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椋鸟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5下25《灰椋鸟》第一课时课案

5下25《灰椋鸟》第一课时课案
《灰椋鸟》第一课时课案
课 题
灰椋鸟
课 型
新授课
执教
孙庄镇仁桥小学顾春香
理论支持
《灰椋鸟》是一篇精读课文。散文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
第一课时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通顺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准确、不漏字、不添字、不颠倒。学生只有在读通课文的情况下,才能感受课文内容,才能把握课文脉络,才能感悟文本思想感情,才能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qiào( )
和hè(互相应和)
hé( )
huò( )
(4)课件出示两个词语所在的句子
指名读
句中为什么用破折号和分号呢?
◆词组(五)观赏壮观
(1)齐读
(2)能用上这两个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提醒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理清课文脉络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呢?(3——5)
(4)齐读,读出美感◆词组(二)棕红色的水杉落叶华贵的绒地毯
郁郁葱葱的竹林高大的人工刺槐林栖息
(1)自由读,思考:每一行的词组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理解“栖息”
(3)一组词语可以看到一幅画面,听老师读词语想象画面。
(4)指导朗读:一边读一边想象刚才的画面,你会读得更好
◆词组(三)排空而至浩浩荡荡百鸟争鸣呼朋引伴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
联系四年级的《燕子》一课,强调写作方法,描写动物外形时得按照一定的顺序。
让学生明白反问句的作用。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充分的初读是为精读打好基础。
4.初步体会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
教学重点
读通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难点

1灰椋鸟第一课时

1灰椋鸟第一课时

一、播放音乐,激情导入。

1、同学们听过这首歌吗?它有一个动听的名字叫《一个真实的故事》。

这首歌说的是:有一位女孩子,她从小爱丹顶鹤,在她大学毕业后,她回到了她养鹤的地方。

可是,有一天她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滑进了沼泽地,光荣的献出了自己二十三岁的生命。

这个女孩名叫徐秀娟。

【投影出示徐秀娟资料】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生前写的一篇散文《灰椋鸟》(板书课题)。

2、介绍灰椋鸟。

同学们请看,这就是灰椋鸟,它是这个样子的。

【投影出示灰椋鸟的样子文字】3、同学们课前都进行了深入的预习,这些词语你们都会读吗?【出示词语】4、你能根据以上词语的提示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吗?【自读课文。

准备】5、文章重点写了什么?(归林)哪两节具体写了灰椋鸟归林的?( 4 5) 三、精读课文,感受归林的壮观。

1、请大家浏览一下第四小节,想一想灰椋鸟是怎样归林的?把关键的字词圈出来。

2、学生交流回答。

“灰椋鸟这样归林”“这个词语点出了归林的特点”3、(投影出示)“一开始…………头顶飞过”①听老师读。

②听课老师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③看图片④看了图片你又有什么感受?⑤如果要你用一个词语来表达,你会用什么词语呢?⑥大家找找看作者都用了哪些词语来描写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的?【找出,齐读】⑦理解“排空而至”A “排空而至”是什么意思?B (出示图片)就像这样数量很多,声势浩大,黑压压的排满天空,就叫“排空而至”2、听了学生的朗读,老师感受到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

刚才呀,这是作者来到林场,翘首遥望,看到了这壮观的景象,那么作者还听到了什么呢?(投影出示“先回来的……”)①分角色读,女生读“先回来的”,男生读“后到的”。

②你有什么感受? ③假如你就是一只归林的灰椋鸟,你会和同伴倾诉些什么呢?④你是又会怎样呼唤你的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呢?如果你是一只未归的灰椋鸟,你又会怎样应答呢?⑤同学们,这写灰椋鸟就是这样倾诉着,问候着,呼唤着,这是一个多么温馨和美啊!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这温馨和美表现出来。

