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官匠到民匠--古代工匠身份的变化对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影响分析

合集下载

匠籍制度下古代工匠社会地位探究

匠籍制度下古代工匠社会地位探究

匠籍制度下古代工匠社会地位探究
杨飘飘
【期刊名称】《炎黄地理》
【年(卷),期】2023()2
【摘要】为探究匠籍制度对古代工匠社会地位的影响,这里分三个部分探究不同时期古代工匠的社会地位。

通过查找相关文献,整理资料后发现,匠籍制度产生前后,古代工匠的社会地位发生过一系列转变,并不是一成不变地处于社会底层。

工匠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手工艺的创造者,是日常生活所需物品的提供者。

但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对工匠进行剥削,工匠们的身份较为低微。

探究古代工匠的身份地位及生活状态,可以更好地了解工匠,有助于现当代匠作技术和精神的传承。

【总页数】3页(P7-9)
【作者】杨飘飘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
【相关文献】
1.明代匠籍制度下匠户的户籍与应役实态——兼论王朝制度与民众生活的关系
2.从官匠到民匠——古代工匠身份的变化对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影响分析
3.匠籍制度废除对漆匠的影响
4.明清时期匠籍制度的变革对景德镇制瓷技术发展的影响
5.
中国古代匠籍制度嬗变管窥及对历史教学的启示——从2020年全国卷Ⅱ第27题说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历代匠师的贡献-地位及现代建筑师的责任和素质

中国历代匠师的贡献-地位及现代建筑师的责任和素质

中国历代匠师的贡献\地位及现代建筑师的责任和素质摘要:历代名匠(建筑师)才华横溢,成就斐然,在当时封建社会,由于身份低微,无人给他们树碑立传。

文章尝试搜集他们贡献以及对中国建筑发展影响,展示他们对中国建筑文化的贡献,还原他们在中国建筑史上的社会地位,从而使人们认识到现代职业建筑师责任和素质对社会产生影响,他们的劳动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地位应该得到改善。

【Abstract】:The architects in different successive dynasties are full of wit,extraodinary achievement. During feudal societies, no one glorify them by erecting a monument because of their low social status. This article tries to gather their devo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demonstrating their contribution to architectural culture and restoring their influence on the Chinese architectural history, therefore, so as to make people realize how much modern architects’responsibilities and qualities have an impact on the contemporary community. Their labor should be respected by the community and their social positions should be improved.关键词:匠师建筑师责任地位素质【key words】:craftsman; architect ; liability ; status ; quality引言:每个时代建筑物是当时社会文化产物,建筑师起到了非同寻常的作用,各个时代对建筑师赋予特殊含义,这是历史的必然性。

工匠阶层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

工匠阶层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

工匠阶层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古代的工匠阶层是无论在官方还是民间都备受尊重的一个阶层。

其地位和作用不仅仅是在生产制造方面,更是在文化、政治等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工匠阶层的特点中国古代社会的工匠阶层,是相对独立的一个社会群体,与官僚和地主相对。

他们以手艺为生,一般不会涉及到农业和贸易。

他们的职业和家族往往相互关联。

工匠阶层内部,又分为不同的行业,比如铁匠、木匠、油纸伞制造工等等。

各个行业之间还会存在竞争,而且不同行业的工匠家族之间也会发生争斗。

工匠阶层的地位工匠阶层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位非常高,这是因为他们的技艺得到肯定,并且贫富不分。

特别是在大规模建筑时期,比如秦始皇的兵马俑、明代的万里长城等,大批的工匠群体参与其中,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更加彰显了工匠的价值。

此外,工匠阶层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承担了将各地艺术、文化元素运用到作品中的重要工作。

比如,著名的“钱江潮”、浙江绫罗绸、苏州园林等等,都需要工匠们的精雕细刻,才能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工匠阶层的应用工匠阶层的应用相对广泛,他们不光用于官方的建设,也被普通百姓雇佣来生产家具、器皿、艺术品等。

尤其是在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中,工匠阶层的作用十分明显。

比如,新年期间,民间必不可少的春联,是由书法家和工匠共同完成的。

这一流程中,工匠们需要用自己的手艺制作出需要的纸张、颜料和印刷机具。

工匠阶层的边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工匠阶层的地位逐渐下降。

这一现象主要是受到市场经济的打压和机器工业的进步所致。

以前手工制造的产品,现在多数都可以通过机械生产完成。

除了对工匠的实际影响,这还带来了文化和艺术方面的损失。

结语工匠阶层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可以方方面面体现出来。

虽然工匠的行业在现代经济中已经逐渐弱化,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仍然可以发现一些艺术作品和工具,它们来自于那些默默无闻的工匠们。

