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第三章B-cell_
医学免疫学-B淋巴细胞

3. 体细胞高频突变(Ag刺激下)
成熟B细胞 (基因已重排形成功能基因) 抗原、Th、CK
活化、增殖、分化 (生发中心) 亲和力↑(成熟) V区发生高频率的突变 改变特异性→新克隆产生→多样性↑ die
各种亲和力BCR的B细胞(升高和降低) 选择
高亲和力BCR的B细胞
B LYMPHOCYTE
• 组合造成的多样性:如 BCR 的多样性
轻链
VH DH JH Cμ 编码完整μ/δ链 VL JH Cμ
编码完整轻链
sIgM/sIgD
B LYMPHOCYTE
B细胞发育过程中的阴性选择
前B细胞在发育为未成熟的B细胞后,只表达mIgM,与骨髓自 身抗原结合后,发育停滞。此时通过受体编辑改变受体特性,形 成对自身抗原无反应性的细胞克隆继续发育成熟。若受体编辑不 成功,则被克隆清除,形成自身耐受。
BCR分子的结构
B LYMPHOCYTE
B LYMPHOCYTE
酸 相 50 残 应 40 基位 的 置 30 变上 异 氨 20 率基
10
0
抗体分子的多样性
CDR3
CDR1
CDR2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170 180 190 200 210 Igl 链 的 氨 基 酸 序 列
• 连接造成的多样性:在V、J或V、D、J片段的连接处可有一定的变化
范围,若丢失或插入几个氨基酸,即增加了其V区的多样性
• 体细胞高频突变引起的多样性:在已成熟的 B细胞发育过程中,V区
基因发生突变,即增加了其基因库的容量
V D J VDJ IgH 、 、l链的组合 不准确的连接 核苷酸插入 可能出现的组合 Ig基因重排及高频突变
bcr复合物名词解释免疫学

bcr复合物名词解释免疫学
BCR复合物是指B细胞受体复合物(B cell receptor complex)或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B cell antigen receptor complex),
在免疫学中是一种存在于B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复合物。
它由两个主
要组成部分组成:膜上免疫球蛋白(membrane-bound immunoglobulin)和共受体(co-receptor)。
膜上免疫球蛋白是由B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基因重组产生的一种
抗体分子,也称为B细胞抗原受体。
它能够识别和结合外来抗原,
并在这个过程中引发细胞信号传导的级联反应。
共受体主要包括Igα和Igβ两个亚基。
它们与膜上免疫球蛋
白形成一个稳定的复合物,具有装配和传导信号分子的功能。
共受
体的主要作用是将外来抗原识别的信号传递给B细胞,通过信号转
导途径激活细胞内的信号级联,最终导致B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抗
体产生。
BCR复合物在免疫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它能够识别广泛的抗原,包括细菌、病毒、过敏原等。
通过与抗原结合,BCR复合物能
够引发B细胞的激活和功能发挥,从而参与抗体的产生和免疫应答的调节。
免疫第三章 免疫器官

第二节
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指所有参加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 其前身。主要包括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及 其他抗原呈递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和红细胞等。
在机体免疫应答中起主要作用的细胞是淋巴样细胞,包
括T细胞、B细胞、无标志细胞(N细胞)、K细胞以及免疫应 答过程中的过渡型细胞和终末的效应细胞。
所以Thy-l抗原是鉴定小鼠T细胞的标志。
2)人T细胞的表面抗原
HLA抗原:是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通常静息 状态的外周T细胞只表达HLA I类抗原,某些活化T细胞 可同时表达HLAⅠ类和Ⅱ类抗原,HLA抗原对T细胞激 活和产生免疫效应具有重要作用。
3. 白细胞分化抗原
白细胞分化抗原:简称分化抗原,即CD抗原(cluster of
或称二级免疫器官 (secondary immune organs)
一、中枢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发生在胚胎早期,起源于内外胚层 连接处,为诱导淋巴干细胞成为免疫活性细胞,并将其 输送给外周免疫器官的场所。中枢免疫器官本身及其中 淋巴细胞的发育增殖不需要抗原刺激。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和禽类特有的腔上 囊,它们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对外
主要参与细胞免疫。
1. T细胞的表面标志
T、B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大小、形态酷似,彼此无法区别
