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视角下书名的翻译
顺应论视角下的英语学术文献的汉译

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跨文化交流变得日益频繁。
在学术圈中,对于英语学术文献的汉译,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对于如何顺应论视角下的英语学术文献的汉译,有着诸多讨论和观点。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背景介绍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英语已成为国际学术交流的主要语言之一。
英语学术文献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
然而,许多学者和志愿者认为,将英语学术文献翻译成其他语言,能够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共享。
尤其是在我国这样的非英语使用国家,对英语学术文献的汉译显得尤为重要。
二、汉译原则在顺应论视角下,英语学术文献的汉译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1.忠实原文:汉译的目的是传达原文的意思,因此首要原则是忠实原文,努力做到准确无误地表达原文的含义。
2.保持专业性:学术文献的汉译要保持其专业性,避免增减或改变原文的术语或专业概念,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3.清晰表达:汉译的表达应该清晰明了,避免使用生僻词或歧义词,以确保读者能够准确理解译文的意思。
三、汉译中的难点及解决方法在将英语学术文献翻译成汉语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难点。
比如词语的多义性、语法结构的差异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难点,以下几点建议可以参考:1.注重语境:在汉译过程中,要注重原文的语境,尤其是对于存在多义词的情况,要根据上下文选择相应的译文,以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2.借鉴同行翻译:可以借鉴其他同行翻译的经验和方法,尤其是一些经典的学术文献翻译,可以学习其翻译策略和技巧。
3.专业术语标准化:在汉译中,应该遵循专业术语的标准化翻译,避免使用自造词或口语化语言,以提高译文的专业度和权威性。
四、译文的流畅性除了忠实原文和保持专业性外,译文的流畅性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流畅的译文能够吸引读者,增强阅读体验。
要提高译文的流畅性,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合理运用语言修辞手法: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能够让译文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顺应理论视域下的《论语》英译探析

顺应理论视域下的《论语》英译探析邢颖慧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妥徽文学ANHUIWENXUE摘要:顺应理论对典籍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典籍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是译者基于语境,选择合 适的译语对原语的语言结构进行顺应的动态交际过程。
本文以《论语》为分析文本,从语境关系的顺应和语言 结构的顺应两个方面来探析《论语》英译。
关键词:顺应理论《论语》语境关系语言结构★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 规划基金合作项目(L15EYY005)阶段性成果,项目 名称:认知语用翻译研究-'引言《论语》是中国文史典籍,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 蕴。
从文化和语言的角度看,翻译就是选择合适的译 人语去还原和再现原语文化以及构建意义的动态顺 应过程,这是一定程度的文化移植。
文化移植对民族 文化的精粹进行传承,是“文化显微层面和文化大语 境层面的动态张力的考察过程(沈培新,丁建海,2007: 94冤。
语言具有顺应属性,顺应理论考察的是言语交际 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和使用过程,语言选择与语言顺应 形影不离,“选择与顺应是辩证的统一。
选择是手段,顺应是目的和结果冶(谢少万,2003:9)。
典籍翻译可以 看作是多维度的涉及文本、文化立场、文本意义再现 以及信息加工等的语言选择和顺应的动态过程。
因此,顺应理论和典籍翻译是兼容的,并且对典籍翻译 有着很强的解释力。
下文将以顺应理论为论述中心,探讨其与翻译的关联以及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顺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顺应理论由Verschuren于1987年提出,是语用 学的一种纵观或视角,这种纵观对语言的使用特征做 出了新的解释,即语言选择建立在语言变异性和商讨 性的基础上,选择的结果则是顺应,顺应是指“能够让 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作灵活的变通,从而 满足交际需要”的特性(Verschueren,1999:59-61)。
