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新进展及其启示

合集下载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与启示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与启示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与启示城市规划由物质空间而始,最终是服务于人的。

西方在百年城镇化进程中,规划理论也同样经过了百年思考与创新;中国的城镇化用三十年走过了西方百年的路,所做的甚多,沉心静思则相对较少。

在中国城市缓速、提质、增效的背景下,不妨回顾一下西方城市规划的发展道路,以史为鉴,集思以助远行。

从田园城到和谐城为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国提出两大战略思想: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发展理念和政策目标,也是不断实践的过程,与现代城市规划所秉承的理想主义、理性主义与实用主义[1](仇保兴,2005)完全吻合。

“五个统筹”的核心在城市[2](仇保兴,2006),和谐城市是落实这两大战略思想的重要载体,也为当前和今后的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注入“以人为本,环境友好”的美好城市愿景、科学理性的新精神以及规划实践的新方式。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与实践,西方城市规划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

正处于向城市社会快速转变的中国,要自我完善、后发超越,就需要对之进行了解。

1890年,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Garden City),这标志着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奠定了现代城市规划100多年来建设美好城市的发展基调与奋斗目标[3](吴志强,1999)。

国内已有不同学者对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行了整理、引荐与分析(吴志强,2000;周岚,2001;方澜等,2002;仇保兴,2003;王凯,2003;李强等,2004;张京祥,2005;曹康顾朝林,2005;曹康吴丽娅,2005;丁宇,2005;左慧敏,2005;李健宁越敏,2006)[4-15],以求为中国城市规划的理论建设与工作实践等提供借鉴与启迪,在此不予细数。

从田园城到和谐城,是一次“新的升华”,本文冀望从城市规划的功能取向这一视角切入,在和谐城市的目标导引与政策语境下,通过对西方百年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梳理,探寻中国城市规划当前和今后可以有何作为、如何才能有所作为。

西方城市区域集合体理论及其启示(一)

西方城市区域集合体理论及其启示(一)

西方城市区域集合体理论及其启示(一)——以MegaloPolis、DesaKotaRegion、Citistate理论为例摘要:城市区域集合体是许多国家在城市化中后期普遍出现的一种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现象,中心地理论、廖士景观理论等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无法对此现象作出合理解释,引发了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的一场大变革,产生了以MegaloPolis、DesaKotaRegion、Citistate命名的三种经典城市区域集合体理论。

三种城市区域集合体在空间含义、地域分布、形成机理、基本特征等方面各具特点。

三种城市区域集合体理论在空间结构演化形态、演化机制等方面对中国城市区域集合体建设实践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区域集合体大都市带理论城乡一体化区域理论城市主导区域理论从世界范围来看,工业化的发展不仅成为城市化发展的“助推器”,而且也促进城市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在欧美经济发达国家以及亚洲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中后期,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出现了一种以大城市为中心,连同周边受其辐射的邻接地区所组成的巨型城市区域集合体(City-RegionaggloMeRation)现象。

以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1933)的中心地理论(CentRAlPlaCetHeoRy)、廖士(A.lsCH,1940)的廖士景观理论(lschianlandscapetHeoRy)为代表的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无法对城市区域集合体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从而引发了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的一场大变革,产生了戈特曼(J.gottMann,1957,1961,1967,1987,1990)的大都市带(MegaloPolis)理论、麦吉(t.g.MCgee,1985,1987,1989,1991)的城乡一体化区域(DesaKotaRegion)理论、佩尔斯(n.R.PeiRCe,1993)的城市主导区域(Citistate)理论三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城市区域集合体理论。

国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国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国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综述中国与国外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就像四海一家的开放的大门,穿越学界的各色旗帜,探讨个体与宏观的切边,试图寻找一种更完善的、更易使用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方法。

下面我们将框架下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综述,总结中国与国外之间的主要差异。

一、研究常用框架1、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方法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多采用模糊时空梯度作为研究方法。