,但其膜表面具有可供鉴别的特殊结构,称为表面标志。表 面标志包括表面抗原和表面受体: 表面抗原:是指细胞表面能用特异性抗体检测的表面物质。 表面受体:是指细胞表面能与相应配基结合的结构。
(1) T细胞表面抗原
称腔上囊。
功能:来自骨髓的始祖B细 胞在法氏囊内分化、成熟为具有 免疫活性的B细胞。 新生期切除法氏囊,体液免 疫功能缺陷,但细胞免疫功能正 常。
免疫学第三章淋巴器官

髓索——B细胞分布区
髓窦——位于髓索之间,充满淋巴液,
窦内有很多吞噬细胞,可清除流经淋巴窦的细菌和其
他异物
23
淋
巴输入淋巴管
结
HEVBiblioteka 结 深皮质区构输入淋巴管
初级淋巴滤泡
浅皮质区
髓索 髓窦
动脉 静脉
输出淋巴管 次级淋巴滤泡 被膜
24
2 淋巴结的功能
第一章
(1) 滤过清除异物
(2)成熟T、B细胞 定居场所:
15
1 骨髓的结构 第三章
• 位于骨髓腔内 红骨髓:具有活跃的造血功能,由造血 组织和血窦构成。 黄骨髓
16
2 骨髓的功能
第三章
(1)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骨有分髓化造多为血能不干干细同细胞血胞细(胞he的m能at力op,髓o所i样e以t干ic细又s胞称te之m为ce多ll能,H淋造S巴C血干)干细具胞 细胞。
4
一 胸腺(thymus)
第三章
胸腺为T细胞分化提供微环境,影 响胸腺内T细胞的分化、增殖和选 择性发育。
5
1、胸腺的发生: 第三章
• 胸腺是胚胎发生最早的淋巴组织。
无脊椎动物没有胸腺 脊椎动物园口类形成原始的胸腺 两栖类均有发育良好的胸腺 爬行类胸腺由鳃囊背部突起衍生而成
6
第三章
鸡的胸腺分为七对伸向颈前方,而鸭,鹅有五对胸腺 马驹,牛犊或仔猪的胸腺可延伸到颈部直至甲状腺
13
淋巴样祖细胞 经血
第三章
法氏囊 囊激素诱导
囊依赖性淋巴细胞 (简称B细胞 )
淋巴和血液循环 非胸腺依赖区(外周淋巴器官)
参与体液免疫
14
三、骨髓(Bone marro第w)三章
免疫学 T and B cells

Receptor recognizes self antigen
B
Apoptosis or anergy
V
V
V
J
C
B
Edited receptor now recognizes a different antigen and can be rechecked for specificity
B淋巴细胞亚群
B细胞的分化发育
B细胞在骨髓(中枢免疫器官)中发育成熟
Transfer fetal liver cells
Normal bone marrow
Mature B cells
Defective bone marrow
No Mature B cells
骨髓基质细胞膜表面的粘附分子如VLA-4和VCAM-1,以及分泌的细胞
免疫细胞 Cells of the Immune System
外周血中各种免疫细胞的比例
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 占白细胞总数比(%) 60~70 细胞总数(x109/L) 2.4~7.4
嗜碱粒细胞
嗜酸粒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树突细胞
0.1~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3 6~10 25~35 0.1~1
0.01~0.06
• 受体和配体均存在膜型和可溶性两种形式,均参与了共
刺激信号的介导和调节 • 共刺激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其网络调节
T细胞活化的三信号
第一信号:
• TCR识别抗原,经CD3分子传递信号至细胞内 • 保证T细胞被抗原活化后产生的适应性免疫应答具有 严格的抗原特异性
第二信号:
• T细胞与抗原提呈细胞或靶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 相互作用 • 扩大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免疫效应,使已活化的T细胞 发生克隆扩增,并分化为效应T细胞
医学免疫学_名词解释整理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能力,在正常情况下,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及淋巴循环网络组成,是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和行使免疫功能的重要系统。
*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fense):是指机体防御及清除病原体的功能。
免疫功能过高-超敏反应;过低-免疫缺陷症。
*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监视并清除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的功能。
免疫监视功能的异常可导致肿瘤的发生或持续性的病毒感染。
*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是指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或其他成分,通过免疫网络调节免疫应答平衡的功能。