1999 年,Verschueren 在其著作UnderstandingPrag-matics中完善和发展了该理论,他认为语言使用涉及 认知、社会和文化因素,是一种社会行为,因此要全面 综合地解释这一语用现象。
顺应论视角下书名的翻译

顺应论视角下书名的翻译作者:丁慧玲来源:《文教资料》2009年第17期摘要:书名是一种特殊的文体语言,在语言功能方面有其特殊性。
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书名的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在顺应理论的框架下,选取中外著作的书名为具体研究语料,提出书名翻译中的顺应策略,如与原作意境与内容、与目的语语言体系、与目的语文化和与读者心理的顺应。
关键词:顺应论书名翻译一、引言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它能传播知识、抒发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类带来精神与艺术上的享受。
好的书名能揭示书的内容和主题,能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是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桥梁。
而对于一本好的外文著作来说,好的书名译名能使其红遍全球,成功沟通原作者与目的语读者。
书名的翻译是翻译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其重要性给翻译工作者带来巨大挑战。
尽管一些学者对此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是书的译名仍旧是良莠不齐,甚至闹出不少笑话,如把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译为WaterMargin;把《红楼梦》译成The Cowherd and theWeaving Girl,等等。
本文以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理论基础,选取中外著作的书名为具体研究语料,提出书名翻译中的顺应策略,试图在顺应性与书名翻译方面作一些试探性的研究。
二、顺应论1顺应论概观顺应性理论是Verschueren于2000年在其新作《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提出的新观点。
他以全新的视角去诠释和看待语言学。
在《语用学新解》一书中,他把顺应性定义为“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项目中做出灵活选择以满足交际需要的行为过程”。
语言的使用归根结底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
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其原因必须归结于语言的三个特点: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及顺应性(adaptability)。
从顺应论视角分析电影片名的翻译

【 关键 字 】 顺应理论 ; 电影片名 ; 翻译
【 图分 类 号 】H 1. 中 3 59 【 献标识码 】 文 A I 章 编 号 】1 0 —172 1 )3 文 0 96 6 (0 20
口 引 言
随 着 经 济 全 球 化 的发 展 ,各 国交 流 也 日益 紧 密 。 电影 作 为
取 向, 旨在提高 电影片名 的质量 ,实现译名 的规 范化 ,提 高电
影的受欢迎度 。
■ 结 口 语 ■ ●
通 过 对 比研 究 曾虚 白 与 陈 西 滢 的 翻 译 思 想 , 我 们 深 刻 理 解 了 他 们 的翻 译 思 想 , 同 时 认 识 到 二 人 的 翻 译 争 论 对 翻 译 理 论 的 发 展 起 了积 极 作 用 。 当 今 , 我 国 的 翻 译 研 究 需 要 一 个 开 放 、百 家 争 鸣 的 学术 氛 围 。 因 此 ,需 要 我 们 学 习 曾 虚 白和 陈 西 滢 的这 种 敢 于 论 辩 、客 观 论辩 的 做 学 问精 神 。
懂 外 文 的读 者 , 了译 文 , 到 只 懂 原 文 的 读 者 读 了 读 得
原 文 那 样 的 感 动 吗 , … 是 绝 对 不 可 能 的 事 。f … ”曾虚 白 , 9 41 0 。 由 此 可 见 , 陈 西 滢 认 为 由 于 言 语 文 1 8 :4 ) 字 和 思 想 习惯 不 同 , 比较 原 文 和 译 文 的 读 者 效 应 是 无 从 实 现 的 。 也 就 是 说 , 原 文 和 译 文 读 者 的反 应 压 根 就 没 有 比较 的 前 提 , 何 谈 他 们 的 效 果 是 否 相 同 。 奈 达 认 为 , 有 语 言 的 基 本 结 构 至 少 有 百 分 之 “ 九 十 是 相 当 接 近 的, 且 语 言 的 普 遍 规 律 远 远 多 于 而 语 言 的 差 异 。( d ,9 8 3 2)因 此 ,一 语 言 所 能 ”Nia 1 9 : 0 “ 表达 的事情 , 然 能用 另一种 语言来表 达 。 Nd 必 ( ia& Tbr2 0 :)由此 可 见 , 不 同语 言 文 字 之 间 的相 同 a e 0 44 , 点 大 于 不 同 点 。 因 此 ,不 同语 言 文 字 是 可 以表 达 同 样 的 事 情 。 陈 西 滢 夸 大 了 不 同 思 维 和 不 同 语 言 间 的 差 异 。 在 翻 译 实 践 中 ,只 要 能 采 取 正 确 的 翻 译 策 略 , 是 可 以 让 译 文 读 者 产 生 与 原 文 读 者 尽 量 接 近 甚 至 相 同 的 反 应 。另 外 , 曾虚 白和 陈 西 滢 关 于 读 者 反 应 的 争 论 达 到 了 当代 等 效 理 论 的 高 度 。尤 其 是 曾虚 白关 于 译 文 读 者 和 原 文 读 者 反 应 相 同 的理 论 与 奈 达 的动 态 对 等 理 论 有 相 同之 处 。
