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勘学概述
校勘学

3、他校法 陈垣先生认为,“他校法者,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 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以后 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 书校之。” 4、理校法 理校法,就是推理的校勘,是校勘的补充方法。学者当发现 文献中的确存在着错误,没有足够的旁证资料可供比勘时, 就不得不采用推理的方法来加以改正。学者使用理校法, 主要是从语言、体例、史实三个方面着手的。
校勘字义
• 校勘作为一个双音节词,本义为比较审定。 • 《说文》:“校,木囚也。”刘师培:“校,训木母。母 字或误为‘田’,今本‘囚’,并非,本横木之称。校雠 本字,盖当作‘榷’,《说文》‘榷,敲击也’,《广 雅· 释诂》‘榷,击也’,古籍之文,凡义涉比核穷究者, 恒以‘击’义引申,并旁击深捭,以期核实也。隺、交同 部,故假校为榷,较为校别,作较亦同,是犹榷辜或作较 辜,扬榷或作扬校也。”王叔岷《斠雠学》:“校雠之字 盖当作‘斠’,《说文》‘平斗量也’,段注‘月令,角斗 甬,正全槩。郑注:角、正,皆谓之平也。’角者,斠之 假借字,今俗谓之校,音如教。因书有校雠字作此 者。……校、榷、较诸字,与校雠之义无涉,虽皆可用, 实假借字也。” • 勘,“校”的近义词,词义侧重在“审查核定”《说文》 “勘,校也。”《玉篇》“勘,覆定也”。古代审案、考察 灾情、核对印符等,都可以叫“勘”。
校勘的方法
关于校勘书籍的方法,清人叶德辉提出“死校”与“活校” 二法。 陈垣先生提出了新的校勘四法: 1、本校法 本校法,就是以本书校本书,在本书内部找证据。掌握本书 的文法文例,韵文掌握韵例,目录与正文可以互校,注文 与正文可以互校。因此,要求熟读全书。 2、对校法 对校法,就是将一部书的不同版本进行对读,发现差异和错 误就标示出来。对校法自汉代刘向校书就开始了,即我们 前面所说的“校雠”。直到清代仍有学者使用这种方法。
校勘学

1、字句的校勘 (1)校误字(讹文、譌文)古书常见误字有以下几种: 第一因行近而误:A因不识字而误。《墨子· 所染》: “晋文染于舅犯、高偃。”高偃史书无考,王念孙以为是 郭偃,《读书杂志· 墨子第一》以为后人传抄时中不识郭古 文而误,郭字古文为“高一早”误抄成高。B因不识俗字 而误。《淮南子· 原道》:“欲寅之心亡于中,则饥虎可尾, 何况狗马之类乎?”王念孙《读书杂志· 淮南子第四》寅 是肉字之误,肉俗做“宍”。《广韵》《干禄字书》有此 字。C仅因两字相近而误。《管子· 法禁》:“聚徒威 群”,郭沫若《管子集校》认为“威”是“成”.《史 记· 项羽本纪》:“毋从俱死”,清人张文虎《校刊史记 集解· 索隐· 正义杂记》认为“從”是“徒” (今仍作从) 《史记· 魏世家》 “韩亡,秦有郑地,与大梁邺”,《索隐》 “《战国策》邺作鄰字为得。”(今本仍未改)《容斋随 笔· 卷二》说洪迈一次从曾祐处得曾紘抄的陶渊明《读山 海经诗》:“刑天無干岁,猛志固常在。”洪迈翻山海
两宋最著名的校勘学家是岳飞的孙子岳珂,字倦翁,相 州汤阴人。生于1183年宋孝宗时,卒于1234年,宋理 宗时,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校勘学家,广搜异本,总 结出一套校勘方法。他校勘理论著作《刊正九经三传沿 革例》,此书今存,收《四库全书》中,足以反映南宋 校勘学发展水平,也是版本学著作。清代校勘学钱泰吉 《曝书杂记》评价岳珂校勘群书经验说:“宋岳倦翁刊 九经三传,以家塾所藏诸刻,并兴国余氏,建安余仁忠 本凡二十本,此外又以越中(绍兴)旧注疏本,建本有 音韵注疏,蜀本,专属本经名士,反复参订,始命良工 入梓。其所撰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于本书 字画、注文、音释、句读、考异皆罗列条目,可见其详 审矣。”可见岳珂提出了用专业人士校勘的原则,从本 书到考异这七个环节提出一整套校勘的程序,第一要广 征异本,精审字画,订正注疏,详明音释,点定句读, 查明脱简,考订异同。至此校勘工作的程序基本确定, 后人多沿用此例。由专家经过校勘付梓方能称良本。
