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及第一章
论文绪论

第1章绪论第一章绪论1.1 课题背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工业自动化技术也得到日益加强,工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不仅极大的促进了生产的效率,而且为产品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条件。
纺织染整行业已从原有的简单光电检测技术向更为复杂的图像处理技术更新,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实现对织物全面而细致的检测。
图像处理技术在纺织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纱线混纺比测试、织物外观评价、织物瑕疵检测和织物密度及结构检测等方面。
在纺织染整行业中,许多企业遭受产品的一次合格率低,纬斜、门幅与克重等质量指标不达标的困扰。
产品不合格造成的返修,大大增加了产品生产成本,质量指标波动较大将直接导致织物档次降级[1]。
究其原因是企业生产过程缺乏产品质量指标的在线检测与控制。
福建省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3]也加大了对染整后整理中产品质量指标在线检测控制的支持力度,希望通过技术创新,升级染整生产设备,提高产品档次,增强企业竞争力,推进染整产业的升级。
染整的工艺流程概括起来为“漂、染、印、整”[2]。
其中后整理工艺是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一道重要工序,包括烘干、热定型、预缩等主要工艺。
而热定型工艺对产品品质起着决定性作用。
热定型是利用合成纤维的热塑性,将织物在一定的张力下加热到所需温度,并在此温度下加热一定时间,然后迅速冷却,使织物的尺寸形态达到稳定的过程。
现阶段热定型工艺中对织物的处理所需的工艺参数都是通过操作人员的经验给出,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反复的人工测量克重、门幅等质量指标对运行参数进行校正,直到指标符合客户订单的要求。
这一调节过程不仅存在较大的滞后性,而且在参数确定后很少再进行技术指标的检测,因而造成同批次织物成品质量指标波动大,甚至不达标的情况,大大降低了产品一次合格率。
在实际生产中我省染整企业弹力针织物热定型的一次合格率普遍不足70%,由于不合格产品的返修成本远高于正常生产成本,因此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产品成本,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如果在成品检测阶段没有发现问题,在交付客户后引起退货索赔等问题,这样造成的损失更是巨大。
现代汉语第一章 绪论

章一绪论一、名词解释1、语言: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所构成的符号系统,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
【附】线条性:由于人类发音器官的限制而导致语言符号只能一个个发出,无人可于同一时间位置说出两个声音。
即语言符号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一个符号接着一个符号出现。
任意性:指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的结合无必然联系,是社会成员共同约定俗成的,是任意的、偶然的。
2、现代汉语:从狭义而言,现代汉语指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从广义而言,现代汉语兼指现代汉民族使用的普通话和方言。
3、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狭义的现代汉语,指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4、方言:即俗称的地方话,是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是现代汉语的地域变体。
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是局部地区人民的语言,并不独立于民族语言之外。
主要有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和客家方言。
