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形态特征和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
血液检验表格归纳(临床常见血液病)

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检 验
M1: Ph 染 色 体 t(9 ; 22) , BCR-ABL;
M2a: 异性染色体重排(t 6;9), DEK-CAN(嗜碱性粒细 胞增多 )
M2a
3. 其它系细胞增生减低或受抑。
M2b
( 急 1.起病较缓慢; 1. RBC,Hb 显 著 减 1. 骨髓多为增生明显活跃或增生活跃。 性 2.常以贫血为首 少,WBC数可正常、
AML
(急 性
型早 )幼
粒 细 胞 白 血 病
临床表现
1. 广 泛 而 严 重 的出血,常有 DIC
出血原因:颗 粒有丰富的促 凝物
2. t(15; 17)形 成 的 PML/RAR α融合基因是 本病的标志
3. 用 全 反 式 维 甲 酸(ATRA 诱 导分化,缓解率 较高,预后较好
血象
骨髓象
检验
POX: 强(+)
成 熟 阶 t(8;21)(q22;q22)是 段 的 特异性染色体异常;形
型 髓 发症状,
减少或增多。
2. 粒系明显增生,原始及早幼粒细胞增多, PAS: (+),弥散
CD15 、 成 AML1-ETO 融 合 基
)系 白
3.出血发生率较
以异常中性中幼粒细胞为主≥20%。
低较轻。
POX: 强(+) PAS: (+),弥散 NAS-DCE : 强(+) NAS-DAE: 强(+),不被 NaF抑制 α-NBE: (—)
按胞浆颗粒的不同分为两个亚型: *粗颗粒型(M3a):
胞浆丰富,兰色外浆呈伪足状突出,其中 布满粗大、深染、密集或融合的嗜天青颗粒, 常含较多Auer小体,核常被颗粒遮盖而不清。 *细颗粒型(M3b):
[诊断学]临床血液学检测骨髓检查
![[诊断学]临床血液学检测骨髓检查](https://img.taocdn.com/s3/m/bc997c15a8956bec0975e3bd.png)
26.07.2020
5
今重点介绍在光学显微镜下,通 过瑞氏染色法了解血细胞形态特点及 常见血液病的形态学改变,以及细胞 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做简要介绍。
26.07.2020
6
临床应用
1、诊断造血系统疾病
骨髓细胞学检查是目前对造血系统疾病诊断最 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如对各型白血病、多发性骨髓 瘤、再障、巨幼贫等均有直接的诊断作用,在疾病 的治疗过程中,动态观察骨髓变化,有利于分析疗 效和估计预后。
26.07.2020
3
概述
骨髓是人体的造血组织,骨髓细胞是主 要发育过程中的血细胞。研究血细胞数量和 形态的变化,有助于了解骨髓造血功能及其 病理变化,因此对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但必须与其他临床资料结合 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结论。
26.07.2020
4
骨髓细胞形态检查方法
目前研究血细胞形态的方法有多种
③必要时骨髓穿刺作骨髓涂片检查(骨髓铁染色)进行 确诊
④明确贫血的病因或找到原发病症:粪便潜血实验、尿
常规检查、血液肝肾功能检查、生化或免疫学实验、胃
肠道X线检查、胃镜检查等,以确定造成缺铁性贫血的
病因。
26.07.2020
2
骨髓检查
Bone –marrow examining
第三节 血细胞形态特征 第五节 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
2、诊断其它非造血系统疾病
如疟疾、黑热病、高雪氏病、尼曼-匹克病、 转移性肿瘤等。
26.07.20207Βιβλιοθήκη 26.07.20208
3、凡临床上遇到原因不明的发热、恶病质、原因 不明的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中出现幼稚 细胞以及血细胞单项或多项原因不明的减少或增 多,均可作骨髓细胞学检查帮助诊断。
常见血液细胞形态的识别

常见血液细胞形态的识别
1. 红细胞:正常的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边缘较厚。
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细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使其呈红色。
在显微镜下观察,正常的红细胞大小均匀,形态规整。
2. 白细胞:白细胞是一种有核的细胞,根据形态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五种类型。
其中,中性粒细胞是数量最多的白细胞,其细胞核呈分叶状,一般为 2-5 叶;淋巴细胞的细胞核相对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单核细胞的体积较大,细胞核呈不规则形状;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细胞核通常分为两叶,细胞质内含有特殊的颗粒。
