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九俊:追寻理想的教育
未来教育愿景自然,自主,自在

观点聚焦■诸华平未来教育愿景:自然,自主,自在走进新时代,应对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如何开创“十四五”教育发展新篇章?学校教育应该如何应对新变化?这既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我认为:教育的变与不变,在于定力和张力。
一方面要有定力,以不变应万变,坚守教育的本真不变;另一方面,要有张力,以变应变,要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从教育的视角去理解,教育需要充分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
如何把握好这三种关系?我们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追寻,提炼了“自然,自主,自在”的“三自教育”理念。
这一教育理念得到了顾明远先生的肯定和题词,也得到了成尚荣、杨九俊、叶水涛、徐明等多位专家的指导和丰富。
因此,对于丹阳市实验学校来说,在“十四五”发展的进程中,秉持“三自教育”理念就是我们“不变”的定力,进一步演绎“三自教育”生动的转化实践就是我们不懈“求变”的张力。
一、秉持“自然”理念,追求“自然化”的教育“自然”,出自《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所谓“自然”,是指万事万物都有其本源,万事万物也都有其规律。
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东西就必须遵循规律。
教育必须遵循两大规律:一是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行为,适应人的不同阶段的发展和不同的人的发展;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使教育符合时代的需要和人民的期盼,适应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实施“自然化”的教育,就要倡导全人教育。
首先,立足新时代要求,加强意识形态教育。
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国情时事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家国情怀的一代新人。
其次,立足规范办学,促进教育普惠公平。
自觉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开齐开足各类各门课程,落实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求,克服片面追求应试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弘扬立德树人的教育情怀。
让学生在阅读课堂中经历深度体验

让学生在阅读课堂中经历深度体验作者:李云霞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4年第4期江苏响水县实验小学(224600)李云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体验学习”作为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已越来越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
然而,当前很多语文教师对重视体验学习的解读和实践似乎仍局限于认识论的视阈,往往缺少学科教学论的考量,没有自觉地从体验与语文教学目的的关系中去把握它的学科教学价值,没有作更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造成诸多语文课堂中“浅层体验学习”现象的涌现。
那么,在阅读课堂中,如何让学生经历深度体验学习呢?一、充分参与,激活新知——抓深度体验学习的前提教育家皮亚杰说:“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
”实践表明,在阅读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进入深度体验学习的状态,首要前提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充分参与。
对于课堂中组织的角色表演、激情诵读、专题探究、观点争鸣、主题拓展、小组讨论等活动,也只有让学生全员深度参与,教者所传授的知识才能被激活。
如教学《莫高窟》一文时,可借助语言、音乐、图片、视频等手段创设游览、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组建体验学习小组,如“藏经洞探秘小组”“彩塑观赏小组”“壁画观赏小组”等,并结合具体的文本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此感受敦煌灿烂辉煌的艺术以及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伟大与杰出。
需要指出的是,在具体课堂展示时,教者可结合四个方面来对学生参与体验学习的深度进行评价:活动参与面、思维批判性、探究纵深点、建构生成度。