灰椋鸟第一课时教案

灰椋鸟第一课时教案

《灰椋鸟》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

1、喜欢鸟吗?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是不是真正地喜欢鸟!(播放鸟的叫声,让学生猜猜鸟儿在说些什么呢?)今啊,我们要来学习一篇新的有关与鸟的课文,请拿起手和老师来写一下课题(师板书课题,生书空课题)请哪位同学来读一读?(2-3名学生读课题)2、师出示“灰椋鸟”图片。

这就是灰椋鸟,它有着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这节课啊咱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灰椋鸟的散文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打开书,自己来读读课文,把你认为难读的词圈画出来,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课文)2、和你的同桌一起将你们圈画的词互相读一读,如果他读错了,请你帮他纠正一下,开始合作学习。

3、检查生字师:看到同学们都合作得非常专心,现在老师就来找几个难读的,检查一下。

生字1:刺槐林水杉栖息请三名同学分别读(刺槐林的槐字要读准,水杉是一种植物,要求声音洪亮、字音读准)生字2:互相应和请至少三名学生读,注意区分多音字(就像这样一问一答,一呼一应,这就叫互相应和)生字3:翘首遥望请两名学读,翘这个字也是一个多音字,大家还知道他的另一种读音吗?(课件出示翘的两种读音,并解释:翘第二声是举起抬起的意思,第四声是一头向上仰起的意思)那么现在你知道翘首遥望的意思了吧?(请学生回答)师总结:看来理解了重点字的意思,我们就能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

老师这里还有两个词语大家看能不能根据字义判断他的读音呢?师总结:理解了字义就能读准多音字。

生字4:扑棱棱请三名学生回答,读准确4、出示本节课需要会写的生字:杉毯栖棱涧(1)仔细观察它们都是什么结构啊?(左右、半包围)左右结构中,棱这个字特别难写,仔细观察怎样才能写漂亮写美观?(请小老师,帮助指导)(2)老师啊也想提醒一下大家,棱这个字的右下角,有两个撇,上面的撇要写得长一些,和下面的撇要平行,这两个撇都要升到左下格,这样写的话,这个字就会写得很漂亮了(3) 毯这个字,怎么样才能写正确写美观呢?(4)剩下来的三个字,对于大家来说都很简单,相信大家只要认真观察,注意这些字的结构和重点笔画就一定能够把他们写好,现在就请大家拿出你的习字卡,把这五个生字每一个都描一个写一个。

灰椋鸟第一课时_《灰椋鸟》教学设计11(第一课时)

灰椋鸟第一课时_《灰椋鸟》教学设计11(第一课时)

灰椋鸟第一课时_《灰椋鸟》教学设计1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随课文理解词语意思。

2、品读第二自然段,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受到美的熏陶并能听写。

3、通过朗读训练和赛诗比赛,激发学生对积累诗句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体会欣赏描写月光的句子,激发学生对积累诗句的兴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夜晚月亮图)夜幕已经降临,看,一轮明月升起来了!凝望皎洁的月亮,沐浴着柔和迷人的月色,有多少人为之陶醉,为之思绪万千呀?今天这节课我们将随着现代著名作家赵丽宏一起去望月(多媒体出示望月)。

夜深人静的时候,月光很柔和,有月亮的夜晚宁静而美丽,让我们一起轻轻地读课题望月。

二、温故知新,整体感知1、多媒体出示生词:望如果让你给望字组词,还可以组哪些?你觉得课题《望月》中的望用哪个词来解释最合适?为什么?齐读凝望。

2、那么课文写了哪些人在望月?在月下又干了什么?从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读这篇课文。

交流。

(多媒体出示:我小外甥望月谈月想月)三、学习第一段,欣赏月下美丽的江景1、我和小外甥在月下看到了什么呢?(多媒体出示月下江景图,教师配乐诵读第二自然段)你感受到了什么?2、这么美的景色只有静静地品味才会让人动心动情,请把书打开,默读第二自然段,同时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到心动的词句及时圈画下来,或许这些词句会领着你触摸到作者藏在文字里的那些微妙的情思,并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交流:读书有时就得这样静下心来品味,想想,假如用一个词来形容今晚这江上的月光,你会用上哪一个词?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在阅读写景文章时,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很重要,这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你能用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吗?指名读,齐读。

