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美学
国学通识选修课《周易》中的美学元素教学解读

读书育人文_申剑飞国学通识选修课《周易》中的美学元素教学解读摘要:《易经》博大精深,神妙莫测。
本文仅从美学的角度,对《周易》中所蕴含的美学元素进行一些探索与研究。
中国美学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形象思维、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以及形神统一观等诸多理念,都源出《周易》。
如果说:古希腊的柏拉图所写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篇最有系统的美学论文的话,那么,产生于我国商周之际的《周易》,从某种意义上说则是中国乃至东方美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关 键 词:国学;通识选修课;周易;美学元素;解读《周易》是一部千古奇书,博大精深,奥秘无穷,神妙莫测。
它是中华文化之母,由此演绎出阴阳五行、天平地支等玄妙法门,孕育出中医、风水、术数、兵法、美学以及文学、绘画、书法、音乐、戏剧艺术等诸多中华文明,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文仅从美学的角度,对《周易》中所蕴含的美学元素进行一些探索与研究。
首先,《周易》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为中国美学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提供了哲学依据。
《周易》中的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坤,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而反映在社会人伦上则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这就表现出了人事与自然的吻合统一。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在按照其自身的规律在不停的运动变化着,生存在这个自然环境中的人类,只有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才能生存和发展,所以人必须顺其自然,做到“天人合一”,也就是人与自然统一,这是艺术和审美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周易》既肯定自然的东西(天)必然合乎社会伦理(人),同时又肯定社会伦理的东西也必然合乎自然,首次从美学的角度阐述了人与自然相通一致的亲密关系。
《周易》中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仅为中国美学追求主体(人)与客体(天)浑化合一的审美心境和艺术境界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后世诗、书、画、印完美结合的艺术态势指明了方向。
其次,《周易》的“象论”对中国美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论《周易系辞传》的文艺美学思想

研 究 中 国 传 统 建 筑 发 现 , 国传 统 民 居 体 现 出 中
来 的依然 是周 易美 学 。 民居 建筑 的 意境 是 浪漫 的 ,
同样 , 国 民 居 不 是 人 居 住 的机 器 。它 崇 尚 自然 , 中 同
《 易 》是 我 国 古 代 一 部 最 重 要 的 文 献 典 籍 之 周
一
g" ” 以 说 卦 象 实 为 中 国 书 法 , 画 的 肇 始 。 总 l 所 。 绘 之 , 周 易 》 象 、 、 包 含 着 丰 富 的 内 容 , 一 幅 《 的 数 理 是
绚丽多彩 的饱含 东方美 的风 俗图卷 。
从而生发 出丰 富 的具有 中国特 色 的美 学 范 畴 , 定 奠
了 中 国传 统 的 审 美 观 念 。
时也十分科 学 , 西 周 春秋 时 期 的最早 史 诗 与 《 在 诗 经 》 , 有 了 “ 秩 斯 干 , 幽 南 山 ”, 述 靠 近 洞 中 就 秩 幽 描 水 , 对青 山的建 筑颂 诗 。杜 甫诗 “ 帘 唯 白水 , 面 卷 隐
语文学刊
20 09年 第6期
论《 易系辞传》 周 的文艺 美学 思想
。智 咏 星
( 中师 范大学 , 北 华 湖 武 汉 407 ) 309
[ 要] 通过 周易系 j 裔 对< 辞传) 中关于天 地人, 人合一, 天 阴阳刚柔以 及神、 文、-- 容的 感、  ̄g内 , 分析,周 <
又如 : 风 鼎 卦 , 卦 巽 为 风 为 木 , 卦 离为 火 , 火 下 上
以 在 艺 术 上 要 求 “ 契 天 真 , 周 物 理 ”。《周 易 》的 默 冥
《周易》中蕴含的艺术思想

