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闲话之三—用韵如用兵剖析
〖2021年整理〗杜甫《石壕吏》用韵阐微

杜甫《石壕吏》用韵阐微讲究声韵,是中国古典诗歌在艺术形式上的一大特点。
人的声音本就有大小高下之殊,而汉语言本身又机富音乐性,写成诗,更显得铿锵和鸣了。
令人钱钟书云:“文字有声,诗得之为调为律。
”不外此意吧。
六朝沈约归纳四声之法,谓“前有浮声,后须切响”,为以后诗歌创作上的“声韵之圆转,律吕之靡密”作了些原则上的概括。
到唐代,诗歌创作更趋繁荣,诗歌声韵上的许多理论渐渐成为法则,为众多诗人所悟宁。
但是,不拘怎样说,它毕竟是属于艺术形式的范畴,运用得好,它能更完美地表达内容,所谓“声不失序,音以律文”,否则就会坠入形式主义的泥淖中去。
唐代诗人中,把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融而为一,从有则可循的声韵之中求得思想内容的最充分表达,唯杜甫可以当之。
试以他的《石壕吏》一诗为例吧。
这首五古算得千载不朽了。
清人王夫之说:“至于唐承五胡十六国之习,始驱农民以为兵,读杜甫《石嚎吏》之诗,为之陨涕。
”《读通鉴论》卷三何以有如此巨大的力量,使人“为之陨涕”呢多年来,人们不断地剖析其时代背景,思想深度,人民性……从未有从艺术形式的声韵上加以分析探讨的。
因此,其真正艺术价值,其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似乎还有待更进一步的认识。
明人陆时雍说:“五言古非神韵纬绵,定当捉矜露肘。
”《诗镜总论》对于“无韵者殆不可读”的诗歌来说,五古更须研究“神韵”,这是对汉魏以下五言古诗的结论性概括,不可轻忽。
那么《石壕吏》的“纬绵神韵”又从何说起呢这里,首先谈谈它的“转韵”。
首句平起。
“暮投”之后的韵脚“村、人、看”均为平声;第五句“吏呼一何怒”到“死者长已矣”的韵脚“怒、苦、戍、至、死、矣”为仄声。
接下去“室中更无人”以后的“人、孙、裙,衰、归、欢”又为平声;最后卒章四句的“绝、咽、别”又为仄声。
全篇的韵脚由平变仄,由仄返平,再由平趋仄而后收末。
韵脚转换的结果,形成了似扬又抑,欲行还止,舒缓与阻塞交互的坎坷声调效果,读来乍阴乍阳,光景累迁,教人无法平静。
步韵、次韵、依韵、用韵

步韵、次韵、依韵、用韵步韵、次韵、依韵、用韵17-07-02 樱林花主 + 关注献花(0) 收藏(6)关于和诗的几种形式黄老高图书(6)关于和诗的几种形式。
柳亚子先生的赠诗为:二、依韵,亦称同韵、和韵,即和诗与原诗同属一个韵部,但不必用其原诗词的韵脚。
宋朝大文学家范仲淹就写了许多这样的和诗,诸如《依韵答提刑张太博尝新醖》、《依韵和并州郑宣徽见寄二首》、《依韵和介之未开菊》、《依韵和孙之翰对雪》、《依韵和提刑太博嘉雪》、《依韵和提刑张太博寄梅》、《依韵和同年朱兵部王宾客交赠之什》、《依韵和苏州蒋密学》、《依韵和胡使君书事》等等。
和诗与和韵汴京坊谈诗词唱和如今写诗的人越来越多,但往往疏忽了一点,就是在和诗的时候用错,次韵,和韵出现常识性错误,下面就简单地举两例作说明:特邀作品:李文朝(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助理,副秘书长,原总政电视宣传部中心主任,少将)原诗是:雅友登台论古今,风吹帽落引雄文。
(诗的名字就要用:步韵某某诗或者叫次韵某某诗)五:分韵:指作诗时按照先规定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作诗,叫作“分韵”,也称“赋韵”。
千古诗词聚贤庄·第166期 || 接舆重生:词(1...WENxinHANmo...千古诗词聚贤庄·第166期|| 接舆重生:词(10首)是和诗的一种方式,即是用原作诗者用过的某一韵或某几个字,和诗者依次使用相同的韵字,这就是步韵,是步步跟随之意。
词写与“网友”之情,词中用了更漏。
作者为机械工程师,词与词句看来也正出自机械工程师之手,尺度把握严格精准,不差毫厘,也就是说,风格十分严谨。
而毕竟是为唱和网友之作,用心良苦,加之作者于词一道应该有精深的研究,词,的确具此词牌鼻祖马天骥之深味。
向熹《论<诗经>语言的性质》知愚草堂"(注:王力《诗经韵读》35页。
)陆志韦先生也说:"古人韵缓,音色相近的字就可以叶韵,不象六朝以后的严格。
它们是《王风.君子阳阳》"陶敖"韵,《齐风.载驱》"滔镳敖"韵,《陈风.月出》"皎僚纠悄"韵,《豳风.七月》"要蜩"韵,《鸱xiāo@⑤》"谯xiāo@⑥翘摇晓"韵,《小雅.正月》"酒肴"韵,《桑扈》"@⑦柔教求"韵,《大雅.民劳》"休逑呶忧休"韵,《思齐》"庙保"韵,《抑》"酒绍"韵,《周颂.良耜》"纠赵蓼椒朽茂"韵。