提示:▲月光的安详体现在哪里?安详,是一个让人心动的词语。

它本是用来形容人表情平静,动作从容。

用在月亮的身上,让你感觉到了什么呢?(月亮仿佛也有了生命,有了温情。

《灰椋鸟》第一课时教案

《灰椋鸟》第一课时教案

《灰椋鸟》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灰椋鸟》第一课时,内容包括教材第十五章第一节《鸟类世界》,详细讲解灰椋鸟的生态习性、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保护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灰椋鸟的基本特征和生态习性。

2. 培养学生对鸟类保护的意识,提高环保素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灰椋鸟的生态习性、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难点:理解灰椋鸟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培养学生保护鸟类的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模型、挂图等。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灰椋鸟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鸟类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

2. 新课内容:(1)介绍灰椋鸟的生态习性、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2)讲解灰椋鸟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强调保护鸟类的重要性。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列举身边常见的鸟类,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4.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灰椋鸟的生态习性。

5. 随堂练习:布置与灰椋鸟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灰椋鸟的生态习性2. 灰椋鸟的形态特征3. 灰椋鸟的生活习性4. 灰椋鸟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5. 保护鸟类的重要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你身边常见的一种鸟类,并分析它的生态习性。

2. 答案示例:喜鹊,杂食性动物,生活在树林、田野等地,善于储存食物,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灰椋鸟的基本知识,但对生态系统的理解仍有待提高,今后教学中需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与鸟类观察和保护活动,提高环保意识。

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深入了解鸟类的生态环境。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教学难点与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灰椋鸟的生态习性、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6《灰椋鸟》第一课时

26《灰椋鸟》第一课时
板书“灰椋鸟”,谁会读,强调别读成“惊”。认识这种鸟吗?的确很少听过,平时见得多的一般有哪些鸟?老师带来了它的图片,我们来认识认识。出示灰椋鸟图片。谁查过它的资料?简介灰椋鸟。
二、初读课文:
1、徐秀娟是怎样写灰椋鸟的呢?
2、课文围绕灰椋鸟写了哪些内容呢?浏览全文,默读思考,读后交流。
三、精读第1自然段。
1、一开始,徐秀娟对灰椋鸟印象好吗?从哪看出来?
其实这句话写出了灰椋鸟的样子,对照图片再读读。黑乎乎是什么感觉?徐秀娟是养鹤姑娘,那丹顶鹤头戴红帽,亭亭玉立,而灰椋鸟却是?
她喜欢吗?谁能把这种不喜欢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有什么好看的呢?”这句话谁能换个说法但意思不变?
2、既然没什么好看的,那徐秀娟为什么后来又亲自去看呢?什么叫“偶然”的机会?学生举例。
3、在这么茂盛的树林里作者发现灰椋鸟了吗?灰椋鸟干嘛去了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3、这精彩的录相,激起了这位爱鸟姑娘对貌不惊人的灰椋鸟的极大兴趣,哪些词写之感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四、精读第2自然段
1、既然非得去看,去成了吗?从哪段知道的?指名读第2自然段。
2、什么时间去的?为什么选择下午?什么是“林场”?
徐秀娟下车后和同伴轻轻走进林内,她是怕踩到蚂蚁吗?为什么轻轻地走?“棕红……软绵绵的”这句话是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知道水杉吗?比作绒地毯说明了什么?
南京市天景山小学“景慧活动导学”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七单元《灰椋鸟》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5自然段。
3、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灰椋鸟》第一课时

《灰椋鸟》第一课时

26.《灰椋鸟》第一课时一、直接导入课题,读课题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谁来读课题?一起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1.自由读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好!开始。

