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全国自考犯罪学(一)试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2020年1月全国自考试卷及答案解析犯罪学(一)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1月全国自考试卷及答案解析犯罪学(一)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课程代码:00235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广义犯罪学与狭义犯罪学的区别实质上是两者的()A.时代背景不同B.研究方法不同C.研究范围不同D.研究立场不同2.从研究的问题上看,犯罪学与社会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侧重研究()A.社会结构B.犯罪现象C.社会规律D.越轨行为3.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被称为()A.犯罪率B.犯罪现象C.犯罪行为D.犯罪明数4.贝卡利亚认为,预防犯罪最可靠但也是最困难的手段是()A.发展经济B.制定法律C.改善教育D.奖励美德5.现代犯罪学关于犯罪对策的核心内容是()A.犯罪的社会预防B.犯罪的心理预防C.犯罪的个体预防D.犯罪的法律预防6.世界上第一部以犯罪学命名的研究专著的作者是()A.贝卡利亚B.托皮纳尔C.龙勃罗梭D.加罗法洛7.在现代犯罪学中,犯罪原因论的主流观点是()A.单因素论B.综合原因论C.混合因素论D.冲突论8.边沁学说的核心是()1A.“幸福计算”理论B.性善论C.社会解组论D.刑罚个别化理论9.在关于犯罪因素数量的变化规律方面,菲利提出了著名的()A.犯罪饱和法则B.犯罪三原因论C.“自然犯罪”的概念D.社会防卫论10.20世纪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克利福德·R·肖和亨利·D·麦凯创立了()A.犯罪经济学B.犯罪遗传学C.犯罪心理学D.犯罪生态学11.犯罪学研究方法的显著特征是()A.外显性B.客观性C.综合性D.主观性12.犯罪研究中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是()A.访谈法B.比较法C.统计法D.相关分析法13.在研究总体中,每隔相等的若干单位,抽取一个样本的犯罪学抽样方法是()A.分段抽样B.整群抽样C.等距抽样D.分层抽样14.没有被察觉而实际已经发生的犯罪数是()A.发案数B.相对暗数C.恒比数D.绝对暗数15.犯罪统计表明,从总体来看,当代中国犯罪人的初犯年龄()A.正在提高B.正在降低C.没有变化D.变化不定16.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社会心理学理论观点的是()A.脑组织损伤说B.自由意志论C.模仿论D.精神分析理论17.犯罪条件对犯罪行为的发生是()A.必然的B.必要的C.既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D.非必要的,而是必然的18.19世纪30年代,比利时统计学家科特勒和法国统计官员盖里在进行社会道德统计中提2出了()A.社会控制论B.社会环境论C.文化冲突论D.亚文化理论19.作为社会制度的核心,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性质的制度是()A.社会形态B.宏观社会制度C.中观社会制度D.微观社会制度20.欲望在犯罪行为发生机制中起着()A.纽带作用B.辅助作用C.基础作用D.核心作用21.不具备被害因素和条件,纯粹是由于偶然性的不幸事件而遭致被害的人是()A.状态性被害人B.流动型被害人C.机会性被害人D.疏忽型被害人22.当前我国被害人的年龄段集中在()A.18周岁以下B.18~35周岁C.36~55周岁D.55周岁以上23.被害人在遭到犯罪侵害时表现为一种顺应状态的特性是()A.被害的可猎性B.被害的诱发性C.被害的易感性D.被害的受容性24.世界各国衡量被害风险的最重要指标是()A.被害数量B.被害率C.被害死伤率D.被害死亡率25.以匿名方式轮番征询专家意见,最终得出预测结果的经验推断法是()A.指数修匀法B.时序预测法C.特尔菲法D.对比类推法26.将犯罪预测划分为犯罪主体预测、犯罪对象预测、犯罪形式预测、犯罪手段预测、犯罪结构预测、犯罪率预测等类型所依据的标准是()A.犯罪预测的内容B.犯罪预测的时间C.犯罪预测的条件D.犯罪预测的空间27.采用物质装置用以阻劝犯罪实施的犯罪预防是()A.条件预防B.人防3C.物防D.技防28.通过针对形成犯罪的心理和实施犯罪的途径,将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遏制在萌芽阶段的犯罪预防是()A.惩戒性预防B.控制性预防C.保护性预防D.堵塞性预防29.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工作中,属于维护社会治安的战略性措施是()A.教育B.防范C.打击D.改造30.在犯罪防控系统中,第一个层面的防控措施旨在()A.抑制犯罪动机B.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C.限制犯罪工具和手段D.预防重新犯罪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犯罪学试题及答案

