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夏圭《临流抚琴图》故宫博物院藏

合集下载

故宫博物院藏南宋《百子嬉春图》图像分析

故宫博物院藏南宋《百子嬉春图》图像分析

宋代是婴戏图发展的黄金时期,而百子图是婴戏图中一种特殊题材,是婴戏图之集大成。

南宋《百子嬉春图》(图1)则是宋代百子图中的代表作品,现藏故宫博物院,绢本设色,纵26.6厘米,横27.7厘米,《石渠宝笈续编》有著录,裱边旧题“苏汉臣百子嬉春”,但将其和苏汉臣《秋庭婴戏图》比较,人物和服饰表现均不及后者,应是南宋无名氏所作。

《百子嬉春图》画面为团扇状,其中楼阁高台位于画面右上角,呈边角构图形式,与南宋山水、花鸟构图形式一脉相承。

画面画有整一百名儿童,儿童三五成群,群与群之间又互有纠缠,构图疏密得当,可谓匠心独运。

整个画面人物众多,元素丰富,包含了大量的社会、宗教、历史、民俗等信息。

按其画面内容可分为琴棋书画、放风筝、小儿酣睡、采莲、玩傀儡、攀树折桂、抱假婴儿、布袋和尚、童子礼拜观音、童子舞狮、乞儿驱傩、爬台阶十二部分,结合文献和其它图像资料,对每一部分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琴棋书画画面楼阁高台中间,有一着圆领长袍儿童在抚琴,左侧和后侧有数名儿童观其抚琴(图2)。

旁有五儿童围坐一圈玩游戏,但游戏种类难辨。

琴放置于一四面平方桌上,桌面平整带框。

高台另一角,两儿童各立于画卷一侧正展开画卷,旁有两儿童观看指点(图3)。

楼阁门口处,两儿童对坐于地下棋,旁有儿童或观棋或交谈(图4)。

琴棋书画之“棋”一般专指围棋,不过细看二儿童所下之棋并非围棋,而是民间游戏“米字棋”。

画面右下角台阶旁空地上,一儿童坐于地,双手展开书卷,旁立一儿童似在观看书卷故宫博物院藏南宋《百子嬉春图》图像分析□ 郑才旺(图5)。

抚琴、下棋、看画、读书向来就是婴戏图的重要表现内容,早在唐代路德延的《孩儿诗》①中就有“展画趋三圣,开屏笑七贤”、“棋图添路画”、“倦书饶娅姹”、“书幽截碧笺”之言。

琴、棋、书、画四事本是文人修身养性之雅事,如周文矩《重屏会棋图》、宋徽宗《听琴图》、宋代《南唐文会图》中琴、棋、书、画的表现都反映画面主人高雅的文人审美情趣,但是这些绘画都并未将此四者组合表现。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 第一单元主题一 素养与情操 “素养与情操 美术鉴赏的意义”教学设计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 第一单元主题一 素养与情操 “素养与情操 美术鉴赏的意义”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主题一素养与情操——美术鉴赏的意义教案捣练图中国画(卷局部宋摹)绢本设色张萱唐代波士顿美术馆(美国)请同学们看唐代张萱的《捣练图》,除了视觉上的美感,还呈现出了更为丰富的信息,同学们能够看出哪些信息?它们对我们认识当时的历史文化和审美理念有何帮助?18 二、通过多元方式探究美术鉴赏的意义(一)感知理解,积累审美经验请同学们来观看一组三件美术作品,分别是宋人的《子母鸡图》,徐悲鸿的《雨中鸡鸣》和齐白石的《鸡雏》。

为什么画家都喜欢画鸡?子母鸡图中国画佚名宋代雨中鸡鸣中国画徐悲鸿现代鸡雏中国画齐白石现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代名家喜欢画鸡,成为绘画的主要题材。

宋人画鸡,生动自然,在富有审美的情趣的画面中流露出那份慈爱与温馨;徐悲鸿的笔下的雄鸡,昂首挺胸,代表了中国人民不屈不饶的民族精神和对和平的祈福;齐白石笔下的雏鸡,天真可爱,把绒毛质感和神情动态画的惟妙惟肖。