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机体的免疫细胞对抗原物质进行识别,继而活化、增值、分化,产生效应的过程,是多细胞系及多种免疫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二章抗原抗原(antigen,Ag):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即能与T细胞的TCR及B细胞的BCR结合,促使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者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是指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抗原性(免疫反应性,antigenicity):是指抗原能与其所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抗原特异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及其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性,即某一特定抗原只能刺激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且仅能与该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抗原决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能被抗体、BCR或TCR识别的,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物质。
医学免疫学-第三章 抗原

第一节 抗原的性质与分子结构基础
一. 抗原的基本特性:
免疫原性
(Immuogenicity):抗原 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诱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的能力。
免疫反应性
(immunoreactivity):抗 原与其诱生的抗体或致敏 感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 能力。
T immunoreactivity
抗原的特异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及其与
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性,即某一种特定抗原只 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且仅能与 该抗体或对该抗原应答的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
特异性是免疫应答最重要的特点。 T,下,有针对性地清除病原体/异物
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
B细胞 A
无应答
B细胞
T细胞 B
浆细胞
2.胸腺非依赖性Ag(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 TI-Ag):此类Ag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 不需要T细胞辅助,又称T细胞非依赖抗原。
TI-Ag
B细胞
浆细胞
TI-Ag可分为TI-1和TI-2抗原。
内源性抗原(endogenous antigen):在抗原提呈细胞内 合成的抗原
如:病毒抗原,肿瘤抗原 抗原肽-MHCI类分子 主要 被CD8+ T细胞识别
外源性抗原(exogenous antigen)
来自抗原提呈细胞外的抗原,如APC通过各种方式吞噬 的各种病原体 抗原肽-MHCII 由CD4+ T识别
2.化学性质:天然的抗原多是大分子的有机物。
蛋白质是良好免疫原。
糖蛋白、脂蛋白和多糖类、脂多糖都有免疫原性,但脂类 和哺乳动物的细胞核成分如DNA、组蛋白是难以诱导免 疫应答。
医学免疫学免疫器官与组织

微环境构成
胸腺基质细胞 细胞外基质成分
(1)胸腺上皮细胞:影响胸腺细胞分化 的两种方式:①细胞—细胞间相互接触;② 分泌细胞因子。
(2)树突状细胞:较集中存在于皮质髓质交界处,表达高水平的MHC-Ⅱ类分子。
(3)巨噬细胞:散在表达低水平的 MHC-Ⅱ类分子。
(4)细胞外基质
1)细胞外基质的组成:见上述。 2)细胞外基质的功能:①维持胸腺 内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②促进细胞—细 胞间的相互接触;③胸腺细胞移行成熟。
免疫器官和淋巴组织由胸腺、骨髓(人和 哺乳动物,而禽类则是法式囊)、淋巴结、脾 脏、粘膜伴随淋巴组织所组成。
免疫器官可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 器官及组织。
第一节 中枢免疫器官 一、骨髓
骨髓(bone marrow)在出生前后,主要承 担造血功能,是各类免疫细胞以及T细胞的前体 细胞的发生场所。
发育部位 被膜下区
表面标志 CD4- CD8-
皮质区
CD4+ CD8+
皮质、髓质 CD4+或CD8+ 交界处
髓质区
细胞类型 “双阴性” “双阳性” “单阳性” 成熟T细胞
T细胞在胸腺内发育示意图