犯罪学试题及答案

犯罪学复习试卷(一)一、填空题(10%)1、__犯罪预测___是搞好犯罪预防的前提条件,是制定犯罪预防战略,对策和措施的基础。

2、依据犯罪预防切入犯罪发展阶段早晚的不同,可以将犯罪预防分为_犯罪前预防___________,_犯罪中预防_______和__犯罪后预防___________。

3、在激情性的暴力犯罪者中,_胆汁质_______气质类型的居多,而在意志型的暴力报复犯罪者中,__粘液质___________气质类型的居多.4、精神病患者在___心理_______及___情感_______方面都有缺陷,因而可能实施各种危险行为,其中就包括犯罪行为。

5、犯罪条件主要包括__时空条件_,__工具条件__和侵害对象等.6、犯罪的时空条件包括__犯罪机会___________和__空间环境__________两个方面。

7、犯罪的属性主要有:__阶级性_____________,__社会性____________和___相对性_____________。

8、依据犯罪手段的不同,可以将犯罪分为___传统手段犯罪_____________与__现代手段犯罪_____________。

9、犯罪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___犯罪现象________,____犯罪原因__________和__犯罪预防__________三个部分。

二、选择题(14%)1、贝卡利亚提出了刑罚的: ( BCD )A、强制性B、确定性C、均衡性D、即时性2、芝加哥学派对犯罪学的研究形成的理论被称为: ( AC )A、社会解组论B、犯罪生态学C、犯罪同心圆论D、不同接触论3、依据犯罪组织形式的不同,可以将犯罪分为:(ABC )A、个体犯罪B、团伙犯罪C、集团犯罪D、有组织犯罪4、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犯罪主体的特点有: ( ABCD )A、青少年犯罪增多B、女性犯罪上升C、流动人口犯罪突出D、职业犯罪比重上升5、智能障碍是指在认知方面出现的障碍,其具体表现主要有: (AB )A、遗忘B、虚构C、怪癖D、精神分裂6、犯罪的相关因素是指与犯罪的发生存在某种间接关系的因素,主要包括: (ACD )A、天气B、工具C、季节D、昼夜7、犯罪预测的方法主要有: (ABD )A、趋势外推法B、比较研究法C、心理分析法D、专家评估法三、名词解释(24%)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2、犯罪预防3、犯罪原因4、犯罪条件5、犯罪学6、被害预防四、简答题(32%)1、犯罪被害人研究的意义是什么?2、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原则有哪些?3、举例说明犯罪现象的相对性.4、犯罪学与刑法学的联系和区别有哪些?五、论述题(20%)请分析文化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犯罪学考试资料(打印版).doc

犯罪学考试资料(打印版).doc

犯罪学复习试卷(一)三、名词解释(24%)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2、犯罪预防3、犯罪原因4、犯罪条件5、犯罪学6、被害预防四、简答题(32%)1、犯罪被害人研究的意义是什么?2、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原则有哪些?3、举例说明犯罪现象的相对性.4、犯罪学与刑法学的联系和区别有哪些?五、论述题(20%)请分析文化因素对犯罪的影响.犯罪学复习试卷(一)答案三、名词解释: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靠国家政权、社会团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各部门协调一致,齐抓共管,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整治社会治安,打击犯罪和预防犯罪,保障社会稳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犯罪预防是指是指综合多种社会力量,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通过消除或减少诱发犯罪的因素和原因的途径,有效地防止、遏制和减少犯罪的行为体系。