从空间结构上对社会规划研究,首先从城市“空间信息系统”的角度出发,从时空角度研究城市的变化,结合建筑规划、空间形态、街道网络和景观设计,深入探讨城市空间结构层次下每个细胞的实质内容。

其次,重点将基于建成环境的街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空间分析,分析城市空间形态,挖掘城市格局,建设全新的细致的空间结构,在价值、意义及其生存环境的数量分析之上,更好的表达城市的社会空间分布模式。

2、国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方法国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多采用定量识别与细节建模的综合研究方法,主要运用GIS 空间智能计算及数据获取系统,通过计算和分析城市空间形态、社会现象、交通路网、空间布局和其他复杂地理景观要素,以量化方法描述城市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空间影响。

二、主要差异1、方法上的差异中国研究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更多采用结构性和规模观点,而国外多采用人地关系、气候环境和数据统计的观点研究城市空间结构。

2、内容上的差异中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的结构及时空表达,而国外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的内容更多,注重人空间关系与社会文化。

三、结论中国与国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有着明显的差异,即研究内容、研究观点、研究方法、研究主题等差异。

无论是中国的研究者还是国外的研究者,都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通力合作,探究空间结构研究的本质,从而进一步推进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

西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回顾及进展

西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回顾及进展

收稿日期 :2008-06 ; 修订日期 : 2008-12. 教育部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 (2007100744 )。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 徐旳 (1978- ), 男 , 江苏南京人 , 南京大学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 , 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 划 。 E-mail :xudi402@ 093~102 页
2 主要阶段及特征
— “社会区” 概念的提出, 2.1 20 世纪 50-60 年代—— 研究范式发展完善阶段
西方城市社会空 间 结 构 研 究 肇 始 于 芝 加 哥 学 派及其相关的三大古典模型 :Burgess 同心圆模型 、
Hoyt 扇形模型和 Harris&Ullman 多核心模型 , 三大
()*+ ,-./0123 4562789$ 2: ;<8 =2>;<?@AB2C?@D EFG=2H;<IJKLMNOP ,0d]e23;<?@ fABZg?h NO f27@i 2:;<jG= ,y23e27
$QR STUV
WXY %Z[\ ] ;< ^_‘a pq rRsZtu pq ]Svwx]yz {?R|
表 1 Shevky 和 Bell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人口属性指标 Tab.1 The population indexes structure summed by Shevky and Bell in 1955
!" #$ % &’/
[11]
培拉 24 个人口属性指针的分析 , 得出堪培拉社会 空间分异的主要因子为种族和人口年龄 [14]。 Berry 和
Tennant 对 伊 利 诺 斯 东 北 部 地 区 50 个 人 口 社 会 经

国外城市开放空间的研究进展

国外城市开放空间的研究进展

国外城市开放空间的研究进展摘要:在解读城市时,开放空间是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概念之一,它比其他城市空间要素更能系统地解释社会演变的方式、规模和走向。

本文主要通过举例来研究国外城市开放空间的演变以及价值评价,并提出对我国开放空间规划的启示。

关键词:城市开放空间;国外;价值评估城市开放空间是城市内各种类型要素、功能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合起来的空间体集合,是城市生态与城市生活不可缺少的空间载体。

城市开放空间承载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文历史内涵,是城市景观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满足人们需要、促进城市有序发展、协调环境的场所系统。

研究城市开放空间体系能够协调城市建筑与空间的合理发展,建立整体性的城市空间框架,有利于组织安排城市建设和管理,优化城市的景观,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和提高城市空间环境质量。

1.城市开放空间概念的起源及其发展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开放空间概念出现于1877年英国伦敦制定的《大都市开放空间法》,对城市开放空间进行管理。