用韵与用典

换银龟:唐代李白进长安后,贺知章一见李白神清气朗,风度翩翩的样子,惊叹道:“此天上谪仙人也!”李白乃解金龟换酒。
二 冬
晨对午,夏对冬。下饷对高舂。青春对白昼,古柏对苍松。垂钓客,荷锄翁。仙鹤对神龙。凤冠珠闪烁,螭带玉玲珑。三元及第才千顷,一品当朝禄万钟。花萼楼间,仙李盘根调国脉;沉香亭畔,娇杨擅宠起边风。
下饷:下午。
高舂:傍晚时分。《淮南子.天文》:“(日)至于渊虞,是谓高舂;至于连石,是谓下舂。”注:“高舂,……民碓舂时也。”
三元及第:封建科举考试,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名,叫三元,即解元、会元、状元。
一品当朝:古代宰相为一品官爵。
花萼楼:唐明皇在兴庆宫建花萼楼,兄弟五人宴乐于其间。
仙李:指诗人李白,人称谪仙人。杜甫诗:“仙李盘根大”。
沉香亭:在兴庆宫内。唐明皇曾诏李白于此题赏牡丹花《清平调》三首。
华、嵩:西岳华山和中岳嵩山。
四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三公:星名。《晋书.天文志上》:“三公在北三星曰九卿内坐,主治万事。”
清暑殿:三国孙吴有避暑宫,夏日无暑气。
广寒宫:即月宫。
梦化蝶:庄子梦中化蝶,“栩栩然胡蝶也”。
兆飞熊:商末吕望钓于渭滨,周文王将狩猎,卜卦:“非龙非螭,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果遇吕望于渭阳。
黄盖:《三国志.黄盖传》载,黄盖为东吴孙权将领,以“苦肉计”诈降曹军,里应外合,成就赤壁之火攻。
陈平:《汉书.陈平传》载,陈平乃汉高祖谋臣,刘邦困于白登,陈平用妙计以解围。
太白书堂:在江西庐山。李白字太白,题《庐山香炉峰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赏析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妙处

赏析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妙处作者:魏信才来源:《高中生·高考指导》2012年第11期诗歌是含蓄凝练的艺术,讲究韵味和意趣,总是用最精练的文字,借助具体形象来含蓄地表达丰富的意蕴和无尽的韵味。
诗歌在表现其特有的形象性和抒情性的时候总是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
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就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用的手法,即我们平时讲的表达技巧。
赏析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妙处,考生应该掌握三个方面的知识。
关于古代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人们说法各异,但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诗歌常见表达技巧分为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三个层面。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1.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比、反复、拟人、夸张、反问、设问、对偶、用典、互文等。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式。
其中描写、抒情是古代诗歌运用最多的,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表现手法:联想、想象、象征、渲染、烘托、悬念、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相衬、景情理合一等。
诗歌最突出的特征是形象性和抒情性,诗歌总是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委婉含蓄地言说心中之志。
考生在鉴赏古代诗歌的时候,要紧紧抓住作品中景与情的关系。
