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合”与“形合”的角度看汉英两种语言的异质性特征

合集下载

意合形合的汉英对比研究

意合形合的汉英对比研究

意合形合的汉英对比研究汉英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和思维习惯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形合与意合的特点。

形合是指句子内部的连接依赖于语法和词汇手段,而意合则更注重语义和语境的内在。

本文将从词汇、语法、句式和篇章结构等方面探讨汉英两种语言在形合与意合方面的差异。

在词汇方面,汉语倾向于使用具体、形象的词汇,而英语则更注重使用抽象、概括性的词汇。

例如,要表达“美丽”的意思,汉语可能会用“花朵般美丽”等形象化的词汇,而英语则可能使用“gorgeous”等较为抽象的词汇。

英语中有很多抽象名词和介词,这些词语在汉语中往往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

在语法方面,汉语句子内部的连接往往通过语序和虚词实现,而英语则更多地依赖时态、语态、数和格等手段。

例如,“他来了”这个简单的汉语句子,英语需要用“he comes”来表达,同时还需要注意动词的时态和语态。

英语中的从句、分词、动名词等复杂句型也常常是汉语所没有的。

在句式和篇章结构方面,汉语倾向于使用简单句和短句,强调并列关系,而英语则更注重复合句和长句,强调主从关系。

这种差异使得汉译英时需要将原文的短句、简单句进行扩展,而英译汉时则需要将原文的复合句、长句进行简化。

汉英两种语言在形合与意合方面的差异表现为:汉语倾向于使用具体、形象的词汇,注重语序和虚词,使用简单句和短句,强调并列关系;而英语则更注重使用抽象、概括性的词汇,依赖语法和词汇手段,使用复合句和长句,强调主从关系。

翻译时需要注意两种语言的特点,根据语境进行灵活处理。

在汉译英时,要注意将原文的意象词汇转化为英语中的抽象词汇,适当增加连接词以使句子更加流畅;在英译汉时,要注意简化英语的长句和复合句,适当使用动词使汉语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通过理解形合与意合的差异以及相应的翻译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翻译这两种语言。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汉英两种语言在形合与意合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两种语言之间就没有共性。

