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畲坑传统墟市经济与地方社会

合集下载

梅县畲坑传统墟市经济与地方社会

梅县畲坑传统墟市经济与地方社会

梅县畲坑传统墟市经济与地方社会肖文评畲坑,以曾为畲族的聚居地而得名,是明清以来粤东地区著名的墟市,韩江上游梅江的重要商业码头。

宋明以来为梅县、兴宁、五华、丰顺四县地区的货物集散地,也是闽、粤、赣连结潮汕地区的交通要道,是梅县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传统墟市经济对传统宗族、族群关系、生计、习俗、民间信仰、教育等产生过深远影响。

笔者于2000年5月、8月,2001年5月对畲坑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田野调查,收集了大量的口碑与文献材料。

本文根据调查资料整理而成,所叙内容以民国时期为主。

一、畲坑人文概况1、地理概况当代的畲江,古称蛇坑,俗称畲坑,因古代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而得名。

地处粤东梅县西南部,梅江上游,距梅城40公里,东部与本县的径义乡和丰顺县的丰良镇毗邻;西南与兴宁县的下堡乡、水口镇、新墟镇相连;北部与本县的水车镇接境。

全镇总面积99.9平方公里,地势东西高,中间低,丘陵山地与河谷盆地交错,境内除三板嶂、大面岭较高外,其余均为丘陵山区。

较大的河流有五条,韩江上游梅江主要干流经兴宁布头坝和境内的凤凰山流入,把全镇分为东西两片。

沿河两岸的土地为冲积土坝地,河东为墩坝,河西为畲坑坝,土质比较肥沃,是全镇粮食和经济作物主产区。

据1993年统计,全镇土地折合14.985万亩,其中山地面积111,382亩,占总面积的74.3%,耕地面积21,906亩(其中水旱田16,458亩),占总面积的14.6%,农村人均耕地0.69亩。

12、居民概况大量的出土文物表明,早在4000年前后的新石器晚期,就有人类在此居住劳动、繁衍生息了。

元明以前,畲江是畲族主要的聚居地。

历宋末元初和元末战乱浩劫后,畲族等不见记载。

明清以来,由闽西、粤东不断有姓氏迁入畲坑定居,人口日增。

至1993年,全镇有51姓,总户数7,672户,总人口34,376人,其中农业人口31,644人。

23、历史沿革南齐年间(479—502)置程乡县(即今梅县)后,畲坑属程乡县。

民族地方经济发展调查——中国畲乡·景宁的经济发展

民族地方经济发展调查——中国畲乡·景宁的经济发展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调查报告民族地方经济发展调查——的经济发展摘要:景宁地处浙南山区,境内山多地少,千米以上的高山就有779座,层层的大山阻挡了山区发展步伐。

也正是这个原因,在相距不到200km的温州以环境污染为代价走上经济发展道路的同时,景宁县的生态环境总体质量连续几年位居全国第五。

作为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和中华民族艺术之乡,景宁应坚持走“保护生态,发展旅游”的道路,而不用舍本求末地去强调工业经济。

这片纯洁的土地,是畲乡的“山哈”们千年的守护。

不同的语言、特殊的习惯、别样的风情,这才是景宁的特色,这才是景宁能够吸引八方来客的生财之道!以畲乡为名片,以生态为符号,以绿色食品为馈赠,小木屋、森林、流水、大峡谷、溪风、山歌……一株牡丹长山坳,日淋夜滴不开花,急寻郎哟来问妹,何时牡丹才开花。

关键词:景宁畲族自治县畲乡风情民族政策惠明茶一景宁畲族自治县概况景宁畲族自治县地处洞宫山脉,其西北部和东南部分别属于瓯江、飞云江两水系支流之源。

该县东邻青田、文成县,南衔泰顺、寿宁县(福建省),西枕庆元县、龙泉市,北连云和县、丽水市,距省会杭州约259公里,距浙西南中心城市丽水80公里,是温州港口与浙西南的后花园,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第三层次,属于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开放区。

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和华东地区唯一的民族自治县,同时居住有汉、畲、苗、藏、回、侗、黎8个民族。

