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状况的思考

对小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状况的思考
对小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状况的思考

对小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状况的思考

文本解读能力既是我们必备的学科职业素养,也是一种专业知识、言语技能、伦理情操和审美价值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更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基本教学技能。

在日常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存在一定的欠缺,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一方面体现在教师只是一味让学生千方百计地了解“课文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而对文本语言的内涵、意蕴缺乏咀嚼、品味,对文本的思想内涵、表达方法缺乏深入的挖掘和探究,教学始终在“得意忘言”的低层次上徘徊,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厌倦和懈怠;另一方面是有的教师对教科书钻研不深,只是简单照搬教参、教辅材料,课堂教学中并没有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导致教学的组织性、指导性、实效性降低。基于上述的原因,我们设计了“和平区小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现状的调查问卷”,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把握教师文本解读的现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从而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一、几点思考

1.教师对文本解读的认识还需进一步明确。

就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文本解读能力既是我们必备的学科职业素养,也是一种专业知识、言语技能、伦理情操和审美价值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更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基本教学技能。从问卷调查的数据上,我们欣喜地看到当前语文教师对于文本解读重要性的认识比较明确,解读文本的标准与自己在解读时坚持的标准比较一致。我们通过比较发现,教师将“学生需要”和“课程标准提出的发展目标”作为文本解读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标准,这无疑是把握住了文本解读的关键。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仍有53%的教师尚未意识到文本解读是构建有效语文课堂的基础与关键;而且在解读时,没有充分考虑“编者的意图”,这无疑使自身的解读陷入“只见文本、未见教材”的境地。

2.教师解读文本时对于教学参考书过分依赖。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是纯粹的个体行为,更重要的是对语文教学而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并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获得更加丰富的认识。而决定这一切的基础正是教师对于文本的独立解读。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在文本解读的方法上,将近40%的教师使用的方法比较单一,还不懂得采用综合的方法。此外,我们发现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对于教参的依赖程度很高,有88.5%的教师把教参作为进行教学设计的

依据。而现今教学参考书水平参差不齐,其中有的教学参考书还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解释或问题。

3. 教师解读文本时的“语文意识”不足。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在把握文体方面,有12%的教师对文体知识了解不多;在读准字音、斟酌词义方面,只有44.5%的教师习惯于出声读,过半数的教师还是习惯于默读,这都不利于更好地解读文本;只有35%的教师能做到“每个词语都不放过”,大部分还只是留意生字词或抓住关键词,这些问题都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在问卷调查中,我们看到对于文本的主要内容的概括,83%的被调查教师都采取先独立概括,再与别人比较的方法;在布局谋篇方面,所有被调查教师都能关注,其中97%的教师能够独立或者借助参考书发现其特点与用意;在探究表现手法方面,关注率也高达100%。但是,在这几个高数值的背后,则凸显了教师“语文意识”的不足,概括文本内容、感悟布局谋篇的特点时独立性不够强,对文本的表现手法关注不足等问题。

4. 教师对有效引领的要求较为迫切。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广大教师在阐明自己个性化解读策略的同时,也有教师面对文本解读时感到茫然不知所措,觉得无从下手,大家表达出迫切需要外界(主要是同伴互助或专业引领)有效帮助的意愿。反思教学现实,我们感到目前有关部门对教师解读文本的有效帮助确实还很不到位,这具体体现在在区、校各级教研活动中,往往还沿用“一人讲、其余听”的形式;大家得到的是某一文本的解读结果,而不是正确解读该文本的过程。

二、对策与建议

1.加强学习,提高对文本解读重要性的认识。

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教师的专业能力、文学素养、人文精神等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只有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扎实的专业理论、厚实的文学功底、开阔的文化视野和宽广的人文情怀,才能从较高的立足点上对文本进行较深层次的解读。因此,我们建议广大教师通过自主研修的方式系统学习语文教育教学理论,广泛涉猎文学名著,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养育自己的智慧,丰厚自己的学养,从而能够在面对文本时从容应对,深入解读。同时我们也希望在各级各类的教研活动和培训中,相关人员要进一步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文本解读理念,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思想,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以保证。

2.熟读深思,提升文本解读的实效。

在一个善于读书的人的眼中,文本不是静态的、平面的语言文字,而是由静态和平面的语言文字所组合成的动态的画面、生生不息的言语流程,包含着作者深具个性的气质和独特的精神。我们建议教师在解读文本时须选好突破口,找准角色定位,从“读者”、到“教师”、再到“学生”,多走几个来回;或是抓“题眼”,或是抓中心句,或是抓关键词,从内容文体、布局谋篇、表达手法等方面逐步逐层深入文本,解读的效果会更好。要用心体察,就像《走遍天下书为侣》里说的那样,一遍又一遍地读,用心读,读进去,读深入,再读出来,用自己的心

灵跟文本、与作者对话,直至读到产生共鸣,受到震动,获得启迪。此外,还要充分发挥解读的独立性,由于当前教学参考书鱼龙混杂,我们建议广大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分清良莠、科学地选择参考书、用好参考书,另一方面还要强化文本解读的独立性,坚持既博采众长,又要以我为主、独立解读,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文本解读。

3.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使文本解读走向开放。

实践证明,文本解读不完全是教师的个体行为,还需要专业人士通过卓有成效的指导,拓宽教师的视野,增强文本解读的开放性。我们建议在全区范围内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例如组织全区的语文教师通过参加“课标”学习与培训、“同课异构”的研讨课和观摩课、教师文本解读比赛、论文评选等交流活动,继续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让教师学会根据“课标”要求确定教学目标,紧扣教学目标解读文本,学会多元解读文本。我们还建议在区小语会网站上建立“提高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专题网页,让教师就文本解读中的心得进行交流、共享经验、及时讨论,使网络资源成为促进教师成长的园地。这样才会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精彩,会使我们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