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导学稿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蜡烛》导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蜡烛》导学案新人教版
两句诗(词)句:
小说及人物或战役:
学后反思
学法指导栏
学习
目标
1、整体把握故事的内心,把握老妇人的形象。
3、体会环境描写的及作用。
学习
重点
通过分析老妇人的行动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把握老妇人的形象
学习
难点
体会环境描写的及作用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4)在表达方式上,消息以记叙为主,间有议论,而通讯则还可以采用描写、说明、抒情等;
(5)在语言上,消息多用概括性的语言,而通讯的语言更详尽、具体、生动、形象,比消息更生动,更具感染力。
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加音。
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舀匍匐
更夫揣在怀里烧灼偷袭迫击炮精疲力竭
2、解释下列词语。
名副其实:
②文章主要写了哪件事?
③、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次背影?请在文中标注出来。说说作者主要写哪次背影呢?
2.正音.释义:
琐屑xiè颓唐tuí差使chāi交卸xiè奔丧sāng狼籍jí簌簌sù
蹒跚pānshān迂腐yū触目伤怀chù不能自己jǐ变卖典质zhì赋闲fùXiān惟一wēi举箸zhù橘子jú妥贴tuǒ栅栏zhà拭干shì晶莹jīngyíng情郁于中yù
三、问题探究
①作者为何写此文?(可用最后一节中的话回答)
二、自主学习
1.学生交流你所了解的作者.
朱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文学研究会成员。曾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8月因贫病在北平逝世。著有散文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人教版八年语文第三课蜡烛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语文第三课蜡烛导学案

3 * 蜡烛【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

2、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3、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4、珍视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

【学习重难点】通过朗读、小组探究,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学习流程】预习导学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瓦lì ()精疲力jié()fú()晓揣在怀里()鞠躬()2、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之苦的老妇人的动人事迹,赞美了。

3、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学习研讨4、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你认为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呢?5、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尽量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拓展学习6、体验感悟:文中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请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

把你想像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下来,字数不少于200字。

7、课外延伸:思考:战争留给我们的是什么?战争留给一个民族的是什么?在面临战争,面临民族危亡的时刻,每个国家的人民表现出来的又是什么?8、拓展阅读: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瘦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加思虑地笑起来。

一个老头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偷笑起来。

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妇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蜡烛》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蜡烛》导学案
这是,突然响起了敲门声,母亲慌忙吹熄蜡烛,打开了门,门外站着头戴钢盔的士兵,身后还有一个人躺在地上,血染红了雪,其中一个人操着听不懂的语言,母亲马上知道他们是美国兵——德国的敌人。
美国兵听不懂德语,母子俩又不懂英语,幸好双方都能讲几句法语,母亲瞧着那伤得很重的美国兵,终于动了恻隐之心。
两个美国兵一个叫杰姆,另一个叫落宾,伤兵叫哈瑞。他们与自己的部队失散了,在森林里乱闯了3天,饥寒交迫,走投无路。
当儿子从储藏室回到物理时,发现一个德国兵正在检查哈瑞的伤口,不共戴天的仇敌仿佛成了一家人。这种奇特的休战一直持续到第2天早上。母子俩用尽有的竹竿和台布制成一副担架,让哈瑞躺上去,随后把客人们送到门外。德国下士指着地图指点美国兵怎样走到自己的防线去,然后,互相握手道别。母亲激动地说:“孩子们,但愿有一天你们都能平安回到自己的家。上帝保佑你们。”
15、你如何看待文中的德国母亲勇救美国士兵的举动?
3、堂清反馈
反思建议(我的收获):
3、知识网络(板书设计)
训练反馈案
1、片段训练:
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展开想像,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2、训练题
圣诞夜休战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小小插曲,它发生在1944年圣诞夜。
靠近比利时边境的德国亚尔丁森林区有间小木屋,住着一户人家,娘俩是为了逃避轰炸才躲到这来的。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审批:
主备
授课
学生
班级
课题《蜡烛》
学习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
重点: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难点: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导学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导学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导学案人教版【教学目标】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3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知识链接】题目解读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2作者简介西蒙诺夫(191-1980),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西蒙诺夫的作品大多描写二战时期的苏联,在战时有很大影响。

他曾多次在苏联的各项文学奖项中获奖,可以堪称苏联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

3文体介绍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通讯等。

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

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的本质意义。

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更加鲜明,事更加生动。

【自主学习】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瓦lì精疲力ié(竭)fú(拂)晓地窖(ià)揣(huāi)在怀里颤(hàn)巍巍鞠躬(ū)2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的老妇人,冒着生命危险掩埋烈士的动人事迹,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说说下列加点词语好在哪里。

(1)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了的坦克和铁甲车,有德国人的,也有我们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导学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导学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导学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3.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2.作者简介西蒙诺夫(1915-1980),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西蒙诺夫的作品大多描写二战时期的苏联,在战时有很大影响。

他曾多次在苏联的各项文学奖项中获奖,可以堪称苏联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

体介绍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

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

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

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

【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瓦lì(砾)精疲力jié(竭)fú(拂)晓地窖(jiào)揣(chuāi)在怀里颤(chàn)巍巍鞠躬(jū) 2.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的老妇人,冒着生命危险掩埋烈士的动人事迹,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蜡烛》(一课时)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蜡烛》(一课时)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蜡烛》(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蜡烛》(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蜡烛》(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节目单:1.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观看相关视频,加深对故事人物形象的理解。