5、现代汉语规范化:即确立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明确一致的标准,以此清除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分歧。
6、文学语言:指经加工、规范所得的书面语,是民族共同语的高级形式,包括文艺作品语言、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著作语言,对民族语言的发展有极大推动作用。
7、现代汉语的社会变体:即社会方言,指由于性别、年龄、地位、文化程度等社会因素的不同,人分属不同的社会群体。
每个群体都有一些区别于其他群体的语言特点,从而形成语言的各种社会变体。
二、简答题;1、现代汉语特点?【可分述或将之与印欧语言对比,自行诠释】(1)语音方面:总体而言音节界限分明,乐音较多,语调变化,具有音乐性,具体如下:Ⅰ没有复辅音;即一个音节内不存在两个或以上辅音相连的情况,音节界限分明;Ⅱ元音占优势;音节必有元音,可仅由一个元音构成音节,乐音比例较大;Ⅲ有声调;音节均有声调,使得音节间界限分明而富于变化,有区别意义作用;Ⅳ声母与韵母内部系统性较强;即声母与韵母间配合规律规范严谨;(2)词汇方面:Ⅰ语音多为单音节,词形较短;有时一个语素即一个汉字,存在大量单音词;Ⅱ双音节占优势;汉语词汇有双音节化趋势,旧的单音节被双音节大量代替;Ⅲ新词构成广泛采用词根复合法;即“实语素+实语素”构词法,少有派生法构成;Ⅳ对于吸收的外来词多为音译兼意译,或以汉语语素对译,直接音译较少;Ⅴ成语多为四音节结构;Ⅵ存在大量表示同一事物/现象的同义词,且音节数量不定,可见汉语词汇形式的伸缩性;(3)语法方面:Ⅰ语序的变化对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起重大影响;如我们理解(主谓结构)--理解我们(述宾结构)改变了语法结构关系;又如猫抓老鼠—老鼠捉猫,则改变了语法意义;真正语法上的语序变化应为词语的次序改变使语法结构关系及语义随之变化,如:二十岁才结婚—结婚才二十岁;Ⅱ主用语序和虚词表示语法意义,无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①有些结构有无虚词会导致结构和语义发生很大变化,如爸爸妈妈(联合结构)--爸爸的妈妈(偏正结构);②有些结构添加虚词后,虽语法结构关系未有改变,但语义变化,如北京大学—北京的大学,一指特定学校,一指北京所有大学;③有些结构添加虚词后会导致语用意义的变化,如中国文化—中国的文化,虽都为偏正结构、修饰关系,表意相同,但前者强调“属性”,后者强调“分类”,指中国而非其他国家的文化;Ⅲ词法句法结构基本一致,都存在主谓、述宾、述补、偏正、联合五种基本语法结构关系;(地震—地面震动—地面震动了)Ⅳ词类与句法成分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汉语词汇同一词可充当多种成分,好-a/v;Ⅴ量词和语气词十分丰富;汉语中名词与数词结合需要加入量词,且随着对象不同而变化量词,如一头牛、一棵树;语气词的变法则起到区别意义的作用;2、与古代汉语对比,现代汉语的特点是什么?(1)语音方面:总体而言语音系统简化;①浊塞音、浊塞擦音、清鼻音声母消失;②复辅音声母消失;③辅音韵尾大大减少,入声不再独立成为调类;(2)词汇方面:①新词大量产生;②词的双音节化倾向明显;③词缀和类词缀有所增加,词缀附加法构成的合成词增多;④大批印欧词语和日语汉字进入汉语词汇系统;(3)语法方面:①增加大量量词;②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较多,现代汉语兼类词较多;③古汉中语言省略现象较常见,现代汉语则少见;④古汉的否定句和疑问句常有宾语前置现象,现汉几无;3、共同语与方言的关系?(1)共同语是通行于民族全体成员的语言,方言则是一个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是局部地区人们使用的语言,即规范的共同语是方言的高级形式;(2)共同汉与方言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吸收的关系;Ⅰ共同语以某种方言为基础而形成,形成后又渗透到各方言中,制约方言的传播与发展;Ⅱ方言的表达形式影响共同语的发展,共同语需吸收方言中有利成分以促进自身发展;4、如何理解语言是一个分层装置?答: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形象而言即一个装置,其最主要特点是分层。
绪论及第一章

如:Al2O3陶瓷、氟聚合物/金属基复合材料、生物活性玻 璃、自固化磷酸盐水泥和玻璃水泥、活性涂层材料等
3)耳鼻喉代用材料
如:Al2O3陶瓷、生物活性玻璃及生物活性微晶玻璃、 磷酸盐陶瓷