诗人写景状物,要运用多种描写技法,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还会运用多种修辞。
古代诗歌在抒情的时候,除了直抒胸臆外,更多地运用间接抒情的手法。
在表现诗歌情与景的时候,表达技巧才得以充分体现出来。
因此,把握情与景的关系,就抓住了鉴赏表达技巧的关键。
我们来看看下面两首诗歌,它们都是“言”思乡怀远之情,各自都把满腔情感表达得委婉深挚,但在如何“言”这一点上各有技巧。
漫书五首(其一)司空图长拟求闲未得闲,又劳行役出秦关。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军事武术文化意境品评

中 图分类 号 : G 8 5
军事武术
文化意境
文 章编 号 : 1 0 0 4 -5 6 4 3 ( 2 0 1 3 ) 0 5 —0 0 2 3 —0 3
民族解放 ,代表着中国战争史 的主流。正是 因为频繁 的战争实 践, 为军事武术文学 的产生与发展 , 提供了肥沃 的土壤。 因此 , 军
太守行》 ) 一位 神采奕奕 , 不惜为知 己者死 的主将形象便 宛然在
目。 “ 骝 马新跨 白玉鞍 , 战罢沙场月色寒 。 城头铁鼓声犹振 , 匣里
理 想。如司马光在《 续 诗话》 中曾论 日 : “ 古 人为诗 , 贵于意言在
外, 使人思而得之 , 故言之者无罪 , 闻之者足以戒也。” 近代著名
2 古 代 诗 歌 所 蕴 含 的 军事 武 术 文 化 意境 品评 2 . 1 鏖 战 豪情
的诗文 , 他们或抒发以身许国的豪情 , 或记叙 金戈铁 马惊心 动魄
的鏖战 , 或吟咏感世伤时壮志难酬 的内心痛苦 , 或表露 尚武好侠 和昂扬 激越 的爱 国情愫 ,这些无不体现出中华军事武术文化之 意境。鉴于此 , 该研究以中国古代诗歌为平 台, 对诗歌 中所蕴涵
负; “ 一年三百六十 日, 多是横戈马上行 。 ” ( 戚继光《 马上作》 ) “ 雪
岸蒹葭色 , 风营鼓角声 。 将军功伐在 , 马革快平生 。 ” ( 唐龙 《 伏羌》
作者简 介 : 1 _ 予 J 、 耀 华( 1 9 7 4 一) , 男, 硕士 , 讲师 。研 究方向 : 民族传统体育学。
搏击 ・ 武术科学
2 0 1 3 年5 月
第 1 0卷 笫5 期
【 武术 文化研 究 】
中国古代诗歌 中的军事 武术文化意境 品评
从军事思想角度看《诗经》战争诗

从军事思想角度看《诗经》战争诗关于《诗经》中哪些诗属于战争诗,一直以来都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上认为战争诗就是指正面描述战争和战场形势的诗歌,如洪湛侯认为:“《诗经》中真正以战争为题材的诗,只有‘小雅’中的《出车》《六月》《采芑》和‘大雅’中的《江汉》《常武》五首。
”①广义的战争诗指的是有一定战争背景,或直接描写战争过程形势,或描写征夫思想感情的诗歌。
我们这里采用广义上的说法,主要研究分析“大雅”中的出征诗歌《常武》《江汉》,“小雅”中的《采薇》《出车》《六月》《采芑》,以及风诗中的《豳风·东山》《邶风·击鼓》《秦风·无衣》等。
历代以来,对于《诗经》战争诗的研究多集中于其优点和较高的艺术价值上,很少从军事角度或者军事思想角度来分析《诗经》在表现和描写战争方面不够丰富的一面。
近年来学者们的研究,如张雪扬、郭雨萌、杨公坦的《“尚德”与征战的和谐统一——道德叙述语境中的〈诗经〉战争诗》,纳秀艳的《崇高与净化之美:〈诗经〉的审美范式——以战争诗为例》、韩高年、边思羽的《〈诗经〉中所见的政治观念——以〈诗经〉政治美刺诗、战争诗、宴饮诗为考察中心》等,对战争诗的思想主旨、修辞艺术,以及“审美范式”和政治观念进行了多角度、有创意的研究。
可以说,与周代农业文明安土重迁的思想有关,《诗经》中的战争诗具有“不尚杀伐”的文化风貌,这给诗歌增加了一丝柔和的气息。
“雅诗”中的战争诗有其动人之处,但也存在着缺憾。
一、关于“人性”的挖掘不足情感道德与家国责任等方面在文学作品的表现中同样重要,清代学者黄承吉在论述文道之关系时提到“文辞或文章皆道之所生,因此世人之文辞也不必尽执仁义道德形迹之语,因此他指出‘但能措辞不诡于正则皆文耳,则其辞皆与天地为无穷耳’”②。
情感的自然生发才能够给予诗歌更为热烈的生命力。
战争是群体性的活动,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
”③因此,人心向背和人性描写在战争类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是十分重要的。
宋词用韵的分析