浅析中国音乐文献学校勘学、目录学的方法

浅析中国音乐文献学校勘学、目录学的方法浅谈关于浅析中国音乐文献学校勘学、目录学的方法随着我国音乐文化事业的迅速发展和文献学研究的深入,中国音乐文献学校勘学、目录学已经成为音乐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校勘学、目录学的定义、学科内容、方法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音乐文献学校勘学、目录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校勘学的定义校勘学,是指根据文献的演变、流传和整理,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的学问,是一项重要的文献学研究方法,也是一项必要的后勤工作。
校勘学为历史学、文学、哲学、宗教学、音乐学等领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文献支援,帮助人们从多角度全面了解和认识历史、文化和社会状况。
而在音乐领域中,校勘学主要是指校勘音乐古籍和文献的过程。
音乐古籍是指音乐相关的古代书籍资料。
校勘音乐古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首先可以从古代书籍、文献中找到有关音乐的内容;其次可以将音乐古籍按时间和种类进行分类,并进行整理和比较;最后就是通过对音乐古籍的比较、补充和校勘,逐渐改进音乐史学和音乐教育,并加深人们对音乐文化的了解。
二、目录学的定义目录学是指对图书文献进行分类、标引、编制目录、撰写附注和书目以及形成相关规范和标准的科学。
通过目录学可以帮助读者查阅图书文献、查找相关资料,并为读者提供标准化服务,提高文献利用率和工作效率。
在音乐领域中,目录学主要是指对音乐文献进行分类、标引和编写音乐目录等方式进行研究和整理,以便更好地开展后续研究工作。
三、校勘学与目录学的学科内容校勘学和目录学的学科内容相辅相成,有许多共通之处。
在音乐文献的研究中,校勘学和目录学的学科内容是相互结合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做音乐文献研究的过程中,要注意两者之间的关系,相互配合,相互补充,达到协同发力的效果。
校勘学和目录学的主要学科内容包括:1、校勘音乐古籍:校勘音乐古籍主要就是找出古籍中有关音乐的内容,包括音乐的历史、音乐理论、音乐表演等。
同时,还要进行音乐文献的比较、补充、整理和校勘,以便更好地了解音乐文化的发展和历史。
校勘学概述

——12历史 学号
王夏艺恋 120301093
校勘的概念
1、校 许慎《说文解字》云:“校,木囚也。 ”即以木羁人也。引申之,则有校核、比 较之意。 2、勘 顾野王《玉篇》云:“勘,覆定也。”
校勘的概念
3、校勘 初校为校,再校为勘,有至数遍者。校勘之名 ,起于宋欧阳修《书春秋繁露后》云:“董生之 书流散而不全矣,方俟校勘。”
• 倒文:指古籍中字句错乱,导
致文义发生了变化,改变古籍 原貌的错误。古人勾改文字叫 “乙”,所以又习称为“乙文 ”或“倒乙”。例如《韩非子
·说林上》:“子为之是也,
非缘义也,为利也。”陶鸿庆 考证后说:“为之”二字当倒
乙。
所用方法:
(援清儒之例) 1、文字 2、词汇 3、音韵 4、句法 5、文法 6、引文
• 清人的校勘名著有如阮元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卢文 弨的《群书拾补》、王念孙的《读书杂志》、王引之的《 经义述闻》、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 史商榷》等等。
•
钱大昕
•
• 近现代:卓有建树者首推陈垣,一九三一 年,他的《元典章校补释例》即《校勘学 释例》问世,该书归纳总结沈刻本《元典 章》衍、脱、讹、倒等谬误为六门四十二 例,例证一千余条,且提出“校勘四法” :本校法、对校法、他校法、理校法。是 我国校勘学理论集大成之作。
谢谢大家!