二、巧设问题,深入思考——显深度体验学习的重点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杨九俊院长说过:“课堂教学要十分关注学生有效思维的时间长度,尽可能让学生形成有效思维……”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学生在体验学习时能否进行深入思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者问题的设计是否巧妙、精当。
走创新发展之路 塑地方教育品牌

2 0 1 0年 颁 布 的 《 国家 中 长 期 教 育 改 革 和 发 展 规 划
纲要( 2 0 1 0 -2 0 2 0年 ) 》 提出 : “ 创造 有利 条 件 ……造 就
一
批教 育家 , 倡 导教育家办学 。 ” 纲 要 中所 指 的教 育 家 绝
不仅仅是教育 学家或教育理论家 . 也 包 括 从 事 教 育 一 线 工 作 的优 秀教 师 或教 学 管 理 者 。 教 育 家 办 学 的 思想 为 教 师 的成 长 指 明 了方 向 。 教 师 不 应 满 足 教 书 匠 的角 色 . 而 要 以教 育 家 作 为 自己 的奋 斗 目标 。 教 师 成 为 教 育 家需 要
一
要有较大 的教育影 响。[ 2 3 沈玉顺先生指 出教育 家应该 符 合八条 标准 :职业 身份——全 职教 育工作 者 ;知识 修 养—— 宽厚广博 的文 化知识基础 ; 教育资历——长期 从 事教育 实 际工作 ; 专业水 平—— 系统 、 熟练 掌握 教育 专
业知识 和技 能 ; 教 育思想——具 有 系统 、 成 熟 或 独 特 的 教育思想 ; 专 业 成 就 — — 取 得 教 育 界 广 泛认 可 的重 大 教 育成果 ; 专业 声望——拥 有广泛认 可 的专业 声誉 : 道 德
定 的文化 土壤和社 会环境 , 需要 国必 要支持 , 更需要 教 师 自身 的主观努力 。 本文试从教师 的主观策 略方 面对 教
师 成 长 为 教 育 家 进 行 探讨 。
一
、
了解 教 育 家 的 基本 素 质 构 成 。 树 立 学 习 目标
目标 决 定 着 前 进 的方 向 , 教 师 要 想 成 为 教 育 家 首 先
要 了解什么是教育家 , 教 育家 的基本 素质有哪些 。教 育
幸福学校到处流淌着奶和蜜

幸福学校:到处流淌着奶和蜜作者:李加忠来源:《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第10期上帝答应给亚伯拉罕及其后代一块土地,这块土地非常非常好,到处流淌着奶和蜜。
——《圣经》故事幸福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体会、理解。
幸福教育是什么?杨九俊院长的阐述很有诗意,幸福教育是在幸福生活中准备生活。
乌申斯基也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一点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
”可以说,教育的本身应该是幸福的,但今天的教育已经不再是教育的本身。
今年秋季开学,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继续组织的“开学第一课”,主题就是“幸福”,倡导教师、家长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让今天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
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教育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的理想就是让所有学生成为幸福的人。
我们应该怎样追寻幸福教育?杨九俊院长的讲座让我有了更多的思考。
幸福的学校,就是要培养幸福的学生;幸福的学校,应该“到处流淌着奶和蜜”。
“奶”是学生掌握生存技能、征服自然的知性教育,而“蜜”则是养成学生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诗性教育。
我们的学校怎样才能“到处流淌着奶和蜜”?一、塑造学校精神的内在品格什么是学校精神?林崇德、俞国良提出:“从心理学的思维视野出发,学校精神就是学校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共同的心理和行为中体现出来的群体心理定式和心理特征,其核心内容和具体表现形式是校风。
”学校精神反映了一所学校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学校直接反映社会心理特征的窗口。
这一窗口体现出精神面貌的塑造,是需要长期的积淀、内化而成的。
1.要树立前瞻的学校理想。
巴尔蒙特说“我来到这个世界,为了看见太阳”,这句话曾被许多教育者引申为自己的教育理想。
对于学校来说,学校的理想就像每天看见太阳冉冉升起的一样“冉冉出新人”,比“托起明天的太阳”更具有意境。
理想是灵魂,学校如果没有自己的办学理想,就是一具没有灵魂的空壳。
杨九俊在怎样的尺度下诊断课堂解读

杨九俊:在怎样的尺度下诊断课堂?杨九俊: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语文特级教师。
长期在教改一线调研。