摘要宋代是近代汉语的开端,宋代语音上承隋唐《切韵》音系,下接元代《中原音韵》音系,是汉语语音由中古音发展到近代音的重要阶段,两宋断代的语音研究对于了解汉语语音变化,建立汉语语音史有重要意义。
宋代可资语音研究的材料非常丰富,有韵书韵图、直音反切、译音对音,以及一些散见的有关当时语音的材料。
与上述材料相比,宋词用韵具有独特的价值:一,词用口语入韵,反映了宋代口语的实际面貌;二,押韵现象丰富,一些通押韵段反映了宋代韵母的各种语音变化;三,词作时间跨度较长,韵段数量多,足以全面反映韵母系统的面貌。
前辈学者对宋词用韵进行了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
但是限于客观条件和研究手段,多以个别地区或词人群体为对象,未能充分占有材料进行穷尽式的考察,因而各家结论间存在较大的分歧。
我们以唐圭璋先生编纂的《全宋词》为工作底本,并吸收近年词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力图对存世宋词用韵进行穷尽式的考察和分析。
共收录北宋太祖建隆元年(960)至南宋帝昺祥兴二年(1280)之间320年,1330余位词人的20191首词作,并摘录为26420个韵段。
我们采用新颖的计算机辅助研究和数理统计两种研究方法,对宋词电子文本进行标注,生成韵段、词人、词调等数据库。
并编制了韵段观察系统、韵字观察系统、丝贯绳牵系联等用韵研究程序,利用这些程序对宋词韵进行了穷尽式的研究。
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宋词用韵可分为17部,其中阴声韵七部:歌戈部、麻邪部、鱼模部、灰咍部、萧豪部、支微部、尤侯部;阳声韵六部:寒覃部、侵寻部、真文部、江阳部、庚登部、东钟部;入声韵四部:屋烛部、药铎部、德质部、月帖部。
宋词用韵的主要特点有:部分尤侯韵合口字押入鱼模部;部分佳韵字丢失韵尾押入麻邪部;部分灰韵、泰韵合口字押支微部;齐、祭、废韵押入支微部。
歌麻合叶、支鱼合叶、灰支合叶、尤萧合叶是普遍特点。
咸、深两摄阳声韵尾-m已经向-n转变;梗摄- 尾向-n尾转变。
入声韵屋烛、药铎两部较为独立,它们的-k尾还比较稳固,而德质、月帖二部间合用频繁,表明它们的-p,-t,-k三尾很可能弱化为喉塞音- 。
浣溪沙·题丁兵备丈画马原文及赏析

浣溪沙·题丁兵备丈画马原文及赏析浣溪沙·题丁兵备丈画马原文及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浣溪沙·题丁兵备丈画马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浣溪沙·题丁兵备丈画马清代:王鹏运原文:苜蓿阑干满上林,西风残秣独沉吟。
遗台何处是黄金?空阔已无千里志,驰驱枉抱百年心。
夕阳山影自萧森。
注释:上林:上林苑,汉代长安苑囿,汉武帝自西域引入苜蓿,植于上林苑以饲马。
空阔:反用杜甫诗“所向无空阔”句。
赏析:此词借咏马自诉怀才不遇。
用典自然。
“空阔已无千里志,驰驱枉抱百年心”,亦马亦人,语意双关。
抒写了内心的感慨。
“夕阳山影自萧森。
”飘逸、空灵,为全词增添情致王鹏运王鹏运(1849—1904)晚清官员、词人。
字佑遐,一字幼霞,中年自号半塘老人,又号鹜翁,晚年号半塘僧鹜。
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原籍浙江山阴。
同治九年举人,光绪间官至礼科给事中,在谏垣十年,上疏数十,皆关政要。
二十八年离京,至扬州主学堂,卒于苏州。
工词,与况周颐、朱孝臧、郑文焯合称“清末四大家”,鹏运居首。
著有《味梨词》、《骛翁词》等集,后删定为《半塘定稿》。
王鹏运曾汇刻《花间集》及宋、元诸家词为《四印斋所刻词》主要影响词学王鹏运生当晚清这一内忧外患已深的时代,且其仕途不顺,报国无门;其生平经受疾病的折磨,又经受过父母兄弟妻儿先后去世的剧痛,于是逐渐形成了忧郁伤感的性格。
他平生的种种情感都诉诸词,而悲伤痛苦之情自然是其主调。
通观半塘词集,其悲苦情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忧国伤时之悲。
半塘自光绪十九年(1893年)七月任江西道监察御史,次年六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半塘在战争期间一力主战,并积极建言,但最终清廷在战争中失败,以割地赔款了局。
此后西方列强逼迫日甚,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之变时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两宫西狩,半塘更是在京目睹了这幕历史的惨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闲话之三—用韵如用兵作者:恁人一个这个题目虽小,但是,说起来还挺麻烦。
