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清时期河南省美洲作物的引种及其影响.

合集下载

全国各地名校2014届高三下学期二轮模拟精选历史试题(07)

全国各地名校2014届高三下学期二轮模拟精选历史试题(07)

二轮模拟精选历史试题(07)一,选择题24.“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

”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25. 某班探究课在讨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影响因素时,一位同学出示了以下图片,他想说明的观点应是()A.忠孝观念渊远流长B.小农经济具有不稳定性C.重农抑商观念根深蒂固D.海外贸易交通艰难26. 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Axial Age),“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27. 有人在评价雅典民主时说道:“在一项政策通过时,它往往能够集中多数人的智慧,从而使该政策总是显现出更实际和更安全。

”这实际上是说明雅典民主()A.有利于修正错误B.有利于监督政府行为C.有利于正确决策D.有利于促进文化发展28. 某思想家说:“(英国)是世界上抵制国王达到节制君权的唯一国家,它通过不断的努力,终于建立了合理的政府;在这个政府里,君主有无限的权力去做好事,如果想做坏事,那就双手被缚了。

”下列各项中,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史实依据是英国()A.议会的出现B.议会通过的《权利法案》C.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D.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29. “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进行远航探险时才开始。

”主要是由于()A.在此以前未出现著述世界历史的史学家B.其探险打破了人类彼此隔绝,促进了世界各民族的联系C.他们在探险过程中都记述了所到地区的历史D.其探险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30.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基本上局限于社会上层,参与其事和直接受其影响的多半是文化人、城市富有者以及几任教皇、红衣主教等高级神职人员……”(解光云主编《世界文化史》)这主要表明()A.意大利的封建专制势力强大B.资本主义萌芽还未出现C.文艺复兴运动刚刚开始D.文艺复兴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31. 爱因斯坦说:“牛顿第一个成功地找到了一个用公式清楚表达的基础,从这个基础出发,他用数学的思维,逻辑地、定量地演绎出范围很广的现象并且同经验相符合”。

2012年山东省高考压轴卷文综历史部分

2012年山东省高考压轴卷文综历史部分

2012年山东省高考压轴卷文综历史部分18.孔氏族规中规定:‚忤逆父母,凌辱尊长及纵容妻妾辱骂祖父母、父母……,笞责三十。

甚,革胙(祭品)除派。

至大反常,处死,……‛对这些族规解释不正确的是A.合乎‚三纲五常‛B.体现了儒家道德规范C.带有宗法制的特点D.有利于分配政治权力19.《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

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包括A.‚秋七月,初税田‛B.‚除井田,民得卖买‛C.‚庶人食力,工商食官‛D.‚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20.‚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地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即‘奉天承运’、‘继天立极’)。

‛下列为‚戴神圣光环‛提供相应理论基础的历史人物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李贽21.‚人之言语,轻者达数尺,重者达数丈,数丈以外,不复可闻。

自有电话,虽相去千里,而无语不可达矣。

‛上文选自光绪十三年(1887年)国文教科书中的一篇课文,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A.新式学堂开始讲授近代科学知识B.电话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C.中国受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D.中国的通讯技术得到迅速发展22.美国一著名史学家曾经说过:‚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不如说是以蒸汽机为基础。

‛这句话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蒸汽机的普遍使用,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B.使用蒸汽机驱动的交通工具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C.蒸汽机的推广,促进了近代工业城市的形成D.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工业革命,使欧洲征服了世界23.某同学在总结‚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卡片,下图为其中一张,请指出有几处错误A.1处B.2处C.3处D.4处24.1975年,邓小平访问法国时指出:‚中国是坚决支持西欧联合的。

我们认为,西欧国家为维护独立和保证自己的安全,在联合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进展,这有利于世界局势朝好的方向发展。

河南省高中历史统编版下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重点知识归纳

河南省高中历史统编版下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重点知识归纳

河南省高中历史统编版下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重点知识归纳单选题1、英国的黑奴贸易通常以“三角贸易”的形式进行。

