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作物的传播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合集下载

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影响①曹玲(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95)《古今农业》2005/3[摘要]明清时期美洲粮食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传入我国,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本文从耕地面积扩大、粮食亩产量提高和粮食总产量增加及粮食作物结构变动情况考察它们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又从山区开发、粮食商品化、经济作物种植及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等几方面考察它们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美洲粮食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粮食生产;作物结构;社会经济明清时期原产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的传入,不但增加了我国作物的种类,同时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不仅有利于我国缺粮问题的解决,使人口压力有所缓和,也使我国粮食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长期以来,关于这些作物的传入和传播问题,有很多学者如何炳棣、陈树平、郭松义、曹树基等[1]做过研究,但专门探讨它们对我国社会各方面产生影响的论著寥寥无几,多数是在研究传播问题时涉及某一个方面或只是限于简单的结论,缺乏深入分析。

本文旨在综合多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对这些新作物的传入所产生的影响做出正确评价。

一、美洲粮食作物在我国的传入及传播过程明清时期我国人口增长很快,与此同时耕地面积增幅不大,由此造成人均耕地急剧下降,粮食短缺问题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此时也正是中西交通相对发达时期,原产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明中叶开始陆续被引入我国。

玉米约于16世纪中叶分3路传入我国,分别是西北陆路自波斯、中亚至我国甘肃,然后流传到黄河流域;西南陆路自印度、缅甸至云南,然后流传到川黔;以及东南海路由东南亚至沿海闽广等省,然后向内地扩展。

从明中叶到清乾隆前,这近两百年时间里玉米仅限于在我国个别省份小范围种植,尚处于被大众认识阶段。

乾隆中期到嘉庆、道光年间,是玉米大规模推广时期,此时人们开始认识到玉米的广泛适应性和高产意义,纷纷种植。

历史小论文示例:从文明史观上谈经济全球化

历史小论文示例:从文明史观上谈经济全球化

历史小论文示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蔬菜果树,也有烟草、陆地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原料,总数接近30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美洲作物的传播与发展……适应了人们对营养和享受多方面的需要……——王思明《美洲作物的传播及其对中国饮食原料生产的影响》作物,诸如茶树、柑摘、櫻桃等输入美洲。

欧洲人的饮料一下子丰富起来,他们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和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

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

说到全球化的启动,人们往往过分强调了新旧大陆文明的碰撞和交流,忽视甚至无视了旧大陆之间文明交流的加强。

其实旧大陆之间不同文明的碰撞和交流也是极重要的内容,尤其是欧洲和中国思想文化的交流。

―――一计翔翔、周百鸣《地理大发现探幽》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谈谈你对全球化的认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不少于200字)参考答案:从文明史观上谈对全球化的认识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各地经济文化政治联系,互相渗透现代政治、物质、精神文明。

(1)新航路开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第一次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系,通过贸易、传教等活动,商品、人员、物种实现了世界范围的流动,包括文化在内的不同文明之间交流逐渐频繁;(2)物质文明的交流,如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烟草、陆地棉西方作物的引进,同进也有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输入美洲。

欧洲人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和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物种的交流,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3)精神文明的交流,特别是中国与欧洲思想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西方现代文明的成长;在世界各种文明的碰撞、交流融合中,世界各地联系也进一步加强,全球化不断发展。

中外农作物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中外农作物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中外农作物交流及其历史影响世界上有多个农作物起源地区,这些作物传播到世界各地。

小麦玉米是我们的日常粮食,白菜萝卜是我们的传统蔬菜,但仔细考察,这些日常和传统,竟然都是外来的。

农作物各有根源,但经过时间的积累和人类的坚持,农作物已无国界。

世界四大农业起源区与主要作物世界有四个农业起源中心区:北非、西亚、中国、中南美洲。

北非起源区的农作物有高粱、非洲小米等,牲畜有毛驴等;西亚起源区的农作物有大麦、小麦、黑麦、豆类等,牲畜有山羊、绵羊、牛等,最早的蜜蜂养殖也出现在这一地区;中国起源区的农作物有水稻、小米、糜子、大豆、荞麦、茶等;牲畜有猪、鸡、狗等,还驯化出了特色经济昆虫——蚕;中南美洲起源区的农作物有玉米、马铃薯、红薯、南瓜、花生、西葫芦、辣椒等,牲畜有驼羊、荷兰猪等。