3. 血小板:血小板是一种无核的细胞碎片,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正常的血小板呈圆形或椭圆形,体积较小,在显微镜下观察,血小板通常聚集成团。
在临床实践中,通过对血液细胞形态的观察,可以初步判断血液疾病的类型和病情,为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同时,血液细胞形态的识别也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内容仅为一般性介绍,具体的血液细胞形态特征可能因个体差异和疾病状态而有所不同。
如果你对血液细胞形态的识别有特定需求或疑问,建议咨询专业的医生或实验室技术人员。
常见血液病骨髓象诊断要点

常见血液病骨髓象诊断要点F3.1 缺铁性贫血(IDA)成熟红细胞体积偏小,幼红细胞呈现核固缩和胞浆量少及着色偏蓝等核老、浆幼的核浆发育不平衡现象。
外铁阴性,含内铁细胞减少。
此类贫血最常见,临床上常有胃病、痔疮和月经多等病史。
F3.2 巨幼细胞性贫血(MA)成熟红细胞体积偏大,可见巨大的红细胞,幼稚红细胞常呈核染色质疏松、浆量增多、着色偏红等核幼、浆老的核浆发育不平衡现象。
且可找到巨大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分叶也偏多。
巨核细胞核分叶增多,但不出现多个小核的巨核细胞,巨核细胞浆内易见由核染色质脱落下来的核小体(该类细胞约占巨核细胞20-30%)。
临床上常有胃肠手术、营养不良和妊娠等情况。
外周血象常出现3系减少。
F3.3 溶血性贫血(HA)骨髓幼红细胞显著增生,其总比例常大于50%,但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并可见球形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等特殊形态的变化。
此病临床资料对诊断尤为重要,病人常出现黄疽、尿胆原和间接胆红素增高,网织红细胞常大于5%。
急性溶血时,外周血象可出现幼红细胞。
抗人球蛋白试验和酸溶血试验常出现阳性。
F3.4 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小粒呈空架状,脂肪球增多。
粒、红、巨三系细胞减少,其中以巨核细胞减少更为明显,成熟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网状细胞、浆细胞、嗜碱组织细胞常偏多。
血象3系减少,但脾脏不肿大。
F3.5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红细胞可见多核、核碎裂及巨幼样变,成熟粒细胞分叶减少(或增多),粒细胞胞浆颗粒减少或无或过大而多,核浆发育不平衡。
易见多个小核的颗粒巨核细胞和微小型巨核细胞。
此类病人外周血象易见幼稚红细胞和幼稚粒细胞,成熟单核细胞常增多。
临床抗贫血治疗效果差。
诊断MDS后,按骨髓和外周血象中原始细胞多少,有否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可分为难治性贫血(RA)、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增多(RAS)、伴原始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转化中原始细胞片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T)4型,至于慢性粒单细胞性白血病(CMML)已属白血病可不再列入MDS。
诊断教学大纲

《实验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Laboratory diagnosis)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03110051 课程总学时:20/12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2/3 学分:1.5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适用专业:临床医学、眼视光、法医、口腔、麻醉、影像、中医、预防医学、临医专升本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见下表):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表章次内容总课时理论课时实践课时一实验诊断学概论 2 2二临床血液学检测1:血液一般检测 5 2 3临床血液学检测2:血细胞形态特二5 2 3征及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三血栓与止血检测 2 2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1:尿5 2 3四液检测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2:脑四2 2脊液、浆膜腔积液检测六肝脏病常用实验室检测 2 2常用肾脏功能实验室检测及临床五、七2 2常用生物化学检测八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 5 2 3九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测 2 2总计32 20 12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实验诊断学是论述通过实验检测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它是一门重要的临床与基础医学间的桥梁学科,也是临床医学与实验医学研究都必须具备的一门独立学科。
