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届中外技术交流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合集下载

图书馆的文化交流与国际合作

图书馆的文化交流与国际合作

要点二
国际图书馆合作与资源共享平台 (OCLC)
OCLC是一个全球性的图书馆合作组织,通过建设世界级 的图书馆资源共享平台,为全球范围内的图书馆提供资源 共享、数据交换和信息交流等服务。
图书馆专业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
要点一
国际图联教育委员会(IFLA Section of E…
IFLA教育委员会致力于推动全球图书馆教育的发展,通过 举办国际图书馆教育研讨会等活动,促进全球范围内的图 书馆教育交流与合作。
通过培训、学术交流等方式,提高图 书馆员对不同文化的敏感性和包容性 。
收集、整理和推广世界各地优秀的文 化资源,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的阅读选 择。
提升图书馆员外语水平
鼓励图书馆员学习外语,提高跨文化 沟通能力,以便更好地与国际同行交 流合作。
拓展国际合作领域与范围
加强数字图书馆合作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数字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技术交流 和联合创新。
机遇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图书馆文化交流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国际合作 的加强、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学术交流的活跃为图书馆文化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空间 。图书馆可以通过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学术发展和文化繁荣。
02
国际图书馆合作的意义与 价值
促进文化多样性
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 过国际合作能够促进各国文化的交流 与传播,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
开展学术研究合作
鼓励图书馆界与国际学术机构、研究团队开展合作,共同开展学术 研究、项目申报和成果推广。
深化国际互访与交流
组织图书馆员互访、参加国际会议和学术研讨,增进国际同行之间 的了解与合作。
提高国际图书馆合作效益
建立合作机制与平台

