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 谈 中 式 面 点 的 创 新
对面点示范课创新模式几点

对面点示范课创新模式的几点探索【摘要】:本文在面点示范课的改革创新过程中,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能力、提高教师素质等几个方面提出几点心得。
创新模式的利用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关键词】:面点示范课创新理论联系实际面点示范课在面点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他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对于理论知识是一个很好的巩固,下对于学生面点技术的掌握有着一个感性的认识。
在以往的面点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往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枯燥的理论和没有生气的示范课往往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往往很难。
那么改革这种旧的教学模式便是势在必行。
笔者在多年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摸索出几点心得,愿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综合一体化 (理论教学搬进实践操作室)在以往面点理论与实践教学中,按照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通常是先上理论课,再上实践课,这样安排优点是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有一个大体的工艺脉络,便于掌握点心制作的工艺流程和制作要点,但是忽略一点,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经过多年摸索,总结出只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化枯燥说教理论改为逆向分解教学,转抽象的原料知识为直观的原材料,才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那么何谓逆向分解教学法?例如:在教到“刺猬包时”,按照平常教学方法,先讲面团的制作,再讲馅心的制作,最后讲成型,末尾讲制作要点。
而逆向教学法则不然,我在实践示范课之前,自己做一个真正的刺猬包,然后围绕这个栩栩如生的刺猬包进行技术分解,然后直接过渡到面点的理论知识,从选料到加工到成型,始终围绕如何能达到成品的目标而延展,整个理论课基本上是丝丝入扣,步步设置悬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寓理论于实践,寓实践于理论,两者紧密而有机结合。
笔者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很受学生的欢迎。
二、互动教学法所谓互动教学法,就是在面点理论实践一体教学过程中,增加与学生互动的教学过程。
浅谈中西面点的差异

浅谈中西面点的差异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每日三餐的食谱当中除了馒头稀饭、火烧混沌等中式面点外,更多了面包、蛋糕、曲奇等西式点心,无论是中式还是西式点心,都以其营养、健康、美味吸引着广大消费者,作为专业的面点师,也已经从过去的单纯的中点师或西点师发展到如今的中西点心技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的点心师傅,本文就中西点心在概念、历史和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所存在的一些差异做一浅谈,目的是相互融合,各取所长。
关键词:中西点心;历史;发展趋势(一)1、中式面点的概念中式面点指源于我国的点心,简称“中点”,双称为“面点”,它是以各种粮食、畜禽、鱼、虾、蛋、乳、蔬菜、果品等为原料,再配以多种调味品,经过加工而制成的色、香、味、形、质俱佳的各种营养食品。
面点在中国国饮食行业中通常被称为“白案”,它在饮食形式上呈现出多种多样,既是人们不可缺少的主食,又是人们调剂口味的补充食品(如:糕、团、饼、包、饺、面、粉、粥等)。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面点有作为正餐的米面主食,有作为早餐的早点、茶点,有作为筵席配置的席点,有作为旅游和调剂饮食的糕点、小吃,以及作为喜庆或节日礼物的礼品点心等等。
2西式面点的的概念西式面点简称“西点“,主要指来源于欧美国家的点心。
它是以面、糖、油脂、鸡蛋和乳品为原料,辅以干鲜果品和调味料,经过调制成型、装饰等工艺过程而制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质的营养食品。
面点行业在西方通常被称为“烘焙业“,在欧美国家十分发达。
西点不仅是西式烹饪的组成部分(即餐用面包和点心),而且是独立于西餐烹调之外的一种庞大的食品加工行业,成为西方食品工业主要支柱产业之一。
(二)中西面点的发展简况及其趋势1、中式面点的发展简况(1)中式面点的发展简况中式面点制作具有悠久的历史,邱庞同在《中国面点史》中指出“中国面点的萌芽时期约在6000年前左右“,”中国的小麦及面食技术的出现在战国时期“,”而中国早期面点形成的时间,大约是商周时期“。
“点”“线”“面”打造“立体式”主题教育

“点”“线”“面”打造“立体式”主题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进步,我们越来越关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主题教育主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思维培养,但是这种教育方式往往缺乏立体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为了打造更具立体式的主题教育,我们可以借鉴“点”、“线”、“面”的设计理念。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点的设置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每一个点都是一个具体的教育活动或任务,它可以是一个有趣的实验、一个生动的视频、一次参观活动或者是一个有挑战性的讨论。