从形合与意合的视角看英汉语差异

从形合与意合的视角看英汉语差异
从形合与意合的视角看英汉语差异
文 史 纵横
从形合与意合的视角看英汉语差异
彭 富强
( 临 沧师 范高等 专科 学校 外语 系 云 南临 沧
【 摘
6 7 7 0 0 0 )
要 】 英语 和 汉语 属 于 两种 截 然 不 同的 语 言 体 系。 英 语 重 形 合 , 注重结构连接 ; 汉语 重 意 合 , 注 重 语 意 连 贯 。本 文 从 形合 与 意 合 的
形 合和 意合是 英语和 汉语语 言组织 的常用 手段 。英汉 两种语 言 m e t . ( 主语 从句 、 宾语从 句 ) 之 间 最重 要 的差 别之 一在 于 : 英语 重 形合 , 汉 语重 意 合 。德 国著名 译: 信 用证 是 由买 方 银 行开 出 的 、 承 诺 支 付 全额 贷款 的 书 面证 语 言学 冢 洪堡 特 指出 : “ 任 何语 言 的语 法 , 总是 一部 分 是明 示 的 , 另 明 , 其 前提是 信用证 上所 列的要 求得 到满足 。 从 上例看 , 英语 句式结构 严 密 , 语 言形式 明显 。英语句 中 “ t h a t ” 部 分是 隐藏着 的 , 在 汉语里 , 明示 的语法所 占的 比例是极 小的 ” ; 翻译家 N i d a 表明: “ 就语 言 结构 而 言 , 英语 和 汉语 最大 的 区别 就 是 出现 了多 次 , 前两个 “ t h a t ”分别 引导 主语从 句和 宾语 从句 , 注 重形 英语 重 形合 , 汉 语重意 合 ”口 】 。 式连 接 。此外 , 句 中还有 多处 显性连 接的标 记 : 时 态标记 ( p r o m i s e s , 二、 英汉语 形合 与意合对 比 w i l l p a y ) 、 介词 ( b y ,o f ) 、 连词 ( p r o v i d e d )等 。 l 、 定 义 相对于英语的树型结构, 汉语句式则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竹式结 广 义上 的形合 指句 式的 形态 , 指一 切依 借形 式和形 态 手段完 成 构。一句话中可以有多个动词分别连缀成句 , 多个短句线性铺开, 句法 组合 的 方 式 。狭 义上 的 形合 指 用连 接词 等语 言 形 式把 句中 的 尤 如竹 子般一 节一 节 向外伸 展 , 按语 序排 开 [ 4 ] 。句子 各部 分之 间靠 语义 和语序连 接 , 重意合 。 词 语或 分句连接 起来 , 表达语 法意义 和逻辑 关系 。 广 义上 的 意合 指词 语 之 间或 分句 之 间的 意义 或逻 辑 关 系不 借 3 、 篇章 结构 助形 式 手段 来体 现 。狭义 上 意合 指语 句 或篇 章 的连 接 主要 通过 语 篇章是 一个 语义 的整 体 , 可以 是一篇 文 章或 一个 语段 。篇 章包 含 结构 意义 和 句 子意 义两 方 面 的意 义 。结构 意 义指 篇 章结 构 更注 义串联 , 而不 是靠语 言结构 形式上 的表层连 接 。 2 、 英语 重形合 , 汉语 重意合 重 语言 形 式结 构 , 要 求语 法规 范 ; 句 子意 义指 篇 章结 构侧 重 语 句逻 英 语 和汉 语 的差 异一 直 是语 言学 家 和翻 译 家们 研 究的 主要 话 辑 意义 的连贯 。英 语和 汉语 在篇 章组 织和 结构 上也 存在 很多 差异 。 重 连 接与 重连 贯 的 角度 , 对 比 分 题, 我国 著名语 言学 家王 力先 生曾这 样阐 述 : “ 汉 语句 式 的组成多 靠 以下从 篇 章结 构 重 主语 与重 主题 、 意合 法 , 这一 特 征在 复 合句 中 尤为 明显 , 意 合法 在 英语 语言 中是 一 析英语重 形合与 汉语 重意合 的差异 。 种变 态 , 而 在汉 语语 言中是 一种常态 。由此可 以看 出 , 在 英语 和 ( 1 )重主 语与 重 主题 。英语 是 主语 显著 的语 言 , 汉语 是 主题 显 汉语 对 比中关 于形合 与 意合 的研究 有一 致的看 法 : 属 于 印欧语 系的 著 的语 言 。在 特 定语 境 中 , 为 了符合 汉 语语 义 表达 , 句 子 主语 可 以 英语 重 形合 , 属 于汉 藏语 系的 汉语 重意 合 。因此 , 就 形合 与 意合 方 省 略 。在 汉语 语 言中 常见 的 省 略主 语现 象 是 “ 语境 省 略 或上 下文 面讲 , 英语 注重 句式 结构规 范 , 其 语 言形 式结构 明显 , 属于 形态型 语 省 略 。语境 省 略 即主语 在 前文 已经 提过 , 下 文不 需 要再 次 提及 言; 汉语 则 注重语 用, 没 有词 的 形态 变化 , 语 言形 式 结构 松 散 , 侧 重 也 能把语义 表达 清楚 。 意义 的表达 。 例2 : 飞龙 科 技股 份有 限 公司 与 1 9 9 7 年 上市 , 主营 大宗 商 品的 进 口规模 和市 场 占有率 稳居 全 国前列 , 在 全国一 直发 挥着 主渠 道作 三、英 汉语差 异的体 现 1 、 词 法 层 次 用; 煤炭 、 焦炭 等的 出口量逐 年大 幅度增长 。 译: Fl y i n g Dr a g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Co . Lt d . g o t l i s t e d i n 1 9 9 7 . Th e 英 语 是音 形 合一 的拼 音 文 字 , 是 “ 词 本位 ”的语 言 , 单 词 的形 ume a n d ma r ke t s ha r e of bu l k i mp or t s i n t he ma i n l i ne s ha ve 态变 化 灵活 。英语 的构词 法有 多种 方式 , 就拿 其中 的派 生词 为例来 vol

英汉语言的异质性特征

英汉语言的异质性特征

浅析英汉语言的异质性特征摘要:英汉两种语言的异质性特征具体表现为: 汉民族思维形态的主体性, 英美民族思维形态的认知性; 汉民族思维的形象化、具体化, 英美民族思维的抽象化、概括化。

