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文献校勘学
浅析中国音乐文献学校勘学、目录学的方法

浅析中国音乐文献学校勘学、目录学的方法浅谈关于浅析中国音乐文献学校勘学、目录学的方法随着我国音乐文化事业的迅速发展和文献学研究的深入,中国音乐文献学校勘学、目录学已经成为音乐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校勘学、目录学的定义、学科内容、方法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音乐文献学校勘学、目录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校勘学的定义校勘学,是指根据文献的演变、流传和整理,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的学问,是一项重要的文献学研究方法,也是一项必要的后勤工作。
校勘学为历史学、文学、哲学、宗教学、音乐学等领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文献支援,帮助人们从多角度全面了解和认识历史、文化和社会状况。
而在音乐领域中,校勘学主要是指校勘音乐古籍和文献的过程。
音乐古籍是指音乐相关的古代书籍资料。
校勘音乐古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首先可以从古代书籍、文献中找到有关音乐的内容;其次可以将音乐古籍按时间和种类进行分类,并进行整理和比较;最后就是通过对音乐古籍的比较、补充和校勘,逐渐改进音乐史学和音乐教育,并加深人们对音乐文化的了解。
二、目录学的定义目录学是指对图书文献进行分类、标引、编制目录、撰写附注和书目以及形成相关规范和标准的科学。
通过目录学可以帮助读者查阅图书文献、查找相关资料,并为读者提供标准化服务,提高文献利用率和工作效率。
在音乐领域中,目录学主要是指对音乐文献进行分类、标引和编写音乐目录等方式进行研究和整理,以便更好地开展后续研究工作。
三、校勘学与目录学的学科内容校勘学和目录学的学科内容相辅相成,有许多共通之处。
在音乐文献的研究中,校勘学和目录学的学科内容是相互结合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做音乐文献研究的过程中,要注意两者之间的关系,相互配合,相互补充,达到协同发力的效果。
校勘学和目录学的主要学科内容包括:1、校勘音乐古籍:校勘音乐古籍主要就是找出古籍中有关音乐的内容,包括音乐的历史、音乐理论、音乐表演等。
同时,还要进行音乐文献的比较、补充、整理和校勘,以便更好地了解音乐文化的发展和历史。
校勘学名词解释

校勘学名词解释古代读书人为求得正确的古籍文本,往往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从事校勘工作。
在长期的校勘实践中,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校勘原则,后世学者认识并传承这些宝贵的经验和原则,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说的校勘学。
一、校勘原则校勘要遵循校勘原则,最基本的就是要坚持古籍整理的“四项基本原则”。
(1)保存古代典籍文献的原则(核心)。
即将原始文献进行科学整理。
(2)维护历史真实的原则(3)保持历史原貌的原则(4)整理科学规范的原则二、校勘方法1、三校法:是校订、补订、改订相结合的校勘方法。
是指用三种版本的文献对同一部古籍进行校订补订,使之完全符合各自的文字面貌。
2、四校法:是校订、改订、重订相结合的校勘方法。
四种方法:对初步定本、通行本、疑误本、新刊本进行反复校订。
3、五校法:是指对通行本、疑误本、新刊本、初步定本、改订本进行五次校订。
4、校勘时间5、校勘目的。
三、校勘分类1、卷校法。
按照古籍所用纸张的优劣分为四种方法:残叶卷校法。
以古籍散叶片为卷,主要依据它所呈现出来的语言特征来推知其原本的文字形体,如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卷校。
朱墨卷校法。
主要是利用朱墨两色不混的特点来纠正讹谬。
清徐文靖《说文解字义证》的卷校。
写本卷校。
对于写本而言,主要根据书卷页面的格式及其形制来校读原本,再参照别本补足别卷错误。
2、句校法。
主要用于古籍的句读。
清姚振宗《越缦堂读书记》的句校。
主要利用句子的句读来考释古籍的词义。
清吴任臣《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的句校。
采用句读来校订文本。
清王筠《古文释义》的句校。
主要是利用句读来校订古籍的文字。
3、章校法。
主要依靠古籍文字自身的因素或者文字外观上的内容来进行校勘,具体包括三个层面。
一是章句,也就是在一篇文章中不同的章节之间进行对比;二是字词,即在相关的句子当中同一个字、词有不同的用法;三是文意,即对于古文来讲有没有歧义。
清阮元《校勘学释例》的章校。
用于文字的异同、注文的是非。