古代军中计时法再议

古代军中计时法再议

中国科技史杂志!"#$%%&#'()*+"*!,!"*第 卷 第 期 年 月目!!次主编的话廖育群 "科学史家文树德教授的中国医学研究之路郑金生 #研!!究古代军中计时法再议汪小虎 #$清末陈?编著 物理易解 初步研究王广超 %&民国政府设立的第一个出入境动物检疫机构 黑河道立兽疫检验所!!!!胡!糰!李志平 '(民国时期的艾酉学会范铁权!陈!星 )(哈尔滨犹太医院的历史与成因杨!威!马学博!李志平 )$照相锌版印刷术和照相石印术的发明及传华时间新考吕道恩 **资!!料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 留影樊洪业 &'访谈录早期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谈庆明研究员访谈录!!!!熊卫民!王丽娜!李欣欣访问整理 &$书!!评一位小众学者的小众之作 从希腊到长安 的医药文化研究廖育群 +'科学源流译丛 概述张卜天 #(%信!!息%(#%年科学技术史专业学位论文基本信息 # #(+科技史新书目 %(#%年中国大陆 # 程占京!等 ##,中国科学技术史 数学卷 中国印刷史 插图珍藏增订版 荣获!!第'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研处 #%)第%届北京大学与中国现代科学研讨会会议纪要蒋!澈 #%&第,届中外技术交流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杨爱华!盖立阁 #,(技术史学会第))届年会综述姚大志 #,,人与机器 %(#%年国际煤矿史学术会议综述薛!毅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的两个中国传统医学研究项目廖育群 #'#英文译审 英 莫菲特本期执行编辑 艾素珍!助理编辑 王传超期刊基本参数 -.##/)%)'0. #+$( #* #'% 12 3 4,(5(( #$(( ## %(#,/(#!中国科技史杂志"第!"卷#第$期#%&$!年$%$;'%:!"#$"%&#'#()*+&,-.)+/"#0%'/)+1).23%#&3#,&4!#3"&)-)51#)*+,!"-*,$#%&$!$古代军中计时法再议汪小虎#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研究所&广州<$&&&:$摘#要#古代军中计时法模拟漏刻&操作便捷&所见有步行计时法(数珠计时法'!武经总要"所载之步行计时法沿用!太白阴经"&其昼夜长短数据有历法的渊源'中国古代时间计量有昼夜之分&如测时定更&起算点常用天亮(天黑或日出(日落&这些时间点存在周期变化&两种军中计时法在运作时&需参照官方历法之昼夜长短数值'这种情况&与漏刻改箭依据官历昼夜时刻的原理相类&可以从制度层面增进对时间计量的理解&并丰富对中国古代历法社会功能的认识'关键词#时间计量#军中计时法#步行计时法#数珠计时法中图分类号#-&9%=.$@&9%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9前人曾对中国古代的计时器进行分类&指出其存在<种系统%日晷(漏刻(机械计时器(轮漏和木漏'.$/%&&9年&曹一的文章!古代军事中的夜间计时法研究".%/#以下简称!曹文"$发掘出关于古代军中计时定更的一些新史料&对步行计时法(数珠计时法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它们属于木漏系统'两种计时法&其实是通过人力均匀地步行(数珠&再辅以特定的时制&从而确定夜间更点的方法&笔者暂称之为军中计时法'本文尝试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军中计时法的运作机理&探求多种不同计时方法的共性&以祈深入对中国古代时间计量的认识'!"步行计时法步行计时法&!曹文"依据的两条核心史料分别来自!太白阴经"(!武经总要"'二书所载操作方法相同&唯数据存在一些出入&!曹文"仅仅各取一个版本展开对比研究&认为它们是唐(宋不同时代的产物'其实&!武经总要"有些内容抄录!太白阴经"&其数据差异&乃是缘于传抄讹误'相关数据之源头&还可以进一步追溯'!E!"材料内容第一条材料出自!太白阴经"卷<!夜号更刻篇,更漏牌"'!太白阴经"又名!神机制###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 汪小虎&$9;&年生&安徽池州人&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研究所讲师'###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项目编号%$&i T O&:!$)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J L&&<$#$期汪小虎%古代军中计时法再议敌太白阴经"&该书传抄已久&其间错讹脱漏之处颇多'笔者首先取清初虞山毛氏汲古阁抄本.!/&摘录此部分内容%一日一夜凡一百刻 以行马为一百牌 长三寸 阔一寸 逐月题云 某月更牌 一日一夜计行二百里 探更人每刻徐疾行二里 常取月中气为正雨水正月中 夜传牌四十九分 一更传牌九 余一里一百七十三步三尺二寸春分二月中 夜传牌五十二分 一更传牌十谷雨三月中 夜传牌三十七六分 一更传牌七 余一里一十四步二尺小满四月中 夜传牌三十六三分 一更传牌七 余百七十步四尺八寸夏至五月中 夜传牌三十五分 一更传牌七大暑六月中 夜传牌三十六三分 一更传牌七 余百七十五步一尺二寸处暑七月中 夜传牌三十六三分 一更传牌七 余一百七十步一尺二寸秋分八月中 夜传牌四十四五分 一更传牌八 余一里二百八十六步一尺一寸霜降九月中 夜传牌四十九五分 一更传牌九 余百十八步五尺六寸小雪十月中 夜传牌五十三三分 一更传牌十三 余一里一百一十五步一尺二寸冬至十一月中 夜传牌五十五五分 一更传牌十一大寒十二月中 夜传牌五十三 一更传牌十 余一里一百二十五步一尺三寸右件古法 多不合今清代!守山阁丛书"本!太白阴经"."/与上述内容有一些不同之处"&该本篇末还附有小注曰%*本篇诸数&以算术求之多不合&各本尽同&无从是正&姑仍之+'!故宫珍本丛刊"本.</内容亦可取来参照!'第二条材料出自!武经总要,前集"卷:!漏刻"&此部分内容如明代金陵书林唐富春刻本.:/%凡军中 虽置水漏 则用更牌 一昼夜一百刻 以竹为一百牌 长三尺 阔一寸 题云 某日更 牌 以探更人每更徐疾行二里 传一牌 一日一夜计行二百里 则传一百牌 常取月中气为正雨水正月中 夜传牌四十九四分 一更传牌九 余一里一百七十三步三尺三寸春分二月中 夜传牌五十 一更传牌一十谷雨三月中 夜传牌三十七六分 一更传牌七 余一里一十四步二分小满四月中 夜传牌三十六三分 一更传牌七 余一百七十步四尺八分9$" !计时法%以竹马为一百牌)春分二月中%夜传牌五十一分)谷雨三月中%夜传牌三十七分)处暑七月中%一更传牌七&余一百七十五步一尺二寸'秋分八月中%一更传牌八&余一里二百八十六步一尺二寸'小雪十月中%一更传牌十&余一里一百一十五步一尺二寸)冬至十一月中%夜传牌五十五)大寒十二月中%夜传牌五十三二分&一更传牌十&余一里一百二十五步一尺二寸'计时法%某日更牌)雨水正月中%夜传牌四十九四分&一更传牌九&余一里一百七十三步三尺三寸'谷雨三月中%一更传牌七&余一里一十四步二分)小满四月中%夜传牌三十六二分&一更传牌七&余一百七十步四尺八分)夏至五月中%夜传牌三十五一分)处暑七月中%夜传牌三十六二分&一更传牌七&余一百七十五步一尺二寸)秋分八月中%一更传牌八&余一里二百八十六步一尺二寸)霜降九月中%一更传牌八&余百十八步五尺六寸)小雪十月中%一更传牌十&余一里一百一十五步一尺二寸)大寒十二月中%夜传牌五十三三分'中#国#科#技#史#杂#志!"