3、广义的犯罪原因包括犯罪的直接原因、犯罪条件及与犯罪相关的因素。

狭义的犯罪原因只指直接引起犯罪产生的现象。

4、犯罪条件是指在犯罪情境中那些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主要包括犯罪工具和侵害对象(人、财、物)等诸要素。

5、犯罪学是指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础上,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预防犯罪的对策的科学。

6、被害预防,又称之为被害防范,主要指从潜在被害人与既然被害人整体被害现象、被害趋势及各类被害的具体情况出发,为避免各种被害性原因和条件的产生、存在,防止、减少潜在被害人初次受害或既然被害人的再度被害,而在一定时空内由各方采取综合性措施、方法、手段,从而形成的对被害人保护和被害人自身保护相结合的有机过程。

四、简答题:1、答:(一)有助于客观地揭示犯罪现象(二)有助于全面地认识犯罪原因(三)有助于完善预防犯罪的对策体系2、答:(一)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三)属地管理原则3、答:所谓犯罪的相对性,是指对某一行为的犯罪标定具有可变性。

(完整)犯罪学(一)自考资料

(完整)犯罪学(一)自考资料

(完整)犯罪学(一)自考资料一、名词解释1、广义犯罪学:P2指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础上,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2、犯罪学:P4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3、犯罪现象:P4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

4、犯罪原因:P5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现象。

5、犯罪对策:P5指运用多种手段,消除和减少犯罪原因,由有效地防止、遏制、减少犯罪的方针、原则、措施及其体系.6、犯罪组织形式:P84指犯罪群体实施犯罪时人员的构成形式.7、犯罪方式:P84指犯罪人实施犯罪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8、犯罪类型结构:P89指按一定标准对犯罪进行分类的各种有机结合,是整体犯罪现象中不同犯罪类型的比例关系。

9、犯罪后果:P89指犯罪行为所引起的客观事物的变化,一般是指造成的具有危害性的结果。

10、犯罪动态:P90指犯罪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情况,一般是指犯罪数量、犯罪率、犯罪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11、犯罪的起伏率:P113指无论犯罪发展的总趋势如何,其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上会出现时起时伏、波浪式发展变化。

12、犯罪的消长率:P114指犯罪的升降主要取决于社会各种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彼此消长.13、犯罪的辐射率:P116指犯罪的诱因、手段、方式通过各种信息载体的传播而被扩散.14、犯罪人:P117指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危害程度达到了刑事法律规定的事实标准的一切人。

15、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P136是产生犯罪的源泉,它由犯罪人的需要。

欲望和客观环境的诱发及刺激因素等构成。

16、犯罪行为的抑制机制:P138它同犯罪行为发生机制、运作机制对犯罪行为的作用方向相反,具有抑制、约束作用。

17、犯罪条件:P147指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因素。

18、犯罪诱因:P148指引发、影响和刺激犯罪人产生犯罪决意的因素,是客观外在的现象.19、犯罪动力:P156即犯罪发生的内趋力、外诱力及与它们相对应的内控力和外控力等的差力关系的称谓。

