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与翻译 顺应论

合集下载

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

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

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一、概述翻译研究,作为一门跨越语言、文化和学科的综合性领域,历来备受学者们的关注。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者不仅要面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言差异,还要应对文化差异、语境差异以及读者的接受度等多重挑战。

如何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翻译标准,以指导翻译实践,成为了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

顺应论,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学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本文旨在探讨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语用翻译标准,以期对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是一种动态顺应的过程,即语言使用者根据语境、社会规约和个人心理等因素,灵活地选择和调整语言策略,以实现交际目的。

这一理论强调语言使用的灵活性和变异性,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充分理解源语言的语义和语境,并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和社会规约,灵活地调整语言策略,以实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有效对等。

这种灵活性和变异性正是顺应论所强调的核心内容。

基于顺应论的理论框架,本文提出语用翻译标准。

语用翻译标准强调翻译过程中的语境适应性、社会规约适应性和读者接受度适应性。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者需要充分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境差异、文化差异和社会规约差异,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确保翻译结果能够准确地传达源语言的信息和意图,同时符合目标语言的文化和社会规约,提高读者的接受度。

这种语用翻译标准不仅有助于指导翻译实践,也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

顺应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翻译标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通过深入探讨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本文旨在提出一种基于语境适应性、社会规约适应性和读者接受度适应性的语用翻译标准,以期对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帮助。

1. 简述翻译研究的重要性和现状翻译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更是跨文化交流的关键桥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翻译研究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不仅有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沟通,还能推动语言学的深入发展。

从语用学顺应论分析英语电影片名翻译技巧

从语用学顺应论分析英语电影片名翻译技巧

从语用学顺应论分析英语电影片名翻译技巧作者:陈静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7期摘; 要:电影片名是特殊的文体语言,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帮助受众提高审美能力的语用功能。

电影片名是一种目的性强的特殊文本,其翻译是一种文化翻译,从语用学角度,以语言顺应论为理论基础,探讨电影片名翻译中语用顺应的翻译技巧。

关键词:语用顺应论;电影片名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7--01许多学者从文化差异等视角对电影片名翻译进行了研究,但尚未提出可行的翻译策略指导电影片名翻译工作。

电影要体現其商业价值。

电影片名的翻译要具有艺术欣赏性,具有美学功能与使役功能。

现阶段进口电影片名翻译十分混乱,港台地区与各大视频网站有其独特的译名,本文从语境顺应与商业顺应方面对进口电影片名翻译进行了探讨。

一、顺应理论阐释Verchueren 在1999年新作《语用学新解》中提出了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的选择与顺应是辩证统一的关系,Verchueren认为语用学是从认知与文化的角度对语用行为的纵观。

语言的选择是根据不同心理意识程度做出某种顺应。

从动态顺应中的意识凸显程度进行综合的语用研究,完成语用描写。

顺应的语境成分社交世界指交际双方的遗存关系,平等关系等方面。

Verchueren认为语境是随着交际过程复杂不断更新[1]。

语言结构顺应主要体现在语言、语体的选择,话语语段的选择及话语建构成分的选择。

动态顺应是Verchueren语用学综观理论的核心,说话人需要顺应的语境因素是语句山下文。

语境关系的动态顺应特征能动态解释交际双方语言选择中的顺应作用。

意识凸显程度指交际者的认知心理状态及语言顺应时的意识凸显程度,其认知心理涉及感知,计划。

由社会心理决定。

二、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顺应1.与文化语境的顺应文化语境是文本作者所处的环境,包括哲学,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要素,对其共性的认识是科普知识,文化语境是问题作者人物所处周围的物质精神,Kramsch认为部落经济,家庭模式,季节循环等都是文化语境的要素。

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_兼论语用翻译标准

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_兼论语用翻译标准

2002年第3期总第110期 外语学刊FOREIGN LAN GUA GE RESEARCH2002,№3Serial№110 收稿日期:2002-02-22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戈玲玲(南华大学,衡阳 421001)提 要:本文从顺应论的角度出发旨在探讨翻译标准中的顺应性解释及顺应性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在“顺应论”的框架内,翻译是一个对原语的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作出动态的顺应过程。

