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人间词话(十五)》

合集下载

《人间词话》十则(共20张PPT)

《人间词话》十则(共20张PPT)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 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3、品读第三则,结合课文所举诗句,
要求置身诗境,讨论思考:
• (1)怎么体会“泪眼”一句、“可堪”一句 的“有我之境”?

• (2)怎么体会“采菊”一句、“寒波”一句 的“无我之境”?
1、“造境”与“写境有何区别?
造境:诗歌中的意境是诗人按其主观理想虚构 而成,离现实较远。
写境: 诗歌中的意境是诗人按客观自然描写 而成,更贴近现实。
2、判断下面两首诗,哪首诗的境界是“造境” 哪首诗是“写境”?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我们读过的诗句中有写“无我之境”的吗?

江雪
•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鸟鸣涧
•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人间词话》,作于1908~ 1910年。《人间词话》是王国 维运用西洋哲学、美学文学观 点好方法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开 风气之先的剖析和评论,是中 国古典诗学的终结和现代文艺 美学的萌芽。
全书融贯中西,承前启后,既 有对传统词学的继承和突破, 也有对西方理论的接受和融通。 他运用的是中国传统词学的批 评形式,却体现了现代的审美 意趣和批评精神。
诵读课文
落实以下字词释义
• (1)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读《人间词话》赏古典诗词

读《人间词话》赏古典诗词

03
在《人间词话》中,古典诗词不仅表达了爱情的情感,还蕴含着对爱情的思考和哲理。这些诗词揭示了爱情的复杂性和人生的无常,引导读者思考爱情的本质和意义。
爱情表达
离别之痛
古典诗词中,离别是一个常见的主题。诗人通过描绘离别的场景和情感,表达了对亲人、友人或爱人的依依不舍和思念之情。离别的痛苦和无奈是诗词中常见的情感基调。
王国维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先后在苏州、上海等地接受新式教育,并游学日本、美国等地。他的学术研究涉及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的巨匠”。
作者介绍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理论的重要著作之一。该书以“人间”为名,通过对历代词人的评价和赏析,探讨了词的艺术特点和创作规律,并对词的发展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读《人间词话》赏古典诗词
目录
《人间词话》简介 《人间词话》中的诗词赏析 《人间词话》中的诗词理论 《人间词话》中的诗词风格 《人间词话》中的诗词意象 《人间词话》中的诗词情感表达
01
CHAPTER
《人间词话》简介
作者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书法家和戏曲理论家。他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学者、诗人和书法家,也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重要人物。
落花意象
酒在诗词中常常作为诗人排遣忧愁、抒发豪情的方式,也是诗人与朋友相聚时的佳酿。
总结词
在《人间词话》中,酒意象常与诗人的情感和心境相联系,如“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通过饮酒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和豪情。
详细描述
酒意象
06
CHAPTER
《人间词话》中的诗词情感表达

王国维《《人间词话》七则》原文、注释、译文

王国维《《人间词话》七则》原文、注释、译文

王国维《《人间词话》七则》原文、注释、译文原文:《《人间词话》七则》清·王国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①。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②。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③。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④。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着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⑤”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⑥”。

“宝帘闲挂小银钩⑦”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词至李后主⑧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周介存⑨置诸温⑩、韦(11)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12)”,“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13)”,《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14)。

”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15)。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16)。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诗词皆然。

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美成(17)能入而不出,白石(18)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注释】①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源自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高中语文第十单元原文10《人间词话》十则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研读》.doc

高中语文第十单元原文10《人间词话》十则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研读》.doc

《人间词话》十则国学大师——王国维王国维 (1877 - 1927) ,初名德桢,后改为国维,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后更为观堂,又号永观。

浙江海宁人。

中国近现代之交的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家、哲学家,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