上网一查,谈用韵的文章数以万计,想说的、该说的不知道都被说了多少遍了,再说下去也就是嚼嚼别人剩下的馒头渣,所以,常识性的东西就不再介绍了,还是说说自己的一些学习和心得吧。
一、为什么要用平声韵[ 这个问题一说,估计有人会笑掉大牙,这倒也是,格律诗用平声韵—地球人都知道。
但是,先别笑,再问你一个问题,为什么格律诗通常用平水韵?为什么不用仄韵?事实上是有用仄韵入诗的,例如孟浩然的那首:“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还有柳宗元的那首:“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虽然押的是仄韵,但是都可以称得上是千古绝句。
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通常律诗不能用四平韵,而个别词牌,如:长相思,则可以用四平韵,甚至叠韵呢?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回溯近体诗的历史,说一说沈约和“永明体”。
要说起沈约这个人,那可是个人物,至于他的生平就不再这里赘述了,反正那是梁时的一代重臣,是萧衍的好朋友兼大臣。
梁在历史上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是在文学史上,尤其是近体诗历史上却举足轻重,而那个时代的标志性产物就是格律诗的雏形——永明体。
关于永明体的产生以及梁的历史,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一查资料。
在永明体产生之前,从诗经到南北朝乐府对韵脚都不是十分注重的,更加谈不上押平声韵还是仄声韵了,虽然魏以后有了韵书,但是都尚未定型,而且也不是专门为诗的格律准备的。
直到以沈约为首的“竟陵八友”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出声律论后,格律诗,严格的说只能是五言格律诗的基本规则才确定下来。
而沈约在诗学理论上的主要贡献就是提出了四声八病。
在沈约之前曾经有人按照“宫商角徵羽”五声来划分韵部,熟悉古典音乐的人都知道,这其实就是音律的变体,很难将古人的读音进行归类。
沈约在周颐的《四声切韵》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撰写了《四声谱》,将平、上、去、入四声用于诗的格律,可惜这本书已经失传了,这就是所谓的四声说。
同时,沈约还提出了八病说,也就是所谓的“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种声律上的毛病(说到这里不禁要汗一下,幸好现在的格律诗不再延续这个规则,否则难度要增加数倍)。
关于沈约声律论的具体内容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通常都把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的一段话作为声律论的经典,现摘抄如下:“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
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也就是说作诗的时候要使高低轻重不同的字音间隔运用,使音节错综和谐,就是后来所谓调和平仄,这恐怕就是格律诗平仄之说最初的法则了。
进行一下前后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永明体的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讲究声律,而且在用韵上大多押平声韵。
虽然,我们不能深入了解沈约《四声谱》里面究竟有没有明确押平声韵,但是从永明体诗歌的表现上看,押平声韵即使没有明确提出来,也是在一定范围内得到大家共识,约定俗成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时的南北朝诗歌里面不仅仅只有齐梁永明体一家,北朝诗歌粗犷豪放,并没有用韵之类的讲究,像大家熟悉的《敕勒歌》看起来更像歌行的感觉),由此我们可以大致推断押平声韵是从那个时候兴起的。
