态度上来看,李贽之评点《水浒传》中,态度应该是很真实和严肃的。
可以说李贽正是借小说评点来表现自己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学理论乃至哲学思想〔1〕。
正因如此,李贽对其《水浒传》等小说评点十分看重,很是珍爱并自视甚高,故对身后其书如何托付之事,亦深表忧虑:“古今至人遗书抄写批点得甚多,……又恐弟死,书无处交阁出,千难万难舍不肯遽死者,亦衹为不忍次数种书耳。
有可交付处,即死自瞑目,不必待得奇士然后瞑目也”〔2〕。
李贽评点《水浒传》的时间是在其66岁的时候,因为与耿定向的论争,受到了反对派的攻击,李贽又开始了像早年仕宦时南北奔波一样的生活。
此时的李贽,内心自然无法平静,思想越加激愤与叛逆。
此时又当国家多事之秋,其年正值宁夏副总兵哱拜叛乱,又值日本攻朝鲜的时刻,明朝廷派出军队以救朝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 建 江 夏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Fuj ian Jiangxia University
Vo1.4 N O.6. D ec.2014
清代、民国时期对 《水浒传 》续书的评价
以小说序跋、笔记及 1日刊为例
詹 海 宏
(陇南师 范高等专科 学校文 史学院,甘肃成县 ,742500)
《后 水浒传序 》先肯定 了杨 幺起 义的正义性 ,指 出 “种种祸端 ,实起于贪秽之夫 ,不 良之宵 小” , 在痛 斥奸 臣群小 时也批判 了封 建帝 王 。彩虹桥上客 又说 : “设朝廷有识 ,使之 当恢 复 之任 ,吾见唾手燕云 ,数人之功又 岂在 武穆下哉 !奈何君 王不德 ,使 一体之 人皆成敌 国 ,岂不令 人 叹息 ,千古兴嗟宋 室之无人也 !虽 然 ,名教攸关 ,谁敢 逾越 ,前后 日妖 、日魔 ,作 者之 微意见 矣。” " 。这里指出了作者 的写作意图 。
关键 词:清代 ;民国; 《水浒传 》续书 ;评价
中图分 类号 :1207.41 2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2095—2082 (201 4)06—0087—06
对 《水 浒 传 》 续 书 的 评 论 ,在 许 多 小 说 的 序 跋 以及 笔 记 、 旧 刊 (1949年 前 ) 中 都 有 所 体 现 , 今 以各 种 小 说 中 的序 跋 和 笔记 、 旧刊 (1949年 前 ) 中 的论 述 为例 , 对 《水 浒 传 》续 书 的评 价 做 一 概 述 。
在 《水 浒后传 》的 《序 》 《论 略 》 《叙 》 《读法 》中 ,序 跋者认 为 《水浒 后传 》是一 部愤 书 ,它非常注意 与原著的衔接 ,并且在 艺术上对前 书有 所发展和创新 。陈忱在 《水浒 后传论略 》 里说 : “《后传 》为 泄愤之书 。愤宋江 之忠义 ,而见鸩 于奸党 ,故复 聚余人 ,而救驾立功 ,开基 创业 ;愤六贼之误 国 ,而加之 以流贬诛 戮 ;愤诸贵幸之全 身远害 ,而特表 草野 孤 臣 ,重围 冒险 ; 愤官 宦之嚼 民饱壑 ,而故使其倾倒宦囊 ,倍偿 民利 ;愤 释道 之淫奢诳诞 ,而有万庆寺之烧 ,还道 村之斩也 。”[3 这 里明确地提 出了 “愤书”说 。
摘 要 :从现存的小说序跋 、笔记和 旧刊 来看 ,对 《水浒传 》续书的评价主要集 中在对续书作 者 、版 本 的 考 证 和 思 想 艺 术 的 分 析 两 个 方 面 。 这 实 际上 已经基 本 囊括 了现 今 《水 浒传 》续 书研 究 的主要领域 。在爬梳 大量清代 、 民国时期 对 《水浒传 》续书的评价 文献材料 的基础上 ,对 清代 、 民国时期 大量 《水 浒传 》续书的评价进行概 括总 结与介 绍 ,并对其成就 与不足进行分析 ,将 有助 于我们对 《水浒传 》续书做 出准确的鉴 赏与评价 。