通过点的设置,学生能够具体地参与到主题教育中,展开自己的思考和探索。
这样,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加学习的体验和实用性。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线的连接来促进知识的整合和应用。
线是将各个点有机连接起来的桥梁,它可以是一个有层次的课程结构、一个项目设计或者是一份任务清单。
通过线的连接,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和衔接,形成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型。
这种线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学科知识的联系和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思维。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面的构建来营造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面是将各个线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空间或活动。
比如,可以设置一个主题展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或者组织一个主题活动,让学生共同参与和合作。
通过面的构建,学生可以共同体验和分享主题教育的成果,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集体意识。
通过“点”、“线”、“面”打造立体式的主题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这种立体式的教育方式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学生可以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体,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现。
相信通过这种立体式的主题教育,我们能够培养出更多创新型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立体式的主题教育是教育方式的一种创新,它突破了传统主题教育中只注重知识传授和学生思维培养的狭窄观念,将学生的学习从传统的二维教室延展到更广阔的三维空间。
由点到线再到面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策略研究

由点到线再到面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策略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化的普及,中小企业的竞争环境变得越来越激烈。
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了每个中小企业面临的重要挑战和问题。
而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从点到线再到面三个层面,探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策略。
一、点——单项技术创新点是单个技术,是中小企业创新的起点。
单项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在技术上进行小规模变革,优化现有工艺流程、生产工具、生产环境,提升产品品质、生产效率等方面的措施。
单项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满足市场需求,也能够进行技术积累和沉淀,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埋下技术基础。
中小企业在单项技术创新中可以采取多种策略,例如加大科技投入,引进优秀的科研人才,充分利用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资源等。
同时,中小企业也可以加强合作,与供应商、合作企业等进行技术交流和合作研发,共同探索市场需求并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线是多项技术的组成,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进一步拓展与深化。
技术应用创新是中小企业在产品生产和技术应用上进行优化、改进、组合的过程。
技术应用创新的目的是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形象。
在技术应用创新中,中小企业可以采取多种策略,例如加强产品设计能力,从需求出发,以消费者为中心,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品种,改善产品用户体验。
同时,中小企业也可以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加强管理和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实现高质量、快速响应的生产。
三、面——系统创新面是多项技术的系统整合,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高层次拓展和深化。
系统创新是中小企业在技术、产业链、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协同创新,实现企业多方面的全面变革和提升。
系统创新的目的是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价值。
在系统创新中,中小企业可以采取多种策略,例如加强企业联合,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共同分享成果,在资源共享、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进行协同发展。
