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与翻译研究_贺华丽
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

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一、概述翻译研究,作为一门跨越语言、文化和学科的综合性领域,历来备受学者们的关注。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者不仅要面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言差异,还要应对文化差异、语境差异以及读者的接受度等多重挑战。
如何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翻译标准,以指导翻译实践,成为了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
顺应论,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学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本文旨在探讨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语用翻译标准,以期对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是一种动态顺应的过程,即语言使用者根据语境、社会规约和个人心理等因素,灵活地选择和调整语言策略,以实现交际目的。
这一理论强调语言使用的灵活性和变异性,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充分理解源语言的语义和语境,并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和社会规约,灵活地调整语言策略,以实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有效对等。
这种灵活性和变异性正是顺应论所强调的核心内容。
基于顺应论的理论框架,本文提出语用翻译标准。
语用翻译标准强调翻译过程中的语境适应性、社会规约适应性和读者接受度适应性。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者需要充分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境差异、文化差异和社会规约差异,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确保翻译结果能够准确地传达源语言的信息和意图,同时符合目标语言的文化和社会规约,提高读者的接受度。
这种语用翻译标准不仅有助于指导翻译实践,也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
顺应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翻译标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通过深入探讨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本文旨在提出一种基于语境适应性、社会规约适应性和读者接受度适应性的语用翻译标准,以期对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帮助。
1. 简述翻译研究的重要性和现状翻译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更是跨文化交流的关键桥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翻译研究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不仅有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沟通,还能推动语言学的深入发展。
“关联—顺应论”下的翻译与翻译行为研究

“关联—顺应论”下的翻译与翻译行为研究作者:章琦来源:《神州·上旬刊》2017年第03期摘要:“关联-顺应论”下的翻译研究在区分翻译行为中的语言层面和社会层面之后,可有效细化对译者语境与作者语境、翻译中顺应过程的考察,展开对翻译关联度的定义及其可否计算的思考,并得出“顺应是前提、关联是驱动”的结论。
关键词:关联;顺应;翻译行为一、引言语用学研究语言使用与理解,关注说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和听话人解码、推理话语的过程;翻译研究侧重对译者理解原文、重构原文意义的观察。
两者将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作为共同的研究对象,区别在于语用学更重视口语交际及其动态特点,翻译研究较多关注文本和书面语言。
而翻译研究之所以可以借鉴语用学理论,是因为它本身也是一种语言使用和交际活动,只是涉及的语言种类存异(何自然、陈新仁,2004:193)。
李占喜(2005)从语用综观论视角出发,依据综观视角下的语用顺应理论,对翻译过程及相关焦点问题进行了研究,旨在通过探讨翻译过程中译者做出的各种选择顺应活动,描写并解释翻译过程中译者与语境选择顺应的关系,从新的视角认识各种翻译现象,并试图建立以语用综观顺应论为基础的翻译选择顺应模式。
他认为翻译过程具有非线性、复杂性、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等特征,译者顺应体现在认知、社交、物理世界三方面,并通过与顺应论中的“社会心智”作比较,提出“翻译常态”的概念。
刘建刚(2007)按照Gutt的观点,将翻译本身视作一个语用概念:它属于间接交际情景,因为翻译实际上是译者脱离源语语境引述原作者的话语的行为。
他以Sperber & Wilson的“关联理论”和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与Nida、Catford等人提出的“翻译等值”等概念作为理论基础,将语用选择和等值翻译结合,并就宏观层面上的语用选择(含意识形态、顾客、译语读者、译者主观性等因素)与微观层面的语用选择(细分为词汇、语义、句法、文本、文化等)逐一展开论述,提出“源语关联趋向原则”和“译语顺应趋向原则”。
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_兼论语用翻译标准