《周易》中蕴含的艺术思想 《周易》是一部伟大的书,博大精深,神秘悠远,通常被称为易经 或易学,诞生之后就逐步成为一门高深的学问。
《汉书・儒林传》 栽: “孔子读易, 纬编三绝, 而为之传。
” 华夏生生不息,易经代代相传,许多学者穷其一生专研易学,留下论著繁多。
尽 管原书主要是讲述利用已知占卜未知, 其方式和原理几千年来争论不断, 但不可 否认易理对中华文明有着巨大影响。
这种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 从衣食住行到意 识形态无不有易经精髓的体现。
那么《周易》到底是什么书,其中的中心思想和 用途又是什么, 正文将给予解答。
而后本人会浅谈其在艺术领域的古今成就和蕴 含易经思想的艺术品。
通过文献资料, 透析所谓“易”对国人艺术设 计思维的综合影响。
一、阐述周易 (一)《周易》的起源 据传, 《周易》的诞生地就是现在的世界遗产城市安阳市。
至于具体如何诞 生,笔者查阅资料,发现源头似乎已经神化色彩浓重。
但易经应该是一部集体性 著。
《汉书・艺文志》日:“《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
意思大致是其体例内容本身不成于一时一地一人之手,而是由众多先 贤慢慢充实发展而得。
又《周易乾凿度》有云:“垂皇策者羲,益卦德者 文,成名者孔也”。
简而言之:上古时代,通天之黄河现神兽“龙马 ”,背上布满神奇的图案,圣人伏羲将其临摹下来,并仰观天文、俯查地 理,而做“八卦”;中古时代,姬昌被纣囚禁于菱里,遂体察天道人 伦之理, 重八卦为六十四卦, 并作卦爻辞, 即“文王拘而演 《周易》 ”; 下古时代,孔子喜“易”,感叹礼崩乐坏,故撰写《易传》十篇。
《周易》与生态美学

因为联 系贲 卦 的《 》 来 看 , 段话 主要讲 的 彖 辞 此
是化 成 天 下 、 教化 的意 思 , 不 是 直 接谈 文 艺 问题 而 的 。 彖 》 :刚柔 交错 , 《 日 “ 天文也 。 明 以止 , 文 人文也 。
观乎 天文 , 以察 时序 关乎人 文 ຫໍສະໝຸດ 以化 成天下 。可 见 , ”
摘 要 :周 易 》 《 所有 的 卦 象都 是 由 阴 阳 两 仪 组 成 的 , 是 以天 地 之 文 而 喻 人 之 文 , 达 了 中 国 古 代 特 有 的 生 态 都 表
美 学整 体 论 思 想 。从 美 学 的 角 度 来 解 读 《 易 》可 以 有 文 艺 美 学 、 命 美 学 和 生 态 美 学 的 三 种 解 读 方 式 。相 比较 而 周 , 生
‘ 敢折 狱 ’ 无 。这 表 明了美和 艺术 ( 文饰 ) 在社 会生 活 中的价 值和 局 限性 ” 。这样 的解 释固无 不可 , 但显 然
与贲 卦 中 的本义距 离较 大 , 故稍嫌 牵强 。 为什 么从 事 政 治 的人 有 了美感 , 就会 使政 治清 明 ? 判断 和处理 案 件却 不 能根 据美感 , 是从何 而来 呢 ? 又 宗先生 都没有
基 金 项 目 : 育 部 重 点 学 科 基 地 重 大 招 标 项 目“ 阳两 仪 思 维与 中 国 审美 文 化研 究 ”0 JD 5 0 7 。 教 阴 (8J 7 1 7 ) 作 者 简 介 : 庆 本 (9 5 )男 , 李 1 6 - , 山东 省 莱 州 市 人 , 京 语 言 学 教 授 、 士 生 导 师 , 学 博 士 , 北 博 文 主要 研 究 比 较 诗学 、 学 。 美
《周易》美学观及其对中国美学之影响