4)人工肌腱和韧带
生物陶瓷——主要是用于人体硬组织修复和重建 的生物医学陶瓷材料。 生物陶瓷的类型和特点 惰性生物陶瓷材料 可吸收生物材料 生物活性陶瓷 可治疗癌症的生物陶瓷
在生物体内与组织几乎不发生反应 惰性生物陶瓷: 或反应很小。 如:氧化铝陶瓷、碳、氧化锆 陶瓷、氮化硅陶瓷等。
生物 陶瓷
活性生物陶瓷: 在生理环境下与组织界面发生作用,
表1
几种主要的不锈钢的组成、性能和组织
◆
◆
铁素体和马氏体不锈钢的耐蚀性随含碳量的降低 和含铬量的增加而提高。
3Cr13和 4Crl3型马氏体不锈钢用于医疗器械, 如刀、剪、止血钳、针头等。 00Cr18Ni10型奥氏体不锈钢可制作各种人工关节 和骨折内固定器;在口腔科常用于镶牙、矫形和牙 根种植等器件的制作。
形成化学键结合。 如:羟基磷灰石等陶瓷及生物活性玻 璃,生物活性微晶玻璃。
可被吸收的生 在生物体内可被逐渐降解,被骨组 物降解陶瓷: 织吸收,是一种骨的重建材料。
如:磷酸三钙等。
各类生物医用材料性能比较
各种生物陶瓷在临床上的应用: 1)能承受负载的矫形材料,用在骨科、牙科及颌面上 2)种植齿、牙齿增高
生物材料的开发和利用可追溯到3500年前,那时的古 埃及人就开始利用棉纤维、马鬃作缝合线缝合伤口; 印第安人则使用木片修补受伤的颅骨。2500年前,中 国和埃及的墓葬中就发现有假牙、假鼻和假耳。人类 很早就用黄金来修复缺损的牙齿,并沿用至今。1588 年人们用黄金板修复颚骨。1775年就有用金属固定体 内骨折的记载。1851年发明了天然橡胶的硫化方法后, 有人采用硬胶木制作了人工牙托的颚骨。 器官移植取得巨大进展,但有难题:排异、器官来源、 法律、伦理等。因此医学界对生物医学材料和人工器 官的要求日益增加。
第1章 绪论及文献基础知识

(4)内容重复交叉
同一篇论文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文种同时发表,有的出 现在不同的刊物中,很多文献机构同时收藏文献内容完全相 同的印刷型、缩微型、机读型等各种版本的文献。
(5)出版分散
据统计,专业论文发表在本专业杂志上的仅占50%,另 外50%则分散在其他间接相关的杂志上。
– 5、按事物从产生、成长直至结束的发展过程 进行划分,可将信息分为预测性信息、动态性 信息、反馈信息
– 6、按动静状态划分,分为动态信息和静态信 息
– 7、按传递的范围划分为公开信息、内部信息、 机密信息
– 8、按信息反映的事物状态划分,则可将信息 分为常规性信息和偶然性信息
– 9、按信息的稳定程度划分为固定信息和流动 信息
三次文献系统性好、知识面广、参考价值较大,并有一 定的检索功能。
一般而言,零次文献是一次文献的基础和素材;一次文 献是最经常使用的文献,是主要的检索对象;二次文献是对 一次文献的简化和整理,是主要的检索工具;三次文献则是 对零次文献和一次文献的高度浓缩,是情报研究的成果。
3、按照文献出版的形式分,可以分为如下十类:
2、提供迅速准确的检索方法
当前的文献呈现以下趋势:
(1)数量庞大;
目前世界上每年10万多种期刊出版发行,100多万件专 利被批准并公布,1000多万篇论文发表,100多万种图书在 世界各地发行。
(2)类型复杂
除了我们熟知的图书、其刊、报纸以外,还有诸如像政 府出版物、会议论文等多种特种文献类型。
(3)文种多样
–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内涵:语法信息、语义信息、语用 信息。
语法信息:由于主体具有观察力,能够感知事 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外在形式,由此所获得 的信息。
绪论和第一章

绪论——心理学史的编纂原则
• 两种具有对立倾向的原则:旧史和新史
– 旧史强调伟大心理学家的成就,关注心理学内 部的经典研究和突破性发现, 并且以目前的观 念来评判以往的理论和成就,即采取的是伟人 说、内在历史观和现在主义的编纂原则。 – 新史与之相反, 倾向于时代精神说、外在历史 观和历史主义的编纂原则。 – 20世纪50年代之前,心理学史的编纂以旧史形 式;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新史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思考题
• 1、描述罗伯特.华生在20世纪60年代对心理学史 学科的贡献. • 2、科学心理学创立的标志和时间 • 3、学习心理学史的重要意义 • 4、心理学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 5、什么是伟人说?什么是时代精神说? • 6、什么是现在主义和历史主义? • 7、什么是内在历史观和外在历史观? • 8、20世纪50 年代之前使用的是什么编纂原则? 60年代后呢?