因有特色独具的民族风情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被誉为“浙江的西双版纳”、“华东的香格里拉”。

畲民自称"山哈",畲族早在唐永泰二年(766)就从福建罗源迁居景宁,与当地的汉族兄弟生聚教训,共启山林,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现畲族人口17378人。

长期以来,畲族人民与汉族人民交错杂居,其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景宁畲族自治县资源状况自然资源:1 水资源景宁畲族自治县内有瓯江、飞云江两大水系的发源地之一。

梅州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报告

梅州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报告

梅州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报告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边缘,是广东省的重要中等城市之一。

梅州市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仅在广东省内具有重要影响力,也在全国范围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一、现状分析1.产业结构梅州市的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导,其次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和渔业,占据了一定的比重。

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和采矿业,其中制造业是梅州市的支柱产业之一。

第三产业主要包括批零服务业、交通运输、金融保险等,是最具潜力和增长空间的产业。

2.经济总量梅州市的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在广东省内占据较高的地位。

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梅州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约50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约6.8%。

这显示出梅州市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尽管增速较之前有所下降,但仍保持了较高水平。

3.人均收入梅州市的人均收入在广东省内处于中等水平。

根据数据统计,2019年梅州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3.5万元人民币,与广东省平均水平接近。

虽然梅州市的人均收入相对较低,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高。

二、未来趋势分析1.发展定位未来,梅州市将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聚焦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推进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

梅州市将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为主要方向,提升产业链水平,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2.重点产业未来,梅州市将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梅州市将以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为重点,培育一批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此外,梅州市将继续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金融、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发展,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3.拓展内外市场未来,梅州市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拓展内外市场。

梅州市将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提高产业链的整体效益。

同时,梅州市将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吸引更多的优质资本和技术资源进入梅州市,提升产业发展的竞争力。

梅州市自然资源与现有状况

梅州市自然资源与现有状况

梅州市已发现的矿产有54种,金属类有铁、锰、铜、铅、锌、 钨、稀土氧化物等,非金属类有煤、石灰石、瓷土、石膏、 大理石等。水资源丰富,境内多年平均降雨总量251.6亿立 方米。全市人均拥有本地水资源量2579立方米。地下热水资 源丰富,水温高,水质好,流量大。动植物种类繁多,经济 价值较大的主要兽类和鸟类有200多种,两栖、爬行类动物 有100种以上。境内有2000多种高等植物。
(二)加快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
梅州市经济社会未来发展介绍
(三)统筹城乡基础设 施建设,发展环境日 益优化。
(四)改善重点民生,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
步。
结语:
梅州虽然是经济欠发达的山区,但是与珠 三角的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梅州尤其发展经 济的独特后发优势。梅州经济要发展就要 实现将梅州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在发展过程中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 发展道路,在青山绿水中实现绿色崛起。 祝愿梅州的明天更加美好!
资源优势
梅州的优势在于它保存相当完好的生态环境以及丰富的 自然资源。由于山多地广,梅州的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境内有鸟兽类二百多种,高等植物二千多种,生态公益 林六百一十三万亩,森林覆盖率达七成以上。境内还拥 有大量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梅州的饮 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百分之百。梅州境内有煤炭、铁矿、 石灰石、稀土、瓷土等五十四种储量丰富的矿产资源, 此外还有近一百二十四万千瓦可供开发的水力资源和丰 富的温泉水、矿泉水资源,耕地后备资源达五十万亩。
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决 策部署,围绕“全力加快绿色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梅州”的 核心任务和“三年大提速、五年上台阶、十年大跨越”的目标要求, 实施“一园两特带动一精”发展战略,办好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创 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建设特色宜居城乡,发展精致高效农业 ,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城乡面貌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10年省对市落实科学发展观政绩考评,我市位居全省第四名。 2011年在幸福广东指标、群众幸福感测评中,我市有幸再居粤东西北 之首。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733.18亿元,比增14.5%;地方财政一 般预算收入46.89亿元,比增26.4%。今年上半年,实现生产总值 339.47亿元,比增9.25%;1—9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 110.63亿元,比增12.8%,固定资产投资156.62亿元,比增20.4%,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3.35亿元,比增14.1%。