中外农作物交流的主要路线与时段中国很早就与其他农业起源之间进行交流,既有农作物的外传,也有农作物的引进。

从中外农作物交流的路线上看,有陆路和海路两条路线。

先秦至隋唐,农作物交流以陆路为主,宋元以后,海路成为主要交流路线。

陆路可以分为两条:一是北面的草原通道,二是南面的绿洲通道。

两条路线的西端相同,从西亚到达中亚,在中亚地区分成南北两路,北路从阿尔泰山脉以北沿蒙古高原东进,一直到达东北地区,或向南进入中国腹地;南路进入新疆沿河西走廊到中原地区。

以张骞凿空西域为界,在此之前草原通道更重要,在此之后绿洲通道更重要,丝绸之路也主要指经过河西走廊的这条绿洲通道。

宋元以后,海上贸易兴起,从海路传入的作物日益增多,海路成为作物传入的主要路径。

海路交流以地理大发现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段为宋元时期,主要传入原产西亚、南亚和东南亚的物种,后段为明清时期,大量原产美洲大陆的作物从海上传入。

中国原产作物的向外传播中国是重要的农作物起源区,中国驯化的农作物一百多种,有多种作物传播到世界各地,极大影响了各地的食物构成和历史进程。

从很早开始,中国就有作物传入其他地区,例如在距今7000至8000年左右,起源于中国的糜子即传入西亚、欧洲,距今4000年前,小米也传播到了欧洲。

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美洲原产作物,如玉米、马铃薯、花生、烟草等,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逐渐传播至全球,其中包括中国。

这些作物的传入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农业生产和食物供应,同时也对中国的社会经济、人口分布、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些影响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更全面地理解美洲原产作物对中国社会的重要性。

本文将回顾美洲原产作物传入中国的历史过程,包括其传播路径、时间节点以及在中国各地的分布情况。

接着,本文将分析这些作物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如提高粮食产量、改变作物种植结构等。

本文还将探讨美洲原产作物对中国人口分布和人口增长的影响,以及它们如何促进了中国内部贸易和经济的发展。

除了上述方面,本文还将关注美洲原产作物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

这些作物的传入不仅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中国的宗教信仰、节日习俗等方面。

本文还将讨论美洲原产作物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角色,如它们如何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本文将全面研究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期为我们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提供更多新的视角和启示。

二、美洲原产作物在中国的传播历程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并在中国广泛传播,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这一过程起始于明朝末期,伴随着航海家们的探险和海外贸易的兴起,玉米、番薯、马铃薯等美洲作物开始逐渐进入中国。

初期,这些新引进的作物主要在沿海地区种植,由于它们的产量高、适应性强,很快得到了当地农民的认可。

随后,随着这些作物的种植技术逐渐传播,它们开始向内陆地区扩散。

到了清代,美洲原产作物的种植已经遍布全国各地,成为了中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播过程中,美洲原产作物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农业生产结构,也对中国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方面,这些作物的广泛种植提高了粮食产量,缓解了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压力,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交流(三)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交流(三)

△回回豆子△马克·波罗像△大运河等水产品肴馔,多取法于南方。

在《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庚集《饮食类》中,还收录有生肺、酥油肺、琉璃肺、水晶鲙、鱼鲙、鲙醋、肝肚生、聚八仙、假炒鳝、水晶冷淘鲙等11味“南下酒”和千里肉、干咸豉、法煮羊头、法煮羊肺、牛肉瓜齑、骨炙、红熝腊、川炒鸡、熝鹅鸭、鹌雀兔鱼酱、一了百当、马驹儿、盘兔、罯兔、粉骨鱼、酥油骨鱼等△鱼虾蟹等水产品椒)、菜豆(四季豆),引进的油料作物有花生、向日葵,引进的水果有菠萝、番荔枝(佛头果),此外还有吸嗜品“淡巴菰”(烟草)。

