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蚶血细胞耐饥饿及抗菌力特性的研究

合集下载

蚶的养殖专业知识

蚶的养殖专业知识

4、食性 泥蚶以鳃丝纤毛运动产生呼吸水流,滤食水中旳食物。
这种行为对食料旳大小和形态具选择能力,对食料旳营养 价值无选择性。其食料中以硅藻为主,约占97.7%,另有 少许旳桡足类、海绵、放射虫和植物孢子及有机碎屑等。
(三)、繁殖
泥蚶雌雄异体,2龄性成熟。生殖腺成熟时,充斥于
足部,雌性呈桔红色,雄性为浅黄色。繁殖期各地不同,
(5).蚶苗哺育管理
防寒防晒:山东和浙江冬季水温低,注意寒冷期间增长 蓄水深度保温防寒。南方高温期,要疏通沟渠,干整滩面, 使苗埕退潮后不存水,以免积水处经日晒水温骤升而致死 蚶苗。
防咸避淡:白露后雨水少,若海水比重超出1.020时, 需将蚶苗移到上游有淡水注入旳场地防咸。雨季到来时, 海水比重降低,蚶苗需迁至比重较高旳接近外海旳海区避 淡。
浅水采苗法:在涨潮或退潮过程中,在苗埕尚存30一 70厘米深旳海水时用推网采苗。手持推网一推一拉地迈进, 将苗埋表层2~4毫米旳泥土推入网内,经清洗后得蚶苗。
深水采苗法:在满潮前后用船拉着拖网在苗埕上拖曳 采捕蚶苗旳措施。
(4).蚶苗暂养
采苗场离中间哺育场较远时,对蚶苗需进行暂养。暂养场 地需选择底质较软、泥深0.3米、海水比重1.010~1.020、 潮流通畅、风浪小和敌害少旳海区。暂养前,对场地进行 清场、整平,周围围以竹箔。暂养旳密度视暂养时间、潮 流通畅旳程度和水温等详细情况决定。
投粉砂为底质,稚蚶壳面严重污附,降低了变态率;又
因粉砂颗粒小,可能影响稚蚶旳摄食活动,所以存活率低, 生长速度慢。以细砂和极细砂为底质哺育稚蚶,壳面黄色, 无污附,生长速度快,变态率和存活率都较高。这与良好 旳水质密不可分,但可能主要与底质旳软硬程度有关。
为提升成活率和产量,可采用无底质附苗。附苗后5—7 天,稚贝哺育底质采用粉砂和细砂混合旳底质,今后,再 选用良好旳底泥一直到出池、销售。

泥蚶体液和肌肉提取液凝集素的初步研究

泥蚶体液和肌肉提取液凝集素的初步研究

泥蚶体液和肌肉提取液凝集素的初步研究柯佳颖;陈寅山;许友勤;谢进金【期刊名称】《泉州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05(23)2【摘要】利用14种天然或经酶修饰的动物及人红细胞来测定泥蚶的体液和肌肉提取液的凝集活力,并且进行糖(200 mmol·L-1)抑制、热稳定性、pH及Ca2+影响试验.结果显示:泥蚶体液和肌肉提取液对14种红细胞均有凝集作用.体液对兔红细胞的凝集作用可被乳糖和半乳糖所抑制,其凝集活性依赖于Ca2+,在pH7.0较稳定,经90℃保温10 min后活性完全消失;肌肉提取液的凝集活性不被实验所用的10种糖所抑制,在pH6.0~7.0,温度为60℃~90℃范围内均具较高活性,其凝集活性也依赖于Ca2+.推测:泥蚶的体液与肌肉提取液均含有凝集素,且种类不同.【总页数】6页(P81-85,90)【作者】柯佳颖;陈寅山;许友勤;谢进金【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福建,福州,350007;福建师范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福建,福州,350007;福建师范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泉州师范学院,生物系,福建,泉州,36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9.233【相关文献】1.泥蚶肌肉凝集素的分离纯化及部分性质 [J], 柯佳颖;陈寅山;戴聪杰2.泥蚶体液凝集素性能的初步研究 [J], 柯佳颖;陈寅山;黄素华3.泥蚶凝集素的抑菌作用和免疫学研究 [J], 柯佳颖;陈寅山;戴聪杰4.蚶形无齿蚌(Anodonta arcaeformis)血清、肌肉和生殖腺凝集素的初步研究[J], 许高云;林静;陈寅山;饶小珍5.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fata)体液和肌肉凝集素的初步研究 [J], 林静;吴鸾玉;饶小珍;陈寅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泥蚶血淋巴营养成分的研究

