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复习题完整版

合集下载

犯罪学试题及答案

犯罪学试题及答案

犯罪学试题及答案犯罪学是研究犯罪现象的学科,涉及到犯罪的原因、案件调查、刑法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提供一系列与犯罪学相关的试题及答案,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犯罪学的知识。

一、选择题1. 下列哪项不是造成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A. 激励B. 决策C. 心理状态D. 社会环境答案:D2. 犯罪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犯罪与刑法B. 犯罪案件调查C. 犯罪原因和预防D. 犯罪心理学答案:A、C、D3. 犯罪学主要研究犯罪的社会因素,以下哪项不是犯罪的社会因素?A. 经济环境B. 文化传统C. 个体心理D. 社会价值观答案:C4. 下列哪种犯罪是指违反刑法规定的进程犯罪?A. 蓄意犯罪B. 故意犯罪C. 计划犯罪D. 立即犯罪答案:B5. 犯罪预防主要分为哪几个阶段?A. 提前预防、发生预防、事后预防B. 政策预防、社会预防、家庭预防C. 形势评估、预警预防、干预控制D. 总预防、专业预防、个体预防答案:A二、简答题1. 请简述什么是犯罪心理学?答:犯罪心理学是犯罪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犯罪者的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及其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通过对犯罪者的个体心理、社会心理以及心理变态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揭示犯罪的心理动因,以及进行犯罪预防和犯罪治理方面的工作。

2. 犯罪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哪些?答:犯罪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统计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

统计研究法主要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犯罪数据来揭示犯罪现象的规律性;案例研究法则通过深入研究个别案例来分析犯罪的具体情况和原因;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获得犯罪相关的信息;实验研究法则通过进行控制条件的实验来验证犯罪学理论。

三、论述题请根据你对犯罪学的理解,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论述。

(略)通过以上试题及答案的解析,相信读者对犯罪学的知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犯罪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理解和预防犯罪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读者能够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为维护社会安全与法治环境作出自己的贡献。

《犯罪学》期末综合复习题

《犯罪学》期末综合复习题

《犯罪学》期末综合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犯罪学
2、犯罪人
3、被害人
4、犯罪场
5、犯罪预测
6、犯罪预防
二、填空题。

1、犯罪学的基本特质是()
2、四因动态系统理论认为犯罪的原因是由()、不良需要、社会环境和()构成。

3、()在犯罪原因系统中处于最深层次的地位。

4、犯罪场的构成包括四种因素:时间因素、()、犯罪侵害对象和()
5、()是我国犯罪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

6、我国对法人犯罪的处罚实行()原则。

7、以侵害对象划分,暴力犯罪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以()为主要
侵害对象;一是以()为主要侵害对象。

8、我国处理犯罪的总方针是()
三、简答题。

1、犯罪学的任务有那些?
2、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关系怎样?
3、研究犯罪原因的意义有那些?
4、惯犯的种类?
5、犯罪预防的基本原则有那些?
四、论述题
试述犯罪预防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犯罪学题库

犯罪学题库

一名词解释1天生犯罪人: 2犯罪动机:3精神病:4犯罪预防:5犯罪诱因: 6犯罪根源:7犯罪人:8犯罪后果:9激情犯罪人: 10犯罪学:11犯罪现象:12犯罪原因: 13犯罪对策: 14犯罪数量: 15犯罪率:犯罪条件:16犯罪因素: 17人格障碍:18机会被害人: 19间接被害人: 20犯罪黑数21犯罪亚文化:22斯德哥尔摩模式:二单项选择(每题一分,共15分)1.犯罪学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者是法国人类学家()A.托皮纳尔B.贝卡利亚C.费尔巴哈D.加罗法洛2.被害人学的奠基者是以色列律师()A.汉斯·冯·亨蒂B.施奈德C.艾连·伯修D.门德尔松3.犯罪的产生与国家、法律紧密相连,表明了犯罪具有()A.社会性B.稳定性C.阶级性D.普遍性4.1956—1965年我国犯罪状况的显著特点是()A.犯罪数量剧增B.发案率高C.反革命犯罪减少D.中老年犯罪逐渐增多5.挫折攻击论认为挫折攻击是一种()A.正常性反应B.侵犯性反映C.异常性反应D.变态性反应6.犯罪学研究表明,失业与犯罪之间()A.呈正相关关系B.无关系C.有一定关系D.呈负相关关系7.精神障碍者实施的最多的犯罪种类是()A.高技术犯罪B.暴力犯罪C.经济犯罪D.有组织犯罪8.被犯罪分子运用而作用于犯罪对象的一切物品和媒介被称为()A.犯罪条件B.犯罪空间C.犯罪工具D.犯罪时间9.依据被害人自身是否具有某种被害性的因素,将被害人分为机会被害人与()A.既然被害人B.潜在被害人C.复合被害人D.状态性被害人10.依据犯罪预防作用对象的不同,分为一般预防、特殊预防和()A.疏导性预防B.保护性预防C.惩戒性预防D.重点预防11.指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综合治理具体内容之间辩证关系的原则是()A.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B.谁主管谁负责C.属地管理D.系统实施12.改变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防患于未然的预防主张是()A.罪前预防B.罪中预防C.罪后预防D.罪中和罪后预防13.标签论的提出者是西方犯罪学家()A.塞林B.萨瑟兰C.塔尔德D.坦嫩鲍姆14.犯罪学区别于社会学的标志之一是它()A.研究各种社会动态B.侧重研究犯罪现象C.侧重研究社会发展规律D.侧重研究越轨行为15.被尊为犯罪学鼻祖的是()A.龙勃罗梭B.菲利C.加罗法洛D.费尔巴哈16.菲利在其犯罪原因论的基础上推导出了著名的()A.消长律B.犯罪饱和律C.辐射律D.起伏律17.一定时间和地区的犯罪总和,被称为()A.犯罪率B.发案率C.犯罪数量D.定罪率18.涉及到犯罪分子犯罪时的时空、工具、对象因素的是()A.犯罪原因B.犯罪条件C.犯罪根据D.犯罪的相关因素19.研究犯罪原因可以为犯罪人的()A.改造与矫治提供充分依据B.生活提供出路C.生产提供条件D.安全提供保障20.加罗法洛于《犯罪学》一书中提出了()A.犯罪原因三元论B.自然犯罪概念C.天生犯罪人论D.犯罪饱和律21.与犯罪人初犯年龄密切相关的是()A.性别B.犯罪类型C.再犯的可能性D.文化程度22.犯罪学多用亚文化理论解释()A.青少年和中下层人犯罪的成因B.女性犯罪的成因C.男性犯罪的成因D.有色人种犯罪的成因23.犯罪的相关因素是指与犯罪的发生有()A.直接关系的因素B.排他关系原因素C.间接关系的因素D.必然关系的因素24.自身已经具备被害因素和条件,处于被害临界状态的人被称为()A.潜在性被害人B.疏忽型被害人C.机会性被害人D.有责任的被害人25.犯罪预测的方法主要有对比类推法、因果分析预测法、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法和()A.回归法B.临床诊断法C.专家评估法D.问卷法26.以匿名方式轮番征询专家意见,得出预测结果的经验推断法被称为(A.相关定量法 B.特尔菲法C.时序分析法D.线性外推法27.激起和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力是()A.犯罪机会B.犯罪原因C.犯罪条件D.犯罪动机28.研究者通过收集、考察文件,从中取得资料用于研究犯罪现象的方法被称作()A.文献法B.访谈法C.问卷法D.观察法29.研究者直接感知、记录研究对象的具体事实资料的方法被称作()A.文献法B.访谈法C.问卷法D.观察法30.个体犯罪的可能性取决于内外两个控制系统的强度同犯罪诱因之间的()A.力量等同关系B.力量平行关系C.力量对比关系D.力量对等关系1.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对策的科学称为( )A.刑事侦查学B.刑法学C.犯罪学D.罪犯矫正学2.研究犯罪人的犯罪生涯或预测犯罪人未来行为方向或研究、预测特定罪犯矫正效果的方法是( )A.全面调查B.抽样调查C.典型调查D.个案调查3.依龙勃罗梭的观点,社会防卫的前提是( )A.消除犯罪条件B.鉴别犯罪人C.消除贫困D.严密立法4.在当代犯罪学的研究中居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A.犯罪环境学B.犯罪经济学C.犯罪心理学D.犯罪社会学5.菲利认为,犯罪饱和法则的主要表现之一是( )A.犯罪数量的周期性变动B.犯罪危害的周期性变动C.犯罪结构的周期性变动D.犯罪性质的周期性变动6.把犯罪分为“自然犯罪”和“法定犯罪”的实证学派学者是( )A.龙勃罗梭B.菲利C.加罗法洛D.胡顿7.根据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而非依据主题灵活设问的访谈被称为( )A.直接访谈B.间接访谈C.结构式访谈D.非结构性访谈8.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犯罪产生的根源是( )A.财产矛盾B.利益观念C.社会分工D.私有制9.下列诸项中,属于犯罪统计规律的是( )A.恒比定律B.差别规律C.漏斗效应D.反射效应10.反映犯罪现象的影响和传播规律的是( )A.起伏律B.消长律C.辐射律D.因果律11.我国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的70%-80%的时期是( )A.50年代初期B.60年代中后期C.80年代初期D.2000年以后12.暴力犯罪的情感特征一般是( )A.冲动性B.冷静性C.有同情心D.好奇性13.影响犯罪行为方式是隐蔽还是公开的是( )A.犯罪行为的动力机制B.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C.犯罪行为的抑制机制D.犯罪行为的评估机制14.社会学家和犯罪学家多用亚文化理论解释( )A.男性犯罪的成因B.女性犯罪的成因C.青少年犯罪的成因D.老年人犯罪的成因15.犯罪动机是( )A.犯罪的直接原因B.犯罪的条件C.犯罪的相关因素D.犯罪的根源16.下列诸项中,属于犯罪直接原因的是( )A.犯罪意识B.犯罪工具C.犯罪时间D.犯罪对象17.下列诸项中,不属于...犯罪社会原因的是( )A.犯罪观B.不良的社会风气C.私有制D.法律严重滞后18.易导致犯罪行为产生的文化冲突类型是( )A.审美观冲突B.经营方式冲突C.生活习惯冲突D.行为规范冲突19.家庭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可能导致易形成犯罪行为的( )A.不良气质B.不良体质C.不良体格D.不良人格20.个人对自身、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关系的认知程度及评价被称为( )A.世界观B.人生观C.规范意识D.自我意识21.被害人因犯罪行为所遭受的身体、物质、精神损失以及所引发的反应被称为( )A.被害现象B.被害后果C.被害形式D.被害原因22.犯罪心理学发现,犯罪动机一旦产生就具有了明确的( )A.内部冲突性B.控制性C.目标指向性D.自我意识性23.趋势外推法所根据的预测原理是( )A.系统性原理B.可知性原理C.可控性原理D.连续性原理24.在犯罪预测的诸方法中,常采用匿名方式进行的是( )A.个人经验判断法B.集体经验判断法C.专家调查法D.综合调查法25.犯罪预防体系及措施针对的是( )A.犯罪人B.犯罪行为C.犯罪现象D.犯罪原因26.在犯罪的侦查、起诉、审判、改造环节中,采取的有别于成年人的、目的在于挽救未成年人的犯罪预防的方法是( )A.保护性预防B.疏导性预防C.堵塞性预防D.控制性预防27.下列诸项中,属于三级预防理论中第一层次的预防措施是( )A.通过环境设计堵塞漏洞B.制定避免学生逃学计划C.严密监控缓刑者D.提高警察的反应速度28.在犯罪易发区或多发区,进行预防犯罪的相关设计,采用制约和限制犯罪发生的措施被称为( )A.心理预防B.社会预防C.专业预防D.情境预防29.以下措施不属于...我国犯罪防控系统第二道防线的是( )A.限制犯罪工具和手段B.目标加固C.倡导主文化遏制反文化D.贵重物品标刻30.下列人员中不属于...社会帮教骨干力量的是( )A.社区民警B.帮教对象的朋友C.狱警D.村委会治保人三简答题1、实证排犯罪学与古典犯罪学派在关于犯罪研究和理论观点上的明显区别:2、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关系:区别:3.简述学校教育与犯罪问题之间的关系。

