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

山涛
山涛
山涛(205─283),字巨源,「竹林七 贤」之一。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 西)人。早孤,家贫。好老庄学说,与 嵇康、阮籍等交游。山涛将离选职,欲 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年四 十,始为郡主簿。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 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司马师执政后, 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 尚书吏部郎。司马昭以钟会作乱于蜀, 将西征,任涛为行军司马,镇邺。昭进 爵晋公,涛主张以司马炎为太子。
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 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矣。 愿足下勿似之。 其意如此。既以解足下,并以为别。嵇康白。
嵇康
嵇康
嵇康(224─263),三国时谯国铚县(今 安徽宿州西南)人,字叔夜。虽家世儒 学,但学不师授,唯好老、庄之说。与 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称“嵇 中散”。崇尚老庄,适性自然,着有 《养生论》,倡「越名教而任自然」。 同时又尚奇任侠,刚肠疾恶,曾公开发 表菲薄“圣人”的言论,反对司马世打 着“名教”幌子篡夺政权。后因与山涛 志趣不同,山涛将去官,举以自代,遂 作书与涛绝交;又因与钟会有隙,被谮 于大将军司马昭,年四十遭杀害。
咏怀
其十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齐景升牛山,涕泗纷交流。 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 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 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 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
咏怀
其十一 炎光延万里,洪川荡湍濑。 弯弓挂扶桑,长剑倚天外。 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 视彼庄周子,荣枯何足赖? 捐身弃中原,乌鸢作患害。 岂若雄杰士,功名从此大。
与山巨源绝交书
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亲居贱职;柳下 惠、 东方朔,达人也,安乎卑位。吾岂敢 短之哉!又仲尼兼爱,不羞执鞭;子 文无 欲卿相,而三登令尹。是乃君子思济物之 意也。所谓达能兼善而不渝, 穷则自得而 无闷。以此观之,故尧、舜之君世,许由 之岩栖,子房之佐汉, 接舆之行歌,其揆 一也。仰瞻数君,可谓能遂其志者也。故 君子百行,殊 途而同致,循性而动,各附 所安。故有处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反 之论。 且延陵高子臧之风,长卿慕相如之 节,志气所托,不可夺也。
竹林七贤

一次,山涛与石鉴共宿,夜里起来用脚踢一下石鉴,对他说:“如 今是什么时候,你还在睡!知道太傅(指司马懿)称病卧床是何用意 吗?”石鉴回答说:“宰相多次不上朝,给他个尺把长的诏书让他回 家就是了,你何必操心呢!”山涛说:“咄!石生不要在马蹄间来往 奔走啊!”于是丢弃官符而去。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果然发 动高平陵之变,诛灭了曹爽集团,山涛于是归隐不问世事。
嵇康自幼聪颖,博览群书,广习诸艺,又喜爱老庄学说;身长七尺 八寸,容止出众。后娶魏武帝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 ,拜郎中,调 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隐居不仕,屡拒为官。因得罪司隶校 尉钟会,遭其构陷,而被掌权的大将军司马昭处死,时年四十岁。
பைடு நூலகம்
广陵绝响
景元四年(263年,一作景元三年),嵇康的好友吕安的妻子徐氏 被吕安的兄长吕巽迷奸。吕安愤恨之下,欲状告吕巽。嵇康与吕巽、 吕安兄弟均有交往,故劝吕安不要揭发家丑,以保全门第清誉。但吕 巽害怕报复,于是先发制人,反而诬告吕安不孝,使得吕安被官府收 捕。嵇康非常愤怒,出面为吕安作证,因而触怒了司马昭。此时,与 嵇康素有恩怨的钟会,趁机向司马昭进言,以陷害嵇康。司马昭一怒 之下,下令处死嵇康与吕安。
山涛
山涛(205年-283年3月3日),字巨源。河内郡怀县
(今河南武陟西)人。 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贤”之一。
山涛早年孤贫,喜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四十岁时,才任郡主簿。 大将军司马师执政时,山涛被举为秀才,累迁尚书吏部郎。西晋建立后,升任大 鸿胪。历任侍中、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职,封新沓伯。他每选用官吏, 皆先秉承晋武帝意旨,且亲作评论,时人称之为“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 官,皆不准。太康三年(282年),升为司徒,以老病归家。次年去世,年七十 九,谥号“康”。 有文集十卷,已亡佚,今有辑本。袁宏在《名士传》中称山涛 等七人为“竹林名士”。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指三国魏时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的合称。
他们常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