泥蚶血淋巴营养成分的研究

泥蚶血淋巴营养成分的研究
潘沙芳;李太武;苏秀榕;李强芳
【期刊名称】《应用海洋学学报》
【年(卷),期】2007(026)001
【摘要】本文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和气相色谱分析仪对泥蚶血淋巴中的脂肪酸和氨基酸进行了分析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泥蚶血淋巴含有脂肪酸和氨基酸各18种,脂肪酸总含量为0.395mg/g,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0.215mg/g,约占脂肪酸总量的54.2%;氨基酸总含量为1.68%,其中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39.88%,呈鲜味游离氨基酸和呈甘味游离氨基酸占泥蚶血淋巴氨基酸总量的47.02%.
【总页数】4页(P129-132)
【作者】潘沙芳;李太武;苏秀榕;李强芳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浙江,宁波,315211;宁波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浙江,宁波,315211;宁波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浙江,宁波,315211;阳江市海洋与渔业局,广东,阳江,529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56
【相关文献】
1.乐清湾泥蚶肉营养成分的分析及评价 [J], 吴洪喜;柴雪良;李元中
2.阳江乐清两地泥蚶肌肉组织营养成分研究 [J], 詹堃;李太武;苏秀榕
3.贮藏温度对泥蚶存活率和营养成分的影响 [J], 李敏; 许凯伦; 吴越; 周朝生; 陆荣
茂; 胡园
4.电子束辐照对泥蚶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J], 李超;杨文鸽;徐大伦;欧昌荣;施惠栋
5.不同种群泥蚶肉营养成分的比较研究 [J], 张永普;贾守菊;应雪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泥蚶(Tegillarca granosa)GT微卫星位点的筛选和性质鉴定

泥蚶(Tegillarca granosa)GT微卫星位点的筛选和性质鉴定

泥蚶(Tegillarca granosa)GT微卫星位点的筛选和性质鉴定曾庆国;林志华;尤仲杰【期刊名称】《海洋与湖沼》【年(卷),期】2008(39)2【摘要】采用磁珠富集法,利用生物素标记的(GT)15寡核苷酸探针从泥蚶基因组DNA Sau3A1酶切的500-1000bp片段中筛选GT/CA微卫星位点.洗脱的杂交片段克隆到PMD18-T载体上构建富集微卫星基因组文库后,通过PCR筛选检测出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在139条序列中有115条序列包含有重复次数不少于5次的微卫星位点,阳性序列比例达到82.7%.其中perfect类型微卫星最大的重复次数为35次.在112条非冗余序列中,共有100条(88.5%)微卫星重复序列两端有侧翼序列能够进行引物设计.【总页数】4页(P174-177)【作者】曾庆国;林志华;尤仲杰【作者单位】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宁波,315012;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温州,325005;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宁波,315012;宁波大学,应用海洋生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宁波,3152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75【相关文献】1.泥蚶(Tegillarca granosa)重组铁蛋白富集锰铁后的磁学性质解析 [J], 吴燕;魏梦泽;苏倡;明庭红;蒋琴琴;司开学;周君;苏秀榕2.泥蚶(Tegillarca granosa)6个微卫星引物的分离和鉴定 [J], 顾晓英;曾庆国;尤仲杰;林志华3.泥蚶(Tegillarca granosa Linnaeus)血淋巴液凝集素的分离纯化及其性质研究[J], 陈寅山;柯佳颖;饶小珍4.泥蚶(Tegillarca granosa)血细胞转录组序列中免疫相关基因的结构与mRNA表达量分析 [J], 钟爱华; 储张杰; 王伟洪; 牟毅5.哈维氏弧菌浸泡感染下泥蚶(Tegillarca granosa)不同组织弧菌载量的变化规律分析 [J], 杨千元;滕爽爽;蔡逸龙;肖国强;蔡西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u2+对中国蛤蜊血细胞活性的影响