• 2、春秋
例如,《吕氏春秋·察传》云:“子夏之晋,过卫,有读 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 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 :‘晋师己亥涉河也。”
3、汉代
(1)官家校勘 西汉承秦火后,至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秋 八月,派谒者陈农访天下,搜集书籍,诏光禄大夫刘向整 理。
校勘学

校勘学校勘:把一种古籍的不同版本收集起来,比较它们文字语句的异同,审定其中的正误,使之恢复或接近本来面目,这种古籍校勘工作通称校勘。
校:比较、考订勘:审查核定,校勘基本含义:比较审定。
后来特指对书籍文字正误真伪的比较审定。
校勘的目的和任务是努力恢复古籍的本来面貌,提供尽可能接近原稿的善本,因此,其根本原则就是存真复原。
原书在内容、语言上存在的错误和欠缺,不属于校勘工作的范畴。
校勘要解决的是流传中产生的错乱讹谬。
校对是单向的,原稿有绝对权威,以校样完全改同原稿为最终完成;校勘是双向或多向的,原稿不存于世,用来比勘的二本或多本互相平等,没有绝对权威,发现并录出异文只是第一步。
校读:校勘+句读。
把校勘字句和断句、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用以指导正确读懂、读通古籍。
校读包括:校勘、断句、标点。
文献古籍主要形态:先秦到隋唐,主要形态为简牍、帛书、写本(今呈现为出土文献);晚唐五代之计,版刻书籍出现,并在宋代以后称为书籍的主要形态(传世古籍多为此类)。
先秦校勘记载:(周)正考父校商之名颂于周太史;子夏与“晋师三豕涉河”西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主持宫廷藏书校理,这是校勘学史上有案可查的第一例。
开创校勘规程。
汉末校勘代表性学者:郑玄(《毛诗》郑笺、《三礼》郑氏注)、高诱(《淮南子注》《吕氏春秋疏解》)南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开创了一种脱离专书而广泛讨论各种书籍所见讹错的笔记形式,体现校勘开始作为一种学术独立发展的趋势。
陈、隋间陆德明《经典释文》,汇集经典文字注音的专著,同时汇集大量经典异文,概括异文产生的原因和判断依据。
宋代著名的校勘专著:余靖《汉书刊误》;张淳《仪礼识误》;毛居正《六经正误》;方崧卿《韩集举正》;洪兴祖《楚辞补注》;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校勘向理论发展的最初趋势开始出现于宋代。
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体现这一趋势,提出“实事是正,多闻阙疑”的校勘法则。
《相台书塾勘正九经三传沿革例》,分七类说明文字去取原则。
人民大学-国学概论-校勘学

校勘学方法-陈垣的“校法四例” 校勘学方法-陈垣的“校法四例”
对校法。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 对校法。 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刘向《别录》 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刘向《别录》所 谓“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 者”,即此法也。此法最简便,最稳当, 纯属机械法。其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 故其短处在不负责任,虽祖本或别本有讹, 亦照式录之。而其长处则在不参己见,得 此校本,可知祖本或别本之本来面目。故 凡校一书,必须先用对校法,然后再用其 他校法。
校法四例
本校法。本校法者,以本书前后互证,而 本校法。本校法者,以本书前后互证,而 抉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缪误。吴缜之 《新唐书纠缪》、汪辉祖之《元史本证》, 新唐书纠缪》、汪辉祖之《元史本证》 即用此法。此法于未得祖本或别本以前, 最宜用之。予于《元典章》 最宜用之。予于《元典章》曾以纲目校目 录,以目录校书,以书校表,以正集校新 集,得其节目讹误者若干条。至于字句之 间,则循览上下文义,近而数叶,远而数 卷,属词比事,抵牾自见,不必尽据异本 也。
校勘例
《淮南子说山训》: 淮南子说山训》 魄问于魂曰:道何以为体? 曰:以无有为体。 魄曰:无有,有形乎? 魂曰:无有。何得而闻也? 魂曰:吾直有所遇之耳。视之无形,听 之无声,谓之幽冥。幽冥者,所以喻道, 而非道也。
