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人教版必修三全套教案:5.杜甫诗三首 咏怀古迹
高中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五首》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五首》教学设计精品资源~临风文档。
高中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五首》教学设计关键字: 高中,教案,语文,必修3【教学目的】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点拨,研讨式。
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本文一、导入新课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1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
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咏怀古迹》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整体感知结合注释、感知诗歌。
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怨恨,四、赏析诗歌【点拨之一】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 写什么,,写景, 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2【点拨之二】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讨论】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必修三-《咏怀古迹》杜甫-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一、说课部分老师好,同学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咏怀古迹》(其三)(一)、说教材《咏怀古迹》(其三),选自《杜诗洋注》,这组诗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是咏叹昭君的出塞之作。
诗人杜甫游历昭君村时,观古迹而抒己怀,咏叹自己同昭君一样,不被赏识,远离家乡的悲苦。
《咏怀古迹》(其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二课。
这个单元学习唐诗,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学习这个单元,需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的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学生们在初中已经学过杜甫的诗歌,对杜甫的生平以及杜诗的风格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将文本设置为以下两个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
2、掌握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借咏古迹、古人所抒发的深沉怨恨。
再结合本诗的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古诗鉴赏是高二学生的薄弱环节,很多同学在做题时无法准确理解诗歌情感;因此,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品味本诗的语言和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教学难点设置为掌握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的深沉怨恨。
(三)、说教学方法:新课程纪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这个理念,再结合本篇课文的文本特点,我确定了本课堂的教学指导思想:即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
具体做法:一、朗读法,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并配以PPT图画展示启迪学生。
二、以提问法为主,启发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三、以讲授法、讨论法为辅,让学生理解领悟诗歌情感,完成教学。
我的说课到处结束,下面正式进入模拟授课环节。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准确背诵课文;(2)归纳出“咏史怀古诗”的一般鉴赏方法和常见手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思考等感悟诗歌内容;(2)通过引导探究练习,理解并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昭君和杜甫的相似命运;(2)体会诗人深层的情感。
2学情分析此次教学对象为高一的学生。
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对诗歌的鉴赏方法有一些基本的了解,通过朗读也能基本把握诗歌的大致内容,已具备了一定的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但多数学生的知识是零碎的,能力是不系统的,他们渴望逐步形成系统的诗歌鉴赏过程。
因此,我在教授诗歌鉴赏部分时,就树立了教学上的专题意识,故本次教学旨在通过指导学生鉴赏《咏怀古迹(其三)》的基础上归纳出鉴赏“怀古诗”的一般方法和常见艺术手法。
3重点难点1、学习重点:了解历史人物命运,体会深沉的感情。
2、学习难点:学习运用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
4教学过程4.1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课堂导入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不仅在诗人笔下见过铮铮傲骨,顶天立地的男儿,我们也曾有过那瑰丽绚烂、令人动容的女子,而杜甫笔下的王昭君便是其中之一。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感受这一形象的永恒魅力。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38页[板书]活动2[讲授]整体感知(一)解题《咏怀古迹》,从诗歌题材来看,这是咏史怀古诗,所谓咏史怀古,就是借古人古迹或历史事件抒发个人情怀的诗歌,常以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为题,常见手法为用典、对比、烘托、借古抒怀等。
情感一般是以借古抒怀,借古喻今/讽今/伤今或感叹历史兴衰变化为主。
本文便选自杜甫在夔州所做的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
我们今天这首咏叹的是王昭君。
(二)诗眼1、衔接:下面,先请同学齐读课文,大家注意读准字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5课《 杜甫诗三首》教案

5.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秋兴八首》(其一)教学目标1.查找资料,了解杜甫在诗歌发展史中的地位,了解近体诗相关知识。
2.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
3.体会作者沉郁顿挫的诗风,品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4.品味诗歌语言,感受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
2.体会作者沉郁顿挫的诗风,品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3.品味诗歌语言,感受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走进文本1.设置情景,导入新课人们多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作为美女的代称。
同学们知道这几个词分别对应的是哪几个美女吗?(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其中的落雁一词即指的是王昭君。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
2.近体诗相关知识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1)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2)律诗①每句字数整齐。
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句数固定。
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讲究对仗。
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