关于“三角贸易”的示意图中,③处的“商品”应为A.黑奴B.工业产品C.茶叶、丝D.金银、原料答案:D解析:③处是从美洲到达欧洲,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欧洲殖民者从美洲掠夺了大量的金银财富和原料运到欧洲,所以③处的商品应该是金银和原料,故选D项;黑奴是非洲到美洲,即②处的“商品”,排除A项;工业产品是欧洲到非洲,即①处的“商品”,排除B项;茶叶和丝不是三角贸易中的商品,排除C项。

故选D项。

2、图中箭头所指阴影部分为历史上先后形成的贸易中心区。

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葡萄牙人的征服B.新航路的开辟C.工业革命的影响D.全球化的推进答案:B解析:通过观察、对比两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的主要原因是新航路的开辟,B项正确;葡萄牙人的征服并非欧洲贸易中心转移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比工业革命开始早了二三百年,C项错误;全球化的推进是欧洲贸易中心转移的结果而非原因,D项错误。

3、1496年,西班牙在海地建立的第一块永久性殖民地是A.圣多明各B.弗吉尼亚C.新尼德兰D.新阿姆斯特丹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96 年,西班牙在海地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圣多明各,因此A项正确,排除BCD项。

故选A项。

4、马克思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这些“革命因素的发展”最重要的作用是推动欧洲()A.出现价格革命B.商贸中心转移C.生产关系转型D.专制制度瓦解答案:C解析:据材料“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C项正确;价格革命是16—17世纪由于美洲廉价金银流入欧洲而引起的欧洲金银贬值,物价上涨,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A项;商贸中心转移指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也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B项;专制制度瓦解只是材料的一个方面,排除D项。

美洲农作物的引进对明清之际人口、经济、社会的影响

美洲农作物的引进对明清之际人口、经济、社会的影响

美洲农作物的引进对明清之际人口、经济、社会的影响作者:刘爱香来源:《资治文摘》2017年第04期【摘要】明朝中后期,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从而改变了传统的粮食结构,促进了农业生产,刺激了人口增长,一定程度上也恶化了环境,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

【关键词】美洲农作物;明清之际;人口;经济;社会我国现行的农作物,至少有50多种来自国外。

随着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更为密切。

蔬菜有苜蓿、菠菜、芸苔、胡瓜、胡豆、胡蒜等,水果有葡萄、扁桃、西瓜、石榴等,调味品有胡椒、砂糖等,与此同时,西域的烹饪方法也传入中原,如乳酪、胡饼、羌煮貊炙、胡烧肉、胡羹、羊盘肠雌解法等都是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这些农作物多以果树和蔬菜为主,鲜有粮食作物。

随着南宋海上丝绸之路的兴隆和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扩张及世界市场联系的加强,明清之际,原产美洲的玉米、番薯、豆薯、马铃薯、木薯、南瓜、花生、向日葵、辣椒、番茄、菜豆、利马豆、西洋苹果、菠萝、番荔枝、番石榴、油梨、腰果、西洋参、番木瓜、陆地棉、烟草等近30种农作物传入中国,成为这一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玉米在16世纪中叶之前传入中国闽浙沿海,由南到北传入长江流域、华北地区。

因其根系发达,耐瘠抗旱能力强,能在丘陵山地生长,所以玉米的种植大致经历了先丘陵山地后平原的过程。

如道光《遵义府志》谈到“平地居民只知种稻,山间民只知种秋禾、玉米……”。

19世纪初期,种植范围逐渐扩展到平原地区。

《植物名实图考·卷一》亦说:“又如玉蜀黍一种,于古无征,今遍种矣。

”到19世纪中期,玉米已在大江南北普遍种植。

番薯在17世纪传入中国,它适宜疏松的土壤,所以能在低山和丘陵地区得到推广。

最初在福建、广东种植,逐渐向长江流域及其江浙地区扩展,18世纪向黄河流域扩展。

(明)苏琰所撰《朱蓣疏》亦谈及万历十一至十二年(1583-1584),有人将番薯从海上传至晋江。

万历二十二至二十三年,泉州一带发生饥荒,“他谷皆贵,惟薯独稔,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由是名曰朱薯”。

高考历史复习笔记整理: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高考历史复习笔记整理: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1、农业生产的发展⑴作物推广:①棉花: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