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05年度人物;2005年,与丁帆教授共同主编的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已进入高中课改实验区,已有80万学生在使用。
所主编的《新课程教学问题与解决丛书》名列04、05年度教师用书销售排行榜榜首。
今年初,杨九俊主编的《新课程课堂诊断丛书》一上市就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
这还是我国第一部诊断课堂的书。
对于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反思中的教师们来说,这套书可谓是场及时雨。
它解决了大量新课程课堂操作中的悬疑问题,老师们可以参照这些深入细节、切入思维的诊断,来诊断自己的课堂。
这其实建立了一种课堂评价的细则体系。
这为每天都在思考自己的课到底上得怎样的老师们提供了一个极有价值的坐标。
诊断课堂应该是个很复杂的过程,尤其是诊断的尺度很难把握。
这关键是课堂诊断所依赖和参照的课堂理想体系是怎样的。
为此,我们特此采访了杨九俊先生。
记者:2004、2005年,您任总主编的《新课程教学问题与解决丛书》为正在新课程课堂问题面前焦急苦恼的广大教师,切实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
像其中的《备课新思维》、《说课、听课与评课》在很多学校老师们人手一册。
这次您主编的《新课程课堂诊断丛书》似乎与前面这套书有所联系。
您是出于怎样的调研和思考决定组织专家们编写这套书的?杨九俊:“诊断”这套书源于编写《问题与解决丛书》。
在调研过程中,确实发现新课程推广使课堂有了喜人的变化,但问题实在太多,我们只好把最突出、最普遍、最集中的问题在《问题与解决丛书》中先行解决。
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大量复杂问题只能用跟踪课堂全过程的方式进行全方位解决,这需要很多长期在一线听课、调研的专家合力。
所以,这套书花费的时间就更长。
可以这么说,《新课程课堂诊断丛书》是数十位专家在听了数以百计的课后、再推敲、研究而成的,也算我们的一个改良课堂的初步尝试吧。
记者:有幸读到刚刚出炉的《新课程课堂诊断丛书》,这是一套对课堂进行辨证施治的“医书”。
做教师事业观和价值观提升的力推者

做教师事业观和价值观提升的力推者作者:杨剑平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2013年第03期摘要:笔者所在学校一直致力于推动教师事业观和价值观的提升,因此,本文分析了我校教师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具体探讨了我校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教师发展;事业观;价值观;推动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3-003-2叶澜说过:“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优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学校自身,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泰州二附中一直致力于做教师事业观和价值观提升的力推者。
当下的教师面对很多挑战,比如:知识结构的变化、观念的更新、教学技术的改进、新型教学手段的尝试、师生间的代沟的拉大、日益难以应付的杂事,以及快节奏的工作。
再加之,我校近几届的学生都是严格按照施教区划分的,不同于以往的优质生源。
于是,学校部分教师的心理、心态与社会的期望值存在不小的差距,他们认为教育穷,教师苦,从事教育无可奈何,所以只能做到把教书当“职业”,而不能把它当成终身的“事业”来追求;部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还未彻底转变,没有树立全员育人的思想,他们对新课改感到茫然,甚至还有很多的疑虑和担心;部分教师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还有不妥当的地方,教育教学效果还不够理想,方法比较简单;部分教师对终身学习的认识不足,致使学校教科研风气欠浓,效果不佳。
他们忙于事务,累于杂务,苦于家务,自身学习“充电”在时间上就无法保证。
目前,学校处在转型期的重要阶段,我校的教师也处在急需转变思想、提升自我的关键时期。
为此,学校认真研究教师心理、研究课堂教学技巧,以提升我校教师的事业观和价值观为抓手,推动学校教育工作不断前进。
听杨九俊院长讲座的心得体会(最新)

听杨九俊院长讲座的心得体会听杨九俊院长讲座的心得体会我们常提到“职业倦怠”这个词,似乎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干了多年之后,很容易产生疲倦,失去了职业的乐趣,更谈不上什么“幸福感”了。
可杨院长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到处流淌着奶和蜜”的幸福学校蓝图,在那里,老师是孩子们蓬勃生长的“人间四月天”,孩子们是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教学是“源自心灵”的,学校“冉冉出新人”。
这是怎样的一种幸福的教育?在这种学校里的老师会有职业倦怠吗?答案一定是不会。
因为,在那样的境遇里,幸福已经包含了深刻的内涵。