关键词:语言;思维形态;思维模式一.引言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人的语言表达是受思维方式支配的, 语言与思维是分不开的。

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周光召教授认为:“一种文化的特点更集中地反映在它的思想方式和对待一些人类面临的问题看法态度之中”。

著名翻译家傅雷认为:“东方人与西方人的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

东方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 西方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 挖掘唯恐不尽, 描写唯恐不周”。

中西方思维模式上的特点体现在不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思维习惯、思想观念的极大差异和看待同一事物的不同视角和方式, 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强烈冲突与碰撞。

二.英汉两种语言的异质性特征2.1 汉民族思维形态的主体性,英美民族思维形态的认知性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统称为思维的形态。

思维形态是语言生成的哲学机制,无时不在支配语言表现并使之模式化。

英语与汉语是不同的语言体系,分属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

以汉语作为母语的人注重思维形态上的主体性, “强调主观感受和意念抒发,将理性、功能和交流目的溶于直觉,不注意对客观现实作符合逻辑的形式的描摹,不执著于形式结构规范”。

认为任何行为都只可能是人这个行为主体完成的,因而行为主体“尽在不言之中”。

这种思维风格(方式) 使汉语句子的语态呈隐含式,形成受事的施事化。

而以英语作为本族语的英美人向来崇尚以自然为认知对象,认为只有认识自然,才能把握并进而征服自然。

所以, “在他们的思维中,物我两分,自然客体与本体具有等同的地位”。

正是对自然的认知倾向导致了英语思维注重程式化、符号化和语言的逻辑性,用非生命体(客观世界或抽象概念) 突出主语,使英语句子的语态呈显性,这也证明了汉语是“话题突出性语言”, 英语是“主语突出性语言”的说法。

从形合意合的角度审视英汉差异

从形合意合的角度审视英汉差异

从形合意合的角度审视英汉差异随着对比语言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英汉两种语言的比较研究。

如英语重物称,汉语重人称;英语重被动,汉语重主动;英语重抽象,汉语重具体等。

但其中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被不少人认为是最根本的差异。

关于这一课题已有不少论述,本文试图从语言学的角度加以思考和讨论,以期将这一研究引向深入。

一、形合与意合的语言学界定“所谓‘合’就是组合,是语言符号由‘散’到‘集’的手段,即组织手段。

它基本有两种情况: 1.依附形式(如词的屈折变化) , 此为形合; 2.仰仗意义(即内在逻辑关系) , 此为意合”。

[ 1 ]形合(hypotaxis)是指句子的各个成分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等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重形合的语言注重以形显意,句子各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靠关联词等显性连接手段来直接标示,句子的结构较严谨。

意合(parataxis)是指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

重意合的语言注重以意役形,句子各成分之间靠隐性连贯,以逻辑关系和叙述的事理顺序来间接显示,不用或少用关联词,句子结构比较松散。

[ 2 ]二、形合意合源于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通常具有深层的文化根源。

不同的民族基于不同的生存环境、生活经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心理倾向,即思维方式。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重形合。

英民族极度推崇逻辑与理性,其根源可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

亚里士多德相信,一切严格的演绎推论都是三段论式的。

现代西方的自然科学与人文哲学的研究都证实了它们是以“三段论”为基础而衍伸出来的各种领域学科。

西方逻辑范畴观使语句中各成分按逻辑关系依次排列,显示它与其他成分的位次关系。

英语等西方语言在按照严格的“形式逻辑”演绎方式进行表述时,必然使用和依赖可表示各种逻辑关系的连接词,因而呈现出形合的外在特征。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重意合。

综合性思维是汉语意重于形的理性根源,是从宏观整体上去把握认知对象特征,认识认知对象属性的思维认知方法。

从“意合”与“形合”的角度看汉英两种语言的异质性特征(上)

从“意合”与“形合”的角度看汉英两种语言的异质性特征(上)

从“意合”与“形合”的角度看汉英两种语言的异质性特征(上)【摘要】全文共分上下两篇,本文为上篇。

上下两篇文章力求从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的不同特征入手,通过语言-表现法-思维三个层次的分析,从而揭示汉英两种语言鲜明的异质性特征。