2002年第3期总第110期 外语学刊FOREIGN LAN GUA GE RESEARCH2002,№3Serial№110 收稿日期:2002-02-22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戈玲玲(南华大学,衡阳 421001)提 要:本文从顺应论的角度出发旨在探讨翻译标准中的顺应性解释及顺应性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在“顺应论”的框架内,翻译是一个对原语的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作出动态的顺应过程。
翻译的标准放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中其实是具有不同的内涵,将这些不同的内涵具体化,既有利于翻译实践,也有利于翻译标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顺应论;语用翻译;翻译标准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2)03-0007-05 11 导言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较新的领域,它研究的是实际使用中的语言以及语言与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即符号与符号解释者之间的关系)。
从语用的角度展开对翻译的探索,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外语言学界、翻译界的关注。
翻译创作中,翻译者和翻译的实际运作均不同程度地受到诸多语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关联理论是西方近年来很有影响的认知语用学理论,Wilson的学生Gutt在他的《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
关联翻译理论将翻译看成是一个对原语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活动,是语言交际的一种方式。
原著者与译者构成了交际的双方,交际手段是原著,译者通过关联推理,构成对原著的认知心理图式;译者与译文读者构成另一交际双方,译者通过译文将自己形成的认知图式与译文读者进行交流,因而完成翻译交际。
利奥・希金(Leo Hickey)汇集的论文集《语用学与翻译》从语用的多层面探讨了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作用,并提出了语用学有助于“获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语用等值(pragmatic equivalence )”,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使译文的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同等的理解和感受。
《2024年顺应论视角下的汉英外交口译研究》范文

《顺应论视角下的汉英外交口译研究》篇一一、引言顺应论作为一种语言交际理论,在汉英外交口译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从顺应论的视角出发,对外交口译的特点、过程及策略进行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汉英口译工作,为提升我国外交口译的水平和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顺应论的基本概念顺应论,又称语用顺应论,强调语言交际的动态性和灵活性。
该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不断选择和顺应的过程,包括语言、交际环境、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等多个方面的顺应。
在外交口译中,顺应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语境、文化、语言等多方面的顺应。
三、汉英外交口译的特点汉英外交口译具有政治性、即时性、准确性和文化差异性的特点。
政治性要求口译人员准确传达政策立场和外交态度;即时性要求口译人员在短时间内完成信息的快速转换;准确性则要求口译结果必须忠实于原文,不产生歧义;文化差异性则要求口译人员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解并传达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息。
四、顺应论视角下的汉英外交口译过程从顺应论的视角看,汉英外交口译过程是一个不断选择和顺应的过程。
首先,口译人员需要根据交际环境选择合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其次,在语言转换过程中,要顺应原文的语境和含义,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最后,还要顺应文化差异,理解并传达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息。
这一过程需要口译人员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五、汉英外交口译策略研究基于顺应论的指导,本文提出以下汉英外交口译策略:1. 增强语言功底:口译人员应提高英语水平,掌握丰富的词汇和地道的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进行语言转换。
2. 了解文化差异:口译人员应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解并传达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息,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
3. 灵活运用语境:根据交际环境选择合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使口译结果更加贴合实际。
4. 保持心理稳定:在紧张的外交场合中,口译人员应保持心理稳定,确保口译工作的顺利进行。
5. 强化记忆与预测:利用记忆技巧和预测能力,提高口译的准确性和效率。