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选择与翻译

语⽤顺应论视⾓下的选择与翻译2019-06-21⼀、引⾔1999年维什尔伦(Verschueren)在他的新作《语⽤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提出了“顺应论”,在⼀个全新的平台上去理解和解释语⽤学。
按Verschueren的观点,语⾔的使⽤,归根结底是“⼀个不断选择语⾔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意识的,也不管它是出于语⾔内部还是语⾔外部的原因”。
语⾔的选择和语⾔的顺应是分不开的,两者是辨证统⼀的关系。
语⾔的选择是⼿段,⽽语⾔的顺应是⽬的和结果。
语⾔使⽤者之所以能够在语⾔使⽤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具有以下三个特性:变异性、商讨性、顺应性。
语⾔的变异性指语⾔具有⼀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指所有的选择都不是机械地或严格按照形式―功能关系做出的,⽽是在⾼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顺应性指语⾔能够让其使⽤者从可供选择的项⽬中作灵活的变通,从⽽满⾜交际的需要。
语⾔的变异性和商讨性是语⾔顺应性的基础。
⼈们能够正确使⽤语⾔就是基于语⾔的这三个特性。
语⾔具有变异性使得语⾔选择有了可能,商讨性则保证了语⾔选择不是机械地严格按照规则,或固定地按照形式――功能关系做出,⽽是在⾼度灵活的语⽤原则和语⽤策略的基础上来完成,顺应性使得语⾔选择具有灵活性,满⾜了交际的需要。
⼆、顺应论视⾓下的选择与翻译Verschueren的语⽤观认为,语⾔的选择具有很多的特点:(1)选择发⽣在语⾔结构的任何⼀个层⾯,从语⾳语调到语法结构的选择,从语码到语篇的选择等。
(2)语⾔使⽤者做出的选择不仅包括语⾔形式的选择,还包括语⾔策略的选择,⽽且选⽤语⾔策略时所表现的风格或语体也会在⼀定程度上影响语⾔形式的选择。
(3)语⾔使⽤者所做出的选择是在意识的不同程度下做出的。
(4)选择发⽣在语⾔产⽣和语⾔理解两个⽅⾯,也就是说,在具体的⾔语交际过程中,交际双⽅都要做出选择。
(5)语⾔使⽤者没有权利在选择与不选择之间做出抉择,因为语⾔使⽤者⼀旦进⼊语⾔使⽤过程,也就只能选择⼼⽬中最合适的和最需要的来进⾏交际。
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围城》翻译

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5围城6翻译豆涛贺光辉语用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和顺应的过程。
本文从顺应理论出发重新审视翻译过程,并以5围城6的翻译为例进行分析,说明只有从语境关系、结构客体等诸方面对原文和译文做出动态顺应才能达到语用等值的翻译目标。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1],是从语义到文本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翻译创作中,译者和翻译的实际运作均不同程度地受到诸多语用因素的影响。
从语用的角度展开对翻译的探索,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外语言学界、翻译界的关注。
[2]V ers-chueren在5语用学新解6一书中提出的/顺应论0,以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诠释语用学。
顺应论从认知、社会、文化的综合角度,全方位地考察语言现象及其运用方式,为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顺应论概述V ersc huere n认为人们能在语言使用中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原因是人类语言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变异性指人类语言是可以选择的,因为它本身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是指语言的选择不是按照某一特定的程式或特定的关系进行的,而是在极为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做出的;语言的顺应性是指通过商讨的方法来选择语言,以保证交际的圆满成功。
[3]二、动态顺应与翻译翻译实际上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译者与原文,译者之间的互动过程。
翻译的过程是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的动态过程,而语言的选择则指从语境、语言结构等方面,动态地根据不同的心理意识程度做出的某种顺应。