自考犯罪学(一)试题_全国1月自考试卷

自考犯罪学(一)试题_全国1月自考试卷

自考犯罪学(一)试题_全国2009年1月自考试卷全国2009年1月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课程代码:00235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犯罪学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者是法国人类学家( )A.托皮纳尔B.贝卡利亚C.费尔巴哈D.加罗法洛2.被害人学的奠基者是以色列律师( )A.汉斯·冯·亨蒂B.施奈德C.艾连·伯修D.门德尔松3.犯罪的产生与国家、法律紧密相连,表明了犯罪具有( )A.社会性B.稳定性C.阶级性D.普遍性4.1956—1965年我国犯罪状况的显著特点是( )A.犯罪数量剧增B.发案率高C.反革命犯罪减少D.中老年犯罪逐渐增多5.挫折攻击论认为挫折攻击是一种( )A.正常性反应B.侵犯性反映C.异常性反应D.变态性反应6.犯罪学研究表明,失业与犯罪之间( )A.呈正相关关系B.无关系C.有一定关系D.呈负相关关系7.精神障碍者实施的最多的犯罪种类是( )A.高技术犯罪B.暴力犯罪C.经济犯罪D.有组织犯罪8.被犯罪分子运用而作用于犯罪对象的一切物品和媒介被称为( )A.犯罪条件B.犯罪空间C.犯罪工具D.犯罪时间9.依据被害人自身是否具有某种被害性的因素,将被害人分为机会被害人与( )A.既然被害人B.潜在被害人C.复合被害人D.状态性被害人10.依据犯罪预防作用对象的不同,分为一般预防、特殊预防和( )A.疏导性预防B.保护性预防C.惩戒性预防D.重点预防11.指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综合治理具体内容之间辩证关系的原则是( )A.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B.谁主管谁负责C.属地管理D.系统实施12.改变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防患于未然的预防主张是( )A.罪前预防B.罪中预防C.罪后预防D.罪中和罪后预防13.标签论的提出者是西方犯罪学家( )A.塞林B.萨瑟兰C.塔尔德D.坦嫩鲍姆14.犯罪学区别于社会学的标志之一是它( )A.研究各种社会动态B.侧重研究犯罪现象C.侧重研究社会发展规律D.侧重研究越轨行为15.被尊为犯罪学鼻祖的是( )A.龙勃罗梭B.菲利C.加罗法洛D.费尔巴哈16.菲利在其犯罪原因论的基础上推导出了著名的( )A.消长律B.犯罪饱和律C.辐射律D.起伏律17.一定时间和地区的犯罪总和,被称为( )A.犯罪率B.发案率C.犯罪数量D.定罪率18.涉及到犯罪分子犯罪时的时空、工具、对象因素的是( )A.犯罪原因B.犯罪条件C.犯罪根据D.犯罪的相关因素19.研究犯罪原因可以为犯罪人的( )A.改造与矫治提供充分依据B.生活提供出路C.生产提供条件D.安全提供保障20.加罗法洛于《犯罪学》一书中提出了( )A.犯罪原因三元论B.自然犯罪概念C.天生犯罪人论D.犯罪饱和律21.与犯罪人初犯年龄密切相关的是( )A.性别B.犯罪类型C.再犯的可能性D.文化程度22.犯罪学多用亚文化理论解释( )A.青少年和中下层人犯罪的成因B.女性犯罪的成因C.男性犯罪的成因D.有色人种犯罪的成因23.犯罪的相关因素是指与犯罪的发生有( )A.直接关系的因素B.排他关系原因素C.间接关系的因素D.必然关系的因素24.自身已经具备被害因素和条件,处于被害临界状态的人被称为( )A.潜在性被害人B.疏忽型被害人C.机会性被害人D.有责任的被害人25.犯罪预测的方法主要有对比类推法、因果分析预测法、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法和( )A.回归法B.临床诊断法C.专家评估法D.问卷法26.以匿(武汉自考)名方式轮番征询专家意见,得出预测结果的经验推断法被称为( )A.相关定量法B.特尔菲法C.时序分析法D.线性外推法27.激起和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力是( )A.犯罪机会B.犯罪原因C.犯罪条件D.犯罪动机28.研究者通过收集、考察文件,从中取得资料用于研究犯罪现象的方法被称作( )A.文献法B.访谈法C.问卷法D.观察法29.研究者直接感知、记录研究对象的具体事实资料的方法被称作( )A.文献法B.访谈法C.问卷法D.观察法30.个体犯罪的可能性取决于内外两个控制系统的强度同犯罪诱因之间的( )A.力量等同关系B.力量平行关系C.力量对比关系D.力量对等关系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月犯罪学(一)自考试题(1)