卷夏至五月中 夜传牌三十五一分 一更传牌七大暑六月中 夜传牌三十六三分 一更传牌七 余一百七十五步一尺一寸处暑七月中 夜传牌三十六二分 一更传牌七 余一百七十五步一尺二寸秋分八月中 夜传牌四十四五分 一更传牌八 余一里二百八十六步一尺二寸霜降九月中 夜传牌四十九五分 一更传牌八 余一里一百八十步五尺六寸小雪十月中 夜传牌五十三三分 一更传牌一十 余一里一百一十五步一尺二寸冬至十一月中 夜传牌五十五 一更传牌一十一大寒十二月中 夜传牌五十三三分 一更传牌一十 余一里一百二十五步一尺二寸!四库全书"本内容与上述一致&惟更牌作*每月更牌+'!E %"材料释读与校勘!曹文"仅取!太白阴经"与!武经总要"各一个版本&将相关数据转换成阿拉伯数字&专门列表进行比较'她对数据差异解释说%由唐至宋兵书中这些数值上的变化 说明人们对这套计时办法是在实际应用的并且根据地理纬度等因素的影响有所修改 从夜晚长度与传牌数目的差值结果可以看出 差值在两分前后要比两至前后要大 这在天文学上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因为黄赤交角的变化率就是两分大于两至 因此在两分前后由于夜晚长度变化快 所以测量的误差相应也会比较大 %!曹文"表达略有问题&应该作为论据的不是黄赤交角有变化率&而是昼夜时间长短有变化率'她认为步行计时法在不同地理纬度进行过测量&故实测结果有所不同&其逻辑前提是!太白阴经"(!武经总要"中的数据是由步行计时实测而来'这些数据的共性在于%夜传牌有效数字位数较少&而一更传牌有效数位较多&常常达到寸'试想步行实测&测量工具000脚000的长度就已经有好几寸甚至接近一尺&而走一步又能跨出数尺&单位长度已较大&这种多步累积的长距离测量&精度不会有寸的数量级'每夜五更&夜传牌当为一更传牌之五倍'因此&笔者认为应该是先有了夜传牌数据&再除以<&算出一更传牌数'由于史料存在缺陷&亟待基于现有的文献&相互参验&进行校正'计时法&从材料句式(语序看来&!太白阴经"(!武经总要"内容大体相同%前者篇名*更漏牌+&发挥成后者文首的*凡军中&虽置水漏&则用更牌+之语'更牌材质问题&*行+与*竹+相近&当为*竹+'有的版本说*以竹为一百牌+&还有的版本是*以竹#行$马为一百牌+&这个*竹+字后出现的*马+&与* +字型相近&当属传抄衍文'至于更牌式样&!太白阴经"作*长三寸(阔一寸+&而!武经总要"作*长三尺(阔一寸+'!曹文"注意到这一差异&并将之解读为唐代的更牌长度三寸&到北宋时演变为三尺了&笔者认为此处当属传抄错误&讹寸为尺'有的版本出现*某日更牌+&日当为月之讹'另外&!武经总要"对传牌事宜交待稍多&显得清晰&惟*每刻徐疾行二里+误作*每更徐疾行二里+'!曹文"的一些工作值得肯定'她关注行军速度&通过引述若干历史事例分析&证实了古代行军每刻二里之可行性'然后根据计时法总结出公式%<j 每更传牌数k 里数j $%k 步数!&&j $%k 尺数<j $!&&j ()$%l 夜晚时刻&%#$期汪小虎%古代军中计时法再议$%前文提及&!守山阁丛书"本!太白阴经"指出&验算数据多有不合'笔者亦反复推验&印证其说'因此公式只能在甄别部分差异明显的数据时&进行有限参考'!曹文"取$里l!&&步&$步l<尺&经过部分数值的验算&应该是$里l!:&步&$步l:尺'.(/雨水正月中&一更传牌数值有*一百七十三步三尺二寸+(*一百七十三步三尺三寸+两说&二寸(三寸仅一横之差)夜传牌数当取*四十九四分+'春分二月中&一更传牌为十&<倍是五十&夜传牌有*五十一分+(*五十二分+&一分(二分当为衍文'谷雨三月中&*一更传牌七&余一里一十四步二分+&误寸为分)经过验算&夜传牌数当取三十七六分'小满四月中&*一更传牌七&余一百七十步四尺八分+&误寸为分)夜传牌数当取*三十六二分+'夏至五月中&一更传牌七&夜传牌*三十五一分+&一分为衍文'大暑六月中&一更传牌应为*七&余一百七十五步一尺二寸+&夜传牌三十六三分'处暑七月中&一更传牌应为*七&余一百七十五步一尺二寸+&此条应是误植了大暑六月中数值&有的版本还把夜传牌*三十六三分+抄成*三十六二分+'原数值无考'秋分八月中&*一更传牌八&余一里二百八十六步一尺二寸+&夜传牌四十四五分'霜降九月中&一更传牌有*九&余一百一十八步五尺六寸+(*八&余一里一百八十步五尺六寸+&验算发现偏差皆较大'夜传牌数四十九五分可以确定'小雪十月中&*一更传牌十&余一里一百一十五步一尺二寸+&夜传牌五十三三分'冬至十一月中&一更传牌十一&夜传牌*五十五五分+五分为衍文'大寒十二月中&*一更传牌十&余一里一百二十五步一尺二寸+&夜传牌当为*五十三三分+'小雪十月中与此数据同&而一更传牌数有误抄'!E&"数据溯源前文提到&一更传牌数是夜传牌数除以<得出'那么这十二中气的夜传牌数据又是从何而来1正史历志中&有关于各节气昼夜时刻的记载.;/'自东汉!四分历"&就给出自冬至起&每个节气的昼夜漏刻长度数值表格'笔者发现步行计时法中的夜传牌数&与南朝何承天!元嘉历"(祖冲之!大明历"记载的*夜漏刻+.9/颇多相同之处&详见表$'表!"夜传牌数与 元嘉历 大明历 夜漏刻 对比表中气夜传牌数!元嘉历"夜漏刻!大明历"夜漏刻雨水四十九四分四十九五分四十九五春分五十四十四五分四十四五谷雨三十七六分三十九七分三十九六小满三十六三分三十六一分三十六一夏至三十五三十五三十五大暑三十六三分三十六一分三十六一处暑1三十九七分三十九六秋分四十四五分四十四五分四十四五霜降四十九五分四十九五分四十九五小雪五十三三分五十三三分五十三三冬至五十五五十五五十五大寒五十三三分五十三三分五十三三中#国#科#技#史#杂#志!"卷##通过表$对比&发现其间有:处完全相同&雨水(小满(大暑等数值亦颇接近"'冬夏二至之夜使用五十五刻(三十五刻数值&明显是把早晚的昏(旦各两刻半时间计算在内了&即夜晚是从天黑开始&到天亮结束'夜传牌数之来源&当是某部历法相关文献&这点应该可以肯定'步行计时法&还可见诸明人范景文!战守全书"!%更筹之法 一日一夜计时百刻 人徐行二百里 每夜自初昏至明计五十刻 如以春分 秋分昼夜 两停为准 每刻行二里 共行一百里 如夏至前后夜极短 四十一刻 行八十里盈 冬至前后夜极长 五十九刻 行一百二十里缩 其余四时照节序长短增减计算 假如九十步安一更 往回一百八十步发一筹更 每里二筹 春秋二 至 分 计二百筹 冬至二百四十筹 夏至一百六十筹 筹尽天明 其夜天晓 即以此定之 行兵以令箭代筹 $&人一昼夜行二百里&每刻二里&速度较早期不变'此处已将原先计数的传牌改为发筹&每里二筹&则每刻用四根筹&又可用令箭替代筹'通过!战守全书"&还可以看到不同时代历史信息的积淀与糅杂'早期历法中的昼夜时刻&长期使用河南地中数值&并计入昏(旦各两刻半之值&冬(夏至夜刻数分别为<<(!<&春(秋分夜刻数一般是"<左右'!元嘉历"(!大明历"虽造于南朝&但昼夜漏刻据河南地中'唐宋时代&官方历法中的昼夜时刻以日出(日落为始&一般不计昏(旦二刻半&冬(夏至(春(秋分夜刻数一般是:&("&(<&(<&'元郭守敬!授时历"又变更此传统&采用北京昼夜时刻&北京地理纬度较河南为高&则冬至夜更长&夏至夜更短&冬(夏至(春(秋分夜刻数分别为:%(!;(<&(<&'明代!