世代清寒,幼年苦读,为秀才。

早年屡应乡试不中,遂于戊戌风云变化之际弃绝科举。

二十二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

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 年赴日本留学。

1902 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国。

后又在罗振玉推荐下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复埋头文学研究,开始其“独学”阶段。

1907 年起,任学部图书局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关于文学批评的著述中最为人所重视的一部作品,是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但他又脱弃西方理论的局限,力求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融入中国固有的传统批评中,所以,从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的诗话、词话一类作品的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

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

因此,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被人们认为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1925 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教授的教授”。

1927 年 6 月,在北京颐和园投水自尽,留下了难解之谜。

王国维生活的时代,正是近代史上各种政治势力、学术思潮、人生理念剧烈动荡、冲突、融合的时代。

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社会在经济和文化准备极不充分的情况下,向着畸形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转化,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思想界的动荡尤为突出,并深深影响了当时的文学。

《人间词话》十则(讲)解析

《人间词话》十则(讲)解析

之说?这里明明有 个悠然的诗人吗?
王国维所谓的“无我 之境”并不是指一般 意义上的“无我”, 而是指诗中景物不带 作者任何的主观感情 及个性特征
诗人以寒波白鸟的悠闲 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反衬人事之仓猝。“寒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波”二句寄托了诗人的 向往之情,他希望自己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也化作寒波、白马,融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入那画面中去。这意境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中也有诗人自我的个性。 因为自己思归的心急切,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就特别灵敏地感到“寒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波澹澹”、“白鸟悠悠”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了。元好问又何尝是真 的“无我”呢?只是 “我”没有直露而已。
下面诗句属“有我之境”的是: AD ( 属“无我之境”的是: BC ( A B C D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 )
王国维认为这两种境界那种更高明? 为什么? (为什么创作“无我之境”更难?)
人莫不有七情六欲,观景赏物莫不带有主 观上的一些色彩,形成文字,多表现为 “有我之境”;相对而言,灭绝掉主观情 思,超然物外,达到物我浑然的境地,写 出“无我之境”就比较难了。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出生。二 十二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 充书记校对。利用公余,他到罗振 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 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 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 留学。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任清 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 名词馆协韵等。其间,著有《人间 词话》等。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 国维携生平著述3种。眷随儿女亲 家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从此以前 清遗民处世。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 国学门通讯导师。1927年6月,王 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在 其50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为国学史 留下了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

《人间词话》十则[高中语文]

《人间词话》十则[高中语文]

▪ 1927年6月,王国维留下 “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 自尽。在其50岁人生学术 鼎盛之际为国学史留下了 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
经五 义此只十 无世欠之 再变一年 辱死
整体把握
▪ 本单元所选十则《人间词话》,可分为三方面 内容:
▪ 1、第一则为总纲, ▪ 冠于全书之首,作者开宗明义提出“境界”说,
并高度概括境界的意义。 ▪ 2、第二至六则, ▪ 从不同角度论述“境界”问题。 ▪ 3、第七至十则, ▪ 谈论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
具体分析
▪ 第一则,作者以“境界”来论词的格调之 高下,指出有“境界”则有“高格”,才 能产生名句,并论及五代、北宋词高标独 绝的缘由。可见在王国维心中,“境界” 高于一切,在艺术创作中起决定作用。
▪ 第五则提到“境界”,说明“情”也是构成境界的元素,而“有 境界”的作品应该能真切鲜明地表现出情景交融的艺术世界。
▪ 第六则提到“境界”,具体说明“境界”应该得到真切生动的表 现。
▪ 第七则提到“境界”,是与人生体验结合起来,象征人生向前追 求而有所得的不同精神状态。
▪ 总体而言,王国维所说的“境界”,有时也称“境”,内涵不尽 相同。有的指客观景物,有的指情,有的指两者的统一,有的指 造诣程度,等等。但就作者感受、读者审美角度看,崇尚真切、 情景交融应该是其主要内涵。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长林叶落,西风乍起的清秋时节,登楼远眺,云淡天高,一条 路通向遥远的天际。此情此景,一种孤独寂寞油然而生,似乎 也唤起了一种追求和探索的期望。比喻在创业治学的开始阶段, 必须高瞻远瞩,视野开阔,耐得住寂寞孤独,而有所追求,有 目标。同时认清前要走过的道路,理清前人已有的成果。这是 第一阶段。

