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中语文第11课师说课时作业1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20200530111
2020年高中语文第11课师说课时作业3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20200530116

师说1.选出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A.古之学者..,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必有师 B.今之众人C.吾从而....师之 D.闻道有先后2.选出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组(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六艺经传皆通习.之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道.之不复,可知矣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择师而.教之/ 而.耻学于师C.其皆出于此乎./ 生乎.吾前D.不拘于.时/ 学于.余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C.或师焉,或不焉 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6.默写:(1)韩愈的《师说》中,与“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解决疑惑”观点相背的两句是:“____ 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表达自己写作目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可见他对年轻好学者的扶掖之心。
(3)在韩愈的心目中,老师的职能应该是如《师说》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荀子《劝学》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相同,表达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的观点。
(5)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有贤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年语文必修3课时作业:第11课师说 解析版

第三单元第11课一、基础知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闻:懂得C.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D.不耻相师.师:老师【答案】D【解析】师:动词,学习。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C.术业有专攻..D.小学..而大遗【答案】C【解析】A.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B.古义:一般人。
今义:很多的人。
C.古今同义,专门研究。
D.古义:在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3.下列各项中,两个句子句式不相同的是()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D.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答案】C【解析】A.均为宾语前置句。
B.均为介词短语后置句。
C.前者为介词短语后置句,后者为宾语前置句。
D.均为省略句,都省略了“于”。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吾从而师.之A.吾师.道也B.孔子师.郯子C.不耻.相师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答案】B【解析】A.名词作动词。
B.和例句均为名词的意动用法。
C.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D.形容词作名词。
二、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也,道相似也。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三 3.11《师说》 课时同步练习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从下列各题的加黑词中,分别找出两个意义相同的词。
1.A.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答:〔〕与〔〕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C.从华容道步走D.道中迷雾冰滑2.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答:〔〕与〔〕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D.此世所以不传也3.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答:〔〕与〔〕B.圣益圣,愚益愚C.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D.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二、文言中,名词和形容词在句子里活用作动词,除使动用法外,还有一种常见用法。
如“吾从而师之”的“师”,就有“以……为师”的意思。
这叫做“意动用法”。
说说下边句子里加黑的词用作什么词类,作何解释。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3.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4.登泰山而小天下5.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6.粪土当年万户侯三、给下列黑体字注音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⑵其可怪也欤()⑶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⑷李氏子蟠()⑸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⑹作《师说》以贻之()四、解释下列句中黑色词的意义⑴孰能无惑()⑵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⑶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⑷是故无贵无贱()()⑸犹且从师而问焉()⑹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⑺士大夫之族()()⑻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⑼圣人无常师()⑽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⑾余嘉其能行古道()⑿作《师说》以贻之()⒀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五、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⑵或师焉,或不焉()六、解释下列黑色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彼童子之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师道也()┣吾从而师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七、把下面文言句译成现代汉语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不遗,吾未见其明也。
2020年高中语文第11课师说课时作业3(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师说1.选出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A.古之学者..,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必有师 B.今之众人C.吾从而....师之 D.闻道有先后2.选出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组(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六艺经传皆通习.之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道.之不复,可知矣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择师而.教之/ 而.耻学于师C.其皆出于此乎./ 生乎.吾前D.不拘于.时/ 学于.余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C.或师焉,或不焉 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6.默写:(1)韩愈的《师说》中,与“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解决疑惑”观点相背的两句是:“____ 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表达自己写作目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可见他对年轻好学者的扶掖之心。
(3)在韩愈的心目中,老师的职能应该是如《师说》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荀子《劝学》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相同,表达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的观点。
(5)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有贤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1课师说课时优案1(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11课 师说课时优案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古之学者(□01古义是求学的人)必有师。
师者,所以..(□02用来……的)传道受(□03通“授”,传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04古义是两个词,动词“从”和连词“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05以……为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06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是故无(□07无论/不分)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08名词作动词,从师求学)道之不传也(□09表句中停顿,助词,不译)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10超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11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12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13以……为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14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答疑惑),或师焉,或不(□15通“否”,指不从师学习)焉,小学(□16古义是在小的方面学习)而大(□17形容词作名词,大的方面)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18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耻辱,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19不屑与之同列,羞与为伍,意思是看不起),今其智乃(□20竟然)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21固定的老师)。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1课师说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11课师说[限时45分钟]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或师焉,或不焉C.君子生非异也D.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解析A项“受”通“授”;B项“不”通“否”;C项“生”通“性”。
答案 D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或.师焉,或.不焉或:或者B.句读.之不知读:句中停顿C.官盛则近谀.谀:阿谀、奉承D.术业有专攻.攻:学习、研究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
或:有的人。
答案 A3.对下列各句中“师”的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吾从而师之②吾师道也③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④则耻师焉⑤或师焉,或不焉⑥不耻相师A.①②⑤/③④/⑥B.①/②⑥/③④⑤C.①④⑤/②/③/⑥ D.①/②/③④⑤/⑥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
①为意动用法,以……为师。
②⑥为动词,学习。
③④⑤为动词,从师。
答案 B4.下列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不拘于时B.师不必贤于弟子C.何陋之有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
C项与题干中的句子均为宾语前置句。
A.被动句。
B.状语后置句。
D.定语后置句。
答案 C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属于意动用法的一项是A.则群聚而笑.之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渔人甚异.之D.吾从而师.之解析本题考查词类活用。
“笑”没有活用,动词,是“讥笑”之意。
答案 A二、探究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6~9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1师说习题含解析3