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
在政治上,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更因此被杀。
相反王戎、山涛等则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并成为其政权的心腹。
在文章创作上,以嵇康、阮籍为代表。
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他以老庄崇向自然为论点,说明自己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又如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透过比兴、寄托等手法,隐晦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恶行,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由是透过七贤的文章创作,可窥略到他们各自的志向意趣。
嵇康嵇康(223-262)三国魏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
字叔夜。
谯国至(今安徽宿县西南)人。
嵇康是魏宗室的女婿,任过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著有《养生论》。
与阮籍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魏氏春秋》:“(嵇康)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他的朋友山涛(巨源),后来投靠司马氏当了吏部尚书,曾劝他出去做官,他遂写了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加以拒绝。
因“非汤武而薄周孔”,且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集团,遭钟会诬陷,为司马昭所杀。
嵇康在政治思想上“托好老庄”,排斥“六经”,强调名教与自然的对立,主张决破礼法束缚。
他的哲学思想基础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坚持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他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明胆论》),肯定万物都是禀受元气而产生的。
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
嵇康自幼聪明好学,才思敏捷。
其文“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与山巨源绝交书》、《难自然好学论》等为其代表作。
诗长于四言,风度清峻;《幽愤诗》、《赠秀才入军》较有名。
所撰《声无哀乐论》,认为同一音乐可以引起不同的感情,断言音乐本身无哀乐可言,而其目的则在于否定当时统治者推行的礼乐教化思想。
竹林七贤是指哪七个人

竹林七贤是指哪七个人竹林七贤,又称东晋七贤,是指东晋时期一群杰出的文化人物,他们以清廉正直、才学过人而著称。
这七位贤人分别是:嵇康、山涛、刘伶、阮籍、向秀、阮咸和王戎。
他们以志趣相投、聚居于竹林为名,由此得名竹林七贤。
首先,嵇康是竹林七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他出生于山西,早年以文章才华获得名望。
嵇康擅长音乐、诗词、文章,同时他也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散文家。
他提倡个人修养、追求内在的完善,并主张通过治学来实现社会的进步。
嵇康的思想对后世的文化界和政治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山涛是竹林七贤中的另一位杰出人物。
他是扬州的人,喜欢浪迹江湖、与众人交往。
他对文学和音乐有深厚的造诣,被誉为才子佳人中的佳人。
山涛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倡简朴的生活方式,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安宁和情感的宁静。
他的作品以其自由奔放的风格和丰富的思想内涵而受到广泛赞赏。
刘伶是竹林七贤中的一位非常独特的人物。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记载有关忧郁症的人。
刘伶天赋聪颖,对世俗的压力和个人的挣扎感到困顿。
他通过诗词和散文表达悲哀的情感,并通过刻画自然景观来寄托情感。
刘伶的作品深深触动了当时的文人,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发展。
阮籍是竹林七贤中的一位学者。
他来自江西,担任过官职。
然而,他对官场腐败和权力的虚妄感到失望,因此选择隐居山林。
阮籍注重个人的修养,并标榜自由奔放的生活态度。
他的作品以其深情感人的风格和婉约的表现形式而广受好评。
向秀是竹林七贤中最年轻的一位。
他对音乐、诗词和书法都有着极高的造诣。
向秀以其清雅的作品风格和敏锐的思想见解而受到推崇。
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倡导人们通过与自然界的交流来寻求真理和解脱。
阮咸是竹林七贤中的一位知名学者。
他以其深入的学问和理论洞察力而为人所熟知。
阮咸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文学上的独特性而闻名,他的影响力在当时的文化界和学术界都是不可忽视的。
最后,王戎是竹林七贤中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化人物。
他才华出众,精通音乐、诗词和政治。
竹林七贤是哪七个人物

竹林七贤是哪七个人物?答:竹林七贤是指嵇康、阮籍、刘伶、山涛、王戎、向秀、阮咸这七个人,他们都是才华横溢、不媚权贵、崇尚虚无、放荡不羁的豪爽之士。