校勘例
“昏晚相催,日月走东西。”“昏晓相催, 昏晚相催,日月走东西。”“昏晓相催, 断送了愁人多多少少。” 断送了愁人多多少少。” 陶渊明《读山海经》 陶渊明《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将 以填沧海;形夭无千岁,猛志固常在。同 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 晨讵可待” 晨讵可待” 李白《静夜思》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 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第三章文献校勘学

(2)语音致误 语音致误的原因是汉字形音义的矛盾,即同音 而异形异义,其表现就是因字形的不同而造成误 字。 如,《荀子· 儒效》:“若夫謪德而定次。” 王念孙认为,‚謪‛为‚谲‛之讹误。因 ‚谲‛、‚决‛古音通,则意同,为‚决其德之 大小而定位次‛。 另如,《韩非子· 有度》:“攻尽陶魏之地。” 顾千里指出,‚魏‛当为‚卫‛。《韩非 子· 饰邪》:‚魏数年东向攻陶卫‛,可为佐证。 于鬯又加以补正,列举《吕氏春秋· 应言览》: ‚魏举陶削卫。‛《战国策· 魏策》:‚又长驱梁 北,东至陶卫之列。‛
据《观堂集林目录》,此篇当作《史籀篇疏 证序》,脱‚疏‛字,可据目录校补。
2、对校法
对校法,就是将一部书的不同版本进行对读, 发现差异和错误就标示出来。对校法自汉代刘向 校书就开始了,即我们前面所说的“校雠”。直 到清代仍有学者使用这种方法。 如,《旧唐书· 李白传》明嘉靖闻人诠刻本: “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既 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 张元济用南宋绍兴两浙东路茶盐司刻本校闻 人诠本: 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 既而玄宗召筠赴京师,筠荐之于朝。遣使召之,
二十三,正文误入音内者十九,音内字误入正文 者五十七。‛ 这说明古籍的各类错误之多。具体来说: 1、讹文 讹文,又称“误文”,就是文献原有文字写 错了。晋代葛洪说: ‚书字,人知之,犹尚写之多误,故谚曰: ‘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此之谓也。‛ (葛洪《抱朴子· 内篇》卷十九《遐览》) 因此,古人将文字错讹的现象成为“鲁鱼亥 豕”。造成讹文有以下几种原因: (1)字形致误 由于汉字形体几经演变,篆、隶、章草、行、
与筠俱待诏翰林。白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 因此,闻人诠本脱二十六字。
3、他校法
陈垣先生认为,“他校法者,以他书校本书。 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 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 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 如,宋洪迈《容斋四笔》卷2载,《苏魏公 集· 东山长老语录序》有“侧定政宗,无用所以为 用;因蹄得兔,忘言而后可言。” 其中‚侧定政宗‛不可理解。这是引用《庄 子· 外物》中的典故,洪迈引用原文‚地非不广且 大也,人之所用足容尔。然后厕足而垫之致黄泉,
古典文献的校勘课件

校勘成果不仅在学术研究领域有广泛应用,还可以应用于历 史、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为相关学科提供可靠的资料和 依据。
校勘成果的数字化与网络化
数字化技术
数字化技术为校勘成果的存储、检索和 传播提供了便利,通过数字化技术,可 以将校勘成果转化为电子格式,方便保 存和传播。
VS
网络化平台
网络化平台可以促进校勘成果的共享和交 流,通过建立学术网站、在线数据库等方 式,使得学者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和使 用校勘成果。
发展趋势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校勘将更 加注重跨学科合作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以 提高校勘的效率和准确性。
展望
