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通知.docx.gzip
关于举办第八届“挑战杯”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八届“挑战杯”河南农业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通知各院团委、学生会、研究生会:为了引导大学生牢牢把握时代脉博,自觉培养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不断提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激励广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进一步浓厚校园科技学术氛围,并积极备战第九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教务处、科技处、研究生处、校团委决定于2010年12月—2011年4月共同举办第八届“挑战杯”河南农业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具体通知如下:一、参赛资格凡2011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在校中国籍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二、组织机构1、成立全校竞赛组织委员会,由校领导担任组委会主任,各主办方领导担任组委会副主任,各学院主管本赛事领导担任组委会委员。
组委会下设办公室及协调小组,具体负责各项活动的组织实施,组委会办公室设在校团委,各协调小组设在其各院团委。
2、设立全校竞赛评审委员会,由组委会牵头聘请相关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负责竞赛作品的相关评审工作。
三、申报要求1、申报项目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科技制作、小发明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四大类。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
科技制作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小发明创造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
参赛作品需从实际出发,侧重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2、申报参赛的作品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申报个人作品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项目除填写集体名称外,集体作者必须均为在校学生,还要注明团队成员学历,并标注团队代表一人。
20xx团发x号关于举办学院第四届科技学术节之“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作品竞赛的通知

团委[20xx] x号关于举办学院第四届科技学术节之“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作品竞赛的通知各系: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学术xxx”、“文化xxx”、“品牌xxx”建设,进一步培养我院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引导学生崇尚科学、刻苦钻研、锐意创新、积极投身科学实践,搭建学生科技创新舞台,推动学院与社会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学生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为参加广东省第xx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好准备,团委举办学院第四届科技学术节之“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
现将具体要求通知如下:一、活动时间20xx年x月—20xx年x月二、活动主题“挑战”创新梦想,科技成就未来三、参赛对象全院学生四、作品要求1、竞赛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
其中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
2、作品要求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学术性、先进性和现实指导性。
其中,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侧重凸出基础学科学术探索的前沿性和学术性,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要体现与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的结合程度和前瞻意义,科技发明制作侧重展示作品的应用价值和转化前景。
3、参赛作品须以学生为主设计,独立完成,能够参加展示。
4、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等不能参赛。
五、参赛步骤1、竞赛分校内选拔和全省决赛两个阶段进行。
2、20xx年x月x日前,各系有意向参赛的个人或集体将《作品申报书》(一式四份)交到团委,每人(每个团队)限报1件作品。
3、 20xx年x月,学院团委负责组织选出参赛作品参加广东省复赛评审,竞赛组委会最终确定进入决赛作品,并汇编优秀作品简介。
4.20xx年x月,进入决赛作品参加全省终审决赛,竞赛组委会组织优秀作品展览,确定获奖作品和参加全国竞赛的作品。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模板】

全国评审委员会经主办单位批准成立,有权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所规定的原则下,独立开展评审工作。
第十条全国评审委员会职责如下:
1.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基础上制定评审实施细则。
第三十一条在符合竞赛宗旨、具有良好导向作用前提下,可联合社会有关方面设立、评选专项奖。专项奖不计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二条竞赛结束后,对获奖作品保留一个月的质疑投诉期。若收到投诉,竞赛领导小组将委托主办单位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经调查,如确认该作品资格不符者,取销该作品获得的奖励,重新计算作者所在学校团体总分及名次,取销该校、该省所获的优秀组织奖,通报全国组织委员会成
第七条全国组织委员会的职责如下:
1.审议、修改竞赛的章程。
2.筹集竞赛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的经费。
3.投票表决竞赛承办高校。
4.议决其它应由组委会议决的事项。
第八条全国组织委员会下设秘书处,负责按照全国组委会通过的章程组织竞赛活动并向全国组委会报告工作。秘书处设秘书长、副秘书长若干名,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有关领导担任。
2.审看参赛作品及其演示,对作者进行问辩。
3.确定参赛作品获奖等次。
第十一条竞赛设立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在全国组委会第二次全体味议召开时成立,由全国评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1名、评审委员3名(根据被评判作品学科分布选定)、主办单位各1名代表、全国组织委员会高校委员中抽签产生的10名代表组成。资格评判委员会主任由全国评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担任。资格评判委员会会议由资格评判委员会主任负责召集。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
浙江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预通知(1)