梅州特点简要介绍

梅州特点简要介绍

梅州特点简要介绍一、地理位置特点1.1 地理位置梅州位于中国广东省东北部,东临惠州市,南接汕尾市,西接河源市,北界江西省。

1.2 地形地貌梅州地势多山,山脉纵横交错,河流众多。

主要山脉有瑶族山脉、南岳山脉、垌子山、象头山等。

以小北江为主的河流穿越全市,形成了许多壮丽的景观。

1.3 气候特点梅州气候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湿润多雨。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二、人文特点2.1 民族特色梅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主要民族有汉族、瑶族、客家族等。

特别是瑶族和客家族,是梅州地区的重要民族,对当地的文化和风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2 文化底蕴梅州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梅州历史文化悠久,融合了汉族文化、瑶族文化和客家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梅州文化,表现在建筑风格、民俗习惯、音乐舞蹈等方面。

2.3 客家文化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梅州保留了大量的客家传统文化元素。

客家人民风淳朴、勤劳勇敢,他们的文化特点体现在面食制作、建筑风格以及婚嫁礼仪等方面。

2.4 音乐舞蹈梅州的传统音乐舞蹈非常丰富多样,有瑶族的舞龙舞狮、采茶舞、足尾舞等,还有客家歌仔戏、跳山歌等,这些都展现了梅州地区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经济特点3.1 农业梅州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主要农产品有水稻、油茶、柑橘等。

尤其是梅州的油茶产量居全国前列,被誉为“中国油茶之乡”。

3.2 工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梅州的工业也逐渐兴起。

主要工业有纺织、制鞋、制瓷、食品加工等行业。

其中,梅州的制瓷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以精美的瓷器享誉海内外。

3.3 旅游业梅州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主要景点有丹霞山、瑶族风情园、梅州西湖等。

这些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推动了梅州旅游业的发展。

3.4 外向型经济梅州发展外向型经济势头喜人,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和项目。

例如,梅州丰顺垦荒园区是广东省外向型农业加工出口基地,吸引了众多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入驻。

明清以来粤东梅县墟市的发展形态与地方社会_周建新

明清以来粤东梅县墟市的发展形态与地方社会_周建新

2003年第二期赣南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Cannan Teachers CollegeN o.2Apr.2003明清以来粤东梅县墟市的发展形态与地方社会X周建新1,周王利2(1.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广东广州510275;2.嘉应大学财经系,广东梅州514015)摘要:墟市是观察一个区域社会组织结构的重要视角。

本文采用田野调查资料和相关文献资料相结合,旨在描写明清以来粤东梅县墟市的历史、周边宗族、墟市庙会的基础上,认识客家传统社会中有关宗族、墟市和庙宇这三大网络的互动关系,进而希望展示墟市历史文化与客家地域社会形成的关系。

关键词:明清;墟市;客家;地方社会中图分类号:C912.82;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332(2003)02-0094-05以定期集市为主要特征的墟市是观察一个区域社会组织结构的重要视角。

这一点目前已成为人类学、历史学者们的共识。

法国远东学院的劳格文博士认为,以往的历史学家多以府、州、县以上的历史为研究对象,而人类学家则大都在自然村落做参与观察,乡镇这一级刚好介于两者中间而被忽略了。

而施坚雅的区域体系理论则改变了以往学者以行政区域作为理解空间的唯一框架的状况,他提出的社会经济层级的理论构架对于分析明清以来中国的社会进程、经济交流和文化变迁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同与接受。

因此乡镇一级的墟市集市作为这种区域经济结构的基本单位,无疑是重要的研究范本与契入点。

本文旨在描写墟市历史、周边宗族、神明庙会的基础上,认识客家传统社会中有关宗族、墟市和庙宇这三大网络的互动关系,希望能较完整地展示墟市历史文化与客家地域社会形成的关系。