第二节 外周免疫器官与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与组织是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 所;是免疫应答的发生的部位。
组织进入的抗原 血液进入的抗原
(3)B细胞免疫球蛋白以外其它膜分子的表 达:CD45R、CD19、CD43、c-kit、IL-7受体、 CD25等。
B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其膜Ig的表达情况
不同发育阶段B细胞的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及各种特征性分子的表达
特征
基因重排
H链 L链
表面分子
Ig CD19 CD45R Igα Igβ CD43 CD25 c-Kit IL-7R BP-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成熟DC摄取抗原物质的两种方式:
A.通过表面受体识别和吞噬抗原 --- DEC205受体和甘露糖受体等。 B.通过巨胞饮作用(macropinocytosis) 非特异摄取抗原 --- 郎格罕氏细胞吞噬病原体(经皮 肤感染) 局部淋巴结 递呈给T细胞 识别。 另外,能递呈可诱发变态反应的蛋白质性抗原、移 植抗原、自身抗原。
2.5.3、CD19
分布于除浆细胞外的B细胞谱系发育的各个阶 段,是B细胞的重要标记。CD19是 CD19/CD21/CD81信号复合物中的一个成分, 可与多种激酶结合,促进B细胞激活。
2.5.4、CD21,又称CR2和EB病毒受体
结构:胞外区有CCP结构域,胞内区具有多
个PKC/PTK磷酸化部位。 分布:表达于成熟的B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 以及咽部和宫颈上皮细胞,是B细胞的重要标 记。 功能:CD21与C3d结合,增强B细胞对抗原 的应答和诱导免疫记忆。与EBV结合,导致B 细胞转化和增殖。
2. 并指状树突细胞(interdigitating DC, IDC)存在于淋巴组织的胸腺依赖区 IDC表达高水平的MHCⅡ类抗原和共 刺激分子B7,具有激活T细胞的能力。 3 滤泡树突细胞(follicular DC, FDC) 存在于淋巴滤泡 淋巴滤泡内的FDC通过Fc受体和补体受体捕 获被致敏的抗原,并将其递呈给B细胞。
2.嗜酸性粒细胞 (Eosinophil)
Fc受体,诱导Ⅰ型超敏反应 抗寄生虫感染的主要细胞。 光镜下观察Giemsa染色的血涂片,嗜酸性 粒细胞胞核为双叶状,胞浆中含有大量深 红色细胞颗粒。透射电镜下其胞浆颗粒呈 结晶状。
表面有IgE
3.嗜碱性粒细胞
具有IgE的Fc受体,参与Ⅰ型超敏
(三)杀伤性淋巴细胞(K-C) 来源:骨髓淋巴干细胞直接分化而来。 表面标记:IgG的FcR 功能: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antibody dependent cell mediated
cytotox-icity, ADCC)
杀伤对象:寄生虫、真菌、病毒感染的细
胞、癌细胞及移植的组织细胞等。
(2)B细胞重要标志,表达于前B细胞到成熟B细胞各 发育阶段。
2.5.2、CD79α/CD79β
又称Igα/Igβ,与BCR组成Igα/Igβ
-BCR复合 物,胞外区为IgSF,其胞浆区有ITAM。 分布:表达于除浆细胞外B细胞发育的各个阶 段,是B细胞特征性标记。 功能:可结合B细胞内信号分子中SH2结构域, 从而介导由BCR途径的信号转导。
(六)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
树突状细胞:因其成熟时,细胞伸出树
枝状突起而得名,是一类专职的抗原提 呈细胞,抗原提呈作用最强。
来源:不同干细胞分化而来的。
命名:有不同的名称如滤泡树突状细胞,
并指状树突细胞,朗罕氏细胞。
1. 郎格汉斯细胞 (Langerhan’s cells) 存在皮肤组织细胞表面,表达MHCⅡ 类抗原、FcR、C3bR。 上皮组织中的LC捕捉外来抗原后即进 入引流淋巴结的T细胞区,成为IDC。
2.5.5、CD80/CD86,即B7-1/B7-2
结构:胞外区为IgSF,CD80胞内区短,有钙调蛋 白依赖的磷酸化部位;CD86胞内区有3个PCK磷酸 化部位。 分布:静止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CD80表达低、 CD86表达高,活化T、B和单核细胞表达均高。 功能:CD80/86与CD28结合为T细胞的活化提供重 要的协同刺激信号(co-stimulating signal)。 CD80/86与CTLA-4结合亲和力高于B28,抑制T细 胞活化。
表达smIgM、 smIgD、IgGFc-R、 C3bR、丝裂原受体 及CD19、20、21等
无免 疫应 答功 能
smIgM同自身抗原结合可 产生抑制信号,导致自身 反应性B细胞处于无功能 抑制状态,产生自身耐受
具有接受抗原的刺激并发 生增殖分化的能力,是抗 体产生的源泉细胞;其中 部分可成为记忆性B细胞
2.2、B细胞在骨髓中的分化和发育
始祖B细胞
来于骨髓淋 巴样干细胞, 无smIg表达, CD19+
前B细胞
无smIg表达,但 胞浆中出现链, 同时有MHC-II表 达,CD19+、20+
不成熟B细胞
膜表面出现单体 IgM,开始表达 CD21,CD19、20、 MHC-II类分子表达 量增多
成熟B细胞
基 础 免 疫 学 (Immunology)
教师:兰阿峰
陕西理工学院 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第二节 淋巴细胞
