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选提分专练第二练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专题一文体突破文体三文化哲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九文学类文本二散文阅读“散文技巧语言鉴赏题”配套检测

1 “散文技巧、语言鉴赏题”配套检测 (重点高中适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 乡村的风 风是乡村的魂.它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触动人们久已淡漠的乡情.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虽然许久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了.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荒远的乡野为什么竟然让人感受到了美?王阳明有一个很精致的说法:以眼观花,则此花璨然;闭合双目,则此花归于寂灭.我又想到另一句话,叫作“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 乡村里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片庄稼,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拨又一拨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发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我喜欢在庄稼拔节或扬花的夜晚深入田野,此时天上有月或没有月都无妨.我坐在湿润 2
(全国版)2019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专题一掌握关键的整体阅读能力课件

默、爱憎分明、热情友善、爱心深沉的美好人格,为他英年早
逝感到惋惜,抒发了对他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答案
做题验证·(约10分钟)
√
解析 D项没有心理描写。
解析 答案
答案
答案
(1)标题一语双关,字面上,指孩子们在广场上做游戏,
其中一人玩到半局就离开了;文字背后,指杜公英年早逝,没
和大家一起更久地享受生命的快乐。
第二步:圈点批注 ①②两段写友人
“海归”用家乡话
引出下文关于母语 的议论。
境,眼前浮现出了说话人的模样。友人感慨: 长谈获得满足感,
母语的特点一。
到这一点。
④关于母语,英文里的一个说法,最 有情感温度,也最能准确地贴近本质: mother tongue 。直译就是“妈妈的舌头”。 从妈妈舌头上发出的声音,是生命降临时 听到的最初的声音,浸润着爱的声音。多
母语的特点三。
好个秋”,说的是心绪流转,昨日迢遥。
没有历史文化为之打底,没有人生经历作 为铺垫,就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其间的 沉痛和哀伤,无奈和迷茫。它们宜于意会, 难以言传。
⑥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 向一种共同的记忆。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 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
母语因连着文化的 基因,极其宝贵,
这是考生必须练就的本领,只有在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快速阅
读,方能在考场上方寸不乱,成竹在胸。
快速阅读要善于抓标题、开头、结尾及意蕴深刻处,同时 圈点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和语句。 快速阅读的目的是在做题前整体把握文章。一篇文章是一
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
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只有整体把握了全 文,将文章的骨骼、精髓看得透彻、明白,才能把命题人的命 题指向、意图看得清楚、明晰,才能快速而准确地答题。 所谓整体把握,就是要把握整体文意和思路层次。简单地 说就是两个问题:(1)内容——文章写了什么?基本把握文章内 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2)形式——文章是怎么写的?把握文章 的结构层次和作者是如何展开思路的。
2019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散文阅读_散体文章自由笔形散神聚格调新1阅读技法散文

专题二 散文阅读——散体文章自由笔,形散神聚格调新本专题根据高考考纲的变化和2017年高考全国卷Ⅱ、卷Ⅲ的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情况,结合散文的文体特征,准备从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重要句子的含意、分析散文结构、概括散文内容要点、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探究散文的深层意蕴等方面来突破。
