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年级数学教案上册信息窗1——队列训练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信息窗1 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及简便运算_青岛版

信息窗3——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及简便运算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教学内容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0—12页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优课比赛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自主探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是学习三角形、梯形面积的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能力目标: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4.德育目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算一算等操作活动,运用转化的思想推导公式,体会不同图形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培养学生有论据、有条理、有逻辑的思维习惯。
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组织学生进行审题、计算、验算、错例分析等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做事严谨、条理有序、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以及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具准备】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三角尺。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教师谈话: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预设: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师谈话:怎么求呢?预设:长方形的面积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是边长×边长。
教师谈话: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家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它的面积该怎么求。
【知识目标:通过回忆,学生梳理整数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倾听、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在梳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梳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为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做好迁移准备。
小学的数学青岛版五年级的上册第三单元信息窗1教案

小学数学青岛版五年级上册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信息窗 1教课内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除数是一位数,整数部分够商 1 )要点难点教课要点:正确地进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
教课难点: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认识三峡工程导学目标 1. 经过自主研究、合作沟通,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 , 并能解决简单的实质问题。
3.经过学习活动,培育踊跃的学习态度,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活动程序及教师指引一、创建情形,提出问题。
讲话:同学们,第一单元我们深入三峡工程,学习了小数乘法,今日我们要持续认识三峡工程,看看还有哪些收获。
察看情境图,你获取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识题?二、研究试试,解说沟通。
1.下边我们先来解决“水位均匀每日上涨多少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该如何计算呢?将你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沟通一下。
导2. 报告展现。
学目标3.讲话:下边我们来要点研究一下笔算方法。
(1 )9.84 ÷ 3=竖式如何做?(2)除到十分位时商几?商的数表示的是多少?(3)那么应当对着被除数的哪一位写商?如何表示商写在了十分位?指引学生说出 : 要在个位 3 的右边点上小数点,也就是商里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学生活动关注要点学生察看信息,提出问题。
1.水位均匀每日上涨多少米?2.“长城号”经过每级船闸的均匀时间是多少?学生口答算式,师板书:9.84 ÷3=先想想,再做一做。
在小组里沟通。
学生展现1. 估量: 9÷3 =3 ,米比 9 米多,水位均匀每天上涨 3 米多。
2.变为整数计算,米= 984 厘米, 984÷ 3=328 (厘米)=(米)3.竖式算法。
师生共同回想竖式计算的过程。
学生独立达成,指名上黑板计算,说一说:在写竖式时,应当注意什么问(4 )讲话:除到被除数的十分位仍有余数 2 ,应当怎么办?题?全班沟通,依据出现三、拓宽应用。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信息窗1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_青岛版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第1课时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信息窗一(用数对确定位置)-青岛版(五四学制)

阿尔金断裂两侧构造单元的对比及岩石圈剪切机制
许志琴;杨经绥
【期刊名称】《地质学报》
【年(卷),期】1999(073)003
【摘要】中亚最大在阿尔金走滑断裂系统成了青藏高原的北部边界,阿尔金北缘断裂及阿尔金左行瞳滑断裂(阿尔金主断裂)所夹持的阿尔金地体自北往南由敦煌地块、北阿尔金加里东俯冲杂岩带、中阿尔金地块及南阿尔金加里东俯冲-碰撞杂岩带组成,研究表明这些单元分别可与阿尔金主断裂带东侧的阿拉善地块、北祁连俯冲杂岩带、中-南祁连地块及柴达木北缘加里东俯冲-碰撞杂岩带相对比。
特别通过南阿尔金与柴达木北缘榴辉石带的详细对比,发现它
【总页数】13页(P193-205)
【作者】许志琴;杨经绥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2.3
【相关文献】
1.济阳坳陷东西部构造单元中-新生代断裂特征对比及其控制因素 [J], 韩会军;郑德顺
2.鸭绿江断裂带两侧成矿条件对比及对辽东地区未来寻找金属矿产资源的启示 [J], 宋建潮;胡铁军;王恩德;贾三石
3.甘肃西部阿尔金断裂和两侧地球物理特征及找矿远景 [J], 王伟
4.阿尔金断裂两侧早古生代沉积建造与构造演化 [J], 冯永忠;白云来;康鸿杰;马惠萍
5.嫩江断裂两侧九峰山组特征对比及找煤方向 [J], 秦志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信息窗一(因数和倍数)-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信息窗一(因数和倍数)-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因数和倍数的定义;2.能够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3.能够通过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计算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和共同的因数。