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有别样的幸福,但幸福在哪里?霍懋征、斯霞、于漪等等这些模范教师,还有我们身边那些乐于奉献、孩子们喜爱的老师们,他们对工作始终充满热情,充满幸福感,他们不为名不为利,一心想着学生,始终爱着自己的学生,缔造了自己幸福的教育生涯,这让人羡慕,也让人深思。
作为一名校长,我也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之中:一个校长的幸福应该在哪里?校长在学校的发展上无疑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校长的责任很大,事务也是很繁忙的,很多时候听到校长们在说太忙太累,我也有同感,所以关于校长的幸福这个话题还是很有必要来探讨一下。
一、校长的幸福在孩子们的幸福之中对于幸福与教育的联系,杨院长引用了乌申斯基的话——“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是毋需置疑的”。
因此,校长的幸福首先要在孩子们幸福之中。
校长一定是孩子们的校长,要“坚定地站在孩子们一边”。
评价一个学校的标尺很多,但我一直以为在学生身上。
我们的学校有没有给孩子一个幸福成长的空间和环境,能不能培养孩子们创造和感受幸福的能力,这是给孩子们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关键。
中小学教师阅读推荐书目

中小学教师阅读推荐书目一、教师阅读与培训1.《如果我当教师》叶圣陶著杨斌选编29.80元一本通俗而系统的叶圣陶教育思想读本。
编选者从叶圣陶先生论著中精选出适合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阅读的60余篇文章。
书前附有长篇导读,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
2.《致青年教师》吴非著29.80元2011年全国优秀畅销书奖;中国教育报“2010年影响教师的100本书”之最佳图书奖著名特级教师吴非倾情之作;《致青年教师》专属博客:/zhiqingnianjiaoshi3.《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写给中小学教师》(第二版)冯卫东著36.00元2011年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入选中国教师报“2011年度十佳教育图书”最实用的一线教师教科研读本。
以丰富的案例,系统阐述了教师随笔写作、论文写作、微型课题研究、规划课题研究、高效课堂研究等。
数百所学校选为校本培训用书。
4.《教育案例写作与研究》陈大伟著35.00元通过对40多个典型教育案例的详细解读和深入讨论,系统地介绍了教育案例写作与研究的方法。
5.《教师的体态语言》李振村著29.80元入选中国教育报“2011年影响教师的100本书”教师是“公众人物”。
一举手一投足,都是教育。
本书为教师打开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神奇世界。
6.《一位教育学教授的听课评课与教学断想》余文森著36.00元入选中国教师报“2011年度十佳教育图书”本书汇集了余文森教授近年在各地中小学听课、评课的发言和感悟,关于教学问题的深入思考,对各种教学现象的剖析以及相关访谈。
这些文章立足教学实践,富有学术含量,是一本难得的学术普及读物。
7.《怎样当个好老师——答一线教师36问》孙明霞著29.80元一本用爱和智慧写出的书。
为教师释疑解惑,让讲台绽放出绚烂的光彩!吴非、黄建初、杨瑞清、窦桂梅联袂推荐8.《教师一定要知道的电脑常用技巧》杨成钱编著29.80元本书专为“不太精通”电脑的教师编写。
超级实用!本书分别针对教师经常使用到的Windows XP系统、Word、Excel、PowerPoint、Internet、常用软件等,介绍教师常用的电脑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寻理想的教育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杨九俊追寻理想的教育,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话题,这里仅仅基于学校建设讨论十个问题,主要是作一些引述,作一点借题发挥,供大家参考。
问题之一:我们有教育理想吗?教育是一个放飞理想、追逐梦想的事业,温总理提出“仰望星空”,也是希望大家有理想,有抱负,立大志,干大事。
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教育工作者,有些校长,或多或少地屈从于世俗和有些残酷意味的现实,丢弃了自己的理想。
没有理想的教育,了无梦幻色彩的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就失去了教育的本真和美好。
所以,讨论教育工作首先要从理想说起。
要追寻理想的教育,没有教育的理想就无从谈起。
我们的教育理想是什么?在各位有理想的校长那里,各有其话语表达和图景呈现,五彩缤纷,争奇斗艳,但就其本质性和共性说,理想应该聚焦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应该集中关注如何“托起明天的太阳”。
“太阳”这一美丽的意象,“她”会引起我们丰富的联想。
在这里,我很高兴地引用巴尔蒙特的诗和邓丽君的歌,和大家作一个愉快的分享。