新时期下中西式面点制作的创新发展

新时期下中西式面点制作的创新发展发布时间:2021-04-26T03:18:06.477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6期作者:陶立秋郑艳丽[导读] 中式面点是我国的传统点心,往往是以粮食、肉类、果蔬作为原料制作而成,具有色香味俱全,营养丰富的特点;中式面点历史悠久,品种繁多。
黑龙江技师学院 158100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中西方面点制作都具有各自的优势与缺点,所以应该有效融合两者的优点,不断对其创新和融合,制作出受人欢迎的中西式面点。
关键词:新时期下;中式面点;创新发展一、中式面点的概念与特点中式面点是我国的传统点心,往往是以粮食、肉类、果蔬作为原料制作而成,具有色香味俱全,营养丰富的特点;中式面点历史悠久,品种繁多。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式面点的制作往往趋向于机械化和多样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我国的美食特别是中式面点正在被世界大众所接受。
我国国土辽阔,不同的地区培育着不同的材料,中式面点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二、西式面点的概念与特点西式面点主要指的是原产自欧美国家的点心,主要原料是黄油、糖、面粉以及蛋奶等,同样具有色香味俱全的特点。
和中式面点不同的是西式面点往往以烘焙为主,而中式面点可以通过炒、蒸、炸与煮等多种方式进行制作。
西式面点往往具有外形美观、营养丰富、主料突出和胃口鲜美的特点,而且制作起来也十分简单。
三、中式面点与西式面点间的差别中式面点和西式面点代表着两种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面点制作往往与国家的历史相结合,因此两者都可以展现出不同国家的不同风味。
在用料上,中式面点往往会以面粉和米粉为主要材料,加入的糖比较少,符合中国人传统的饮食习惯。
而西方面点往往是以奶油、鸡蛋等为主,加入的面粉量很少,同时特别喜欢加入一些高糖分的配料,这一点十分符合西方的饮食习惯。
针对制作上来讲,中式面点往往会通过模具切块捏制而成,种类繁多,装饰简朴。
但是西式面点不同,往往会增加十分多的装饰。
新形势下中西式面点制作创新研究

食品科技新形势下中西式面点制作创新研究刘菲菲(河南经济贸易技师学院,河南新乡 453000)摘 要:中式面点色、香、味俱佳,做工精巧,种类繁多且各地制作的面点口味各不相同,体现出深厚的中国饮食文化底蕴。
而西式面点在造型和创意方面较为独特,烘焙后可通过多次艺术加工达到很好的视觉观赏效果。
中西式面点在制作方面有各自的优缺点。
因此,本文阐述了中西式面点的概念和主要特点,分析了中西式面点制作的创新方向,提出了中西式面点制作的创新方法,以期为中西式面点的制作提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新形势;中西式面点制作;创新研究Innovative Research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astry Makingunder the New SituationLIU Feifei(Henan Economic and Trade Technician College, Xinxiang 453000, China) Abstract: Chinese style pastry has excellent color, aroma and taste, exquisite workmanship, a wide variety, and different pastry tastes made everywhere, reflecting the profound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ese food. Western style pastry is unique in modeling and creativity. After baking, it can achieve a good visual effect through multiple artistic processing. Chinese and Western pastries have their ow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making. Therefor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cept and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astry, analyzes the innovative direc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astry making, and puts forward the innovative method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astry making, in order to provide suggestions and referenc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astry.Keywords: new situation; Chinese and Western pastry making; innovative research西式面点被人称为“西点”,起源于欧美西方国家,西式面点一度成为西方饮食的代表和象征,它的成分较复杂,主要包括乳品、糖、鸡蛋等,同时辅以调味品和鲜果,经高温烘焙装饰成型后成为一种色、香、味俱全的食品。
浅谈面点创新五要素

… 赵 美. 于高校和谐 校 园文化 建设 的 思考 【_ 关 『改革 与 开放 , I
2 0 ,0 )16 17 0 9 (7 :4 — 4 .
f 邹 进 . 】 尔 ‘ 斯 贝 尔斯 I . 京 : 联 书 店 出版社 ,9 1 2 】 德 卡 雅 M】 北 三 19 . 【 美】 得 ・ 鲁 克 管 理 实践 [ 海 : 海 译 文 出版社 ,9 9 3 彼 】 德 M】 上 上 19 .