画家画鸡,还有寓意在里面,谐音——“吉”,代表“吉祥”。

在此,祝同学们在高中学习:吉祥如意,学业进步!同时,也使我们对美术鉴赏第一个意义的理解——积累审美经验。

由此导入今天的学习主题:“素养与情操——美术鉴赏的意义”。

(二)门类互鉴,开阔审美视野1.战争题材弘扬学生的爱国精神出示教材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胜利渡长江》,鉴赏这件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可以得到哪些信息?人民英雄纪念碑•胜利渡长江(局部)浮雕汉白玉刘开渠 1952年(1)这是一件雕塑中的浮雕作品,(2)在构图上注意了人物的比例和船的结构,雕刻出了人物冲上岸的战争场景;(3)浮雕有着很强的叙事特点,同时具有雕塑的表现性质,作品中的人物交错叠加,层次分明,带给观者直观的视觉冲击;(4)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人民解放军渡江战斗的情形,对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状况提供了参照。

2.和亲题材增进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刚才鉴赏了浮雕作品,现在回到中国画。

同学们在初中欣赏过中国十大传世名作,如《韩熙载夜宴图》《富春山居图》《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

宋徽宗《听琴图》中道家自然观和政治意图

宋徽宗《听琴图》中道家自然观和政治意图

景观设计研究》⑹对绘画本身做初步鉴赏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传统景观设计的主要特点,进一步挖掘了其艺术魅力和内涵。

二、《听琴图》与“听琴”美学《听琴图》堪称人物画的杰作,纵81.5厘米,横51.3厘米,绘有弹琴、听清、童子计四人。

画中中心人物身着黄冠缁服,端坐石墩上,双手轻抚琴弦,姿态悠然。

三位听众则各有神态,栩栩如生:右一人纱帽红袍,俯身侧坐,神情陶醉;右一人纱帽绿袍,抬头仰望,神思飘飞;蓬头童子站立在一旁,用心聆听,神情单纯。

画面中的人物各具神态,刻画细致生动。

画面处理简洁而精致,以一株挺拔的松树为背景,主体人物在树下抚琴,听者分列两旁,坐于石墩上。

除了琴案外,只有一几一炉,点缀着整个画面。

主体人物对面是一块小巧玲珑的山石,古鼎中插着一束鲜花,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整个画面营造出一种高雅的庭园氛围,所有的布景和道具以及次要人物的位置都恰如其分地围绕着主人公的演奏而布置。

整个画面的气氛仿佛使观者能够感受到一种宁静之中的琴音和轻风,使人感觉自己也身处于这幅画所描绘的场景之中。

画面上方题有蔡京所题的七言绝句一首:“吟征调商灶下桐,松间疑有入风松。

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

”右上角有宋徽宗赵佶所书瘦金书字体的“听琴图”三字,左下角有他“天下一人”的花押。

蔡京的题画诗也为解读《听琴图》提供了重要的文字资料。

这首诗通过对琴的描写,暗示了徽宗皇帝的高雅品位和卓越琴艺,同时也表现了官员们在音乐中的沉醉和共鸣。

“灶下桐”和“无弦一弄”分别引用了蔡邕和陶渊明的典故,暗示着徽宗对琴的品位和造诣,以及官员们在音乐中的愉悦和领悟。

整首诗围绕着琴展开,传达出一种超越物质形态的美学境界,体现了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思想。

151《听琴图》呈现了宋徽宗抚琴而其他三人被琴声所感染的场景,将“琴”引入画面,以琴为核心,通过无声“抚琴”的画面引领整个作品氛围。

画面呈现出道家思想与古琴美学相契合的一面,强调自然之美,彰显了“大音希声”与追求“淡泊”为核心的思想。

故宫古琴图录补拾

故宫古琴图录补拾

故宫古琴图录补拾作者:***来源:《收藏家》2022年第07期《故宫古琴》是故宫博物院编、郑珉中主编的故宫博物院藏历代古琴的专业图书,是郑珉中学术成果。

此书编纂始于2004 年春夏之际,于2006 年12 月出版,一经问世便得到古琴界高度评价,深受广大古琴爱好者欢迎。

故宫博物院收藏古琴是由清代制作的礼乐伴奏的古琴、清宫旧藏历代古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文物局调拨和购买、捐献的唐、宋、元、明、清古琴两部分组成。

《故宫古琴》收录的是清宫旧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文物局调拨以及故宫博物院收购、收藏家捐献的历代古琴共计46 张,其中观赏琴11 张。

笔者作为这本书的副主编参与了编辑的全部过程。

首先,前期跟随郑珉中到库房过目每张琴,然后为出版制作抄写《故宫古琴编目表》和为古琴拍照,之后到印刷厂对书样随校随修改,有时从下午三四点钟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钟,早七点多再到单位为书中缺少的资料进行补充等,最后作为责任校对进行核红。