美洲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丰富了中国的粮食、蔬果、油料品种,增加了中国粮食的总产量,缓解了明末以来中国人口迅速增长所造成的粮荒,有效地改善了中国传统的膳食结构,对增强中国人的体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美洲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不仅对中国饮食文化有重大的影响,对整个明清社会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不过,从引进美洲农作物到明朝灭△郑和下西洋路线图亡,由于时间较短,除番薯获得了较大面积的推广外,其他农作物在明末大多处于刚刚引进的“尝鲜”阶段,并未获得广泛的传播,其作用远未发挥出来。

(二)国内各民族的饮食文化交流明朝建立后,沿袭唐宋时期的“茶马贸易”,对边疆游牧民族实行羁縻政策,促进了内地汉族与边疆游牧民族的饮食文化交流。

在明代的边疆游牧民族中,蒙古族与明中央政权交往最为密切。

明初,占据中原的蒙古贵族北遁大漠。

明中期后,瓦刺、鞑靼两部,先后称雄于北方草原。

明朝与蒙古诸部时有和战。

战争时期,掠夺是双方饮食文化交流的暴力形式,如明初蓝玉率大军攻破北元,获马驼牛羊十万。

和平时期,双方多以贡赐和贸易的形式进行饮食文化交流。

永乐十二年(1414年),鞑靼的阿鲁台派遣使者来明朝会,永乐皇帝赏赐给50石米和一些干肉、酒糗等。

产品。

明朝政府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后,双方开市贸易,有力地促进了内地汉族和蒙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在内地,汉族与兄弟民族的饮食文化交流也十分密切。

美洲作物的传播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美洲作物的传播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美洲作物的传播及其对中国的影响(2012-01-07 12:35:32)1492年,哥伦布重新发现美洲,引发了欧洲人对这块所谓“新大陆”的注意。

在美洲成功殖民后,16世纪后期,西班牙人进而在南亚的菲律宾建立殖民地,一些美洲农作物开始传入菲律宾,再由菲律宾传到南洋各地,并进一步传到中国。

美洲作物的引种与传播成为明清时期我国农作物引进的一个显著特点。

传入中国的美洲作物计有玉米、番薯、豆薯、马铃薯、木薯、南瓜、花生、向日葵、辣椒、番茄、菜豆、利马豆、西洋苹果、菠萝、番荔枝、番石榴、油梨、腰果、可可、西洋参、番木瓜、陆地棉、烟草等近30种。

玉米(Zea maysL.),禾本科玉米属植物,原产美洲的墨西哥、秘鲁。

我国古代称番麦、御麦、玉麦、苞米、珍珠米、棒子等。

至迟明代传入我国。

嘉靖三十四年(1555)《巩县志》已有“玉麦”的名称,但明确而详细的记载则见于三十九年(1560)甘肃的《平凉府志》卷11:“番麦,一曰西天GAGGAGAGGAFFFFAFAF麦,苗叶如蜀秫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实。

实如塔,如桐子大,生节间,花炊红绒在塔末,长五、六寸,三月种,八月收。

”此外,(明)田艺衡《留青日扎》和李时珍《本草纲目》均有记载。

番薯(Ipomoea batatas(Lam.)L.),旋花科甘薯属栽培种,一年生或多年生藤本植物。

又名金薯、朱薯、玉枕薯、山芋、甘薯、地瓜、红苕、白薯、地瓜、红薯等,原产中、南美洲,主要用作粮食和蔬菜。

宋元以前中国文献中屡见“甘薯”的记载,但那时所说得甘薯是薯蓣科植物的一种,而我们现在所说得甘薯则是旋花科植物,明万历年间传入我国。

自它被引种到中国以后,因其形似我国原有之薯蓣科得甘薯,有人便称之为甘薯,久而久之,甘薯一词几为旋花科的番薯所独占。

豆薯(Pachyrrhizus erosus(L.)Urban),豆科豆薯属中能形成块根的栽培种。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

又名凉薯、地瓜、土瓜、沙葛、新罗葛,是一种既可当水果又能当蔬菜的作物。

传入中国的美洲作物

传入中国的美洲作物

比赛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并且承担一切后果。

也许,常常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刚刚还在为抓到一个小鸟球而欢呼雀跃,下一刻大风就把小白球吹跑了;或者你才在上一个洞吞了柏忌,下一个洞你就为抓了老鹰而兴奋不已。