1906年修编的《开放空间法》使城市不仅仅局限于建成区内的绿地系统,而是走向整个区域来管理和控制开放空间。

这是对开放空间的最早的物质意义上的定义,是适应当时人们生活需求及城市管理需要而产生的。

而后,各国的法律或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及范围都有着不同的解释。

美国1961年房屋法规定开放空间是“城市区域内任何未开发或基本未开发的土地。

具有公园和供娱乐用的价值,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保护的价值,历史或风景的价值。

”日本学者高原荣重认为开放空间就是由公共绿地和私有绿地两大部分组成。

C·亚历山大在《建筑模式语言》中对开放空间的定义为:“任何使人感到舒适、具有自然的凭靠,并可以看往更广阔空间的地方,均可以称之为开放空间。

”我国一些学者认为“开放空间是指城市公共外部空间,包括自然风景、广场、道路、公共绿地和休憩空间等”。

近年来在北美十分热门的绿道思想日益被作为保护城市生态结构、功能,构建城市生态网络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核心,这些概念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国外关于城市空间演变理论的研究综述 王文超

国外关于城市空间演变理论的研究综述  王文超

国外关于城市空间演变理论的研究综述王文超摘要:国外关于城市空间的研究历史渊源流长,成果丰富。

百余年来,国外学者从多学科多角度对城市空间予以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

本文从城市规划、哲学、地理学三个角度对国外城市空间理论的研究进行了大致的分类和梳理,旨在为国内规划理论与实践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城市空间理论1 前言城市空间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容器和场所,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与否决定了城市生产的效率与城市发展的趋势,基于此,从上世纪初开始,国外学者针对城市空间做了大量了研究与探索,积累出了丰富的理论成果。

城市空间的演变不仅包含了城市的物质属性,还包含了社会属性、经济属性、生态属性、文化属性等等。

因此哲学家、地理学家、生态学家、规划学者等多学科从多角度对城市空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他们的研究成果的分类梳理,有助于全面了解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因素,为城市空间优化的研究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石。

2 国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概述2.1 规划学家的主张城市规划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空间地域规划,这种规划亦称---实体环境规划。

百余年来,规划学者们从城市物质空间形态入手,积累出了丰富的空间规划理论。

2.1.1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溯源国外学者早在20世纪初期就开始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思索与研究。

主要可以从城市分散主义和城市集中主义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城市空间集聚论的典型代表是二十世纪伟大的建筑规划大师勒*柯布西耶,他主张城市应当向高空发展,通过建造高层摩天大楼的方式来增加城市中心的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

分散主义理论恰恰相反,主张采取在城市外围建设若干个相同等级规模的城市组成城市群;或是在中心城市外围建设若干可以分担著称人口与功能的新城或卫星城等。

这些分散主义的发展思想虽然在实践当中暴露出许多缺陷和不足,但同时也为解决城市问题提供了值得思考的方法路径。

2.1.2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深化(1)沙里宁的有机疏散针对大城市在集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口爆炸、交通拥堵、空气污染、住房紧张等弊病,沙里宁在《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一书中提出了对大城市空间进行“有机疏散”的思想: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将不适宜在城市衰败地区发展的城市功能剔除出来,按照预定的计划,转移到更适合它们发展的地方去,将原先大块密集得不到保护的紧密地城区转变成松散的、能得到保护的社区单元,使得衰败的地区重新恢复生机和活力。

西方大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西方大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西 南交 通大 学 学报 ( 会科 学版 ) 社
21 0 1年 5月
J OURN F S T AL O OU HW E T JAO ONG UNI RS T S I T VE I Y
M.v2 1 d 01 V0.1 No 3 1 2 .
第1 2卷
第 3期
( oil cec s Sc i e) aS n
城市空间结构转型的关键 因素 , 通过调整 内部结构 、 促进 郊 区新城 建设 以及 都 市群 区域性 协 同发展 等途径 有助于
实现 大 城 市 空 间 结 构 的 多心 化 转 型 。 源自中图分类号 : T u一8 0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 10 4 7 (0 1 0 0 l — 5 0 9— 4 4 2 1 )3— l1 0
T e e e p re c s f we tr cte s o h s x ei n e o se n iis h w t a u d r h i p c o ifr n lv l o c n my n h t n e t e m a t f d fe e t e es f e o o a d p o u to o e , s ai l t cu e h v d s ly d sg i c n c a a trsis i dfe e t sa e . Th r d cin m d s p t sr t r s a e ip a e i nf a t h r c e itc n i rn tg s a u i f e tc n lg c lm e n i e ta i n o e h o o ia a slk r f c a d c mmunc to r h i g a tr o a h e e t r n fr ai n o iai n a e t e h n e fco st c iv he ta som to f