《故宫古琴》出版后,郑珉中对我说,由于这本书是要赶在故宫博物院成立80 周年院庆前出版,时间比较仓促,书中有两张古琴的三处款识没有辨识,以后再版一定要补上。

随后他把已经辨识好的三处款识文字交给我。

我即补写在我手边的《故宫古琴》的说明上,并作记号以便将来再版时使用。

时光荏苒,《故宫古琴》至今未再版,而15 年前郑珉中嘱托仍在耳畔。

为了更加严谨,2021 年11 月,我和文物管理处梁金生及宫廷部同仁,进库对两张琴三处腹款再次进行认真核对。

核对后即着手撰写本文,主要目的是补录郑珉中的释读,完成其心愿;此外将书中另一张琴背所刻方印作重新释读及另两处文字的勘误。

到目前为止这是对《故宫古琴》的第一次补识和勘误。

一、郑珉中补识《故宫古琴》两张古琴的三处款识。

1.《故宫古琴》第160 ~ 161 页,二十四、“天风环佩”琴。

(图1)“天风环佩”琴,明代制作,仲尼式,琴长121.9、有效弦长113.2、额宽18.3、肩宽19.8、尾宽14、厚6.1 厘米。

独坐幽篁里:文人与琴

独坐幽篁里:文人与琴

独坐幽篁里:文人与琴文·图/胡建君夏至未至,却已然近,自古琴声悠悠,尤感惆怅瑟瑟。

大约3000多年前的西周末至东周初,琴的作用,真正脱离庙堂巫师,成为文人赋诗弦歌的风流之器,故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才有了“士无故不撤琴瑟”,文人与琴,共同谱写了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也贯穿于历代美历史上的文人与琴早在先秦时期,琴已成为文人手中弦歌的重要工具,代表人物有孔子、颜回、庄子、屈原、宋玉等。

孔子无论在杏坛讲学,或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

史书谓其删诗三百,“皆弦歌之”。

正像后世文人画家“依仁游艺”的道艺观一样,孔子游心兹艺,虽学琴,但并不投入全部精力;也弹琴,但不以此为业,只是将琴作为修身养性的工具。

这便与他的老师,专业琴家师襄子形成区别,朱长文云:“师襄之学,徒知其音;圣人之学,必得其意,其过襄远甚,其先授以声而未授以名者。

”对于文人琴而言,“知其音”倒在其次,而“得其意”更为重要,执著的不在于技法本身,“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重要的更在于意境和氛围了。

两汉时期,文人琴占据了主导地位。

但凡有成就的诗人、文学家,如西汉的司马相如,东汉的桓谭、梁鸿、刘向、马融、蔡邕、蔡琰等等,几乎无一不是弹琴高手。

司马相如“少善鼓琴”;刘向“尝作《琴传》并《颂》”;桓谭“好音律,善鼓琴”;梁鸿“与其妻孟光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马融“尤善鼓琴”;蔡邕“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蔡琰为蔡邕之女,善诗文音律,常以琴书自遣。

在他们身上,文人琴颐养心性、崇古尚雅的审美追求得到了空前的强调。

这种情况在魏晋六朝之际又有新的发展,出现了众多个性鲜明的文人琴家,以琴自娱、自乐、自遣、自得。

如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另外还有孙登、张翰、刘焜、王子猷、陶渊明、戴安道等,无不是文人兼琴家。

其中尤以阮籍和嵇康最能代表“魏晋风度”。

阮籍“嗜酒能啸,善弹琴”,他在诗文中多次出现琴的描绘,一是抒愁闷情怀,如“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青云蔽前庭,素琴凄我情”等。