一、传入中国的美洲作物1492年,哥伦布重新发现美洲,引发了欧洲人对这块所谓“新大陆”的注意。

在美洲成功殖民后,16世纪后期,西班牙人进而在南亚的菲律宾建立殖民地,一些美洲农作物开始传入菲律宾,再由菲律宾传到南洋各地,并进一步传到中国。

美洲作物的引种与传播成为明清时期我国农作物引进的一个显著特点。

传入中国的美洲作物计有玉米、番薯、豆薯、马铃薯、木薯、南瓜、花生、向日葵、辣椒、番茄、菜豆、利马豆、西洋苹果、菠萝、番荔枝、番石榴、油梨、腰果、可可、西洋参、番木瓜、陆地棉、烟草等近30种。

玉米(Zea mays L.),禾本科玉米属植物,原产美洲的墨西哥、秘鲁。

我国古代称番麦、御麦、玉麦、苞米、珍珠米、棒子等。

至迟明代传入我国。

嘉靖三十四年(1555)《巩县志》已有“玉麦”的名称,但明确而详细的记载则见于三十九年(1560)甘肃的《平凉府志》卷11:“番麦,一曰西天麦,苗叶如蜀秫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实。

实如塔,如桐子大,生节间,花炊红绒在塔末,长五、六寸,三月种,八月收。

”此外,(明)田艺衡《留青日扎》和李时珍《本草纲目》均有记载。

番薯(Ipomoea batatas(Lam.)L.),旋花科甘薯属栽培种,一年生或多年生藤本植物。

又名金薯、朱薯、玉枕薯、山芋、甘薯、地瓜、红苕、白薯、地瓜、红薯等,原产中、南美洲,主要用作粮食和蔬菜。

宋元以前中国文献中屡见“甘薯”的记载,但那时所说得甘薯是薯蓣科植物的一种,而我们现在所说得甘薯则是旋花科植物,明万历年间传入我国。

自它被引种到中国以后,因其形似我国原有之薯蓣科得甘薯,有人便称之为甘薯,久而久之,甘薯一词几为旋花科的番薯所独占。

豆薯(Pachyrrhizus erosus(L.) Urban),豆科豆薯属中能形成块根的栽培种。

高中历史第1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梯度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高中历史第1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梯度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一单元第2课一、素养达标1.地理大发现后,欧洲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种新的食物——马铃薯。

由于《圣经》中没有提到这种食物,教会禁止人们食用,但是饥饿的穷人打破了禁忌,此后这种食物迅速普及。

这说明( B )A.新物种冲击了教会的权威B.新物种的传播是曲折的C.教会对人们的控制很严格D.当时欧洲阶级矛盾尖锐解析:由材料中教会禁止食用新食物,而饥饿的穷人迫于生计打破禁忌,使新食物迅速普及,说明新物种的传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B项正确;其他三项皆与材料主旨不符。

2.下表是我国部分地区最早种植甘薯时间表,这说明当时我国( A )A.甘薯种植已经比较广泛B.甘薯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C.与美洲的经济交往频繁D.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解析:从种植甘薯的地区看出,甘薯种植已经比较广泛,故选A项;B、C、D三项均与材料无关,排除。

3.(2022·永州)“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花生和番茄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

”这一现象表明( C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B.物种实现了世界性的自由流动C.物种交流丰富了亚欧社会生活D.商品输出成为殖民扩张的手段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各种作物的传播养活更多的人口,丰富了亚欧社会生活,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A项;材料反映物种交流丰富了亚欧社会生活,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殖民扩张,排除D项。

4.(2022·湖北高二期末)紫茎泽兰原产于墨西哥,19世纪作为观赏植物在世界各地引种,因其繁殖力强而侵占草地、损耗土壤肥力和易引起过敏性疾病,后被列为全球性入侵物种。