正如老子所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论古代工匠的职业特征、技艺传承及社会地位之变化

论古代工匠的职业特征、技艺传承及社会地位之变化

2023-10-28•引言•古代工匠的职业特征•古代工匠的技艺传承目录•古代工匠的社会地位之变化•结论与展望01引言古代工匠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古代工匠在建筑、手工艺、农业等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他们的技艺传承和社会地位的变化对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代工匠研究的不足尽管古代工匠在历史上的作用非常重要,但目前对古代工匠的职业特征、技艺传承及社会地位的变化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完善。

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古代工匠的职业特征、技艺传承及社会地位的变化,揭示古代工匠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历史比较等方法,通过对古代工匠职业特征、技艺传承及社会地位的变化的历史文献和相关研究资料的梳理和分析,总结出古代工匠的职业特征、技艺传承及社会地位的变化的规律和特点。

研究目的与方法研究内容本研究将分别探讨古代工匠的职业特征、技艺传承及社会地位的变化,分析这些变化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同时,本研究还将对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域的古代工匠的职业特征、技艺传承及社会地位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

研究结构本研究将按照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结论等五个部分展开。

其中,引言部分将介绍研究背景、意义、目的和方法等;文献综述部分将梳理现有的关于古代工匠的职业特征、技艺传承及社会地位的变化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部分将介绍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研究内容部分将对古代工匠的职业特征、技艺传承及社会地位的变化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结论部分将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

研究内容与结构02古代工匠的职业特征古代工匠大多从事手工制造,包括陶瓷、木器、金属等,其技艺多以师徒传承方式进行。

手工制造精细工艺创新思维古代工匠具备高超的精细工艺技能,其作品往往追求细节完美和工艺精湛。

古代工匠在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发挥创新思维,结合市场需求和时代特点,推陈出新。

03手工劳动者的职业特征0201古代工匠具备高度的专注力和敬业精神,追求技艺的完美和卓越。

建筑行业“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建筑行业“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建筑⾏业“⼯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收获不⼀样的精彩资讯⼯匠精神是有信仰的踏实和认真,⼯匠精神需要⼈们树⽴对⼯作执着热爱的态度,对所做的⼯作、所⽣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

建筑业是最能体现“⼯匠精神”的⾏业,“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匠精神理念对建筑业提⾼⼯程品质、促进⾏业健康发展⾄关重要。

1⼯匠精神的内涵分析1 德国⼯匠精神:慢⼯细活勤奋敬业、严谨认真的⼯作态度受到德国⼈民的追捧,“慢⼯细活”是德国⼯匠精神的突出特点。

例如,著名的哥特式建筑科隆⼤教堂耗时632年才完成建造。

德国⼯匠精神受基督教的影响,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德国⼈特有的⼯作习惯和⽂化⼼理。

德国⼈民把对宗教的虔敬精神体现在世俗⼯作中,⼯作与宗教使命建⽴了联结,其勤奋、热忱、严谨、有序的⼯作态度体现着宗教追求,使德国⼯匠精神具有浓厚宗教特征,以⾄于⼈们常常把它归因于德国⼈的民族性格。