南宋院体山水画之夏圭、马远

南宋院体山水画之夏圭、马远

作品赏析
• 溪山清远图(局部)
山冈巨石,危岩壁立,丛林茂树,山寺楼观,远山朦胧,江水辽阔图作无尽江山之景。画卷构图 虚实相间、开合有致,全无拖沓拼凑之感。山石用粗劲的大斧劈皴,以劲利方硬之笔勾括,间以水墨 渲染,块面分明,折落有势。栖阁层宇,不假界尺,信笔画就。图中点景人物虽用笔寥寥,但各种动 态的相互呼应关系跃然纸上。整体画风清劲健爽。全图洋洋洒洒近九米之长,堪称南宋传世作品中的 鸿篇巨制。值得注意的是,当时这类硬派山水都绘于绢上,而此图为纸本,颇为少见。拖尾有陈川等 跋,卷中钤有[黔宁]、[公馀]两半印及清宋权、宋荦、清内府等鉴藏印,《盛京故宫书画录》著录。
南宋院体山水画之夏圭、马远
胡津铭给大冰童鞋
南宋院体山水画
• 宋室南渡后, 继续设立画院, 院体画仍是主流, 但山水画的风格发生了重大 变化。代表院体山水画主要特点的是李唐、刘松年、马远和夏圭, 他们被 称为“南宋四大家”。 南宋山水画的开创者是李唐。李唐在北宋末年所作的《万壑松风图》已有 新风格的萌芽。画家不取全景式构图, 只取中景与近景。迎面就是山峰和 松林, 林间有泉水奔流, 使人如游深山峡谷, 觉得湿冷的空气迎面扑来。 北宋灭亡, 宋室南渡长江以后, 李唐的画风渐渐改变, 画面变得开阔, 景物更 加精练, 一些可有可无的细节被删除, 画面开始出现虚空。他创造了水墨淋 漓一挥而就的“大斧劈皴”, 恰好表现南方山石坡角的潮湿特点, 首创豪放 简括、水墨苍劲的山水画特色, 开启南宋院体山水画新风, 为以后众多画家 所效仿。他的《清溪鱼隐图》就体现出这种新画风。南宋画院待诏刘松年, 其画师承李唐并自成体系, 把山水画和人物画结合起来, 善于描绘士大夫诗 意般的生活环境, 刻画细致, 兼工带写, 山水画多表现江南西湖一带优美雅 致的风景特色。代表作品有《四景山水图》等。马远、夏圭也在构图上善 于创新, 将江南山水空灵清秀的特点展示出来, 简洁而富有诗意, 具有优美 的意境。在笔法上, 继承李唐遗风, 以饱蘸墨汁的大斧劈皴法, 表现坚实奇 峭的巨壁山崖, 在提炼形象时, 效果简单明确, 轻重分明, 是古代绘画水墨技 法的重大发展。他们画风相同, 对水墨苍劲、意境清远的南宋山水画风的 形成, 起到重要的作用, 后人因此把他们并称为“马夏”。

【课件】素养与情操-美术鉴赏的意义+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

【课件】素养与情操-美术鉴赏的意义+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

苗族服饰
春联门神
皮影戏
下面两幅画中画家的时代背景是什么?画家经历是什么?创造意图是 什么?对生命的思考又是什么呢?
高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李唐《采薇图》
托尔斯泰曾说过:“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 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情感,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传达 出来。” 美术鉴赏就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观看、解读与体悟,去感受作品的形式 语言的魅力和作品的意蕴表达与情感表现,从而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与 精神的满足。没有艺术相伴,我们当然可以生活,但是一定会缺失许多 趣味。美术鉴赏,可以让我们徜徉在艺术的天地里,获得美的滋养和精 神的陶冶,使生活更有光亮。
达芬奇《蒙娜丽莎》
02 美术鉴赏活动与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
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无论愿不愿意,时时刻刻都与美术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术 是人认识和掌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不仅形象生动地记录和反映了人类历史文化发展 的面貌,也展示了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美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美术作品和美术形式也可成为生活的美的“点缀”。更重要的是, 美术是人“难以言表”的心灵情感体验与精神世界的视觉呈现。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 在于,人不仅有物质需求,还有心灵和情感的诉求。物质的充裕并不等于人生的完美,真 正的幸福是通过对精神世界的积极观照,获得心灵的慰藉与精神的满足。
张萱(唐)《捣练图》
艺术作品鉴赏除了陶冶情操 外,从本课作品图像中还能 读出哪些不同的信息?谈谈 你的感受与理解。
古代文人看到一棵草、一片 落叶都可能生发出一声嗟叹 与几分感怀,会写出“感时 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样 的诗句。这样一种感时忧世 的情怀是人的精神世界里不 可或缺的情感体验,也是一 种鲜活存在的感觉。