Cu2+对中国蛤蜊血细胞活性的影响

Cu2+对中国蛤蜊血细胞活性的影响
时晓;刘映雪
【期刊名称】《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年(卷),期】2009(030)004
【摘要】本文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Cu2+对中国蛤蜊血细胞活性的影响,采用MTT法利用酶联检测仪进行检测。

实验结果显示:蛤蜊在Cu2+质量浓度为0.04mg/L时,血细胞活性达到最大值;而在撤离Cu2+进行恢复培养后,0.02mg/L所对应的组蛤蜊血细胞的恢复效果最好。

推测中国蛤蜊自身对Cu2+具有一定的耐受性,Cu2+可通过对酶的影响来影响血细胞的活性。

【总页数】10页(P73-82)
【作者】时晓;刘映雪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厦门360000;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院,广州5102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54.52
【相关文献】
1.Cd~(2+)对中国蛤蜊的急性毒性及SOD活性的影响 [J], 张传永;孙振兴
2.中国蛤蜊精对小鼠免疫活性观察 [J], 史倩;王晓洁;张志伟;刘晓晨;梁建光;王守海;刘新生;曲彦清
3.Cu2+胁迫对罗氏沼虾血细胞毒性及caspase-3、α-2M基因表达的影响 [J], 郭慧;朱晓闻;欧荣华;卢芷程;谭翠婷;申玉春;朱春华
4.重金属 Cu2+对四角蛤蜊的急性毒性及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 [J], 宫春光;殷蕊;孙桂清;于清海;王其增;崔健斌
5.菲律宾蛤仔、中国蛤蜊、文蛤和紫石房蛤血细胞的分类研究 [J], 刘东武;王宜艳;孙虎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泥蚶锰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的研究

泥蚶锰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的研究

泥蚶锰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的研究泥蚶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是一种主要由细胞分泌的抗氧化剂酶,其作用是保护细胞免受自由基损伤,减少自由基反应破坏DNA的作用。

MnSOD的表达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如氧化应激、生理激素和营养因子的影响。

最近的研究表明,MnSOD参与了细胞活性和细胞凋亡的调控过程,且在肿瘤发生、发展和耐药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MnSOD基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MnSOD基因的结构特征既涉及其调控,又影响着它的功能特性。

1990年,已有研究表明,MnSOD基因由两个复制体组成,即cDNA和完整的基因结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MnSOD基因与肿瘤和免疫系统相关,这反映了它在细胞运行时的重要作用。

然而,若要全面了解MnSOD基因的结构特征和生物功能,还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

现有的研究表明,MnSOD基因的结构特征有三个明显的重要结构块:丝氨酸结构块、簇氨酸连接域和锰结合域。

丝氨酸结构块中的残基主要参与靶点的认知,而簇氨酸连接域能够使MnSOD抑制自由基反应,而锰结合域则起着将锰和蛋白质结合到一起的作用。

此外,现有研究还表明,MnSOD基因的表达水平与胞内各种调控因子(如转录因子和调节基因)有关,这些调控因子可以调节基因的表达水平。

MnSOD基因的生物功能受到其结构特征及其调控因子的调节。

研究表明,MnSOD参与细胞活性的调控,可以促进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等。

MnSOD还可以参与抗氧化过程,阻断自由基反应,减少DNA 氧化损伤,从而抑制肿瘤发生和发展,也可以抑制细胞凋亡,减少致病机制。

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发展,基因表达分析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例如,利用微阵列技术可以快速有效地测定不同组织和细胞系中MnSOD基因的表达水平,这有助于深入研究MnSOD基因的结构、生物功能以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红螯螯虾(Cheraxquadricarinatus)血细胞培养及细胞免疫学研究》