1月犯罪学(一)自考试题(1)

2011年1月犯罪学(一)自考试题全国(湖北省)2011年1月自考犯罪学(一)试题课程代码:00235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广义犯罪学与狭义犯罪学的区别实质上是两者的( )A.研究范围不同B.研究方法不同C.时代背景不同D.研究立场不同2.龙勃罗梭认为,影响天生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最重要因素是( )A.社会因素B.心理因素C.行为习惯因素D.隔代遗传的生理因素3.世界上第一部以犯罪学命名的研究专著的作者是( )A.贝卡利亚B.托皮纳尔C.加罗法洛D.龙勃罗梭4.西方犯罪学家坦嫩鲍姆提出了著名的( )A.文化冲突论B.标签论C.遏制论D.挫折攻击理论5.一般认为,犯罪社会学派的创立者是( )A.萨瑟兰B.菲利C.塔尔德D.默顿6.犯罪学区别于社会学的标志之一是,它( )A.侧重研究社会动态B.侧重研究犯罪现象C.侧重研究社会结构D.侧重研究越轨行为7.犯罪学将对特定犯罪人、被害人的特征或者某一特定案件发生的全过程进行详细描述和定性分析,据此推论其所代表的同类犯罪行为或犯罪现象的调查方法称为( )A.全面调查B.抽样调查C.个案调查D.典型调查8.在犯罪研究方法中,整群抽样一般更适用于( )A.总体较小而又对总体情况不了解的情形B.总体较小而又对总体情况较了解的情形C.总体较大而又对总体情况不了解的情形D.总体较大而又对总体情况较了解的情形9.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被称为( )A.犯罪率B.犯罪现象C.犯罪行为D.犯罪明数10.犯罪发展中危害最大、起作用最快的犯罪规律是( )A.犯罪的辐射律B.犯罪的消长律C.犯罪的起伏律D.犯罪的得逞律11.边沁学说的核心是( )A.“幸福计算”理论B.性善论C.社会解组论D.刑罚个别化理论12.二十世纪中叶以后,居于主导地位的犯罪学理论流派是( )A.犯罪人类学流派B.犯罪生物学流派C.犯罪社会学流派D.犯罪心理学流派13.1956~1965年我国犯罪状况的显著特点是( )A.犯罪数量剧增B.发案率高C.中老年人犯罪逐渐增多D.反革命犯罪减少14.一个国家内的犯罪区域分布取决于( )A.社会因素B.自然因素C.犯罪人的因素D.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的相互作用15.在犯罪原因系统中,决定犯罪现象产生和存在的深层次原因是( )A.犯罪的社会历史根源B.犯罪的具体原因C.犯罪条件D.犯罪的相关因素16.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社会心理学理论观点的是( )A.脑组织损伤说B.社会分化论C.精神分析理论D.模仿论17.犯罪学研究表明,失业与犯罪之间( )A.无关系B.呈正相关关系C.有一定关系D.呈负相关关系18.被犯罪分子运用而作用于犯罪对象的一切物品和媒介被称为( )A.犯罪条件B.犯罪空间C.犯罪工具D.犯罪情境19.犯罪学多用亚文化理论解释( )A.青少年和中下层人员犯罪的成因B.女性犯罪的成因C.男性犯罪的成因D.有色人种犯罪的成因20.激起和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力是( )A.犯罪机会B.犯罪原因C.犯罪条件D.犯罪动机21.依据被害人自身是否具有某种被害性的因素,将被害人分为机会性被害人和( )A.既然性被害人B.间接性被害人C.复合性被害人D.状态性被害人22.被害人的受容性是指被害人在遭到犯罪侵害时表现出一种( )A.巧妙应对状态的特性B.挑衅状态的特性C.顺应状态的特性D.反抗状态的特性23.以匿名方式轮番征询专家意见,最终得出预测结果的经验推断法是( )A.指数修匀法B.时序预测法C.特尔菲法D.对比类推法24.纽约警察局认为,修复“破窗”的最好策略是( )A.零容忍B.适度容忍C.强容忍D.饱和容忍25.集体经验判断法采取的主要形式有意见交换、意见测验、意见汇总和( )A.相关推断B.犯罪意向推断C.对比类推D.比例推断26.通过针对形成犯罪的心理和实施犯罪的途径,将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遏制在萌芽阶段的犯罪预防是( )A.堵塞性预防B.控制性预防C.保护性预防D.惩戒性预防27.实证犯罪学派犯罪预防的核心理论是( )A.刑罚个别化理论B.社会防卫论C.刑罚替代性措施说D.社会政策论28.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中,教育是维护社会治安的( )A.首要环节B.积极措施C.战略性措施D.重要措施29.指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具体内容之间辩证关系的原则是( )A.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B.谁主管谁负责C.属地管理D.系统实施30.预防重新犯罪属于犯罪防控系统的( )A.第一个层面B.第二个层面C.第三个层面D.第四个层面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月全国犯罪学(一)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1月全国犯罪学(一)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课程代码:00235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20分)1.在犯罪调查研究中,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周密、系统的调查,被称作( )调查。