其中上篇主要是对汉英两种语言各自语言系统本身的差异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比较;下篇则是重点放在对两种语言文化思维形态方面的对比分析上。

无论是上篇或是下篇,都基于汉英两种语言意合与形合的分别不同特征,对汉英两种语言进行一系列的对比分析,从而反映汉英两种语言各自不同的语言现象及其差异。

【关键词】形合;意合;异质性;语言系统【Abstract】The paper is classified into two parts sharing the same title, and this is the first part of the paper. As for Chinese and English, in many aspects, there exist several different and distinguishable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se two languages. In short, Chinese is considered as a parataxis language while English a hypotaxis language. Our contrastive analysis in this paper intends to reveal, through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surface of the language or the language system itself, ways of expression in one language, and language culture or mode of thinking, the heterology of Chinese and English.【Key words】hypotaxis; parataxis; heterology; languagesystem语言虽然都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在这个基本功能上,所有的语言是一致的,但具体到某一种语言而言,它与另一种语言之间却必然存在着某种异质性(heterology),如果没有这种“异质性”,那么人类的语言就不会存在各自不同的差别。

英汉语言之间的主要差异

英汉语言之间的主要差异

英汉语⾔之间的主要差异英汉语⾔之间的主要差异 导语:如果能够对英汉两种语⾔之间结构⽅⾯的差异有所了解,掌握两者之间的⼀些转化规律,再假以时⽇反复练习,做好⼝笔译也不是⼀件很难的事情。

⼩编在此总结出英汉语⾔在结构⽅⾯的⼀些主要差异,相信对各位必有所裨益。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就整体结构和表达⽅式⽽⾔,英语是⼀种形合性的语⾔,⽽汉语则是⼀种意合性的语⾔。

英语的句⼦⼀般是按照固定的结构和⽅式来组织和表达的,偏重于形式;汉语的句⼦则是按照其字词的含义来组合和连接的,表达⽅式灵活多变,偏重于语意。

英语句⼦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时态、标点符号、连接词等表⽰得⼀清⼆楚;⽽汉语句⼦之间的关系则要靠句⼦本⾝的语意来表现。

【例1】 Another attempt, and you’ll succeed. 【译⽂】再试⼀次,你就会成功。

或:只要再试⼀次,你就会成功。

【分析】本句是⼀个由and连接的简单并列句,⼀般将来时态明确表明了两句间的动作关系。

但汉语译⽂就⽐较灵活,句⼦之间的关系主要靠语意来表达,关联词可译(括号内译⽂)也可不译,习惯于不译。

【例2】 Now the integrated circuit has reduced by many times the size of the computer of which it forms a part, thus creating a new generation of portable minicomputer. 【译⽂】现在集成电路成了计算机的组成部分,使计算机的体积⼤⼤缩⼩,从⽽产⽣了新⼀代的可携式微型计算机。

【分析】本句是由⼀个主句、⼀个定语从句和⼀个分词状语组成的主从复合句。

主句⽤现在完成时,定语从句⽤⼀般现在时,再加⼀个由thus连接的现在分词短语作状语,通过时态、逗号、关联词和现在分词短语把各句之间的关系表达得⾮常清楚。

⽽汉语则在对各句简单陈述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语序和运⽤“使”、“从⽽”的词意把各句之间的层层递进的因果关系表达出来。

意合形合的汉英对比研究

意合形合的汉英对比研究

意合形合的汉英对比研究意合形合的汉英对比研究近年来,随着中英两种语言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增加,对比研究不同语言特点的需求逐渐增长。

其中,我们不得不关注的一个重点是,汉语与英语在意合和形合方面的差异。

本文将从意合与形合两个方面,对汉英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这种差异背后的文化因素。