《红螯螯虾(Cheraxquadricarinatus)血细胞培养及细胞免疫学研究》

《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血细胞培养及细胞免疫学研究》摘要本文以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血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及细胞免疫学特性。

通过建立血细胞培养体系,观察了血细胞的生长、增殖及免疫反应过程,为进一步研究红螯螯虾的免疫机制及疾病防控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一、引言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作为一种重要的水生经济动物,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其免疫系统在抵御外界病原微生物侵袭、维持机体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血细胞作为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细胞免疫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研究红螯螯虾血细胞的培养方法及其细胞免疫学特性,对于深入了解其免疫机制、疾病防控及养殖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1)实验动物:红螯螯虾。

(2)试剂与仪器:培养基、显微镜、离心机、酶标仪等。

2. 方法(1)血细胞采集:采用无菌法采集红螯螯虾的血细胞。

(2)血细胞培养:建立血细胞培养体系,观察血细胞的生长、增殖及免疫反应过程。

(3)免疫学指标检测:通过酶标法等手段检测相关免疫学指标。

三、实验结果1. 血细胞培养结果通过建立血细胞培养体系,成功培养了红螯螯虾的血细胞。

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血细胞呈现良好的生长、增殖趋势。

2. 细胞免疫学特性(1)吞噬作用:红螯螯虾血细胞具有较强的吞噬作用,能够吞噬病原微生物及异物。

(2)结节形成:在受到外界刺激时,血细胞可迅速聚集形成结节,对入侵的病原微生物进行包围和消灭。

(3)免疫因子分泌:血细胞可分泌多种免疫因子,如溶菌酶、抗菌肽等,参与机体的免疫防御。

3. 免疫学指标检测结果通过酶标法等手段检测了相关免疫学指标,发现红螯螯虾的免疫系统在抵御外界病原微生物侵袭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四、讨论本文通过建立血细胞培养体系,成功培养了红螯螯虾的血细胞,并对其细胞免疫学特性进行了研究。