未来校勘学将更加注重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研 究,不断拓展校勘领域的研究范围和应用价 值,为学术界和文化传承提供更全面、准确 的服务。
THANKS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ING
校勘学在数字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数字化时代的文献资源海量增长,需要更高效、 准确的校勘方法和工具来应对。
机遇
数字化技术为校勘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和便捷 的检索工具,提高了校勘的效率和准确性。
跨学科合作
数字化时代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如计算机科学、 数据分析等,以开发更先进的校勘工具和方法。
未来校勘学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古典文献的校勘课件
目录 CONTENTS
• 校勘学概述 • 古典文献的版本与校勘 • 校勘实践与技巧 • 校勘成果的呈现与利用 • 校勘学的未来发展
01
校勘学概述
校勘学的定义
校勘学是一门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 校勘、考据的学科,旨在恢复文献原 貌,为学术研究提供准确资料。
校勘学通过对文献的版本、源流、内 容等方面的研究,纠正文献中的错别 字、脱漏、衍文等错误,提高文献的 准确性和可信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勘的概念
——“鱼鲁豕亥”
晋葛洪《抱朴子·遐览》说:“书字人知 之,犹尚写之多误。故谚曰:书三写,鱼 成鲁,虚成虎。此之谓也。”加上《吕氏 春秋》中记载的“亥”误为“豕”,所以 后人以“鱼鲁豕亥”泛指书籍传写刊印中 的文字错误。
校勘与校雠
•
陈 垣
校勘的内容
• 古籍中常见的错误主要有四种:衍、脱、 讹、倒。 • 衍文:指古籍传写过程中多写的字句。例 如《墨子·鲁问》:“子墨子曰:出曹公 子而于宋。三年而反。”王念孙考证后得 出结论此句本文当做:“子墨子士曹公子 于宋”。衍文多“曰”字和“而”字。
•
脱文: 与衍文相对,是指古籍 在传抄刊刻过程中疏漏掉 了一些字和语句,使古籍 的上下文义不相连贯,文 章意思被改变的错误。例 如《尚书·微子》序:“ 殷既错天命。微子作诰, 父师少师。”俞樾认为当 作“微子作诰,诰父师少 师”。两“诰”字相连, 误脱其一。
• (二)有校勘学內容的文献学专著
余嘉锡《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1 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上海书店, 1 9 8 3 王欣夫《文献学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中州书畫社, 1 9 8 2 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8 5 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齐鲁书社, 1 9 8 2 罗孟桢《古典文献学》,重庆出版社, 1 9 8 9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 2 0 0 1 曾贻芬、崔文印《中国历史文献学》,学苑出版社, 2 0 0 1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中华书局, 1 9 9 5 赵国璋、潘树广主编《文献学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 1 9 9 1
• 清人的校勘名著有如阮元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卢文 弨的《群书拾补》、王念孙的《读书杂志》、王引之的《 经义述闻》、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 史商榷》等等。
•
钱大昕
•
• 近现代:卓有建树者首推陈垣,一九三一 年,他的《元典章校补释例》即《校勘学 释例》问世,该书归纳总结沈刻本《元典 章》衍、脱、讹、倒等谬误为六门四十二 例,例证一千余条,且提出“校勘四法” :本校法、对校法、他校法、理校法。是 我国校勘学理论集大成之作。
谢谢大家!