3.小组合作,探讨寓意。

4.演讲,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

5.总结,写下自己的思考。

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的不同寓意及表达方式。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与演讲,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读书。

教学过程:一、阅读课文1.老师先介绍《蜡烛》的作者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及作品的背景。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课后,可有讨论或问答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故事情节。

二、观看相关视频1.播放《蜡烛》相关的视频或动画。

2.学生观看后,分享自己对主人公的理解。

比较故事情节与视频的差异。

三、小组合作,探讨寓意1.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自行讨论、思考故事中寓意的可能性。

2.引导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a.故事中蜡烛的寓意是什么?b.主人公慈爱的行为对自己有何启示?c.你对这个故事还有哪些思考或疑问?四、演讲,表达对故事的理解1.让每个小组派代表,综合小组讨论内容,做一分钟左右的演讲,表达各自对故事的理解。

2.同时,其他学生必须认真聆听,并提出自己的问题或看法。

五、总结,写下自己的思考1.教师可以出示A4纸,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考总结下来,形成一篇小文章。

2.让学生享受写作的过程,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蜡烛》是一篇充满寓意的小品文。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力求达到了让学生理解、感悟文学作品的目的。

阅读是学习、锻炼、表达和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一定的文学知识,还培养了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思考能力。

平时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的内涵通过教学《蜡烛》,我们可以发现只有单一的教学形式是远远不够的。

八年级(上)语文《蜡烛》导学案

八年级(上)语文《蜡烛》导学案

思源实验学校八年级(上)语文讲学稿课题:蜡烛课型:新授执笔:熊守满审核:八年级语文备课组一、学习目标: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

二、学习重点、难点: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三、学法指导:自学、合作、探究四、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入境生趣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

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2、自学生疑⑴.给加点字注音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舀水腋窝揣在⑵.学生介绍搜集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3、学习释疑⑴.速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是以何场战争为背景来加以描写的?请找出文章中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⑵.根据课文内容,猜测作者是何种身份的人?说出相应的理由。

(二)学习、研讨4、点难拨疑:⑴.速读课文,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⑵.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⑶.梳理文章思路。

5、反思学习:了解文体:战地通讯。

(1)通讯的特点(2)通讯与消息的区别6、精读课文⑴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怎样产生的?⑵作品中反复描写战争的场面,在文章中有何作用?⑶作品中如何刻画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如何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7、探究深意⑴文章中的蜡烛除了实指“蜡烛”外,还有没有其他深刻的含义?⑵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点燃在红军战士的坟头,老妇人又静静地在寒夜守护着红军战士。

全文就是这样在诗意般的境界中抒写了那“不会熄灭的火焰”,这样的结尾又有怎样的含意?8、归纳主旨:(三)延伸拓展:1944年春,在大规模反攻的前夜,盟军向德军控制的诺曼底空投了伞兵,青年安道特就是其中之一。

语文:《蜡烛》学案(新人教版八年级上).doc

语文:《蜡烛》学案(新人教版八年级上).doc

课题蜡烛主备人谭红明备课时间备课组长签名教研组长签名教学内容个性化备课教学知识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故事内容。

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品读细节,感悟苏、南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品读细节,感悟苏、南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蜡烛昏黄的灯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

同学们由蜡烛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学生说,教师引导品味体会)学生可能会说到下列诗句或歌曲:(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一一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一借蜡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一一借蜡烛写离别。

(4)“烛光里的妈妈”一一歌颂母亲。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蜡烛在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笔下又有什么故事和含义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蜡烛》。

2、故事背景:第二世界大战后期,苏联红军帮助被德军占领的南斯拉夫人民解放首都贝尔格莱德时发生的一个感人故事。

二、明确学习明标:1、速读课文,感知故事内容。

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

3、品读细节,感悟苏、南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理解作品的主题。

三、自学自测:自学抢答:(感知内容)1、记叙文有六要素,我们要把握一片文章的内容通常可以从这六个要素出发,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感知故事的内容。

时间:人物:事件的起因: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2、学生抢答,其他组补充。

明确:时间:1944年9月19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事件起因: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

事件经过: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蜡烛导学稿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蜡烛》合作学习导学稿
课题《蜡烛》
合作学习目标1、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整体把握故事的内容。

2、通过分析老妇人的行动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把握老妇人的形象。

合作学习任务任务名称任务标准评价资源选择合作时间建议合作要求(记录、倾听、表达、检测等)整体把握故事的内容1、快速阅读课文。

2、概括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

课文、导学稿、多媒体资料、网络、四色笔等
1、独立完成10分钟;
2、各自表述、思想交锋20分钟;
3、互帮互学10分。

1、按照小组合作学习笔记本上的提示要求来进行;
2、同学间对知识点的补充批注在课本上;
通过分析老妇人的行动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把握老妇人的形象。

1、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

2、说说通过这些片段你觉得文中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老人?自己的体验,课本内容。

合作学习反思(结合14问)
合作学习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瓦lì精疲力jié fú 晓揣在怀里颤巍巍鞠躬
2、下面两个句子中,填入空白处的最恰当的词语是。

①一枝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________ 着柔和的光芒。

②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要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________ .
A、闪耀闪烁 B.闪耀闪耀 C、闪烁闪烁 D.闪烁闪耀
3、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________ 之苦的老妇人,
________ 的动人事迹,赞美了________ ,讴歌了________ 的深厚感情。

4、文中对一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找一找,分析一下为何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反复的描写?(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5、文章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邓海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