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病理学教案(扬州大学专接本)

合集下载

动物病理学课程设计

动物病理学课程设计

动物病理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动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如疾病、病因、病理变化等;2. 了解常见动物疾病的特点、分类及病理过程;3. 掌握动物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如病理切片、组织染色等。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动物疾病的病理变化,提出合理的诊断和治疗建议;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分析动物病理现象的能力;3. 提高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开展研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关注动物健康的责任感;2. 增强学生对动物病理学研究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热情;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动物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动物病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毕业生,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动物医学有浓厚兴趣,但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临床诊断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未来从事动物医学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1. 引言:动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任务及意义;教材章节:第一章2. 疾病概论:疾病的定义、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过程及分类;教材章节:第二章3. 病理解剖学:组织细胞损伤、炎症、肿瘤、血液循环障碍等病理变化;教材章节:第三章至第五章4. 病理生理学:疾病过程中的功能代谢变化、细胞信号传导等;教材章节:第六章5. 常见动物疾病及其病理特点:传染病、寄生虫病、普通病等;教材章节:第七章至第九章6. 病理学实验技术:病理切片制作、组织染色、显微镜观察等;教材章节:第十章7. 疾病诊断与防治:临床病理学检查、实验室检测、综合防治措施;教材章节:第十一章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1. 引言及疾病概论:2学时2. 病理解剖学:10学时3. 病理生理学:4学时4. 常见动物疾病及其病理特点:10学时5. 病理学实验技术:6学时6. 疾病诊断与防治:4学时1. 讲授法:对于动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知识和疾病分类等,采用讲授法进行系统讲解,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

《兽医病理检验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兽医病理检验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兽医病理检验技术》课程教学大纲高职适用专业:畜牧兽医适用层次: 62课程类别:专业课开课学期:第三学期总学时:编写人员:吴旭锦审核人员:吴辉编审日期:一、课程说明 1、本课程的性质动物病理检验技术是畜牧兽医专业教育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是畜牧兽医专业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相联接的桥梁。

2、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本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探讨疾病的发生原因、发病机理和患病动物所呈现的代谢、机能与形态结构变化及其发生发展转归规律的基本理论,以及根据病变特点为临床诊断与防治提供依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本课程教学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动物病理检验技术以家畜解剖生理、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组织与胚胎学、动物微生物等学科为基础,并与家畜疫病防治技术、动物外产科病防治技术等临床学科紧密相关,成为学习临床学科的必要基础,本课程为必修专业基础课。

通过紧密结合的理论教学和实验学习,使学生掌握正常机体的生理、生化、解剖、组织等方面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疾病时机体在上述各方面带有共性的变化及其原因和机理。

同时,病理解剖学作为一门形态学科,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实践性。

4、教学时数分配:教学时数分配表章(节)教学内容总学时理论时数实践时数绪论绪论22 第一章疾病概论22 第二章水、钠代谢与酸碱平衡紊乱642 第三章贫血22 第四章缺氧22 第五章休克44 第六章发热44 第七章黄疸22 第八章免疫病理自学第九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642 第十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642 第十一章代偿、适应与修复642 第十二章炎症862 第十三章肿瘤自学第十四章动物器官病理862 第十五章动物病理诊断常用技术422 合计6248145、建议参考书 [1] 周铁忠·动物病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 陆桂平,动物病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3] 高丰,贺文琦·动物病理解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4] 佘锐萍.动物病理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6、考核要求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实践考核和平时考核。

兽医病理学(详解)

兽医病理学(详解)

兽医病理学(详解)兽医病理学(Veterinary Pathology )绪论⼀、兽医病理学的任务1.概念兽医病理学( Veterinary Pathology)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发⽣、发展和转归规律及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物质代谢、机能活动变化的⼀门学科。