通过对临床实验室检查的学习和实际训练,使学生理解实验诊断对临床诊治的重要性,学会合理选择检验项目及正确评价实验结果。
3、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在实验诊断学教学上,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临床化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学科,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推荐教材:《诊断学》第7版,陈文彬、潘祥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1月出版。
推荐参考书《实验诊断学》(供8年制及7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用)第1版,王鸿利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年8月出版。
5、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理论考核+实验成绩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血液一般检查(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 3学时实验血细胞形态检查(白细胞分类计数) 3学时实验尿液常规检查 3学时实验免疫学检测(乙肝两对半检测) 3学时实验二、教学内容纲要第四篇实验诊断第一章概论一、目标与要求(一)掌握实验诊断学的概念;参考范围与医学决定水平;常用诊断性实验的评价指标。
血液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

14
九、展望
血细胞的加工处理和应用 血液病的免疫和其他生物治疗 肿瘤细胞的分子标志和靶向治疗 血液病的基因治疗
15
13பைடு நூலகம்
八、发展史
20年代Whipple用猪肝治疗恶性贫血—从经验 医学进入实践医学
40年代Ingram证实镰状细胞贫血—医学中确 定的第一个分子病
40年代MTX治疗ALL—白血病治疗的里程碑 60年代H治疗AML、RA和AS2O3治疗M3—
我国血液学工作者的巨大贡献 70年代造血干细胞移植—提高白血病5年无病生
5
三、血液病的标志
淋巴结肿大—淋巴瘤 肝、脾肿大—恶性血液病 出血倾向—出血性疾病 骨、关节痛—恶性血液病 间断不规则发热—恶性疾病 反复感染—白细胞异常
6
急/慢性 白血病
再障、粒 细胞缺乏
发热
急性溶血
恶性淋巴瘤、 恶性组织细 胞病
7
四、病史询问
性别—性别聚集 IDA-育龄妇女 血友病甲-男性
饮食习惯及异常 嗜浓茶-IDA 素食-巨幼贫 异食-IDA
9
四、病史询问
职业与环境 苯铝射线-AA 白血病
家族史 地贫 血友病
装修-造血异常
10
五、特异性体征
口腔黏膜血疱、结膜出血—血小板减少 匙状指—IDA 城垛样牙龈增生—M5 肌肉关节血肿—血友病 胸骨压痛—白血病 无痛硬橡胶淋巴结肿大—淋巴瘤
常见血液系统疾病症状和体征
1
一、现代血液病的概念
血液和造血系统的疾病简称血液 病,是由先天或后天因素引起血细胞、 造血组织和某些血浆成分(如凝血因 子)数量和(或)质量异常而引起的 疾病
骨髓及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

骨髓象:
1. 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2. 以红系为主,常常幼红细胞>30% ,以中、晚 幼红细胞为主 3. 粒系大致正常 4. 巨核系正常 5. 铁染色:细胞外铁消失;幼红细胞内铁减少或 消失
溶血性贫血 (Hemolytic Anemia HA)
由于各种原因,使RBC寿命缩短、破 坏增加,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足所致的 一组贫血。正常骨髓造血功能代偿可高达 6~8倍。
白血病的分类
按白血病细胞分化程度和自然病程: 急性白血病(本次仅讨论此内容) 慢性白血病
按白血病细胞类型: 淋巴细胞白血病 髓细胞白血病/髓系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血象:
1. RBC 、Hb (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2. WBC 不 定 ( 高 、 低 、 正 常 ) , 当 WBC≥ 100109/L时,引起血液粘滞,易致呼吸窘迫综合症 ,颅内出血等,极易导致病人死亡,临床上称为高 白细胞综合征,是血液科危症之一,也是引起医疗 纠纷常见原因
Megaloblastic Anemia
P288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 (Aplastic Anemia AA)
