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 三种境界

合集下载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篇1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际路”;其次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由王国维的三境界论,推崇的许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划分法:知之、好之、乐之;丰之恺认为:“物质、精神、灵魂”这是人生三层境界;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说为知、为己、为人;有人认为抱负、事业、爱情;还有人形象地比方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等等,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掩卷思之,漫漫的人生历程,是个冗杂而多变的过程,对于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看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这种境界是针对孩子说的,初识世界,纯净无瑕,一切都是新奇的、生疏的,眼睛观察什么就是什么,你告知他这是山,他就熟悉了山;告知他这是水,他就熟悉了水,有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这点:一群大人在进行智力竞赛,主持人说“6”“9”不掉头,就出了个题:“6+9=?”,大家都在想,智力竞赛题目决不会就字面那么简洁,结果谁都不敢马上抢答,而是苦苦思考。

突然,一个6岁的小女孩争着说等于15,人们都向她投去异样的目光,直到主持人宣布小珍宝的答案正确时,人们才收回目光,并责备自己的思想太冗杂了,错过了抢答的时机。

这里说了一个简洁的道理,凡事不必太刻意。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这种境界是针对中年人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多,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冗杂了,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尔虞我诈,互不信任,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孩提时代相比,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不再轻易信任眼前的一切,而是专心、用脑去熟悉这个世界。

发觉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冗杂,感觉到社会并不那么单纯,现实也并不那么美妙,常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

人生三种境界

人生三种境界

人生三种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引三首宋词描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故称人生词三境界。

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第一种境界的诗句引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种境界的诗句引自柳永的《凤栖梧》:独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种境界诗句引自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人生三种境界也可以用一段有禅机的语言来说明:人生第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涉世之初,还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新鲜,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对许多事情懵懵懂懂,却固执地相信所见到就是最真实的,相信世界是按设定的规则不断运转,并对这些规则有种信徒般的崇拜,最终在现实里处处碰壁,从而对现实与世界产生了怀疑。

人生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

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们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有的人就此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我们开始用心地去体会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与现实的思考,山不再是单纯意文上的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的水了。

人生第三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一境界。

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的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认识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弃的是什么,这时,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种内涵在内了。

王国维《人间词话》之“人生三种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之“人生三种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之“人生三种境界”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

清末秀才。

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晚清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之二六,原文如下:“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执着的追求、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只有不畏怕孤独寂寞,才能探索有成。

“第一境界”原出晏殊(991--1055)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

1、尼采说过:“人需要一个目标,人宁可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追求。

目标明确,才能让我们有了明确的选择,无论它有多高。

任何时候都要看准这个目标,用它来激励自己,让它作为一种永远的动力。

比如说你定一个喜欢住的城市,喜欢去的学校,喜欢学的专业,然后用这一年你去苦拼。

目标既要有恒定性又要有渐进性。

哪个是长期目标,哪些是短期目标,要制定清楚。

我的大学是什么?每次考试我进步几名?同学们,你们要知道,长期而远大的目标就是靠着一个个短期目标的实现而逐步实现的。

《韩非子·喻志》上说:“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的深层含义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的深层含义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句词出北宋晏殊的《蝶恋花》。

白话文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
此句描绘一种孤独寂寞之感,然登楼远眺,一条道路伸向遥远的天际,似含无尽之希望。

意喻治学之始,必须耐得住寂寞,高瞻远瞩,不断求索。

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

原词白话文原意是:我日渐消瘦也不觉得懊悔,为了你我情愿一身憔悴。

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此句道尽情人间的相思之苦,情有所钟,虽形容憔悴、衣带渐宽,亦无怨无悔。

意喻治学之过程,须坚忍不拔,执着隐忍。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王国维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

白话文原意是: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她却在,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此句本来是说与伊人相会之欢悦心境,于灯火明灭闪烁之处,终于见到意中之人,自是大喜过望。

意喻经过艰辛探索,终有所悟,犹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意喻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

人生三境

人生三境
人生三境
人生三境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 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 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人却在灯 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 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 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晏殊(991—1055),宋代文学 家。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 抚州)人。公元1005年(景德二 年)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 宋仁宗时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兼枢密使。当时名臣范仲淹、富 弼、欧阳修和词人张先等,均出 其门。卒谥元献,世称晏元献。 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亦工诗善 文。其诗属“西昆体”,词风承袭五 代冯延巳,闲雅而有情思,语言婉丽, 音韵协和,著有《珠玉词》
蝶恋花
宋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⑴,望极春愁⑵, 黯黯生天际⑶。草色烟光残照里⑷, 无言谁会凭栏意⑸。 拟把疏狂图一醉⑹,对酒当歌,强 乐还无味⑺。衣带渐宽终不悔⑻,为 伊消得人憔悴⑼。
注释译文词语注释
⑴伫(zhù)倚危楼: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 栏杆上。伫,久立。危楼,高楼。 ⑵望极:极目远望。 ⑶黯黯(ànàn):心情沮丧忧愁。生天际: 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 ⑷烟光:飘忽缭绕的云霭雾气。 ⑸会:理解。阑:同“栏”。 ⑹拟把:打算。疏狂:狂放不羁。 ⑺强(qiǎng)乐:勉强欢笑。强,勉强。 ⑻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 ⑼消得:值得,能忍受得了。
青玉案⑴· 元夕⑵ [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⑶,更吹落、星 如雨⑷。宝马雕车香满路⑸。凤箫 声动⑹,玉壶光转⑺,一夜鱼龙舞 ⑻。 蛾儿雪柳。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
青玉⑴案:词牌名。 ⑵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⑶“东风”句:形容元宵夜花灯繁多。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⑷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 ⑸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⑹“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凤箫,箫的美称。 ⑺玉壶:比喻明月。亦可解释为指灯。 ⑻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 ⑼“蛾儿”句:写元夕的妇女装饰。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 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⑽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 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零落稀疏的样子。