一、散文文体特征与命题点的结合从广义上讲,在中国古代散文中,散文与韵文、骈文相对,不追求押韵和句式工整。
现代散文是与小说、戏剧、诗歌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专指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喻理的短小精悍的文艺性文体。
现代散文的文体特征是“形散神聚”。
通过对近几年来高考散文阅读选文的分析,根据写作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把散文分为写景状物类散文、议论说理类散文、文化游记类散文、写人记事类散文四类。
1.写景状物类写景状物类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题材广泛,通过描写特定的景或物的形态、色彩、神韵等特点,来表现作者内心情感、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的散文。
(1)体裁特点①既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让景物具有立体感,也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描摹景物,突出其可感性。
②既变换观察角度,让景物形态具有全景感,也描写景物变化,突出景物形态的丰富性。
③既运用虚实结合手法,扩大想象空间,也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突出景物特点。
④情景关系富于变化:A.以景勾连情思:如“景物依旧,但时光流逝、人事已非,自然能生出伤感怀旧的情感”。
B.以景渲染气氛:精心描绘经过选择的景致,就能营造出某种氛围,即使不直抒胸臆,情感依然能够表达出来。
C.因景的变化而生出情思:景物本身会有变化,从而使人产生欢愉或悲愁等种种不同的情思。
D.寓情于景:利用想象、联想,作者将主观的情感直接寄托在景物之中,所描摹的景物都充满作者当时的情感。
E.取代表性的景以凸显情:作者描写的景本身已具备明显的象征意义,如月的阴晴圆缺,如草的春风吹又生,如水的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融情于景就显得自然,也能引发读者共鸣。
推荐K12学习2019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散文阅读_散体文章自由笔形散神聚

高考命题点五散文探究常考三大题型和“四选一”客观题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这分别是对文本自身的探究,对文本人文背景或价值、意义的探究,对文本的独特解读。
设题角度主要有:意蕴式探究、标题式探究、体验式探究等。
题型一意蕴式探究题一、核心知识储备高考所选散文往往意蕴丰富,这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有民族心理的、人文精神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
其深刻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往往是命题者关注的探究点,本探究点要求考生善于选择审视角度,善于进行层面切割,实现多元化鉴赏和品读文学作品的目的。
意蕴式探究题的出题切入角度具体如下:(一)题干需要这样审——审题干,明题型“分角度”“分层面”解答意蕴式探究题“意蕴式探究题”应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探究,因此要做到如下几点:1.要掌握“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内涵(1)从不同角度发掘实际上是从不同的视角对文本作多侧面的探究。
具体说有作者角度(作者的思想观点、生平经历、写作背景等,都可能对写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作品主题的表现)、作品角度(对作品中的形象、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的研究探讨,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作品主题)、读者角度(主要是读者的阅读感受)。
(2)从不同层面发掘就是要对文本作出深浅度不同的认知解读,一般可从情感、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分析发掘。
2.要善于选择审视角度和进行层面切割就是要求考生善于选择审视角度,善于进行层面切割,实现多元化鉴赏和品读文学作品的目的。
(1)善于选择审视角度同样的一篇文章,不同领域的读者所获得的认识和启发是不同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彼此的审视角度不同。
对一篇散文,可以从社会、政治、教育、个体人格成长与形成等角度,来发掘其深层的意蕴。
这就需要学会根据文本本身的内容多方位联系,选择那些与文本关联较紧密的方面,作为考察视点。