犯罪学(全网考)

犯罪学(全网考)

一、判断题1、犯罪学的体系是指有关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和犯罪预防的知识与理论,相互联系,环环相扣,共同构成的系统的整体。

()2、《论犯罪与刑罚》一书的作者是英国著名学者边沁。

()3、白领犯罪是由杰出的美国老一辈犯罪学家埃德温·萨瑟兰教授提出的。

()4、1997年刑法修订后,将犯罪分为八大类。

()5、犯罪准备,是指为犯罪行为的实施准备条件。

()6、我国的综合治理犯罪预防模式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形成的。

()7、犯罪实施,是指犯罪人的行为将要指向犯罪所要侵犯的目标。

()8、根据犯罪现象的显隐程度,犯罪现象可分为常规犯罪现象和随机犯罪现象。

()9、有罪过犯罪行为是指行为实施时,行为人既无故意也无过失。

()10、近代世界最有影响的第一步刑法典即1810年《法国刑法典》,便以古典学派理论为基础。

()1、刑法学和犯罪学都研究犯罪,但它们的视角和重心不同。

()2、犯罪学以承认犯罪的不可避免为研究的逻辑起点。

()3、意大利法学家加罗法洛在犯罪原因上主张自由意志说。

()4、把染色体与犯罪联系起来的生物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

()5、早在1956年,被害人学的创始人本杰明·门德尔松应予被害人以适当补偿。

()6、犯罪与引起犯罪发生变动的社会事物(即犯罪原因)在价值评定上总是一致的。

()7、犯罪学在我国得以真正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

()8、刑罚预防的主体是国家机关。

()9、刑罚规定的不合理可能会影响刑罚预防的效果。

()10、被害人,是指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失或损害即危害结果的加害者。

()1、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概念在外延上与刑法学的概念一致。

()2、犯罪学是前犯罪学科,这一定位集中表明了犯罪学的价值基础。

()3、犯罪预防的可能性问题是一个关涉到犯罪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问题。

()4、社会预防、心里预防、治安预防和刑罚预防构成了我国预防犯罪的四道防线。

()5、刑罚预防的工具是刑法。

犯罪学复习题及答案

犯罪学复习题及答案

《犯罪学》复习题(一)一、填空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1. 是搞好犯罪预防的前提条件,是制定犯罪预防战略,对策和措施的基础.2.依据犯罪预防切入犯罪发展阶段早晚的不同,可以将犯罪预防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3.在激情性的暴力犯罪者中, 气质类型的居多,而在意志型的暴力报复犯罪者中,气质类型的居多.4.精神病患者在及方面都有缺陷,因而可能实施各种危险行为,其中就包括犯罪行为.5.犯罪条件主要包括, 工具条件和侵害对象等.6.犯罪的时空条件包括和两个方面。

7.犯罪的属性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8.依据犯罪手段的不同,可以将犯罪分为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

9.犯罪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个部分.二、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1.贝卡利亚提出了刑罚的: ( )A.强制性B.确定性C.均衡性D.即时性2.芝加哥学派对犯罪学的研究形成的理论被称为: ( )A.社会解组论B.犯罪生态学C.犯罪同心圆论D.不同接触论3.依据犯罪组织形式的不同,可以将犯罪分为: ( )A.个体犯罪B.团伙犯罪C.集团犯罪D.有组织犯罪4.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犯罪主体的特点有: ( )A.青少年犯罪增多B.女性犯罪上升C.流动人口犯罪突出D.职业犯罪比重上升5.智能障碍是指在认知方面出现的障碍,其具体表现主要有: ( )A.遗忘B.虚构C.怪癖D.精神分裂6.犯罪的相关因素是指与犯罪的发生存在某种间接关系的因素,主要包括: ( ) A.天气B.工具C.季节D.昼夜7.犯罪预测的方法主要有: ( )A.趋势外推法B.比较研究法C.心理分析法D.专家评估法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2.犯罪预防3.犯罪原因4.犯罪条件5.犯罪学6.被害预防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各8分,共32分)1.犯罪被害人研究的意义是什么?2.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原则有哪些?3.举例说明犯罪现象的相对性.4.犯罪学与刑法学的联系和区别有哪些?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请分析文化因素对犯罪的影响.犯罪学复习试卷(一)答案一、填空题:1.犯罪预测2.犯罪前预防、犯罪中预防、犯罪后预防3.胆汁质型粘液质型4.心理情感5.时空条件工具条件6.犯罪机会空间环境7.阶级性社会性相对性8.传统手段犯罪现代手段犯罪9.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预防二、选择题:1.BCD2.AC3.ABC4.ABCD5.AB6.ACD7.ABD三、名词解释: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靠国家政权、社会团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各部门协调一致,齐抓共管,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整治社会治安,打击犯罪和预防犯罪,保障社会稳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犯罪学复习题完整版