教学重点1.因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倍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因数和倍数的差异和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数的因数和倍数。
逐步讲解(30分钟)1.定义因数:能够整除一个数的数,叫做这个数的因数。
2.定义倍数:一个数的倍数是它的某个整数倍数。
即,如果一个数a能被另一个数b整除,则a是b的倍数。
3.让学生举一些例子,找到这些数的因数和倍数。
4.引导学生总结因数和倍数的相关规律,如一个数的因数必然小于一个数,一个数的倍数必然大于一个数。
5.让学生练习找出除数和因数,通过互动游戏或讲解例题来加深记忆。
引申拓展(30分钟)1.讲解倍数和因数的关系:一个数的因数必然是它的某个倍数的因数,一个数的倍数必然是它的某个因数的倍数。
2.让学生通过举例子找出两个数的共同因数和倍数,并让他们完成一些练习题来巩固所学知识。
总结(5分钟)1.教师总结课堂所学知识点,让学生加深记忆。
课堂延伸1.让学生通过自己编写例子来记忆因数和倍数;2.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置不同难度的练习题,来测试学生的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1.在导入环节中,可以加入一些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更有兴趣参与;2.在引申拓展的环节中,可以引入一些实际的应用场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3.在课程结束后,可以设置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互相合作来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单元信息窗 1《认识方程》(教案)青岛版五年级上册数学

教案:《认识方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概念,能够正确识别方程中的未知数和等式。
2. 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水平。
3. 引导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信息窗1《认识方程》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能正确识别方程中的未知数和等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方程的概念。
例如:小明和小红一共摘了30个苹果,小明摘了20个,请问小红摘了多少个?请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等式,发现等式的特点,理解等式的意义。
(2)让学生尝试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方程的特点,理解方程的概念。
(3)让学生举例说明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3. 实践应用(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P32页的练习题,巩固方程的概念。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4. 总结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总结方程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P32页的练习题。
2. 结合生活实际,用方程表示一个问题,并解答。
六、板书设计《认识方程》1. 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2. 方程的特点:等式两边相等,含有未知数。
3. 方程的意义:表示两个数量相等的关系。
4. 方程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了方程的概念,能够正确识别方程中的未知数和等式。
在实践应用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和评价还不够到位,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八、课后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青岛版五年级上册一单元信息窗1教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今天我当家(一)——小数乘法信息窗1——小数乘整数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5页教材简析本课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乘法、小数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使学生能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小数乘整数的知识。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在编排上,重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算法。
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得进行计算。
2、经历小数乘整数算理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有关知识回顾,为新知做铺垫1、数学语言训练:先填空再列式7.6扩大到原来的( )得760.034()得342、根据下面的算式,你能很快写出各题的积吗?28×9=252 5800×5=29000280×9= 580×5=2800×9= 58×5=从上往下观察每组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和积有什么变化?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你当家吗?知道家中开支吗?增长学生的知识。
2、生认真观察情境图,读取信息,提出问题。
生1:8月的水费是多少元?生2:8月的电费是多少元?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有用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二、合作探究、理解算理。
解决问题一:8月的水费是多少元?1、独立列式估算。
3.2X4=交流:2、竖式计算,小组讨论。
师:你们能不能准确算出正确的得数?(学生先独立用竖式计算;然后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3、理解算理算法,总结概括。
(1)汇报展示,学生汇报的同时展示学生计算过程。
① 3.2 0.8× 4 ×2112.8 16.8教师小结:刚才这两种不同的形式都用到了同一个方法,就是先将小数转化成整数来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教案 上册信息窗1——队列训练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
置,并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推理与表达能
力。
3、感受方向和位置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找位置。
课前准备:
方格纸等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到过军营吗?战士们的飒爽英姿一定让你羡慕。下面大家请看屏幕,让我们走进军营,
领略军营的风采,同学们看他们的队伍站的多整齐啊,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能说出小
强站在什么位置吗?(生答)
师:同一个位置,可能有多种说法,怎样用一种简便的方法表示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
样确定位置。
二、自主实践,探究新知。
(一)探索数对的含义,以及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位置的方法。
1、师讲明含义:我们通常是这样规定的:行,从前往后数,依次是一、二、三......。列,
从观察者角度,从左到右依次是一、二、三......大家记住了吗?