据此( D )A.人类应该消灭紫茎泽兰等物种B.外来物种引进适应了生态环境C.物种传播是西方对外侵略手段D.引进物种应该了解其生物特征解析:根据“19世纪作为观赏植物在世界各地引种,因其繁殖力强而侵占草地、损耗土壤肥力和易引起过敏性疾病,后被列为全球性入侵物种”可知,引进物种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说明引进物种应该了解其生物特征,D项正确,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人类应该消灭紫茎泽兰等物种,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物种传播是西方对外侵略手段,排除C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洲作物的传播及其对中国的影响(2012-01-07 12:35:32)1492年,哥伦布重新发现美洲,引发了欧洲人对这块所谓“新大陆”的注意。

在美洲成功殖民后,16世纪后期,西班牙人进而在南亚的菲律宾建立殖民地,一些美洲农作物开始传入菲律宾,再由菲律宾传到南洋各地,并进一步传到中国。

美洲作物的引种与传播成为明清时期我国农作物引进的一个显著特点。

传入中国的美洲作物计有玉米、番薯、豆薯、马铃薯、木薯、南瓜、花生、向日葵、辣椒、番茄、菜豆、利马豆、西洋苹果、菠萝、番荔枝、番石榴、油梨、腰果、可可、西洋参、番木瓜、陆地棉、烟草等近30种。

玉米(Zea maysL.),禾本科玉米属植物,原产美洲的墨西哥、秘鲁。

我国古代称番麦、御麦、玉麦、苞米、珍珠米、棒子等。

至迟明代传入我国。

嘉靖三十四年(1555)《巩县志》已有“玉麦”的名称,但明确而详细的记载则见于三十九年(1560)甘肃的《平凉府志》卷11:“番麦,一曰西天麦,苗叶如蜀秫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实。

实如塔,如桐子大,生节间,花炊红绒在塔末,长五、六寸,三月种,八月收。

”此外,(明)田艺衡《留青日扎》和李时珍《本草纲目》均有记载。

番薯(Ipomoea batatas(Lam.)L.),旋花科甘薯属栽培种,一年生或多年生藤本植物。

又名金薯、朱薯、玉枕薯、山芋、甘薯、地瓜、红苕、白薯、地瓜、红薯等,原产中、南美洲,主要用作粮食和蔬菜。

宋元以前中国文献中屡见“甘薯”的记载,但那时所说得甘薯是薯蓣科植物的一种,而我们现在所说得甘薯则是旋花科植物,明万历年间传入我国。

自它被引种到中国以后,因其形似我国原有之薯蓣科得甘薯,有人便称之为甘薯,久而久之,甘薯一词几为旋花科的番薯所独占。

豆薯(Pachyrrhizus erosus(L.)Urban),豆科豆薯属中能形成块根的栽培种。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

又名凉薯、地瓜、土瓜、沙葛、新罗葛,是一种既可当水果又能当蔬菜的作物。

原产中美洲,后由西班牙人传入菲律宾,可能后来从新罗经海道传入我国福建[1]。

中国西南、华南地区和台湾省种植较多。

马铃薯(Solannum tuberosumL.),一年生茄科茄属草本植物。

我国亦称洋芋、土豆、山药蛋、地蛋、荷兰薯。

原产南美洲秘鲁和玻利维亚的安第斯山区,为印第安人所驯化。

大约1570年传入西班牙,1590年传入英格兰,1650年左右传入中国。

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大戟科木薯属栽培种,世界三大薯类之一。

起源于热带美洲,16世纪末传入非洲,18世纪传入亚洲。

中国于19世纪20年代引种栽培,遍种于长江以南,其中以两广、福建台湾为最。

蕉芋(Canna edulis Ker.),美人蕉科美人蕉属栽培种。

别名蕉藕、姜芋,原产安第斯山脉。

公元前2500年在哥伦比亚驯化,1821年传入日本,1948年引入中国,福建、江西、浙江等地有少量栽培。

花生(Arachis hypogaeaL.),原产美洲。

我国亦称长生果、落花生、落地松、万寿果、番豆、无花果等,是一种人们喜爱的食品,也是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