三、5围城6翻译中的顺应论解释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5围城6语言地道,既浓缩了现代汉语精华,又不失古代汉语风范,几十年来雅俗共赏。
其英译本由珍妮#凯利初译,茅国权先生润色、校正,英文的规范严谨亦毋庸置疑。
下面我们以5围城6中的个别句子为研究语料,来说明动态顺应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
1.翻译中的语境关系顺应V erse hueren指出,语境关系顺应是指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言必须与语境相适应。
顺应论视角下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

影视翻译M O VIE LITERATURE/2014年第10期·电影文学顺应论视角下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刘新星(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吉林长春130122)[摘要]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潮流。
电影作为文化交流的方式之一,越来越受到广大观众的青睐。
电影是文化传播的媒介,由于电影片名独特的文化内涵,其浓缩了整部电影的灵魂,既是艺术,也是意识形态,同时还是商业广告。
电影片名翻译是一种艺术再创作,在满足观众审美愉悦,体现商业价值的同时,也传递着异域风情和文化。
本文用顺应论理论探讨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对语言语境、文化语境的顺应。
[关键词]顺应论;片名;翻译电影是文化传播的媒介,作为文化交流的方式之一,越来越受到观众的青睐。
由于电影片名独特的文化内涵,其浓缩了整部电影的灵魂,既是意识形态,也是商业广告。
本文从顺应角度来探讨英文电影的汉译。
一、语境顺应论及其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比利时语用学家Verschueren 在其著作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中提出了语境顺应论的观点。
语境顺应是指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言选择必须要与语境顺应。
语境顺应论认为,“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
顺应性是语言使用的核心,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转换过程中,语言使用者必须顺应交际语境和交际对象,只有这样,目标语言才能真正体现源语言的文化内涵和语言语境,实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融合,才能使交际顺利进行,使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实现无障碍交流,实现交际目的。
语境顺应论为电影片名的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开拓了翻译的研究视野。
电影片名的翻译的重点在于顺应观众的需要,而不是拘泥于片名的内容和形式。
Verschueren 认为要实现交际目的,必须顺应语言语境和文化语境。
因此,成功的电影片名翻译要根据不同的心理意识程度,灵活处理,做出动态顺应。
顺应论视角下学术论文翻译(英文版)

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in E-C Translation of Academic ThesisAdaptation Theory thinks that “... using language must consist of the continuous making of linguistic choices,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Versehueren, 2000: 55-56) Versehueren points out that the process of making-choice can be comprehended on three linguistic properties -- variability, negotiability and adaptability. Adaptability can be viewed from four perspectives, namely 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 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 dynamic adaptability and salience of adaptability process. (Versehueren, 1999: 65-66) This passage will analyze the translation of academic thesis 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 means making choices at various layers of