此外,这种墟市历史文化的调查,不仅有利于了解掌握客家传统社会人们的生计民生,而且通过发掘当地人们的传统手工艺,传统名优特产的种类、产销,商业贸易的规模,市场网络,宗族组织的经济功用,经济组织的建立等历史概况,可以古为今用,对客家山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借鉴和指导。

梅州调查报告

梅州调查报告

梅州调查报告梅州调查报告梅州,一个位于广东省东北部的城市,以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而闻名。

本文将对梅州进行一次调查,以了解这个城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梅州的地理位置和人口分布梅州位于粤东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梅州市总人口约为600万人,其中城区人口约占总人口的一半。

梅州市下辖梅江、兴宁、梅县等县级行政区,各区人口分布相对均衡。

二、梅州的经济发展情况梅州市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以茶叶、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为主要农业产业。

然而,近年来,梅州市开始积极发展工业和服务业,以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

梅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吸引了一批外来投资,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

三、梅州的文化特色梅州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梅州的客家文化和闽南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梅州文化。

梅州的传统手工艺品如梅州剪纸、梅州木雕等也享誉国内外。

此外,梅州还有许多著名的历史古迹,如丰顺西湖、梅县大佛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四、梅州的教育和医疗状况梅州市注重教育和医疗事业的发展,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

梅州市下设多所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医疗方面,梅州市拥有一批现代化的医疗机构,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满足了市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五、梅州的社会治安和环境状况梅州市的社会治安状况相对较好,治安环境较为稳定。

梅州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

梅州的空气质量和水质状况逐渐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

六、梅州的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梅州市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梅州的山水风光如丰顺西湖、梅县大佛等吸引了众多游客。

此外,梅州市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品,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资源。

综上所述,梅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潜力。

梅州市政府在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梅州市还面临一些挑战,如经济结构不够多元化、环境污染等问题。

梅州古村落系统研究的几点思考

梅州古村落系统研究的几点思考

梅州古村落系统研究的几点思考
1.梅州古村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需要全面挖掘和保护。

梅州古村落作为中国传统村落的代表性文化古迹,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的研究,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梅州古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

2.要深入探索梅州古村落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

梅州古村落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直接影响着其发展历程、特点和现状。

因此,在进行梅州古村落系统研究时,需要深入了解其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充分考虑它们在梅州古村落研究中的重要性。

3.要注重发掘梅州古村落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梅州古村落作为中国传统村落的代表和文化遗产,有着不可忽视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因此,在梅州古村落系统研究中,需要注重对其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的研究,对于梅州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4.要推动梅州古村落保护和旅游发展的有机结合。

梅州古村落作为文化遗产,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同时,梅州古村落的旅游发展也是其保护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因此,需要将保护和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的多方面保护和发展。

5.要加强梅州古村落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梅州古村落具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对于国际学术界和文化爱好者来说,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因此,需要加强梅州古村落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推动梅州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县畲坑传统墟市经济与地方社会肖文评畲坑,以曾为畲族的聚居地而得名,是明清以来粤东地区著名的墟市,韩江上游梅江的重要商业码头。

宋明以来为梅县、兴宁、五华、丰顺四县地区的货物集散地,也是闽、粤、赣连结潮汕地区的交通要道,是梅县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传统墟市经济对传统宗族、族群关系、生计、习俗、民间信仰、教育等产生过深远影响。

笔者于2000年5月、8月,2001年5月对畲坑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田野调查,收集了大量的口碑与文献材料。

本文根据调查资料整理而成,所叙内容以民国时期为主。

一、畲坑人文概况1、地理概况当代的畲江,古称蛇坑,俗称畲坑,因古代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而得名。