翻译的标准放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中其实是具有不同的内涵,将这些不同的内涵具体化,既有利于翻译实践,也有利于翻译标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顺应论;语用翻译;翻译标准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2)03-0007-05 11 导言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较新的领域,它研究的是实际使用中的语言以及语言与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即符号与符号解释者之间的关系)。

从语用的角度展开对翻译的探索,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外语言学界、翻译界的关注。

翻译创作中,翻译者和翻译的实际运作均不同程度地受到诸多语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关联理论是西方近年来很有影响的认知语用学理论,Wilson的学生Gutt在他的《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

关联翻译理论将翻译看成是一个对原语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活动,是语言交际的一种方式。

原著者与译者构成了交际的双方,交际手段是原著,译者通过关联推理,构成对原著的认知心理图式;译者与译文读者构成另一交际双方,译者通过译文将自己形成的认知图式与译文读者进行交流,因而完成翻译交际。

利奥・希金(Leo Hickey)汇集的论文集《语用学与翻译》从语用的多层面探讨了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作用,并提出了语用学有助于“获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语用等值(pragmatic equivalence )”,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使译文的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同等的理解和感受。

解读语用顺应理论对翻译的启示

解读语用顺应理论对翻译的启示

57语言研究解读语用顺应理论对翻译的启示郭佳鑫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摘要:本文以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理论为框架,分析了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突显四个维度。

顺应论把翻译纳入一个统一的系统中,为翻译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指导。

关键词:维索尔伦;顺应理论;翻译研究一、引言翻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翻译活动中译者需要考虑语言以外的其它主客观因素,而语用学的产生和发展为翻译提供了新的方向。

语用学主要是关于语言在交际中的运用,研究交际者在特定语境中的表达和理解。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交际行为,它的交际双方即原文作者和目标读者均不在场,所以翻译不能像普通交际那样顺利进行。

由此可见翻译是时间和空间错位的特殊交际行为,而顺应理论适用交际理论的研究和分析。

根据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顺应理论的产生对翻译实践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二、语用顺应理论与翻译在语言顺应方面,它主要借鉴认知心理学的“适应”观点,即通过适应和调整,可以实现新的平衡。

维索尔伦创造性的把自然选择和适应论结合起来。

1999年,维索尔伦在他的著作《语用学新解》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该理论。

他认为语言使用是社会行为,研究语言使用必须从社会、文化、认知的角度把语言现象和语言使用结合起来。

翻译的过程涵盖多重动态选择,这也是翻译的顺应过程。

正如我们所知,译者既是源语文本的读者,又是目标语文本的作者。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面临着两个任务,即翻译源语文本,并将其转换为目标语。

他们的选择还应考虑到各种因素,如语言、认知、意识形态、政治和社会文化。

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从四个维度进行语言的顺应性研究,即语境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突显。

(一)语境关系顺应语境关系顺应是指词语选择要符合语境。

由于选择的过程是动态的,所以语境的产生也是动态的。

翻译是一个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任何交际都离不开语境的参与,隐喻翻译也不例外。

顺应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顺应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顺应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作者:乔莉萍来源:《新丝路杂志(下旬)》2018年第01期一、引言顺应论是由国际语用学会会长耶夫·维索尔伦在1999年出版的新书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提出来的。

维索尔伦从全新的视角详细阐述了他对语用学的理解。

他认为语言的使用是做出一系列有意识或无意识选择的过程。

语言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使得交流得以顺利进行。

这种新颖的理论吸引了中国的研究者。

何自然和于国栋[3]介绍了这本书,给予书中提出的新颖观点很高的评价。

钱冠连和霍永寿[7]于2003年12月份翻译了全书,中文名是《语用学诠释》。

二、顺应论与翻译根据李元胜[6]的综述,顺应论在中国被研究者们广泛应用于翻译。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可以结合顺应论来进行。