王国维三个境界的古诗

王国维三个境界的古诗

王国维三个境界的古诗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第一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句词出自宋代词人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意思是说,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

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

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

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第二个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句词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最后两句词,意思是说,我日渐消瘦下去却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神色憔悴。

其词表现了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

第三个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相信很多人都对这句诗词十分熟悉,它出自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中的最后四句,意思是说,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而这词也被梁启超称其“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的意思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的意思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的意思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人间词话》这部名著,但是你知道它里面探讨的有三种境界吗?这三种境界代表着人生追求的意义。

今天,我们就来更加深入地聊聊这三种境界,也许这样能对你们有所帮助。

首先,第一种境界就是“凡尘”。

《人间词话》是由宋朝的陆游编纂而成的,在这部名著中,作者提出了“凡尘”这一概念,把了解宇宙的缘起摆在人们的生活中。

凡尘有四种,即果熟、果熟法、果熟言、果熟物,它们都是指我们所处的世界以及我们生活中的一切。

凡尘和天人形成了对立的两种境界,它们是再特定情况之下统一起来的一个整体。

因此,凡尘的本质是一种哲学思想,也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

换句话说,凡尘就是要提醒我们不要遗忘自己的凡夫俗子本性,把我们的生活放在物质的视野里。

第二种境界就是“披星戴月”,也称为“超越凡尘”。

它是一种超越现实生活的境界,指的是通过思想、行为一般人所不能触及的深层次体验和意识。

披星戴月提倡我们要洞悉自己的内在并一心修炼精神,以达到超越凡尘的境界。

披星戴月强调的是明晰自己的伟大抱负,修行清心、共享慈悲,以此达到超超凡尘之目标。

第三种境界就是“寂寞苍生”,指的是我们在凡尘与披星戴月之间的一种承受。

它的意思是在承受苦难的同时,我们应当维护我们的灵魂,在忠于自己的同时也要保持一份对周围的关爱。

因此,在“寂寞苍生”的境界中,我们可以更加真诚的体会到生命的真谛以及宇宙的秩序,探索自己的灵魂,忠于自己的价值观以及信仰,这也就是《人间词话》所指出的“寂寞苍生”这一境界状态。

总之,《人间词话》里,提出了三种境界,即凡尘、披星戴月以及寂寞苍生,它们代表了我们追求的意义,也提醒着我们要忠于自己,不要忘记自己的本性。

到这里,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你们带来一些启发,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人生,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说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说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说1、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不畏艰难目标高远.领悟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坚定不移孜孜以求.追求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千锤百炼终成正果.贯通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把读书分成了三个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这段话,我很早就知道了,可真正的理解确实花了不少的时间:第一层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语自宋朝晏殊的《蝶恋花》,全文如下: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描写的是凄苦的相思,王先生引的那句词译成现代白话文是:早晨起来,独自一个人登楼望远,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空阔,连远到天边的路也可以看到尽头,什么阻隔也没有。

于是才回想起昨晚的那个不眠之夜里听到的风声、落叶声,恍然悟出昨夜的西风肯定很厉害,一夜之间,竟然把树上的绿叶都吹尽了。

我的理解是,这段话讲的是领悟。

不管是读书做学问还是成就功名,第一个境界是领悟,不能领悟的话,书读了也白读,事情做得再多也是白费周章。

中国人很喜欢把事情玄化,领悟就是其中之一。

玄化到极致的,印象中,禅宗也许可以算是一个了。

禅宗有名言:禅是不能拿来讲的,禅宗是不立文字的。

可不能讲没有记载的禅怎么传下去呢?靠的就是领悟。

光看这个表述就挺玄的吧。

不管怎么说,我在这里也要不负责任一把了,关于这个第一层次靠自己领悟去吧。

第二层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语自宋朝柳永的《凤栖梧》,全文如下:伫倚危楼风细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间词话》与三境界
王国维在其著作《人间词话》中,提出了“境界说”,“境界说”是该书的理论核心。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此第一境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此第二境也。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看到的、作者未必有的这三种境界,听起来玄而又玄,实际上是说的是开始、过程、结果三个阶段,可以放在事业、生活等任何一个领域。

第一境:理想与目标——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蝶恋花》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孜孜以求、坚韧不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历尽磨难,走向成功——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