五、元素论者的心理学思想 (一)恩培多克勒 (EmpedcklesBC490—430)
政治上主张民主,成功地推翻了寡头政府,同时 还是医学家。 1、主要思想 ◎ 世界的本原均为某种极为基本的单元所构成, 比如“根”、“种子”、“原子”等。 ◎ 世界是由四根(水、火、土、空气)组成, 因“爱”和“恨”两种动力使四根产生结合和分 离 ◎ 没有不死的灵魂 ◎ 从纯物理的角度解释感知觉
◎提出没有不死的灵魂 ◎ “影像说”,认为被感知的物体表面 有一些流射物,叫做影像,这种影像与事 物本身相似,它透过空气,到达感官,从 而产生感觉。 ◎ 感知觉具有约定性,人们约定是甜的 那个感觉,那个对象就是甜的,约定是苦 的感觉,那个对象才是苦的。
(2)评价 ◎ 值得肯定的思想 1、从原子论出发解释心理的实质、身 心关系、心理过程和人格形成 2、灵魂由原子组成,没有不死的灵魂 3、粗糙、素朴、机械的唯物主义 ◎ 思想的局限: 1、不懂得心理和物质的本质区别 2、不懂得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本质区别
第一章绪论

(1)农业的本质特征——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
农业具有生产对象具有其固有的生长、发育、繁殖的规律;土地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生产资料农业生产与外界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农业内部各生产门类之间相互依存;农业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农产品具有消费资料与生产资料的双重属性;农产品具有鲜活易腐烂且体积大等一般特征。
由于农业是人类直接利用生物、太阳能、土壤、气候等自然力的生产活动,农业生产一方面是人类劳动产品、劳动力和生产关系等经济现象的再生产过程,同时又是生物的生长和繁衍及其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相互转换的自然现象的再生产过程。因此,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交织是农业的根本特性。
自然再生产---指生物依靠自然环境和自身的生活机能而进行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的过程。自然再生产过程是生物通过自身的代谢活动而实现的,它是农业再生产的自然基础。亦可理解为:作为农业生产对象的动、植物(和微生物)通过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而自行增殖的过程。
社会功能包括为农民提供谋生手段和就业机会、提供生活和社交场所;有助于形成和维持农村生活模式及社区活动;减少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保持社会稳定,形成社会资本;在发展中国家,农业还可以消除贫困,替代社会福利保障。
粮食安全功能指所有人在人任何时候都在经济上有能力并且可以获得足够数量卫生安全和营养的食物。其构成要素为充足的供给、供给的稳定性、粮食的可获得性、食物的卫生安全、质量和偏好等。其实现途径为依靠自己生产(自给自足)、依靠进口及二者结合。开放贸易有助于稳定世界农产品市场,反之又有利于稳定粮食进口国的价格和保障其国家粮食安全。
农业除了确保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供给之外,还要发挥防止洪涝灾害、涵养水源、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处理有机废弃物、净化空气、提供绿色景观和自然景观,以及传统文化的继承等多方面的作用。目前,欧盟、日本和韩国等国,已经将农业的多功能性作为保护其国内农业和农产品市场,维持其高度农业保护政策的口实。
自然辩证法概论绪论和第一章

3.观点和特征
1)基本观点:
■自然界是客观的物质存在,物质运动在量 和质的方面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 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是流动和循环着的;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 的机能;
■实践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
■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