地处粤东梅县西南部,梅江上游,距梅城40公里,东部与本县的径义乡和丰顺县的丰良镇毗邻;西南与兴宁县的下堡乡、水口镇、新墟镇相连;北部与本县的水车镇接境。

全镇总面积99.9平方公里,地势东西高,中间低,丘陵山地与河谷盆地交错,境内除三板嶂、大面岭较高外,其余均为丘陵山区。

较大的河流有五条,韩江上游梅江主要干流经兴宁布头坝和境内的凤凰山流入,把全镇分为东西两片。

沿河两岸的土地为冲积土坝地,河东为墩坝,河西为畲坑坝,土质比较肥沃,是全镇粮食和经济作物主产区。

据1993年统计,全镇土地折合14.985万亩,其中山地面积111,382亩,占总面积的74.3%,耕地面积21,906亩(其中水旱田16,458亩),占总面积的14.6%,农村人均耕地0.69亩。

12、居民概况大量的出土文物表明,早在4000年前后的新石器晚期,就有人类在此居住劳动、繁衍生息了。

元明以前,畲江是畲族主要的聚居地。

历宋末元初和元末战乱浩劫后,畲族等不见记载。

明清以来,由闽西、粤东不断有姓氏迁入畲坑定居,人口日增。

至1993年,全镇有51姓,总户数7,672户,总人口34,376人,其中农业人口31,644人。

23、历史沿革南齐年间(479—502)置程乡县(即今梅县)后,畲坑属程乡县。

唐宋时期,县以下行政区划称乡里,程乡县分为六乡,畲江未独立建制,属程乡县万安乡。

元代,改乡、里为都图,畲江地属梅州万安都。

明代县以下政区改设厢都制,厢都下为图、里,每图编户十里,畲江地属程乡县万安都二图。

清康熙年间,程乡县属行政区划分36堡,今畲江地设畲坑、榄潭、柴黄三堡,堡以下设甲、约。

畲坑堡属辖官铺、陈(澄)洞、松林、中坑四约,辖境包括今红星、官铺、新化、太湖、中坑、彰三、彰坑、双龙、松林九个管理区;榄潭堡辖双螺畲、双螺坑、杉里、莲塘排、和尚坑、咸和六甲,辖境包括今双螺、杉里、咸和三个管理区;柴黄堡辖熊公、印山、冈(江)头、双下、黄昏(芬)五约,3辖境包括今成山、上墩、莲江、双溪、松棚、公和1畲江镇志编委会:《梅县畲江镇志》,1993年。

2畲江镇志编委会:《梅县畲江镇志》,1993年。

3(清)王之正:《乾隆嘉应州志·疆域》,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古籍部排印本,1991。

六个管理区。

民国初年,畲坑三堡行政区划沿用清代的堡、甲、约制。

民国二十年(1931年),梅县贯彻广东省实施的“地方自治”令,县以下行政区划由堡改为区乡。

时全县划为14区,原畲坑三堡改设第九区,辖一镇(畲坑)22乡:宋坑、流鸡、汀乐、龙口、曾店、荷合、琛马、上中坑、下中坑、染蕉、岗和、杉里、黄芬、墩坝、成梅、印山、莲向、江头、双下、双坪、双螺。

民国二十六年,缩编区乡,撤销第九区,设畲坑、柴榄乡,仍属梅县第二区,畲坑乡下辖15保、198甲;柴榄乡下辖15保、108甲。

民国三十七年,县以下行政区划又进行缩编,畲坑、柴榄合并设立畲坑乡,直属县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称畲江区。

1953年合并于梅南区,不久复名畲江区。

1956年实行撤区并乡后分设畲东乡和畲西乡。

1958年取销乡的建制,成立畲江人民公社。

1965年析出径义、赤岭、叶田、双坪四个大队及兴宁县属的叶华(叶畲)大队,不久置径义公社。

1983年恢复畲江区,1987年改称畲镇,下辖红星、官铺、新化、太湖、中坑、彰三、彰坑、双龙、松林、双螺、杉里、咸和、成山、上墩、莲江、双溪、松棚、公和18个管理区、263个村民委员会和一个墟镇居民委员会。