(元朝从广东、福建推广到长江流域,种植遍及南方。

)②新品种:玉米(美洲)、甘薯(又名番薯、山芋、红薯、白薯、地瓜等,明朝从越南交趾国引进)明代引进,清代推广。

意义:使不适宜生产稻麦的贫瘠土地得到利用,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加。

这对于养活众多人口,腾出更多土地种植经济作物,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有重要意义。

⑵农产品商品化: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了专业生产区域。

这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2、手工业的进步⑴工具革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如明代浙江嘉兴使用的新式“纱绸机”。

⑵技术提高:产品种类增加;如双色套印技术广泛传播。

⑶分工细密:促进了地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如“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

⑷规模扩大,产量提高:如明朝中后期,广东佛山冶铁业,一天可出铁六七千斤。

⑸新生产关系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缓慢发展。

3、资本主义萌芽⑴产生:原因:①直接原因是明清商品经济继续繁荣。

②根本原因是农业、手工业进步和商品的繁荣,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技术和市场。

③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满足了对自由劳动力的需求,这也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时间:明中后期,江南一些地区的丝织业。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 关系)出现。

实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⑵发展:清代,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分工细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

⑶特点:①发展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②水平低,力量不足,最初多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只出现于个别地区和个别生产部门,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③稀疏出现(一些地区、部门)。

⑷受阻原因:①市场狭窄: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

②资金缺乏:地主商人用赚来的钱大量买田置地(“以末致富”,“以本守之”),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郑州市高中历史统编版下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知识点题库

郑州市高中历史统编版下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知识点题库

郑州市高中历史统编版下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知识点题库单选题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写到“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

”反映这一“冲突”的典型史实是A.世界市场开始形成B.早期殖民扩张C.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D.基督教文化的传播答案:B解析:据材料“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

”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开始了,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导致殖民地人民的反抗,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冲突的开端”,而非联系加强,A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冲突”,而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是各国国内的反封建斗争,而非“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C排除;材料未强调“基督教的传播”,而是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引发的矛盾冲突,D排除;故选B。

2、美洲大陆最早的主人是印第安人,而今他们却成为了美洲大陆人数很少的民族,白种人、黑种人的数量超越他们成为了人数最多的民族。

造成这一现象的历史原因是A.新航路的开辟B.西欧列强的殖民掠夺C.工业革命的发展D.西方文明的传播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洲混血数量较多的主要历史原因是西欧列强的殖民掠夺,如典型的三角贸易等,B项正确;ACD项是影响因素之一,但是并非是主要原因,排除。

故选B项。

3、…欧洲人向美洲输出工业品,及其用工业品(从非洲)换来的黑人奴隶,在美洲换成白银,再把这些白银运往亚洲,换取亚洲的生丝、绸缎棉布、瓷器、茶叶、香料、胡椒,运回欧洲。

材料说明A.新航路开辟后洲际经济联系大大加强B.亚洲和美洲已成为西方工业品市场C.掠夺美洲是西欧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D.亚洲成为当时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欧洲、美洲、非洲以及亚洲之间的贸易往来。

传入中国的美洲作物

传入中国的美洲作物

比赛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并且承担一切后果。

也许,常常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刚刚还在为抓到一个小鸟球而欢呼雀跃,下一刻大风就把小白球吹跑了;或者你才在上一个洞吞了柏忌,下一个洞你就为抓了老鹰而兴奋不已。

一、传入中国的美洲作物1492年,哥伦布重新发现美洲,引发了欧洲人对这块所谓“新大陆”的注意。

在美洲成功殖民后,16世纪后期,西班牙人进而在南亚的菲律宾建立殖民地,一些美洲农作物开始传入菲律宾,再由菲律宾传到南洋各地,并进一步传到中国。

美洲作物的引种与传播成为明清时期我国农作物引进的一个显著特点。

传入中国的美洲作物计有玉米、番薯、豆薯、马铃薯、木薯、南瓜、花生、向日葵、辣椒、番茄、菜豆、利马豆、西洋苹果、菠萝、番荔枝、番石榴、油梨、腰果、可可、西洋参、番木瓜、陆地棉、烟草等近30种。