德国推崇职业教育,重视⼯匠技⼯的社会地位,德国《商报》曾报道“制造业的竞争就是技⼯的竞争”。

直到现在,德国仍然是世界上⼈均⼯程师⽐例最⾼的国家。

德国企业注重创新,即使⼩企业也会有研发部门。

2 ⽇本⼯匠精神:职⼈⽂化在⽇本,谈到⼯匠精神,⼈们会联想到“⼀⽣只做⼀件事”、“精益求精”等等。

⽇本⼯匠精神⾸先是热爱⾃⾝所做的⼯作,其次就是精益求精、精雕细琢。

对⽇本⽣产管理来说,产品质量从60%提⾼到99%和从99%提⾼到99.99%是⼀个概念。

从“寿司之神”到⽇本“四⼤经营之圣”,再到全球长寿企业最多的国家,这些都体现着⽇本职⼈⽂化精神。

⽇本的中⼩企业采取“⼦承⽗业”的⽅式传承技术,这些企业会⼀代⼈甚⾄⼏代⼈只钻研同⼀项技术,只为把产品质量从99%提⾼到99.99%,使产品精益求精。

企业注重与客户的关系,⼀直将客户的要求放在第⼀位,许多客户伴随着企业⼀起成长。

⽇本企业重视技术的专⼀、精进及传承,强调⼈性相通和敬业恪职的职⼈⽂化。

3 中国古代⼯匠精神:艺徒制度中国古代的⼯匠精神源远流长,从四⼤发明到丝绸之路,再到郑和下西洋,都体现了中国的⼯匠精神。

中国古代工匠作用和贡献认识

中国古代工匠作用和贡献认识

中国古代工匠作用和贡献认识嘿,咱今儿个就来聊聊中国古代工匠那些事儿!你想想啊,古代没有咱现在这么多高科技玩意儿,那日子咋过呀?靠的就是那些心灵手巧的工匠们呐!他们就像一群神奇的魔法师,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无数让人惊叹的宝贝。

咱先说那建筑工匠,他们盖的房子那叫一个结实漂亮!故宫知道不?那可是古代工匠们的杰作啊!那雄伟的宫殿,精致的雕刻,一砖一瓦都透着他们的心血和智慧。

你再看看那些古老的寺庙、桥梁,历经风雨依然屹立不倒,这得多厉害呀!这就好比咱现在盖的高楼大厦,要是没有好的工匠,能盖得起来吗?还有那陶瓷工匠,烧出来的瓷器那叫一个精美绝伦!什么青花瓷、粉彩瓷,那可都是价值连城的宝贝呀!古代的外国人对咱中国的瓷器那可是稀罕得不得了,不远万里都要来抢购。

这瓷器可不单单是个物件,它代表着咱中国古代工艺的高超水平呀!就好像现在的名牌包包、高级手表,那都是身份和品味的象征呢!再说说那铁匠,打造出来的兵器那叫一个锋利无比!古代打仗可全靠这些兵器呢,好的铁匠能让士兵们在战场上更有底气。

这就跟咱现在的军事装备一样重要,没有厉害的武器,怎么保卫国家呀!古代工匠们可不只是会干活儿,他们还特别有创新精神呢!他们总是能想出各种新奇的点子,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东西。

就像那发明造纸术的蔡伦,要是没有他,咱现在写字还不知道得用啥呢!这就好比现在的科学家发明了新的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你说,要是没有古代工匠们的辛勤付出和聪明才智,咱中国的历史能这么丰富多彩吗?他们的贡献那可真是太大了!他们就像一颗颗闪耀的星星,照亮了我们的过去,也为我们的现在和未来指引着方向。

咱可不能忘了这些伟大的工匠们呀!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传承。

咱得像他们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事,用心去创造美好的东西。

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里,都要发挥咱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这个社会贡献咱的一份力量。

所以说呀,中国古代工匠的作用和贡献那是杠杠的!咱得好好记住他们,向他们致敬!。

中国古代工匠技艺的传承与变迁

中国古代工匠技艺的传承与变迁

中国古代工匠技艺的传承与变迁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个古老的国度里,工匠技艺的传承和变迁贯穿着整个中国的历史。

中国古代的工匠技艺包含了广泛的领域,例如建筑、制陶、织锦、雕刻等等。

这些技艺都是由古代中国的工匠们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和经验积累所积淀下来的。

中国古代的工匠们追求完美的工艺和优美的形式,他们不仅仅是技术工人,更是一种职业的艺术家,他们通过细心的打磨、艺术的创造,让工匠技艺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建筑工匠技艺是中国古代工匠技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工匠们以木、石、瓦等材料,创造出了一系列美轮美奂、独具特色的建筑,例如故宫、长城、泰山等等,这些建筑是中国古代工匠技艺的杰作,它们令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美丽。

制陶工匠技艺是中国古代工匠技艺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制陶业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有着世界上最为著名的陶瓷文化。

陶瓷作为一种贵重的艺术品,代表了中国传统的工匠技术和文化,它们不仅仅是工艺品,更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织锦工匠技艺是中国古代工匠技艺中的一个高超的领域。

织锦作为中国传统的织物工艺,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和不断的发展,在中国的文化艺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代表了中国传统的美学理念和工匠技术,其色彩缤纷、图案精美的的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雕刻工匠技艺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传统工艺,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雕刻技术不断发展创新。