44、经济概况畲江是以生产粮食为主的综合性农业区。

以前由于水利设施差,农业技术落后,生产处于落后状态。

解放前夕,全镇约有17,000亩水田,年总产稻谷约2,450吨,平均亩产(单造计)约125公斤。

农村中大多数贫苦农民“捡起禾篮无米煮”,过着“粟薯糠菜半年粮”的生活,靠帮人挑担、做工度日。

建国前,畲江地方工业仅有一些小型电厂、铁木器修理、食品、糕点、酿酒、制革、缝衣、染布等手工作坊,规模不大,影响较小。

二、宗族的迁居与发展1、宗姓迁居、发展概况畲坑各村聚族而居,姓氏甚为复杂,共有51个姓氏。

除太湖洋刘姓于元代迁来外,其它都是明、清、民国时期迁来,其中明代迁来者约30%。

多是从福建永定、上杭迁程乡松源蓝源畲,再迁程乡畲坑(蛇坑)。

(详后)畲坑墟市周围,以申、罗、赖、郭四姓人口较多,乡村中则以刘、李、杨、叶人口最多。

其余咸和村卜姓,和顺坑徐姓,横岗岭与杉里林姓,双罗坑宋姓,义和楼、甲溪与熊屋坳的熊姓,莲塘、坪顶古姓,江头、虾公潭、墟尾下陈姓,黄塘肚、吴官塘、杨梅坑和禾园里的吴姓,墟尾下、朱屋坑、朱屋店、朱畲下和落湖坳的朱姓,张三塘北丐下、低垅坝和狗头岭下的张姓,人丁亦不算少。

其它王、房、胡、邓、谢、丘、廖、彭、阙、温等姓,人丁较少。

2、墟镇周围各姓氏具体迁居、发展情况赖姓明洪武元年赖由仲从永定县来里黄坊移居程乡松源堡,第五代于明正德年间,由赖涌、赖滋、赖澄从松源堡正家围移居畲坑老楼下、上下角及岭下排,后开基官渡围、高田墩等地。

现涌公派居官渡围,滋公派居高田墩、荔果树下,澄公派居中心坝。

现已传至21世。

另一支祥瑞派,由十世祥瑞于清初(1644),从松口溪南迁于墟头船子沥开基。

派传田心、流塘、下赖屋以及香港、台湾、法国、马来西亚等地。

已传至23世。

又一支由11世赖清隐于明正德年间,由松口迁于大屋下开基。

派传月影下、径义双坪赖屋排。

一支由八世赖荣刚由松口溪南迁于鸡臂岭下开基。

一支由12世赖皇宠于清乾隆年间,从松口溪南迁于上赖屋开基。

4畲江镇志编委会:《梅县畲江镇志》,1993年。

申姓始祖申碧岩,江苏苏州府吴县人,赐进士及第,钦授文林郎。

宣德年间(1426—1435)任程乡、兴宁县令,在任身故。

家属居城西。

后长子崇显迁兴宁泥坡将军围。

次子崇旺迁蛇坑(畲坑),生以仁、以义、以礼、以智、以信五子,其中以义后裔居岭下申屋,以仁后裔居坝岗。

五世法通迁中心申屋,六世高公创上申屋,后裔又迁桂塘,六世和公创肚尾申屋。

郭姓郭法传从福建上杭竹山樟迁畲坑榕坑里开基,四世祖法宽迁虾公潭吴排,五世法达迁虾公潭郭屋窝,六世法行迁杨梅坑,九世瑞芳迁上窝坳,十世复宇迁岭下排郭屋,现最小25世。

其中11世祖郭尚宁生于明熹宗天启三年(1623),康熙十五年(1676年)任揭阳副总府,实衙武将,治军有方,屡加封赏,威名当地,是其族中杰出人物。

历二朝四帝,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84岁去世。

蓝姓念七郎于元末迁汀州府上杭县庐丰乡蓝坊村。

明初,蓝和清迁兴宁西厢、南厢下堡沙塘埠,三世蓝养生(百五郎)再迁布头坝开基。

布头坝蓝姓现传至26世,800余户,3,200多人。

解放时500多户,1,600多人。

罗姓罗尚立元时从江西泰和迁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都,明正统二年(1437年)罗新松避“福贼”邓茂七迁广东程乡松源蓝源畲(今蕉岭县南北蓝源畲)。