茶多酚对泥蚶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抑制效果

茶多酚对泥蚶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抑制效果

茶多酚对泥蚶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抑制效果刘文伟;沈晓盛;刘承初【期刊名称】《食品与发酵工业》【年(卷),期】2010(036)005【摘要】为了降低食用泥蚶引起的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的风险,研究了天然抑菌剂茶多酚对泥蚶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抑制作用并做出感官评价.副溶血性弧菌的定量采用三管最大可能值法(MPN法).研究结果表明,茶多酚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最低抑制浓度(MIC)为0.5g/L;带菌泥蚶经0.5 g/L的茶多盼处理后于0℃,5℃和10℃下贮藏60h,副溶血性弧菌数量分别下降了2.75 Log10 MPN/g,2.59 Log10 MPN/g 和2.15 Log10 MPN/g,杀菌率均在99%以上.经感官评定小组评定,茶多酚浓度为0.5 g/L时.对泥蚶的色泽、气味、口感等摩官特性不产生负面影响.茶多酚是一种理想的天然抑菌剂.【总页数】4页(P41-44)【作者】刘文伟;沈晓盛;刘承初【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上海,201306;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200090;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上海,201306【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浙江省宁波市售血蚶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分析及膳食风险评价 [J], 齐学明;孙萍;吴涛;郑晓冬;余挺2.基于组合胶体金纳米颗粒的免疫层析试纸条快速可视化检测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 [J], 吴美娇;吴有雪;刘程;田亚晨;方水琴;刘箐3.上海进口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性、毒力基因和遗传特征 [J], 申进玲;赵丽娜;韩伟;许镇坚;蒋原;杨捷琳;郭德华;薛峰4.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测能力验证结果与分析 [J], 陈玥;梁颖思;周露5.哈维氏弧菌浸泡感染下泥蚶(Tegillarca granosa)不同组织弧菌载量的变化规律分析 [J], 杨千元;滕爽爽;蔡逸龙;肖国强;蔡西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饥饿处理后 ,泥蚶血细胞随着时间的迁移 ,出现细胞形态不规则 、胞质色泽变浅 、胞质颗粒物减少 、胞
膜边缘光滑度减小等现象 。血细胞对大肠杆菌 、奥斯陆莫拉氏菌 、脲放线杆菌均具较高的噬菌率 ,噬菌
实验过程中血细胞形态结构以及细胞组分不断产生变化 。细胞抗菌活性检测结果表明 :血细胞对三者
都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 ,活性依次为 :大肠杆菌 >奥斯陆莫拉氏菌 >脲放线杆菌 。
根据着色性质和颗粒大小不同 ,胞质中的颗粒 物质可分为 3类 :小颗粒 、中颗粒 、大颗粒 。目前认 为存在 2种不同的噬菌机制 : ( 1)血细胞在吞噬反 应中释放溶酶体酶类物质 。Coles等采用电镜细胞 化学法将贻贝血细胞中的溶酶体酶类物质 ———酸 性磷酸酶定位于大颗粒物质中 [ 11 ] 。 ( 2 )血细胞由 呼吸作用释放有解毒功能的高活性氧化代谢产物 。 张峰等对贝类血细胞活性氧体内防御作用研究结 果表明 :当血细胞接触外来异物后 ,活性氧成分伴 随吞噬作用产生 ,这些活性氧成分可直接对外来生 物起到杀伤作用 [ 13 ] 。Coles等采用电镜细胞化学法 将贻贝血细胞中的过氧化物酶定位于小颗粒物质 中 [ 11 ] 。 Pipe等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显示贻贝血细 胞中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分别定位于小 颗粒物质和大颗粒物质中 [ 12 ] 。