犯罪学复习题完整版

罪学》复习一、单项选择1.一般认为,“犯罪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人类学家(C)提出来的(p3)A.加洛法罗B. 菲利 C . 保罗·托皮纳尔? D. 贝卡利亚2.犯罪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D )(p7)A.犯罪现象B.犯罪原因?C.犯罪治理?D.犯罪预防3.犯罪学是一门独立的( A )(p9)A. 社会科学B. 人文科学C.法学学科D.心理学科4.从研究的问题上看,犯罪学与社会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侧重研究( B )(p19) A.社会结构? B.犯罪现象?C.社会规律?D. 越轨行为5 贝卡利亚认为,预防犯罪最可靠但也是最困难的手段是( C )(p40)A.发展经济?B. 制定法律?C.改善教育?D. 奖励美德6.关于犯罪原因,菲利提出了( B )(p49)A. 犯罪二原因论B. 犯罪三原因论?C. 犯罪四原因论?D. 犯罪五原因论7.实证派犯罪学将犯罪学的研究从犯罪行为转向了( A )(p51)A. 犯罪人B.犯罪被告人C.犯罪嫌疑人D.犯罪被害人8.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作为社会现象的犯罪也随之不断( D )(p61) A. 消失 B.上升 C.下降 D.发展变化9.犯罪既危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危害了公共利益,表明犯罪具有(C)A. 阶级性B.相对性C.社会性D.政治性10.边沁学说的核心是( A )(p41)A." 幸福计算" 理论?B. 性善论C.社会解组论?D. 刑罚个别化理论11.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是犯罪人追求犯罪后果的( C )(p114)A. 内容体系B.组织体系C.实践体系D.形式体系年,美国社会学家塞林提出了着名的()A. 亚文化论B.亚文化群论C.文化解组论D.文化冲突论13. 没有被察觉而实际已经发生的犯罪数是( D )(p63)A. 发案数?B. 相对暗数C.恒比数?D. 绝对暗数14. 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社会心理学理论观点的是()A. 脑组织损伤说?B. 自由意志论C.模仿论?D. 精神分析理论世纪30 年代,比利时统计学家科特勒和法国统计官员盖里在进行社会道德统计中提出了()A.社会控制论?B. 社会环境论C.文化冲突论?D. 亚文化理论16.欲望在犯罪行为发生机制中起着( D )(p114)A.纽带作用?B. 辅助作用?C. 基础作用?D. 核心作用17.在我国,被害人集中在( C )岁阶段(p209)————3518.研究被害人的生活方式与被害之间关系的着名理论是()A. 生活方式麻痹理论B. 生活方式暴露理论C.生活方式放任理论D.生活方式放纵理论19.在我国,犯罪人集中在( C )岁阶段(p67)—25 —25 —25 —2520.将犯罪预测划分为犯罪主体预测、犯罪对象预测、犯罪形式预测、犯罪手段预测、犯罪结构预测、犯罪率预测等类型所依据的标准是(A )(p232)A. 犯罪预测的内容?B. 犯罪预测的时间C.犯罪预测的条件?D. 犯罪预测的空间21 通过针对形成犯罪的心理和实施犯罪的途径,将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遏制在萌芽阶段的犯罪预防是( D )(p265)A. 惩戒性预防?B. 控制性预防?C.保护性预防?D. 堵塞性预防22.标签论的提出者是西方犯罪学家()A.塞林?B.萨瑟兰?C.塔尔德?D.坦嫩鲍姆?23.一般预防的对象是( B )(p260)A.党政首脑机关 B .普通社会成员C.已然犯罪人 D .物资仓库24.以龙勃罗梭为代表的实证派犯罪学将犯罪学研究实现了从犯罪行为转向( D )(p51)A.被害人B. 刑罚C.犯罪情境D. 犯罪人25.犯罪类型结构体现的是各种犯罪类型间的()A.相互关系 B .比例关系C.数量关系 D .因素关系26.三级犯罪预防理论是()学者提出的A. 英国B.美国C.法国D.德国27.犯罪行为的本质属性是( D )(p110)A. 违法性B. 社会性C. 形式多样性D.社会危害性28.从学科性质上看,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是一门(B)(p16)A.规范性科学B. 事实性或陈述性科学C. 概念性科学D. 形式性科学世纪中叶以后,()的研究方法成为犯罪学研究的主要方法A. 人类学B.生物学C.社会学D.心理学31.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对策的科学称为()A. 刑事侦查学B.刑法学C.犯罪学D.罪犯矫正学32.犯罪学研究中一般多用( A )(p63)A.发案数B. 立案数C.判决数D.绝对数33.一定时空内的犯罪数与人口总数之比是()A.立案率B. 破案率C.人犯率D.犯罪率34.从新中国犯罪发展的过程看,犯罪的大幅度起伏与()A.经济快速发展直接联系B. 自然环境的变迁直接联系C. 人体的生理变化紧密联系D. 社会的大变革、大动荡紧密联系P36. 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是犯罪人追求犯罪后果的()A. 思想体系B. 组织体系C.实践体系D. 形式体系37.在犯罪原因系统中,以对具体犯罪事件为中心,在较长时间和较大空间内同犯罪发生存在联系的因素组类是()A.犯罪根源B. 犯罪的一般原因C.犯罪的条件D. 犯罪情境38.依据被害人是否具备被害因素,可以将被害人分为机会性被害人和( D )(p205)A. 既然性被害人B.间接性被害人C. 复合性被害人D. 状态性被害人39.以匿名方式轮番征询专家意见,最终得出预测结果的经验推断法是()A. 指数修匀法B.时序预测法C.特尔菲法D. 对比类推法40. 犯罪预防的终极目标在于)(p256)A.惩治犯罪B. 控制和减少犯罪C.消除犯罪诱因D.消除犯罪41. 关于犯罪原因,菲利提出了(D )(p49)A. 刑罚个别化理论B.社会防卫论C. 刑罚替代性措施说D.犯罪三原因论42. 犯罪条件对犯罪行为的发)A. 非必然的B. 非必要的C.既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D. 非必然的,而是必要的43. 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生物学理论观点的是()A. 体格性格分型说B.模仿论C.中性化说D.智能低下理论44. 犯罪统计表明,从总体来看,当代中国犯罪人的初犯年龄(A. 正在提高B. 正在降低C.没有变化D. 变化不定54.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社会学理论观点的是()A. 天生犯罪人论B.人种论C.亚文化论D. 差异交往论55.弗洛伊德提出的关于犯罪原因的理论观点是()A. 精神分析理论B.挫折攻击论C.智能低下理论D.隔世遗传理论56.从研究方法上看,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主要采用(A )(p16)A. 事实分析法B.规范分析法C.法律论证法D.犯罪行为结构解析法57.“犯罪学”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者是法国学者()A.菲利B. 托皮纳尔C.塔尔德D.加洛法罗58.在犯罪分类问题上,贝卡利亚认为犯罪行为的真正衡量标准是()A.法律B. 犯罪人的自由意志C.该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D. 刑罚59.轻浮型被害人、疏忽型被害人、轻信型被害人的分类是根据被害人() A. 人生经历的不同 B. 人格特征的不同C.生理特征的不同D.生活方式的不同60.()是个人在对现实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A.动机 B .情绪C.需要D.性格61.已经发生并被发现,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未举报或已举报而未予统计的犯罪数是()A.发案数B. 相对暗数C.绝对暗数D. 恒比数62.犯罪统计表明,从总体来看,当代中国犯罪人的初犯年龄()A. 正在提高B. 正在降低C.没有变化D. 变化不定63.欲望在犯罪行为发生机制中起着()A. 纽带作用B. 辅助作用C.核心作用D. 基础作用64.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社会学理论观点的是()A. 天生犯罪人论B.人种论C.亚文化论D. 差异交往论65.弗洛伊德提出的关于犯罪原因的理论观点是()A. 精神分析理论B.挫折攻击论C.智能低下理论D.隔世遗传理论66.无智能缺陷、心理紊乱不定、对自己的缺点毫无察觉、对别人不负责任、自制力差、易盲动等属于()A. 精神发育迟滞的表现B.精神常态的表现C. 重性精神病的表现D.人格障碍的表现67.被害人化理论是日本着名学者()提出的观点A.野田鸠夫B. 宫泽浩一C.小野正南D. 宫本一雄68.研究被害人的生活方式与被害之间关系的着名理论是()A. 生活方式暴露理论B.生活方式疏忽理论C. 生活方式放任理论D.生活方式麻痹理论69.在我国,被害人集中在()岁阶段—35 —35 —35 —3570.依据犯罪预防所作用的对象以及地位和重要程度的不同,可将犯罪预防划分为一般预防、特殊预防和()A. 疏导性预防B.保护性预防C.控制性预防D.重点预防71.在我国,犯罪人集中在()岁阶段—25 —25 —25 —2572.改革开放后,我国犯罪地域分布出现了向()A.西南倾斜现象?B.东北倾斜现象C.西北倾斜现象?D.东南倾斜现象73.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社会心理学理论观点的是()A. 脑组织损伤说B.社会分化论C.精神分析理论D. 模仿论74.()是指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因素A. 