分小粒型和大粒型两种,小粒型最早记载见于元末明初贾铭的《饮食须知》,大粒型是清代引进的。

向日葵(Helianthus annusL.),菊科向日葵属一年生草本油料作物,亦称西番菊、迎阳花、葵花等,原产北美。

在中国的种植最早见于1621年(明)王象晋所著的《群芳谱》,称西番菊。

1688年(清)陈淏子《花镜》始称向日葵。

嗡嗡嗡的时候常常说一句话叫“葵花朵朵向太阳”,毛主席是太阳,我们都是葵花,围绕太阳旋转,殊不知葵花是个外来物种。

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L.),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

别名番椒、海椒、秦椒、地胡椒、辣茄。

原产中南美热带地区,1493年传到欧洲,1593~1598年传至日本。

传入中国有两条途径:一是经由古丝绸之路传入甘肃、陕西等地;一是经海路引入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中国关于辣椒的记载始见于(明)高濂《遵生八笺》(1591):“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

”辣椒一名最早见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柳州府志》。

南瓜(Cucurbita moschata Duch.),一年生草本植物,葫芦科南瓜属。

别名番瓜、饭瓜、倭瓜、回回瓜、金瓜等,原产中、南美洲。

元末明初已见于贾铭的《饮食须知》:“南瓜味甘性温,多食发脚气黄疸,同羊肉食,令人气壅,忌与猪肝赤豆荞麦面同食。

”说明元代我国已经引种。

笋瓜(Cucurbit amaxima Dutch.exLam.),葫芦科南瓜属栽培种。

别名印度南瓜、玉瓜、北瓜,原产南美玻利维亚、智利和阿根廷等地。

中国笋瓜可能由印度传入,19世纪中叶安徽、河南等省方志有记载。

西葫芦(Cucurbita pepoL.),葫芦科南瓜属栽培种。

别名美洲南瓜,原北美洲南部。

17世纪后期已见于陕西、山西等方志。

佛手瓜(Sechium edule Swartz),葫芦科佛手瓜属栽培种。

别名瓦瓜、拳头瓜、万年瓜、阳茄子、土耳其瓜、棒瓜等,原产墨西哥和中美洲。

18世纪传入欧洲,后传到东南亚,1916年由缅甸传入中国云南,现华南和西南等地有栽培。

番茄(Lycopersicon Mill),茄科番茄薯草本植物。

亦称西红柿、番柿、六月柿、洋柿子等。

原产南美洲安第斯山地带。

我国最早记载见于(明)王象晋的《群芳谱》:“番柿,一名六月柿,茎如蒿,高四五尺,叶如艾,花如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二三十实,……来自西番,故名。

”菜豆(Phaseolus vulgarisL.),豆科菜豆属栽培种,一年生草本植物。

又称四季豆、时季豆、芸豆、四月豆、梅豆、联豆、架豆等,具有粮食、蔬菜、饲料等多种用途。

原产中美洲。

16世纪初传入欧洲。

中国自明后期曾多次引种,(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和清代《三农记》(1760)都有记载。

南北皆有种植,栽培面积仅次于大豆。

莱豆(Phaseolus lunatusL.),豆科菜豆属栽培种。

别称棉豆、荷包豆,原产中美洲。

16世纪初传入欧洲。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传入中国。

菠萝(Ananas comosus(L.)Merr.),凤梨科凤梨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果品栽培植物。

别名凤梨、王梨、黄梨。

原产南美巴西,很早为印第安人驯化。

16世纪初,热带各国相继引种。

亚洲最早是由葡萄牙人引入印度(1550),后又传入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

中国在17世纪初(1605)由葡萄牙人将菠萝苗带入澳门,后经广东传入福建和台湾。

广东《东莞县志》(1639)和台湾林谦光的《台湾纪略》(1687)都有黄梨的记载。

约在18世纪末传入广西,19世纪初传入云南。

番石榴(P.GuajavaL.),桃金娘科番石榴属常绿小乔木或灌木。

原产美洲墨西哥和秘鲁。

(南宋)周去非《岭南代答》(1178)称黄肚子。

清代《南越笔记》称秋果,《植物名实图考》称鸡矢果。

台湾在200年前已有栽种,现主要分布在台湾、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等省区。

番荔枝(Anona squamosaL.),番荔枝科番荔枝属半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又名佛头果。

