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五节--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
学前教育学ppt课件

第一节 学前教育的社会因素分析
三、社会文化与学前教育
1 文化的一般概念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 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指人类后天习得的并为一定群体 所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主要限于广义文化的精神层面。
2 学 文前化教与育教的育内容、手段和设施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学前教育学
LOGO
1
目录
第一章 学前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章 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三章 儿童观与儿童发展 第四章 幼儿教育目的
第五章 幼儿的全面发展教育
2
目录
第六章 幼儿园课程 第七章 幼儿园的游戏 第八章 幼儿园的环境创设 第九章 幼儿园教育的衔接
第十章 幼儿教师
3
第一章 学前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
13
第二章 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学前教育的社会因素分析
一 社会政治与学前教育
二
社会经济与学前教育
三
社会文化与学前教育
14
第一节 学前教育的社会因素分析
一、社会政治与学前教育
1 社会政治对学前教育性质的制约作用
学前教育的性质受社会政治的影响,并为政治所决定。
2 社会政治对学前教育发展的影响作用
① 教育可认为是文化的一个因素,是根据一定社会占统治 地位的阶级的价值而设计、创建的一种文化形式,一种 文化行为。
② 文化传递与教育 ③ 文化选择与教育
17
第一节 学前教育的社会因素分析
3 文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作用
① 中介作用; ② 渗透作用; ③ 制约作用。
4 我国传统文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① 对教育目标的影响; ② 对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影响; ③ 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自考《学前儿童发展》复习资料(学...

自考《学前儿童发展》复习资料(学...《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课程代码:12340 2013年版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导论1、广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出生到小学之前(0-6岁)或从受精卵开始到上小学之前的儿童。
狭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到上小学之前(3-6岁)的儿童。
一般将正式进入小学学习阶段之前的儿童统称为学前儿童。
2、发展指的是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所发生的系统的(整体)、有规律的(有序)、持续性(时间上的延续)的变化。
3、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目标是描述学前儿童发展的特征和规律、解释学前儿童发展变化的机制、优化学前儿童的发展。
4、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学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
5、学习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1)理论价值:充实和丰富人类发展科学的理论体系;(2)实践意义:为学前儿童教育提供依据,为学前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提供相关的学科知识,为涉及儿童的其他工作领域提供知识指导和智力支持。
6、学前儿童发展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生物性(先天遗传)与社会性(后天教养);主动(积极参与者)与被动(被动接受者);连续性和阶段性;普遍性和差异性。
7、学前儿童发展的共同规律和趋势:(简答)(1)从简单到复杂;(2)从具体到抽象;(3)从被动到主动;(4)从零乱到成体系;8、通常认为,2-3岁是儿童口语学习的关键期,4岁是儿童图形知觉发展的关键期,5岁左右是儿童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5-6岁是儿童掌握词汇最快的关键期。
9、研究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原则:(重点)(选择)客观性原则(充分考虑儿童生活的客观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以充足的客观事实为依据,避免主观性);发展性原则(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学前儿童,注意那些刚刚萌芽的发展特点和趋势,避免用孤立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教育性原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负责,必须符合教育的要求)。
10、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研究设计:横断设计(同一时间点研究不同年龄阶段的被试)、追踪设计(某一时间段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反复观察)、时间序列设计(将横断设计和追踪设计结合起来)。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内容和发展特点

身体攻击 直接攻击
言语攻击 间接攻击(借助于第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实施的攻击)
敌意性攻击(打击和伤害别人) 工具性攻击(为了获得某件事物)
4、学前儿童问题行为
(2)嫉妒行为 不要批评挖苦 静静倾听 力求转化 家长是表率 帮助孩子树立自信
4、学前儿童问题行为
(3)退缩性行为 (孩子太乖是“退缩行为” 过份安静也需重视 ) 增加孩子与人交往的机会 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用游戏和童话启发孩子
(二)幼儿期兴趣的发展特点
3、兴趣表现出年龄差异和个别差异 4、兴趣比较肤浅,容易变化 5、兴趣有不良倾向
四、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 社会性行为: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 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语言和行为反应
• 根据其动机和目的: • 亲社会行为 • 反社会行为 •
四、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一)0-3岁儿童道德和道德感的产生和 发展
• 3岁前是儿童道德和道德感萌芽 的时期
• 1岁儿童并没有真正意义的道德 感,到了2、3岁,儿童才出现道 德感的萌芽
(二)幼儿期道德和道德感的发展
1、服从是幼儿道德发展的第一个特点。 2、道德感的发展 小班幼儿:主要指向个别行为,往往是由成
人的评价而引起。 中班幼儿:比较明显的掌握一些概括化的道
(二)幼儿期情绪、情感的发展 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3、表情日渐社会化