犯罪空间B.犯罪地点C.犯罪条件D.犯罪场景75.被害人的受容性是指被害人在遭到犯罪侵害时表现出一种()A. 巧妙应对状态的特性B.麻木状态的特性C. 顺应状态的特性D.反抗状态的特性76.纽约警察局认为,修复“破窗”的最好策略是()A. 适度容忍B.零容忍C.强容忍D.饱和容忍82. 犯罪发展中危害最大、起作用最快的犯罪规律是()A. 犯罪的辐射律B.犯罪的消长律C.犯罪的起伏律D.犯罪的转化律84. 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生物学理论观点的是()A. 体格性格分型说B.模仿论C.中性化说D.智能低下理论85. 作为社会制度的核心,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性质的制度是()A. 社会形态B. 宏观社会制度C.中观社会制度D.微观社会制度87. 世界各国衡量被害风险的最重要指标是()A. 被害数量B. 被害率C.被害死伤率D.被害死亡率 88. 被害人在遭到犯罪侵害时表现为一种顺应状态的特性是( )A. 被害的可猎性B.被害的诱发性C. 被害的易感性D.被害的受容性 99. 通过针对形成犯罪的心理和实施犯罪的途径,将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遏制 在萌芽阶段的犯罪预防是( )A. 惩戒性预防B.控制性预防C.保护性预防D.堵塞性预防 100. 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中,教育是维护社会治安的( )A.首要环节B. 积极措施C.战略性措施D.重要措施102. 生活方式暴露理论是由美国学者( )等人创立的A.斯帕克思B. 克劳福德C.亨德兰D.谢尔顿104. 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是犯罪人追求犯罪后果的( )A.内容体系B. 组织体系C.实践体系D.形式体系105. 标签论的提出者是西方犯罪学家( )A.塞林?B.萨瑟兰?C.塔尔德?D.坦嫩鲍姆 ?106. 龙勃罗梭认为,影响天生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最重要因素是( )A.社会因素B. 心理因素C.行为习惯因素107. 西方犯罪学家坦嫩鲍姆提出了着名的( A. 文化冲突论 B.标签论击理论 108. 犯罪学区别于社会学的标志之一是,它(C. 侧重研究不良行为D. 侧重研究越轨行为109.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作为社会现象的犯罪也随之不断发展变化属 于(? )A. 社会性的属性 ?B.政治性的属性C.历史性的属性 ?D.文化性的属性114. 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社会心理学理论观点的是( )A. 脑组织损伤说B.社会分化论C.精神分析理论D. 模仿论115. ( )是指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因素A. 犯罪空间B.犯罪地点C.犯罪条件D.犯罪场景116. 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起因是( )D.隔代遗传的生理因素) C.遏制论D.挫折攻 A.侧重研究违法行为B. 侧重研究犯罪现象A. 犯罪机会B.犯罪原因C.犯罪条件D.犯罪动机117.被害人的受容性是指被害人在遭到犯罪侵害时表现出一种()A. 巧妙应对状态的特性 B.麻木状态的特性 C.顺应状态的特性 D.反抗状态的特性118.纽约警察局认为,修复“破窗”的最好策略是()A. 适度容忍B.零容忍C.强容忍D.饱和容忍120. 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中,教育是维护社会治安的()A. 首要环节 B.积极措施 C.战略性措施 D.长远措施121. 三级犯罪预防理论是()学者提出的A.英国B. 美国C.法国D.德国123. 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生物学理论观点的是()A. 体格性格分型说B.模仿论C.中性化说D.智能低下理论124. 作为社会制度的核心,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性质的制度是() A. 社会形态 B. 宏观社会制度 C.中观社会制度D.微观社会制度126. 世界各国衡量被害风险的最重要指标是()A. 被害数量B. 被害率C.被害死伤率D.被害死亡率128. 关于犯罪学的学科性质,当今大多数犯罪学学者持()A. 法学观点B. 心理学观点C.社会学观点D.独立学科观点131. 犯罪类型结构体现的是各种犯罪类型间的()A.相互关系B.比例关系 C .数量关系D.因素关系135. 作为社会制度的核心,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性质的制度是() A. 社会形态 B. 宏观社会制度 C.中观社会制度D.微观社会制度136. 美国社会学家塞林于1939 年提出的着名犯罪社会学理论观点是()A. 亚文化论B. 亚文化群论C.文化解组论D.文化冲突论140. 从研究的问题上看,犯罪学与社会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侧重研究() A.社会结构? B.犯罪现象? C.社会规律? D.越轨行为145. 世界各国衡量被害风险的最重要指标是()A. 被害数量B. 被害率C.被害死伤率D.被害死亡率146. 被害人在遭到犯罪侵害时表现为一种顺应状态的特性是()A. 被害的可猎性B.被害的诱发性C.被害的易感性D.被害的受容性151. 在犯罪原因系统中,以对具体犯罪事件为中心,在较长时间和较大空间内同犯罪发生存在联系的因素组类是()A. 犯罪根源B. 犯罪的一般原因C.犯罪的条件D.犯罪情境152. 从新中国犯罪发展的过程看,犯罪的大幅度起伏与()A. 经济快速发展直接联系B. 自然环境的变迁直接联系C. 人体的生理变化紧密联系D. 社会的大变革、大动荡紧密联系二、多项选择1.犯罪学具体研究方法论包括(ACE )【p23】A.思辩的研究方法B .经验的研究方法C.实证的研究方法D.辩证的研究方法 E .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的融合3.建国初期, 我国基本禁绝了()A.烟毒灾害?B. 暴力犯罪?C.卖淫嫖娼?D.经济犯罪?E.赌博?4.研究犯罪原因的意义在于促进()?A.犯罪预防?B. 打击犯罪?C.犯罪学学科的发展?D.从深层次上认识和把握犯罪现象?E. 犯罪人的改造与矫治?5.开展犯罪预防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A. 预防为主原则B.人治原则C.成本效益原则D.可操作性原则E. 分散原则8.影响犯罪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A. 不良的认识观念B.畸形的需要C.犯罪的动机倾向D.偏执变异的性格特征E. 消极的心理状态9.社会控制论的主要观点有()A.遏制论B. 标签论C.中性化说D. 差异交往论E.社会责任说10.按照预测内容的标准,可将犯罪预测类型划分为()A.犯罪形式预测B. 犯罪形态预测C.宏观犯罪预测D. 微观犯罪预测E. 犯罪手段预测11.根据被害人是否已遭受侵害,可以将其划分为()A.机会性被害人B.直接被害人C. 既然被害人D.职业被害人E.潜在被害人13. 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确立市场经济后的犯罪状况是()A. 权利资本化犯罪突出B. 公有财产已成为掠夺的对象C.职业犯罪比重增加D. 自发的群体性犯罪增多E. 犯罪类型和手段的地区差异缩小15.建国初期的犯罪特征是()A.青少年犯罪突出 B .暴力犯罪突出C.反革命破坏案件突出D.女性犯罪突出E.惯犯、累犯多16.犯罪学关于犯罪原因研究关注的是()A. 犯罪发生的根源B.犯罪发生的条件C.犯罪发生的具体原因D. 犯罪发生的相关因素E. 犯罪行为的不同类型及其特征17.实证派犯罪学与古典犯罪学的区别有(CDE )【p52】A. 时代背景的区别B. 研究对象的区别C.研究方法的区别D. 犯罪原因理论的区别E. 犯罪对策理论的区别19.犯罪暗数产生的原因包括(ABCDE)【p65】A. 有的被害人担心个人名誉、利益受到损害B.有的被害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受害C.有的作案人是被害人的亲戚朋友,被害人碍于情面不报案D. 有的是犯罪发生后没有被任何人发现E. 有的是人为的工作失误,统计不准确20.犯罪预测的特点有(ABCE)【p226】A.现实性B. 示导性C.结果的可变性D.科学性E.复杂性21.犯罪学研究过程包括(ABCD)【p26】A. 选题阶段B.研究设计阶段C.收集资料阶段D.资料处理和分析阶段E. 归档阶段22.犯罪现象的性质具有(BCDE )【p60】A.相对性B. 历史性C.政治性D.社会性E.文化性23.犯罪行为具有(ACDF )特征(p110)A.传染性B. 违法性C.违规性D.社会性E.形式多样性24.犯罪原因特征主要包括(ABE )【p122】A. 因素的释能性B.因素的复杂性、综合性C.因素的多重性D. 因素的可变性E. 结构的系统性、层次性25.被害中被害人对犯罪的反应模式有()A.沉默B. 激烈反抗C. 顺应D.配合E.巧妙应对26.犯罪学关于犯罪原因研究关注的是()A. 犯罪发生的根源B.犯罪发生的条件C.犯罪发生的具体原因D. 犯罪发生的相关因素E. 犯罪行为的不同类型及其特征27.犯罪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基本层次有(ACD )【p21】A.方法论B. 社会调查法C.研究方式D. 具体方法及技术E. 基本步骤28.刑事古典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BCE )【p38】A. 托马斯·莫尔B.贝卡里亚C. 边沁D. 孟德斯鸠E. 费尔巴哈三、判断正误并改错1.犯罪条件在具体犯罪行为的实施中起决定作用。