深入研究 和不断 实践的基础上 ,总结 出面点创新 的五
个要素。
一
、
革 新 面 团
传 统 面团一般 分为 五种 : 水调 面 团 、 膨松 面 团 、 油 酥面【 米粉面 团及澄 面面团等 , 才 J、 如今 人们生 活水 平提
+ ”+ “+ ”+ “+ “+ “+ “+ 一+ 一+ 一+ + ”
一+ “+ * + ”+ ”+ 一—+ 一一—+ _一— .一—+ - 一 + 一 +_
-
” +
日活动 的定位 与主题 , 团 日活动主题 细分 为 四大类 : 将
四、 语 结
思想道德素质类 、 技学术与创 新类 、 科 文化 艺术与 身心 发展类 、 社会 实践 与志愿 服务类 , 过 比赛 、 展等方 通 参 式展示他们的作品 。 4搭建多层次服务平 台创新高校 团 日活动 。 . 结合 团 日1 作 进社 区以拓 宽活动 渠道及 扩 大社会 影 响力 , 二 搭
中, 的特色 品种是酒席 上的南瓜饼 , 我 用南瓜 和糯 米粉 和面 制皮 , 制皮 的选料 很重 要 , 选用 的是 日本南 瓜 , 我 南瓜 肉粉而香 。用料 : 细沙糖 10 , 0 克 澄面 10 , 5 克 花生油 10 , 5 克 糯米 粉30 , 0 克 南瓜5 0 , 0 克 猪板油5 克 。奶黄 馅 0
浅析面点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把相 对难掌握 的制品如 月牙饺等安排 在后面 。一方面 这类制 量 吸收有关知 识 , 经过重新组 合或加 以改造 , 形成 自己的操作 品 比较 好看 , 学生容 易上手 , 另一方 面在一 系列点心 的学 习过 方 案 , 并不 断的尝 试操 作 , 一方 面夯 实 了学生 的基本 功 , 另一 程中, 学生 容易找 出规律 。如 通过四喜饺 ( 四个孔 ) 的学 习 , 我 方面 也激发 了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提 高了学 习积极 性 。作 为教 们延 伸 出了眉毛饺 ( 一个孔 ) 、 金鱼饺 ( 两个 孔 ) 、 一 品饺 ( 三个 师应 引导学生 发表 自己的观点 , 大胆表 述 自己的思维 成果 , 善
好奇 、 感兴趣 的激情 中学 习。 比如在一年级 上学期 的教学 内容 的激励 方式 。
中, 我们 的技 能 目标 是学 习水调 面团制 品的制作 。 在制 定教学 3 . 3 在 技能训 练 中 , 培 养学生 的创新 意识 。在 技能教 学 的过
计划 的时候 , 我特地将 四喜饺 等花色饺安排 在开学 初学 习 , 而 程 中 , 引导 学生 大胆创 新 , 就是 在 已有知 识技 术 的基 础 上 , 大
如在 入学初 对本 教学班 学生 灌输 “ 三百六 十行 , 行 行 出状元 ”
中, 教 师应对 制 品的规 格标准 、 质量 要求 、 操 作要 领及 注意 事
这样 的理 念 , 让学生 消除社会 的偏见和 自卑的心理 , 并感 觉到 项进行 详细的讲解 和分析 , 让 学生尽快领悟 其 中的道 理 。 然 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式面点的创新摘要面点创新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颖的课题,随着面点师文化层次的提高,随着人们不断增长的营养饮食的需要,这一课题急待上升到又一新的高度。
本文从理论上阐述了面点的创新与开发思路。
相对于菜品的创新,面点的创新更困难也更紧迫。
菜品的原调料花样翻新,带来了“红案”的急速发展、大步流星,“白案”因其创新空间小、难度大,走得步履蹒跚。