《2024年顺应论视角下的汉英外交口译研究》范文

《顺应论视角下的汉英外交口译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外交口译作为国际交流的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顺应论作为一种语言交际理论,为汉英外交口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将从顺应论的视角出发,对汉英外交口译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探讨其理论依据、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挑战和对策。
二、顺应论的概述顺应论,又称语用顺应论,是一种以语言交际为研究对象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不断选择和顺应的过程,包括语言使用者根据交际需要选择语言、不断调整语言以顺应交际环境等。
顺应论为汉英外交口译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口译过程中的语言选择和调整。
三、汉英外交口译的研究现状目前,汉英外交口译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领域。
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汉英外交口译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口译技巧、语言特点、文化差异等方面。
然而,从顺应论的视角研究汉英外交口译的文献相对较少,这为本文提供了研究空间。
四、顺应论视角下的汉英外交口译特点(一)语言选择的顺应性在汉英外交口译中,语言选择是关键的一环。
语言使用者需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不同的交际对象以及不同的交际目的,选择合适的语言。
这种选择过程就是顺应交际需要的过程。
例如,在正式的外交场合中,口译员需要选择正式、规范的词汇和句式;而在非正式的场合中,则可以选择更加灵活、自然的表达方式。
(二)语境顺应的多样性在汉英外交口译中,语境是影响语言选择的重要因素。
由于外交活动的特殊性,口译员需要面对复杂的语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这就要求口译员能够灵活地适应不同的语境,做出恰当的语言选择和调整。
(三)文化因素的顺应性文化因素在汉英外交口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口译员需要了解并熟悉两种文化的差异,以便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这种文化因素的顺应性体现在词汇、句式、思维方式等多个方面。
五、发展趋势及挑战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汉英外交口译的需求越来越大。
《顺应论视角下汉英同传策略研究》范文

《顺应论视角下汉英同传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其中,汉英同声传译(以下简称“同传”)作为重要的翻译形式,对于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顺应论作为一种翻译理论,为同传策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旨在从顺应论的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同传的策略,以期为同传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二、顺应论概述顺应论是一种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顺应性,即翻译应顺应原文的语境、文化、语言等特点。
顺应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和语境的适应。
在同传中,顺应论的核心理念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三、汉英同传的特点与挑战汉英同传是指翻译者在不事先准备的情况下,边听源语发言边进行目标语翻译的过程。
其特点包括实时性、准确性和复杂性。
在同传过程中,翻译者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语言差异、文化差异、信息处理速度等。
因此,同传策略的研究对于提高同传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四、顺应论视角下的汉英同传策略(一)语言顺应策略在汉英同传中,语言顺应策略是指翻译者根据源语和目标语的语法、词汇、句式等特点,灵活运用语言进行翻译。
首先,翻译者应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熟悉两种语言的语法、词汇和句式特点。
其次,应注重语言的流畅性和自然性,使译文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
此外,还应根据语境灵活运用增译、省译、转译等技巧。
(二)文化顺应策略文化顺应策略是指在同传过程中,翻译者应充分考虑源语和目标语的文化背景差异,遵循目标语的文化习惯进行翻译。
首先,翻译者应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包括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
其次,在翻译过程中,应注重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使译文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此外,还应根据目标语的文化习惯对译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
(三)信息处理策略信息处理策略是指在同传过程中,翻译者应高效地处理信息,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首先,翻译者应具备良好的听力和理解能力,快速捕捉并理解源语信息。