流 , 视 浮 云 翔 。 曹 丕 诗 : 俯 视 清水 波 , 看 明 仰 ” “ 仰
月光 。 曹 植 诗 : 俯 降 千 仞 , 登 天 阻 。 王 羲 之 ” “ 仰 ”
21 0 0年
殷 都 学 刊
l5 2
《 易》 学 观及 其对 中国 美 学 之 影 响 周美
祁 志 祥
( 海财 经 大 学 国 学 所 , 海 20 3 ) 上 上 0 4 3
摘 要 : 周易》 《 的美 学思想要言不烦 , 中体 现在《 集 易传》中。《 易传》 出“ 提 仰观俯 察” 的审美观 照方式、 立 “ 象尽意” 的审 美表达方 法、 参伍错综” “ 的文饰美规律 、 极饰返素 的形 式美理 想、 美在其 中”的心 灵美追 求、 刚 “ “
和卦爻 辞 , 卦爻 辞 是对 卦象 含 义 的解 说 和人 事 吉
凶 的判定 。而传 部则 是对 易 经 卦爻辞 的诠 释 和发 挥 。一 般认 为诞 生 于春 秋 时 期 , 孑 子 及 其 弟 子 是 L 所 著 02秦始 皇 焚 书 坑 儒 的 时 候 , 斯 将 其 列 为 [ 3 李
详备 , 由于 《 易》 儒 家 经 典 中 的 领 袖 地 位 , 但 周 在
如《 论语》 《 、庄子》 《 、左传》 只称《 。《 易》 周易》 之 名最 早见 于《 礼》 周 易 》 括经 和 传 两部 分 。 周 。《 包 经部 的作 者传说 是周 文 王姬 昌 。姬 昌原 为商末 诸 侯 首领 , 称 西北侯 。商 纣 时期 封为 西伯 , 国于 史 建 岐 山之下 , 积善 行仁 , 化大 行 。后 被纣 王 囚于羡 政 里 ,史记 》 载 “ 伯 拘 羡 里 而 演 《 易 》 , 周 《 记 西 周 ”《 易》 就是 时为西 伯 的周 文 王 被 囚禁 在 羡 里期 间根 据夏 代 的《 山》 、 连 易 商代 的 《 归藏 》 易精 心 结撰 的 部 易经 。 菱 里 城 位 于 安 阳市 区 南 十公 里 处 。 《 易》 周 的诞 生 地 就 是 现 在 的世 界 遗 产 城 市 安 阳 市 。唐代孑 颖达 《 易 正 义 》 为 “ ” 指 岐 阳 L 周 认 周 是 地名 , 是周 朝 的代 称 。经 部包 括六 十 四 卦 的卦 象
《周易》美学三题

对 应 ,是 一 切 艺 术 作 品 具 备 审 美 价 值 的前
提 。然 而 ,二 者 是 必 然 对 应 的 吗 ? 或 者 说 ,
立 的 统 一体 ,“ 意 ” 只 能 是 相 对 的 ,在 一 尽 定 的 意 义 上 说 ,艺 术 的 魅 力 就 在 于 “ ” 言 对于 “ ” 保持在尽与不尽之间。 意 认 为 “ ” 不 能 尽 “ ”,是 把 二 者 放 言 意
作为观与取的物化形式的八卦虽然是一种以龟b为主要形式的巫术但由于集中地表现了古人对天地万物和人自身的认识因而也是一种令后人说不完道不尽的审美形态其符号系统的乾三坤兰虽代表了宇宙间八种万物生成的基本形态但恰恰是由阳爻和阴爻一一两个基本符号构成内中所体现的辩证法思想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精深理解也是一切审美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
二 者 必 然 具 备 一 种 同 构 关 系 吗 ?对 此 , 《 易 传 》 首 先 持 一 种 否 定 态 度 : “ 日 : ‘ 不 子 书 尽 言 ,言 不 尽 意 ’ ” 这 是 孔 子 时 代 人 们 对 。 于 《 易 》 的认 识 和 理 解 ,这 种 认 识 和 理 周
像 《 易 》 这 样 一 部 号 称 中 国 古 代 周 “ 经 之 首 ”、“ 三 经之 首 ” 的著 作 ,通 体 六 十 充 满 着 中 国 古 人 智 慧 的 经 典 文 献 ,其 在 美
学上 的价 值 和地 位 又如 何 呢?首 先 , 《 汉 书 ・ 文志》称 : 艺
兰 ,虽 代 表 了宇 宙 间 八 种 万 物 生 成 的 基 本
维普资讯
第 二 十 一 卷 第 七 期
20 - 0 6 i 7月 f
略谈《周易》的美学价值