玉米(Zea mays L.),禾本科玉米属植物,原产美洲的墨西哥、秘鲁。

我国古代称番麦、御麦、玉麦、苞米、珍珠米、棒子等。

至迟明代传入我国。

嘉靖三十四年(1555)《巩县志》已有“玉麦”的名称,但明确而详细的记载则见于三十九年(1560)甘肃的《平凉府志》卷11:“番麦,一曰西天麦,苗叶如蜀秫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实。

实如塔,如桐子大,生节间,花炊红绒在塔末,长五、六寸,三月种,八月收。

”此外,(明)田艺衡《留青日扎》和李时珍《本草纲目》均有记载。

番薯(Ipomoea batatas(Lam.)L.),旋花科甘薯属栽培种,一年生或多年生藤本植物。

又名金薯、朱薯、玉枕薯、山芋、甘薯、地瓜、红苕、白薯、地瓜、红薯等,原产中、南美洲,主要用作粮食和蔬菜。

宋元以前中国文献中屡见“甘薯”的记载,但那时所说得甘薯是薯蓣科植物的一种,而我们现在所说得甘薯则是旋花科植物,明万历年间传入我国。

自它被引种到中国以后,因其形似我国原有之薯蓣科得甘薯,有人便称之为甘薯,久而久之,甘薯一词几为旋花科的番薯所独占。

豆薯(Pachyrrhizus erosus(L.) Urban),豆科豆薯属中能形成块根的栽培种。

明清河南粮食作物的地理分布及结构变化_

明清河南粮食作物的地理分布及结构变化_
马雪芹
河南古为豫州 ,地处天下之中 ,地形多样 ,气候温和 ,适宜多种 粮食作物的生长。 明清两代本省粮食作物的嬗变兴替具有承前启 后的时代特征。因而搞清楚这一时期粮食作物的布局情况 ,对发展 现代农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 麦类
麦类包括小麦、大麦、荞麦等几种 ,其中最重要者为小麦。 小麦古称“来” ,是隔年生农作物 ,适应性较强 ,具有一定的耐 低温和耐旱能力 ,是北方人民的主要食粮 ,素有“麦类之长”的美 誉。 河南的自然条件很适宜冬小麦的生态要求 ,其南北兼有的气 候特征使小麦越冬期既不易受冻害 ,又不致因冬温过高造成分蘖 过多而影响质量 ,因而是全国冬小麦生长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 小麦在河南久有栽培 ,唐宋以后 ,地位日益提高。 唐代河南作 为陪都洛阳所在地 ,是李唐王朝经常就食的地方 ,面粉即为当时主 食。 宋代 ,有关河南小麦的记载屡见不鲜 ,如苏轼《栾城集》多次提 到小麦的播种、收获问题。 《金史· 张开传》云“河南之地最宜麦”。
清代小麦种植较之明代有了很大发展 ,首先表现在小麦地位 的提高及人们对于小麦的重视程度上。 清初王士俊在《劝农歌》中 反复强调要种好二麦②。康熙、乾隆两位皇帝的诗作中也多次提到 河南的小麦 ,如“封题新麦白如霜”、“青豫麦为秋”、“待雨播秋麦”、 “来牟知遍种 , 扑阡陌”、“豫省麦为秋”、“中州土脉厚 ,更以麦 为天”等③。 这时的小麦不光是中上人家的重要食品 ,而且一般百 姓也多以此为饭 ,故“艺最广”④。 康熙时期 ,开封、河南、陈州等府 的小麦都被排到本府物产的首位⑤。 各县物产中小麦居首位的有 40多个 ,豫北有汲县、滑县、孟县、武陟、临漳、武安 ; 豫西区有新 安、孟津、灵宝、宜阳、洛阳、偃师等 ; 豫东区有许昌、密县、禹县、长 葛 、太 康、 杞县 、兰 阳、 汜水 、西 华 、陈 州、 鄢 陵、 考城 、阳 武 、鹿 邑 、扶 沟、仪封、通许 ;南阳区有裕州 ,泌阳、南阳、内乡等 ;豫南区有汝南、 息县、西平、淮阳、新菜等等⑥ ,这仅是指翻检到的方志而言 ,实际 上小麦占物产首位的县份肯定比上述要多 ,“麦为上”、“麦为贵”、 “一麦抵三秋”、之说已很普遍。对小麦的记载更加细致。如豫东平 原的太康县“小麦种植占多数” ,其品种有白麦、五花头、小红麦等。 白麦适宜种植于高沙之地 ,色粒俱佳 ,但收成不是很高 ,年丰肥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明清时期河南省美洲作物的引种及其影响明清原产美洲作物玉米、番薯以及烟草的传入,不仅使河南省农作物的种类更加多元化,而且也使得河南在多个领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农业上、社会经济上以及饮食生活等方面。