竹林七贤是指哪七个人1、嵇康嵇康,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
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称嵇中散。
嵇康虽然家世儒学,但却崇尚老庄,追求自然之道。
他最擅长鼓琴,一曲《广陵散》天下闻名。
他本是曹魏宗室的女婿,所以与后来的司马氏政权格格不入。
嵇康的朋友山涛为司马氏的大官,离职时推荐他,嵇康就写下了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与山涛绝交。
后最终被司马昭寻找接口杀掉。
2、阮籍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阮籍本有意于在政坛上有一番作为,但当时政治风云变幻,于是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有时闭门不出,有时四处游玩,有时也做出些放荡的举动。
但他对司马氏政权并不做直接对抗,故一生平安无祸。
3、山涛山涛,字巨源,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人。
山涛以其风神气度闻名于当时,世人说他像璞玉浑金,修养深厚而不外露,对他评价很高。
与嵇康、阮籍不同,山涛的政治生涯比较顺利,先是在曹氏集团中任职,后又很得司马氏的重用,管至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
4、向秀向秀,字子期,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人。
向秀本愿做一个笑傲山林的隐士,但嵇康被杀后,他迫于压力不得不出来做官,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向秀对老庄之学有深入的研究,曾注《庄子》一书,影响非常大。
今日流传的郭象的《庄子注》,其实就是在向秀的基础上完成的。
5、刘伶刘伶,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州)人。
他对司马氏政权深恶痛绝,就行为狂放,以做掩饰。
有次他在屋里裸体,来客责问他,刘伶却说:“我以天地为舍,以屋室为裤,你干嘛钻到我的裤子中?”他以嗜酒留名于后世,出外时经常带着酒壶,边走边饮,还曾作《酒德颂》一篇。
6、阮咸阮咸,字仲容,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
阮籍之侄,二人合称为“大小阮”。
他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
懂音律,以善弹琵琶而闻名。
竹林七贤是谁_竹林七贤简介

竹林七贤是谁_竹林七贤简介竹林七贤是指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
因为常常在当时的山阳县的竹林下,饮酒、赋诗、纵歌,肆意酣畅,又因为被称为七贤,所以就和地名竹林合称,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竹林七贤是谁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嵇康简介嵇康,生于公元223年,字叔夜,死于公元262年,享年40岁。
与阮籍等竹林名士提倡玄学,他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他主张不要理会世俗的观念,不要将世俗观念放在心上,顺应人本来的天性,超越自然,自己所想的不要被自己的欲望所拘束,这样才能看透富贵贫贱。
嵇康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由母亲和兄长抚养他成人。
他在小的时候便可以看出他天资聪颖,后来迎娶了曹操后人长乐亭为妻,并生了一个儿子一个女儿。
嵇康还是个音乐家,他喜爱弹琴,一曲《广陵散》更是让人俯首称臣,嵇康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邑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后在隋朝被作为取仕的条件。
王戎简介魏末晋初时期,有七位名士被称为竹林七贤,他们主要活跃在河南山阳县一带,因常于竹林之下喝酒唱歌而得此名。
其作品用多种手法沿袭了建安文学精神,从侧面表达自己的情感,受到世人的敬重。
后来由于竹林七贤逐渐被司马朝廷所不容,最终以解散告终,而王戎就是竹林七贤之一。
王戎,字濬冲,出生于山东东南沿海的临沂,因为自身对于评鉴有着精辟独到的眼光而闻名,早年间承袭父亲贞陵亭侯的爵位,后来被聘作掾属。
王戎的仕途过程中,相继就任过吏部侍郎、散骑侍从、河东郡守、荆州刺史多个官职,后来被罢官后,又被调任豫州刺史与建威将军。
刘伶,字伯伦,又称酒仙,是魏晋时期的诗人。
因为与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和阮咸七个人经常在山阳县的竹林之下相聚,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
刘伶是他们七人之中社会地位最低的一位。
刘伶身材矮小,容貌丑陋。
平时沉默寡言,不喜与人交往。
然而矛盾的是,他的性情豪迈,不拘小节与阮籍、嵇康两人特别聊的来。
《竹林七贤》全文及翻译

《竹林七贤》全文及翻译竹林七贤全文及翻译竹林七贤是指六朝时期的七位文人,他们都喜欢隐居在竹林中,追求自由和真理。
下面是他们的名字及相关翻译。
1. 嵇康(Ji Kang)嵇康是竹林七贤中的第一人,被誉为乐府诗的创始人之一。
他以男子汉气概和傲骨闻名。
2. 陶渊明(Tao Yuanming)陶渊明是竹林七贤中的第二人,被誉为乡土诗的奠基人。
他以田园生活和自然之美为主题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3. 陆机(Lu Ji)陆机是竹林七贤中的第三人,他是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作品充满辩证法的思考,对古代政治和社会制度提出了批评和反思。
4. 干宝(Gan Bao)干宝是竹林七贤中的第四人,他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哲学家。