从小雕刻件到逐渐发展为大型雕塑艺术,中国古代雕刻技术在技术实践中经历了许多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变迁,而这些变迁都影响着中国古代人们的雕刻观念、技法与风格。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工匠技艺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变迁和演化。

在如今的中国,传统工匠技艺仍被广泛应用,同时,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工艺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所以,保护和传承中国古代工匠技艺成为了一个必要的任务。

在传承中华古代工匠技艺时,我们推崇改进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科技的发展。

中国古代对工匠的态度

中国古代对工匠的态度

中国古代对工匠的态度
摘要:
1.古代中国对工匠的尊重和重视
2.工匠在古代中国的社会地位
3.古代中国对工匠的培养和发展
4.古代中国工匠的精神和文化传承
正文:
中国古代对工匠的态度充满了尊重和重视。

在古代中国,工匠是一群备受尊敬的人群,他们以自己的技艺为荣,为社会创造了很多价值。

在古代中国的社会地位中,工匠处于一个相当高的位置,他们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技能,是当时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代中国对工匠的培养和发展非常重视。

在家庭中,父母会将自己的技能传授给子女,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掌握一门手艺。

同时,社会也会为工匠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将自己的技艺发扬光大。

在古代中国,还有专门的工匠学校,为学徒提供专业的培训,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工匠。

古代中国工匠的精神和文化传承至今。

他们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为后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遗产。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古代中国工匠的影子,他们的精神和文化传承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对工匠的态度是尊重和重视的。

他们认为工匠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工匠的培养和发展非常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 第4期 宁 波 大 学 学 报(人 文 科 学 版)Vol. 30 No.4 2017年7月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LIBERAL ARTS EDITION) July 2017——————————————收稿日期:2017 - 03 - 2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尺系·手风·匠派·形制 泛江南地区乡土建筑营造技艺的整体性研究”(51378357) 作者简介:蔡丽(1979-),女,安徽合肥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建筑历史与理论。

E-mail: caili@从官匠到民匠——古代工匠身份的变化对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影响分析蔡 丽(宁波大学 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摘要:中国古代工匠有着从官匠到民匠人身束缚获得解放的过程,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正向趋势,但似乎与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规律有些相悖。

通过分析工匠与营造过程的关系,发现分工协作设计引起了工匠群体内部的阶层分化,产生了稳定的基层工匠管理模式。

大多数工匠在营造过程中的位置如模块构件一般可替换,其创造性受到自觉的约束;总领工匠被官方收编变成匠官,代表了官方意志而具有保守性。

或许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走向停滞与这两个层面的局限有关。

关键词:官匠与民匠;分工协作;模块;阶层分化 中图分类号:TU-0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 - 5124(2017)04 - 0088 - 05一、问题背景随着古代社会的发展,工匠有一个从被约束在官府无偿服役转变到能自由出卖劳动和产品的过程,这反映了其身份从官匠到民间的转变,符合了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规律,促进了手工业及其技术的发展,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似乎与之并不对应。

唐宋时期对服役工匠的管理采用了比较积极的和雇及差雇方式,工匠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与之对应的唐宋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高潮期。

明清特别是清代取消了匠籍制度,工匠取得了和平民一样的人身自由,但明清建筑特别是官式建筑的发展很少,基本已经程式化。

所以工匠身份的自由程度与建筑的发展并不是成正比关系。

工匠身份的变化能否与建筑的发展产生联系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徭役制度下工匠身份的变化(一)官匠与民匠的定义“匠”是会意字,即从匚从斤。

匚是盛放工具的筐器,斤是一种加工木料的类斧工具。

“匠”字的本义就是木工。

《傳》:“善其事曰工。

”《疏》:“工者巧於所能。

”《礼·曲礼》:“能其事曰工。

”本文中的工匠不仅指从事或者负责实际营造或制造工程的木匠,也指从事各种手工业并掌握一定技艺的劳动者。

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自始至终比较发达。

服役于官府,在官方部门或者官营作坊中工作的工匠称为官匠。

官匠的劳动产品不在市场上流通,主要是满足统治阶级的需求。

独立经营或在私营手工作坊劳作的工匠称为民匠。

民匠通过生产和交换手工产品或者出售技艺来谋生。

(二)官匠与民匠的转化原始社会晚期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让手工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出现了氏族工匠。