另外,这些农作物的引种在解决河南省粮食短缺问题、缓和人口压力上也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促使了河南的粮食结构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一直以来,关于这些作物的引种及其所带来的影响,有诸多学者如佟屏亚、吴晗、王克勤等做过研究,但专门研究它们在河南省的引种及影响的论著却寥寥无几。

本文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旨在对我省以后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玉米的引种(一)玉米的引进玉米,学名玉蜀黍,有御麦、玉高粱、番麦、玉麦等别称,最初源自于南美洲墨西哥、秘鲁等地区。

有关玉米在中国引种的具体时间以及路径有不同的说法,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玉米是哥伦布环球航行到达美洲发现后陆续传到全球其他国家,不久传到中国的。

通常认为有关玉米的最早记录是明代正德六年的《颍州志》,里面已有“玉米”[1](P41)一词的记载,还提到玉米的种植范围大致是安徽北部一带。

河南是北方较早引种玉米的省份之一,嘉靖年间的《巩县志》已记有“曰玉麦”。

[2](卷3,土产·谷之属)由此可见,最晚在明朝嘉靖年间河南已经有玉米引种。

(二)玉米的传入途径对于玉米传入中原地区的途径,根据史料以及相关学者的研究,应是通过两条路线传入的。

一是西南路线,梁家勉先生认为:“玉米最早可能是从印度、缅甸传入云南,再从云南传到黄河流域。

”[3](P485)一是西北路线,由西北陆路传入陕甘地区,然后再传入中原地区。

嘉靖三十九年《平凉府志》记载有:“番麦,一曰西天麦。

”明人李时珍说:“玉蜀黍种出西土。

”佟屏亚先生也认为,玉米最早可能是从西北边疆进入内陆地区的。

”[4](P41-48)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河南处于北方的内陆地区,但因其有着地处中原、交通便利的优势,所以能在北方省份中较早的引种玉米。

总的来说,在西北方向玉米大多是由中亚细亚沿着丝绸之路引进我国,然后经过甘肃等地而进入河南;在西南方向是由印度、缅甸引进我国云南地区,再由云南传到河南省份的。

(三)玉米的传播种植明清玉米传入河南后的传种大致历经了三个发展时期。

第一阶段:明末清初,玉米的传种速度较慢。

明代嘉靖年间也只有《鄢陵志》卷三、《尉氏县志》卷一、《襄城县志》卷一、《巩县志》卷三将玉米列入该县的物产项目之中。

而到了清初,河南也只有几个县的《物产考》里添加了有关玉米的记录[5](P51)。

当时河南地区的人民长期还是以种植麦粟为主。

第二个阶段:乾嘉、道光时期,玉米的传种速度显然加快。

在当时河南的地方县志中大多有了关于玉米的记载,如乾隆年间的《嵩县志》记载:“玉黍,粒大如豆,粉似麦而青……”[6](卷15,食货)道光年间的《许州志》:“玉蜀秫……玉麦。

”[7](卷1,方舆·土产)另外,在当时的河南,玉米因其“盘根极深,西南山陡绝之地最宜……”,[6](卷15)所以在这个时期相对于平原地区,玉米在山区的接受力度要大得多,但在粮食作物中玉米所占的比重仍不大。