(全国版)2019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阅读 专题三 理解必备知识,

核心突破一分析思路结构——文思有路,遵路识真一、思路与结构文章结构是文章内容的组合形式,文章思路是对文章内容的设计安排;结构是思路的外在形式,思路是结构的内在脉络。
所以,思路与结构是一个整体中的两个侧面。
分析文章结构是把握文章内在脉络的手段,分析文章思路是把握文章外在结构的基础。
二、散文的整体构思(谋篇布局)1.结构关系整体构思(谋篇布局),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
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2.材料组织的方式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3.谋篇布局的技巧主要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三、散文线索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抓住散文中的线索,分析散文的结构就水到渠成了,对作品的思路也就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散文的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1.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
在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散文中,该事物既是线索,更是作者情感的寄托点。
常常具有某种象征和寓意。
2.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
我们的感情在生活中会发生变化,如由厌恶到喜爱,或从喜欢到厌恶,就可以用这条感情的线索把一些似乎没有关联的材料联系起来。
这种线索多见于抒情散文,在一些怀人叙事散文中也常常碰到。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九文学类文本(二)散文阅读第3讲点要全、语要精,稳取内容

第3讲点要全、语要精,稳取内容要点概括题文章的内容要点,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可以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局部的。
概括内容要点,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每一段的内容要点,并按照要求用原文或者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主要有三大题型:层(段)意概括题,主旨概括题,特定信息概括题。
其中特定信息概括题是考查重点。
对于内容要点概括而言,做答时应做到“点要全、语要精”,条理简明。
题型一层(段)意概括题一、什么是层(段)意概括 [理在书中]层(段)意概括就是对文章某段或某几段的段意进行概括。
有两种考法:一是直接概括某段段意;二是概括多段落的层意。
[教材举隅]回扣教材《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在所描写的四幅画面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请概括每幅画面的内容及其特征。
标答分析参考答案:①第一幅画面:月下小径。
写了小煤屑路和许多树,具有幽僻、寂寞的特点。
②第二幅画面:月下荷塘。
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具有幽静、淡雅的特点。
③第三幅画面:荷塘月色。
写了月光、青雾、树影,具有朦胧、缥缈的特点。
④第四幅画面:荷塘四面。
写了树色、树姿、远山、蝉声、蛙声,具有阴沉、模糊的特点。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层(段)意概括。
先审读题干,明确概括的区域为文章二至六段。
阅读这些段落,可知概括对象分别是小径、荷塘、月色和荷塘四周的景物;再进一步读文,勾画重要词句,包括景物意象、修饰语等;最后分别概括每幅画面,列举景物意象,归纳其特点。
二、怎样考层(段)意概括 [题在书外]审题定向题干示例层(段)意概括即概括文章某段或某几段的段意。
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概括”等作答动词和“内容”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2011·湖北高考)请概括本文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
(《才子赵树理》)三、怎样答层(段)意概括 [学考贯通]层(段)意概括解题2方法1.提取词句法:对于直接概括某段段意题,如果有中心句或结论句或关键词,直接提取即可。
2019版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阅读 三 散文要

学案三散文要点概括类2大题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谁在仰望星空刘江滨那年中秋,我在一家报纸头版看到一则新闻:今晚无法赏月。