面点创新的思路千头万绪,但从面点制作的规律来看,主要有拓展新型原料、开发面点制作工具与设备和研究功能性面点品种等方面。
拓展新型原料,创新新的面点品种制作面点的原料主要有:皮坯料、馅料、调辅料以及食品添加剂等,其具体品种成百上千、琳琅满目。
关键词:历史创新食疗面点功能性面点一、面点的历史中国的面点历史悠久,风味各异,品种繁多。
面点的历史可上溯到新石器石代,当时已有石磨,可加工面粉,做成粉状食品。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油炸及蒸制的面点,如蜜饵、酏食、糁食等。
此后,随着炊具和灶具的改进,中国面点的原料、制法、品种日益丰富。
出现许多大众化风味面食。
如北方的饺子、面条、拉面、煎饼、汤圆等;南方的烧麦、春卷、粽子、圆宵、油条等。
此外,各地依其物产及民俗风情,又演化出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风味面点是中国烹饪的主要组成部分,素以历史悠久、制作精致、品类丰富、风味多样著称于世。
春秋战国时,谷物品已有麦、稻、菽、黍、稷、粟、大麻子等,并已有五谷、九谷、百谷之称。
其中麦有大麦、小麦之分,黍、稷、稻也有许多品。
谷物加工技术已从杵臼、石磨盆、棒、碓等发展到石磨。
随着油料、调味的生产和青铜炊具的使用,当时出现了油炸、蒸制的面点。
类似炒盘的青铜炊具则可用以烤烙面点。
汉代随着石磨的广泛使用,发酵等面点制作技艺的提高,面点品种迅速增加,并在民间普及。
崔缇《四民月令》中记述的农家面食有燕饼、煮饼、水溲饼、酒溲饼等。
汉末刘熙《释名·释饮食》中详细记述了“饼,并也。
溲面使合并也。
胡饼作之大漫汗也,亦以胡麻着上也。
”“蒸饼、汤饼、髓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之也”。
其中胡饼为炉烤的芝麻烧饼,蒸饼类似馒头,汤饼为水煮的揪面片,髓饼为动物骨髓、油脂和面制作的炉饼。
在《西京杂记》中记述了民间节日吃时令面点的习俗,如九月九,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蓬饵即蓬糕,从而开了重阳节食糕的先河。
魏晋南北朝时,面粉、米粉的加工已用重箩筛出极细的面粉,发酵方法日益成形与普及,并出现了蒸笼等炊事用具和面点成形器具。
《饼赋》中提到了许多面点品。
如安乾、豚耳、狗舌、剑带、案成、髓烛、馒头、薄壮、起溲、汤饼、牢丸等等。
隋唐五代,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不少胡食、面食西来,部分中国面点东传,面点制作进入全盛时期。
如馄饨,有了花形、馅料各异的二十四气馄饨;毕罗的馅料变化有蟹黄毕罗、天花毕罗等;形状有阔片、细长片、方叶形、厚片等。
唐代长安出现了面点铺,专卖胡饼、蒸饼、毕罗等等。
长安、金陵一些士大夫家中精于饮食,创制出不少面点名品,有加热成熟后颜色鲜艳不损的樱桃毕罗、汤清可注砚的馄饨、可映字的薄饼和能打结的柔韧面条等。
宋元时期已出现酵子发面的技艺,油酥面团的制作也趋成熟,并创造了用绿豆粉皮、鸡蛋煎饼包馅制兜子、金银卷煎饼的特殊技艺。
《梦梁录》记载的包子就有细馅大包子、水晶包子、笋肉包子、虾鱼包子、江鱼包子、蟹肉包子、鹅鸭包子、七宝包子等等。
此时面点制作技艺日趋完善,除包子外,面条的制作方法也有多,有先杆后切成条的,有拉拽成宽长条的,有用汤匙拨面人沸水锅中呈鱼形状的,还有用特制有漏孔的木床压成细条入锅的河漏;此外还有用模加压成形再经油炸的油酥面点,先捏成形再用剪刀在外层剪出花样的馒头;糕团已能制出寿桃、寿龟、骆驼蹄、梅花饼等多种象形成品。
北宋汴京、南宋临安、元大都等地的面点业十分繁荣,都有专业面点铺,《东京梦华录》中载有专卖包子的、馒头的、肉饼的、胡饼的名铺大店不下十家。