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进展及对中国研究的意义_李健

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进展及对中国研究的意义_李健

收稿日期:2006-12-17;修订日期:2007-10-1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671060)资助。

作者简介:李 健(1977-),男,山东日照人,博士生,研究方向城市地理与城市经济。

E-m ai:l leek en2007@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进展及对中国研究的意义李 健,宁越敏(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200062)摘要:本文首先回顾了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发展的历程,然后评述了现代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的转变、特点和主要学派。

依据对相关文献的考察,把西方现代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分为四大部分:(1)城市空间结构的社会意义(2)城市社会空间分异模式(3)城市空间与制度框架(4)城市场景中的特殊行为,并对此进行了综述概括。

最后就城市社会地理学在中国发展的意义和研究领域提出了建议。

关 键 词:城市社会地理学;城市社会空间;社会空间分异模式;城市场景中图分类号:C91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08)01-0124-07引 言城市社会地理学是一门融合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社会学的边缘学科,与城市地理学着重城市物理空间结构的分析不同,城市社会地理学着重分析城市空间中的社会现象,研究各种社会类型和现象的分层分布并探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1]。

从早期社会学中的芝加哥学派,到当代西方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一直受城市社会学的强烈影响。

但与城市社会学着重个人与社会间的关系研究相比,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被赋予了更多的空间内涵。

在城市社会地理学中,空间是社会分析的参考系,各种社会现象的空间差异、空间结构、人类行为与城市中的地点、场景的关系等均成为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的内容[1]。