如清乾嘉年间扶沟县玉米仅“以吠小儿”。

[8](卷6)第三阶段:进入十九世纪后向全省快速发展。

进入19世纪后,由于当时河南人口的快速增长,玉米种植不但持续向山区拓展,也较快向平原区域延伸。

另外,由于栽培技术的提高,玉米的单位亩产量也逐渐超越了高粱、小米,不论是在贫瘠的山地还是肥沃的平原,玉米的种植越来越普遍。

如阳武县玉米开始“近年种者颇多”[9](卷一,物产),方城县玉蜀黍“为出产大宗”。

[10](卷5,物产·植物)因此总体上来说到了民国年间,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玉米已逐渐成为了当时河南省比较重要的粮食作物。

二、番薯的引种(一)番薯的引进番薯,旋花科草本植物,又称甘薯、红薯、地瓜等,源自中南美洲墨西哥、哥伦比亚一带,约在明代万历年间引入我国。

最初大概在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陆路由葡萄牙人将它带到印度、印尼以及非洲沿海等地。

同时海路由西班牙人将它带到南洋、西太平洋菲律宾地区。

河南处于中国内陆,可以说是北方地区中较早引种番薯的省份之一。

据悉康熙二十九年《上蔡县志》中就已出现了“地瓜”[11](卷4,物产·瓜类)一词。

(二)番薯的传入途径番薯在最初传入我国时,它的引种也仅局限于闽粤两地。

据周亮工《闽小纪》记载:“初种于漳郡,渐及泉州,渐及莆(田),近则长乐、福清皆种之……”[12](卷3,番薯)那番薯具体又是如何传入我省地区呢?据周源和对番薯传播路线的划分可知番薯传入中原地区有两条路线:一是东路方向,番薯由泉州—长乐沿海路直达河南等省份地区,并且是绕过浙江、江苏直接从海路北上传入河南的;一是中路方向,从广州、韶关经衡阳、武昌等到南阳盆地,然后再远至中原地区。

[13](P85)(三)番薯的传播种植虽然在康熙年间河南省就有番薯的记载,但它的大范围种植传播主要是在乾隆年间。

番薯在这一期间的传播种植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乾隆前期番薯已在河南的汝州、鲁山等地推广开来。

如乾隆八年《汝州续志》记载到:“红薯,……州守宋名立觅种教艺,人获其利,种者寖多。

”[14](卷4,物产)乾隆八年鲁山县“(番薯)今蔓延鲁邑矣”[15](卷1,物产·蔬类)。

但总的来说范围不大。

第二阶段:乾隆中期番薯已遍布河南全省,特别是中部、北部各州县已大面积的种植。

林龙友先生的《金薯咏》说到:“孰导薯充谷,南邦文献存。

种先来外国,栽己遍中原。

”[16](P139)可见其范围之广。

第三阶段:乾隆后期河南连年灾重,因乾隆皇帝本人以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广,这一时期番薯种植愈加普遍,种植推广更加迅速。

据记载,乾隆皇帝曾令河南巡抚毕沉、富勒浑等人到福建买薯藤,“采备小薯藤薯,……广为如法栽植,以其接济民食”。

[17](P1388)另外乾隆帝更是下令毕沉,让其将陆耀的《甘薯录》“多为刊布传抄”,[17](P1388)让农民了解学习。

可见清代番薯能够在河南广泛种植与乾隆皇帝以及地方政府的重视是密不可分的。

三、烟草的引种(一)烟草的引进烟草,又名相思草,是公认的一种嗜好作物,吸食烟草能使人为之沉醉,长此以往便会上瘾,致使吸食的人一旦沾染就难以戒掉,故而吸食烟草的人比较多。

烟草是哥伦布环球航行时在美洲的多巴哥岛被发现然后带回欧洲的,随后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河南最早传入烟草的地区是处于南部的邓州,邓州名产“邓片”清初顺治年间就已经非常出名。

[18](P169)明代河南的文献鲜有关于烟草的记载,清代有关烟草的记载才多了起来,如康熙年间的《鹿邑县志》记载有:“旧志俱不载烟草,今则遍地栽之。

”[19](卷1,P14)(二)烟草的传入途径吴晗在《谈烟草》中谈到了烟草引入我国的三条路径:第一条是由交趾引入广东;第二条是由菲律宾传至漳州、泉州;第三条路径是由日本至朝鲜再到辽东。