大统历"除了在正统末至景泰初的极短时间内使用过北京数值之外&长期采用南京昼夜时刻&南京地理纬度较河南为低&冬(夏至(春(秋分夜刻数分别为<9("$(<&(<&'!战守全书"各节气数据&举出冬(夏至(春(秋分夜刻数分别为<9("$(<&(<&&这是!大统历"夜漏刻数&不计昏(旦'相应地&冬(夏至(春(秋分所行里数&分别为一百二十里缩(八十里盈(一百里(一百里&即是在:&("&(<&(<&的基础上&对冬(夏至有所损益'发筹之数&冬至二百四十筹&夏至一百六十筹&春(秋二分二百筹&按筹数计算&二至(二分刻数当为:&("&(<&(<&&与里数对应&而略去了缩(盈'*每夜自初昏至明计+&这该是早期的传统&夜晚从天黑开始&到天亮结束&冬(夏至之夜刻数当使用<<(!<&春(秋分夜刻当是"<左右'此种差异该如何解释呢1笔者认为&这条史料很可能渊源较早&明人修撰兵书时&袭用前法&但仅据!大统历"修改了冬夏(至&春秋(分&及相关数值'%#数珠计时法数珠计时法&据!曹文"考证最早出现于!武经总要".%/'详细内容&如戚继光!纪效新%%" !谷雨夜传牌数中&*七+与*九+字型相近'唯春分夜传牌数与历法数值差别较大&笔者对此尚不能提出完美解释&暂付阙如'感谢学友陈志辉提示此条史料'#$期汪小虎%古代军中计时法再议!%书"记载%凡更筹 遇日晦夜暗 行军宿野 必须定更测时 以知早晚缓急之备 先以一日有百刻 分一十二时 每一时有八刻二十分 每一刻六十分 共五百分为一时 依二十四气节为十二筹 以日出入为则 每筹长二尺四寸 上书各得本节日出入时刻 分昼夜长短之数 或不用筹 计珠二串 一串用小珠七百四十个为数 紧慢行 数七百四十余步 或数珠七百四十余个 程限该二里二十七步余 为一刻行数 七千四百七十余个 程限二十里二百七十余步 为十刻 昼夜该七万四千七百余步 程限二百零八里有余 是为百刻 每一时八刻二十分 该行六千二百二十五步 数珠即六千二百二十五个 为一时 十二时 约程限与百刻同 凡定更筹 昼夜各长短不同 依十二时候节气 各以长短刻数随时分派 朝以日出 夜以日入为始 时定而更漏均 大同小异 可为警备矣 且如安营 一面一百八十八步 四面共七百五十二步行遍 若传筹五十次 共余五百余步 日将出矣 如冬至夜极长 夏至夜极短 二十四气皆有异同 余各仿此 $$明末兵书如!战守全书"(!兵录"(!武备志"(!登坛必究"等&皆抄录相关内容'数珠是对步行的模拟&人行走一步&则数一粒珠&故可替代之'一刻时间&人数珠("&余&行走("&余步&程限有%里%(步'如此&则十刻(百刻数值可定'!曹文"说%*冬至时候夜晚长度最长&夏至时候夜晚长度最短&各个节气夜晚传筹次数及步行多少是不同的&但是依照这种办法就可以用步数或数珠数目的多少来衡量夜晚的长度'+.%/倾向于认为各节气昼夜之长短&是使用数珠或步行之法测出'这种因果倒置&正与前文对步行计时法中夜传牌数的认识一脉相承'其实&!纪效新书"说每根筹上写有日出(入时刻&昼夜长短数&还有*凡定更筹&昼夜各长短不同&依十二时候节气&各以长短刻数随时分派&朝以日出(夜以日入为始22+&是指昼夜之始据太阳出(入&参照现有的节气昼夜长短&来确定数珠或步行数目'&#军中计时法为何参照昼夜长短那么&步行计时法与数珠计时法&在运作过程中为什么要参照昼夜长短1中国古代的更点制度&是将每夜均分为五更000甲(乙(丙(丁(戊&每一更又再均分为五点'夜晚使用军中计时法&若在某个时刻欲求更点&就拿已经步行#传牌$距离(数珠数目#计筹$&再根据刻数的对应关系&便得先前已流逝之时间#间隔$&取该夜的昼夜长短数据&求两段时间之比值&即可获知几更几点'同样地&若在夜间一开始未尝计时&又欲求某个时刻的更点&就要当即使用军中计时法&等到天明或日出&知晓后来经过的时间#间隔$&再求其与昼夜长短之比值&反推即可'白天测时&按照上述原理&也可推求'军中计时法参照昼夜长短&与其运作过程中有昼夜之分&并使用特定的时间计量起算点000天亮(天黑或太阳出(入000有着紧密的制度关联'因为每一天的天亮(天黑&或日出(日落时间点并不固定&随着日期的推移而周年变动&这是由于地球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每一天的昼夜长短都各不相同&军中计时法简化使用十二月中气(二十四节气数值&虽较为粗略&但在时间计量精度要求不高的古代社会&也大体能够适用'中#国#科#技#史#杂#志!"卷"%昼夜长短为历法中之重要内容&一般由官方专业人士测定'自东汉!四分历"起&就包含二十四节气的昼夜长短这一项&到唐代&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成功地实现公式化&即*步晷漏+术&陈美东先生对这些内容有过梳理&并计算其精度.;/'古今时间计量的取向颇有不同'今用钟表之计时起算点&一般有个固定时间&或依赖专门机构提供准点报时&亦可据天象&如子夜零点(正午时分&在不同的日期没什么变化'军中计时法有昼夜之分&参照昼夜长短&如早期的步行计时法&有百刻制&而无十二时辰之制&可以确定某时刻在该夜晚的位置&即几更几点'这样不能达到今人使用钟表连续计时的效果&确定夜间某具体时刻点在整个时间轴上的位置'仅有更点&未必能如钟表般知晓时间是在几时几分几秒'同样&钟表计时得出晚上几时几分几秒&也未必能确定更点'欲将两者建立联系&就需要太阳出(入时刻的数值&这在晚期的数珠计时法中可以见到'军中计时法的这种运作方式又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因为历法提供的昼夜时刻数值拘于一地&若行军征伐到远疆僻壤&昼夜长短差异就较大'因此笔者猜测&军中计时法更多是停留在纸面上&实际应用范围可能不是很广'(#制度视野下的时间计量问题今人研究中国古代时间计量问题&主要从*计时仪器史+着眼&此种路径下&容易与近代以来长期通行的机械钟表对应&常称漏刻为*计时器+&将其理解为*水钟+#F/B E2 A+*4D$'受*钟表模型+影响&研讨中国古代时间计量问题&一般走向两条路径%或是关注技术因素&如从物理学层面&讨论时间计量之精度(误差&这相当于研究钟表&考察机械操控的表针&研究其行走是否均匀)或是关注时段划分&如十二时辰制(百刻制及其细分单位等&这相当于研究钟表&考察表盘的十二或二十四小时制及分秒等'前人对中国古代计时器的分类&即是按照技术特色'!曹文"深受前人分类方式的影响&其研究带有浓厚技术色彩&因此对步行(数珠的速度尤其关注&多有篇幅讨论精度(误差等问题'她分析计时原理&按照有人参与的特点&最终将两种军中计时法归入木漏系统&认为是木漏的异体'但是&古人在步行或数珠计时的过程中&究竟有何种物件可以被称为*计时仪器+1人体(更漏牌(更筹(令箭&抑或手中所持之串珠1就军中计时法而言&*计时仪器+的路径不能很好地适用'基于军中计时法&我们可以尝试从多种不同计时方法具体运作方式中&探索制度层面的某种共性&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时间计量中的漏刻改箭系统'中国古代漏刻计时&须在特定日期更换漏箭&称为改箭'漏刻改箭制度主要有两种方案%一为*随刻改箭+&即漏刻随着昼夜长度的变化而改箭&昼夜时刻每增减一刻而易一箭)二为*随气改箭+&即漏刻随着节气变化而改箭&每个节气&或半个节气易一箭'.$%/漏刻为何要改箭1这是因为漏刻不似钟表般连续计时&而是分为昼漏(夜漏两段交替进行&因此一般是选取日出(日落作为计时之起算点'为了适应这种起算点的变化&就需要掌握昼夜时刻的推移规律&相关内容在官方历法之中"'军中计时法参照各节气昼夜长短&又与"这种情况&王立兴曾有过初步介绍&参见文献.$!/'此外&笔者的系列研究亦即将推出'。