略谈《周易》的美学价值
殷绍基
【期刊名称】《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85(000)0S2
【摘要】<正> 《周易》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其成书年代,据班固《汉书·艺文志》载:“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这话不一定可靠,但从中可以看出这部书是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增补,直至春秋末年才最后定型的。
它原是中国古人进行卜筮
之书,然从内容上着,却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书中也包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并对后代中国文学、艺术和美学的发展,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本文想就《周易》美学价值中的几个问题,简略地谈谈个人看法。
【总页数】5页(P34-38)
【作者】殷绍基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周易》生态美学价值探析 [J], 沈传河
2.略谈《周易》“数理”问题 [J], 黄玉顺;
3.《周易》的文艺美学价值 [J], 李南蓉
4.略谈小说中隐性人物的心理美学价值 [J], 包云锋
5.略谈小说中隐性人物的心理美学价值 [J], 包云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易之美周易的美学智慧》

新书架《大易之美:周易的美学智慧》王振复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全书27万字,共282页。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关于巫学的理念与方法,从探读《周易》象数之学入手,以既诗性又智性的文笔描绘了一个神秘而玄妙的易学世界。
全书由宗白华《美学的散步》为代总序,正文分为九章。
第一章“巫:从人文深处苏醒”。
作者认为,八卦之学本质上是一种巫术文化,其基础是数与数的运演。
第二章“美:灿烂的日出”。
作者指出,从《周易》古经到《易传》,实现了从原始巫学智慧向哲学、政治伦理学与美学等文化智慧的转换。
第三章“气:‘与时消息’”。
作者认为,《周易》美学智慧文化哲学的基因是“气”,其内涵是“时”,“时”构建起了中华古代的人文时间美学观,即尚“变”美学观。
第四章“象:符号的‘宇宙’”。
作者认为,《周易》卦爻符号系统是中华古人创造的文化符号“宇宙”,它包蕴着原始科学、原始巫术、原始艺术审美等萌芽因素。
第五章“生:天地之大德”。
作者讨论了《周易》美学智慧的生命意识,指出《周易》以生殖崇拜原始文化为基础,构建了天人合一的美学智慧。
第六章“阴阳:刚柔之大化”。
作者讨论了《周易》阴阳美学智慧,认为“阴阳”生殖观念是由“生”之观念派生的,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属于美学智慧层次的“阴阳”观,其基本内核是崇父(天)意识与恋母(地)情结。
第七章“和兑:尚‘中’的审美”。
作者讨论了《周易》的“和兑”之美,认为《周易》关于和兑的美学智慧,是在“中”与“和”的文化意识、观念的交和对应中体现出来的。
第八章“人格:从巫到圣”。
作者探讨了《周易》的人格美学智慧,指出《周易》古经重“巫”,《易传》尊“圣”,从经到传实现了人格美学智慧从巫到圣的文化转型。
第九章“太极:大圆之境”。
作者阐释了《周易》美学智慧的逻辑原点———太极,指出太极是自然宇宙和社会人生的本体境界,是一种基于人之生命历程永恒流变的圆成境界。
(斯满红)《易纬文化揭秘》萧洪恩著,中国书店2008年8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