我来到这个世界,为了看见太阳,和苍茫无际的蓝天。
我来到这个世界,为了看见太阳,和巍巍群山的峰巅。
……我来到这个世界,为了看见太阳,如果白昼竟然消亡,我还要歌唱……我还要歌唱太阳,在我生命弥留的时光。
(巴尔蒙特的诗)直到海枯石烂,冉冉地出情人。
(邓丽君的歌)《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俄国象征派诗人巴尔蒙特的一首诗,这里引用的是开头和结尾两段,“我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看见太阳”“如果白昼竟然消亡”“我还要歌唱”,这种对光明和美好的向往和歌唱,叩响了千千万万人的心弦,这也应该成为教育工作者的精神大合唱。
邓丽君唱的是一首情歌,开头两句是“我是星,你是云,总是两离分”,结尾突然绝壁高耸式地来了两句:“直到海枯石烂,冉冉地出情人”。
想象之奇特,景象之瑰丽,信念之执着,感情之深挚,曾令我初次听到时有些愣住了的感觉,回味再三,觉得余香绵绵,意味深长。
我特别喜欢“冉冉地”这样的情状,这画面可以描画出新人的成长过程。
把这句歌词和巴尔蒙特的诗句放在一起,我以为可以化出一种意境,可以引出教育理想的基本元素。
第一句赠言:我们期盼、热望、追寻:冉冉地出新人!有理想才有真正的教育,有了对“新人”的期盼,我们的教育工作就有了绮丽温暖的底色,我们就会感到有激情,有追求,有创造。
否则,我们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就会失去工作的意义。
理想有时未能够完全实现,但并不能因此将理想都视为空中楼阁。
陶行知先生在评价半周岁的燕子矶国民学校校长丁超时,对这位校长的评价是:“他能就事实生理想,凭理想正事实。
他有事实化的理想,理想化的事实”。
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想有时就在脚下。
我们有些校长在办学过程中所作的努力和创造,就是“就事实生理想,凭理想正事实”,就是一点一点地接近我们的理想。
总体上看,我们太缺少这样的校长了,我们受到的牵制太多,束缚太紧,这种牵制、束缚有很多来自制度、文化,但更多的是来自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有的甚至已经失去树立理想的欲望和能力。
中国教育需要一批理想者,需要一点理想主义、浪漫精神、诗人情怀!让我们共同努力,去追寻“冉冉地出新人”的意境吧。
问题之二:我们的学校是个什么地方?我们的学校是个什么地方?不同的学校会有不同的回答。
如果让孩子们回答,可能大多数答案是校长们不愿意听到的。
我们的学校基本的状态是个工厂,教育教学的过程是一条生产流水线,老师就是流水线的工人,当然说得好听一些,还可能是工程师,那句关于教师作用的隐喻——“老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带有工业化社会的鲜明色彩,学生就成了流水线上下来的产品: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标准件。
在这里,学习成了机械接受的过程,成了“被学习”,也就没有什么幸福和快乐可言。
那么,我们的学校究竟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还是让我们先听一个宗教故事吧。
《圣经》里讲,上帝答应给亚伯拉罕及其后代一块土地,这块土地非常非常好,到处流淌着奶和蜜。
在这里,上帝是母爱的象征,母爱包括的不仅仅是吃饱、活着,还有生活的享受、生活的快乐、生活的幸福。
我以为,学校也应该成为上帝赏赐的一块土地。
第二句赠言:让我们的学校到处流淌着奶和蜜。
“新人”的培养,应该是师生共享幸福生活的过程,这种幸福感来自哪里?从“师”的一面,“教”的一面,至少有三个方面特别值得关注。
让学生“背着行囊上路”。
这里的“行囊”是精神的,人生如同旅程,都是背着行囊的,里面装载着地域文化、学校文化等,如果我们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可以有意为之,挖掘、整理、提炼学校文化传统中最精粹的思想,让它成为学校发展之根,哪怕校园搬迁,恰如有的名校学生所言,也是“带着行李搬家”。
有了这样丰厚的精神资源的滋润,我们的心田就会多了一些时尚界所说的“微糖”的气息。
教师的教育行为应当洋溢着“生活的微笑”。
大家都知道普希金是一位心地很敞亮、很乐观的诗人,“哪怕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
”有了这样的情感基调,普希金的诗歌就更多地给人带来温暖,带来信心,带来鼓舞,带来力量。
别林斯基评价普希金的诗时曾经说过,普希金的抒情诗充满诗意的全部奥秘,就是在于他的诗篇的字里行间,总是洋溢着对生活的微笑。
于是,俄罗斯的青年在这里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
如果在我们的举手投足之间,也洋溢着教者、管理者对“生活的微笑”,这种向上、乐观的态度必然会让学生感觉到“我们的生活比蜜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这是叶澜老师非常著名的一个观点,她提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生产的流水线。
在叶澜老师看来,课堂教学首先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
这些观点今天已经得到广泛认同,关键是我们怎样好好地做。