A.全面B.抽样C.典型D.个案2.1764年( )发表了《论犯罪与刑罚》一书,提出刑罚的目的在于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

A.康德B.保罗·费尔巴哈C.边沁D.贝卡利亚3.犯罪数量统计一般以( )统计为主。

A.司法B.警方C.法院D.检察院4.在1956—1965年期间,我国平均年发案率为( )起/万人,是新中国社会治安最好的时期。

A.3B.7C.10D.155.法国社会学家( )提出模仿论作为解释犯罪发生原因的理论。

A.孔德B.萨瑟兰C.塔尔德D.迪尔凯姆6.犯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 ),缺乏对社会规范的认同,缺乏真诚健康的人际关系。

A.超前性B.滞后性C.反社会倾向D.不稳定性7.根据社会学的分类标准,可将犯罪被害人划分为个体被害人、团体被害人和( )。

A.职务被害人B.单一被害人C.社会被害人D.集合被害人8.犯罪预防的可行性是建立在犯罪预防的( )基础上。

A.重要性B.必要性C.全面性D.可能性9.1981年在中央批转的五大城市治安座谈会纪要中首次使用了( )一词。

A.严打B.综合治理C.人性化管理D.依法行政10.犯罪预防规划的( )是由荷兰学者提出的。

A.一元模式B.二元模式C.三元模式D.多元模式11.1879年,法国美学家( )首次提出“犯罪学”这一概念。

A.托皮纳尔B.迪尔凯姆1C.保罗扬D.贝卡利亚12.18世纪之前西方思想家柏拉图的犯罪预防观是( )。

A.法律预防说B.分类施策预防说C.内心克制与法律惩罚并重说D.改变社会形态预防说13.( )是进行个案调查、典型调查的重要方法。

A.访谈法B.问卷法C.观察法D.文献法14.菲利在其犯罪原因三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犯罪( )法则。

历年自考犯罪学真题及答案

历年自考犯罪学真题及答案

论理”算计福幸“.A
论组解会社.C
论素因合混.C
洛法罗加.D 尔纳皮托.B
�是点观流主的论因原罪犯�中学罪犯代现在.7
论素因单.A
亚利卡贝.A
梭罗勃龙.C
防预律法的罪犯.D 防预理心的罪犯.B �A