犯罪学复习资料--李秀金--

犯罪学复习资料--李秀金--

犯罪学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综合治理的三个基本环节是:打击、预防和( )A.改造B.教育C.挽救D.感化2.犯罪预测的意义和作用主要是指( )A.犯罪预测的方法B.犯罪预测的价值C.犯罪的预测目的D.犯罪预测的对象3.犯罪预测的方法主要有趋势外推法、因素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 )A.回归分析预测法B.专家评估法C.临床诊断法D.问卷法4.针对犯罪分子和有前科劣迹、露出犯罪形迹的人所采取的刑罚或其他惩戒性措施的预防是( )A.改造性预防B.控制性预防C.保护性预防D.惩戒性预防5.公安保卫机关依法采取的各种预防、减少犯罪发生的专业性防范措施,被称为( )A.社会预防B.心理预防C.治安预防D.刑罚预防6.被害的受容性是指( )A.被害人在遭受侵害时的一种顺应状态B.被害人在犯罪侵害前容易接受加害者的诱导或容易成为加害者选择为侵害对象的特征C.被害人由于自身刺激的行为而招致犯罪人对其实施犯罪行为的驱动性D.被害人在遭受侵害时的一种反抗状态7.因主动实施了某种刺激性行为,招致加害人对其实施犯罪行为而受到侵害的人,在犯罪学理论中被称为( )A.轻浮型被害B.受挫型被害人C.挑衅型被害人D.贪婪型被害人:8、古典犯罪学派贝卡利亚的代表作是()。