《2024年顺应论视角下的汉英外交口译研究》范文

《顺应论视角下的汉英外交口译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汉英外交口译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其重要性愈发凸显。
顺应论作为一种语言交际理论,为汉英外交口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旨在从顺应论的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外交口译的特点、策略及挑战,以期为口译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二、顺应论概述顺应论是一种语言交际理论,强调语言交际的顺应性,即语言使用过程中应顺应交际双方的需求、语境、文化等因素。
顺应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调整语言形式和策略以适应交际需求。
这一理论对于汉英外交口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汉英外交口译的特点汉英外交口译具有政治性、即时性、准确性和文化敏感性等特点。
政治性体现在口译需准确传达政治立场和态度;即时性要求口译员在极短时间内完成翻译任务;准确性要求口译员准确无误地传达原文信息;文化敏感性则要求口译员充分考虑文化背景差异,避免误解。
四、顺应论视角下的汉英外交口译策略(一)顺应语境:在汉英外交口译中,口译员应充分顺应政治、经济、文化等语境因素,灵活运用语言策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二)顺应交际双方需求:口译员应了解交际双方的背景和需求,采取合适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以满足双方的交流目的。
(三)顺应文化因素:口译员应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避免因文化误解而导致的翻译错误。
在处理敏感文化话题时,应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以维护双方的形象和关系。
五、汉英外交口译的挑战与对策(一)挑战:汉英外交口译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政治敏感性问题、专业术语的准确翻译、即时性要求等。
此外,口译员还需应对跨文化交际的挑战,如文化背景差异和价值观念的冲突等。
(二)对策:针对上述挑战,口译员应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政治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此外,还应加强实战演练,提高口译的即时性和准确性。
同时,采用先进的口译技术和设备,如同声传译系统等,也有助于提高口译质量。
六、结论本文从顺应论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汉英外交口译的特点、策略及挑战。
近10年来顺应论在中国的翻译研究综述

近10年来顺应论在中国的翻译研究综述近10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和研究顺应论,顺应论在中国的翻译研究也开始蓬勃发展。
许多研究者认为,把顺应论作为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础有助于提升翻译教育水平,帮助翻译工作者更好地实现目标语言的顺应和准确性。
因此,近10年来,许多学者利用顺应论在翻译研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在翻译策略研究方面,许多学者采用顺应论来分析不同语言系统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并从精神的角度探究翻译者在实践过程中是如何处理他们的差异,以及他们如何顺应其中的不同翻译策略,来实现从原文到目标文的准确顺应。
实践中,学者们从不同维度来分析顺应论,比如翻译策略、语言形式,从而增进对不同文本的顺应性。
此外,许多学者还基于顺应论的理论,开始关注翻译的语言质量。
他们认为,真正的顺应是保证译文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一篇优秀的译文不仅要符合目的语的习惯用语和语言习惯,而且要能够传达出原文的意思和精神,从而能够实现从目的语到源语的有效顺应。
此外,他们还根据不同翻译策略,引入评价工具来评价翻译活动,以及翻译产品质量,以期能有效提高翻译质量。
另外,许多学者还开始运用顺应论在翻译训练上,根据不同语言间的差异,结合原文和目标文的语境和文化,以提供有效的翻译训练。
例如,许多学者把顺应论的理论应用到翻译训练中,开展译者对不同翻译策略的分析和比较,以便更好地掌握源语和目的语的不同特点,并从中学习顺应的生词、句型、文化,以及不同语言系统之间的规律,最终实现真正优秀的翻译质量。
最后,近10年来,许多学者还研究了翻译质量评估方面的理论,他们将顺应论作为评估翻译质量的重要准则之一。
他们认为,通过不断改进顺应技术,可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使译文更符合原文的意思和结构,更贴近目标文的习惯用语。
这将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使原文与目标文之间形成有效的顺应,从而达到译文质量的更优化。
以上,就是近10年来顺应论在中国的翻译研究综述,可以看出,顺应论已经成为中国翻译研究的重要理论,在提高翻译教育水平、翻译训练、语言质量评估以及翻译质量优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从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理论出发重新审视翻译过程,认为只有从语境关系、结构客体等诸方面对源语和目标语做出动态顺应才能达到语用等值的翻译目标。
语言顺应论作为Verschueren语用综观说的核心内容,将对翻译学的理论革新产生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顺应论;语用翻译;语言选择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558(2006)03-0105-04收稿日期:2006-04-28作者简介:贺华丽(1980—),女,汉族,湖北当阳人,中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1引言翻译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语际活动。