4、校勘时间5、校勘目的。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参考题(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
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
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
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
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
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后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
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郭董罗王",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
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
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
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文字。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
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
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
简牍出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时期。
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张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
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孔壁书:西汉景帝末年拆毁孔子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秦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
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中国古典文献 第六章 文献的校勘

(一)“校勘”释义:需要澄清的两个概念
1.校勘与校雠的区别
• 校雠是简册时代校书的一个环节,所谓“校雠” 就是今天校勘中的对校,也即版本校。由于那时 简册笨重,这一工作通常由两个人来完成。 • 而今天的校勘含义较“校雠”宽泛了很多,除对 校外,还包括本校、它校和理校等方法。
(一)“校勘”释义
2.校勘与校对的区别
中國古典文獻學 第六章 文獻的校勘
《汉书· 艺文志》:古文尚書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魯共王壞 孔子宅,欲以廣其宫,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 數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聞鼔琴瑟鐘磬之音,於是懼, 乃止不壞。孔安國者,孔子後也。悉得其書,以考二十九篇, 得多十六篇。安國獻之,遭巫蠱事,未列于學官。 《史记· 孔子世家》:安國為今皇帝博士,至臨淮太守,蚤卒。
彭叔夏校勘三原则:沿袭错讹当改;别有依据不可妄改;义可两存不必轻改。
(二)校勘学的产生及定义
• 清代学者王念孙对误例的总结达到了崭新的水平, 其《读书杂志· 淮南内篇· 后序》列举各种“误例” 共六十二种。主要从书面材料发生错误类型的角 度来分类总结的,因此具有更加普遍的意义,标 志着对校勘条例的概况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造成讹文原因分述:
• (1)字形致误 • 由于汉字形体几经演变,篆、隶、章草、行、楷 以及印刷字体,又由于便于抄写而产生大量俗字、 简字以及重文省略、缺字空围等符号,造成各种 字形致误的类型。 • Eg.江南本《汉书· 田延年传》:“今县官出三千 万自之,何哉?”王念孙认为“自”当为“匃 (gài)”。《广雅》:“匃,与也。”《汉纪》“出 三千万钱与之”,可为旁证。因隶书“匃”作 “匄(gài)””,字形与“自”相似,因此讹为 “自” 。
(一)“校勘”释义
文献校勘学

程甲本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四字,上文次行第十 一、十二字为“进去”二字,三行第十一、十二 字亦为“进去”二字,抄录者粗心,跳过一行, 漏却二十四字,遂使宝玉为打扫之厮役。(欧阳 健《红楼新辨》 )