2.两人小组合作读师:好!对于课文中的生字、词语,现在两人小组合作,同桌互读,互相纠正。

3.检查难读的,指导写好“棱”字师:接下来老师找几个难读的来检查。

(出示词语)谁来读?水杉是指什么?水杉栖息扑棱棱师:你们觉得最难写的是哪一个字?五年级写字不仅要求写正确,还要写得美观。

怎样才写得美观?棱字“两撇,撇要平行,写的时候都要撇到左下格。

”跟老师一起写。

师:生字会了,四字词语你会了吗?和是个多音字。

你能找出它的近义词吗?我们已经学过写鸟儿活动的成语。

互相应和翘首遥望生:一唱一和总结:你看换一个词语就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这也是一种好方法。

师:翘首遥望中的翘字在字典中有两种解释:(1)抬起(2)一头向上仰起“翘首遥望”你明白了它的意思了吗?你能够用动作来演一演吗?这样一个词语“翘尾巴”该怎么读?为什么?总结:你看,知道了词语的意思,就可以确定它的读音了。

三、把握内容,理清脉络师:同学们,课文生字、词语不仅会读、会写、会理解了。

接下来,我们要走进课文,了解课文的信息了。

如果让你写鸟,你会怎样写?(指名说)生:我会写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师:这是通常的写法。

师:请快速地浏览课文,说说课文重点写了什么?是那几个段?生:重点写了鸟儿归林的场面。

是3.4.5段。

四、指导精读师:你们知道3.4.5段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生:时间顺序。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时间词语:没过几分钟;太阳渐渐西沉))总结板书:写场面要注意顺序。

师:这节课,我们就以第4段为例,学习归林场面。

(出示)阅读要求:默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用“”画出你感受深刻的句子,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1.学生默读2.师生交流(1)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

灰椋鸟(第1课时)

灰椋鸟(第1课时)
2、自读课文,找出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
3、理清文章脉络,再读课文,刚才读错的地方注意纠正。
4、是什么原因使我改变了对灰椋鸟的看法?
四、达标检测
1、指导书写,完成文后习题2。
2、学习手册第一、二题。
3、造句:
好像……又像……
似……如……
五、拓展延伸。
文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
说说你的体会,你仿佛看到什么?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你所感受到的画面吗?
1、默读,思考:一开始,“我”对灰椋鸟是什么态度?为什么会有这种态度?
2、是什么原因使我改变了对灰椋鸟的看法?
3、“我”和同伴准备在什么地方观看灰椋鸟归来的情景?找出描绘观鸟地方的句子。
4、认真读句子,体会林区景色的美丽。
5、再读第1、2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段。
6、说说自己的感受。
三、展示交流
1、朗读生字,正音。理解生字词。
(在阅读写景文章时,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很重要,这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
六、板书设计
25.灰椋鸟
第一段(第l、2自然段):写“我”和同伴来到林场,准备观看灰椋鸟归来。
第二段(第3~5自然段):写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奇景。
第三段(第6自然段):写“我”在归来时的感想。
小学五年级(下)语文导学案
学习内容
25.灰椋鸟(第1课时)上课时间:总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朗读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其壮观及喧闹的情景。
学习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由练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灰椋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初步意会词语的意思,能够用比喻的方法连词成句。

2、读通读顺课文,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逐步了解灰椋鸟和课文大意。

3、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使用破折号、分号等知识方法,并渗透名字的人文意义教育。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第一次给大家上课,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来自新北区西夏墅中心小学,名叫蒋丽清(板书)。

你们应该怎样称呼我?第一次见到我的姓名,有什么想说的?(鼓励学生勇于发言、善于动脑,如说到像是女孩的名字,包含着什么含义等)
2、(如果还有时间)你们也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名字,包含着父母的什么样的心愿呢?
一、上课导入
1、刚才我们谈了名字,其实,一个人的姓名只不过是一个人的代号而已,普普通通。

板书“徐秀娟”,从这个名字一看,就知道她是一位——女孩,但她的名字却被许多人记住了。

出示介绍徐秀娟的投影:徐秀娟,出生于养鹤世家,1986年大学毕业后只身来到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创建了江苏省第一个鹤类饲养场。