翻译离不开语言的转换,但远比单纯的语言转换要复杂。
综观译界对翻译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翻译理论的建立和发展都以其他学科的理论为指导,从其他学科中汲取养分。
但由于翻译这一现象本身的复杂性?翻译研究对象的多样性以及现有翻译理论来源的差异性,翻译研究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学科。
这种现象说明人们对翻译现象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还有待深化,需要继续从其他学科中汲取养分。
就现有译论而言,Nida(1993:157)比较系统地区分了三类为翻译提供理论养分的学科,但他忽略了语用学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事实上,语用学的很多研究领域,如预设、会话含义、关联理论、语篇结构、言语行为理论等都可为翻译研究提供科学的微观的语用分析方法。
(张新红,何自然,2001)翻译创作中,译者和翻译的实际运作均不同程度地受到诸多语用因素的影响。
然而传统的语用学研究多从不同的侧面研究言语的运用,其分析单元间缺乏有机联系,不能充分有效地解释语用学的全貌,而只能或多或少地解释翻译的某一个侧面,难以为翻译研究提供一个统一连贯的理论框架。
(宋志平,2004:19-20)JefVerschueren在其新著UnderstandingPragmatics一书中全面阐述了顺应性理论(theoryofadaptation),提出了使用语言就是进行语言选择的观点,为翻译学的理论来源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拟就其对翻译研究的理论解释作一探讨。
2顺应理论概述1987年,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Verschueren对语用学构建的整体理论提出了新的思路,否定了长期以来语用学被认为是和语言学、形态学、句法学和语义学相并行的学科的观点,提出了语用综观论,声称:迄今为止,一切可以贴上语用学标签的东西和按宽泛定义衡量适合于这一标签的东西都能在这个新建的框架内得到描写(转引自钱冠连,1991)。
JefVerschueren在他的PragmaticsAsaTheoryofLinguisticAdaptation一书中指出,语言适应即指语言适应环境,或者环境适应语言,或者两者同时相互适应。
恰当的、成功的交流既是适应的过程,又是适应的结果。
言语交流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地适应(JefVerschueren,1987)。
语言顺应理论是语用综观说的核心内容。
顺应论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综合功能视角对综观语用现象及其运用的行为方式进行描述和阐释,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
而语言的使用,说到底就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是出于语言内部还是语言外部的原因”(JefVerschueren,1999:55-56)。
语言的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人类语言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JiangxiScience&TechnologyNormalUniversity2006年6月第3期Jun.,2006No.3顺应论与翻译研究贺华丽(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武汉430074)2006年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具有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tion)。
其中变异性和商讨性是基础,顺应性是根本。
3顺应论与翻译研究“语言是人类用来交际的任意语音系统”(Wardhaugh,1977)。
随着语用学研究的不断发展,研究者们开始对语言进行动态的和更符合实际的研究。
语用学派译论认为,翻译是信息交流活动,它注重语言交流中的运用效果,而翻译本质上就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跨文化交际。
LeoHickey在其汇集的论文集《语用学与翻译》一书中指出,语用学有助于翻译“获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语用等值(pragmaticequivalence),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同等的理解和感受”(LeoHickey:1999)。
翻译家们在阐述自己的译论时往往也会涉及到对翻译等值的探讨。
“语用翻译同语义翻译相对应,是一种等效翻译观”(何自然,1995:186)。
由于时代背景、交际环境、译者个人的意识形态、审美情趣和翻译目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原文和译文很难实现完全等值。
语用翻译正是以语用等值作为其研究的核心内容。
“根据语用翻译理论,翻译就是译意。
……译文无论作什么处理,只要它能传达原文的用意,实现语言交际目的,它就是一种可行的译法。
只要有理论的正确指导,翻译技巧是可以灵活的……”(何自然1995:196)。
而语用综观理论框架内的顺应论,正是基于人们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对语言做出选择的过程分析。
翻译作为对目的语的重构过程,根据交际环境、交际对象以及语言结构等的变化,对译文语言的选择必然做出动态的顺应,最大限度地满足交际的需要,达到翻译的目的。
3.1翻译中的语境关系顺应语境关系顺应即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必须与语境顺应。