可能是根据气象台的预报得出的结论吧,于是当天不再做赏月想。
可是,夜晚我在室内偶尔望向窗外,发现满世皎洁,一地银辉,圆圆的月亮高高挂在空中。
显然,天气预报出了问题,新闻报道也过于武断,更大的问题是,我们已失去了仰望星空的习惯。
小的时候,最恣意的事情就是在夏天的夜晚,在院子里铺一张凉席,躺在上边看星空,觉得星空是那么的神秘、浩瀚、广袤。
满天星斗,数也数不清,有的明亮,有的暗淡,像眼睛一样一眨一眨的,闪闪烁烁。
稍稍长大,听哥哥姐姐说,星星其实都是石头,本身不会发光,是反射太阳的光。
这时心底生出恐惧,既然是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岂不会砸死人?后来知道古代“杞人忧天”讲的就是这个。
再后来,又听说太阳早晚得燃尽熄灭,地球像人一样有寿命最终也会死掉,心中除了恐惧还有绝望,一连几天,呆呆怔怔,睡不好觉。
幸好,哥哥姐姐还说,不用担心,宇宙中除了太阳系,还有银河系,无边无际,总有一颗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到那时科学发达了,宇宙飞船会把人类载到新的星球上去。
成年了,每天关心的是脚步如何才能迈得更稳,人生如何才能更精彩。
只顾埋头走路,不再抬头看天。
再说,城市的星空不再璀璨,星星被灯光褫夺了光辉,不再明亮,无景致可赏了。
那年“五一”,和朋友去山里度假。
入夜,月亮明晃晃的,几乎灼人的眼睛,朋友5岁的小女儿说:“怎么晚上还出太阳啊?”一语惊人,恍如隔世。
谁在仰望星空?仔细一想,耐人寻味。
如果不算职业天文学家、天文爱好者,除了儿童,就是古人。
古人是人类的远祖,也是人类的儿童时期。
这里说的“仰望星空”,实际上并不是表面上的闲情逸致,更深刻的内涵是指人类的好奇心、探究欲和宇宙观。
战国时期《尸子》云:“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宇宙就是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
远古时代,人类的先祖睁着好奇的眼睛打量着这个神秘的世界,一切都是未知,天上打个雷,都会惊悚觳觫,吓个半死,以为是老天爷发怒。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散文阅读2抓核心技能提升课件新人教版

答题模板: (1)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 (2)××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一次次出现,一层层 递进,逐层深入,把感情推向高潮。
二、分析句段作用四角度
考点二
归纳概括内容要点,鉴赏散文中的形象
一、归纳概括内容 1.整体概括文意和情感 (1)抓形悟神。根据文中所写的事件、景物、人物等,挖掘 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写作目的等,同时注意把握文 章主要意象的特点及象征意义,从散文的“情、志、理”入手。 概括表述时一般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文章通过写什 么(主要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情感)。
一、分析结构思路四步骤 看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 第一步 粗读全文 了什么事情。这一步的作用是把握文章全 貌 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这样做 第二步 审读段落 的目的是把几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几句 话,使文章的脉络明晰
寻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 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第三步 划分层次 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段 落中的议论抒情句往往有助于我们加深对 段意的理解 找出概括性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 第四步 合成段意 意。要考虑句间的关系,先划分层次,概 括出各层意思,再综合成段意
近远结 合原则
“显” 既要注意显性要点,又要注意挖掘隐性要点。“隐 “隐”结 性要点”往往隐含在较含蓄的叙述和描写之中 合原则