宝玉喜道:“这才是女孩儿们的药。虽然疏散,也不可太过。旧年 我病宝玉喜道:“这才是女孩儿们的药。虽疏疏散,也不可太过。 旧年我病了,却是伤寒,内里饮食停滞,他瞧了,还说我禁不起麻 黄、石膏、枳了,却是伤寒,内里饮食停滞,他瞧了,还说我禁不 起麻黄、石膏、枳实的狼虎药。我和你们一比,我就如那野坟圈子 里长的几十年的一棵老实等狼虎药。我和你们,就如秋天芸儿进我 的那才开的白海棠是的,我杨树,你们就如秋天芸儿进我的那才开 的白海棠,连我禁不起的药,你禁不起的药,你们如何经得起?比 如人的家坟里的大杨树,看着枝叶茂们如何禁得起?”麝月等笑道: “野坟只有杨树不成?难道就没有松柏?盛,却是空心子的。”麝 月笑道:“野坟只有杨树,难道就没有松柏不 最嫌的是杨树,那么大笨树,叶子只一点子,没一丝风他也是乱 响,你成?最讨人嫌的是杨树,那么大树,只一点子叶子,没一点 风儿他也是偏比他,也太下流了。”(庚辰本第五十一回影印本第 1200 页) 乱响,你要偏比他,你也太下流了。”(程甲本影印本第 1352 页)
义似抄脱
意义近似,对理解几本无影响的情况下,抄脱双音节词、多音节 词、词组的尾字,或几个近义词之一等。 例:《汉书 · 朱云传》 “ 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 余。”王念孙校云:“‘佞臣一人’下原有‘头’字,而今本脱 之。”
繁复抄脱
因词句繁复造成抄脱,往往见于行文累赘,或论述某一问题多方论证, 不断重复同一句式的情形 例:《淮南子 · 说山训》 “ 魄问于魂曰:‘道何以为体?曰:‘以无为有为 体。’魄曰:‘无有,有形乎?’魂曰:‘无有。和得而闻也?’魂曰: ‘吾直有所遇之耳。’”王念孙指出:”‘何得而闻也’上本有‘魂曰 无有’四字,魄问魂曰:‘无有,和得而闻也?’故魂答曰:‘吾直有 所遇之耳。’今本脱此四字,则义不可通。“
古典文献的校勘课件

校勘成果不仅在学术研究领域有广泛应用,还可以应用于历 史、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为相关学科提供可靠的资料和 依据。
校勘成果的数字化与网络化
数字化技术
数字化技术为校勘成果的存储、检索和 传播提供了便利,通过数字化技术,可 以将校勘成果转化为电子格式,方便保 存和传播。
VS
网络化平台
网络化平台可以促进校勘成果的共享和交 流,通过建立学术网站、在线数据库等方 式,使得学者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和使 用校勘成果。
发展趋势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校勘将更 加注重跨学科合作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以 提高校勘的效率和准确性。
展望
未来校勘学将更加注重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研 究,不断拓展校勘领域的研究范围和应用价 值,为学术界和文化传承提供更全面、准确 的服务。
THANKS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ING
校勘学在数字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数字化时代的文献资源海量增长,需要更高效、 准确的校勘方法和工具来应对。
机遇
数字化技术为校勘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和便捷 的检索工具,提高了校勘的效率和准确性。
跨学科合作
数字化时代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如计算机科学、 数据分析等,以开发更先进的校勘工具和方法。
未来校勘学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古典文献的校勘课件
目录 CONTENTS
• 校勘学概述 • 古典文献的版本与校勘 • 校勘实践与技巧 • 校勘成果的呈现与利用 • 校勘学的未来发展
01
校勘学概述
校勘学的定义
校勘学是一门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 校勘、考据的学科,旨在恢复文献原 貌,为学术研究提供准确资料。
校勘学通过对文献的版本、源流、内 容等方面的研究,纠正文献中的错别 字、脱漏、衍文等错误,提高文献的 准确性和可信度。