D �是者作的著专究研的名命学罪犯以部一第上界世.6
德美励奖.D 律法定制.B
�是容内心核的策对罪犯于关学罪犯代现.5
。化变展发的式浪波、伏
性续连.B �
性则规不.C
人病神精的为行会社害危的定规法刑合符了施实但�力能任责事刑无括包人罪犯.E
EDB �有具式方作动的制机作运为行罪犯.53
性断间.A
人罪犯年成未的罚刑施实为范规法刑被不括包人罪犯.D
者施实的为行罪犯是人罪犯.C
心核的成构象现罪犯是人罪犯.A
体载的为行罪犯是人罪犯.B
防预会社的罪犯.A
防预体个的罪犯.C
济经展发.A
育教善改.C

C �是段手的难困最是也但靠可最罪犯防预�为认亚利卡贝.4 数明罪犯.D 象现罪犯.B
为行罪犯.C 率罪犯.A
� B �为称被�和总的为行罪犯部全的生发所下件条空时定一在.3 为行轨越.D 象现罪犯.B
�B
�究研重侧学罪犯于在别区的学会社与学罪犯�看上题问的究研从.2 同不场立究研.D 同不法方究研.B
件条和会机罪犯制限.B
段手和具工罪犯制限.C 机动罪犯制抑.A
� A �在旨施措控防的面层个一第�中统系控防罪犯在.03 造改.D 范防.B
育教.A
击打.C