2)特征: 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基础是20世纪以 来的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
■其主要体现在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 生态自然观等方面;
■它们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 ,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 是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基础。
一、系统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 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 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动观和时空观; ■实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从存在到演化、从确定
性到随机性、从简单性到复杂性、从线性到非线 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 展; ■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 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 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 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 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重视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 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 系。
3.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 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 技术的重要纽带。
4、自然辩证法与其邻近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 、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学、科学社会 学等,有不同的学科性质和定位,但在研究领 域、方法和目标等方面相互联系和交叉。
• 三、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 论一、学习导引1、 流体的压缩性和热胀性流体具有质量,单位体积里的质量称为密度,记作ρ,其单位是3/m kg 。
流体的密度与压强p 和温度T 有关,即),(T p ρρ=,以上称为流体的状态方程。
气体的状态方程为RT p ρ= (1-1)式中,p 是压强,单位是2/m N 或Pa;T 是绝对温度,单位是K (开);R 是气体常数,对于空气,)/(287K kg m N R ⋅⋅=。
密度的倒数称为比容,记作ρ/1=v ,单位是kg m /3,它表示单位质量流体所占据的体积。
温度和压强的变化都会引起密度的变化,根据全微分的概念,密度的变化率为dT dp dT Tdp p d T ακρρρρρρ-=∂∂+∂∂=11 (1-2) 式中,Tvv T T ∂∂=∂∂-=11ρρα,称为热膨胀系数,单位是1/K 。
它表示增加单位温度时,体积的变化率。
pvv p ∂∂-=∂∂=11ρρκ (1-3) 称为体积压缩稀疏,它表示在温度不变时,增加单位压强所引起的体积压缩率。
κ的倒数记作E ,称为体积弹性系数,即vpvp E ∂∂-=∂∂=ρρ(1-4) 单位是Pa ,它表示体积压缩率为1时所需的压强增量。
由RT p ρ=知气体的体积弹性系数ρ1=E (1-5)液体在20℃时的体积弹性系数)(0B p pnp E += (1-6) 2、流体的粘性粘性是流体抵抗变形运动的能力。
粘性产生的原因是流体的分子之间存在内聚力以及流体内部存在剧烈的动量交换。
粘性切应力是粘性的具体表现。
粘性切应力τ与流体微团的角变形速率有关。
对于一元流动,dyduμτ= (1-7)式中,μ称为流体的动力粘性稀疏,单位是2/m s N ⋅。