由于多种原因所致骨髓造血干细胞 减少和/或功能异常、造血微环境缺陷及 免疫功能紊乱导致全血细胞减少,临床 以贫血、出血及感染为特征的一组综合 征。
分型:
1. 急性再障(AAA) [外国称重型再障(SAA), 我国称重型再障Ⅰ型(SAA-Ⅰ)]
由于叶酸/VitB12摄入不足或者消耗过多, 使体内储存叶酸/VitB12缺乏,导致DNA 合成障碍所致的一组贫血。
血液学特征:巨幼红细胞贫血,也伴有 粒细胞系巨幼变及核分叶过多现象
血 象:
1. RBC 、 Hb 2. Ret /正常 3. Plat 4. WBC基本正常/,可见过分叶现象 5. 涂片 : RBC大小不均,易见椭圆形巨红细
各类贫血血液学特征

各类贫血血液学特征贫血是指全血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值的一种疾病,它是很多疾病或原因引起的血液学异常。
不同类型的贫血具有不同的血液学特征,了解这些特征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下面将对各类贫血的血液学特征进行介绍。
一、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类型之一,其主要特征是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下降。
由于缺乏铁元素的供应,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导致红细胞形成减少,进而引起贫血。
此外,缺铁性贫血还表现为平均红细胞体积降低(MCV降低)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降低(MCH降低)。
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是一种红细胞体积异常增大的贫血类型。
在这种贫血中,红细胞的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超过正常范围,但血红蛋白浓度往往正常。
这种贫血可能源于维生素B12和/或叶酸缺乏,也可能与遗传疾病(如巨幼红细胞贫血症)有关。
三、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寿命缩短或过量溶解导致的贫血类型。
这种贫血的血液学特征包括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降低,以及血清胆红素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的升高。
此外,溶血性贫血还可能伴随有红细胞形态异常和脾脏肿大。
四、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由于造血干细胞功能受损导致的贫血类型。
在这种贫血中,全血细胞计数(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明显降低。
此外,再生障碍性贫血还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即骨髓中幼稚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比例增加。
五、地中海贫血地中海贫血是一种遗传性血红蛋白病,主要发生在地中海沿岸地区。
这种贫血的特征是α或β链合成异常,导致体内血红蛋白的合成受到影响。
血液学特征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和平均红细胞体积降低,同时红细胞形态异常,出现目视下可见的青铜色皮肤。
六、白血病相关贫血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常常与贫血相关。
在白血病患者中,贫血的主要原因是骨髓中白血病细胞的大量增殖,占据了正常造血细胞的位置,导致正常红细胞的生成减少。
这种贫血可表现为全血细胞计数的降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和平均红细胞体积降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细胞形态特征和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第一节血细胞的生成、发育规律及正常形态学特征一、血细胞的生成:(一)红细胞系统(红系)多能干细胞髓系干细胞红系祖细胞原红早幼红中幼红晚幼红网织红红细胞分裂次数 1次 1次 2次无故一个原红可生成16个红细胞。
(二)粒细胞系统(粒系)多能干细胞髓系干细胞粒单系祖细胞粒系祖细胞原粒早幼粒中幼粒(三种)晚幼粒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分裂次数 1次 1次 2-3次无故一个原粒可生成16个以上成熟粒细胞。
(三)单核细胞系统多能干细胞-------------单核细胞 -------进入组织成为组织细胞---------抗原刺激成为巨噬细胞。
(四)淋巴浆细胞系统全能干细胞淋系干细胞淋系祖细胞(B)原始淋巴(B)幼稚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B)原始浆细胞幼稚浆细胞浆细胞(五)巨核细胞系统多能干细胞---------------产板巨------裸核、血小板二、各期细胞正常形态学特征【红细胞系统】(一)各期红细胞的形态特点1.原始红细胞(pronormoblast):胞体:直径15~20μm、圆形或椭圆型,边缘常有钝角状或瘤状突起。