分类:病理⽣理学是着重研究患病机体的物质代谢和机能活动变化的⼀门学科。

病理解剖学是着重研究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变化的⼀门学科。

分⼦病理学、免疫病理学、分⼦遗传病理学、超微病理学、环境病理学等。

2.任务揭⽰本质3.学习病理学的⽬的要求①掌握基本概念和病变②认识各器官和系统的常见病变③学会畜禽⼫体剖检技术④了解畜禽常见病的病变特点⼆、病理学的地位具有权威性的⼀级诊断三、内容基础病理症状病理器官和系统病理疾病病理①疾病论②局部⾎液循环障碍③组织的损伤和修复④炎症⑤肿瘤⑥症状病理学(发热、休克、败⾎症)⑦器官系统病理学(肺炎、脑炎、肾炎)四、研究⽅法1 ⼤体观察2组织学观察3细胞学观察 4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观察 5超微结构观察6分⼦病理学①⼫体剖检②动物实验③临床病理学研究五、学习⽅法①局部和整体的辩证统⼀的观点②运动与发展的观点③因果关系与对⽴统⼀④对动物疾病的第⼀⼿资料⑤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第⼀章疾病概论第⼀节疾病学⼀、疾病概念疾病是机体与外界致病因素相互作⽤产⽣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争过程,在此过程中机体对环境的适应⼒下降,动物的⽣产⼒降低。

⼆、疾病的特点1.疾病是在⼀定条件下,病因作⽤于机体⽽引起的。

2.疾病是完整机体的反应。

3.疾病是⼀个⽭盾⽃争过程。

4.⽣产⼒降低是疾病的⼀个标志。

三、疾病的分类1.依据病因分类传染病:病原微⽣物(细菌、病毒、真菌、⽴克次⽒体等)侵⼊引起的寄⽣⾍病:寄⽣⾍侵⼊感冒是以上呼吸道粘膜发炎为主的症侯群。

风寒流感病毒上呼吸道粘膜损伤粘膜上⽪变性、坏死、脱落、⾷欲下降、精神沉郁抗损伤⿐塞充⾎、流⿐液、吞噬细胞吞噬增强、喷嚏排毒因素和环普通病:⼀般的致病因素所引起的疾病(内、外、产、胃肠炎、⾻折)2.依据病程长短分类依病程长短可将疾病分为最急性病、急性病、亚急性病、慢性病四种。

兽医病理学-绪论PPT教学课件

兽医病理学-绪论PPT教学课件

11
2021/01/21
研究方法及材料来源
5.组织培养 细胞培养 histology and cell culturing: 将组织在体外培养,研究病变发生。
12
2021/01/21
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观察方法
1. 大体标本观察
13
2021/01/21
2.病理组织学
(3).细胞学观察(细胞水平) (4).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观察
19
2021/01/21
四、简介兽医病理学的发展简史和展望
液体病理学:希腊hippocrate,公元前460-370 : 认为疾病是由于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配合 失调引起。
固体病理学:德国Damocrit(以原子为基础):疾 病是由于原子排列和运动紊乱造成。
20
2021/01/21
四、简介兽医病理学的发展简史和展望
汇报人:XXX
时间:20XX.XX.XX
23
2021/01/21
14Biblioteka 2021/01/21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免疫酶染色
3 超微结构观察(亚细胞水平)
4.流式细胞测定仪( flow cytometry ,FCM):
17
2021/01/21
5、图像分析技术(image analysis) :
18
2021/01/21
6.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 PCR、原位杂交,基因芯片技术等。
器 官 病 理 学 ( organ pathology ) : 意 大 利 , Morgagni 1682-1771(以解剖学为基础) 根据尸体剖检材料,发现了疾病和器官病变之 间的关系。提出疾病的器官定位学说。
21
2021/01/21

动物病理学电子教案

动物病理学电子教案

《动物病理学》文本教案教学内容提纲绪论第一章疾病概论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第三章水肿、脱水和酸碱平衡障碍第四章缺氧第五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第六章适应与修复第七章炎症第八章发热第九章肿瘤第十章心脏病理第十一章血液和造血系统病理第十二章呼吸系统病理第十三章消化系统病理第十四章泌尿生殖系统病理第十五章神经系统病理绪论一、《动物病理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1.动物病理学的概念 :又叫兽医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基本规律,以及患病动物物质代谢、机能活动和形态结构变化的一门学科。

2。

研究任务:揭露疾病的本质,为认识和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准确的诊断疾病和有效的防治疾病提供科学依据.二、《动物病理学》在畜牧兽医学科中的地位病理学与各门临床学科密切相关,可为学习兽医临床学科(如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寄生虫学等)打下重要的理论基础。

同时,临床学科又不断向家畜病理学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使人们对于家畜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进而改进畜禽疾病的防治工作。