二、鉴赏散文的形象 1.人物形象的概括与作用分析 ①筛选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内容依据,要根据人 物自身的言行来分析 ②筛选分析文中对人物某方面性格特征的评价, 这些评价常常是带倾向性的议论 概括人物形 ③分析文中用比喻、抒情等手法描写人物形象的 象的特征 重要语句,理解其丰富的内涵 ④分析文中人物的称谓,确定用词的感情倾向、 褒贬色彩 ⑤结合文章的主题、时代背景,分析文中人物在 事件过程中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体三 文化哲理散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们历来被告知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总与作家的个人苦难直接相关。也许歌德是个例外,歌德在美丽的小城魏玛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由这个例外又想起中国盛唐时期的大批好命诗人,以及托尔斯泰、雨果、海明威等很多生活优裕的外国作家,似乎也在例外之列。如果一个文学规律能把这么多第一流的大师排除在外,那还叫什么规律呢? 今天到了魏玛才明白,歌德在这儿的住宅,比人们想象的还要豪华。 整个街角一长溜黄色的楼房,在闹市区占地之宽让人误以为是一个重要国家机关或一所贵族学校,其实只是他个人的家。进门一看里边还有一栋,与前面一栋有几条甬道相连,中间隔了一个长天井似的石地空廊,其实是门内马车遭,车库里的马车一切如旧,只是马不在了。 车库设在内楼的底层,楼上便是歌德的生活区,卧室比较朴素,书库里的书据说完全按他生前的模样摆放,一本未动。至于前楼,则是一个宫殿式的交际场所,名画名雕,岁陈有序,重门叠户,装潢考究,好像走进了一个博物馆。 脚下吱吱作响的,是他踩踏了整整五十年的楼板,那声音,是《浮士德》一句句诞生的最早节拍。 我一间间看得很细很慢,在歌德家里一遍遍转。直转到每级楼梯都踏遍,每个角落都拐到,每个柜子都看熟,才不慌不忙地出来,慢慢向歌德档案馆走去。 档案馆是一个斜坡深处的坚固老楼。在二楼上,我看到了他们的笔迹。 歌德的字斜得厉害,但整齐潇洒,像一片被大风吹伏了的柳枝。席勒的字正常而略显自由,我想应该是多数西方有才华作家的习惯写法。最怪异的莫过于尼采,那么狂放不羁的思想,手稿却板正、拘谨,像是一个木讷的抄写者的笔触。 歌德到魏玛来是受到魏玛公国卡尔·奥古斯特公爵的邀请,当时他只有二十六岁。 德国在统一之前,分为很多小邦国,最多时达到二三百个。这种状态非常不利于经济的发展、风气的开化,但对文化却未必是祸害。有些邦国的君主好大喜功,又有一定的文化鉴赏能力,就有可能做一些招纳贤达、树碑立传的好事,很多文化精英也因此而获得一个安适的创作环境,留下佳绩。德国在统一之前涌现的惊人文化成果,有很大一部分就与此有关。 歌德在魏玛创造的文化业绩,远远超过魏玛公爵的预想,尤其是他与席勒相遇之后。 歌德和席勒在相遇之前,都是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主将,歌德以《少年维特之烦恼》,席勒以《强盗》,还有他们的其他作品,对封建意识形态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扫荡气势。他们的精神前辈,应该是那位现实身份低微而历史地位崇高的莱辛。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特意让主人公自杀前还在读莱辛的作品。 歌德和席勒在魏玛相遇之时,“狂飙突进运动”的风头已经过去,而他们已在开创一个古典主义时代。历史将承认,德国古典主义的全盛时代,以他们的友谊为主要标志。 这三个人,构成了我们对德国文学起点性的印象。他们几乎都是哲学家,不仅深思,而且宏观,有极高的学术素养。这使他们的作品有一种罕见的终极沉思的品格。这种品格有两个走向,既有可能走向概念嶙峋的学者化方向,又有可能走向吞吐万汇的巨人化方向。相比之下,歌德是全然走向了后一个方向;莱辛、席勒两者兼容,在后一个方向上却没有歌德那样圆满。当然,这与歌德的优裕和高寿有关。 无论如何,德国文学以后浓郁的哲理素质,就这么定下了。 荣格说,每一个德国人灵魂深处都有浮士德的影子。因此,当歌德他们定下了德国文学的素质,同时也定下了德国人的素质。 也许反过来,他们的素质原本就是德国人本体素质的产物,他们只是经过天才的吐纳,把它凝固住了。 那么还是荣格说得对: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其实,此间是一种宏伟的互创关系。魏玛是重要的互创现场。 (选自余秋雨《谁能辨认》,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德国小城魏玛的一段经历,详细地描述了歌德、席勒、莱辛等德国古典主义时代文学巨人的形象。 B.作者对“苦难出佳作”这个规律并不认同,他认为德国能够取得惊人的文化成就,是因为文化精英们都获得了安适的创作环境。 C.作者从历史和文学史的角度评述歌德,视野宽广,凸显了歌德的巨大贡献和崇高地位,使文章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D.本文的语言朴实自然,饱含深情,体现了作者对历史、文学的理性思考,意蕴丰富,表现了情理交融的行文风格。 2.作者详细描述了歌德的住宅以及自己专注细致的参观过程,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 3.如何理解“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简 单 三 毛 许多时候,我们早已不去回想,当每一个人来到地球上时,只是一个赤裸的婴儿,除了躯体和灵魂,上苍没有让人类带来什么身外之物。等到有一天,人去了,去的仍是来的样子,空空如也。 曾几何时,我们不再是婴儿,那份记忆也遥远得如同前生。回首看一看,我们普普通通的活了半生,周围已引出了多少牵绊,伸手所及,又有多少带不去的东西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缺了它们,日子便不完整。 许多人说,身体形式都不重要,境由心造,一念之间可以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 这是不错的,可是在我们那么复杂拥挤的环境里,你的心灵看见过花吗?