三、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一)0—3岁儿童兴趣的产生和发展 1、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 2、相似性对象的再认阶段 3、新异性探索阶段
(二)幼儿期兴趣的发展特点 1、兴趣比较广泛,但缺乏中心
(二)幼儿期兴趣的发展特点 2、直接兴趣较多
3、幼儿活动的独立性逐渐加强
第二章 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的因素

我评价、自我调节。
•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在自我意识方面主要表现在
独立性上。1岁之前,儿童的一切行动是依赖成人 并通过成人实现的;3岁左右的儿童出现了独立的 需要,他们最普遍的一个词就是“我”:“我要 干”,“我要引起注意”“我要获得一定的地位” 等。
• 在区分了自我与非我之后,儿童的自我认识主要
• 而难带和迟缓的儿童气质类型特点属于缺乏规律
性,活动水平低,情绪消极甚至烦躁易怒,对新 刺激、新事物及其变化适应缓慢且有退惧、畏缩 现象,属于消极气质,这阻碍了其更多与外界环 境相协调适应的机会。
二、自我意识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 影响
•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身特性以及自身与他
人及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自我认识的对 象包括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动作和行动、 自己的内心活动、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识。
• 最后,同伴交往为其将来社会角色扮演作好积极的准备。
观察发现,幼儿对成人世界的社会角色有很大的兴趣,他 们喜欢玩角色游戏,坚持不懈地对社会角色进行模仿、探 索、认识,为自己将来的社会角色做着积极的准备。
第四节 社区与大众传媒对学前儿童社 会性发展的影响
社区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开创性的研究,认为儿童一出生就有自身 发展的积极动因,从环境寻找、选择适宜 自己的刺激,积极主动地与环境发生交互 作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图式),通 过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使认知结构发生 同化和变异,丰富和发展社会性。
• 众多研究认为,儿童出生不久,就在不同的方面
表现出社会认知的萌芽,其中,依恋能力是个体 早期社会认知的重要形式之一。
• 一切外界影响,只有在儿童注意并认识了其意义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方法优秀文档

猜人测验法:
提名法的一变式,是让被试根据对某种 五、社交测量法
实验室实验法: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对 儿童社会行为的实验室实验研究最具特色。 通过了解和学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这些基本方法,观察和研究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相关现
矩阵法: 可以比较直观地表示团体内部 8种人际关系形态:孤立、被拒、互选、串联、小团体、明星、领袖。
通过了解和学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这些基本方法,观察和研究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相关现 象和问题。
将社会测量的结果整理在一个n×n的矩
阵表中,即构成一个社交矩阵。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儿童社会性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2、问卷法的主要类型主要有哪些? 下次课预习要点: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理论
关系图。可以比较直观地表示团体内部 8种 实验法是通过对实验条件的控制来考察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方法。
实验室实验法: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对 儿童社会行为的实验室实验研究最具特色。
人际关系形态:孤立、被拒、互选、串联、 掌握问卷法、实验法、访谈法、社交测量法在儿童社会性发展领域的正确运用。
行为特征的描述找到团体中最符合描述的人 象和问题。
通过了解和学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这些基本方法,观察和研究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相关现 象和问题。
来; 教学目的与要求:
实验室实验法: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对 儿童社会行为的实验室实验研究最具特色。 提名法:要求被试根据某种人际关系标准从同伴团体提名若干成员,然后对团体内全部被试提名结果进行分析;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一、引言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从出生到入学前的这段时间内,在家庭、幼儿园等环境中与他人互动、建立社会关系的过程。
这一阶段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后期的成长和社交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征1. 仿效行为学前儿童具有强烈的模仿欲望,他们会观察周围的大人或同龄人,然后尝试模仿他们的行为和语言。
通过模仿,幼儿学会了许多社交技能和行为准则。
2. 合作与分享在幼儿园等集体生活的环境中,学前儿童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并学习了分享的概念。
通过这些活动,他们懂得了互助、团结和友谊的重要性。
3. 情绪管理学前儿童逐渐学会了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并学习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逐渐认识到情绪对社交行为的影响。
三、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1. 家庭环境家庭是学前儿童最初接触社会的地方,家庭环境是否和谐、稳定,父母对幼儿的关爱和引导对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幼儿园环境在幼儿园中,幼儿与同龄人接触、互动,通过与老师和同伴的交流学会了尊重、合作等社会技能,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3. 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传统的家庭文化、价值观念等都会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造成影响。
四、如何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1. 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父母要给予幼儿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建立起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幼儿提供安全、温暖的成长环境。
2. 提供多样化的社交机会让幼儿有机会参与各种社交活动,与同龄人互动、交流,也可以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情商。