所以家畜病理学是兽医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桥梁,又可称为桥梁学科。

三、动物病理学的研究材料与方法(一)研究材料1.患病的活体动物2.动物尸体或病变器官、组织3。

实验动物或组织细胞培养物4。

临床检验或尸体剖检送检的血液、尿液、肠内容物等病料(二)研究方法1。

尸体剖检2。

肉眼观察3.显微观察4。

活体组织检查5。

动物实验6.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四、学习动物病理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2、要以运动的发展的观点认识疾病3、要正确理解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4、要正确认识功能、代谢与形态结构变化的辩证关系5、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五、病理学的发展史1、原始的有神论阶段(公元前460年以前)2、体液病理学阶段(公元前460年西波克拉底)3、器官病理学阶段(16世纪莫尔加尼)4、细胞病理学阶段(19世纪中叶魏尔啸)5、分子病理学阶段(20世纪30年代)第一章疾病概论1 本章重点:疾病概念、疾病原因和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规律。

动物病理学电子教案

动物病理学电子教案

《动物病理学》文本教案教学内容提纲绪论第一章疾病概论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第三章水肿、脱水和酸碱平衡障碍第四章缺氧第五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第六章适应与修复第七章炎症第八章发热第九章肿瘤第十章心脏病理第十一章血液和造血系统病理第十二章呼吸系统病理第十三章消化系统病理第十四章泌尿生殖系统病理第十五章神经系统病理绪论一、《动物病理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1.动物病理学的概念:又叫兽医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基本规律,以及患病动物物质代谢、机能活动和形态结构变化的一门学科。

2.研究任务:揭露疾病的本质,为认识和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准确的诊断疾病和有效的防治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二、《动物病理学》在畜牧兽医学科中的地位病理学与各门临床学科密切相关,可为学习兽医临床学科(如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寄生虫学等)打下重要的理论基础。

同时,临床学科又不断向家畜病理学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使人们对于家畜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进而改进畜禽疾病的防治工作。

所以家畜病理学是兽医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桥梁,又可称为桥梁学科。

三、动物病理学的研究材料与方法(一)研究材料1.患病的活体动物2.动物尸体或病变器官、组织3.实验动物或组织细胞培养物4.临床检验或尸体剖检送检的血液、尿液、肠内容物等病料(二)研究方法1.尸体剖检2.肉眼观察3.显微观察4.活体组织检查5.动物实验6.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四、学习动物病理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2、要以运动的发展的观点认识疾病3、要正确理解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4、要正确认识功能、代谢与形态结构变化的辩证关系5、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五、病理学的发展史1、原始的有神论阶段(公元前460年以前)2、体液病理学阶段(公元前460年西波克拉底)3、器官病理学阶段(16世纪莫尔加尼)4、细胞病理学阶段(19世纪中叶魏尔啸)5、分子病理学阶段(20世纪30年代)第一章疾病概论1 本章重点:疾病概念、疾病原因和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规律。

兽医临床病理学教学大纲

兽医临床病理学教学大纲

兽医临床病理学教学大纲兽医临床病理学教学大纲兽医临床病理学是兽医学专业中重要的一门课程,它涉及到动物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于培养兽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规范兽医临床病理学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制定一份完善的教学大纲是非常必要的。

一、课程简介兽医临床病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动物疾病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课程内容包括病理学基础知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等。

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学生能够掌握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为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病理变化。

2. 学习病理学的基本技能,包括组织取样、切片制备和染色等。

3. 掌握常见动物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能够准确判断动物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4.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独立进行病例分析和诊断。

三、教学内容1. 病理学基础知识:包括病理学的定义、分类和病理变化的基本概念等。

2. 组织学和细胞学:学习动物组织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了解正常组织和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3. 病理学方法:包括组织取样、切片制备和染色等技术,学习如何观察和分析病理切片。

4. 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学习常见动物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5. 病例分析和讨论:通过病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传授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 实践操作:组织取样、切片制备和染色等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3. 病例讨论:通过病例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病例分析和诊断。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和作业等。

2.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病理学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3. 课程论文: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病例分析论文,展示对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兽医临床病理学教学大纲的制定是为了规范教学内容和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动物病理学电子教案