其中郑家油饼店有二十余炉,而武成王庙前梅州张家、皇建院前郑家最盛,每家有五十余炉。
其市肆之繁荣、面点受民分之喜爱和营业之兴旺不难想象。
明清时期,中国面点中的重要品种大体均已出,各风味流派基本形成。
面点原料制作更超精细,山东在磨面过筛过程中,粘附在筛框上,基本属纯淀粉性质的飞面和江南将糯米水磨后入袋吊干晾晒而成的澄粉等,已经常使用。
清代抻面已能分别拉出三角形、中空和细如棉线的,品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
北京的豌豆黄、驴打滚、萨其玛、芙蓉糕、龙须面、小窝头等,山西的刀削面、抻面,山东的煎饼、饺子、油饼等,苏州的糕团,扬州的包子、浇头面,广州的粉点等,都已名声远扬。
二、面点的地位和作用面点在饮食业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它是饮食业的组成部分。
从饮食业的生产来看,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菜品烹调,行业称为‘‘红案’’;一是面点制作,行业称为‘‘面案’’;构成了饮食业的全部生产经营业务。
而且这两个部分,又是密切关联、互相配合不可分割的。
例如,肉末烧饼和炒肉末和烙烧饼,烤鸭的鸭肉与荷叶饼等,都是分不开的,否则就形成不了这些品种的特色。
特别是正餐的主、副食结合和筵席上的点心,都体现了两个部分的联系。
所以说,面点制作业是饮食业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但是面点制作还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可以离开菜品烹调而单独经营,如专门经营面点的面食馆、糕团店、包子和饺子店,经营小食品的早点、夜宵、点心铺等。
三、拓展新型原料创新新的面点品种制作面点的原料主要有:皮坯料、馅料、调辅料以及食品添加剂等,其具体品种成百上千、琳琅满目。
在充分运用传统原料的基础上,注意选用西式新型原料,如:咖啡、蛋片、干酪、炼乳、奶油、糖浆以及各种润色剂、加香剂、膨松剂、乳化剂、增稠剂和强化剂,以提高面团和馅料的质量,赋予创新面点品种以特殊的风味特征。
(一)面团的发展是面点品种创新的基础中国面点品种花样繁多,根据《淮扬风味面点五百种》一书记载,仅以扬州为中心的淮扬面点,花样品种就达500多种;《神州传统小吃》一书收集到中华传统风味小吃品种600余种。
这些传统面点品种的制作离不开经典的四大面团:水调面团、发酵面团、米粉面团和油酥面团。
不管是有馅品种,还是无馅品种,面团是形成具体面点品种的基础。
因此,从面团着手,适当改换新型原料,创新新的面点品种,不失为一个绝好的途经。
例如:作为2004中国(杭州)美食节的重头戏——长三角面点大赛中,创新已成为大赛的主旋律,其中在面团的用料上,有了很大的创新和拓展,改变了昔日面点只用米或面做原料的状况,有许多选手用上玉米、红薯、南瓜等原料。
比如说,扬州选手徐惠制作的“荞麦蜜枣”,该甜点在原料上用了杂粮荞麦;长兴紫金饭店的何传伟用小米绿豆做成了“小米绿豆团”;上海百乐门的一位选手用芋艿泥做皮,制作了“芋艿饺”等等,都顺应了大赛创新的主题,也反映了中国面点创新发展的潮流。
除此之外,在某一种面团中掺入其他新型原料,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面点品种,这也是一种创新。
例如:在发酵面团中,适当添加一定比例的牛奶、奶油、黄油,会使发酵面点在喧软膨松之中,更显得乳香滋润,不但口感变得更好了,而且也更富于营养。
再如:在调制水调面团时,可以采用牛奶、鸡汤等代替水来和面,或掺入鸡蛋、干酪粉等原料制作,也使面团增加特色。
