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了解义和团反侵略斗争的史实。
(2)《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了解甲午战争引发义和团运动;并探究八国联军借口绞杀义和团出兵侵华,结果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分析《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
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您知道这首民歌出自哪一时期吗?这一时期爆发了怎样的运动?侵略者又有哪些罪恶的勾当?我们一起去课文中看看吧。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教师:看书P20页,说一说义和团兴起的地点、时间、目的、口号?(多媒体展示)学生:原名:义和拳;地区:山东、直隶、河南一带;成员:贫苦农民为主;口号:扶清灭洋。
教师:想一想:义和团为什么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帝国主义?(多媒体展示)学生: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直接原因:天主教会势力的暴行。
教师:义和团运动发展情况怎样?(多媒体展示)学生: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二、八国联军侵华教师:看书P20-21页说一说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时间、目的、组成、经过?(多媒体展示)学生:背景:帝国主义的瓜分激起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风暴。
时间:1900.6。
目的: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维护其在华利益。
组成:英、俄、德、法、意、奥、日、美。
教师:经过:多媒体展示八国联军侵华路线图,大沽——天津——北京一线以红色闪烁,随教师讲述,出现八国联军在大沽登陆和八国联军窜入紫禁城的图片。
人教版八年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优秀范文(优秀3篇)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要根据不同的课题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
首先对每一个课题的教学内容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白话文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人教版八年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优秀范文(优秀3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八国联军侵华是帝国主义发动的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加深对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
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说明中华民族有着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
教学重难点重点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难点为什么说《辛丑条约》是空前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1860年英法联军在北京犯下什么滔天罪行?生:火烧圆明园师:可是中国的劫难并没有停止,就在英法联军占领北京40年后,北京又一次被列强占领。
这是什么战争?【讲授新课】一、原因:为镇压义和国运动师:看P24小字,找出义和国运动的兴起时间、地点、、领导阶级、口号。
生:1899年,山东,农民阶级、“扶清灭洋”师:从口号和P24“阅读广场”中,可以看出义和国运动的性质是什么?生:反帝爱国运动师:义和国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有什么异同生:义和国运动只反帝不反清,是反帝爱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既反帝又反清,是反帝反封运动。
师:1900年,义和国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
看P24插图,图中写着什么?董军门是指清甘军首领董福祥。
义和团运动的迅速发展,引起谁的恐慌和仇视?生:帝国主义师:由此可见,帝国主义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是什么?生:为了镇压义和国运动二、经过(1900.6~8.)师:找出时间和侵略国家生:1900年6月,英、法、美、德、意、日、俄、奥1、侵略国:英、法、美、德、意、日、俄、奥师:1900年6月,八国联军2000多人,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犯,统帅是谁?生:英国海军中将西摩2、统帅:西摩、瓦德西师:战斗在京津铁路线上打响,义和国和清军在廊坊、杨村狙击敌人。
义和团在廊坊大败侵略军说明什么?生:中国人民具有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精3、廊坊大捷师: 西摩率残部狼狈退回天津。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Array备课人:王建辉温故知新:1.《马关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对中国危害较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签定这一条约的中国代表是()A.李鸿章 B.左宗棠 C.曾国藩 D.林则徐2.《马关条约》中对中国危害最为严重的内容是()A.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C.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D.增辟通商口岸3.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人曾写过这样一幅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
”你会认为对联中描述的事件应该出现在哪一次战争中()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2004年·青岛)“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
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文中描述的人物就是率致远舰冲锋向前,壮烈殉国的民族英雄。
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5.1895年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中规定赔偿的白银总数是()A.1亿两 B.2亿两 C.3亿两 D.4.5亿两6.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的《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shan)。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这首诗写于()7.中日《马关条约》对中国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丧失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C.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D.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8.《马关条约》中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危害最大的条款是()A.赔款2亿两白银 B.增开沙市.重庆等为商埠 C.割让台湾给日本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学习目标:1.使学生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2.记住《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3.学会分析《辛丑条约》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本课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1).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2).《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2.难点:《辛丑条约》的严重危害;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阅读本课图片和历史文献资料,有条件地学校可以播放有关的音像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2.指导学生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进行知识的横向联系,以深化学生对《辛丑条约》危害性的认识。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近代列强发动了哪几次侵华战争?(生答)那之后西方列强会不会就此罢手呢?在20世纪的钟声敲响时,帝国主义又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这场战争给灾难深重的中国又带来了怎样的危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段屈辱的历史。
【自主探究】:学生依据《同步学习与探究》中的探究过程自主学习本课内容,解决基本问题,找出疑惑问题以备交流。
【合作交流】:1、我的问题:交流结果:2、我们的问题:交流结果:3、老师的问题:交流结果:(1)模拟时事报道:假如你是一名富有正义感的新闻记者,请用你的正义之手报道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的侵略罪行。
(2)历史剧表演:慈禧太后接受《辛丑条约》时的历史情景剧。
讨论:《辛丑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展示提升】:突出1:模拟时事报道:控诉八国联军的暴行开展知识竞赛:以小组为单位目的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学生及时归纳总结历史史实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感知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受到情感教育。