动物病理学电子教案

动物病理学电⼦教案《动物病理学》⽂本教案教学内容提纲绪论第⼀章疾病概论第⼆章局部⾎液循环障碍第三章⽔肿、脱⽔和酸碱平衡障碍第四章缺氧第五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第六章适应与修复第七章炎症第⼋章发热第九章肿瘤第⼗章⼼脏病理第⼗⼀章⾎液和造⾎系统病理第⼗⼆章呼吸系统病理第⼗三章消化系统病理第⼗四章泌尿⽣殖系统病理第⼗五章神经系统病理绪论⼀、《动物病理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1.动物病理学的概念:⼜叫兽医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发展和转归的基本规律,以及患病动物物质代谢、机能活动和形态结构变化的⼀门学科。

2.研究任务:揭露疾病的本质,为认识和掌握疾病的发⽣、发展规律,为准确的诊断疾病和有效的防治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动物病理学》在畜牧兽医学科中的地位病理学与各门临床学科密切相关,可为学习兽医临床学科(如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寄⽣⾍学等)打下重要的理论基础。

同时,临床学科⼜不断向家畜病理学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研究,使⼈们对于家畜疾病的认识不断深⼊,进⽽改进畜禽疾病的防治⼯作。

所以家畜病理学是兽医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桥梁,⼜可称为桥梁学科。

三、动物病理学的研究材料与⽅法(⼀)研究材料1.患病的活体动物2.动物⼫体或病变器官、组织3.实验动物或组织细胞培养物4.临床检验或⼫体剖检送检的⾎液、尿液、肠内容物等病料(⼆)研究⽅法1.⼫体剖检2.⾁眼观察3.显微观察4.活体组织检查5.动物实验6.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四、学习动物病理学的指导思想和⽅法1、树⽴实践第⼀的观点2、要以运动的发展的观点认识疾病3、要正确理解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4、要正确认识功能、代谢与形态结构变化的辩证关系5、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五、病理学的发展史1、原始的有神论阶段(公元前460年以前)2、体液病理学阶段(公元前460年西波克拉底)3、器官病理学阶段(16世纪莫尔加尼)4、细胞病理学阶段(19世纪中叶魏尔啸)5、分⼦病理学阶段(20世纪30年代)第⼀章疾病概论1 本章重点:疾病概念、疾病原因和疾病发⽣发展的共同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 难点
一、动物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二、动物病理学在动物医学中的地位 三、动物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动物病理学的诊断和研究方法 1.尸体剖验 2.活体组织检查 3.细胞学检查 (二)动物病理学研究方法 1.动物实验 2.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 思考题 1.病理学的任务、在动物医学中的地位。 2.动物病理学的诊断及研究方法。
局部缺血(自学)
第六节 一、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二、梗死的病变及类型 1.贫血性梗死 2.出血性梗死 3.败血性梗死 三、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
梗 死
第七节
休克
一、病因和分类:休克的常见原因、始动环节和分类。
二、 休克的发生发展机制: 1. 微循环机制:休克代偿期的微循环变化特点、临床表现、代偿机制,休 克失代偿期的微循环变化特点、临床表现、失代偿机制;休克难治期的微循环变 化特点、临床表现、晚期难治的机制; 2.细胞分子机制:细胞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改变使微血管通透性增加,炎症 介质的泛滥,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的活化。 三、休克时机体代谢与功能变化:物质代谢紊乱,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器 官功能受损。 四、几种常见休克的特点: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低动力型休克,高动力型 休克) 、过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 五、休克的防治原则:病因学防治和发病学防治(改善微循环,保护细胞功能, 拮抗体液因子,防治器官功能障碍与衰竭) 。
教学重点 难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一、动脉性充血: 常见的充血类型、病变及后果。 二、静脉性充血: (一)原因: 静脉受压、静脉阻塞、心力衰竭。 (二)病变及后果 淤血性水肿、漏出性出血、质细胞的萎缩变性坏死、间质增生。 (三)重要器官的淤血 1.肺淤血 2.肝淤血 充血
第二节
出血
出血: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之外,称为出血。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 血液流入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称为内出血。 一、原因 1、破裂性出血 A、外伤 B、血管受到侵蚀 C、血管自身的病变 2、渗出性出血 主要见于严重淤血、缺氧、中毒和急性高热性传染病 二、病理变化 1、内出血 积血 淤点 淤斑 血肿 三、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2、外出血 呕血 咯血 血尿 血便
教学重点 难点
1.体液和体液的调节平衡,体液平衡紊乱和水、钠代谢紊乱的分类。 2.低渗性脱水和高渗性脱水的概念。 3.低渗性脱水和高渗性脱水的原因和发生机制。 4.不同类型脱水的防治原则。 5.水中毒的概念、病因和发生机制以及水中毒对机体的影响 6.水肿的概念,水肿发生的基本机制。 7.水肿的表现特征和水肿对机体的影响,各种常见水肿的发生机制及对机体的 影响。 8.低钾血症的概念,病因及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 9.高钾血症的概念,病因及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 10.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对机体其它器官的影响,包括骨骼肌、肾脏以及酸碱平 衡紊乱的影响。 11.低镁血症的原因和机制,对神经-肌肉的影响和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2.高镁血症的原因和机制,对神经-肌肉的影响和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 难点
1.酸碱平衡紊乱的基本概念 2.反映酸碱平衡常用的指标及意义:p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标准碳 酸氢盐(SB)和实际碳酸氢盐(AB)、缓冲碱(BB)、 剩余碱(BE)、阴离子间隙(AG) 3.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基本类型、概念和特点 4.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和机制。代谢性酸中毒的分类:AG 增大型(正常血氯 性), AG 正常型(高血氯性) 5.机体对代谢性酸中毒的代偿反应:血液、肺、肾的代偿。 6.代谢性酸中毒对机体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骨骼的影响。 7.代谢性碱中毒的原因和机制,代谢性碱中毒的分类。 8.机体对代谢性酸中毒的代偿反应。 9.代谢性碱中毒对机体的影响:氧离曲线左移,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的 影响。
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 难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缺氧的概念和常用的血氧指标(氧分压、氧容量、氧含量、动一静脉氧差、 氧饱和度)及其意义。
第二节 一、低张性缺氧 1、原因
缺氧的类型和特点
A、空气中氧分压过低 B、外呼吸功能障碍 2、特点 二、血液性缺氧 1、原因 A、贫血 B、血红蛋白性质改变 2、特点 三、循环性缺氧 1、原因 A、全身性循环性缺氧 B、局部性循环性缺氧
第 13 周