《人间词话删稿》全文-古籍

《人间词话删稿》全文-古籍

人间词话删稿《人间词话删稿》是王国维创作的文学理论类书籍。

《人间词话》删稿[清]王国维著一白石之词,余所最爱者,亦仅二语,曰:“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1]”【注释】:[1]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

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二双声、叠韵之论,盛于六朝,唐人犹多用之。

至宋以后,则渐不讲,并不知二者为何物。

乾嘉间,吾乡周公霭先生著《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正千余年之误,可谓有功文苑者矣。

其言曰:“两字同母谓之双声,两字同韵谓之叠韵。

”余按用今日各国文法通用之语表之,则两字同一子音者谓之双声。

如《南史•羊元保传》之“官家恨狭,更广八分”,“官家更广”四字,皆从k得声。

《洛阳伽蓝记》之“狞奴慢骂”,“狞奴”两字,皆从n得声。

“慢骂”两字,皆从m得声也。

两字同一母音者,谓之叠韵。

如梁武帝“后牖有朽柳”,“后牖有”三字,双声而兼叠韵。

“有朽柳”三字,其母音皆为u。

刘孝绰之“梁王长康强”,“梁长强”三字,其母音皆为ian也[1]。

自李淑《诗苑》伪造沈约之说,以双声叠韵为诗中八病之二,后是诗家多废而不讲,亦不复用之于词。

余谓苟于词之荡漾处多用叠韵,促结处用双声,则其铿锵可诵,必有过于前人者。

惜世之专讲音律者,尚未悟此也。

【注释】:[1]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四》引陆龟蒙诗序:“叠韵起自如梁武帝,云「后牖有朽柳」,当时侍从之臣皆倡和。

刘孝绰云「梁王长康强」,沈少文云「偏眠船弦边」,庾肩吾云「载碓每碍埭」,自后用此体作为小诗者多矣。

”三世人但知双声之不拘四声,不知叠韵亦不拘平、上、去三声。

凡字之同母者,虽平仄有殊,皆叠韵也。

四诗之唐中叶以后,殆为羔雁之具矣。

故五代北宋之诗,佳者绝少,而词则为其极盛时代。

即诗词兼擅如永叔少游者,词胜于诗远甚。

以其写之于诗者,不若写之于词者之真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七则》原文译文鉴赏

王国维《人间词话七则》原文译文鉴赏

王国维《人间词话七则》原文|译文|鉴赏《人间词话七则》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

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

下面一起欣赏这篇古文吧!《人间词话七则》原文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为颠倒黑白矣。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诗词皆然。

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美成能入而不出。

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译文及注释译文境界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①而为士大夫之词②”。

周介存③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⑤!《金荃》⑥《浣花》⑦能有此气象耶?
注释:
①伶工之词:指歌舞伎女、伶人乐工在青楼等地方演唱的词。

②士大夫之词:指文人创作的词作。

③周介存:周济(1781-1839),字保绪,又字介存,号未斋,又号止庵,清词论家、词人,江苏荆溪(今宜兴)人。

④出自李煜《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⑤出自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⑥《金荃):指温庭筠的词集《金荃集》
⑦《浣花》:指韦庄的词集《浣花集》。

译文:
词发展到李后主,视野就开始变得开阔了,感慨也变得深刻,由伶工之作变成了士大夫之作。

但是周济却把李后主的词作成就放在温庭筠、韦庄之下,这真是颠倒黑白了。

李后主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两句,在温庭筠的《金荃集》和韦庄的《浣花集)中,又有哪一句能与之媲美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