他们为整个氏族部落服务,有人身的自由,并获得整个部落的尊重。

夏商时期的工匠则是在社会底层,身份比出苦力的奴隶略高,被集中在奴隶主的庄园和作坊中进行协作生产,完成巨大工程。

西周是官营手工业的发达时期,分门别类的手工业者被称为百工,隶属于官府,其身份低于庶民高于奴隶。

《国语》载:“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工匠的生活都由官府豢养,受政府管控,且身份世袭,专门技能世代相传。

这些工匠是典型的官匠。

战国时期“工商食官”逐步瓦解。

“食官”第4期蔡丽:从官匠到民匠89百工的人身自由有所松动,由于诸侯战争而流落民间,有的转化为独立经营的民匠,有的被招入诸侯各国的官营作坊中,出现了官匠与民匠的分化。

秦汉至唐代中期,工匠被迫到官府作坊接受无偿徭役或部分有偿服役,并被政府用户籍固定下来,方便对其管理和征役。

唐初期,在官府作坊服役的工匠有三大类:官奴婢工匠、上番工匠与和雇工匠。

上番工匠是强制征集而来,负担徭役,占人数比例多。

工匠上番结束后可以留下根据官府的需要继续工作,此时官府与工匠的关系从征役变成雇佣,政府用没有服役工匠上缴的代役钱,根据需要就近如数直接和雇工匠,[1]371即纳资代役。

唐代中叶以后官府作坊越来越多采用工匠和雇的方式。

宋代在劳役中多采用差雇的方式,在官作坊中采用和雇匠制度,由应役匠户纳资出银,另行雇佣工匠劳作。

官匠和民匠的概念开始趋同。

蒙元是游牧部族,其手工业水平非常有限,对工匠的管理很重视,将工匠单独立籍管理,并实行户籍世袭,让原来相对自由的工匠重新沦为半奴隶的地位。

明初继承元制,工匠不得脱籍,采取轮番制,后实施班匠银制度,规定轮班匠可以出银代役,取得法律上的劳动自由,同时在全国强行实施班匠银制度。

清顺治二年免征班匠银,康熙二十年各省将班匠银摊入地亩,正式废除匠籍,彻底结束了工匠徭役的时代,官营作坊正式实行雇募生产。

自此官匠与民匠的概念区分基本消失(表1)。

三、工匠与营造过程的关系分析(一)中国人的传统建筑观念整体上降低了对建筑营造技术的要求1. 中国人认为建筑是常物,其建筑观念促进了营造过程的快速化和模数化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认为建筑是常物,不必长久和永恒,根据需求可以频繁更替,这需要建筑能快速建造。

所以中国古人选择木材作为建筑的主要结构材料,取材和加工方便。

快速营造必然要求分工协作,这无形中促进了建筑技术向模数化的方向发展。

宋《营造法式》中主要木构件的材分制到清《工部工程做法》的斗口制,两者的变化清晰的反映了这个趋势。

《营造法式》中记录的两种木构架类型:殿堂式和厅堂式。

有水平铺作层的殿堂式从结构角度来说比厅堂式更稳定,但技术复杂,构件多,施工麻烦。

所以厅堂式被明清官方建筑继承。

中国古代建筑反映的是方便建造的实用逻辑,而不是建筑结构最稳定最合理的技术逻辑。

2. 建筑作为中国古代等级制度的标志之一,其固定的模式也桎梏了建筑技术的突破 从周代的《考工记》开始就已经将等级制度规定在都城营造中。

唐《六典》中明确了各级官员的住宅从开间数量到屋架形式,再到具体的建筑样式皆由官方规定且不能僭越。

木结构技术在唐代基本成熟,已经解决建筑大面积和大体量的问题,可以满足了从生活到礼仪各方面需求。

唐以后,建筑的发展更注重追求从院落空间组织中去体现等级关系,单栋建筑规模相对变小,功能单一,不需要大体量大空间,建筑从实际需求上也不需有新的技术突破。

(二)分工协作逐步导致技术管理的官方垄断和工匠的内部分层,相对应的是诸工匠技术水平的下降和稳定的工匠基层管理模式1. 官方的工程管理机构越来越复杂,但基层的工匠管理模式比较稳定古代统治阶级专门设立相关机构来管理和表1 工匠管理制度发展略表时间 工匠管理制度 工匠工作方式 工匠与官府/雇主的关系 工匠身份前期(先秦-) 有匠籍,工商食官 在官营作坊生产 被征役 官匠中期(秦-明) 有匠籍,徭役制度,强制无偿服役,比平民负担重 服役期内:在官营作坊服役 被征役 官匠 服役期内:在官营作坊生产 被控制 官匠 服役期外:在私营作坊生产 被雇佣 民匠 服役期外:在官营作坊生产 被雇佣 民匠后期(清) 无匠籍,无服役,与平民一样在官、在私作坊生产 被雇佣 民匠90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7监督官方的营造活动,且机构的内部设置越来越复杂。