至于后来杜审言(就是杜甫的祖父,老杜一家写诗可以说是祖传功夫,不服不行。
)在七言格律上对永明体的继承和扬弃,唐宋对格律诗的完善,以及明清对格律诗的进一步规范等等内容,因为与主题无关,就不再展开了。
总而言之,一句话,押平声韵起自齐梁时期的永明体,并得到后世的传承和发扬才到了今天这个地步。
前面介绍了押平声韵做法的起源,就是为了回答下面这个问题:为什么永明体选择了押平声韵而不是仄声韵呢?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从起源、韵律两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首先说起源。
我这里上传了一张《中国历史图册》中梁的区域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当时梁的控制区域大致在我们现在所说的江南地区。
梁自萧衍建国,定都建康,其政治经济活动中心在现在江浙一带,可以想象的是,沈约集团当时的主要读音应该是江浙音,它的代表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吴侬软语”(这一点上,我想江浙地区的朋友应该更有发言权),吴语之所以“软”除了语速适中之外就是以平声结尾,苏杭一带的朋友可以做个游戏,把你平时说的一段话录下来听一听,是不是大多数句子的发音都是靠前靠上的(我说的是读音,可不是字音哦)。
古代的时候可没有全国适用的普通话概念,所以古人作诗和读诗都是用本地方言,那么,沈约等人选择押平声韵也就是自然的选择了。
其次说韵律。
诗歌本身是具有音乐性的语言(个人觉得这个定义是准确的,如果一段文字脱离了节奏感,可读性差,那和散文有什么区别呢?),音乐本身是有节奏的,这个节奏就是音乐中的强拍和弱拍按照一定的形式组织的,有规律的反复出现。
稍微有一点音乐常识的人都知道,音乐的基本节奏有两种:四二拍—“强—弱”和四三拍—“强—弱—弱”。
我们可以做一个片面的归纳,音乐的韵律是由一个一个的基本节奏单元通过不同组合形成的,那么,我们可以看出来基本上一首音乐尾都是以弱拍结尾的。
关于音乐理论的阐述我们也不做展开,总之,从节奏和谐上来说,以弱拍结尾是符合音乐规律的。
诗脱胎于歌,自然与音乐的韵律脱不开关系,那么,为了适合吟唱,选择押平声韵也情有可原。
当然,平声韵的选择除了地域、韵律之外,还受到社会、人文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才最终形成现在格律诗的用韵局面。
其实罗嗦了这么多,我只是想说明一件事,当初选择平声入韵与当时的地域和语言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我们的语言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普通话作为一个标准已经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承认和使用,那么在用韵上我们也不必死守老祖宗的那些家法,变则通,一切以表意为原则,在格律上是这样,在用韵上同样是这样。
如果用仄韵能够更好地表达你的感情,又何尝不可?最后,把刚开始留的两个问题做一个简短的解答,也算是对这个问题的收尾。
其实,四平韵不是不能用,只是用了四平韵在节奏上没有变化。
弹吉他我们都喜欢听,是因为它的节奏富于变化,而弹棉花就是另外一码事了,虽然绷擦擦也是基本节奏,但是没有变化,听起来就十分乏味了,道理是一样的。
至于《长相思》使用四平韵,这其实也是表达的需要,我们可以翻翻词谱,其实,除了极少数的词牌之外,大多数词牌都是平仄交替的,甚至可以转韵。
二、用不用押韵?这个问题估计又会被人先笑上一下,近体诗押韵也是本应如此的道理,似乎也不用拿来讨论一番。
既然刚才已经说了,只要有表达的需要,押仄声韵也是可以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大胆设想一下,近体诗是不是也可以不用押韵呢?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又要在历史的长河里面回溯一番,先说说诗歌的起源(这一竿子支的,我自己都觉得有点远,但是不扯不行呀),下面起航。