原产热带美洲,明末清初传入中国。

最早见于《台湾府志》(1614)。

现主要分布在台湾、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区。

番木瓜(Carica papayaL.),番木瓜科番木瓜属小乔木栽培种,又称木瓜、乳瓜、万寿果,原产墨西哥南部,18世纪后期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一种水果。

清代传入我国,《岭南杂记》和《植物名实图考》均有记载。

我国南方各省都有种植,尤以广东、台湾最多。

腰果(Anacardium occidentaleL.),漆树科腰果属乔木,又称槚汝树、介寿果、鸡腰果,果仁是营养丰富的美味食品。

原产巴西东北部,16世纪由葡萄牙人传入非洲和亚洲。

中国于20世纪30年代引入台湾和海南,1984年海南栽培面积达1.1万公顷。

云南西双版纳也有少量种植。

可可(Theobroma cacaoL.),梧桐科可可属常绿乔木,世界三大饮料作物之一。

原产南美洲亚马逊河上游热带雨林地区。

17~18世纪传入东南亚,1922年传入我国台湾,1954年引种于海南省。

油梨(Persea Americana Mill.),樟科油梨属常绿果树。

原产中美洲。

13~15世纪墨西哥西部和南部已有栽培,20世纪初传入亚洲。

中国1918年开始引种,台湾、海南、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等省均有栽培,其中以台湾、海南为最多。

人心果(Minikara zapotilla(Tacq.)),人心果科人心果属热带常绿果树。

又名吴凤柿,原产墨西哥和中美洲。

福建于1900年由华侨自新加坡引入,种植于漳州、厦门等地;广东于1910年引入,分布于湛江、汕头和珠江三角洲各县市;台湾于1920年自爪哇引进,嘉义、台南、云林均有栽培。

蛋黄果(Pouteria campechiana(HKB)),人心果科蛋黄果属热带常绿果树。

又名蛋果,原产南美秘鲁。

中国于20世纪30年代引入,由印度尼西亚华侨带到海南繁殖,50年代在广州栽培。

西洋参(Panax quiquefoliumL.),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栽培种,别名五叶参、广东人身、花旗参。

原产北美。

1976年后在中国北京、黑龙江、吉林、辽宁及陕西等地先后引种成功。

烟草(Nicotiana tabacumL.),茄科烟草属叶用一年生作物。

原产中南美洲,人类已有1500多年使用的历史。

后经西班牙和葡萄牙人传至欧洲和世界各地。

传入我国是称“淡巴菰”,这是印第安语烟草的音译。

我国最早纪录烟草的文献是[明]张介宾的《景岳全书》:“此物自古未闻,近自我明万历时始出闽、广之间。

”烟草的别称还有相思草、金丝烟、芬草、返魂烟等。

美洲作物传入中国后,之所以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如此迅速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1、人口激增,人地矛盾突出,食物供给紧张。

明清时期正是我国人口高速增长时期,全国人口从明初的6500-8000万人增加到1953年的58300万人,数百年间人口增加了9倍,而同期耕地只增加了4倍。

[12](P288,325)人多地少,耕地不足,给粮食供给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玉米、番薯和马铃薯都是耐旱、耐瘠的作物,一般粮食作物难以生存的贫瘠土壤、深山苦寒地区均可种植,而且产量高,如玉米较之大麦和高粱产量高5%~15%。

同治《建始县志》记载:当地“居民倍增,稻谷不给,则于山上种苞谷、洋芋或厥薯之类,深山幽谷,开辟无遗。

”《植物名实图考》也谈到:“山农之粮,视其丰歉;酿酒磨粉,用均米麦;瓤煮以饲冢(豕?),秆干以供饮,无弃物。

”充分反映了玉米、番薯等美洲作物在农民食物生产中的重要性。

尤其是番薯,因为生长期短、适应性强,在南方一些地区几乎一年四季都可种,农民常常将它在常规作物失败后种植,对抗灾救荒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备受关注,著名农学家徐光启曾将番薯的好处总结为“十三胜”,说它高产益人、色白味甘、繁殖快速、防灾救饥、可充笾实、可以酿酒、可以久藏、可作饼饵、生熟可食、不妨农功、可避蝗虫等优点,指出:“农人之家,不可一岁不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