中国传统绘画中“对坐”图像的十种类型

中国传统绘画中“对坐”图像的十种类型

作者简介:陈司怡 (1995- ),女,汉,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
069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艺术百家2019年第S1期 增刊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观”代表凝神、思察的状态,“照”代表悟性、明理 的状态;“观”指向探索和静悟的过程,“照”指向明 察和真见的结果;“观”于词首,垫定了哲思的基础, “照”于词尾,修得了哲思的结果。“观照”一词,强 调细查品读、凝神悟性。
图 4 唐代孙位《高逸图》局部
1. 文贤雅聚 墨客之笔历来好绘“文贤雅聚”之事,尤其是名士 聚会,“竹林七贤”题材就深受墨客的垂爱。《历代名 画记》所记“顾恺之曾画阮咸与‘古贤’荣启期像”、 陆探微也画过《荣启期、孔颜图》⑯。传世名作有:唐 代孙位《高逸图》(图 4),宋代佚名《孔子见荣启期图》, 明代陈洪绶、仇英都曾作《竹林七贤图》,清代禹之鼎、 冷枚、沈宗骞、张大千、任伯年的《竹林七贤图》仍然 存世。 “修禊”一词最初指周代的一种习俗(于农历三月 上旬“巳日”至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后指文贤雅聚 之会,且常伴酒兴。修禊雅聚,数王羲之召集的兰亭修 禊最为盛名——曲水流觞,即席赋诗,畅叙幽情,正是 兰亭盛会之貌,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所作《兰亭集 序》已详述此事。此后,“文酒游戏”也成为后世之人 模拟传习的对象,文贤之聚也号称“雅集”、“修禊”。 至今,我们仍能从尚且存世的中国画中窥得兰亭之貌, 如宋代李公麟《兰亭修禊图》、佚名《兰亭图卷》,元 代赵孟頫《兰亭修禊图》、钱选《兰亭集贤图》,明代 仇英的扇面画《兰亭图》、文征明《兰亭修禊图》、钱 贡《兰亭诗序图卷》。 此外,“文贤雅聚”还有——五代周文矩《文苑图卷》 《合乐图》《重屏会棋图》,宋代佚名《送别图》,元 代钱选《扶醉图》,明代《蓍英盛会图》《高山流水》《松 林六逸》《竹院品古》,明代尤子求《麟堂秋宴图》, 沈周《盆菊幽赏图》《京江送别图》等佳作。 2. 书室品茗 书室与茶,以养文心。名作有:南宋刘松年《卢㒰 烹茶图》《秋窗读书图》《山馆读书》《秋窗读易》, 元代赵原《陆羽烹茶图》,明代唐寅《试茗图》、卞文 瑜《秋窗读易》,明代文征明《浒溪草堂图》《品茶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 夏圭《临流抚琴图》故宫博物院藏
宋夏圭的《临流抚琴图》,故宫博物院藏 ,绢本,淡设
色,纵25.5厘米,横26厘米。夏圭的《临流抚琴图》,图
中绘一高士临流而坐,气象萧疏,意境深远。夏圭师法李唐,
为南宋院体画的代表,强调写实,注重形象的刻画。与马远
的画法相比,夏圭更善于用水。墨笔急扫之后,迅速以水笔
接染,笔墨衔接自然,一气呵成。由于墨与水的使用恰到好
处,使得整幅画面颜色透亮,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画树
木,得其形而又取其势,意笔写出枝干,偃仰屈曲,苍健老
硬,有蛟龙惊虬之势;树叶点染而成,疏密有致,虚实相生,
浓淡相宜,看似不经意,实则惨淡经营。茅屋隐现于树后,
以墨笔勾出轮廓,再施以规则的点皴,极具装饰意味。画水
有独特之处。

夏圭,字禹玉,南宋画家。浙江杭州人。曾任画
院待诏。他开始学画人物,后来攻山水画,用秃笔带水作大
斧劈皴,将水墨技法提高到“淋漓苍劲,墨气袭人”的效果。
树叶有夹笔,楼阁不用界尺,景中人物点族而成,神态生动。
构图常取半边,焦点集中,空间旷大,近景突出,远景清淡,
清旷俏丽,独具一格,人称“夏半边”,后人认为此系南宋偏
安写照。夏圭一类画法多少受佛教禅宗影响:“主张脱落实相,
参悟自然”,趋向笔简意远,遗貌取神。画雪景学范宽。后人
把他与马远并称“马夏”,合李唐、刘松年称“南宋四家”。传世
作品有:《溪山清远图》卷、《西湖柳艇图》轴,均辑入《故
宫名画三百种》;《遥岑烟霭图》,现藏故宫博物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