贝类血细胞胞质中 的小颗粒很可能为过氧化物酶体 ,并栉孔扇贝血细 胞酶电镜细胞化学研究 [ 14215 ]也支持这一结论 。泥 蚶血细胞胞质中的小颗粒物质参与细胞吞噬过程 , 并且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颗粒物质基本上无吞噬作 用 。初步认为泥蚶血细胞小颗粒物质的噬菌作用 与其作为过氧化物酶体是密切相关的 。过氧化物 酶体是生物氧化的重要场所 ,能消除细胞内的氧 , 将有毒物质转变成无毒物质 ,并产生细胞所需要的 某些代谢物 。血细胞抗菌活性大小因菌种而异 ,是 与菌体表面所含有或释放的物质参与或辅助血细 胞对异物的识别 、黏附 、摄入 、降解 、破坏 、清除过程 有关 。而贝类血细胞噬菌 、抗菌作用的具体生化机 理以及与颗粒物质的关联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
大肠杆菌 、奥斯陆莫拉氏菌 、脲放线杆菌用液 体培养基于 37 ℃培养 24 h。分别取 3种菌体培养 液 10 m l,以 8000 r/m in离心 15 m in,弃上清液 ,以 0. 1 mol, pH 6. 4的无菌磷酸钾缓冲液作为底物 ,将 3种菌配成一定浓度 (OD570 nm≈ 0. 1) 。
2. 2 抗菌活性检测结果 血细胞对大肠杆菌 、奥斯陆莫拉氏菌 、脲放线
杆菌均有较高的抗菌活性 ,其检测结果见表 1。由 表 1可见 :泥蚶血细胞对 3类细菌的抗菌活性大小 依次为 :大肠杆菌 (U平均 : 0. 2881 ) >奥斯陆莫拉氏 菌 (U平均 : 0. 2157) >脲放线杆菌 (U平均 : 0. 1143) 。
24
水 产 科 学
第 26卷
的趋向性 (图 325, 6) 。
图 2 血细胞噬菌实验对照 噬菌实验对照组 : 1. 奥斯陆莫拉氏菌 : 2. 脲放线杆菌 : 3. 大肠 杆菌 : a. 吞噬初期 : b. 吞噬晚期
图 3 大肠杆菌的血细胞噬菌实验过程
3 讨论
根据常规贝类血细胞分类法 ,血细胞分为颗粒 细胞和透明细胞 [ 1 ] 。细胞吉姆萨染色结果表明 :泥 蚶血细胞多为颗粒细胞 ,透明细胞较少 ,初步认为 与血细胞具有较强的耐饥能力密切相关 。目前 ,贝 类血细胞的研究结果表明 :过氧化氢酶 、超氧化物 歧化酶和酸性磷酸酶等酶类物质大多位于颗粒细 胞内的颗粒物质中 [ 11212 ] 。过氧化物酶体自身能产 生细胞新陈代谢所需的物质 ,饥饿状态下它可作为 物质来源 ,维持细胞新陈代谢 。由此推断 ,泥蚶血 细胞耐饥能力由颗粒物质成分引起 。
用 pH 7. 0, 0. 1 mol/L 无菌 PB S反复冲洗并稀 释血细胞至 1. 0 ×107个 /m l。各菌液与细胞悬液以 5∶1混合 ,对照组用无菌磷酸钾缓冲液代替菌液 ,每 隔 2~3 m in观察细胞噬菌现象 。
按文献 [ 3 ] ,取 5 m l该菌液于试管 ,置于冰浴 中 ,再加入 100μl血细胞悬液 ,混匀 ,用 Cary100型 分光光度计检测试液在 570 nm 波长处的光密度 ( A0 )值 。然 后 将 试 液 移 入 37 ℃水 浴 , 恒 温 30 m in,取出后立即置于冰浴内 10 m in,以终止反应 , 测其经水浴后的试液在 570 nm 波长处的光密度 ( A )值 。抗菌活力 Ua按下述公式计算 :
收稿日期 : 2006 - 01 - 19;修回日期 : 2006 - 05 - 18.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30371095). 作者简介 :潘沙芳 (1981 - ) ,女 ,在读研究生 , 研究方向 :海洋生物学 ; . E - mail: panshafang@163. com. 通讯作者 :李太武 ( 1955 - ) ,
和大肠杆菌 (图 221a, 1b) 。 以大肠杆菌为例 ,每隔 2~3 m in对血细胞不同
噬菌阶段进行显微观察 (见图 3 ) ,研究发现 ,对照 组细胞形状规则且明显 ,细胞核多居中 ,细胞质色 泽较深 ,胞质中小颗粒物质丰富 ,黑色大颗粒物质 较少 (图 321) ;细胞吞噬初期 ,细胞形态结构 、组分 与对照组十分接近 (图 322) ;随着细菌降解 ,细胞变 小 ,胞质中的小颗粒物质逐渐减少 ,部分细胞出现 颗粒物质外渗现象 (图 323, 4) ;细胞吞噬晚期 ,细胞 质内的小颗粒物质减少到一定程度 ,胞质中的大颗 粒物质在细胞核周围呈现聚集现象 ,大颗粒物质减 少趋势者较少 ,并且细胞核出现向细胞膜边缘移动
细胞形状完全不规则 ,细胞核的位置凌乱 ,有的位
表 1 泥蚶血细胞抗菌活力测定结果
组别
大肠杆菌
1
2
3
奥斯陆莫拉氏菌
1
2
3
脲放线杆菌
1
2
3
抗 A o 0. 9244 0. 9377 0. 9250 0. 5608 0. 6023 0. 6385 0. 5619 0. 5663 0. 5832