关于举办浙江省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预通知各高校团委:浙江省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将于2015年上半年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举办。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竞赛主题科技引领未来,创新筑就梦想二、主办单位共青团浙江省委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浙江省学生联合会三、承办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四、参赛对象在2015年6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
五、竞赛方式学生可按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申报参赛。
六、评审机构竞赛设2015年浙江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委员会,由主办单位提名聘请各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
评委会设主任一名,副主任及评审委员若干名。
七、实施步骤竞赛分动员部署、校内竞赛、省级比赛和总结表彰四个阶段实施。
1、动员部署阶段(1月)。
各高校按照通知等文件要求及时部署,建立本校竞赛的组委会、评委会,明确竞赛步骤和评审标准。
同时,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2、各高校竞赛阶段(1月—4月上旬)。
各高校举行本校预赛并准备作品参加全省竞赛。
3、全省决赛阶段(4月中下旬—5月下旬)。
组委会将在4月中下旬举行复赛,5月下旬组织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
4、总结表彰阶段(6月)。
省级竞赛组委会将评选表彰浙江省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项目和团体,并在此基础上选定作品上报全国竞赛组委会。
八、法律申明1、组委会有义务不泄露参赛作品中涉及的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
2、有关本次竞赛的所有信息必须经组委会授权后方可在媒体及推荐网站上发布;凡涉及参赛作品的相关报道,属于个体行为,参赛选手自行把握参赛作品中技术及商业内容的披露尺度,与竞赛组委会无关。
3、参赛者与其作品中经授权的发明创造或专利技术的所有人之间的纠纷与竞赛组委会无关。
第十五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

第十五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草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团省委联合省委组织部、省科协、教育厅、科技厅、省学联主办的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
第二条竞赛的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第三条竞赛的目的:引导和激励四川大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第四条竞赛的基本方式: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其职责第五条竞赛设立领导小组,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组成,负责指导竞赛活动,并对竞赛组织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提交的问题进行协调和裁决。
第六条竞赛设立组织委员会,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上一届“挑战杯”四川省竞赛高校团体积分前20名高校有关负责人组成。
组织委员会设主任、副主任若干名。
第七条竞赛组织委员会的职责如下:1,审议、修改竞赛的章程。
2,筹集竞赛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的经费。
3.投票表决竞赛承办高校。
4.议决其它应由组委会议决的事项。
第八条竞赛组织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按照竞赛组委会通过的章程组织竞赛活动并向竞赛组委会报告工作。
办公室设主任1名、副主任若干,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有关负责人担任。
第九条竞赛设立评审委员会,由主办单位聘请的相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和学者组成。
竞赛评审委员会设主任、副主任、评审委员若干名。
竞赛评审委员会经主办单位批准成立,有权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所规定的原则下,独立开展评审工作。
第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同大团字[2012]2号关于举办山西大同大学第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通知各学院、各有关单位:为了进一步推动我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浓厚校园科技学术氛围,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引导青年学生在服务山西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建设新基地、新山西的伟大实践中发奋学习,建功成才,校团委决定举办山西大同大学第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竞赛组织机构为保证大赛的顺利进行,特成立组委会和评审委员会。
1、组委会主任:冯锋、石云龙副主任:刘澜、刘宏成员:张旻、张玉生、李广君、苏佩生、常福英、王加力赵宗凌、刘文、王长顺、廉慧斌、冯贵珍、李占国、张英、杨云李建民组委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校团委办公室主任:乔永生2、评审委员会主任:乔永生、赵琦自然科学组组长:李海成员:于肯明、高贵升、李千路、霍金仙、杨春花、王福成哲学和社会科学组组长:凌建英成员:刘志华、朱少英、王霞娟、杨兴香、郝春涛、杨晓荣二、竞赛时间2012年3月——2012年12月三、竞赛的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进取、迎接挑战四、参赛条件1、凡具有我校正式学籍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均可以个人或集体形式报名参赛。
2、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2011年1月1日到2012年9月30日已完成或可以完成,并可以公开发表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或水平较高的社会实践活动成果。
3、参赛作品分三类:①以学生为主完成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②哲学社会科学类(含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每份社会调查报告应在15000字以内,每篇学术论文应在8000字以内;③科技发明制作(分为A、B两类,A类: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 类:投入较少,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
4、作品申报过程中,理、工类的学术论文须由作者写清作品的学术研究方向或所涉及的主要学科领域;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由作者写清作品的发明点和创新点。
关于举办第十二届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通知