《淮南子.造应训》有那么一句话:“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功力之歌也”,这足以证明一件事,诗歌最早是源于人们劳作之中的劳动号子,但是,在《诗经》之前的原始诗歌现在已经没有详细的记载了,现存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没有原始诗歌的记载,不过,有些卜辞倒是很有趣,例如:“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陆侃如、冯沅君先生所著的《中国诗史》认为这“恐怕是我们诗史上年代最早而又最可靠的作品了。
”,了解诗歌历史的朋友是不是有一些似曾相识的感觉,呵呵,还记得《相和歌辞》里面那首《江南可采莲》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是不是感觉二者十分相似?《吴越春秋》里面还记载了一首《弹歌》—“断竹,续竹,飞上,逐肉”,如果事先不告诉你这也是一首诗,你是不是觉得很搞笑?(当然,如果你要摆出一副卫道士的样子,一定要讲一下这首诗的文学艺术,我也没有办法不是?不过,人家本来只是在告诉别人狩猎的过程,根本没有文学的念头在里面,你定要如此,我们只好一起默念一番—“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了,阿门。
嘿嘿,要是我没有说这首,而是自己胡诌了一首:“抟土,取水,浸草,饮之”,估计你要把中国人饮茶的历史提前几千年,那我就恭喜了。
扯远了,打住。
)其实,不用笑,最早的诗歌(严格地说,应该是诗体语言)首先是要满足记事等现实生活需要,其次才是满足抒情和审美需要的。
既然是这样,我想即使古人多么风雅,说话的时候是不会刻意去考虑每一句话的结尾是不是用同一个韵母的字眼结尾的,那么,至少我们可以明白,诗最早是无所谓押韵还是不押韵的。
随着人类的发声器官越来越复杂,语言文字越来越丰富,人们渐渐发现语言文字不仅可以用来记事,还可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个时候,脱离了生活、劳动的需要而纯粹为了表达感情、传达心意、描摹风景的一种崭新的体裁出现了—我想这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诗(当然,叙事诗应该也是以叙事为表,传情为实的体裁,否则,你直接写记叙文算了)。
既然要表达感情,要传达心意,要描摹风景,那当然是话说得越漂亮越好,这就产生了审美的需要,这一点我们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比如开篇那首《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因为是说用韵,我们就不再讨论这首诗的“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论语·泰伯),也不去讨论其中的起“兴”手法,单单说它的收尾,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句尾大量使用了“菜”、“女”、“之”来结尾,更加有趣的是,起首四句从结尾上看,简直就是用平水韵中的“十一尤”在押韵。
我们不妨揣摩一下古人如此表达的目的是什么?这小伙子天天在河边看见一个姑娘采荇菜,日久生情,几个晚上没睡,憋出一首歌趁着没人冲着姑娘唱了出来(我想应该是唱出来的,《国风》本就是“乐府”专门采集的民歌,采风,采风,由此而来,而且那时候造纸术还没有发明,传纸条之类的手法还不现实)。
为了让自己唱出来的东西能够好听而打动姑娘,在歌词上就要配合音乐的旋律保证吟唱上的连绵起伏,这样,使用同样的语气助词或者同样韵母的字眼儿来结尾那就是小伙子自然而然的选择了。
说到这里我们应该清楚了,诗歌是因为有了审美的需要,才产生了押韵的做法。
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随着语言文字表达的日渐丰富,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日渐提高,诗歌的审美需要也日渐成为了首要选择。
而沈约以及后世的人们在总结提炼前人诗歌的基础上设计近体诗时,押韵也自然成为了近体诗的规则之一。
既然押韵已经作为规则而存在了,那么,“既然要玩这个游戏,就应该遵守游戏规则”,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自然需要遵从这个规则,这样,我们最初问题的答案就不言而喻了,写近体诗必定是要押韵的—否则请大家注明“古风”、“乐府”、“歌行”或者“打油”,要是不知就里写上什么“绝”呀“律”的,那可真的就贻笑大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