他的代表作《搜神记》被誉为古代神怪文学的典范。
5. 王戎(Wang Rong)王戎是竹林七贤中的第五人,他以其洒脱豪放的个性和作品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歌作品向读者传递了自由和独立的精神。
6. 谢灵运(Xie Lingyun)谢灵运是竹林七贤中的第六人,他是一位著名的文人和文学评论家。
他的作品追求深度和内涵,对人性和宇宙的思考非常深刻。
7. 阮籍(Ruan Ji)阮籍是竹林七贤中的第七人,他是一位叛逆而才华横溢的文人。
他的作品以反叛和挑战传统为特点,对社会和人性提出了深刻的思考。
这些竹林七贤共同以自由和追求真理为信条,他们的作品和思想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竹林七贤的文化精神,人们可以感受到乐观向上、自由不羁的生活态度。
竹林七贤七个人都是谁 分别有什么典故

竹林七贤七个人都是谁分别有什么典故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年—249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
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焦作修武县,可能为现今云台山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竹林七贤七个人的故事介绍1、嵇康,中散大夫嵇康,字叔夜,三国时谯国銍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他虽家世儒学,但学不师授,唯好老、庄之说。
嵇康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
有《嵇中散集》,以鲁迅辑校《嵇康集》为精善。
2、阮籍,步兵校尉嵇康,字嗣宗,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人,他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
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徵、寄托,藉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於散文和辞赋。
3、刘伶,建威参军刘伶,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县)人,竹林七贤之一。
魏末,曾为建威参军,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
一次有客来访,他不穿衣服,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
4、山涛,吏部尚书山涛,字巨源,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他早孤,家贫,好老庄学说,40岁时为郡主簿,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
后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
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
5、王戎,官至司徒王戎,字冲,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他自幼颖悟,神采秀彻,善清谈,与阮籍、嵇康等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他是竹林七贤中最庸俗的一位。
惠帝时,官至司徒,他苟媚取宠,热衷名利,立朝无所匡谏,因此被世人讥讽。
6、向秀,黄门侍郎向秀,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徙西南)人,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他擅诗赋,其哀悼嵇康、吕安的《思旧赋》,情辞沉痛,有名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态度
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 嵇康因此被杀;山涛、王戎等则是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 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心腹。
七人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嵇康﹑阮籍﹑刘伶等仕 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 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籍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 司马炎所重。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 马氏,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 官,嵇康被害后托付子女于山涛,山涛亦不负旧友。王戎自幼 聪慧,功名心较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 历仕晋武帝﹑晋惠帝两朝,至八王之乱,仍优游暇豫,不失其 位,但在当时年代不失为明哲保身的无奈之举。
思想哲学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 想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 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 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 张名教与自然合一。