linguistic structure including sound, word, syntax, cold, style and chapter. In this thesis, the author will mainly analyze E-C translation of academic the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1 Adaptation at the Lexical LevelIn order to achieve better the informative and communicative function of the text, we need to make adaptability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At lexical level, the translator needs to understand correctly the meaning of words combining specific contexts and also convey the meaning in appropriate way of expression.1.1 Transformation of Lexical MeaningTransformation of lexical meaning means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another one, with one as literal meaning in the dictionary and the other one as specific meaning considering specific context. (Yang Man, 2015)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or should comprehend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combining the context and choose the most suitable expression to convey the meaning. Adaptation at lexical level conforms to the reading habit of target reader so as to improve reading experience.ST1 Hume interprets our tendency to assign identity through time as a "natural propension,"TT1休谟把我们确定长期身份的倾向解释为一种“自然天性”ST2 pension" to ascribe identity where evidence shows diversity "is so great,"TT2 迹象呈现多样性时,确定身份的“倾向”“极大”Analysis: Common meaning of “assign” in the dictionary is “distribute, attribute”. In the text, we can see a paragraph explaining that people start to investigate question of identity “what makes an individual the same through time despite partial changes” and we “constructs experience to conform to our modes of cognition”. Here we know the “assign identity” means we “determine identity”. For example, we may assign identity to a “dog” saying “this is a dog”, which means we are also determining identity for it. Therefore, the word “assign”is translated as “确定”. So it is the same as the translation of the word “ascribe”. In the dictionary it means “be caused by”or “make sb possess”. In the context, “ascribe” has the same meaning as “assign” so it is translated as “确定” as well. By choosing the best expression of a word, we convey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correctly and improve the reader’s understanding.ST3 the factors that enter into constructing these fictions become a topic of cognitive science, TT3 而构建想象涉及的多种因素成为认知科学的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 键 词 :顺 应 论
弓盲 l
书 名 翻 译
一
、
高 尔 基 曾 经 说 过 :书 籍 是 人 类 进 步 的 阶 梯 。 它 能 传 “ ”