中国学者戈玲玲(2001)[1]率先将顺应论引入翻译研究,阐述了在科技翻译中词义选择受语境顺应的制约。

在不同的语境中,译者应该机动地选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袁斌业,2002)[10]。

这也正好符合顺应论的核心:动态性。

王建国(2005)[9] 也指出翻译的策略是不断地进行动态顺应,所以整个翻译过程是动态的。

译者可以采用多种翻译方法比如直译、意译、归化和异化。

宋志平(2004)[8]探讨了翻译中的选择,顺应,动态的特点,意识程度,最后提出了顺应论理论下的翻译模式。

为了顺应特定的翻译目的,译者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

因此译语文本对译语语境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最后作者提出了顺应论指导下相应的翻译模式。

顺应论的核心是动态顺应,也就是说,语境顺应和结构客体顺应都呈现动态性的特点。

何兆熊和蒋艳梅[2]进行了语境的动态研究,认为语境不是事先设定好,一成不变的。

交际过程和语境是相辅相成,彼此共生的。

因为语境是在交际的过程中逐渐生成的。

随着交际过程的深入,交际者会不断地调整甚至重建适合的语境,保证交流的顺利进行。

至于结构客体顺应方面,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格外注意微观方面,比如相同的一个单词,词组,句子或段落,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译文结果。

关联与顺应--语用理论对翻译的诠释

关联与顺应--语用理论对翻译的诠释

关联与顺应--语用理论对翻译的诠释刘欢【期刊名称】《鸡西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00)003【摘要】From the pragmatic perspective , translation is doubl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rise of pragmatic theory pro-vides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translation .Relevance Theory and adaptation theory have strong explanatory power and provide the macroscopic theory and microscopic strategies and methods to translation .Pragmatic translation considers that translation is a dy-namic process of choice and adaptation to context; 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is to achieve the optimal relevance among original au-thor, translator and reader by ostensive -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 .%在语用理论视角下翻译是双重跨文化交际行为,语用理论的兴起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哲学基础,关联理论与顺应理论对翻译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可以为翻译研究提供宏观的理论和微观的策略与方法。

语用翻译观认为翻译是对语境的顺应与选择的动态过程;翻译的本质则是通过明示与推理达到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最佳关联。

【总页数】3页(P98-100)【作者】刘欢【作者单位】公安海警学院语言教研室,浙江宁波 3158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相关文献】1.关联--顺应翻译模式指导下的中国企业外宣翻译 [J], 傅菲菲2."关联—顺应论"下的翻译与翻译行为研究 [J], 章琦3.最佳关联选择与动态顺应--关联-顺应模式下的旅游宣介翻译 [J], 张锦4.漳州传统\"特色小吃\"的翻译及国际传播\r——基于关联顺应翻译模式 [J], 林瑞云5.关联——顺应翻译模式指导下的茶企外宣翻译研究 [J], 艾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翻译中的语言学(全书,中文版)

翻译中的语言学(全书,中文版)