胞核:圆形、居中或偏于一旁,约占细胞直径的4/5,核染色质呈颗粒状,比原始粒红细胞粗而密,核仁1-2个,大小不一,染浅蓝色。
胞质:量少,深蓝色,不透明,有油画蓝感,在核周围常形成淡蓝区。
2. 早幼红细胞(eary normoblast)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或椭圆型。
胞核:圆形或椭圆型,占细胞2/3以上,居中或稍偏位,核染色质可浓集成粗密小块,较原红细胞粗糙,核仁模糊或消失。
胞质:量多,染不透明蓝或深蓝色,仍可见瘤状突起及核周淡蓝区。
3.中幼红细胞(polychronatic normoblast)胞体:直径8-15μm、圆形。
胞核:圆形或椭圆型,占细胞的1/2,核染色质凝聚成索条状或快状,其中有明显空隙,宛如打碎墨砚感,核仁完全消失。
胞质:血红蛋白形成逐渐增多,嗜碱性物质逐渐减少,因含不等量血红蛋白,可呈不同程度的嗜多色性。
4.晚幼红细胞(orthochronatic normoblast)胞体:直径7-10μm、圆形。
胞核:圆形,居中或偏位,占细胞1/2以下,核染色质聚集成数个大块或凝缩成紫黑色团快状。
胞质:量较多,浅灰或浅红色。
5. 红细胞正常红细胞为两面微凹盘状的细胞,在瑞氏染色下呈淡红色、中央稍淡,平均直径7.6μm。
刚脱核不久的新生红细胞,其体积较大、浆内含有少量嗜碱性物质(RNA),故呈灰红色或灰兰色而称为多染性红细胞。
(二)红系细胞形态的总特点(1)核圆居中。
(2)胞浆无颗粒。
(3).浆色有明显的变化规律(浆色从深蓝色至灰色,最后至淡红色)。
(4).胞体较规则(原红及早幼红可有瘤状突起)(三)骨髓中红系正常范围有核红细胞占总有核细胞锝0.20,以中晚幼红为主。
其中原红<0.01,早幼红<0.05,中、晚幼红个占0.10。
【粒细胞系统】(一)各期粒细胞的形态学特点1.原始粒细胞(myeloblast)胞体:直径10-18um,圆形或类椭圆形。
胞核:较大,约占细胞的2/3以上,圆形或类椭圆形,居中或略偏位,染色质呈细粒状状,排列均匀、平坦如一层薄沙,无浓集。
核仁2-5个,较小,清楚。
胞质:量少,呈透明天蓝色,绕于核周,无颗粒。
2.早幼粒细胞(promyelocyte)胞体:直径12-20(30)um,圆形或椭圆形。
胞核:大,圆形或椭圆形,位于中央或偏位。
染色质开始聚集,核仁常可见且较清晰。
胞质:量较多,呈淡蓝、蓝或深蓝色,浆内含大小、形态和多少不一的紫红色非特异的嗜天青颗粒,分布不均。
常近核一侧先出现,有时可出现核上。
3.中幼粒细胞(myelocyte)(1)中性中幼粒细胞(neutrophilic myelocyte)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可能出现凹陷,占细胞的2/3-1/2,染色质聚集呈索块状,核仁消失。
胞质:量多,呈淡红、偏淡蓝色,内含中等量、大小较一致的特异的中性颗粒。
(2)嗜酸性中幼粒细胞(eosinophilic myelocyte)胞体:直径10-18um,圆形。
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可能出现凹陷,占细胞的2/3-1/2,染色质聚集呈索块状,核仁消失。
胞质:量多,呈淡红、偏淡蓝色,内含中等量、大小较一致的特异的嗜酸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metamyelocyte)(1)中性晚幼粒细胞(neutropilic metamyelocyte)胞体:直径10-16um,圆形。
胞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陷程度一般不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
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核仁消失。
胞质:量多,浅红色,充满中性颗粒。
(2)嗜酸性晚幼粒细胞(eosinophilic metamyelocyte)胞体:直径10-16um,圆形。
胞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陷程度一般不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
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核仁消失。
胞质:量多,桔红色,充满嗜酸性颗粒。
5.杆状核粒细胞(stab granulocyte)(1)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tab granulocyte)胞体:直径10-15um,圆形。
胞核:凹陷程度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以上,形态弯曲成带状,粗细均匀,染色质粗糙呈块状,也可见核呈“S”形、“U”形或“E”形,核两端钝圆呈深紫红色。
胞质:充满中性颗粒。
(2)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eosinophilic stab granulocyte)胞体:直径10-15um,圆形。