播 知 识 、 发 感 情 . 映 社 会 生 活 的 方 方 面 面 , 人 类 带 抒 反 给 来 精 神 与 艺 术 上 的 享 受 。 好 的 书 名 能 揭 示 书 的 内 容 和 主 题 . 最 大 限度 地 吸 引读 者 , 沟 通作 者 与 读 者 的桥 梁 。 能 是
2顺 应 论 与 翻 译 .
书 名 的 翻 译 是 翻 译 实 践 中 的 一 个 重 要 领 域 ,其 重 要 性 给 翻 译 工 作 者 带 来 巨 大 挑 战 。尽 管 一 些 学 者 对 此 作 出 了有 益 的 尝 试 和 探 索 , 是 书 的 译 名 仍 旧 是 良莠 不 齐 , 但 甚
翻 译 是 许 多 语 言 活 动 中 的 一 种 ,它 是 用 一 种 语 言 形
式 把另 一种 语 言形 式里 的 内容 重新 表 现 出来 的语 言实 践
至 闹 出 不 少 笑 话 , 把 中 国 四 大 名 著 之 一 《 浒 传 》 为 如 水 译
Wae Magn 把 tr ri ; 《 楼 梦 》 译 成 T eC wh r n te 红 h o edad h
所 表 述 的 内 容 的 目 的 。 书 名 的 翻 译 过 程 中 , 果 译 名 不 在 如 响 。 在 各 种 言 语 行 为 中最 能 反 映 出 这 种 文 化 中 礼 貌 与 权 势性 、 等性 区别 的可 能就 是称 谓语 行 为 。 平
参 考 文献 :
顺 应 性 理 论 是 V rc u rn 2 0 年 在 其 新 作 《 用 esh ee 于 O 0 语 国 社 会 心 理 学 家 R g r rw 和 Ale i n 提 出 的 权 o e o n B bt l 所 A ma 势 和 一 致 ( 等 ) 系 。 们 认 为 言 语 作 为 社 会 行 为 , 中 平 关 他 集
性 指 语 言 具 有 一 系 列 可 供 选 择 的 可 能 性 , 商 讨 性 是 指 在 高 度 灵 活 的 语 用 原 则 和 语 用 策 略 的 基 础 上 完 成 语 言 选 择 .这 两 个 特 征 自 然 地 导 致 语 言 具 备 另 一 特 征 — — 顺 应
性 ” 根 据 Ve s h ee 的 顺 应 理 论 , 言 使 用 的 描 述 和 解 。 r u rn c 语
程 ” … 。
语 言 的使 用 归 根 结 底 是 一 个 不 断 选 择 的 过 程 。语 言 使 用 者 之 所 以 能 够 在 语 言 的 使 用 过 程 中 做 出 正 确 的 选 择 , 原 因 必 须 归 结 于 语 言 的 i 个 特 点 : 异 性 ( a ibl 其 变 v r i— a i t ) 商 讨 性 ( e oi bl y 及 顺 应 性 ( d p a i t ) “ 异 y 、 n t i| ) a i a a tbl y 。 变 i
丈教资 0- 中 刊 料296号 旬 0-  ̄
顺
应
论
视
角
下
书
名
的
翻
译
丁 慧玲
( 通 大学 外 国语 学 院 。 苏 南 通 南 江 摘 要 :书 名 是 一 种 特 殊 的 文 体 语 言 , 语 言 功 能 在 2 6 1) 2 0 9
学 新 解 》 U c rtn ig rg tis 中 提 出 的 新 观 点 。 他 ( nl s dn P a ma c ) e a 以全新 的视 角 去诠 释 和 看 待语 言 学 。 《 用 学 新 解》 在 语 一
We rn a igGi , 等 。 r 等 l
活 动 。 它 是 源 语 和 目的 语 之 间 的 转 换 , 语 言 使 用 的 过 是
程 . 此 . 是 一 个 不 断 选 择 顺 应 的 过 程 , 动 态 的 顺 应 因 也 即 过 程 。 翻 译 过 程 中 的 顺 应 是 指 在 使 用 目的 语 文 化 阐 释 源
略 . 图在顺 应性 与 书名 翻译 方 面作 一些 试探性 的研 究 。 试
二 、 应 论 顺
1顺 应 论 概 观 .
有 很 强 的 功 能 性 ,它 的 主 要 功 能 就 是 向读 者 提 供 书 的 核
心 信 息 , 发 读 者 的 阅 读 兴 趣 , 而 达 到 使 读 者 掌 握 作 者 激 从
策 略 . 与 原 作 意 境 与 内容 、 目的 语 语 言 体 系 、 目的 如 与 与
语 文化 和 与 读 者 心 理 的 顺 应 。
书 中 , 把 顺 应 性 定 义 为 “ 言 使 用 者 从 可 供 选 择 的 不 他 语
同 语 言 项 目 中 做 出 灵 活 选 择 以 满 足 交 际 需 要 的 行 为 过
而 对 于 一 本 好 的 外 文 著 作 来 说 .好 的 书 名 译 名 能 使 其 红
遍 全 球 , 功 沟 通 原 作 者 与 目的 语 读 者 。 成
释 要 从 以 下 四个 方 面 人 手 : 境 关 系 的 顺 应 、 言 结 构 的 语 语 顺 应 、 应 的 动 态 性 和 顺 应 过 程 的 意 识 程 度 。 四 个 方 面 顺 这 是辩 证 统一 的关 系 。
本 文 以Ves h e e 的 顺 应 论 为 理 论 基 础 。 取 中 外 rc u rn 选 著 作 的 书 名 为 具 体 研 究 语 料 ,提 出 书 名 翻 译 中 的 顺 应 策
语 文 化 的 过 程 中 ,译 者 使 自己 的 翻 译 活 动 及 思 维 运 作 顺
应 于 源 语 文 化 和 目 的 语 文 化 双 方 的 认 知 环 境 。 r 书 名 具 3 ]
方 面 有 其 特 殊 性 。Ves h e e 的 顺 应 论 为 书 名 的 翻 译 提 rc u rn 供 了新 的 视 角 和 思 路 。 文 在 顺 应 理 论 的 框 架 下 , 取 中 本 选 外 著 作 的 书 名 为 具 体 研 究 语 料 ,提 出 书 名 翻 译 中 的 顺 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