《翻译中的语言学》目录0.前言1.翻译中的语义学1.1概述1.2意义1.2.1.概念意义1.2.2.内涵意义1.2.3.社会意义1.2.4.情感意义1.2.5.反映意义1.2.6.搭配意义1.2.7.主题意义1.3语义场1.4语义成分分析1.5上下义关系1.6同义关系1.7语义变化1.7.1.语义变化的原因1.7.2.语义变化的类型1.8歧义1翻译中的语用学1.1概述1.2语境2.2.1.话语语境2.2.2.情景语境2.2.3.文化语境1.3指示2.3.1.指示概述2.3.2.指示语的翻译2.3.2.1.人称指示2.3.2.2.时间指示2.3.2.3.地点指示1.4言语行为2.4.1.言语行为概述2.4.2.言语行为的翻译2.4.2.1.个别言语行为的翻译2.4.2.2.语篇行为的翻译1.5会话含义2.5.1.会话含义概述2.5.2.会话含义的翻译2.5.2.1.保留原文会话含义形式2.5.2.2.显明原文的会话含义2.5.2.3.对译文中新产生的会话含义的处理2.5.2.4.用新的会话含义替代原文中的会话含义2.5.2.5.避免对会话含义作不必要的增补1.6礼貌原则2.6.1.礼貌原则概述2.6.2.礼貌原则的翻译2.6.2.1.按照目的语习惯表达礼貌原则2.6.2.2.保持原文和译文间的礼貌程度对等1.7前提2.7.1.前提概述2.7.2.前提的翻译2.7.2.1.涉及语言内部前提的翻译2.7.2.2.涉及语言外部前提的翻译1.8顺应论2.8.1.顺应论概述2.8.2.顺应论与翻译2.8.2.1.语境关系顺应2.8.2.2.语言结构顺应2.8.2.3.顺应的动态性2.8.2.4.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2.9.关联理论2.9.1.关联理论概述2.9.2.关联理论对翻译的启示2.9.2.1.翻译是一种明示-推理性质的交际行为2.9.2.2.翻译的最根本目的是传递交际意图2.9.2.3.关联理论的“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概念3.翻译中的句法学3.1概述3.2英汉语基本句型3.3英汉语句法结构差异及翻译中的句式转换3.3.1.形合与意合3.3.2.主动与被动3.3.3.静态与动态3.3.4.话题-评论与主语-谓语3.3.5.有灵主语与无灵主语4。

浅谈顺应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浅谈顺应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浅谈顺应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作者:周丽丽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34期摘要:本文以何自然主编的《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为主要参考书目,介绍顺应论的分析维度,从语境因素和语言结构选择这两个层面的顺应,浅谈顺应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顺应论;语境;语言结构1987年,比利时学者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在“作为顺应论的语用学”一文中提出了顺应的概念;1999年,他在专著《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系统呈现了顺应论。

该理论强调,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就是结合语言内部与外部的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对语言进行不断选择的过程。

因此,作为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英汉翻译即是译者根据英语语言对汉语语言进行不断选择,从而达到交际目的的过程。

何自然(2007:65)认为顺应论一方面是关于语用学学科性质的理论,一方面是关于语言使用过程的理论,即语言使用是一种顺应语境和交际意图的过程。

同样,译文语言使用也是一种顺应语境和交际意图的过程。

戈玲玲(2002)认为,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交际双方的需要,译文语言的选择过程应根据不同的语境、不同的语言结构而变化。

英汉翻译过程中必然涉及到目的语的重构,也就是说,译者要对源语的语境、语言结构做出动态的顺应。

对此,维索尔伦认为,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中,除了顺应语境因素(即“语言外部的原因”)和语言结构选择(即“语言内部的原因”),还包括顺应的动态过程和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程度。