当时社会处于动荡时期,司马氏和曹氏 争夺政权的斗争异常残酷,导致民不聊生。 文士们不但无法施展才华,而且时时担忧生 命,因此崇尚老庄哲学,从虚无缥缈的神仙 境界中去寻找精神寄托,用清谈、饮酒、佯 狂等形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竹林七贤” 成了这个时期文人的代表。
阮籍
阮籍(公元210年-263年),三国时期魏诗人。字嗣宗。陈留(今属 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贤之一,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 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 祸的态度。钟会是司马氏的心腹,曾多次探问阮籍对时事的看法, 阮籍都用酣醉的办法获免。司马昭本人也曾数次同他谈话,试探 他的政见,他总是以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来应付过去,使司 马昭不得不说"阮嗣宗至慎"。司马昭还想与阮籍联姻,籍竟大醉 60天,使事情无法进行。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大人先生传》等, 其著作收录在《阮籍集》中。 阮籍为母亲服丧期间,在晋文王(司马昭)的宴席上喝酒吃肉。司 隶校尉何曾也在座,他对文王说:"您正在以孝治国,而阮籍却在 母丧期间出席您的宴会,喝酒吃肉,应该把他流放到偏远的地方, 以正风俗教化。"文王说:"嗣宗如此悲伤消沉,你不能分担他的 忧愁,为什么还这样说呢?况且服丧时有病,可以喝酒吃肉,这 也是符合丧礼的呀!"阮籍依旧在喝酒吃肉,神色自若。
山涛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竹林七贤” 之一,西晋大臣。好老庄之学,与嵇康、阮籍等结交。年四 十始出仕,官至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领吏部10余年。选 用官吏,皆亲作评论,以供皇帝选择,时称《山公启事》。 太康四年(283)卒,年七十九岁。 山涛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为人小心谨慎,山
向秀
向秀(约227年-272年),字子期,河内怀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 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向秀雅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 隐居不仕。 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吕安被司马氏害死后,向秀应本郡的郡上 计到洛阳,受司马昭接见任散骑侍郎、黄门散骑常侍、散骑常侍, 与任恺等相善。向秀早年淡于仕途,有隐居之志。嵇康被司马昭杀 害后,为避祸计,不得已顺应朝廷威逼拉拢而出仕,先后任散骑侍 郎、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等职,但“在朝不任职,容迹而已”。这 一点很像东汉末的徐庶——徐庶之母为曹操所拘,不得已进入曹营, 但他不发一言,不献一策,以沉默来对抗强权,向秀也是这样。 向秀曾经主张无为政治,然而他所主张的无为政治,是“任自然而 不加巧”。但当他选择了只做官不做事,就变成消极无为了。做官 并非他的本意,因此他的内心更加痛苦。陈寅恪先生说向秀“在嵇 康被杀后,完全改节自图,弃老庄之自然,遵周孔之名教”,但是 细读他的《思旧赋》,那种刻骨的痛却在昭示着他的不甘与愤懑。 所谓的“改节自图”,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 - 中国魏晋时期七位名士
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 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 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 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据陈寅恪先生考, 西晋末年,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 盛行,东晋初年,乃取天竺“竹林”之名, 加于“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 “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 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 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 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王戎
王戎(234年-305年7月11日),字浚冲。王戎自幼聪颖,神 彩秀美。据说能直视太阳而不目眩。裴楷称赞他说:"戎眼 烂烂,如岩下电。"王戎六七岁时,在宣武场看表演,当时 猛兽在栅槛中咆哮,众人都被吓跑,只有王戎站立不动, 神色自如。魏明帝曹睿在阁上看见后,称赞王戎是奇童。 王戎曾与同伴在路边玩耍,见道旁有结满李子的李树,其 他人争相去摘,只有王戎不动声色,别人问他为何如此, 答曰:"树在道旁而多果实,果实必定是苦的。"验证之后, 果然如此。王戎在晋代是有名的孝子。武帝时为其母守丧, 虽逾越礼制,饮酒食肉,但面容憔悴,身体虚弱,连起身 都要扶拐杖。中书令裴楷前往凭吊其母,说:"若使一恸果 能伤人,浚冲必不免灭性之讥。"而尚书和峤在同时遭母丧, 虽然寝苫食粥,但哀毁不过礼,气色不衰。刘毅称之为"和 峤生孝,王戎死孝。"
刘伶