调制油酥面团除了使用传统的猪油之外,也可以用黄油调制,来形成中国创新面点品种。
(二)馅心的变化是面点品种创新的关键中国面点中大部分品种属于有馅品种,因此馅心的变化,必然导致具体面点品种的部分创新。
我国面点用料十分广泛,禽肉、畜肉等肉品,鲜鱼、虾、蟹、贝、参等水产品,以及杂粮、蔬菜、水果、干果、蜜饯、鲜花等都能用于制馅。
除此之外,咖啡、蛋片、干酪、炼乳、奶油、糖浆、果酱、巧克力等西式新型原料,也可用于馅心,创新不同的面点品种。
如:元祖食品推出的巧克力月饼、咖啡月饼、冰淇淋月饼等已经引领了国内面点馅心品种创新的潮流。
而扬州的食品企业也正在如火如荼地研究以仙人掌、芦荟等为馅心的包子,意在创新扬州包子,满足消费者新的需求。
“食无定味,适口者珍”。
除了用料变化之外,馅心的口味也有了很大的创新。
传统的中国面点馅心口味主要分为成味馅和甜味馅,咸味馅口味是鲜嫩爽口、咸淡合适,甜味馅是甜香适宜。
在面点师的创新下,采用了新的调味料,面点馅心的口味有了很大变化,目前主要有鱼香味、酱香味、酸甜味、咖喱味、椒盐味等等。
例如:在2004年长三角面点大赛中,杭州新世纪大酒店选手范音的参赛面点是川味麻饼,馅心用上了鱼香肉丝,外香内鲜,余味十足;宁波凯利酒店选手周丁丰的参赛作品之一是“龙井荔”,外观像红色的荔枝,馅心却用少见的火龙果,再加上其他调料,口味酸甜,耐人寻味;而江苏一选手的作品“莲藕酥”采用了咖喱牛肉馅,则给人们带来了风靡东南亚的味觉享受。
(三)面点色、香、味、型、质等风味特征的创新是吸引消费者的保证色、香、味、型、质等风味特征历来是鉴定具体面点品种制作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而面点品种的创新,也主要是在色、香、味、型、质等风味特征上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方面的需要。
在“色”方面,具体操作时应坚持用色以淡为贵外,也应熟练运用缀色和配色原理,尽量少用天然色素,不用人工色素。
例如:松糕底层以本色粉为主,糕面薄施一层卧色粉,成熟后既达到了色彩美的效果,又避免了用色过重的弊端。
“香”的体现,主要表现了馅心采用新鲜质好的原理,并且巧妙运用挥发增香、吸附带香、扩散入香、酯化生香、中和除腥、添加香料等手段烹调入味成馅,以及采用煎、炸、烤等熟制方法生成香气。
例如:广西桂林的“煎包”,包子蒸熟后用油略煎,馅嫩皮香;扬州的“油炸刀切馒头”,炸后蘸着炼乳食用,平添一股香气。
“味”的创新主要在于原料及味型的变化(见“馅心的变化是面点品种创新的源泉”)。
“型”的变化种类繁多,不同的品种具有不同的造型,即使同一品种,不同地区、不同风味流派也会千变万化,造型逼真。
具体的“型”主要有:几何形态、象形形态(它可分为仿植物形和仿动物形)等等。
“型”的创新要求简洁自然、形象生动,可通过运用省略法、夸张法、变形法、添加法、几何法等手法,既创造出形象生动的面点,制作又简洁迅速。
例如:裱花蛋糕中用于装饰的月季往往省略到几瓣,但仍不失月季花的特征;“金鱼饺”着重对金鱼眼和鱼尾进行夸张则更加形象;“蝴蝶卷”则把蝴蝶身上复杂的图案处理成对称几何形等,既形象生动又简便易行。
“质”的创新主要在保持传统面点“质”的稳定性的同时,善于吸收其他食品的特殊的“质”。
例如:2005年春天,山东章丘市的谢元瀛将“包子烧着吃”,创制成功了“火烧包”,一改传统汽蒸包子2000多年的历史。
面皮由小麦高筋粉加入特别的改良稳定剂,馅料与中药配并加入特别的香料,入炉烧制8~10分钟即可成熟。
成品色泽金黄,上面的芝麻像太空闪烁的繁星,包子吃口外酥里嫩,具有炸鸡柳的酥、羊肉串的香、包子的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