3. 注重情绪教育教导幼儿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引导他们学会控制情绪,并且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
五、结语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合适的引导,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起健康的社交能力,为其未来的成长奠定基础。
希望家长、老师和社会各界都能关注和支持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为幼儿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与教育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与教育一、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是指儿童与他人互动时所表现出的社会行为,包括情感表达、合作、分享、争取注意和解决冲突等。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如下:1. 情感表达能力逐渐增强:学前儿童开始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包括开心、生气、害怕等。
他们能够用词语和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并能够通过观察他人的表情和行为来理解他人的情感。
2. 合作能力逐步形成:学前儿童逐渐能够与他人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
他们开始能够遵循规则、分工合作和分享资源,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并尊重他人的权益。
3. 分享意识逐渐形成:学前儿童开始懂得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物品和经验。
他们能够主动与他人分享玩具、食物等,同时也能够理解他人的需求并主动帮助他人。
4. 争取注意和关注的行为增多:学前儿童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赞许,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吸引他人的注意,如大声说话、做出夸张的动作等。
他们开始懂得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5. 解决冲突的能力逐渐提升:学前儿童在与他人互动中经常会遇到冲突,他们开始学会通过言语和行动来解决冲突。
他们逐渐能够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并学会妥协、合作解决问题。
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教育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教育是培养儿童良好社会行为习惯和社交技能的过程,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学前儿童最主要的社会化场所,家长应该创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尊重和倾听儿童的意见,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
2. 建立良好的社交模型:学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模仿身边的大人和同伴,家长和教师应该成为他们良好社交行为的榜样,展示积极的亲社会行为,如分享、合作、尊重他人等。
3. 提供适当的社交机会:学前儿童需要与其他儿童一起玩耍和学习,这样可以促进他们的社交能力发展。
可以通过参加幼儿园和社区组织的活动,让儿童有更多的机会与其他儿童互动。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考试大纲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考试大纲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学科性质,明确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认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价值,明确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要求。
本章重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内涵和价值。
本章难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专业准备。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第一节学前儿意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概念与学科性质1.识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概念。
2.领会:学前儿章社会教育的学科性质。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1.识记:(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2)社会化的概念;(3)社会性的概念;(4)个性的概念:(5)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心理结构:(6)个体社会化的两个主要途径。
2.领会:(1)个体社会化过程的特点:(2)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心理结构。
3.简单应用:(1)人际交往对个体社会化的价值;(2)社会适应对个体社会化的价值。
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价值1.识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2.简单应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价值。
第三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对幼儿园教师的要求应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对幼儿园教师的要求。
第二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内容,掌握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掌握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理解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类型,掌握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特点,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掌握人际关系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理解师幼互动对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影响。
本章重点: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类型与特点。