由于后两者的概念较为抽象,本文主要从语境和语言结构选择这两个显性层面探讨英汉翻译中的动态顺应。

一、语境的顺应“语境”是语言交际的环境,包括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

1.1 交际语境交际语境由物质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以及交际双方构成。

作为交际的主体,交际双方对于语言选择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从说话人角度来看,说话人的人数影响着话轮的控制和转换;而说话人的类别区分说话人的立场是代表本人还是代表别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Let’s make things better. • 让我们做得更好
• The original version is very simple, which is in accord with the requirement of ads. The translated version has the same style with the original one. The language is very colloquial, the syntax is simple. All these create a warm atmosphere.That is ,the company is willing to provide good service to customers.
2)对话语构建成分选择的顺应
• 话语构建成分是指,语音结构,词素和词 汇,分句和句子,命题以及超句结构等。 • 语音,不同的语调,重读,停顿会影响话 语的表达和理解 • 词素和词汇 使词语具有变异性和商讨性 • 句式 名词性成分之间的语义功能关系,语 序,命题结构以及段落,章节等超句结构, 对话语的结构都具有制约功能。
• The three key notions are fundamentally inseparable from each other. Variability and negotiability provide possibilities and means for the language use, and adaptability give us enlightenment that language choices can be made to realize communicative needs based on variability and negotiability.
ⅰ语言结构选择的顺应
• The adaptation of language includes the choice of language, language code, language style, language discourse. • Translation consists of two parts. • The micro parts: lexical, phological.(语音, 词汇) • The macro parts: the language code translation, style.(语码转换,文体风格)
• “你们俩感情好不好?” 毛主席问陈妻。 “好。”陈妻答。主席听了很高兴。 • Chairman Mao talked with Chen’s wife. He was pleased to know that they had a happy home life.
ⅡThe application of linguistic
ⅱ译者对语境选择的顺应
• 顺应心理世界 • 顺应物理世界 • 顺应社交世界
顺应心理世界
• 大凡在官场中从前清混到民国的人,全是 比狗还下作。 • Anyone who’s meddled with officialdom for long must be lower than a snake’s belly. • Dog is a adorable pet in western countries, but in Chinese tradition, dog is not that prefered.
adaptation in translation
• The choice of language is the reflection of the translator’s mental process. Change can be made to meet social needs to some extent. • 以恰当的方式在可能的范围内作出了符合 交际需要的语言选择。
பைடு நூலகம்
Three Properties of Language
• Variability (变异性)is the property of language which defines the range of possibilities from which choices can be made. • Negotiability(商讨性) is the property of language responsible for the fact that choices are not made mechanically or according to strict rules or fixed formfunction relations, but rather on the basis of highly flexible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 Adaptability (顺应性)is the property of language which enables human beings to make negotiable linguistic choices from a variable range of possibilities in such a way as to approach points of satisfaction for communicative needs. • .
• Sense and simplicity • 精于心 简于形 • Alliteration and language structure is retained in the translated version.
• • • • The choice is yours, the honor is ours 任君选择,深感荣幸 你的选择,我的荣耀 Antithesis(对偶) is retained in version2.
• 一肚皮的酒,几乎化成醋酸。 • The considerable amount of wine Hsin-mei had consumed earlier was burning inside and made him sick with jealousy. • 醋酸 sour vinegar, is very hard for the western readers to understand,so adaptation is made here .It’s translated into sick with jealousy.表示“妒火中烧”
1)对语言,语码,语体选择的顺应
•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in other words, in the choice-making process, the translator has to take his language ability, the utility of language into account. • He also has to consider the social facts, political stance, ideology and language policy.
• ⅡThe application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 in
translation ⅰ语言结构选择的顺应
1)对语言,语码,语体选择的顺应 2)对话语构建成分选择的顺应 3)对不同类型/体裁话语和语段选择的顺应 4)对话语构建原则选择的顺应
ⅱ译者对语境选择的顺应
顺应心理世界 顺应物理世界 顺应社交世界
3)对不同类型/体裁话语和语段选择 的顺应
• 交际者对不同类型/体裁话语和语段选择的 顺应涉及人的认知心理因素,即存在意识 程度上的区别。有的选择可能是无意识的, 有的则可能又强烈的意图。翻译时,译者 应注意区分交际者对语言选择所表现出的 意识程度,从而恰当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 • • •
顾客止步! Stop! Staff only! The sign want to give warning to the customers. Stop can make the customer feel impolite. However, the 2nd version can show respect to the customers.
Ⅰ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
•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 is put forward by Verschueren in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 Pragmatics is a general cognitive, soci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 on linguistic phenomena in relation to their usage in forms of behavior.
顺应物理世界
• 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 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 • 在许多冬日里我都看见他,鼻子冻得发紫, 站在飞雪和西风中。 • East wind is cold and chilly in western countries, but it’s warm in China.
• “Ah!” said Joe. ”there’s another conwict off” • 乔说:“啊!又逃走了一个患(犯)人。” • Conwict is the misspell of convict. The aim is to show Joe’s poor English. The translated version use 患 to replace 犯 to achieve the same humor effec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