关于举办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通知各二级学院: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推动我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激发青年学子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遴选优秀作品参加广东省“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决定举办我校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竞赛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二、组织机构(一)主办单位:教务处、科研处、校团委、校学生会。
(二)设立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校团委,负责校内竞赛及选送省比赛的具体事务。
(三)设立评委会,由校内各领域学术专家组成,负责作品评审及参加省比赛的指导。
三、活动时间:2013年10-12月四、参赛对象:我校全日制在校生五、推进步骤:1、11月13日前,各学院组织院内选拔赛;2、11月15日,以学院为单位推荐8-10份作品,报送作品《申报书》(一式四份,含电子版)至工作办公室。
3、11月18-29日,评委会初评,确定进入决赛作品。
4、12月7-14日,总决赛,作品选手参加质询、答辩。
5、12月15-21日,优秀作品展览。
六、作品要求:1、参赛项目由各学院选送,原则上从我校2012年创新训练项目中择优推荐;另行推荐优秀作品参赛的,需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并与申报作品相同或者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或专业技术人员推荐参赛。
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等不能参赛。
2、竞赛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3、参赛作品须以学生(学生团队)为主设计,独立完成,能够参加展示。
每人(每个团队)限报1件作品。
七、评审工作评审将遵循公平、公正、规范的原则,以参赛作品的科学性、学术性、先进性和现实指导性为基础标准,其中,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侧重考核基础学科学术探索的前沿性和学术性,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侧重考核与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的结合程度和前瞻意义,科技发明制作侧重考核作品的应用价值和转化前景。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2004年6月10日全国组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
??? 第二条? 竞赛的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 第三条? 竞赛的目的: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 第四条? 竞赛的基本方式: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
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其职责第五条? 竞赛设立领导小组,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组成,负责指导竞赛活动,并对全国组织委员会和全国评审委员会提交的问题进行协调和裁决。
??? 第六条? 竞赛设立全国组织委员会,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联合发起单位(含高校、新闻单位、相关企业)的有关负责人组成。
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分别委派有关负责同志作为组委会成员,各联合发起单位推荐一名主管领导作为组委会成员。
全国组织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
??? 第七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的职责如下:??? 1.审议、修改竞赛的章程和评审规则;2.筹集竞赛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的经费;3.投票表决竞赛承办高校;??? 4.议决其它应由组委会议决的事项。
? ??第八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下设秘书处,负责按照全国组委会通过的章程组织竞赛活动并向全国组委会报告工作。
秘书处设秘书长一名,由承办单位有关领导担任;设副秘书长若干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南理工大学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自1989年创办以来,日益受到高校广大师生以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被誉为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奥林匹克”。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三级赛事,分为全国赛、省赛、校内赛。
我校一直在历届“挑战杯”中均取得好成绩。
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将于2015年10月在广东工业大学举行,广东省省赛也将于2015年上半年举行。
为选拔优秀作品代表我校参加省赛,进而为在广东工业大学举行的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孵化优秀的作品,经研究,决定于今年12月上旬举办华南理工大学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一、活动时间
2014年12月至2015年3月
二、活动宗旨
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进取迎接挑战
三、竞赛目的
引导和激励我校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我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同时为广东省和全国“挑战杯”竞赛选拔作品。
四、组织机构
主办:校团委、科技处、社科处、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工作处、公共关系处、校学生会
承办:各学院团委、学生会
组委会由学校主管领导、主办单位及各学院科技创新工作小组的领导组成,组委会办公室设在校团委。
评审委员会由全校在学术上有较深造诣的专家学者代表组成。
五、参赛资格与作品申报
1.参赛资格
在我校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研究生)均可参加。
2.作品要求
(1)竞赛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该类别研究生不可参加)、哲学社会科学类(含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共三大类。
所有作品均要以学生为主设计,撰写完成,可参加展示,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先进性、理论性和现实意义,各学院报送作品总数原则上为10件,确有特别优秀的作品,可适当超报。
(2)作品完成时间
在2013年9月1日后完成的作品。
(3)参赛作品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
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超过两个;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
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
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进行申报,并划分至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类别进行评审。
(4)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六、评审奖励
1.评审方式
以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理论性和现实意义为基本标准,由各学院对上报作品进行预审,组委会办公室负责作品的资格审查,评审委员会进行书面复审和终审答辩,并提出奖励名单。
2.奖励方式
(1)竞赛按三大类作品分别设特等奖(100分)和一等奖(70分)、二等奖(40分)、三等奖(20分),发给荣誉证书,获奖作品将成为我校参加广东省“挑战杯”竞赛的重点考察对象。
(2)各学院按获奖作品(取成绩最好的10件作品)总分相应产生“挑战杯”1名、“优胜杯”6名,并评出优秀组织奖若干名。
跨学院组队的项目,得分计入申报者(或申报者代表)所在学院。
报名时间:
2014年11月7日—2014年11月20日
电子报名表发送至
arctiaozhanbei@
纸质版报名表(一式三份)
交至 27号楼 208 杨月轮
401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