Verschueren把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并认为语境最重要的特点是它产生于交际双方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语境可以左右语言的选择,改变话语意义;同时语言的选择也可以反作用于语境,使语境不断发展和更新。
因此,语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翻译作为原文与译者、译者与译文之间的一种跨文化交际,必须顺应语境才能取得语用等值。
3.1.1翻译中的语言语境顺应语言语境也称信息通道(linguisticchannel),即我们常说的上下文,或称小语境。
它具有单一性、局部性、言辞性和规定性等特征。
不同时代、不同文体的同种语言,其篇内衔接、篇际制约和线性系列的排列方式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译者在选择表达方式时应注意选择符合目的语语言类型的表达方式,以顺应译入语的表达要求和译文读者的欣赏习惯。
因此,无论是篇章结构、句式语气,还是字词的感情色彩,其选择必须考虑到语言语境的变化及特征,都必须以顺应上下文为基础而得以确定。
(1)Suddenlythelinewentlimp.“I’mgoingback,”saidKurth.“Wemusthaveabreaksomewhere,waitforme.I'llbebackinfiveminutes.”译文:引爆电线突然耷拉下来。
库尔思说,“我回去看看。
一定是哪个地方断了。
等一等,我五分钟就回来。
”有人由于没有从上下文去理解break的词义,将“Wemusthaveabreaksomewhere”译为“我们必须找个地方休息一下”,造成误译。
因此,要正确理解原文词义,必须仔细推敲上下文语境并做出顺应性的词义选择,才能实现等值翻译的目标。
3.1.2翻译中的交际语境顺应有时候如何选择词义仅依靠对上下文的理解似乎难以判断。
就翻译而言,交际语境包括了人类所共有的百科全书知识以及文化背景知识,如历史传统,社会环境,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以及原作的写作时间、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等等。
翻译过程中的三大主体,即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对于上述交际语境的认知内容和范围不是等同的,这种相异性构成了翻译和理解的障碍。
译者作为消除这种障碍的关键,必须对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认知结构做出动态顺应,即以原文为基础,决定原文意义的取舍和应采用的翻译策略,创造出符合译语读者要求的译语文本。
(2)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
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迭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
民族生命的进展,起经历亦复如是。
译文:Amightylongriversometimesflowsthroughabroadsectionwithplainslyingboundlessoneitherside,itswatersrollingonnon-stopforthousandsuponthousandsofmiles.Sometimesitcomesupagainstanarrowsectionflankedbyhigh1062006年mountainsandsteepcliffs,windingthroughacoursewithmanyaperiloustwistandturn.Anation,inthecourseofitsdevelopment,fareslikewise.(张培基译)此文选自李大钊《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写于1923年。
文章短小隽永,堪称一首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诗。
作者用象征?比喻等手法说明中国革命面临的艰难险阻以及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为了顺应原文的写作时间、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翻译时应力求传达原文的诗一般的美感和雍容警策的笔调。
另外,由于文化差异,人们对某些词语的概念和意象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
在翻译过程中,有时候直译可能会产生一些误解和文化冲突。
(3)Johncanbereliedon.Heeatsnofishandplaysthegame.译文: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
“Toeatnofish”出自一个典故,指的是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耶稣教徒为了表示对政府的忠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徒在星期五只吃鱼的习俗。
因此“toeatnofish”是表示“忠诚”的意思。
“toplaythegame”义同“toplayfair”,本义为“公平对待”,这里转义为“为人正直”的意思。
如果直译成“他一向不吃鱼而且经常玩游戏”就会造成误解。
也有学者把这类翻译称为文化翻译。
可见,具备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对做好翻译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翻译不仅要顺应原文的交际语境,而且也要顺应译文预期读者的交际语境,在翻译时尽量选择能让译语读者认同的形象,达到对交际语境的顺应。
3.2翻译中的结构客体顺应结构客体顺应指的是语言各层次的结构及建构原则(Verschueren,1999:115)。
翻译的结构客体至少涉及源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源语和目的语结构客体的转换,涉及到双语转换中多层次的复杂选择,它们都为译者提供了一系列可选的语言形式,包括语言、语码和语体的选择,语言建构成分的选择以及语篇结构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