历史文献的校勘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二)校勘可使史料内容正确 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步和基础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五.校勘的原则 (一)存真复原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清代学者段玉裁在《与诸同志论校书之 难》一文中说:“校书之难,非照本改字不 伪不漏之难也,定其是非之难。是非有二: 曰底本之是非,曰立说之是非。必先定其底 本之是非,而后可断其立说之是非。二者不 分,„„乃至不可理。何谓底本?著书者之 稿本是也。何谓立说?著书者所言之义理是 也”。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三.校勘的内容 古代史料讹误举例: 东晋·葛洪《抱朴子·遐览》:“书三 写,鱼成鲁,虚成虎”。 唐·马总《意林》:“书三写,鱼成鲁, 帝成虎”。 《太平御览》卷618:“《抱朴子》曰: 书三写,以鲁为胄,以帝为虎”。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一)校讹文 讹文或称误文。校讹文即校错别字。 例: 《韩非子·十过》:“禹作为祭器,黑 染其外而朱画其中”。 “俗书漆字作柒,因讹而为染”。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标注方法: 1.凡文字有不同者,可注云:“某,某本作某”。 2.凡脱一字者,可注云:“某本某下有某字”。 3.凡脱二字以上者,可注云:“某本某下有某某几字”。 4.凡文字明知已误者,可注云:“某当作某”。 5.凡文字不能即定其误者,可注云:“某疑当作某”。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到了清代,随着学术文化的发展,校书 对象有了明显区分,校勘逐渐取代了校雠, 成为校正古书文字的专称。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校勘”的两层含义: 广义:包括目录 、版本、校勘等内 容。 狭义:专指校正古书文字。
第六讲
第4章-古典文献的校勘..知识讲解

二、文献讹误的类型及识别
•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五至卷七,在王念孙的 基础上又增加了二十四种误例。
• 校勘虽然源远流长,但校勘学的形成一般认为是 在清代。正如梁启超先生说:
• “清儒之有功于史学者,更一端焉,则校勘也。 古书传习愈希者,其传抄踵刻讹谬愈甚,驯致不 可读,而其书以废。清儒则博征善本以校勘之, 校勘遂成一专门。”(《清代学术概论》)
• 2.读书应求善本,善本最基本的条件就是符合或 接近原稿,而校勘不但是使今本符合或接近原稿 的一种特定手段,而且也是鉴定其是否符合或接 近原稿的一种可靠方法。
• 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序》中说:“欲读书必先 精校书,校之未精而遽读,恐读亦多误矣。”
• 3.校勘有益于书籍的整理与出版。
• 陈垣先生《校勘学释例·自序》也说:“以元本及 诸本校沈刻《元典章》,凡得谬误一万二千余 条。”
“此书乃校雠之楷模,岂独读《英华》者资其是 正哉!”(《思适斋集》卷15《书文苑英华辨证后》)
• 清代学者王念孙对误例的总结达到了崭新的水平, 其《读书杂志·淮南内篇·后序》列举各种“误例” 共六十二种。主要从书面材料发生错误类型的角
度来分类总结的,因此具有更加普遍的意义,标 志着对校勘条例的概况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 2.校勘与校对的区别
• 校对是出版的一个环节,它的唯一任务就是:保 障出版物和原稿绝对一致。因此,校对基本上是 一项机械性工作。校对虽然也是“对”,也是 “核查”,但它是单向的,必须忠实于原稿,因 此,与作为学术工作的校勘有明显的不同。
• 校勘古书的目的是恢复古书原貌,正本清源,以 便于古籍整理和古籍研究。不过,校勘并不是一 件轻而易举的事。在校勘时,往往有人喜欢妄改 古人文章,这是校勘中最忌讳的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校法有两个主要作用:一是通过对校可以发现古书中的错误,二是可以作为改正错误的有力证据,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理校法:是运用分析、综合、类比等手段,据理推断古书文字讹误的一种校勘方法。
运用推理就必须具有充足的理由,诸如文字、音韵、训诂、语法、历史、制度等,都可以用作理由,据以订正书中的错误,所举理由越充足,校勘的可靠性越强。
四、校勘的对象
(一)古籍文字讹误概说
1、客观上,异文:不同版本的文字差异,有异文就有讹误(有版本依据)。疑误:无迹可循。
3、他校法:即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用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用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并载者,可用同时之书校之。