校勘学概述
——12历史 学号
王夏艺恋 120301093
校勘的概念
1、校 许慎《说文解字》云:“校,木囚也。 ”即以木羁人也。引申之,则有校核、比 较之意。 2、勘 顾野王《玉篇》云:“勘,覆定也。”
校勘的概念
3、校勘 初校为校,再校为勘,有至数遍者。校勘之名 ,起于宋欧阳修《书春秋繁露后》云:“董生之 书流散而不全矣,方俟校勘。”
• 2、春秋
例如,《吕氏春秋·察传》云:“子夏之晋,过卫,有读 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 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 :‘晋师己亥涉河也。”
3、汉代
(1)官家校勘 西汉承秦火后,至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秋 八月,派谒者陈农访天下,搜集书籍,诏光禄大夫刘向整 理。
• 倒文:指古籍中字句错乱,导
致文义发生了变化,改变古籍 原貌的错误。古人勾改文字叫 “乙”,所以又习称为“乙文 ”或“倒乙”。例如《韩非子
·说林上》:“子为之是也,
非缘义也,为利也。”陶鸿庆 考证后说:“为之”二字当倒
乙。
所用方法:
(援清儒之例) 1、文字 2、词汇 3、音韵 4、句法 5、文法 6、引文
(2)私家校书 郑康成师马融及张恭祖,古今文对照校勘,遍注《周易》 、《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 、《孝经》、《尚书大传》、《中候》、《乾历象》。
刘向、刘歆校理群籍,完成《别录》 ,确定了校勘的规范,明确古籍整理 的程序,即:一为兼备众本,二为审 理篇目,三为校勘文字,四为确立书 名,五为厘定部居,六为录成专书。
4、唐代
(1)官家校书 令狐德棻、魏征“奏引学者校定四部书”,继有虞世 南、颜师古等负责整理校勘典籍事务。于九年(721年) 成《群书四部录》二百卷。 (2)私家校书 唐初两大校书家,颜师古贡献在校《汉书》,自其《 汉书注》即可见之。陆德明集汉后校勘之大成,成《经典 释文》三十卷。
5、宋代
(1)官家校书 宋太宗设崇文院,陈列天下所收集之书,唯未整理。至 仁宗,天下大治,派宋祁、张观、李淑等校之,未成,王 宫失火,延及崇文院。又派王钦若、陈彭年主其事,未成 ,复派梅尧臣及吕公绰、欧阳修、王洙„„校之。庆历元 年(1041年)成《崇文总目》。 (2)私家校书 宋代印刷术发达,校勘之业转盛。
• 清:达于鼎盛,名家辈出。
根据校勘理论的根据不同分为两个流派: • 对校学派:(卢文弨、顾广圻)注重版本依据,异文比较 ,强调保持原貌,主张说明异文正误而不作更改。因继承 宋学传统,以对校为主要手段。
• 理校学派:(戴震、段玉裁)要求广泛搜集包括版本以外 的各种异文材料,根据本书义理,运用文字、音韵、版本 、训诂和有关的历史知识,分析考证异文和正误,明确主 张订正刊误,敢于改正误字。
•
讹文:指人为的改变了文献记载的历史内容,
增加了后人认识历史和研究历史的困难,令人对
文献的内容产生误解。有几种情况,因字形相似
而误,如《周礼·春官·乐师》“燕射。帅射夫
以弓矢舞”。郑玄注:“舞”当“燕”。不明文
义致误,如《逸周书·芮良夫》:“商纣不道, 夏桀之虐,肆我有家。”王念孙说:“不道”, 本作“弗改”,此后人不晓文义而改之。
7、礼俗 8、史料 9、人物 10、文物 11、版本 12、利用他人校勘意见
•
“校书如扫尘,一面扫,一面生, 故有一书每三四校,犹有脱缪。”
——《梦溪笔谈》录宋绶言
• (一)校勘学、校讎学、校读学专著
陈垣《校勘学释例》,上海书店出版社,(本名《元典章 校补释例》) 戴南海《校勘学概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 9 8 6 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7 钱玄《校勘学》,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8 8 谢贵安《校勘学纲要》,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 9 8 9 管锡华《校勘学》,安徽教育出版社, 1 9 9 1 田代主《校勘学》,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1 9 9 5 刘咸忻《续校讎通义》,广文书局, 1 9 7 2 蒋元卿《校讎学史》,商务印书館, 1 9 3 5 张舜徽《广校讎略》,中华书局, 1 9 6 3 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中华书局,1 9 6 2 宋子然《中国古书校读法》,成都:巴蜀书社, 1 9 9 5
一方面“校雠”曾经等同于“校勘”, 另一方面,今天已经发展为两种不同学术 科目。“校雠学”即“古典文献学”包括 “校勘学”的基本内容,但不等同于“校 勘学”。反之,“校勘学”是“校雠学”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独立的“校勘学 ”所研究的内容要更专门,也更深入。
校勘之源戴公时大夫)正考甫 者,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以《那》为首,归以祀 其先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