菌 活A
0. 8479 0. 8620 0. 9963 0. 5376 0. 5898 0. 5940 0. 5564 0. 5609 0. 5711
力 U a 0. 3004 0. 2963 0. 2675 0. 2277 0. 1456 0. 2737 0. 0994 0. 0981 0. 1455
2. 3 噬菌作用观察结果 血细胞首先识别附着其表面的外来异物 ———
男 ,教授 ,博士生导师 , 研究方向 :海洋生物学 ; E - mail: litaiwu@ nbu. edu. cn.
第 1期
潘沙芳等 : 泥蚶血细胞耐饥饿及抗菌力特性的研究
23
Ua =
Ao - A A
于细胞中间 ,有的位于细胞一侧 ,细胞颗粒呈透明 状 ,细胞膜边缘呈锯齿状 (图 126) 。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泥蚶采自浙江乐清养殖场 ,均为 2 龄 ,养于室
内充气水箱内 ,水温为 18~24 ℃。 1. 2 方法 1. 2. 1 Giem sa染色
对照组泥蚶隔天用微藻投喂试验组泥蚶用过 滤灭菌海水饥饿处理 ,隔天换水 、取样观察 。经饥 饿处理后 ,泥蚶血窦取血 ,血细胞涂片并加热烤干 , 用固定液 —甲醇 ∶冰醋酸 ( 3 ∶1)固定后 , pH 7. 6 的 Giem sa液常规染色 30 m in,冲洗 、干燥后 , O lympus BX - 60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 。 1. 2. 2 抗菌活性检测及噬菌现象观察
关键词 : 泥蚶 ; 血细胞 ; 噬菌作用
中图分类号 : S968. 31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321111 (2007) 0120022204
贝类血细胞作为体内免疫防御系统之一 ,具有 吞噬 、包囊 、损伤修复等功能 [ 122 ] 。其中吞噬作用是 一种基本和原始的防御机制 ,主要包括 : 异物的识 别 、黏附 、摄入 、降解 、破坏 、清除 6 个阶段 [ 3 ] 。目 前 ,关于贝类血细胞分类 、噬菌作用 、亚显微结构 、 细 胞 生 化 等 已 有 报 道 。 Cheng 等 将 硬 壳 蛤 (M ercena ria m ercena ria) 的血细胞分为透明细胞 、 颗粒细胞 、和成纤维细胞三类 ,并发现当蛤在受细 菌刺激时 ,会使活跃吞噬的血细胞将溶酶体释放到 血清中 [ 425 ] 。孙虎山等将栉孔扇贝 ( Cham ys fa rreri) 血细胞分为 6类 ,对革兰氏阴性和阳性细菌均有吞 噬能力 [ 3, 627 ] 。Moore等对帘蛤血细胞的吞噬作用进 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 :帘蛤血细胞不仅对革兰氏阴 性和阳 性 细 菌 有 吞 噬 作 用 , 而 且 可 吞 噬 酵 母 细 胞 。 [ 8210 ]
有关泥蚶 ( Teg illa rca g ranosa L innaeus) 血 细 胞的显微结构 、耐饥能力和抗菌作用方面的研究 , 国内外均未见报道 。笔者通过吉姆萨染色显微观 察泥蚶血细胞噬菌作用以及不同饥饿状态下其形 态结构的变化 ,以期了解血细胞吞噬过程和机制以 及饥饿条件对血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作用 ,为细胞 生物学和贝类免疫学研究提供基础 。
当贝类动物受到外界抗原物质刺激时 ,血细胞 主要表现为吞噬反应 ———能够清除细菌 、病原体 、 大分子物质及无机颗粒等 。本试验观察到泥蚶颗 粒细胞具有较强的吞噬能力 ,与孙虎山 [ 627 ]等人的
观点一致 。Oubella等观察到细菌可使蛤血淋巴中 颗粒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加 ,为贝类颗粒细胞具有较 强吞噬能力提供了证据 。由此可见 ,泥蚶血细胞吞 噬作用主要由颗粒细胞完成 。
细菌 ,然后细胞伸出伪足将细菌包围 ,形成吞噬泡 进入血细胞内部 。接着 ,血细胞通过不同的噬菌机 制 ,逐渐使细菌降解或破裂 (见图 2 ) 。由图 2 可 见 :一个血细胞可吞噬多个细菌 。吞噬作用后 ,血 细胞和菌体混合液中的细菌数量显著减少 ,细胞的 结构形态也发生较大变化 ,胞质色泽变浅 ,细胞呈 透明状 。由各种细菌噬菌现象的前后对照图可知 , 泥蚶血细 胞对大 肠杆 菌的 吞噬 率较 大 (图 223a, 3b) 。奥斯陆莫拉氏菌对血细胞的形态影响程度最 大 (图 221a, 1b) ,其次是脲放线杆菌 (图 222a, 2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