由五世仲政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避“福贼”再迁畲坑宋罗坑(今罗屋岭下)开基。

开基岭下时已有赖、何姓,因处境不好,有些迁回松源。

一直到九世、十世祖时,传说葬到好“风水”,才很快发展起来。

最老的祖祠“十叶绍祥”就是十世祖建的。

现已传至25世,1000余人。

解放初有70余户,300多人。

派传老楼下、横岗岭以及梅州、广州、香港、台湾、南洋等地。

官铺榕坑里罗姓,由七世全于明代由松源蓝源畲迁此开基,已传至23世。

派传梅州、广州、香港、南洋等地。

榕坑里罗姓同岭下“共五各六”,同老楼下“共六各七”。

双螺坑罗姓,由九世双全从大立堡(今梅县水车镇)榕树围迁来开基,派传梅州、广州、南洋等地。

官铺中心罗屋罗姓,由罗屋岭下迁去开基。

廖姓传说“没有畲坑,先有廖屋”。

墟头上船子坜廖姓,三世祖明代从兴宁新墟迁来开基。

解放时四户,20余人,现六户,50多人,传至今25世。

据说外迁者很多。

祖屋原为田螺形的三围围龙屋,现只剩河堤内的第一围的一部分,其余被河水冲毁。

原河宽仅50米左右,“一块饼干可以扔到河对岸,”现已宽至300米左右。

传说村中建房打地基时,不能用石灰,只能用青砖、鹅卵石,否则全村会灭绝,原因是认为该村风水为“游鱼上水”,如用石灰,就会把“鱼”杀死。

谢姓由该姓15世拔生,于明末从兴宁县水口墟小峰迁来官铺五官塘开基,已传至27世。

派传马来西亚、泰国等地。

另一支由11世德风从程乡(今梅县)下市中心围湾嘴塘迁来畲坑墟头上开基,至今传至24世,解放时20多户,60多人,现30户,100多人。

范姓七世祖从兴宁坭陂鸭嬷垅(今合湖村)迁畲坑墟头上开基。

11世迁官埔坝岗。

解放时30多人,六家,现传至24世,30多户,200多人。

吴姓有三支先后迁入。

一支由五世祖吴乐隐从福建宁化石壁迁武平孔下,再迁畲坑禾园里开基,传本地双螺畲、杨梅坑、五官塘及香港等地。

现最小25世。

解放时22户,140多人,现42户,300多人。

一支由五世理来、理德兄弟,从梅县程江大乍来畲坑经商落籍于此,先在卢塘(今流塘)开基,已传至22世。

派传流塘坑里,虾公潭、马来西亚、印尼等地。

后理德迁榕窝里开基。

另一支于清代由玉桐、玉杞兄弟等,从大立(梅县水车)安货岗迁黄塘肚开基,派传松棚布及梅城、香港、台湾、新加坡、印尼等地。

杨姓由19世省斋于明代从雷州半岛的高州县迁来杉里开基,已传至41世。

派传上坑、墩坝、窑寨上、松林,梅南径背,以及梅州、广州、广西贺县、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地。

来畲七世祖从杉里迁来墩坝,现传至22世。

解放时56户,200多人,现60户,300多人。

林姓于明正统九年(1444)由六世林英、俊、豪、雅兄弟从梅城水南坝陈沙莆迁居杉里,至今24世。

派传墟尾下以及径心、义士、兴宁、大埔、揭阳、江西、广西、四川等地。

叶姓由七世乐湖、南波,于明代从梅县水南迁来窝下、松林下开基。

已传至20多世。

派传石桥头上叶屋、下叶屋、窝下、松林下、官铺五官塘、径义赤岭以及梅州、广州、广西、香港、台湾、新加坡、荷兰等地。

另一支由该姓13世廷凤,于明代从梅县水南白土熊公围附近迁来开基,派传上墩坝头、旱塘、杨梅坑、成山印山上、荔果树下、岭背、咸和老虎坑、松林下、莲江陂头下、老虎塘以及梅州、广州、香港、台湾、毛里求斯等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