1987年9月16日,为了寻找两只飞失的天鹅,年仅23岁的徐秀娟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后来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2、徐秀娟非常钟爱丹顶鹤、天鹅,最终把自己的生命也献给了她们。

那她对灰椋鸟怎么样呢?(板书灰椋鸟)“椋”字是生字,注意读音。

指名学生读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这种鸟的名称,你又有什么想法?
就算是看到了这种鸟,你也会认为它很普通。

投影出示灰椋鸟图。

这就是很普通的灰椋鸟。

4、出示文字: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
指名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指名说)没什么好看的。

谁再来读这一句话,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这种意思表达得更强烈一些呢?指名读,齐读。

5、光看名字,就算是看到了样子,如果不去多接触,又怎么能了解它呢?就像蒋老师跟大家第一次见面一样,就算你们知道我的名字,看到我的样子,我们相互之间还不是十分了解,不过今天上完这堂课,我们之间就会有更深的了解了。

欸,一次偶然的机会,徐秀娟从电视录像上看到了灰椋鸟,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要
亲自去林场看一看灰椋鸟,这是为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33页,自由朗读第25课,灰椋鸟。

注意要求(投影出示):
(1)自由朗读1至2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遇到生字新词用笔划一划,并联系生活或上下文读一读、想一想。

(2)通过初读课文,你知道灰椋鸟是一种怎样的鸟?
2、交流:灰椋鸟是一种怎样的鸟?(学生自由说,留下的第一印象。


3、为了更好地了解灰椋鸟,我们还需要读熟课文,读通课文。

先来检查生字新词。

出示词串一:
黑乎乎扑棱棱软绵绵
(1)自由读,指名读。

(如果有学生把“绵”字的音读成第三声,则直接进入下一步。


(2)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些词语放在一起吗?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呢?
(3)指导正音,ABB结构的词在朗读时,后两个字要读成阴平声。

出示词串二:
棕红色的水杉落叶华贵的绒地毯
(1)自由读,指名读。

(2)你能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这两个词连起来说一段话吗?
(3)踩上去的感觉怎么样?很舒服。

如果用上“软绵绵”这个词,句子就更具体了。

出示词串三:
高大的人工刺槐林天然的俱乐部
(1)指名读,齐读。

(2)你还能用上比喻说一段话吗?
(3)谁能够加上灰椋鸟和描写的词汇把句子说得更生动、具体。

4、找一找词语的规律,便于我们理解课文。

而有一些长句子,不知你们能否读通顺了?
出示长句一和长句二:
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动——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会合。

(1)自由读,指名读。

(2)这两句话不仅有难读的字,而且标点符号也特殊。

你能够读出这两个标点符号来吗?第一句为什么要用破折号?第二句为什么要用分号?
(3)再指名读,齐读。

5、指名或分组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

(几个重点小节)
三、再读课文
1、课文读到这儿,你觉得灰椋鸟怎么样?(吸引人,让人感到喜爱或可爱,出示近视图)
2、请同学们自由选择写灰椋鸟的语句或段落读一读,试着读出你对灰椋鸟的喜爱来。

3、指名学生读,适时评价学生的朗读情况,特别是进步方面。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刚才同学们读的内容其实都是写的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但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写物的课文一样吗?比如四年级学过的《燕子》一课,全文写了燕子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而这篇课文除了写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还写了什么内容?所以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应该怎么说?(主要讲了“我”和同伴一次去林场观察灰椋鸟归林的事。


2、结课: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几遍读书,我们逐渐对灰椋鸟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开始对它产生喜爱之情,但这还不够,我们还要通过更细致的品读,去走进灰椋鸟,去走进课文,走进徐秀娟,体会课文更深刻的用意。

这要等到下一节语文课再来学习。

五、作业
1、有感情地练习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3、(如果时间来不及,则把比较《燕子》《灰椋鸟》的课文内容不同作为作业之一。


板书设计:
灰椋鸟
徐秀娟
观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