流体的运动粘性系数记作υ,其定义是ρμν= 单位是s m /2。
3、表面张力液体的表面有张力。
液体自由面上单位长度的流体线所受到的拉力称为表面张力稀疏,记作σ,单位是m N /。
液体与固体壁面接触时,在液体壁面与固壁面的交界处作液体表面的切面,此切面与固壁面在液体内部所夹的角度θ称作接触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旋律中音高构造:
对旋律中音高的特征及作曲家的个性设计进行分析 和还原。
例: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主题
三、音调结构及其发展:
固定的音调进行与发展对音乐(特别是篇幅长大的 旋律片段)具有“凝聚结构力”的作用。
例: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主
部主题
四、音型结构及其发展:
将音调的音高特性加以节奏化和模式化,具有极 强的音乐凝聚力和表现力。
例:肖邦《b小调前奏曲》(Op.28.No.6)主题
七、旋律的密度及其变化:
旋律的密度是指同样的音高对象(如:音级、音程、 音型、音调等)在不同单位时间里出现的次数。
例:斯美塔那《被出卖的新娘》——小丑之舞
八、旋律的高潮与起落及高潮的布局:
旋律的高潮指一条旋律中在艺术效果上最令人震撼、 最动人的那一瞬间。因此可以说,高潮是旋律不断运动的 目的。 高潮爆发的位置:
它是由幅度和跨度都比较大的 起落造成的。大山型的
旋律往往显得非常崇高。
例:斯美塔那《我的祖国》之《沃尔塔瓦河》主题
锯齿型旋律: 由幅度和跨度都比较小的音程迅速起落而造成。它显 得尖锐、锋利,在表情上活跃而生动,带有非常明显的民 间舞曲性格。 例:丁善德《长征交响曲》第二乐章主题
环绕型旋律:
音高被分为两种成分,其一是断断续续出现的同音反
音响(Sound):音乐中一切能诉诸听觉的因素;
发展(Grovthing):音乐中主观的运动因素,强调的 是音乐的方向性和目的性。
第二节 旋律
一、旋律的外型
冠音型(瀑布型)旋律: 又称曲首冠音。在一条旋律中,最高音出现在旋律 的最初位置,其它音均不超过它。整条旋律从准备好了的 位置上一泻而下,表情特征上具有夸张的抒情效果。
[美]约翰· 怀特(John· white):音乐中重要的因素分为 四大类,即“旋律、节奏、和声、音响”。它们“代表音 乐的 一切”。
旋律(Melody):“旋”——改变、“律”——即音
节奏(Rhythm):“节”——止、“奏”——进,
指音乐中一切时间关系。节奏的本质就是时间;
和声(Harmony):指音乐中一切纵向的音高关;
旋律的高潮一般被安排在总长的3/4位
置上;个性化的旋律中高潮的位置是弹性的,这取决于作曲
家的个性需要。
例:格里格《培尔· 金特》第一组曲“朝景”主题
向心环绕: 环绕的音级逐步靠近中心音,音程空间逐步收束。 使音乐渐渐趋于平静,表情状态逐渐下降。
直线型旋律:
旋律中的各音在水平位置上作同音反复。这种类型的
旋律在歌剧的“宣叙调”中使用较为频繁。
例:赵元任《海韵》
射线型旋律: 射线型旋律是指旋律连续同向运动而形成的。 例:贝多芬《乐章主题
五、旋律中的隐伏声部与意义:
隐伏声部是指能够在一条旋律中起支撑作用的旋律结 构,并能体现旋律风格特征的那些隐伏的、潜在的重要音 级。
六、旋律的音域及其变化:
音域,指一条旋律中最高音与最低音之间的音程度
数。分析旋律的音域及其变化有助于确定它的声部类型及作
者的个性化设计。
例:柴可夫斯基《罗密欧与朱丽叶》幻像序曲“爱情主题”
疑问型旋律:
与冠音型是一种相反的形式,最高音出现在它的末尾,
造成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它的运用在整个浪漫主义时期 成 为一种有风格特征的音乐语言。
例:李斯特《人生序曲》主题 弗朗克《d小调交响曲》主题 舒曼《为什么》主题
大山形(波浪型)旋律:
曲式学与音乐分析
绪 论
一、“曲式”的基本概念
曲式:“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 曲式学:研究音乐作品结构形式与结构规律的学科
二、曲式学的适应范围
↗复调音乐作品 乐曲 →器乐曲 →主调音乐作品 →有调性音乐作品 ↘声乐曲 ↘无调性音乐作品
第一章 音乐的要素
第一节 关于音乐的要素“M、R、H、S”+ “G”
复;另一种是以它为轴心的环绕进行。这种旋律的基本效
果是统一且稳定的,并且可以形成特定的地方风格。
对称环绕: 围绕“中心音”的这一串音上下环绕的音程距离是一样的。 例:里姆斯基· 科萨科夫《天方夜谭》主题 比才《卡门》主题
离心环绕:
环绕的音级离中心音越去越远,使音乐逐步走向活跃,
推向高潮。 例:冼星海《保卫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