2、应用中巩固、理解数对。
(1)下面我们就利用我们的座位熟悉一下列。
同学们请听好:坐在第二列的同学请举手!大家反映都很快,再来,坐在第四列的同学请举
手。很好,那老师再问一个问题:知道一个同学坐在第五列,你能说出他是谁吗?为什么不
知道是谁呢?(因为第五列的同学有很多,应该再确定行)
(2)、现在我们再来熟悉行。
坐在第三行的同学站起来,坐在第五行的同学请举手,那你现在能说出第5列第四行的同学
吗?同学们领悟的真快。下面我们看屏幕:
3、抽象出数学符号。
我们现在用圆圈来表示每一个同学,大家说这样表示有什么好处呢?(清楚、简练)
(1)在这幅图上你能说出小强的位置吗?
(2)指出第四列、第三行是哪位同学呢?
(3)谁能说出小芳的位置?
4 、小结升华:明确数对的含义。
大家刚才都说得很明白,那怎样把他们的位置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呢?(生板演)怎样分清
行与列呢?(生猜测)
师总结:可以写成(3,2)这种形式叫做数对,列写在前,行在后。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巩固练习。
(1)、请你在练习本上写出小亮的位置,注意要写清名字〉如:小亮(4,3)
(2)、在练习本上写出自己的位置。要求:第一行写出自己的姓名,第二行写出数对。
投影出示数对,大家猜猜是谁写的。
(3) 、上述数对,那些在同一行,那些在同一列?你是怎样看出的?
师总结; 第一个数表示列,第二个数表示行,如果第一个数字相同表示在同一列,第二个数
字相同表示在同一行。
2 、游戏演练,体验用数学。
每人拿到一张纸,找到上面写的数对的位置,然后快速的走到自己的新座位。做到快齐静,
并注意安全。
四、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二)探索如何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找位置。
1、认识方格图。
同学们动作很快,说明大家已经很好的掌握了数对的知识。现在我们在看屏幕; 连点成方格
图,在比较和圆点图有什么不同?(标出行、列,横为行,竖为列。 行与列的起点用"0"
表示)那谁能到黑板上找到数对(1,2)和数对(5,4)
2、探索根据数对找位置的方法:
现在拿出你手中的方格纸,标出小强的位置,并写上小强的名字。然后再找到小亮的位置,
写出名字。说说你是怎样找的?同桌检查你找的对吗?
五、应用新知,导入新课。
1、巩固练习。
(1)、你能找出数对(4,5)的村庄吗?大家集体回答。
(2)、在你的方格纸上标出营地的位置(7,6)
(3)、拿出你手中的方格纸,快速得用数对表示A B C D E F 的位置。
(4)、出示数对A(2,5)B(2,1)C(8,1)D(8,5)
大家猜猜看这是个什么样的四边形呢?大家在方格纸上画出来。你猜对了吗?
2、拓展应用。
下面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用到数对呢? 大家说的都很好,数对在我们生活中
有着广泛的应用,同学们请看:这个小知识你知道吗?(课件出示经纬线的知识)。
六、看书质疑。
七、总结谈收获。
有关位置的知识,生活中处处可以找到,同学们只有在应用中不断积累经验,才能越来越聪
明,从而得心应手的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