如周代司空为工官之首,下有大匠和匠人,监督百工。

“统管建设全局的是司空,具体主持某项营建的称为大匠,具体主持土建工程的匠师是匠人。

”[2]5 北宋元丰改制后的工部和将作监负责土木营造,工部是工程建设的行政管理部门,下辖六案四司。

将作监则是土木营造的具体实施部门,下辖五案,分管十个官署。

清代的工部和内务府分别负责政府建筑工程和皇家建筑工程。

如内务府下设立七司三院,与营建有关的机构为营造司,专门管理宫廷建筑修缮事务。

营造司设有样房和算房。

还设有木库、铁库、房库、器库、药库、炭库等六库,及铁作、漆作、爆作等三作。

[3]工程管理机构的设立无非是为了协调营造过程的各种关系,同时控制建设成本和建设质量。

如《营造法式》和《工部工程做法》都是为了方便计算功限和料例,然而最终决定建造成果和建筑质量仍是基层的工匠群体,所以李诫仍要“勒人匠逐一讲说”,才能完成《营造法式》。

自明代以来,营造过程中基层的工匠管理模式是匠官——匠头——工匠。

“匠官是负责工匠的技术管理和工程的督建”,由技艺精良的工匠承担。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庚申,改将作司为营缮所,秩正七品,设所正、所副各二员,以木匠、瓦匠、漆匠、土工匠、搭材匠之精艺者为之。

”工部直属下的营缮所、文思院、颜料局、杂造局等全部以诸匠中精于本艺者充当。

营缮所的所正、所副大多为懂营造的匠师。

明景泰七年(1456)技艺高超的工匠蒯祥(木工)、陆祥(石工)擢升为工部侍郎,“仍督工匠,时称为匠官”,负责工匠的技术管理与工程的督建。

清代工部设有司匠,亲王、郡王府亦有司匠,掌营缮修葺,其工作性质与明代的匠官相同。

“匠头是基层管理者,通常于工匠中推选一位地位威望且具备管理能力者承担。

匠头的作用主要是约束管理工匠,负责领受和发放工钱。

”[2]199诸工匠则是根据分工要求生产或加工不同的模块构件,为最终的统一装配做准备。

“以匠治匠”的模式是分工协作所致,越是分工细致,越是需要有人既懂技术又懂管理,对内进行协调统筹,对外进行交流接洽,这样逐渐形成工匠群体内部的阶层划分。

宋代的匠头已经“对上承接工程,对下监督完工,往往变成工匠的剥削者和压迫者”,[4]逐步变成官方意志的代言。

诸工匠因处在分工协作的分支部位,必须按照匠头的要求进行工作。

“以匠治匠”的模式即是从建筑技术管理的角度去控制建设成本和质量。

2. 匠官和匠头掌握了分工协作的技术管理核心,逐步被官方笼络从而形成技术垄断,相对应的,模块化的工作方式对诸工匠的技术要求低,非常适用雇佣制度明初永乐时迁都,全国各地的工匠被召集至北京,技艺超群者因功封赏,被擢升为匠官和工官。

历史上有名的工官如蒯祥来自江苏苏州,蔡信来自江苏武进,郭文英来自陕西韩城。

明末的匠师冯巧把木作技术传给了梁九。

清王士祯《梁九传》:明之季,京师有工师冯巧者、董造宫殿。

自万历至崇祯末老矣。

九往执役门下,数载终不得其传。

而服事左右不懈益恭。

一日,九独侍。

巧顾曰:子可教矣。

于是尽传其奥。

巧死,九遂隶冬官,代执营造之事。

不同地域之间的技术交流和不同人群之间的经验传承保证了技术的活跃性,明代的营造技术还没有形成完全的垄断。

清代自康熙至光绪年间,雷氏家族8代基本垄断了内务府的样式房200年。

第一代雷发达从工部营缮所长班做起,其余各代均在样式房供职,并担任掌案,被称为样式雷。

仅在第5代曾被迫离职30年,后又夺回样式房掌案一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