本章难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人际关系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师幼互动对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影响。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第一节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一)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特点1.识记:(1)社会认知的概念;(2)自我意识的概念;(3)幼儿期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表现方面;(4)学前儿童对他人认知发展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OGO
Page 5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一)亲社会行为的萌芽(2岁左右) (二)各种亲社会行为迅速发展,并出现明显个别 差异(3~6、7岁) (三)出现明显的个性差异
LOGO
Page 6
O
Page 7
二、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
LOGO
Page 13
三、影响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因素
环境因素
自身因素
家庭因素
LOGO
Page 14
四、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一)生物学因素
激素水平 遗传基 因因
气质类型
LOGO
外貌长相
Page 15
知识经验
媒体的影 响
(二)
社会文化 氛围
社会文化 因素
同辈群体 家庭因素
LOGO
Page 16
以他人为指向,目的在于打 击、伤害他人
非愤怒 的主动 性攻击
敌意性攻击
LOGO
Page 9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和其 他物品而争吵、打架; 儿童的非指向性的发脾气行为在学前期逐渐减少, 而攻击性行为在学前期呈上升趋势,4岁达到顶峰; 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频率会随年龄增长而减少; 对攻击和挫折的报复性反应在儿童3岁后急剧增加 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上的攻 击; 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的趋势;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Page 11
LOGO
男孩普遍比女孩更具有攻击性 男孩的攻击形式多为身体攻击, 女孩多为言语攻击与关系攻击 女孩的攻击行为多为言语攻击, 基本上都是指向其他女孩
攻击行为的 性别差异
男孩之间的攻击行为要比女孩之间 或异性之间多得多
LOGO
Page 12
欺负—特殊的攻击
欺负行为是攻击的一个子集,是一种特殊类型的 攻击。它常在儿童间尤其是中小学生间发生,对 受欺负者的身心健康具有很大的伤害性,会导致 儿童情绪抑郁,注意力分散、孤独、逃学、学习 成绩下降和失眠,严重的会导致自杀。而对欺负 者则可能造成以后的暴力犯罪或行为失调。 可见,儿童欺负问题是发展心理学和学校心理学 研究中极具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国外心理学家 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在我国还是空白,应 当引起我门的关注。
攻击性行为是指故意对人身和财产造成伤害并且 没有社会理由的行为。
LOGO
Page 8
(二)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种类
表现为愤怒、发脾气或失 去控制 为了获得玩具或物品而做出抢 夺、推搡等攻击性行为
愤怒的反 应性攻击 工具性攻击
未获得某一物品或达到某种 目的,进而欺负或控制同伴
攻击性行为 的种类
LOGO
Page 17
儿童知识经验的影响
(1)与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和自我控制水平有关
道德水平越高,儿童也就越容易从他人利益的立场感 受和思考问题,行为也就越趋近于正好与攻击相反的 亲社会方向。 自我控制也是直接与攻击行为相联系的个人品质因素, 个人的自我意识和控制水平下降时,攻击性行为就会 明显增加。
(4)受到挫折
当幼儿受到挫折时,由于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或社会 交往的经验,为了解除心理的紧张或维护自己的自尊, 便采取攻击他人行为来发泄自己的情绪或保护自己。
LOGO
Page 19
媒体的影响
LOGO
Page 20
五、控制幼儿攻击行为的策略
宣泄法 创造非攻击性的环境
冷处理
移情训练
代币法
LOGO
Page 23
具体措施: 允许幼儿有合理的宣泄
有些幼儿可能由于害怕惩罚而强行抑制自己的 攻击意向,长此以往,会产生过分的焦虑,影 响心理健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允 许幼儿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心理宣泄,来取代 攻击行为。如有的幼儿在玩黏土游戏时,拼命 的挤压、摔打;有的幼儿在模仿战斗场面时相 互间“打打杀杀”。这些行为都有利于幼儿把 平常不良情绪通过这种“破坏性”游戏释放出 来,从而维持心理平衡。
LOGO
Page 22
具体措施:
引导幼儿进行移情换位
引导幼儿深刻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如: 体验同伴痛苦、难受的表情,从而达到抑制自 身出现的攻击性行为,并今儿实施帮助、互助、 谦让、分享等亲社会行为。 通过多讲故事、与幼儿一起观看有益于亲社 会行为的电视节目等途径为他们提供分享、谦 让、合作等亲社会行为的榜样。
(2)与儿童的社交技能有关
他们对冲突性社会情境解决或是解决社会性争端的办 法往往都运用攻击性行为。与受欢迎的同学相比,不 受欢迎的儿童攻击性更强。
LOGO
Page 18
儿童知识经验的影响
(3)与个体固有经验因素有关
儿童时期的大量受害经历与以后大量的攻击性和暴力 问题有关。身体遭虐待的经历教会了儿童的攻击性行 为,并且使儿童把攻击性行为作为亲密关系的一种规 范。
儿童受不良家庭环境影响 (1)家长过分溺爱幼儿 (2)家长过分限制幼儿 (3)父母的教育方式。
父母经常使用暴力及攻击性 言行,为孩子树立了一个模 仿的对象。儿童往往不是在 惩罚中受教育,而是学会了 如何使用攻击性行为。儿童 的侵犯性行为极大地依赖着 他们的父母如何对待他们和 父母自己如何表现。
LOGO
Page 21
具体措施:
提供非攻击性的环境
实践证明,生活在一个有良好家庭气氛、有充 裕玩耍时间以及有多种多样玩具环境中的孩子, 攻击行为会明显减少。家长应为孩子提供足够 的玩耍时间和玩具,不让孩子看有暴力镜头的 电影、电视,不让孩子玩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 不在孩子面前讲有攻击色彩的语言。
LOGO
Page 10
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趋势
年 龄 攻击型 幼儿比例 6.89% 最小
攻击方式 下肢动作居 多
原
因
3~4 4~5 5~6
自我意识较差、控制 力差、缺乏分析能力
20.77% 骤增
8.03% 明显减少
以上肢大动 作为主
头部动作居 末位
多为有意性、嫉妒、 恶作剧
能注意到攻击行为的 隐蔽性,如避开老师 视线桌下挠人,往人 身上抹鼻涕
LOGO
第二章 第五节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
人类行为
本 能 行 为
LOGO
社 会 行 为
Page 2
社会行为
亲 社 会 行 为
LOGO
反 社 会 行
攻 击 性 行 为
Page 3
LOGO
Page 4
一、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是指学前儿童对他人有益或对
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 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助人、安慰、捐 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