胞核:凹陷程度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以上,形态弯曲成带状,粗细均匀,染色质粗糙呈块状,也可见核呈“S”形、“U”形或“E”形,核两端钝圆呈深紫红色。
胞质:充满嗜酸性颗粒。
6.分叶核粒细胞(segmented granulocyte)(1)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egmented granulocyte)胞核:分叶状,叶与叶之间有细丝相连或完全断开,但有粗而明显的切痕。
核常分2-5叶,染色质浓集或呈较多小块,呈深紫红色。
胞质:丰富,呈淡红色,浆内分布着细小紫红色中性颗粒。
(2)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eosinophilic segmented granulocyte)胞体:直径10-14um,圆形。
胞核:分叶状,叶与叶之间有细丝相连或完全断开,但有粗而明显的切痕。
核常分2-5叶,染色质浓集或呈较多小块,呈深紫红色。
胞质:充满嗜酸性颗粒。
嗜碱性粒细胞7. 成熟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ic granulocyte)胞体:大小不一,直径约10-14um,圆形。
胞核:呈杆状或分叶,但由于嗜碱性颗粒常覆盖在核上而使结构不清楚,故常不分杆状核和分叶和嗜碱性粒细胞而统称为成熟嗜碱性粒细胞。
胞浆:常较中性粒细胞少、常呈红色,其中有少量粗大、大小不一、紫黑色、形态不一的嗜碱性颗粒,常覆盖在核上。
(二)粒系形态总特点(1)胞体规则。
(2)胞核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圆形、椭圆形、一侧偏平、肾形、杆状、分叶)。
(3)胞浆中的颗粒也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三)骨髓中粒系的正常的范围粒系占有核细胞的0.50-0.60(0.40-0.60)。
原粒<0.02,早幼粒<0.05,嗜酸粒<0.05,嗜碱粒<0.01,中性中晚幼粒均<0.15,中性杆状核粒>中性分叶核粒。
注:(1)原粒的划分标准:传统的分类方法认为原粒是无颗粒的。
但现在认为原粒可有颗粒,故将原粒分为两型。
1型就是传统的原粒,2型既是在传统的原粒的基础上浆中可有少许颗粒。
现在在正常情况下原粒按传统分类,白血病是按现在的分类方法。
(2)早幼粒的划分:有人认为电镜下可见到特异性的颗粒,故主张将早幼粒也分为三种。
【单核细胞系统】(一)各期单核细胞的形态特点1.原始单核细胞(monoblast)胞体:直径15-20μm,圆形或不规则,有时可有伪足。
胞核:圆形或不规则,染色质纤细(比原粒细)、呈疏松网状,核仁1-3个(多数为1个)、较大、清楚。
胞质:较其他原始细胞多,呈灰蓝色或淡蓝色、不透明、毛玻璃样。
2.幼稚单核细胞 (premonocyte)胞体:直径15-25μm,圆形或不规则,有时可有伪足。
胞核:圆形或不规则,呈扭曲折叠状,有凹陷或切迹,染色质开始聚集、呈丝网状,核仁模糊或消失。
胞质:较多,呈灰蓝色,可见细小紫红色的嗜天青颗粒。
3.单核细胞(monocyte)胞体:直径12-20μm,不规则,有有时可见伪足。
胞核:不规则,常呈肾形、大肠状、马蹄状、马蹄形、“S形”、分叶形、笔架形等,染色质疏松,可呈条索状。
胞质:灰蓝色或灰红色、半透明如毛玻璃样,浆内见细小、分布均匀的灰尘样紫红色颗粒,有时偶见空泡。
(二)单系形态总特征(1)胞体、胞核较大而不规则。
(2)染色质疏松。
(3)浆量丰富、常呈灰色有空泡。
(三)骨髓中单系正常范围小于0.04,为成熟细胞,原单、幼单一般不见。
【淋巴、浆细胞系统】(一)各期淋巴细胞1.各期淋巴细胞形态的特点;1)原始淋巴细胞(lymphoblast)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或类圆形。
胞核:胞核相对细胞来说较大,圆形或类圆形,染色质细致、呈颗粒状(比原粒粗),核仁1-2个、清楚。
胞质:少,淡蓝色、透明,无颗粒。
2)幼稚淋巴细胞(prelymphocyte)胞体:直径10-16μm,圆形或类圆形,胞核:圆形或类圆形,有时有核凹陷或切迹,核仁模糊或消失,染色质开始聚集。
胞质:少,淡蓝色、透明,可有少许深染的紫红色嗜天青颗粒。
3)淋巴细胞(lymphocyte)A.大淋巴细胞:胞体:直径12-15μm,圆形或类圆形。
胞核:椭圆形、少稍偏一侧,染色质紧密呈大块状,核仁消失、有时可见假核仁。
胞质:较多,呈清澈的淡蓝色,常有少许嗜天青颗粒。
B.小淋巴细胞:胞体:直径6-9μm,圆形或类圆形。
胞核:圆形或有小切迹,染色质紧密呈大块状。
胞质:极少、颇似裸核,呈淡蓝色,常无颗粒。
2.淋巴细胞总特征(1)胞体、胞核规则(可有小切迹)。
(2)胞体小,浆量少,淡兰色。
3.骨髓中淋巴细胞正常范围小于0.20,为成熟淋巴细胞(小淋巴为主),一般不见原淋、幼淋。
(二)各期浆细胞1.各期浆细胞的形态特点;1)原始浆细胞(plasmablast)胞体:直径12-25μm,圆形或椭圆形。
胞核:圆形、常偏位,染色质呈粗颗粒网状,核仁2-5个。
胞质:丰富(浆量多于胞核)、呈深蓝色、不透明,近核一侧较淡染(核旁淡染区),无颗粒。
2)幼稚浆细胞(proplasmacyte)胞体:直径12-16μm,常呈椭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