(1)从鸦片战争开始,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哪些侵略战争?简要介绍在各次战争中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
(2)从鸦片战争开始,在列强对中国发动列次侵略战争中,清政府进行了哪些投降活动?(3)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反抗列强对中国侵略的斗争有哪些?突出2:学生表演历史短剧,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清朝统治者妥协投降、卖国求荣的丑恶嘴脸。
画外音:1900年 12月的某一天,大太监李莲英手执李鸿章的急电,急匆匆地走进慈禧太后的住处,把电文呈上。
慈禧太后一看喜出望外。
原来电文上说《辛丑条约》未把慈禧列为“祸首”惩办。
李莲英和慈禧的扮演者随画外音做动作。
慈禧:“所有十二条大纲,应即照允!”李莲英:“遵旨。
”画外音:1901年2月某日。
慈禧:小李子,传旨与李鸿章──“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课题名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课型:讲授型
适用年级:初中
教学目标:
1.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和起因;
2.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经过和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国家观念。
教学内容:
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和起因;
2.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经过和影响。
教学流程:
一、导入(5分钟)
向学生介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和起因,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检查学生对该话题的基本了解。
二、介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和起因(10分钟)
讲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和起因,包括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外国在中国的租界等情况。
三、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经过(15分钟)
通过图表、图片等教具,向学生介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经过,包括解放军的抵抗和日本的侵略行动。
四、讨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影响(15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包括国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并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五、总结(5分钟)
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对历史事件的重要性进行思考和继续深化研究。
教学资源:
1. 图表、图片等教具;
2. 相关历史事件的资料和书籍。
教学评估: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汇报,检查学生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影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扩展阅读: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文章深入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进一步拓宽视野并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一、背景介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指发生在1900年的中国历史事件,当时日本、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意大利和奥地利等八个国家的军队联合进攻中国,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实际上是对中国的侵略行为。
这场战争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也对中国的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应能: 1. 认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原因;2. 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影响;3. 掌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和主要战役;4. 培养对自国历史的理解和爱国情感。
三、教学内容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和原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和起因;•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及其影响;•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2.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事件和战役•义和团运动爆发及其对外国使馆的袭击;•八国联军的进攻和中国的抵抗;•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及对中国的掠夺。
3.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协约国在中国的瓜分和控制;•对中国社会经济的破坏和剥削;•对中国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觉醒。
四、教学方法和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图片和地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中国历史的知识。
2.知识讲解:通过讲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原因和主要事件,帮助学生理解战争的始末,并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案例分析:选择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一个重要事件或战役,对其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战争的细节和背后的故事。
4.小组活动: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通过研究相关的资料和文献,撰写一份关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报告,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5.总结回顾:通过课堂讨论和教师点评,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进行总结和回顾,帮助学生加深对该历史事件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思维发散和合作能力;2.小组报告:评价小组的报告内容、可行性和创意;3.书面作业:布置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文章,评价学生的主题选择、论述和文笔。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第四课⼋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致情况2、识记⼋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时间和组成⼋国联军的⼋个国家及《⾟丑条约》签订的时间和主要内容3、理解⼋国联军侵华的⽬的,知道⼋国联军抢掠北京的暴⾏⼆、能⼒与⽅法1、通过引导分析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号,培养学⽣抓住主要⽭盾、⼀分为⼆地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2、通过逐条分析《⾟丑条约》的危害,使学⽣掌握基本的历史分析⽅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义和团战⼠和清军部分爱国官兵团结战⽃、共同杀敌的史实,让学⽣理解⼈民群众中蕴藏着伟⼤的⼒量和不屈的民族精神,加深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解2、通过揭露⼋国联军破坏和掠夺中国国宝、践踏中华⽂明的罪⾏,使学⽣永远牢记国耻、国难,树⽴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重点:义和团抗击⼋国联军侵华的⽃争;《⾟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难点:《⾟丑条约》对中华民族严重危害的认识。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新课【师】:同学们,前⾯我们学习过“甲午中⽇战争”⼀课,我们知道,甲午中⽇战争的结局是中国失败,⽇本胜利。
这场战争以中⽇签订《马关条约》⽽告结束。
甲午中⽇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不仅⽀付了巨额的赔款,丧失了⼤⽚领⼟,更重要的是,⼤⽚领⼟的割让,刺激了列强⽠分中国的野⼼,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分中国的狂潮,当时主要表现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范围”。
具体情况在上节课的时候我们已经做了分析,我们知道列强⽠分了中国的⼤部分地区。
中华民族在这时候已处于亡国灭种的关头。
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救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的。
下⾯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讲授新课(⼀)义和团运动【师】:西⽅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了三种⼿段:鸦⽚、枪炮、⼗字架。