首先,意合是指在表达含义时,一个词语往往不具备独立的含义,而是需要通过其他词语进行补充和限定。

这在汉语中非常常见,尤其体现在名词的修饰上。

例如,我们说“红花”、“大山”、“静夜”这样的词语,都需要通过形容词或量词来限定其意义。

而在英语中,大多数时候词语本身就具备独立的含义,不需要依赖其他词汇进行进一步的修饰。

这种意合的特点在汉语中也体现在动词和短语的构成上。

例如,汉语中的动词往往是由一个实词加上动词补语构成的,而英语中动词则是由一个实词组成。

例如,“吃饭”在汉语中是一个动词,而在英语中则是由两个词构成的动词短语“eat dinner”。

在形合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汉语的词语构造上。

汉语中的词语往往是由一个或多个汉字构成的,每个汉字都可以单独使用,具备自己的含义。

这使得汉语在表达复杂意思时候,可以通过不同组合方式形成新词语,丰富了汉语的表达能力。

而英语中的词语构造则主要靠字母的组合,一个字母很少能够独立使用。

这使得英语在形合方面相对简单明了,但也限制了其表达的灵活性。

这种意合形合的差异不仅仅是语言的差异,也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汉语的意合特点反映了中国文化强调整体观念与相对主义的思维方式。

一个字词所能表达的含义往往是多方面的,需要通过上下文和其他配合语言单位才能得以准确理解。

而英语的形合特点则反映了英美文化追求实用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倾向。

倾向于用简洁直接的方式表达思想,追求抽象与清晰。

以上只是汉英意合形合差异的一个简要介绍。

实际上,汉英两种语言在意合和形合方面的差异是非常复杂而丰富的,仅凭一篇文章难以穷尽。

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

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

三、英语多用被动语态, 汉语多用主动句
从文化性质上看,西方文化属于科学文化,汉语文化属于人文文化。 从文化心理上看,科学文化“重物质、轻人论,价值取向以功利为本位”,人文 文化“重人论、轻器物,价值取向以道德为本位”。 两种文化不同的取向表现在思维方式上,英语民族喜欢站在客观角度思考问题, 汉民族喜欢站在主观角度思考问题。 因此,英语中的被动在汉译中往往成了主动。
七、汉语多用四字词组,英语则重简洁
汉语喜用四字词组,主要受到中国传统思想哲学的影响,中国人的美学观念中 特别强调平衡美。反映在语言上就是汉语在谴词造句时不厌其“繁”地使用对仗、 排比等修辞手段,还煞费苦心地选用大量的四字词组。为了获得语言上的平衡 美,中国人大量使用前后两个部分为并列关系的四字词组,往往其中的后半部 分仅仅是对前半部分意义上的重复、补充和强调。从语言形式上看,四字词组 寻求的是平衡和对称的美感和修辞色彩,以增强语言的渲染力,获得感人的效 果,如开天辟地、天经地义、粗心大意、理屈词穷等。
例如:
A luxury you can relate to. It’s powerful. It’s affluent. And it’s beautifully put together. It’s friendly. It’s efficient. And it’s simply fun to drive. 豪华车族,强劲动力,富贵无比,精美打造, 安全快捷,乐在其中! 这则轿车广告运用了结构类似的六个 “It’s…”表示强调和层层深入,从It’s powerful,It’s affluent,It’s beautifully put together,It’s friendly,It’s efficient 到It’s simply fun to drive,该轿车独特性 形象地展现在消费者的面前。通过排比修辞 手段既增强了语势,又让人过目难忘,取得 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 n s s c sd r d s a pa aa s Ing a hl gl h a hy o a i lng a e 0 u nay i n t i pa e i e ds o r v a . i e e i on i e e a rt xi a u ge w ie En i p t x s a u g . s r a l ss h s i p r ntn t e e 1
人 文 社 会研 究
20 09年
9月 第 9期
人力 资源管理
从“ 意合 ’ 形合 " ’ 与“ 的角度看 汉英两种语言 的 异 质 性 特 征
周 杲
( 南 电 网公 司电力教 育 中心( 云 电力 学校 ) 云 南 昆明 6 0 1 ) 5 1 8
【 图分 类号】 4 中 HO 3 【 献标 识码】 文 A 【 文章编 号】 6 3 2 9 2 0 ) —0 0 - 0 1 7 —8 0 ( 0 9 9 2 4 3
Zh uGao o
[ src] ep p ri casf d it WOp rss aigtesmet l,a d ti i tescn a t ft ep p r Abta tTh a e s ls ie not at h rn h a i e n hs s h eo dp r h a e.AsfrC iee i t o o hn s
a d En l h n ma y a p c s h r x s s v r l i e e to it g i a l h r ce it sb t e h s WO ln u g s n s o t n g i ,i n s e t ,t ee e it e e a d f r n rd si u s be c a a t rsi ewe n t e e t a g a e .I h r , s f n h c
g ag u t r rm o e o hnkng,t e e oo fChie ea d En ih u ec lu e o d ft i i heh t r lgy o n s n gl . s