师说一、课内精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1。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求学的人.B。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一般人.C.吾从而..师之从而:跟随(他).D.君子不齿..不齿:不值得谈论。
项,“不齿”,不屑与之同列,羞与为伍。
2。
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句读,古人指文辞的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B。
童子,与科举考试中的“童生”意思相同,都指未成年(古代一般是14岁以下)的读书人.C。
小学,文中指的是小处学习,今天指的是接受最初阶段教育的学校。
2020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1课师说课时优案1(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11课 师说课时优案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古之学者(□01古义是求学的人)必有师。
师者,所以..(□02用来……的)传道受(□03通“授”,传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04古义是两个词,动词“从”和连词“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05以……为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06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是故无(□07无论/不分)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08名词作动词,从师求学)道之不传也(□09表句中停顿,助词,不译)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10超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11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12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13以……为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14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答疑惑),或师焉,或不(□15通“否”,指不从师学习)焉,小学(□16古义是在小的方面学习)而大(□17形容词作名词,大的方面)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18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耻辱,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19不屑与之同列,羞与为伍,意思是看不起),今其智乃(□20竟然)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21固定的老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
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李蟠.番.薯蕃.滋幡.然悔悟
B.阿谀.膏腴.须臾.遍插茱萸.
C.拘.泥焗.油锔.锅鞠.躬尽瘁
D.贻.误饴.糖怡.悦春风骀.荡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巫医乐师百工
..之人百工:各种工匠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圣明。
C.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经传:经书以及解释经书的著作
D.余嘉其能行古道
..古道:指古人流传下来的各种优良传统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故无.贵无贱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今之众人
..矣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泯然众人
C.士大夫之族.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D.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臣与将军戮力攻.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学习
B.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谀:奉承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流传
D.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
5.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古之学者必有师
6.下列句中的“师”字按用法和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惑而不从师②吾从而师之③吾师道也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⑤而耻学于师⑥则耻师焉⑦不耻相师⑧或师焉,或不焉
A.①⑤/②/③④⑥⑦⑧
B.①⑤/②/③⑦/④⑥⑧
C.①⑥⑧/②/③④/⑤/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重要性,阐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抨击了轻视师道的不良风气。
B.韩愈主张以道为择师的唯一标准和能者为师的观点,针砭了当时竞以门第相尚,不重真才实学的弊病。
C.作者引用名言“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以弘扬师道为己任,既给人以师道不可违之感,又抨击了耻师之风。
D.《师说》的语言简练生动,作者仅仅用了六个字——传其道解其惑,就把老师的职能作用准确地概括了出来。
8. 在《师说》中,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什么?请指出正确的一项(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9.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唐代古文运动是由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废除六朝以来浮华的骈俪文,主张“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一次文体改革运动。
B.“唐宋八大家”是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八位散文家。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传”指的是人物传记,像《史记》《汉书》中的大部分作品。
D.《师说》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典著作。
10. 在古代诗文题目中,往往含有文体标志词,下面各项中,加点的词不全表示文体的一项是( )
A.《师说.》《马说.》《捕蛇者说.》
B.《左传.》《张衡传.》《屈原列传
..》
C.《琵琶行.》《短歌行.》《梦游天姥吟.留别》
D.《过秦论.》《岳阳楼记.》《七律.》
二、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
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圣益圣,愚益.愚益.习其声
B.彼童子
..业
..之师邑有成名者,操童子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虽不及师.旷之聪
D.圣人无常.师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2.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D.大王来何操
13.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古时候的圣人,虽然远远超出一般人,但还跟从老师请教;而现在的一般人,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
B.作者认为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不在于他们先天的条件,而在于后天的学习与努力。
C.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儿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文句的,不是作者所指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被士大夫之族轻视,但那些士大夫们的明智程度赶不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在作者看来很奇怪。
三、语言运用
14.某著名中学为纪念建校一百周年,出版了一本名为《继往开来》的专刊,请你用生动鲜明的语言为这本专刊写一段简短的刊首语。
必须从比喻、对偶、排比、反复、借代中选用两种表现手法,不超过80字。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横线处的续写。
要求:内容准确,连贯得体,除“引用”外,至少还要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字。
小潘同学没有养成课后复习的习惯,父母教育他时,他还出言顶撞。
教育家孔子见到这一幕,对小潘说:“小潘同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期待你的进步。
”
【参考答案】
1. B【解析】A.蟠pán,蕃fán,余读fān;B.全读yú;C.焗jú,余读jū;D.骀dài,余读yí。
2. D【解析】D项应指“古人从师的风尚”。
3.B【解析】A.前“无论”,后“不用”;B.均为“一般人”;C.前“类”,后“家族”;D.前“研究”,后“攻打”。
4.C【解析】传:为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5.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词。
A项,所以:古,用来……的;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C项,小学:古,小的方面要学习;今,对儿童少年进行初等教育的学校。
D项,学者:古,泛指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6.B【解析】①⑤是名词,老师;②是意动用法;③⑦是动词,学习;④⑥⑧解释为“从师”。
7.D【解析】应该是“传道授业解惑”。
8.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信息的能力。
9.C【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C项,“传”指的是人物传记,说法错误。
“传”是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10. B【解析】B项的《左传》中的“传”是为经书作注的文字,不属文体标志词。
11.C【解析】A.更|渐渐;B.孩子|明清时参加秀才考试的人;C.均为乐师;D.固定的|一般的。
12.B【解析】例句为宾语前置句,A、C、D三项与之同,B项为定语后置。
13.B【解析】B项中“不在于他们先天的条件,而在于后天的学习与努力”错,文中未提及先天条件。
14.示例:百年名校,虽历经风雨而能与时俱进,桃丰李盛,栋直梁坚,荣誉满载,可喜可贺!忆往昔峥嵘,令人缅怀和欣慰;望前程灿烂,促人励志和扬鞭。
15.“不知礼,无以立也”,更何况面对的是生养你的父母?学习也常常由于“温故而知新”,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新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