A �是施措性略战的安治会社护维于属�中作工项各的理治合综安治会社在.92 防预性塞堵.D 防预性制控.B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犯罪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3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选项是有关犯罪学学科性质的几种学术观点,其中多数人所赞同的并为教材所认可的观点是( )
A.法学观点
B.生物学观点
C.社会学观点
D.多学科交叉的(独立的)综合性观点
2.古典犯罪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是( )
A.康德
B.黑格尔
C.贝卡利亚
D.边沁
3.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一行为是否为犯罪行为可以有不同的认定,表明犯罪具有( )
A.社会性的属性
B.阶级性的属性
C.相对性的属性
D.随意性的属性
4.改革开放后,我国犯罪地域分布出现了向( )
A.西南倾斜现象
B.东北倾斜现象
C.西北倾斜现象
D.东南倾斜现象
5.心理分析法主要用于( )
A.研究犯罪动态
B.研究犯罪工具
C.研究犯罪构成
D.解释犯罪原因
6.经济转型过程中犯罪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对犯罪的作用一般是( )
A.直接的
B.事先的
C.被动的
D.间接的
7.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导致了个体犯罪欲念的( )
A.缓解
B.分化
C.扩张
D.收缩
8.下列诸项中,属于犯罪相关因素的是( )
A.气压
B.空间
C.工具
D.引起犯罪的现象
1
9.被害的受容性是指( )
A.被害人在遭受侵害时的一种顺应状态
B.被害人在犯罪侵害前容易接受加害者的诱导或容易成为加害者选择为侵害对象的特征
C.被害人由于自身刺激的行为而招致犯罪人对其实施犯罪行为的驱动性
D.被害人在遭受侵害时的一种反抗状态
10.短期犯罪预测的预测时段一般是指( )
A.1—2年
B.3—4年
C.4—5年
D.5年以上
11.教育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中的( )
A.临时性措施
B.战术性措施
C.战略性措施
D.被动性措施
12.人民调解委员会任期为( )
A.二年
B.三年
C.四年
D.五年
13.保罗·费尔巴哈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犯罪预防理论是( )
A.社区参与论
B.环境预防论
C.心理强制论
D.被害预防论
14.在下列方法中属于收集犯罪资料常用方法的是( )
A.问卷法
B.比较法
C.统计法
D.分析法
15.当代犯罪学研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
A.犯罪经济学理论
B.犯罪心理学理论
C.犯罪生物学理论
D.犯罪社会学理论
16.在我国犯罪数量统计一般( )
A.以实际发生案件数为主
B.以警方统计为主
C.以检察院统计为主
D.以法院最终判决数为主
17.已经发生并被发现由于种种原因而未举报或举报了未予统计的犯罪数是( )
A.犯罪率
B.相对暗数
C.绝对暗数
D.明数
18.新中国社会治安最好的时期是( )
A.1950—1955年
B.1956—1965年
C.1966—1976年
D.改革开放之后
2
19.为了促进犯罪学学科的发展,需要全面准确地研究( )
A.犯罪工具
B.犯罪地点
C.犯罪原因
D.犯罪载体
20.邻里亚文化可能成为一些青少年( )
A.追求上进的动力
B.精神联系的纽带
C.成材的生活路标
D.提高自律意识的促进因素
21.相对稳定、甚至持续终生的人格偏差往往开始于( )
A.儿童或少年时期
B.青年时期
C.中年时期
D.老年时期
22.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个人的生活道路、生活态度和行为具有长期的、稳定的( )
A.控制作用
B.渗透作用
C.诱惑作用
D.导向作用
23.并非由于自身性格、素质等原因,而是无意间进入被害情境且受到犯罪侵害的人被称
( ) A.潜在性被害人 B.状态性被害人
C.机会性被害人
D.有责任的被害人
24.犯罪预防中的罪前预防、罪中预防和罪后预防分类所依据的标准是( )
A.预防措施切入犯罪发展阶段早晚的不同
B.犯罪预防作用对象的不同
C.犯罪原因的不同
D.犯罪类型的不同
25.趋势外推法所根据的预测原理是( )
A.可知性原理
B.连续性原理
C.因果性原理
D.可控性原理
26.以匿名方式轮番征询专家意见,得出预测结果的经验推断法被称为( )
A.相关定量法
B.时序分析法
C.特尔菲法
D.线性外推法
27.在犯罪预防规划的二元模式中,防止个体实施或重新犯罪的次级阶段的措施主要针对
( ) A.普通少年 B.普通公民
C.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
D.有不良行为的公民
28.研究者直接感知、记录研究对象的具体事实资料的方法被称作( )
A.文献法
B.访谈法
C.问卷法
D.观察法
3
29.新中国犯罪学研究始于对( )
A.暴力犯罪的研究
B.女性犯罪的研究
C.青少年犯罪的研究
D.反革命犯罪的研究
30.个体犯罪的可能性取决于内外两个控制系统的强度同犯罪诱因之间的( )
A.力量等同关系
B.力量平行关系
C.力量对比关系
D.力量对等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依据被研究对象所包括的范围、特点的不同,犯罪调查可分为( )
A.全面调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调查
D.个案调查
E.立体调查
32.改革开放以后犯罪类型结构的特点是( )
A.财产型犯罪突出,犯罪性质趋向重化
B.暴力犯罪向恶性化发展
C.青少年犯罪增多
D.新型犯罪不断出现
E.集团犯罪突出
33.在各种遗传生物学理论观点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 )
A.功能失调说
B.染色体畸变说
C.孪生子女研究
D.家庭与收养子女研究
E.人种理论
34.现阶段,使无组织的自然监督弱化的因素有( )
A.静态管理
B.动态管理
C.城乡人口流动
D.城市居住环境的变化
E.利益主体的分化和多元化
35.二十世纪中期以后,国外犯罪预防理论开始注重犯罪预防的( )
A.实际效果
B.平行性
C.具体性
D.抽象性
E.操作性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36.抽样调查
37.龙勃罗梭
4
38.犯罪动态
39.犯罪预测的因素分析法
40.犯罪辐射律
41.犯罪原因系统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2.简述犯罪学研究中主要的分析方法。

43.简述改革开放后犯罪活动方式和空间特点。

44.简述变态人格与犯罪的关系。

45.简述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的关系。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6小题10分,第47小题12分,共22分)
46.试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具体内容。

47.试论经济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