是由哺乳动物骨髓或鸟类法氏囊中淋巴样
前体细胞分化成熟而来。 功能:介导体液免疫;APC(抗原提呈细 胞);分泌细胞因子,调节免疫应答。
二、 B细胞的分化发育
第一阶段发生在骨髓 : 骨髓中的pro-B细胞丢失 CD43,即转化为pre-B细胞,进而发育为μ+的不成 熟B细胞;进一步发育为μ+δ +的成熟B细胞。B细胞 分化的非抗原依赖期,进行阴性选择。 第二阶段发生在外周免疫器官: 接受抗原刺激后, B细胞可发生类型转换,最终分化为浆细胞。 B细 胞分化的抗原依赖期,进行阳性选择。
2.5.6、CD40
结构:TNFR-SF。 分布:表达于成熟B细胞、某些上皮细胞和内 皮细胞、淋巴样并指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 以及活化的单核细胞。 功能:CD40L-CD40结合是B细胞活化的第二 信号。
2.5.7、CD20、 CD22、 CD32
CD20:表达于除浆细胞外的发育分化各阶段
壁周围等微生物进机体所必经的“咽喉 要道”。 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含有大量致密细胞颗 粒(左)。Crohn氏病患者肠粘膜组织的 肥大细胞自发释放颗粒的内容物,留下 许多细胞颗粒空穴(右)。
在外周,成熟的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免疫球
蛋白基因可发生体细胞高频突变,再加上抗 原的选择,留下了表达高亲和力BCR的细胞 克隆。此为亲和力成熟或B细胞的阳性选择。
2.5、B细胞其它主要表面膜分子
2.5.1、CD19和CD21分子: CD19 CD21(CR2) CD81(TAPA-1) 功能: (1)增强BCR识别抗原产生的信号补体系统活化 C3d片段 与Ag结合 同CD21和BCR结合 协同受体与 BCR交叉连接 增强BCR识别抗原产生的信号。
(二)巨噬细胞
抗原递呈作用与DC基本类似。 (三)B细胞 BCR识别、结合抗原 抗原内化 处理、 递呈给CD4 T细胞识别。
2.8、 B淋巴细胞的功能
产生抗体:中和作用、调理作用、激活补体。
提呈抗原:只有活化B细胞才有抗原提呈作用。
免疫调节:通过与其他细胞的接触及产生细
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炎症反应及造血过程。
(五)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 1. 来源、演变及分布 (1)来源:骨髓 (2)演变及分布:髓样干-C→ 单核细胞→ MФ 单核细胞:血液 枯否氏细胞:肝脏 小胶质细胞:神经组织 尘细胞:肺 组织细胞:结缔组织 MФ :淋巴结、脾、骨髓、腹膜、肝、疏松结 缔组织
B-1细胞与B-2细胞的异同
性 质 初次产生的时间 更新的方式 自发性Ig的产生 特异性 分泌的Ig的同种型 体细胞高频突变 对碳水化合物抗原的应答 对蛋白质抗原的应答 免疫记忆 B-1细胞 胎儿期 自我更新 高 多反应性 IgM>IgG 低/无 是 可能 少/无 B-2细胞 出生后 由骨髓产生 低 单特异性 IgG >IgM 高 可能 是 有
2.7、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 APC)
概念:指能摄取处理抗原,将蛋白质降解 成肽片段,并同MHC分子结合,一同表达在细 胞膜表面,提供给T细胞识别活化的一类高度 专门化的细胞。 主要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
(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 来源:来自于骨髓内的髓样前体细胞未成熟DC (骨髓内) 血液 外周非淋巴组织, 受到病原体感染或摄取抗原 外周淋巴组 织,发育为成熟的DC。 功能:递呈抗原给T细胞。
未成熟DC与成熟DC区别:
未成熟DC: a.低水平表达MHC分子; b.缺乏B7表达; c.无刺激T细胞活化的能力; d.表达DEC205分子,具有对抗原异物的吞噬功 能。 成熟DC: a.表达高水平MHC I类和II类分子; b.表达高水平B7(B7.1和 B7.2分子); c.分泌趋化因子DC-CK 吸引初始T细胞; d.无吞噬抗原异物能力。
2.6、 B细胞亚群及功能
分为B1细胞和B2细胞:根据CD5表达情况。
B1细胞(
CD5+):主要识别非蛋白质抗原, 介导TI-Ag产生抗体。B1介导免疫应答的特点 是不发生体细胞突变,无亲和力成熟,产生 低亲和力的IgM,无免疫记忆。 B2细胞(CD5-)即成熟的B细胞,主要识别 蛋白质抗原TD-Ag,产生高亲和力抗体,行 使体液免疫功能,有免疫记忆。
K-C有FcR,具有高活力EA花环形成作用。 存在部位:主要存在于腹腔渗出液、血液、 脾脏等中。
(四) 自然杀伤细胞(NK-C) 来源:来自骨髓多能干细胞,属性尚未 定论。 表面标记:有 FcR ,但不及 K-C 多,干扰 素受体、1L-2R、CD2、LFA-I 功能: (1)抗肿瘤作用 (2)抗感染作用 (3)免疫调节作用
(eosinohilic granulocyte)
嗜酸性粒细胞
(basophilic granulocyte)
1.嗜中性粒细胞 占循环中白细胞总数的60%,是主要的吞 噬细胞。 表面具有IgG Fc受体和C3b受体,具有 ADCC效应。 在光镜下观察Giemsa染色血涂片,中性粒 细胞,呈淡藕荷色,多叶核,胞浆中含有 大量的细胞颗粒。透镜下其胞浆颗粒清晰 可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