第 1、2、3 次
第二章
水和电解质平衡障碍 教学时数 6
理论课□、 实践课□、 理实一体化 √ 习题题□、 其 它□ 了解机体内环境失调对疾病发生的意义 掌握水肿、脱水和酸中毒的原因及分类特征 脱水、酸中毒和水肿的类型及对机体影响
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1、水肿、浮肿、积水、脱水、酸中毒等概念 2、水肿、脱水发生的原因及机理 3、掌握皮肤、黏膜水肿,浆膜腔水肿、肺水肿等的病理变化 4、了解脱水各类机理及病理变化,补液原则 5、各类脱水的区别 6、水肿类型与对机体的影响 7、代谢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的原因,代偿机理与病理变化 教学内容
致病因素直接作用于神经系统 神经反射作用 4、细胞和分子机理
第四节疾病的经过和转归 一、潜伏期 二、前驱期 三、临床明显期 四、转归期 1、完全康复 2、不完全康复 3、死亡
思考题
1.疾病的概念、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 2.疾病的转归、死亡的判断标准。
教学后记
授课时间 章节名称 授课方式 教学目的 要求 教学方法
1、结局 A、出血量少,完全吸收 B、出血量较大时,出现含铁血黄素沉积 C、较大量的局限性出血形成血肿 第三节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及血栓的形态 三、血栓的结局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血栓形成
第四节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 二、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
栓 塞
第五节 一、原因及发生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10.呼吸性酸中毒和呼吸性碱中毒的原因和机制 11.机体对呼吸性酸中毒和呼吸性碱中毒的代偿反应。 12.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基本概念、原因和基本特点。 13.各型酸碱平衡紊乱的防治原则。
1.pH 在 7.35-7.45,血液的酸碱状态有哪几种可能? 2.简述代谢性酸中毒时机体的代偿调节及血气变化特点。 思考题 3.酸中毒心血管系统有何影响?机制何在? 4.为什么急性呼吸性酸中毒常常是失代偿的? 5.剧烈呕吐会引起何种酸碱平衡紊乱?为什么?
授课时间 章节名称 授课方式
第 12 周