⾃从第⼀次鸦⽚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到19世纪末已达三千三百多⼈。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优秀教案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大致情况,讲述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故事;记住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时间和组成八国联军的八个国家,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目的,知道八国联军抢掠北京的暴行;记住《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掌握条约的主要内容。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引导分析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培养学生抓住主要矛盾、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收集有关八国联军侵华暴行资料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搜索、下载、整理信息及运用信息的能力;通过逐条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分析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义和团战士和清军部分爱国官兵团结战斗、共同杀敌的史实,让学生理解人民群众中蕴藏着伟大的力量和不屈的民族精神,加深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解;通过揭露八国联军破坏和掠夺中国国宝、践踏中华文明的罪行,使学生永远牢记国耻、国难,树立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难点:《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严重危害的认识。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多法并用。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播放“八国联军洗劫北京城”视频短片,教师设问,寻机引入新课)(板书)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师设问过渡)八国联军包括哪八个国家?它们为什么要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我们得从教材第一子目说起。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本目为阅读课文,教师提出如下学习提纲,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即可)1.义和团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最早兴起在什么地方?其斗争矛头是什么?2.后来义和团又提出了什么口号?其斗争矛头有什么变化?说明了说明问题?3.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说明了说明问题?(教师小结过渡)由于义和团势力的迅速发展,帝国主义担心他们的在华利益受到损害。
便于1900年6月组成八国联军,绞杀中国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重点
1.《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义和团所代表的旧式民族反抗的作用和局限性
2.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
3.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性质性质所发生的变化
教学方法
以讲述法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过程方法
以讲述法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情感价值观
1.通过了解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史实,使学生产生“勿忘国耻”和“忧国忧民”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情结,并进一步认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2.通过清政府“痛剿”义和团,签订《辛丑条约》的史实,认识腐朽的清政府已发展成为完全依靠帝国主义、维护封建统治的“洋人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组织基础:义和团组织
2.时间:1898.10——1900
3.口号:“扶清灭洋”
4.过程:
1)兴起:1898年,冠县赵三多竖起“扶清灭洋”大旗,攻打当地教堂,揭开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2)进入京津:
①l900年夏,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
②清政府改用“招抚”方法,默许义和团为合法民团,义和团涌入京津。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课题
第3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列强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义和团兴起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辛丑条约》签订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辛丑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与中国社会性质变化的关系.
4.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主要过程。
6)《辛丑条约》的影响:
①巨额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凋敝。
②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③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控制之下,便于外国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④清朝官兵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使他们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2)其次在于它的分散性。义和团运动始终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指挥和统一的领导。
8.意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9.失败的原因
1)主观上:①是自发的群众性活动,没有先进的政党领导,没有科学理论指导;
②行动上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
③没有严密的组织形式;
二.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背景:甲午战争之后,列强对华侵略进入新阶段,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2.开始的标志:德国抢占胶州湾
3.表现:
1)政治上: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2)经济上:政治贷款,投资设厂,开矿筑路,增设银行
4.破产: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三.义和团运动
1.背景
根本原因:民族危机加深
直接原因:洋教势力猖獗
板书设计
第3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历史发展顺序
二.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三.义和团运动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忆中国近代史上中国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总结三次侵华战争,三批侵华条约,并比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讲授新课】
一.历史发展顺序
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瓜分狂潮——义和团兴起——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1894)———(1895)———(1895—)——(1898)———(1900)————(1900)
3)抗击八国联军:廊坊狙击战、天津保卫战。义和团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
4)失败: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命令清军对义和团进行残酷镇压。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5.性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6.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7.特点:
1)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自发性。从1898年秋山东人民反洋教开始,到l900年6月担负抗击八国联军的任务而进入高潮,始终没有制定具体的斗争纲领,也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力量。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总结:
1)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影响。
2)比较《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以及影响。
④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容易放松对清统治者的警惕,也带有盲目排外性质。
综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客观上:中外势力联合力量强大。
10.启示:旧式的农民革命不能救中国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原因:义和团运动兴起,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2)过程:天津——北京
3)结果:中国战败
4)条约:《辛丑条约》
5)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பைடு நூலகம்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