A.《犯罪学》B.《道德与立法原理》C.《论犯罪与刑法》D.《犯罪社会学》9、犯罪原因的“三因素论”的提出者()A.菲利B.龙勃罗梭C.加罗法洛D.费尔巴哈10、提出“自然犯罪”概论是()。

A.贝卡利亚B.边沁C.菲利D.加罗法洛11、我国古代重视用道德感化预防犯罪的思想家是()。

A.老子B.孔子C.韩非子D.墨子12、当代西方犯罪生物学是()研究的延续和发展。

A.犯罪古典学派B.犯罪社会学学派C.犯罪心理学派D.犯罪人类学派13、潜在的被害人又称为()。

A.机会性被害人B.状态性被害人C.被迫性犯罪D.虚假的被害人14、世界上第一部《刑事损害赔偿法》是()颁布的。

犯罪学复习题完整版

犯罪学复习题完整版

犯罪学复习题完整版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犯罪学》复习题一、单项选择1.一般认为,“犯罪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人类学家( C)提出来的(p3)A.加洛法罗B.菲利 C .保罗·托皮纳尔 D.贝卡利亚2.犯罪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D)(p7)A.犯罪现象B.犯罪原因C.犯罪治理D.犯罪预防3.犯罪学是一门独立的(A )(p9)A.社会科学B.人文科学C.法学学科D.心理学科4.从研究的问题上看,犯罪学与社会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侧重研究(B )(p19)A.社会结构B.犯罪现象C.社会规律D.越轨行为5贝卡利亚认为,预防犯罪最可靠但也是最困难的手段是( C )(p40)A.发展经济B.制定法律C.改善教育D.奖励美德6.关于犯罪原因,菲利提出了( B)(p49)A.犯罪二原因论B. 犯罪三原因论C. 犯罪四原因论D. 犯罪五原因论7.实证派犯罪学将犯罪学的研究从犯罪行为转向了( A)(p51)A.犯罪人B.犯罪被告人C.犯罪嫌疑人D.犯罪被害人8.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作为社会现象的犯罪也随之不断(D )(p61)A.消失B.上升C.下降D.发展变化9.犯罪既危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危害了公共利益,表明犯罪具有(C)A.阶级性B.相对性C.社会性D.政治性10.边沁学说的核心是(A )(p41)A."幸福计算"理论B.性善论C.社会解组论D.刑罚个别化理论11.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是犯罪人追求犯罪后果的( C)(p114)A.内容体系B.组织体系C.实践体系D.形式体系年,美国社会学家塞林提出了着名的()A.亚文化论B.亚文化群论C.文化解组论D.文化冲突论13.没有被察觉而实际已经发生的犯罪数是(D )(p63)A.发案数B.相对暗数C.恒比数D.绝对暗数14.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社会心理学理论观点的是()A.脑组织损伤说B.自由意志论C.模仿论D.精神分析理论世纪30年代,比利时统计学家科特勒和法国统计官员盖里在进行社会道德统计中提出了()A.社会控制论B.社会环境论C.文化冲突论D.亚文化理论16.欲望在犯罪行为发生机制中起着( D)(p114)A.纽带作用B.辅助作用C.基础作用D.核心作用17. 在我国,被害人集中在( C )岁阶段(p209)————3518.研究被害人的生活方式与被害之间关系的着名理论是()A.生活方式麻痹理论B.生活方式暴露理论C.生活方式放任理论D.生活方式放纵理论19. 在我国,犯罪人集中在( C)岁阶段(p67)—25 —25 —25 —2520.将犯罪预测划分为犯罪主体预测、犯罪对象预测、犯罪形式预测、犯罪手段预测、犯罪结构预测、犯罪率预测等类型所依据的标准是( A)(p232)A.犯罪预测的内容B.犯罪预测的时间C.犯罪预测的条件D.犯罪预测的空间21通过针对形成犯罪的心理和实施犯罪的途径,将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遏制在萌芽阶段的犯罪预防是(D )(p265)A.惩戒性预防B.控制性预防C.保护性预防D.堵塞性预防22.标签论的提出者是西方犯罪学家()A.塞林B.萨瑟兰C.塔尔德D.坦嫩鲍姆23.一般预防的对象是( B)(p260)A.党政首脑机关 B.普通社会成员C.已然犯罪人 D.物资仓库24.以龙勃罗梭为代表的实证派犯罪学将犯罪学研究实现了从犯罪行为转向( D)(p51)A.被害人B.刑罚C.犯罪情境D.犯罪人25.犯罪类型结构体现的是各种犯罪类型间的()A.相互关系 B.比例关系C.数量关系 D.因素关系26.三级犯罪预防理论是()学者提出的A.英国B.美国C.法国D.德国27.犯罪行为的本质属性是( D )(p110)A.违法性B.社会性C.形式多样性D.社会危害性28.从学科性质上看,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是一门( B)(p16)A.规范性科学B.事实性或陈述性科学C.概念性科学D.形式性科学世纪中叶以后,()的研究方法成为犯罪学研究的主要方法A.人类学B.生物学C.社会学D.心理学31.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对策的科学称为()A.刑事侦查学B.刑法学C.犯罪学D.罪犯矫正学32.犯罪学研究中一般多用(A )(p63)A.发案数B.立案数C.判决数D.绝对数33.一定时空内的犯罪数与人口总数之比是()A.立案率B.破案率C.人犯率D.犯罪率34.从新中国犯罪发展的过程看,犯罪的大幅度起伏与()A.经济快速发展直接联系B.自然环境的变迁直接联系C.人体的生理变化紧密联系D.社会的大变革、大动荡紧密联系P36.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是犯罪人追求犯罪后果的()A.思想体系B.组织体系C.实践体系D.形式体系37.在犯罪原因系统中,以对具体犯罪事件为中心,在较长时间和较大空间内同犯罪发生存在联系的因素组类是()A.犯罪根源B.犯罪的一般原因C.犯罪的条件D.犯罪情境38.依据被害人是否具备被害因素,可以将被害人分为机会性被害人和( D )(p205)A.既然性被害人B.间接性被害人C.复合性被害人D.状态性被害人39.以匿名方式轮番征询专家意见,最终得出预测结果的经验推断法是()A.指数修匀法B.时序预测法C.特尔菲法D.对比类推法40.犯罪预防的终极目标在于( B )(p256)A.惩治犯罪B.控制和减少犯罪C.消除犯罪诱因D.消除犯罪41.关于犯罪原因,菲利提出了( D )(p49)A.刑罚个别化理论B.社会防卫论C.刑罚替代性措施说D.犯罪三原因论42.犯罪条件对犯罪行为的发生是()A.非必然的B.非必要的C.既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D.非必然的,而是必要的43.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生物学理论观点的是()A.体格性格分型说B.模仿论C.中性化说D.智能低下理论44.犯罪统计表明,从总体来看,当代中国犯罪人的初犯年龄()A.正在提高B.正在降低C.没有变化D.变化不定54.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社会学理论观点的是()A.天生犯罪人论B.人种论C.亚文化论D.差异交往论55.弗洛伊德提出的关于犯罪原因的理论观点是()A.精神分析理论B.挫折攻击论C.智能低下理论D.隔世遗传理论56.从研究方法上看,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主要采用( A )(p16)A.事实分析法B.规范分析法C.法律论证法D.犯罪行为结构解析法57.“犯罪学”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者是法国学者()A.菲利B.托皮纳尔C.塔尔德D.加洛法罗58.在犯罪分类问题上,贝卡利亚认为犯罪行为的真正衡量标准是()A.法律B.犯罪人的自由意志C.该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D.刑罚59. 轻浮型被害人、疏忽型被害人、轻信型被害人的分类是根据被害人()A.人生经历的不同B.人格特征的不同C.生理特征的不同D.生活方式的不同60.()是个人在对现实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A.动机B.情绪C.需要 D.性格61.已经发生并被发现,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未举报或已举报而未予统计的犯罪数是()A.发案数B.相对暗数C.绝对暗数D.恒比数62.犯罪统计表明,从总体来看,当代中国犯罪人的初犯年龄()A.正在提高B.正在降低C.没有变化D.变化不定63.欲望在犯罪行为发生机制中起着()A.纽带作用B.辅助作用C.核心作用D.基础作用64.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社会学理论观点的是()A.天生犯罪人论B.人种论C.亚文化论D.差异交往论65.弗洛伊德提出的关于犯罪原因的理论观点是()A.精神分析理论B.挫折攻击论C.智能低下理论D.隔世遗传理论66.无智能缺陷、心理紊乱不定、对自己的缺点毫无察觉、对别人不负责任、自制力差、易盲动等属于()A.精神发育迟滞的表现B.精神常态的表现C.重性精神病的表现D.人格障碍的表现67.被害人化理论是日本着名学者()提出的观点A.野田鸠夫B.宫泽浩一C.小野正南D.宫本一雄68.研究被害人的生活方式与被害之间关系的着名理论是()A.生活方式暴露理论B.生活方式疏忽理论C.生活方式放任理论D.生活方式麻痹理论69.在我国,被害人集中在()岁阶段—35 —35 —35 —3570.依据犯罪预防所作用的对象以及地位和重要程度的不同,可将犯罪预防划分为一般预防、特殊预防和()A.疏导性预防B.保护性预防C.控制性预防D.重点预防71. 在我国,犯罪人集中在()岁阶段—25 —25 —25 —2572.改革开放后,我国犯罪地域分布出现了向( )A.西南倾斜现象B.东北倾斜现象C.西北倾斜现象D.东南倾斜现象73.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社会心理学理论观点的是()A.脑组织损伤说B.社会分化论C.精神分析理论D.模仿论74.()是指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因素A.犯罪空间B.犯罪地点C.犯罪条件D.犯罪场景75.被害人的受容性是指被害人在遭到犯罪侵害时表现出一种()A.巧妙应对状态的特性B.麻木状态的特性C.顺应状态的特性D.反抗状态的特性76.纽约警察局认为,修复“破窗”的最好策略是()A.适度容忍B.零容忍C.强容忍D.饱和容忍82.犯罪发展中危害最大、起作用最快的犯罪规律是()A.犯罪的辐射律B.犯罪的消长律C.犯罪的起伏律D.犯罪的转化律84.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生物学理论观点的是()A.体格性格分型说B.模仿论C.中性化说D.智能低下理论85.作为社会制度的核心,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性质的制度是()A.社会形态B.宏观社会制度C.中观社会制度D.微观社会制度87.世界各国衡量被害风险的最重要指标是()A.被害数量B.被害率C.被害死伤率D.被害死亡率88.被害人在遭到犯罪侵害时表现为一种顺应状态的特性是()A.被害的可猎性B.被害的诱发性C.被害的易感性D.被害的受容性99.通过针对形成犯罪的心理和实施犯罪的途径,将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遏制在萌芽阶段的犯罪预防是()A.惩戒性预防B.控制性预防C.保护性预防D.堵塞性预防100.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中,教育是维护社会治安的()A.首要环节B.积极措施C.战略性措施D.重要措施102.生活方式暴露理论是由美国学者()等人创立的A.斯帕克思B.克劳福德C.亨德兰D.谢尔顿104.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是犯罪人追求犯罪后果的()A.内容体系B.组织体系C.实践体系D.形式体系105.标签论的提出者是西方犯罪学家()A.塞林B.萨瑟兰C.塔尔德D.坦嫩鲍姆106.龙勃罗梭认为,影响天生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最重要因素是()A.社会因素B.心理因素C.行为习惯因素D.隔代遗传的生理因素107.西方犯罪学家坦嫩鲍姆提出了着名的()A.文化冲突论B.标签论C.遏制论D.挫折攻击理论108.犯罪学区别于社会学的标志之一是,它()A.侧重研究违法行为B.侧重研究犯罪现象C.侧重研究不良行为D.侧重研究越轨行为109.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作为社会现象的犯罪也随之不断发展变化属于( )A.社会性的属性B.政治性的属性C.历史性的属性D.文化性的属性114.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社会心理学理论观点的是()A.