问题之三:我们基本的教育立场是什么?什么是我们教育的立足点?讨论、分析教育问题的基本视角是什么?我们习惯于从“教”的立场、“管”的立场、知识的立场、权威的立场出发,尽管有时口头上不是这样讲,但事实上更多的是这样做的。
夏山学校的校长尼尔说过一段给我们有益的启示的话:假如我在漆门时,罗伯特跑过来往门上扔烂泥,我会痛快地骂他一顿,因为我知道他在这里已经很久了,他不会在乎我的话。
假如罗伯特刚从一个严格的学校转来,而他扔泥巴实际上是在反抗权威,我就会和他一起往门上扔烂泥,因为解放他比我的门更重要。
尼尔因为创办夏山学校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尼尔和妻子共同创办这所学校的理念,就是“创造一个不是让孩子们来适应学校,而是去适应孩子的学校”。
“扔烂泥的故事”表明了尼尔的基本的教育立场。
第三句赠言:坚定地站在孩子们一边!夏山学校办学的基本精神就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就是解放学生。
围绕这个话题,需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首先要了解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这首先是人学。
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孩子也是一本大书,要读懂并不容易。
杨绛先生带孩子坐电车,坐过几次,这个孩子在家里谈起,总说她没有坐过,杨绛很生气,认为这个孩子不懂事。
又一次,她再带孩子坐电车,很习惯地抱着孩子,让孩子坐到自己的腿上,旁边正好有座位空着,孩子一边执着地从杨先生腿上下来,一边咕哝:“屁股,坐”。
这时,杨先生才明白,孩子自己坐上电车的座位,才有坐电车的感觉,才叫做“坐过电车”。
这个小故事很能说明问题,就是你要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现在网上热炒“父母皆祸害”,那些对父母似乎有些深恶痛绝的孩子,并不都是说父母不爱他们,而是反感于父母没有“孩子立场”,难有真正的沟通。
所以,从事教育工作时时刻刻都要想着“教育是人学”,孩子在哪里。
解放孩子天地宽。
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培养创造力,以实现创造的民主和民主的创造”,要做到“六大解放”——解放眼睛,才能看得清;解放头脑,才能想;解放双手,才能做;解放嘴,才能说;解放空间,才能走进大自然和社会;解放时间,才有点做人的味道。
陶先生认为:“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
”正因为束缚过多,我们的教育缺少灵气和活力。
据报载,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教育调查,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但想象力倒数第一,创造力倒数第五。
没有自由、没有民主,当然谈不上独立思考和创造。
今天办教育需要重温陶老夫子的“六大解放”,给孩子们一个激活创造力的新天地。
解放学生其实也是解放我们自己。
台湾诗人非马的一首《鸟笼》脍炙人口,就在于他出人意料地表达了一种思想。
全诗很短,不妨引用一下:“打开/鸟笼的/门/让鸟儿/走//把自由/还给/鸟/笼”。
鸟笼的门打开了,得到解放的不仅仅是鸟,也有笼,真正是意味深长啊!我们现在用过重的课业负担捆住学生,把学生逼进应试教育的深坑,学生缺失了想象力、创造力、幸福感,我们实际上也把自己的生命填进了这个深不可测的坑。
如果“打开鸟笼的门”,“鸟儿”可以自由飞翔,我们也有了时间去学习、读书,去了解学生,去钻研教学,去关心辅导学生,包括去享受必要的闲暇。
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问题之四:什么是教育的灵魂?灵魂对一个人,对于一个事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说起教育的灵魂,我常常联想到一则宗教故事。
悉达多太子丧失了嗅觉,味道再重的咖喱也闻不到。
晚饭后,星星大得像火焰一样永不熄止,宫女们横七竖八睡了一地。
悉达多太子折了莲花放在妻儿枕边离去,他要去找回他的嗅觉。
最后他骨枯形销昏死在河边,村中牧羊女喂以乳糜,悉达多醒来,闻见乳香,如此甘美,如此确凿,他感谢牧羊女说:“一切有情,由食而住。
”。
他渡河进城,坐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了佛陀。
人们常常说菩萨心肠、大爱无边。
溯其源大概就是这里的“一切有情”。
弘一法师李叔同先生的一则故事很能说明问题:丰子恺请李叔同先生到家里,李叔同先生把藤椅轻轻摇动几下,然后慢慢坐下去。
丰子恺疑惑不解,开始不敢问,后来看到先生每次来都是如此,就问先生其中的缘由。
原来李叔同担心藤椅中藏有小虫子,他要给小虫子一个信息,让它们可以逃离即将有人坐的藤椅。
这种博大的爱的精神应当是教育与生俱来、须臾不缺的,教育就是要以爱作为自己的灵魂。
第四句赠言:大爱写人生。
大爱所写,是学生的人生,也是教师的人生。
“爱”,说来容易做来难。
许多同志都听说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作家的太太是文盲,作家教太太识字,都是采用直观教学法,把所要教的字写成条子贴在具体的事物上,比如“椅子”贴在椅子上,“茶杯”贴在茶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