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押韵严格。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引言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颂扬了古代的功绩,抒发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咏史叙事,铭记了历史人物的事迹,其中《咏怀古迹》一诗更是描写了古代名胜的壮美,让我们了解了历史文化的魅力。
本文将介绍一下如何通过《咏怀古迹》一诗,让学生了解古代名胜和历史文化。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名胜和历史文化。
2. 学会赏析古典诗歌《咏怀古迹》。
3.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唐代名胜和历史文化。
难点:学会赏析古典诗歌《咏怀古迹》。
三、教学过程设计1. 预习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PPT等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下唐代的名胜古迹,例如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长城、兵马俑等。
并让学生自己寻找关于这些古迹的历史资料,从中了解到唐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2. 听课环节学生开始学习杜甫的《咏怀古迹》一诗(附诗句)。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山落叶秋风里,闲坐听鸟声。
谁怜听后涕泪痕,不爱红楼梦里人。
玉绳牵来犹系卧龙,面对江流胸次摧。
在学习中教师可以讲解诗人写景描写手法、具体描写的古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让学生理解它们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以及诗人独具的咏史和怀古的情感。
3. 课堂练习环节a. 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根据所学知识,详细介绍一下自己所选择的唐代古迹或文化遗产。
b. 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资料或阅读相关书籍等方式,认真思考和思辨古代文化、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在小组之间分享和交流对相关问题的看法。
4. 课后作业环节a. 要求学生听一些现代诗人所写的关于古迹的诗歌,进行比较和评价。
b. 让学生自主拟写一首描写自己喜欢的古迹或文化遗产的诗歌。
并展示给其他同学。
四、教学效果评估1. 开展小组作业评分活动,从古代名胜的历史文化、诗歌的赏析和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评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理解三首诗《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了解作品所反映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唐代社会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品味诗句,从诗句中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两首律诗和一首七言古诗中感受到诗人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深入体味诗人所描画的历史图景和生活场景,以及不同诗歌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2.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诗句,从诗句中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律诗和古诗的格律特点。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唐代社会的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1.诵读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品味诗句,从诗句中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教师给予指导和总结。
3.探究法:针对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搜集资料、互相学习,共同探究问题答案。
4.点拨法: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和指导。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诗人,其中被誉为“诗圣”的杜甫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三首诗《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感受他的诗歌创作风格和思想情感。
二、教学目标展示1.引导学生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2.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诗句,从诗句中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从两首律诗和一首七言古诗中感受到诗人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深入体味诗人所描画的历史图景和生活场景,以及不同诗歌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
三、课文学习1.《秋兴八首(其一)》(1)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状况。
(2)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3)重点理解诗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课堂教案

(封面)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课堂教案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过程与方法>诵读、联想释疑、品读鉴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何正确对待挫折。
2学情分析所教学生思维活跃,能积极回答问题,总能在课堂上听到学生精彩的发言。
但作为美术生,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够牢固,对诗歌鉴赏的方法掌握不够,所选的课堂拓展练习典型、难度不高,会更好地巩固教学效果。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背诵诗歌,品味语言,领悟情境教学难点鉴赏怀古诗的一般方法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咏怀古迹(其三)》一、导入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的故事。
“闭月”讲的是貂蝉拜月,月亮都躲起来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花都害羞地低下头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时鱼儿望见她忘记了游水,渐渐沉入水底的故事;那“落雁”呢?汉元帝年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
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这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传说昭君出塞时满腹愁怀,为抒解思乡之情,便在马背上弹起了琵琶。
曲哀人艳,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面。
“落雁”故此而来。
现在常用来形容女子的美丽。
唐大历年间,诗圣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
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教案:第二单元 第5课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课标分析 Word版

《咏怀古迹(其三)》课标分析邹城一中郑媛媛语文新课标对诗歌单元的要求:1.对鉴赏诗歌作品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心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2.阅读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学习鉴赏诗歌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教学目标:1、运用相关表现手法鉴赏诗歌。