只一朵,你看见过吗?我问你的,只是一朵简单的非洲菊,你看见过吗?我甚而不问你玫瑰。 不了,我们不再谈沙和花朵,简单的东西是最不易看见的,那么我们只看看复杂的吧! 唉,连这个,我也不想提笔写了。 在这样的时代里,人们崇拜神童,没有童年的儿童,才进得了那窄门。人类往往少年老成,青年迷茫,中年喜欢将别人的成就与自己相比较,因而觉得受挫。我们一直粗糙地活着,而人的一生,便也这样过去了。我们一生复杂,一生追求,总觉得幸福的遥不可企及。不知那朵花啊,那粒小小的沙子,便在你的窗台上。你那么无事忙,当然看不见了。对于复杂的生活,人们怨天怨地,却不肯简化。 对于这样的生活,我们往往找到一个美丽的代名词,叫作“深刻”。简单的人,社会也有一个形容词,说他们是笨的。 恰好我又远离了家国。到大西洋的海岛上来过一个笨人的日子,就如过去许多年的日子一样。在这儿,没有大鱼大肉,没有争名夺利,没有过分的情,没有载不动的愁,没有口舌是非,更没有解不开的结。 也许有其他的笨人,比我笨得复杂的,会说:你是幸运的,不是每个人都有一片大西洋的岛屿。唉,你要来吗?你忘了自己窗台上的那朵花了。怎么老是看不见呢?你不带花来,这儿仍是什么也没有的。你又何必来?你的花不在这里,在你的窗,在你心里,不在大西洋啊! 一个生命,不止是有了太阳、空气、水便能安然地生存,那只是最基本的。求生的欲望其实单纯,可是我们是人类,是一种贪得无厌的生物,在解决了饥饿之后,我们要求进步,有了物质的享受之后,又要求精神的提升,我们追求幸福、快乐、和谐、富有、健康,甚而永生。我们不肯节制,不懂收敛,泛滥情感,复杂生活起居。到头来,“成功”只是“拥有”的代名词。我们变得沉重,因为担负得太多,不敢放下。 其实,快乐,只是国王的新衣,只有聪明的人才看得见。童话里,不是每个人都看见了那件新衣,只除了一个说真话的小孩子。我们不再怀念稻米单纯的丰美,也不认识蔬菜的清香。我们不知四肢是用来活动的,也不明白,穿衣服只是使我们免于受冻。灵魂,在这一切的拘束下,不再明净。感官,退化到只有五种。如果有一个人,能够感应到其他的人已经麻木的自然现象,其他的人不但不信,而且好笑。 这里,对于一个简单的笨人,是合适的。对不简单的笨人,就不好了。我只是返璞归真,感到的,也只是早晨醒来时没有那么深的计算和迷茫。我不吃油腻的东西,我不过饱,这使我的身体清洁。我不做不可及的梦,这使我的睡眠安恬。我不穿高跟鞋折磨我的脚,这使我的步子更加悠闲安稳。 我避开无事时过分热络的友谊,这使我少些负担和承诺。我不多说无谓的闲言,这使我觉得清畅。我当心地去爱别人,因为比较不会泛滥。我爱哭的时候便哭,想笑的时候便笑,只要这一切出于自然。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选自《三毛全集》,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第二段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人活得久了,身边就会产生很多牵绊,这些东西虽带不走,但也不可或缺,因为缺了它们日子便不完整。 B.人们崇拜神童,作者却认为进得了那窄门的都是没有童年的儿童,可见作者对待神童是心怀怜悯的,她不赞同现在对人的评价方式。 C.文章末尾两段连用排比,这样写不仅使作者自己的简单生活具体化,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同时起到首尾照应的作用,深化了主题。 D.作者行文善用比喻说明道理,文中把快乐比作“国王的新衣”,是想告诉我们只有如童话里那个诚实的小孩,让心无尘埃,就再无迷茫。 5.结合文章,谈谈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你忘了自己窗台上的那朵花了。怎么老是看不见呢?你不带花来,这儿仍是什么也没有的。 答: 6.文章的标题是“简单”,作者却用大量笔墨描述“复杂”,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 答案精析 1.C [A项没有详细描写席勒和莱辛。B项“都获得了安适的创作环境”说法过于绝对。D项“对历史的理性思考”错,本文只有对文学的理性思考。] 2.(1)详细描述歌德的住宅,意在表现歌德高雅精致的生活品位,说明终极沉思的品格、极高的学术修养与此有密切关系,突出了优裕安适的环境对歌德文学成就的重要作用。 (2)详细描述自己专注的参观过程,为后文对歌德其人及其成就的高度评价做铺垫,表现了作者对歌德的崇敬之情。 3.这句话的意思是,浮士德的形象带有浓郁的哲理素质,是德国人本体素质的反映;歌德创作出浮士德的形象,不过是把这种浓郁的哲理素质集中地呈现出来;浮士德形象的成功塑造,成就了歌德的伟大。这句话表明了作品与作者之间是一种宏伟的互创关系,即彼此成就对方。 4.A [从全文作者所推崇的简单生活态度上看,我们身边引出的牵绊是要去除的东西,“缺了它们,日子便不完整”作者用了反语。] 5.①作者认为“你”自己本身就拥有“花”,只是因为比作者“复杂”,心灵对美丽生活视而不见。②对于羡慕大西洋岛屿的“你”,假如不带着简单的心灵,即使来到这里也见不到你想要的。 6.①内容角度,作者写现代的人们生活在“复杂”的环境里,粗糙地活着,努力使自己深刻,是为了批判这些无视“美”的生活态度。②结构角度,形成对比,拿复杂的生活状态与作者简单的生活状态作对比,拿贪得无厌的拥有与能少则少的放下作对比。③艺术效果,突出主旨,作者对复杂否定得越多,对简单的提倡也就越发明显,这与题目“简单”并不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