脑组织损伤说B.社会分化论C.精神分析理论D.模仿论115.()是指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因素A.犯罪空间B.犯罪地点C.犯罪条件D.犯罪场景116.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起因是()A.犯罪机会B.犯罪原因C.犯罪条件D.犯罪动机117.被害人的受容性是指被害人在遭到犯罪侵害时表现出一种()A.巧妙应对状态的特性B.麻木状态的特性C.顺应状态的特性D.反抗状态的特性118.纽约警察局认为,修复“破窗”的最好策略是()A.适度容忍B.零容忍C.强容忍D.饱和容忍120.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中,教育是维护社会治安的()A.首要环节B.积极措施C.战略性措施D.长远措施121.三级犯罪预防理论是()学者提出的A.英国B.美国C.法国D.德国123.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生物学理论观点的是()A.体格性格分型说B.模仿论C.中性化说D.智能低下理论124.作为社会制度的核心,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性质的制度是()A.社会形态B.宏观社会制度C.中观社会制度D.微观社会制度126.世界各国衡量被害风险的最重要指标是()A.被害数量B.被害率C.被害死伤率D.被害死亡率128.关于犯罪学的学科性质,当今大多数犯罪学学者持()A.法学观点B.心理学观点C.社会学观点D.独立学科观点131.犯罪类型结构体现的是各种犯罪类型间的()A.相互关系B.比例关系C.数量关系D.因素关系135.作为社会制度的核心,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性质的制度是()A.社会形态B.宏观社会制度C.中观社会制度D.微观社会制度136.美国社会学家塞林于1939年提出的着名犯罪社会学理论观点是()A.亚文化论B.亚文化群论C.文化解组论D.文化冲突论140.从研究的问题上看,犯罪学与社会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侧重研究()A.社会结构B.犯罪现象C.社会规律D.越轨行为145.世界各国衡量被害风险的最重要指标是()A.被害数量B.被害率C.被害死伤率D.被害死亡率146.被害人在遭到犯罪侵害时表现为一种顺应状态的特性是()A.被害的可猎性B.被害的诱发性C.被害的易感性D.被害的受容性151.在犯罪原因系统中,以对具体犯罪事件为中心,在较长时间和较大空间内同犯罪发生存在联系的因素组类是()A.犯罪根源B.犯罪的一般原因C.犯罪的条件D.犯罪情境152.从新中国犯罪发展的过程看,犯罪的大幅度起伏与()A.经济快速发展直接联系B.自然环境的变迁直接联系C.人体的生理变化紧密联系D.社会的大变革、大动荡紧密联系二、多项选择1. 犯罪学具体研究方法论包括(ACE )【p23】A.思辩的研究方法B.经验的研究方法C.实证的研究方法D.辩证的研究方法 E.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的融合3.建国初期,我国基本禁绝了( )A.烟毒灾害B.暴力犯罪C.卖淫嫖娼D.经济犯罪E.赌博4.研究犯罪原因的意义在于促进()A.犯罪预防B.打击犯罪C.犯罪学学科的发展D.从深层次上认识和把握犯罪现象E.犯罪人的改造与矫治5.开展犯罪预防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A.预防为主原则B.人治原则C.成本效益原则D.可操作性原则E.分散原则8.影响犯罪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A.不良的认识观念B.畸形的需要C.犯罪的动机倾向D.偏执变异的性格特征E.消极的心理状态9.社会控制论的主要观点有()A.遏制论B.标签论C.中性化说D.差异交往论E.社会责任说10.按照预测内容的标准,可将犯罪预测类型划分为()A.犯罪形式预测B.犯罪形态预测C.宏观犯罪预测D.微观犯罪预测E.犯罪手段预测11.根据被害人是否已遭受侵害,可以将其划分为()A.机会性被害人B.直接被害人C.既然被害人D.职业被害人E.潜在被害人13.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确立市场经济后的犯罪状况是()A.权利资本化犯罪突出B.公有财产已成为掠夺的对象C.职业犯罪比重增加D.自发的群体性犯罪增多E.犯罪类型和手段的地区差异缩小15.建国初期的犯罪特征是()A.青少年犯罪突出 B.暴力犯罪突出C.反革命破坏案件突出D.女性犯罪突出E.惯犯、累犯多16.犯罪学关于犯罪原因研究关注的是()A.犯罪发生的根源B.犯罪发生的条件C.犯罪发生的具体原因D.犯罪发生的相关因素E.犯罪行为的不同类型及其特征17.实证派犯罪学与古典犯罪学的区别有(CDE )【p52】A.时代背景的区别B.研究对象的区别C.研究方法的区别D.犯罪原因理论的区别E.犯罪对策理论的区别19.犯罪暗数产生的原因包括(ABCDE )【p65】A.有的被害人担心个人名誉、利益受到损害B.有的被害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受害C.有的作案人是被害人的亲戚朋友,被害人碍于情面不报案D.有的是犯罪发生后没有被任何人发现E.有的是人为的工作失误,统计不准确20.犯罪预测的特点有(ABCE)【p226】A.现实性B.示导性C.结果的可变性D.科学性E.复杂性21.犯罪学研究过程包括(ABCD )【p26】A.选题阶段B.研究设计阶段C.收集资料阶段D.资料处理和分析阶段E.归档阶段22.犯罪现象的性质具有( BCDE )【p60】A.相对性B.历史性C.政治性D.社会性E.文化性23.犯罪行为具有(ACDF )特征(p110)A.传染性B.违法性C.违规性D.社会性E.形式多样性24.犯罪原因特征主要包括(ABE )【p122】A.因素的释能性B.因素的复杂性、综合性C.因素的多重性D.因素的可变性E.结构的系统性、层次性25.被害中被害人对犯罪的反应模式有()A.沉默B.激烈反抗C.顺应D.配合E.巧妙应对26.犯罪学关于犯罪原因研究关注的是()A.犯罪发生的根源B.犯罪发生的条件C.犯罪发生的具体原因D.犯罪发生的相关因素E.犯罪行为的不同类型及其特征27.犯罪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基本层次有( ACD )【p21】A.方法论B.社会调查法C.研究方式D.具体方法及技术E.基本步骤28.刑事古典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 BCE )【p38】A.托马斯·莫尔B.贝卡里亚C.边沁D.孟德斯鸠E.费尔巴哈三、判断正误并改错1.犯罪条件在具体犯罪行为的实施中起决定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学》复习题一、单项选择1.一般认为,“犯罪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人类学家( C)提出来的(p3)A.加洛法罗B.菲利 C .保罗·托皮纳尔 D.贝卡利亚2.犯罪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D)(p7)A.犯罪现象B.犯罪原因C.犯罪治理D.犯罪预防3.犯罪学是一门独立的(A )(p9)A.社会科学B.人文科学C.法学学科D.心理学科4.从研究的问题上看,犯罪学与社会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侧重研究(B )(p19)A.社会结构B.犯罪现象C.社会规律D.越轨行为5贝卡利亚认为,预防犯罪最可靠但也是最困难的手段是( C )(p40)A.发展经济B.制定法律C.改善教育D.奖励美德6.关于犯罪原因,菲利提出了( B)(p49)A.犯罪二原因论B. 犯罪三原因论C. 犯罪四原因论D. 犯罪五原因论7.实证派犯罪学将犯罪学的研究从犯罪行为转向了( A)(p51)A.犯罪人B.犯罪被告人C.犯罪嫌疑人D.犯罪被害人8.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作为社会现象的犯罪也随之不断(D )(p61)A.消失B.上升C.下降D.发展变化9.犯罪既危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危害了公共利益,表明犯罪具有(C)A.阶级性B.相对性C.社会性D.政治性10.边沁学说的核心是(A )(p41)A."幸福计算"理论B.性善论C.社会解组论D.刑罚个别化理论11.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是犯罪人追求犯罪后果的( C)(p114)A.内容体系B.组织体系C.实践体系D.形式体系12.1939年,美国社会学家塞林提出了著名的()A.亚文化论B.亚文化群论C.文化解组论D.文化冲突论13.没有被察觉而实际已经发生的犯罪数是(D )(p63)A.发案数B.相对暗数C.恒比数D.绝对暗数14.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社会心理学理论观点的是()A.脑组织损伤说B.自由意志论C.模仿论D.精神分析理论15.19世纪30年代,比利时统计学家科特勒和法国统计官员盖里在进行社会道德统计中提出了()A.社会控制论B.社会环境论C.文化冲突论D.亚文化理论16.欲望在犯罪行为发生机制中起着( D)(p114)A.纽带作用B.辅助作用C.基础作用D.核心作用17. 在我国,被害人集中在( C )岁阶段(p209)A.14—35B.16—35C.18—35D.20—3518.研究被害人的生活方式与被害之间关系的著名理论是()A.生活方式麻痹理论B.生活方式暴露理论C.生活方式放任理论D.生活方式放纵理论19. 在我国,犯罪人集中在( C)岁阶段(p67)A.14—25B.16—25C.18—25D.20—2520.将犯罪预测划分为犯罪主体预测、犯罪对象预测、犯罪形式预测、犯罪手段预测、犯罪结构预测、犯罪率预测等类型所依据的标准是( A)(p232)A.犯罪预测的内容B.犯罪预测的时间C.犯罪预测的条件D.犯罪预测的空间21通过针对形成犯罪的心理和实施犯罪的途径,将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遏制在萌芽阶段的犯罪预防是(D )(p265)A.惩戒性预防B.控制性预防C.保护性预防D.堵塞性预防22.标签论的提出者是西方犯罪学家()A.塞林B.萨瑟兰C.塔尔德D.坦嫩鲍姆23.一般预防的对象是( B)(p260)A.党政首脑机关 B.普通社会成员C.已然犯罪人 D.物资仓库24.以龙勃罗梭为代表的实证派犯罪学将犯罪学研究实现了从犯罪行为转向( D)(p51)A.被害人B.刑罚C.犯罪情境D.犯罪人25.犯罪类型结构体现的是各种犯罪类型间的()A.相互关系 B.比例关系C.数量关系 D.因素关系26.三级犯罪预防理论是()学者提出的A.英国B.美国C.法国D.德国27.犯罪行为的本质属性是( D )(p110)A.违法性B.社会性C.形式多样性D.社会危害性28.从学科性质上看,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是一门(B)(p16)A.规范性科学B.事实性或陈述性科学C.概念性科学D.形式性科学30.20世纪中叶以后,()的研究方法成为犯罪学研究的主要方法A.人类学B.生物学C.社会学D.心理学31.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对策的科学称为()A.刑事侦查学B.刑法学C.犯罪学D.罪犯矫正学32.犯罪学研究中一般多用(A )(p63)A.发案数B.立案数C.判决数D.绝对数33.一定时空内的犯罪数与人口总数之比是()A.立案率B.破案率C.人犯率D.犯罪率34.从新中国犯罪发展的过程看,犯罪的大幅度起伏与()A.经济快速发展直接联系B.自然环境的变迁直接联系C.人体的生理变化紧密联系D.社会的大变革、大动荡紧密联系P36.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是犯罪人追求犯罪后果的()A.思想体系B.组织体系C.实践体系D.形式体系37.在犯罪原因系统中,以对具体犯罪事件为中心,在较长时间和较大空间内同犯罪发生存在联系的因素组类是()A.犯罪根源B.犯罪的一般原因C.犯罪的条件D.犯罪情境38.依据被害人是否具备被害因素,可以将被害人分为机会性被害人和( D )(p205)A.既然性被害人B.间接性被害人C.复合性被害人D.状态性被害人39.以匿名方式轮番征询专家意见,最终得出预测结果的经验推断法是()A.指数修匀法B.时序预测法C.特尔菲法D.对比类推法40.犯罪预防的终极目标在于( B )(p256)A.惩治犯罪B.控制和减少犯罪C.消除犯罪诱因D.消除犯罪41.关于犯罪原因,菲利提出了( D )(p49)A.刑罚个别化理论B.社会防卫论C.刑罚替代性措施说D.犯罪三原因论42.犯罪条件对犯罪行为的发生是()A.非必然的B.非必要的C.既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D.非必然的,而是必要的43.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生物学理论观点的是()A.体格性格分型说B.