[ yw r sh p txs p rtxs h trlg ;a g a ec lue c l r a trmo eo hn ig Ke o d] y oa i; aaa i;eeoo y ln u g utr ;ut efco ; d ftikn u
合 与形合 分 别不 同的特征 , 汉英 两种 语 言进行 一 系列 的对 比分 析 , 而 反映 汉英 两种 语 言各 自不 同的语 言现 象及 其 差异 。 对 从 【 键词 】 合 ; 关 形 意合 ; 质性 ; 言文化 ; 异 语 文化 因素 ; 思维形 态
Hee oo y o h n s n gih fo t e ve o n fP r txsa d Hy 0 a i( a t wo tr lg fC ie ea d En l r m h iwp i t a aa i n p t xs P r s o T )
分 析 , 出类 比方 法 论 的老 路 , 走 究其 底 蕴 , 能在 对 比语言 学 中 才 贯彻 辨 证 的、 科学 的方 法 论 , 为翻译 提供 双语 转换 的科 学 依据 汉英 两 种语 言文 化 ( 思维 形态 ) 象对 比分 析 : 现 1 语 言与 文化 的关 系
学上 一般 是“ 中 ” “ 偏 不 倚 ” 只有 这样 才 能使 对 立 走 向和 求 ,不 , 谐 。中 国古代 认为 统 一体 内部 各种 对立 因素 的均 衡与 和谐是 保 持统 一体 稳定 生存 的根本 条件 。在 这种 辨证 思维 特征 影响下 的 汉语 语法 结构 产 生不 重形 式 , 重意 合分 析 。 英语 自莎士 比 亚 时 代 ( 后 期 中古 英 语 ) 来有 很 大 的发 或 以 展 , 中包括 句法 上 的发 展 。但无 论如 何 , 语 主动与 被动 两个 其 英 范 畴的分 野 始终 是泾 渭分 明 , 中包括谓 语 动词际工 具 , 在这 个基本 功 能上 , 所有 的 语 言 是一 致的 , 但具 体 到某 一种语 言 而言 , 与另一 种语 言 之 间 它 却必 然 存 在 着 某 种 异 质 性 ( eeoo y , 果 没 有 这 种 “ 质 h trlg ) 如 异 性” 那么 人类 的语 言就 不会 存在 各 自不 同 的差别 语 言 的异质 , 性 , 在 于三 个层 次 中 : 言表 层 , 现为 语音 系统 、 字系 统 和 存 语 表 文 句法 系统 的结 构形 式 和分 布形 式 ; 言 中层 , 语 表现 为特 定语 言 的 表现 法 ; 言 深层 , 现 为 思维 方 式 、 维特 征 和 思维 风格 。我 语 表 思 们应 该在 这三 个 层次 中进 行 深 入 的探 索 , 图 把 对 比研 究 分 成 试 语 言一表 现 法~ 思维 三个 层 次 , 在摆 脱 从 形式 到 形 式 的 对 比 意
t r u h t r ea p cs n l dn :s ra e o h n u g rt el n u g y t m s l ,wa so x r s in i n a g a e n a - h o g h e s e t ,ic u i g u f c ft el g a eo h a g a es se i ef a t y f p e s o eln u g ,a dln e o n
【 要】 文 共分 上下 两篇 , 文 为下篇 。上 下两 篇文 章力 求 从 汉语 重 意合 、 语 重形 合 的不 同特 征入 手 , 过语 言~ 表现 法一 摘 全 本 英 通 思 维 三个 层 次 的分析 , 而揭 示 汉英 两种语 言鲜 明 的异质 性特 征 。其 中上 篇 主要 是 对 汉英 两 种语 言 各 自语 言 系 统本 身 的差 异进 行 从 深 入 的分 析 和 比较 ; 下篇 则是 重 点放在 对 两种语 言 文化 思维形 态 方面 的对 比分 析 上。 无论 是上 篇或 是下 篇 , 基于 汉 英两种语 言 意 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