刘伶(约221年-300年),字伯伦,刘伶身高仅一公尺四十,不仅人矮小,而且容 貌极其丑陋。但是他的性情豪迈,胸襟开阔,不拘小节。平常不滥与人交往,沉 默寡言,对人情世事一点都不关心,只有和阮籍、嵇康很投机,遇上了便有说有 笑,因此也加入了七贤的行列。晋朝初年,刘伶入朝,他不趋炎附势,力陈己见, 宣扬无为之化的主张,为朝廷所不容,同僚均被擢为高官,唯独他被逐出朝门。 为排泄郁闷,他常借酒消愁,久而久之,嗜酒如命,不能自已。 公元266年(晋武帝泰始二年),朝廷派特使到杜康村请刘伶再次入朝为官。而刘 伶不愿做官,听说朝廷特使已到村口,赶紧把自己灌得酩酊大醉,然后脱光衣衫, 朝村口裸奔而去。朝廷特使看到刘伶后深觉其乃一酒疯子。从此,刘伶彻底与朝 廷绝缘。 罢了官以后的刘伶,日日"醉乡路稳宜频到",终于嗜酒寿终。某天,刘伶路过杜 康酒坊门前,抬头看见门上有副对联,写道: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盏海底眠, 横批写着:不醉三年不要钱。对于一向好酒的刘伶来说,这还了得。于是就进去 喝了三碗,结果一回到家就醉了。三年后,刘伶酒醒了,见如此好酒,就喝开了, 左一碗,右一碗,一口气一连喝了一百零八碗。夫人见状也喝了杜康的酒,于是 一起从此长眠。孩子们便和杜康一起,把刘伶夫妇埋进地里,还立下了一个墓碑。 上面写着:刘伶之墓。转眼一百多年过去了。这一天,杜康来到了刘伶的坟上, 挖开坟墓,推醒了刘伶夫妇,引着他们飘遥踏云而去。从这以后,杜康就成了酒 神,被造酒人供奉为师祖。而刘伶,也变成了品酒大师,所以民间才流传着这么 一句佳话,就是"杜康造酒刘伶醉"。
涛在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大,投靠司马氏,仕途平步青云,生 活非常节俭。山涛推荐好朋友嵇康来洛阳做官,没料到嵇康 不但不领情,还写了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的奇文,称 “志气所托,不可夺也”,“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 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不可己嗜臭腐,养鸳雏以 死鼠也”。然而,嵇康在刑场临死前将自己的儿女托付给了 山涛,留言道“巨源在,汝不孤矣”。在嵇康被杀后二十年, 山涛荐举嵇康的儿子嵇绍为秘书丞。 七贤之一的王戎善识人,他曾称山涛为“璞玉浑金,人莫知 其器”,即夸山涛像“像璞玉浑金,气量深不可测”。
曾有一个学者说竹林七贤都比较孩子气。 是的,真是像小孩子的一群怪人。说他们像 孩子不仅是因为他们孩子般的执着和脾性, 更因他们保有一颗赤子之心。
竹林七贤,七弦古琴。 若将竹林比作琴胆,那七贤便是古琴之七弦,举手抬足间,挥七弦,奏名曲,气韵 自生,交响映衬,与林间翠竹中绕了千遍, 渐融作一曲绝妙聆乐,冲破那魏晋灰天,无 处一片竹林的清明。然,再向外展散,便被 那乌云反弹而回,砸断琴弦,砸破琴胆。一 把稀世珍琴就这样壮烈地破碎。 七弦古琴名士弹。“琴”毁,士“亡”。
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朝廷所不容,最后各散东西、 分崩离析
嵇康
嵇康(223-262)三国魏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字叔夜。谯国 至(今安徽宿州市西南)人。嵇康是魏宗室的女婿,任过中散大夫, 世称嵇中散。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著有《养生论》。与阮 籍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后来投靠司马氏 当了吏部尚书,曾 劝他出去做官,他遂写了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加以拒绝。因 “非汤武而薄周孔”,且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集团,遭钟会诬陷, 为司马昭所杀。行刑当日,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赦免嵇康, 并要求让嵇康来太学做老师。这些要求并没有被同意。临刑前,嵇康 神色不变,如同平常一般。他顾看了日影,离行刑尚有一段时间,便 向哥哥嵇喜要来平时爱用的琴,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 嵇康把琴放下,叹息道:"昔从前袁孝尼曾跟我学习《广陵散》,我每 每吝惜而固守,《广陵散》现在要失传了。(《广陵散》并不是嵇康独 作)"说完后,从容就戮。海内的士人,没有不痛惜的。司马昭不久才 意识到错误并深为后悔。 刘义庆《世说新语》: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 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阮咸
阮咸,西晋时期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尉氏县)人,字仲容。与嵇康、阮 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并称"竹林七贤"。阮咸是阮籍之侄,建安 七子之一的阮瑀之孙。与阮籍并称为"大小阮"。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 太守,生平放浪不羁;阮咸也是著名的音乐家,精通音律,有一种古代 琵琶即以"阮咸"为名。作有《三峡流泉》一曲。 《晋书·阮咸传》中,就有一个"阮咸曝裈"的故事。说是阮家是个大家 族,其中也有富有贫。于是一条大道的北面,就形成了高级住宅区,住 的全是阮姓中的富人,而道南是棚户区,住的全是穷人。阮咸也属于穷 人这一类的,住在道南。每到七月七日晴的时候,就把家中的衣服拿出 来晒。夏天阴雨比较多,而七月七日左右基本上雨季过去了,古人住的 屋子一般不是楼房,也没有水泥地面,防潮性能很差,衣服如果不晾晒 一下,会发霉的。所以"北阮"富人们纷纷晾晒衣服,一时间花团锦绣, 粲然耀眼。这既是晒衣服,也是一种变相的比富大赛。面对"北阮"那边 的声势,"南阮"的穷人们都自惭形秽,不敢把自家的破衣服拿出来晒, 而阮咸却不管那一套,拿了个竹竿,把自己的粗布破裤头子拿了一件挑 了起来,也晒在路边。人们看了,纷纷惊怪,阮咸却不以为然地说:"未 能免俗,聊复尔耳!(不能免俗,姑且这样吧)"说来阮咸所为,好生令人 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