例:《楚辞·招魂》:“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闻一多《楚辞校补》:“案古言‘天有十日’,又言‘时日并出’(《庄子·齐物论》、《淮南子·本经》、《御览三》引《逸周书》),则十日同时俱出,故其为热酷烈,异于常时。此曰‘,流金铄石’,似‘代’当为‘并’之讹。”
2、有裨文献整理。运用任何方法整理古籍文献,都需要一个文字正确无误的底本,如果不先做好校勘工作,义务本位底本,从而误解误释,不仅劳而无功,甚至得不偿失。所以,校勘释古籍整理诸方法的先导。
3、古籍校勘的主要任务是订正文字和疏通词义。
二、校勘的材料依据
(一)善本:最好的本子。
(二)古注旧疏
(三)其他书的材料
(二)校勘的功用:
1、便利于读书治学。不少文史著作中存在有瑕疵,有些正是由于没有注意版本校勘所造成的。因此,通过校勘可以为读者提供较好的读本,为研究者提供比较正确的底本,使读者和研究者少走弯路。张之洞《书目答问》:“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序》:“欲读书必先精校书,校之未精而遽读,恐读亦多误矣。”
例:《楚辞·离骚》:“乃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闻一多《楚辞校补》:“案‘犹其’二字当互乙。上文‘虽九死其犹未悔。’‘唯昭质其犹
未亏。’‘览余初其犹未悔。’并作‘其犹未’可证。”
使用本校法,所校之书必须前后出于一手。先秦古籍有时非一人一时所作,因此同一书的文字风格也往往不同,则不能用本校法。同理,也不能用本校法校订总集、丛书、类书等。
河北传媒学院
授课教案
周次
6
时间
2011年10月7日第5——8节
章节名称
第四章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教学目的
掌握估计校勘的方法。
教学手段
讲授、问答、讨论。
重点
古籍校勘的方法。
难点
估计校勘的方法。
作业
教
学
内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学
过
程
第四章古籍校勘学
一、校勘释名
(一)校雠。刘向《别录》说:“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校勘是以精密的方法,用不同的版本或其他资料,通过比较和推理,发现并校正古书中由于抄写或翻刻产生的字句、篇章方面的错误,是进行文献和古籍整理的重要方法,也是查阅古籍的人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2、主观上,无意和有意之误。古谚云:“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古籍在写、刻、抄的过程中,鱼鲁亥豕之误比比皆是,也在所难免。
(二)校勘通例
1、误字例:指文字错讹,也称讹。
⑴形近而误:“无图小人”误作“元图小人”。“无图”即无赖之意。“晋师三豕过河”,“三豕”当作“己亥”。
⑵音近而误:李防——李昉。“刑天舞干戚”—“形天夭千歳”
上述四种古籍中常见的讹误简称为讹、脱、倒、衍。
课
后
小
结
使用对校法,“不参己见”,“不校是非”,只是比较版本,记录异同。这种方法属于死校。例:《尔雅·释地》:“可食者曰原,陂者曰阪,下者曰湿。”“湿”当作“隰”,字近而误。
2、本校法:是以本书前后互证,抉摘异同,判断谬误。通过循览上下文义。近而数叶,远而数卷抵牾自见,不必尽据异本也。”
所谓本校法,就是以本书校本书的校勘方法即通过将本书前后的文字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其中的错误。此法适用于没有同书别本可以对校的情况。
(四)文物材料。
三、校勘方法
(一)方法概说。
参考书目:叶德辉《藏书旧约》、余嘉锡《论学杂著·序》、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陈垣《元典章校补释例》、陈氏校勘《元典章》,校出12000条讹误,选取了其中1000余条,归纳总结为42条例,进而有归纳出四法,将校勘方法上升到了理论高度。
(二)校勘四法
陈垣先生《元典章校补释例》六卷,其中的《校法四例》提出了对校、本校、他校、理校四种校法,对前人的校勘方法作出了比较全面的概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已被公认为从事校勘的正规方法。略如:
⑶两字误作一字:触龙言——触詟。
2、脱文例:文献在传抄的过程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甚至句、篇,叫脱文。又称夺文、阙文。例:《汉书·艺文志·六艺略》著录《太史公百三十篇》注云:十篇有录无书。
3、衍文例:原稿所无,在传写、出版过程中误增的文字,叫衍文或羡文。
4、错位例:原稿的文字俱存,并无讹误、缺脱、衍羡,只是文字的先后顺序被颠倒的现象,又称倒文。若加以纠正,则称为乙正、乙转。例如:字倒:《淮南子·人间》:“家富良马”应作“家富马良”。《墨子·非儒下》:“事亲得孝,务善则美”应作“事亲务孝,得善则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