《荡寇 志 》的序跋者 多为鼓吹之文 ,他们或 称颂 《荡寇志 》为 “体其微义 ,畅发 伟词 ”的小 说 ,或赞美所谓 的 “太 平盛世 ” 。而半 月老人在 《<荡寇 志>续序 》里说 : “耐 庵 、贯 中之 《前 后 水浒传 》贻 害非浅 ,仲华先生之 《荡 寇志 》救 害非 浅 :俱 己见之于 实事矣 。昔子舆 氏当战国时 , 息邪说 ,距 诚行 ,放 淫辞 ,韩文公 以为 功不在 禹下 ,而 吾谓 《荡寇 志 》一书 ,其功 亦差堪 仿佛 云。” 。 这里称颂 了 《荡寇志 》的功绩 。
谢亭亭 长在 《新水 浒序 》中则宣扬 “宪政 与共和 ”,其创作 《新 水浒 》就是为 了宣扬晚晴政 治改革 ,提倡 民主 。西泠冬 青的 《新 水浒楔子 》则谓 他创作 的 《新水 浒 》是 “掉将游戏 笔 ,来绘 现行 图”。 %陆士谔 《新水浒序 》自谓 “为愤而作” 。作 者陆士谔 以问答形式表明创作 《新 水浒 传 》的原 因和 目的 :面对他人认 为太 平之世而作 “愤 书 ”的质疑 ,陆士谔振振有辞 ,认为在 “强 敌外窥 ,会党内伺 ,魑魅充斥 ,鬼蜮盈涂 ” %的 当今形势下 ,很有必要借 此观 察国民对 于立 宪的 接受程度 。李友琴 《新水 浒总评 》则谓 “《新 水浒 》妙处甚 多 ,余评 出者不及 十分之 一 ,善读 者 切 勿 轻 易 放过 ” 。 【412%
收 稿 日期 :2014—10—08 基金项 目:陇南师范高等 专科 学- ̄2012年校级科研 项 目 (2012LSSK02006) 作者简介 :唐 海宏 (1974一),男 ,甘 肃徽 县人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 文史学院讲 师,文学硕 士。
87
竹 帛”的天生英雄观 不相符的 ,也是 读者阅读 了七十 回本 《水浒传 》的遗憾之所在 。真正的天地 英雄是功不可泯的 ,只有 “群雄之志可伸 ,而是 书亦有始有卒 ”才 能弥补续 书作者 的遗憾 。
一 、 小 说 序跋 对 《水 浒 传 》 续 书 的 评价 历代 对 《水浒传 》或 其续 书的评 论 ,在 许 多小说 的序跋 中都 有体 现 。最早金 圣叹在 《宋 史 纲 》 《宋 史 目》批语 中 ,认 为 《水浒传 》后半部是恶札 ,是 罗贯 中续作 ,而 不是施耐庵原作 。如 他在 《水浒传 》第七 十回批 语说 : “一 部书七十 回 ,可谓 大铺 排 ,此一 回可 谓大结束 ,读之 正如 千里群 龙 ,一齐 入海 ,更无 丝毫未 了之 憾 ,笑煞 罗贯 中横 添狗尾 ,徒见 其丑也 。”H 这是现今 可 见到最 早对 《水浒传 》续 书所做 的评论 。清赏心居士 曾在 《征四寇 》中说道 : “尝 闻天之 生才 不 偶 ,此 非天之故靳其才 ,正天之所 以珍 重其才也 ……故夫英雄 之生 ,虽始 而困顿郁抑 ,然 其终必 使 之 显 于 当 时 ,垂 之 竹 帛 ,令 天 下 之 士 后 世 之 人 ,皆 知 有 是 人 而 堪 为 天 下 后 世 劝 惩 者 …… 然 自纳 款 倾葵之 后 ,尊卑列序之 余 ,竞恝然而止 ,杳不知其所终 ,是与天地珍 重生才 之心 ,岂不 大相 径 庭哉 ?夫以群焉蚁聚之合 ,一旦而驰驱报 国 ,灭寇安 民 ,则虽始行不端 ,而能翻然悔悟 ,改弦易 辙 ,以善其终 ,斯其 志固可嘉 ,而其功 诚不可泯 。倘不表 诸简册 ,以示将来 ,英雄之衷 ,未免 有 不 白。爰续是帙于卷后 ,而付梓焉 。”嵋 ∞作者对所谓 “第五才子 书”的 《水浒传 》表示了极大的 不满 。认为它的戛然 而止是与上述 “英雄之 生 ,虽始而 困顿郁抑 ,然 其终必使之显于 当时 ,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