第1次
绪论 理论课□、 实践课□、 理实一体化 √ 习题题□、 其 它□ 教学时数 2
教学目的 要求
1.掌握健康与疾病的概念;脑死亡的概念、判断标准。 2.熟悉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在医学中的地位、基本内容、研 究方法、观察方法和新技术应用;熟悉疾病的经过与转归;病理性 肥大的常见类型及病理临床联系,常见的组织化生的病理变化及病 理临床联系。 3.了解疾病的病因学和发病学。 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1.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观察方法 2.健康与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教学内容 绪 论
教学后记
授课时间 章节名称 授课方式
第 14 周 第 15 周


第3次 第1次
第四章 缺氧 理论课□、 实践课□、 理实一体化 √ 习题题□、 其 它□ 教学时数 4
教学目的 要求
1.掌握缺氧的概念,各型缺氧的血氧变化特点及其机制,缺氧时 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2.熟悉常用的血氧指标,各型缺氧的原因,氧中毒的概念。 3.了解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缺氧的概念,各型缺氧的血氧变化特点及其机制
疾病: 是指动物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损伤和抗损伤的斗争过程。在 此过程中,动物机体表现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主变化。
第二节疾病发生的原因 一、外界致病因素 1、生物性因素(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 有一定的潜伏期 病原体有一定的侵入门户 动物机体的低抗力 致病的特异性 2、化学性因素(内源性、外源性) 3、物理性因素(温度、紫外线、电流、机械性因素) 4、营养性因素 第三节疾病发生的机理 1、致病因素对组织的直接作用(如烧伤) 2、致病因素对体液的作用(如脱水) 3、神经系统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后记
授课时间 章节名称 授课方式
第 14 周


第 1、2 次
第三章 酸碱平衡障碍 理论课□、 实践课□、 理实一体化 √ 习题题□、 其 它□ 教学时数 4
教学目的 要求
1.掌握酸碱平衡紊乱的基本概念、常用的酸碱平衡指标及其意义 2.掌握四种单纯型酸碱中毒的基本概念和特点、酸或碱中毒的代 偿机制 3.掌握不同类型酸或碱中毒对机体的主要影响。 4.熟悉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5.了解各种酸碱平衡紊乱的防治原则。 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1.不同类型酸或碱中毒对机体的主要影响。 2.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基本概念、原因和基本特点。 教学内容
教学后记
授课时间 章节名称 授课方式 教学目的 要求 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 难点
第 12 周


第 2、3 次
第一章
疾病概论 教学时数 4
理论课□、 实践课□、 理实一体化 √ 习题题□、 其 它□
使学生明确疾病的概念,理解和掌握疾病的发生原因、发生发展和 终止的一般基本规律。 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1、基本概念,疾病发生的原因及特点。 2、疾病发生的机制,发展的规律。 教学内容 第一节疾病的概念
教学后记
授课时间第 15 周 第 6 周 第 17 周课

第 2、3 次 第 1、2、3 次 第1次
章节名称 授课方式
第五章 血液循环障碍 理论课□、 实践课□、 理实一体化 √ 习题题□、 其 它□ 教学时数 12
1.掌握局部充血的概念及类型;慢性肺淤血、慢性肝淤血的病因 及病理变化。 2.了解局部缺血的定义和病理变化。出血的定义及类型。 3.掌握血栓形成的条件;血栓的类型。栓塞的定义。掌握梗死的 定义及发生条件。 4.熟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发病机理;血栓的结局。栓子运行途径; 栓塞的类型及其影响。熟悉梗死的病理变化;贫血性梗死、出血性 教学目的 要求 梗死的好发器官及病理特点;梗死的影响及 其结局。 5.掌握休克的概念和分类,掌握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休克发生 发展的微循环机制,熟悉休克对机体代谢及重要器官功能的影响及 其基本临床表现,熟悉几种常见休克的特点;了解休克的原因和防 治原则。 6.掌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 DIC 时机 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其发生机制,熟悉 DIC 的诱因、急性 DIC 的分 期;了解血栓形成及止、凝血功能障碍的主要发病机制,了解 DIC 的诊断原则及防治原则。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1.静脉性充血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后果。静脉性充血的原 因和后果。 2.血栓形成的机制;栓塞的概念、栓子运行的规律、类型及对机 体的影响;梗死的概念、病变特点。 3.休克的概念和分类、特点,对机体代谢及重要器官功能的影响 及其基本临床表现。 4.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 DIC 时机体的 功能代谢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