随着城市和城市社会的发展,城市社会地理学先后形成了诸多研究领域和学派,根据各主要研究领域形成发展的时间顺序及理论的差异,本文分别对其最新进展作简要介绍。

1 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回顾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欧洲城市化的进程加速,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食物、住房、卫生和基础设施供不应求,恶劣的工作条件和就业的不稳定导致城市里疾病流行、犯罪率上升、城市混乱不堪,由此引起一批学者的关注,最早的城市社会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腾尼斯、齐美尔、马克思.韦伯,法国的迪尔凯姆等[2],但这些学者对空间并没有给予特别的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化加速发展,城市的数量与规模都在急剧 2 1 . 基于传统理论的改良深化
增 长 ,城 市空 间结 构 的 巨大 变迁 及其 衍 生 的 最 普遍 的是运 用计 量 方法 , 尤 其是 多变 众 多问题 ,都 要 求我 们学 习 、借 鉴西 方城 市 量统计方法,对城市内部空间分异模式进行
[关键 词]城 市 空 间结 构 ; 研 究 ;进 展 ; 启 示
L n m r 5个 要 素 组 成 ; S e k 、 S h v Y Oc ie t l w o r s h u y 义,重在揭示其对中国 当前城市空间结构研 ( a d a k ) cd n a Ne Pr g e s i t e St d n W ] 1 m 、B 1 则 开拓 了城 市社 会空 间 的 1 ] s e ] a O 1a a il r cu ea d i s i 究 的启示作 用。 nUr nSp t u t r n s I p・ ) a St t n
研究领域,认为市内部空间结构可以用经
济地位 、家 庭类 型和 种族 背景 三 种特 征要 素
的空 间分异加 以概括 ;H r e g、J h s o eb r on1n :
增生 ”A c e 1 n 即向外扩展) (c r 1 , :o 策的制定和改善提供理论指导,以促进中国 形态 是 由 “
城市从粗放型 的外延扩张 向集约型的结构优 和 “ 替代 ”R p a e e 1 (e ] c m n ,即内部重组) 成 : 构
化 发展模 式 转 变。 因此 ,本 文 并非 局 限于 对 的双重 演 变过程 ;L n h 为 城市 环境 意 象 yc 认 相关 研 究内 容 的组 织重 复 ,而 是试 图从 一 种 由 路 径 ( t S P h )、 边 界 ( d e ) 地 域 a Eg s 、 新 的 理 论 视 角来 诠 释 其 历 史价 值 和 现 实 意 ( 1 t 1 t )、 节 点 ( 0 e ) 地 标 D s r c S N d 和 s
口 陈 鹏
固 呈童 !
中最 引人 注 目的 是: 重视 分析 政 治 、经 济 制 度等 制约 因素 的政 治经 济学 派, 以及 以 克鲁
城 市 空 间结构 研 究 在 西方 城市 地 理学 和 格曼为代表的一些主流经济学家,试图通过
城 市经 济学 的 基础 理论 构 造 中具 有极 其重 要 创建 新经 济地 理 学, 将空 间经 济理 论 融入 主 1 。 的 地位 和 意义 ,也 是将 城 市地 理学 和城 市 经 流经济学 的范 畴[ 济 学 紧密联 系 在一 起 的纽 带 。 当今 中国, 城
维普资讯
[ 文章 编号 ] 6 O 2 2 6 1 - 0 1 0 [ 1 0 一 0 (0 ) 0 8 — 3 中图分 类号] U 8 . 13 [ 0 2 0 O T 9 4 1 文献标 识码] B
西 方城 市 空 间结 构 研 究 新 进 展 及 其启 示
析 少 。 西 方 相 关 研 究 对 我 国 的启 示 有 : 应 强 化 跨 学 科 、 多视 角 、 分 析 性 的 研 究 ; 应 重 视 空 间 结 构 与 土 地 利 用 的 结合 研 究 ;应 以 制 度 为 核 心
深化相关政治经济学 研究等 。
和城市的社会空间 ( 即社 来 的最 新 研究 进展 , 结合 国情构 建具 有 自身 质环境与感知环境) 。 mie 特 色 的城 市空 间结 构 理论 , 并能 够对 城 市政 会一 经 济环 境) 如 S a ] s发现城 市 物质
[摘 要 ]我 国 的城 市 空 间 结构 研 究 理 论成 果表 空 间结 构 研究 中 的成 熟理 论 , 尤其是 其 近年 判识和 测度,并 涵盖城 市的物 质空间 ( 包括物
现 为 总 结性 多 、描 述 性 分 析 多 、~ 般性 讨 论 多,
研 究成 果 的 数 量 少 、 针 对 性 研 究 少 、 演 绎 性 分
r t nOh n Pe g ai l e n o
I S 叫 T et e r t a e ut f h t d n M — 曲 廿矗 h o e i l s l o e s u y o r h c r t
ba pa i tuc ur n Ch n s r r en e n s tals r t e i i a i ep es t d by b n or um ma ie, or sc i ie an y s, eig m e s tv m e de r v alsi pt m o e gen al s s ons es e ar h r ul r er cu si ,l s r se c es t di s, ls rie tr e c a s du t ean y i. e spetn n es arh, ndl sde ci alss e v Ac orig t elt d o cde t les arhex ed n , c dn o r a e c i n a e c p e ce r e orss oul nen ied i h n e ds i i r , f t h d be it sf nt e it r icpl y i na m ut e vs al nge, d an lt al t yon u b lpl iu i a l an ay i ud r an c s s t tu t e ia.I pai sr cur i Chn al n mpo an e s oud b t t r c h l e a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