[20](P39-42)张介宾曾在其《景岳全书》里提到:“烟草自古未闻,近自我朝明万历(1573—1620)时,出于闽广之间,自后吴、楚地土皆种植之,……今则西南一方,无分老幼,朝夕不能间矣。

”[21](卷48,本草•隰草)由此可见烟草应是由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传入河南的,且至迟在明朝万历年间中国就已有烟草种植的记载。

另外张玲在《清代河南烟草的种植与分布》中也提到,早在明崇祯十五年邓县便开始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引种烟草。

[18](P168)(三)烟草的传播种植河南省明代烟草的传播种植因相关文献资料记载太少,所以不太清楚。

仅知从邓州开始引种烟草之后,逐步扩散到其他地区。

清代,河南烟草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其种植区域也开始遍布全省。

清中前期,烟草逐渐开始向其他地区推广,如乾隆元年至三年,新县一带引进了晒红烟,并较快的向襄城县、郏县、禹州等地发展,“晒红烟叶深红色,……至今仍不失为市场佳品”。

[22](P146)清末是河南种植烟草的全胜时期,成为了黄河流域各省中烟草种植发展最快的省份。

其中尤以南阳地区的邓州种烟之风盛行,“纵横数十里,皆烟田”[23](p443)。

据清末的有关史料统计,河南烟叶种植面积达七十五万余亩,排列全国第一;年产113539200斤,位居全国第二,占总产量884127294斤的12.84%。

[24](卷382,实业)可见当时的河南就已成为了国内重要的烟草产地。

四、河南省引种美洲作物带来的影响(一)对农业的影响有的学者认为,自古以来中国粮食生产史上曾有过两次“革命”。

第一个革命是北宋真宗祥符五年(1012年)以后,在南方长江淮河一带耐干旱且早熟的占城稻逐渐传播种植,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稻米生产量的加大。

第二个革命就是16世纪美洲原产作物玉米、番薯、烟草等的引种,大大加快了我国农业生产的积累。

因此不得不说美洲作物的引种对农业生产有着较大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了耕地面积众所周知,玉米对各类土质以及地理、水利、气候等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而且又耐干旱产量高。

如乾隆《嵩县志》提到玉米:“盘根极深,西南山陡绝之地最宜。

”[6](卷15)《齐民四术》中提到:“玉黍,……生地瓦砾山场皆可植,其嵌石砷尤耐旱,宜勤锄,不须厚粪,旱甚亦宜溉,……收成至盛,工本轻,为旱种之最。

”[25](农一,农政·辨谷)由于玉米的这种特质,使其更有利于河南西部、北部以及西南部山区和黄河两岸地区土地的开发利用,从而增加了农作物的耕种面积。

同玉米相比,番薯的适应能力更强,且易栽种、耐水旱,“痔土沙砾之地,皆可以种”。

[26](P4436)另外,郭云陞先生还特别强调了河南杞县、新郑地区的高沙地对番薯的充分利用,“杞县及新郑县有种干红薯于高沙地者,……干白薯性喜燥,宜种高沙地。

杞县及新郑县有种干白薯于高沙地者”[27](P397)。

可见,番薯对中原山地瘠土以及高沙地的开发利用有着巨大的意义。

2.提高了粮食产量玉米产量比较高,包世臣在《齐民四术》中有说到玉米“收成至盛,工本轻,为旱种之最”[25](农一,农政·辨谷)。

严如熤在《三省边防备览》里也记载:“包谷高至一丈许,一株常二、三包,上收之岁一包结实千粒,中岁每包亦五六百粒,种一收千,其利甚大。

”[28](卷11,策略)可见玉米与当时的其他作物相比,产量不可谓不高。

番薯的亩产量也惊人,单位面积亩产量竟高达数千斤,王象晋先生也曾指出番薯的产量极高:“扑地传生,一茎蔓延至数十百茎,节节生根,一亩种数十石,胜于种谷二十倍。

”[29](亨部,蔬谱·甘薯)3.改变了农作物结构明清美洲作物的引种使得中原人民原有的传统农作物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最初河南以稻、黍、稷、粱等五谷杂粮为主要的种植作物,但由于玉米、番薯以及烟草的大面积种植,原有的种植结构已发生了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