童年的社会学视野国外童年社会学研究_随笔

童年的社会学视野国外童年社会学研究_随笔

《童年的社会学视野国外童年社会学研究》阅读随笔目录一、内容综述 (2)二、国外童年社会学研究概述 (3)1. 起源与发展 (4)1.1 社会学角度的引入 (6)1.2 心理学与人类学的影响 (7)2. 主要理论流派 (8)2.1 功能主义学派 (10)2.2 冲突理论学派 (12)2.3 象征互动论学派 (13)三、《童年的社会学视野》核心内容解读 (14)1. 童年的定义与特征 (15)1.1 童年的社会学视角 (16)1.2 童年的发展阶段与特征 (18)2. 童年社会化的过程与影响因素 (19)2.1 家庭环境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21)2.2 学校教育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 (22)2.3 社会文化对儿童社会化的塑造 (24)四、国外童年社会学研究的新进展 (24)1. 全球化背景下的童年变迁 (26)1.1 全球化对童年生活的影响 (27)1.2 跨文化视角下的童年研究 (28)2. 儿童权益保护与教育理念的创新 (30)2.1 儿童权益的法律保障 (31)2.2 教育理念的创新与实践 (32)五、启示与思考 (34)1. 对我国童年教育的启示 (35)1.1 家庭教育方式的优化 (36)1.2 学校教育内容的完善与创新 (37)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与思考 (38)2.1 深入研究本土化问题 (39)2.2 加强跨文化交流与研究合作的意义和价值 (40)一、内容综述童年是人类个体发展初期的重要阶段,其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直是社会学领域的研究重点。

《童年的社会学视野国外童年社会学研究》这本书通过挖掘国外的童年社会学研究成果,系统地阐述了童年阶段与社会之间的紧密关联。

通过对童年与社会背景的深入探究,该著作展现了在不同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下,童年的面貌和特点也随之改变的现象。