模仿论C.中性化说D.智能低下理论44.犯罪统计表明,从总体来看,当代中国犯罪人的初犯年龄()A.正在提高B.正在降低C.没有变化D.变化不定54.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社会学理论观点的是()A.天生犯罪人论B.人种论C.亚文化论D.差异交往论55.弗洛伊德提出的关于犯罪原因的理论观点是()A.精神分析理论B.挫折攻击论C.智能低下理论D.隔世遗传理论56.从研究方法上看,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主要采用( A )(p16)A.事实分析法B.规范分析法C.法律论证法D.犯罪行为结构解析法57.“犯罪学”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者是法国学者()A.菲利B.托皮纳尔C.塔尔德D.加洛法罗58.在犯罪分类问题上,贝卡利亚认为犯罪行为的真正衡量标准是()A.法律B.犯罪人的自由意志C.该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D.刑罚59. 轻浮型被害人、疏忽型被害人、轻信型被害人的分类是根据被害人()A.人生经历的不同B.人格特征的不同C.生理特征的不同D.生活方式的不同60.()是个人在对现实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A.动机B.情绪C.需要D.性格61.已经发生并被发现,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未举报或已举报而未予统计的犯罪数是()A.发案数B.相对暗数C.绝对暗数D.恒比数62.犯罪统计表明,从总体来看,当代中国犯罪人的初犯年龄()A.正在提高B.正在降低C.没有变化D.变化不定63.欲望在犯罪行为发生机制中起着()A.纽带作用B.辅助作用C.核心作用D.基础作用64.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社会学理论观点的是()A.天生犯罪人论B.人种论C.亚文化论D.差异交往论65.弗洛伊德提出的关于犯罪原因的理论观点是()A.精神分析理论B.挫折攻击论C.智能低下理论D.隔世遗传理论66.无智能缺陷、心理紊乱不定、对自己的缺点毫无察觉、对别人不负责任、自制力差、易盲动等属于()A.精神发育迟滞的表现B.精神常态的表现C.重性精神病的表现D.人格障碍的表现67.被害人化理论是日本著名学者()提出的观点A.野田鸠夫B.宫泽浩一C.小野正南D.宫本一雄68.研究被害人的生活方式与被害之间关系的著名理论是()A.生活方式暴露理论B.生活方式疏忽理论C.生活方式放任理论D.生活方式麻痹理论69.在我国,被害人集中在()岁阶段A.14—35B.16—35C.18—35D.20—3570.依据犯罪预防所作用的对象以及地位和重要程度的不同,可将犯罪预防划分为一般预防、特殊预防和()A.疏导性预防B.保护性预防C.控制性预防D.重点预防71. 在我国,犯罪人集中在()岁阶段A.14—25B.16—25C.18—25D.20—2572.改革开放后,我国犯罪地域分布出现了向( )A.西南倾斜现象B.东北倾斜现象C.西北倾斜现象D.东南倾斜现象73.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社会心理学理论观点的是()A.脑组织损伤说B.社会分化论C.精神分析理论D.模仿论74.()是指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因素A.犯罪空间B.犯罪地点C.犯罪条件D.犯罪场景75.被害人的受容性是指被害人在遭到犯罪侵害时表现出一种()A.巧妙应对状态的特性B.麻木状态的特性C.顺应状态的特性D.反抗状态的特性76.纽约警察局认为,修复“破窗”的最好策略是()A.适度容忍B.零容忍C.强容忍D.饱和容忍82.犯罪发展中危害最大、起作用最快的犯罪规律是()A.犯罪的辐射律B.犯罪的消长律C.犯罪的起伏律D.犯罪的转化律84.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生物学理论观点的是()A.体格性格分型说B.模仿论C.中性化说D.智能低下理论85.作为社会制度的核心,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性质的制度是()A.社会形态B.宏观社会制度C.中观社会制度D.微观社会制度87.世界各国衡量被害风险的最重要指标是()A.被害数量B.被害率C.被害死伤率D.被害死亡率88.被害人在遭到犯罪侵害时表现为一种顺应状态的特性是()A.被害的可猎性B.被害的诱发性C.被害的易感性D.被害的受容性99.通过针对形成犯罪的心理和实施犯罪的途径,将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遏制在萌芽阶段的犯罪预防是()A.惩戒性预防B.控制性预防C.保护性预防D.堵塞性预防100.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中,教育是维护社会治安的()A.首要环节B.积极措施C.战略性措施D.重要措施102.生活方式暴露理论是由美国学者()等人创立的A.斯帕克思B.克劳福德C.亨德兰D.谢尔顿104.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是犯罪人追求犯罪后果的()A.内容体系B.组织体系C.实践体系D.形式体系105.标签论的提出者是西方犯罪学家()A.塞林B.萨瑟兰C.塔尔德D.坦嫩鲍姆106.龙勃罗梭认为,影响天生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最重要因素是()A.社会因素B.心理因素C.行为习惯因素D.隔代遗传的生理因素107.西方犯罪学家坦嫩鲍姆提出了著名的()A.文化冲突论B.标签论C.遏制论D.挫折攻击理论108.犯罪学区别于社会学的标志之一是,它()A.侧重研究违法行为B.侧重研究犯罪现象C.侧重研究不良行为D.侧重研究越轨行为109.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作为社会现象的犯罪也随之不断发展变化属于( )A.社会性的属性B.政治性的属性C.历史性的属性D.文化性的属性114.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社会心理学理论观点的是()A.脑组织损伤说B.社会分化论C.精神分析理论D.模仿论115.()是指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因素A.犯罪空间B.犯罪地点C.犯罪条件D.犯罪场景116.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起因是()A.犯罪机会B.犯罪原因C.犯罪条件D.犯罪动机117.被害人的受容性是指被害人在遭到犯罪侵害时表现出一种()A.巧妙应对状态的特性B.麻木状态的特性C.顺应状态的特性D.反抗状态的特性118.纽约警察局认为,修复“破窗”的最好策略是()A.适度容忍B.零容忍C.强容忍D.饱和容忍120.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中,教育是维护社会治安的()A.首要环节B.积极措施C.战略性措施D.长远措施121.三级犯罪预防理论是()学者提出的A.英国B.美国C.法国D.德国123.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生物学理论观点的是()A.体格性格分型说B.模仿论C.中性化说D.智能低下理论124.作为社会制度的核心,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性质的制度是()A.社会形态B.宏观社会制度C.中观社会制度D.微观社会制度126.世界各国衡量被害风险的最重要指标是()A.被害数量B.被害率C.被害死伤率D.被害死亡率128.关于犯罪学的学科性质,当今大多数犯罪学学者持()A.法学观点B.心理学观点C.社会学观点D.独立学科观点131.犯罪类型结构体现的是各种犯罪类型间的()A.相互关系B.比例关系 C.数量关系D.因素关系135.作为社会制度的核心,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性质的制度是()A.社会形态 B.宏观社会制度 C.中观社会制度 D.微观社会制度136.美国社会学家塞林于1939年提出的著名犯罪社会学理论观点是()A.亚文化论 B.亚文化群论C.文化解组论D.文化冲突论140.从研究的问题上看,犯罪学与社会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侧重研究()A.社会结构 B.犯罪现象 C.社会规律 D.越轨行为145.世界各国衡量被害风险的最重要指标是()A.被害数量B.被害率C.被害死伤率D.被害死亡率146.被害人在遭到犯罪侵害时表现为一种顺应状态的特性是()A.被害的可猎性B.被害的诱发性C.被害的易感性D.被害的受容性151.在犯罪原因系统中,以对具体犯罪事件为中心,在较长时间和较大空间内同犯罪发生存在联系的因素组类是()A.犯罪根源B.犯罪的一般原因C.犯罪的条件D.犯罪情境152.从新中国犯罪发展的过程看,犯罪的大幅度起伏与()A.经济快速发展直接联系B.自然环境的变迁直接联系C.人体的生理变化紧密联系D.社会的大变革、大动荡紧密联系二、多项选择1. 犯罪学具体研究方法论包括(ACE )【p23】A.思辩的研究方法 B.经验的研究方法 C.实证的研究方法D.辩证的研究方法 E.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的融合3.建国初期,我国基本禁绝了( )A.烟毒灾害B.暴力犯罪C.卖淫嫖娼D.经济犯罪E.赌博4.研究犯罪原因的意义在于促进()A.犯罪预防B.打击犯罪C.犯罪学学科的发展D.从深层次上认识和把握犯罪现象E.犯罪人的改造与矫治5.开展犯罪预防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A.预防为主原则B.人治原则C.成本效益原则D.可操作性原则E.分散原则8.影响犯罪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A.不良的认识观念B.畸形的需要C.犯罪的动机倾向D.偏执变异的性格特征E.消极的心理状态9.社会控制论的主要观点有()A.遏制论B.标签论C.中性化说D.差异交往论E.社会责任说10.按照预测内容的标准,可将犯罪预测类型划分为()A.犯罪形式预测B.犯罪形态预测C.宏观犯罪预测D.微观犯罪预测E.犯罪手段预测11.根据被害人是否已遭受侵害,可以将其划分为()A.机会性被害人B.直接被害人C.既然被害人D.职业被害人E.潜在被害人13.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确立市场经济后的犯罪状况是()A.权利资本化犯罪突出B.公有财产已成为掠夺的对象C.职业犯罪比重增加D.自发的群体性犯罪增多E.犯罪类型和手段的地区差异缩小15.建国初期的犯罪特征是()A.青少年犯罪突出 B.暴力犯罪突出C.反革命破坏案件突出D.女性犯罪突出 E.惯犯、累犯多16.犯罪学关于犯罪原因研究关注的是()A.犯罪发生的根源B.犯罪发生的条件C.犯罪发生的具体原因D.犯罪发生的相关因素E.犯罪行为的不同类型及其特征17.实证派犯罪学与古典犯罪学的区别有(CDE )【p52】A.时代背景的区别B.研究对象的区别C.研究方法的区别D.犯罪原因理论的区别E.犯罪对策理论的区别19.犯罪暗数产生的原因包括(ABCDE )【p65】A.有的被害人担心个人名誉、利益受到损害B.有的被害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受害C.有的作案人是被害人的亲戚朋友,被害人碍于情面不报案D.有的是犯罪发生后没有被任何人发现E.有的是人为的工作失误,统计不准确20.犯罪预测的特点有(ABCE)【p226】A.现实性B.示导性C.结果的可变性D.科学性E.复杂性21.犯罪学研究过程包括(ABCD )【p26】A.选题阶段B.研究设计阶段C.收集资料阶段D.资料处理和分析阶段E.归档阶段22.犯罪现象的性质具有( BCDE )【p60】A.相对性B.历史性C.政治性D.社会性E.文化性23.犯罪行为具有(ACDF )特征(p110)A.传染性B.违法性C.违规性D.社会性E.形式多样性24.犯罪原因特征主要包括(ABE )【p122】A.因素的释能性B.因素的复杂性、综合性C.因素的多重性D.因素的可变性E.结构的系统性、层次性25.被害中被害人对犯罪的反应模式有()A.沉默B.激烈反抗C.顺应D.配合E.巧妙应对26.犯罪学关于犯罪原因研究关注的是()A.犯罪发生的根源B.犯罪发生的条件C.犯罪发生的具体原因D.犯罪发生的相关因素E.犯罪行为的不同类型及其特征27.犯罪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基本层次有( ACD )【p21】A.方法论B.社会调查法C.研究方式D.具体方法及技术E.基本步骤28.刑事古典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 BCE )【p38】A.托马斯·莫尔B.贝卡里亚C.边沁D.孟德斯鸠E.费尔巴哈三、判断正误并改错1.犯罪条件在具体犯罪行为的实施中起决定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