2、通过把握王昭君的形象,感悟杜甫所咏之怀。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着“依据教材,有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语文素质的提高,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目标遵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了规范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咏怀古迹(其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课文。
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景,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怀古诗是古代诗歌中一个最大的抒情主题,怎样掌握这类诗歌的分析方法尤为重要。
而方法只是手段,目的是要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诗人想要传达的情感。
“学习鉴赏诗歌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基于这个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于本课的设计,我把第一个目标设定为运用相关表现手法鉴赏诗歌,通过对鉴赏手法的思考,不断地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咏怀诗就是有所感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通过把握王昭君的形象,感悟杜甫所咏之怀。
这首诗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他的身世家国之情的。
杜甫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
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授课时间:2016 年 课 题 月
《咏怀古迹其三》
学日 第设源自计周 本学期总第 14 课时
课标要求
了解诗歌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 理解作品。
知识与技能 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教 学 过程与方法 师生共同发挥想象能力,走入诗歌的情境中去。 目 标 情感态度 感受作者身世家国之感。
作业设计
作业要求 无才无以立足,不苦不能成才。
A 层: 1.背诵全诗 2.完成练习册 P29 第 1-8 题 B 层: 1.熟读全文。 2.完成练习册 P29 第 1-8 题
高考资源网
检 教 查 研 评 组 价
应备:
节,实备
节,超备 20 年
节。 月
质量评价:
教 学 主 日 管
20
年
月
日
内 容 与 过 程
教学环节与内容 反思 补充
一、导入新课 在前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千秋诗圣杜甫,学习了一首咏秋 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鉴赏一首咏史怀古诗。 ( 《咏怀古迹》板书题目) 问 1:什么是咏史怀古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结合课件) 读史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古迹、历史人物或事件引发的对时 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 二、写作背景: (1)学生自行回顾前几节课学习内容。 (结合课件)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 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 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 有很好的解释: “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 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 (2)简介昭君生平。 三、读诗文,走入诗歌情境中 (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先展示学生的想象成果,教师再加以 总结,结合课件) (1)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三峡之水从千山万壑间流过,山势峥嵘起伏,有如万马奔腾,直赴 荆门。江之北岸传说依旧座落着昭君村。 (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 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 (3)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元帝曾在画图中见识过青春美貌的容颜?而昭君的幽魂只能带着 环佩在月夜归来的。 (4)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千载之下,人们分明能从昭君演奏的琵琶曲中,听到她那无穷的怨恨。 四、体悟诗人的情感 昭君情: 1.先思考:诗中点明昭君感情的词语是什么?(生答) “怨恨” 。 2.昭君怨恨什么?(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1)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2)对帝王的昏聩,画师的无耻的怨恨。 诗人情: (学生回顾杜甫生平,讨论回答。教师提示,总结) 1.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 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2.教师展示之前的幻灯片材料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
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师生共同发挥想象能力,走入诗歌的情境中去。 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体现教师“导”的作用,主要采用问 题式教学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多媒体
课 堂 小 结 与 板 书 设 计
一、导入新课 提问:什么是咏史怀古诗? 二、写作背景: (1)学生自行回顾前几节课学习内容。 (2)简介昭君生平。 三、读诗文, 四、走入诗歌情境中体悟诗人的情感五、总结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五、总结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六、艺术特色
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 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 有很好的解释: “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 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 有同感焉。 ” 3.作者在写作此诗时,身居夔州,故乡对他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地 方。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年迈漂泊, 思念故乡的心情。 五、总结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怀古(含咏史)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 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 或借古以讽今之作。 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 间的连接点。 总结: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 情) 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 六、艺术特色 (承接,鉴赏咏史诗的第三步骤,课件展示) 清人李子德说: “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 来诸家,总不能及。 ” 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却留下了永恒的昭君的悲剧 形象。 七、拓展阅读 (课件展示,学生自读,教师提示) 1.明妃曲(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 意无南北。 2.再和明妃曲(欧阳修)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於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