作者从家庭、学校、社区以及更广泛的社会环境等多个角度入手,揭示了这些环境因素对个体童年经历的塑造作用。

还讨论了童年与社会不平等的关联性,深入剖析了社会阶级、性别角色以及文化背景等因素对童年的潜在影响。

科研单位大型学术交流活动典型案例分析

科研单位大型学术交流活动典型案例分析

科研单位大型学术交流活动典型案例分析作者:吕静章雯吕淮北来源:《现代企业》2019年第07期开展国内外合作与交流,是提升我国军工科研单位科技研发实力和国际化水平的有效途径,而大型学术研讨是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主要形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军工科研国际化程度逐年提升,与国外同行之间的科研交流日益密切。

因而,以国际学术研讨会为主要形式的大型学术交流活动意义重大,能够促进我国军工科研及时汲取国内外先进的科研成果,促进我国相关领域发展、推动相关学科与专业建设、助力知识积累与共享、培养和促进人才成长。

结合工作经验,系统梳理了大型学术研讨会的主要组织流程,以第二十届中国科协年会“天地往返运输技术研讨会”的会议组织与管理作为典型案例,总结管理经验并提出了若干建议,为军工科研单位组织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提供参考。

一、科研单位学术活动组织流程军工科研单位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要明确会议目的与主题,顶层策划,制定详细、切实可行的计划安排,组织流程主要包括九个方面。

1.成立会议筹备组织。

由会议主办方牵头组织筹备组,完成会议组织方案制定、督导管理、会务具体落实等工作。

其中,会议的资料、信息、安全保密、宣传、运输、会场、餐饮等工作由专人负责管理。

2.策划方案编制与审查。

组织编制策划方案与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会议时间、地点、参会领导与人员、主题、内容、日程安排、会议预算等,基本方案需要经过活动管理人员的认可与审查。

3.宣传品制作。

为做好大型学术研讨会的宣传活动,需要事先制作宣传品,宣传品形式根据活动规模及形式适当确定,包括图册、宣传片、动画Logo与宣传视频等形式。

4.征文通知发放与论文收集。

编制约稿函和征文通知,并根据会议知悉范围选取合适的征文对象进行发放,征文过程以2个月以上为宜。

5.专家约稿与特约报告。

为扩大会议影响力,可以向国内外知名专家约稿或邀请其作主旨报告,使与会者获取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

一般需要通过采取约稿或主旨报告邀请的形式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参会,并需要提前(至少3个月为宜)发放正式约稿函或特约报告邀请函。

第11届中国科技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第11届中国科技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NO . 20 V 07
第 1 1届 中 国 科 技 史 国 际 学 术 研 讨 会 综 述
徐 昕
( 西 民族 大 学 物 理 与 电子 工 程 学 院 , 西 南 宁 5 0 0 ) 广 广 3 0 6
摘 要 :第 1 届 中国科技 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于 20 年 8月 2  ̄2 在广 西南宁召开 , 1 07 0 4日 一百多位从事 中
是 国家对 中 国科学 史 的肯定 . 中国科 学技 术史 国际学
术 研 讨会 1 8 9 2年 在 比利 时 召 开 时 , 到会 的只有 二 十
地 协办 , 由广西 民族 大学 承 办 的第 1 届 中 国科技 史 1
国际学术研 讨会 于 2 0 0 7年 8月 2 ~2 日在 广西 绿 O 4 城南 宁举行 . 中 国科 学技 术史 国际学术 研讨会 , 由英 国剑桥 是 大学 著名 中国科技 史研 究专家李 约瑟 先生 倡导 召开. 自 18 9 2年 以来 , 已先 后在 比利 时 、 香港 、 京 、 北 澳大 利
体等特 点.
收 稿 日期 :0 70 -0 20 -93 . 作 者简 介 : 昕 (9 9) 女 , 徽 望 江 人 , 西 民族 大 学 科 技 史 硕 士研 究 生 , 究 方 向为 科 学 文 化. 徐 1 7一 , 安 广 研
3 7
维普资讯
示 , 收到 论文九 十余 篇 , 共 内容涉及 中 国古 代 、 近代 传
席 泽宗先 生莅 临大会 , 在大 会 开幕 式 上 作 了发 言 . 并 席先 生 的学术成 就 十分 辉 煌 , 世人 仰 慕 , 国际 天 文 学
联合 会小 天体委员 会批 准将 永 久 以 他 的名 字来 命 名

第三届山地人居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要

第三届山地人居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要

曾 卫
袁李姝
Z NGWe Y A i u E i U NLs , h

பைடு நூலகம்
要: 第三届 山地 人居 可持 续发 展 国
Ab t a t T ete fte3ditr ain l y oim nHu n S t e ns sr c : h h meo h r nen t a S mp s o u o ma et me t l
共有来 自美 国、 国、 国、日本、中国香港 等 国家和 地 区以及 国内著名高校 、 英 法 研究 作者简介 :
地 城 镇 建 设 与新 技 术 教 育部 重点 实验 室 ,
教授
机构、 规划 设计机 构的 1 0 5 余位 专家代 表参会 , 同探讨 新的经 济、 共 社会 、文化背景 环境研 究 , 动我国人 居环境 的安全和可 持续发 展 , 推 加强 该领域 海内外专家学 者的
市一建 筑 一 景 园 林 ” 位 一 体 理 论 延 续 e r h dtp rt e r fct.rhtcueln sae i o tmp rr u tio s 风 三 ni e iatet oyo ‘ yac i tr— d cp ’ncne oaymo nanu c r i h i e a 与深 化 ,山地 人 居 环 境 资 源 利 用 与发 展 rgo s rs uc t iaina dd vlp n rtcin o mo nan u e in . e in . e o reui zt n e eo me t oe t f u tio srgo s l o p o 保 护, 山地 人 居 环 境 建设 防 灾减 灾与 工程 dss r rvnina drd ci n n ier gtcn lg r u nste nsi i t ee t n eu t na de gn ei h oo yf ma e l aep o o n e oh t met n

文献调研报告模板范文

文献调研报告模板范文

文献调研报告模板范文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4)1.3 研究方法与范围 (4)二、文献综述 (5)2.1 相关概念界定 (6)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7)2.2.1 国内研究动态 (8)2.2.2 国外研究动态 (9)2.3 文献评述与分析 (10)三、主要文献研究 (12)3.1 经典文献研究 (13)3.2 最新文献研究 (14)3.3 深度剖析代表性文献 (15)四、文献综合评述 (16)4.1 文献总结 (17)4.2 文献不足与争议 (18)4.3 对研究的启示 (19)五、未来研究方向 (20)5.1 研究空白与展望 (22)5.2 研究创新点与建议 (23)一、内容概述本文献调研报告旨在对某一主题或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以期为研究者提供一个系统、全面的参考框架。

报告共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与建议以及结论。

引言:简要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明确研究问题和假设,为后续文献梳理和分析奠定基础。

文献综述:通过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分类,对已有研究的主要观点、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和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找出研究领域的空白和发展潜力。

研究方法:详细介绍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包括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等过程,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研究结果与分析:对研究所得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深入分析,揭示研究现象的本质规律和内在联系,为后续讨论和建议提供有力支持。

讨论与建议:对研究结果进行合理解释和评价,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为未来研究提供方向和启示。

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成果,强调研究的重要性和价值,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明确的研究结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XX领域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在此背景下,深入探讨XX领域的起源、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国际药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两岸三地药理学学术会议会议纪要

国际药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两岸三地药理学学术会议会议纪要

的理论研究 与实践 进展进行 了广泛 的学 术交流 ,
展示 了 国 内外 临 床 药 理 学 研 究 的 新 成 果 和 新 进
展 。整个 会 议 期 间 学 术 气 氛 浓 厚 ,报 告 内 容 丰 富 ,与会人 员对 此 次 会 议 给 予 了极 大 的肯 定 和 很
高的评 价 。本 次 会 议 在 组 委 会 的 精 心 策 划 之 下 , 在 有关领 导 的大 力 支 持 和全 体 代 表 的共 同努 力 之 下 ,达 到 了促 进 学 术 交 流 的 预期 目的 。会 议 在 全 体代 表热 烈 的掌声 中落下 帷幕 。
表 们 提 出 的 问题 ,激 起 与 会 者 的 广 泛 兴 趣 。大 会 学 术 报 告 由崔 一 民 教 授 、黄 民教 授 、 四 川
大学 华 西 医 院梁 茂 植 教 授 、北 京 大 学 临 床 药 理 研 究 所 吕媛 教 授 和 解 放 军 第 3 7医 院刘 泽 源 0
教授 主持 。
大 会 主 席 魏 伟 教 授 致 辞
国际药理学术研 讨会暨第三届两 岸三地药理学学 术会 议会议纪要
中 国药 理学 会 辽 宁省 药学 会 沈 阳药科 大 学 中国 医科 大 学
21 0 0年 9月 2 4日一9月 2 7日由中 国药 理 学会 、辽 宁省 药学 会 共 同主办 ,沈 阳药科 大学 与 中
来 自 日本 、新 加坡 、香港 和 内地 投 稿 1 5份 ,会 务 组 精 心 组 织 了 5个 专 题 报 告 、1 2 4个 大会 报 告 、2 个 青 年论 文 报 告 以及 2 7 1个 壁报 ,对药 理 学 、临床 药 理学 最新 发 展 前沿 、研 究进 展 进行 了深 人探 讨 和 广泛 交 流 ,极 大 地 促 进 了 国 际及 两 岸 三地 药 理 学 、临 床 药 理 学 的提 高 、交 流 与 合作 。 9月 2 5日上 午 , 由此 次大会 的重 要 倡 导人 之一 ,中 国药 理学 会 常务 理 事 、辽 宁 省药 学 会 理 事 长 、沈 阳药 科大 学校 长吴春 福 教授 首 先 致 开幕 词 ,中 国医 科 大学 校 长 赵 群教 授 ,香 港 药 理 学 会 理事长 曹之 宪教授 、 日本名 城大学 锅 岛俊 隆 教授 、中 国药 理 学会 理事 长 杜冠 华 教授 分 别讲 话 , 对 此次会 议 给予 了祝贺 与肯定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期




1 3 1
彭福扬教 授先后致辞 。会议共举行 了两场 主题报告会 , 两场大会报告 , 2 0余名代表在大会上发言 。
在张柏春主持 的首场主题报告会上 , 美 国科罗拉 多矿业大 学米切姆 ( C a r l Mi t c h a m) 教授在 “ 军事 技
术、 伦理与政治 ” 的报告 中 , 首先介绍 了 中国早期 的军事技 术 , 然后从 历 史的维 度考 察 了军事技 术与 战 争、 军事技术与伦理 、 军事技术与政治 的密切关 系 , 最后 探讨 了几种新 式武 器引发 的伦理 问题 。谢尔 比 宁教授在题 为“ 利用 3 D技术再现航空航天史 ” 的报告 中 , 以利 用 3 D技 术再 现苏联东 方_ 2号为 案例 , 溯
围绕 近现 代中国与西方技术交流 、 技术转 移和技术发展 的比较研究 , 河南科技大学刘 鸿亮副教授 以 “ 1 9世 纪中期中西制炮技术优劣研究 ” 为题 , 对 1 9世纪 中期 中西 方制炮 技术等 问题进 行 了比较并分 析
了其优劣 的原 因。鸦 片战争博物馆张建雄馆长在 “ 清代前期 广东 战船的技术 与性能 ” 的报告 中 , 分析 了 清代前期广东 的战船技 术与性能 , 并将其 与同一时期 的欧洲 战船技术 水平进 行 了比较 。瑞典 皇家理 工 学 院的曹桂红博 士以“ 无 国界 的技 术哲学 : 东 西方之 间 的交 流与转 移” 为题 , 探讨 了技术 哲学在 国际间
依据 , 对 清末 民初湖南 留学 日 本 的学生群体进 行了考察 与分析 。福 建师 范大学 黄正华教 授探讨 了毕达
体分析” 为题 , 系统考察 了 2 0 世纪 5 0年代 中国赴苏军事 留学生 的数量 规模与 派遣程 序 、 分布 院校 与学
习情 况 、 留学 费用 与生 活情 况 , 并 探讨 了他们 归 国后 的贡献 。圣 彼得 堡分所 季安 娜 ( C a a e  ̄ b e B a皿 H a J { a ) 副教授在“ 苏联一 中国在 高等教育和科学领域 的关系 : 以列 宁格 勒 国立 大学与 中国大学 的合 作为例 ” 的 报告 中 , 通过考察列 宁格勒 国立 大学与 中国大学合作 的相关历 史文献 , 探讨 了 1 9 5 0年 ~1 9 6 0年 间苏 中 在高 等教 育和科学技术方面 的合作 。中国科协 发展研 究 中心韩晋芳 副研究 员 以“ 2 0世纪 5 O年代 中 国 高等工程教 育改革 特点” 为题 , 从 技术转移 的角度考察 了 2 0世纪 5 O年代 中国高等工程教 育引入 苏联 高 等工程教 育制度的时代背景 、 改革 路径和改革结果 。
交流与转移 的过程及 问题 。九江学院冷树青教授在 “ 中华文明对西欧封建社会结 构跳跃转 型的重要作
用” 的报 告中指出 , 印刷术 、 火药 、 指南 针和航海技术等 中华农业 文明成果 向西欧 的传播 , 是西 欧封建 制 蜕变和跳跃式进入工业社会并后 来居 上 的重要杠杆 。国 防科 技大学 赵 阳辉 副教 授 以《 湖南 同乡 录》 为
对外军事技术合作 : 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 为题 , 回顾 了俄 罗斯 对外 军事技术合作 的历史与现状 , 探讨 了
俄罗斯武器装备在 国际军火市场上再度受欢迎 的原 因 , 并展 望 了俄 罗斯对 外军 事技术合 作 的前 景与发
展趋势 。
在大会交 流中 , 围绕 中苏技术交流 与合 作 的主题 , 俄 罗斯科 学 院 自然科 学 与技术 史研 究所基 托夫 ( B / I a  ̄ I 4 M I 4 p " K r I T O B ) 教授和莫斯科航 空科技 大学计算 机 系统设计 系希 洛夫 ( B a a e p r f [ I I I r t r t O B ) 主任 代表 其合作者清华大学鲍鸥 副教授作 了题为“ 苏联 与 中国在计 算机 发展初 期 的合 作 ( 1 9 5 3—1 9 6 7年 ) ” 的报 告, 对 苏联 和中国的第 一台计算机进行 比较分析之后 , 论述 了新 中国计算机技术 的早 期发展 主要 得益于 苏联 的大力援助 。国防科技 大学刘艳 琼副教授在“ 《 国防新 技术协定》 转让 的航空技 术探微 ” 中, 指出苏 联向 中国转让 的米格 一 1 9歼击机和 图 一1 6轰 炸机 是其当时最新型号之一 的装备 , 并 分析 了苏联 此举 的
政治原因和技术原 因。圣彼得堡分所塔季 亚娜 ( q ) e r . a o B a T a T b  ̄ t H a ) 博 士在 “ 1 9世纪上半叶俄罗斯科学 院 与 中国的科学交流 ” 报告 中, 考察 了 1 9世纪上半叶俄罗斯 科学 院不 同学科 的科学 家在 中国开展科 学调
查及 其与 中国科学家交流 的情况 。国防科 技大 学杨爱 华副教 授 以“ 2 0世纪 5 0年代 留苏 军事学生 的群
1 9 5 7~1 9 5 8年国际地球 物理年的活动 以及 2 0世 纪 8 O年代组织 的南 极考察 研究 活动为案 例 , 回顾 了中 国积极参 与国际科学技 术组 织交流活动的历史 ; 同时指出 中国作为两大排放大 国之一 , 采取 了诸多措施
来积极应对全 球气 候变暖问题 。国防科技大学人文 与社 会科学 学院副 总工程师 马建光教 授 以“ 俄罗斯
源了 3 D技术在科技史领域 的应用 , 然后展示 了利用 3 D技术仿真 的 2 0世纪初 飞机模 型以及 航空航天领
域其他实 物的诸 多图片 , 最后从展会活 动、 博物馆 、 娱 乐业 、 科学传播 、 教育等方面预测 了科技史 3 D文 献
的实用前 景。
在米 切姆 主持 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场 主题报 告会 上 , 美 国加 州州 立理 工 大学普 莫 娜分 校历 史 系王作 跃教 授在 “ 中国科学技术 的国际交流 : 以从 国 际地 球物 理年 到全球变 暖 的地 球科学 为例 ” 的报 告 中, 以中 国参 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