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与校园文明礼仪
浅谈《弟子规》的礼仪教育及现代价值

浅谈《弟子规》的礼仪教育及现代价值“礼”在封建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既是政治需要,也是道德规范。
《弟子规》将儒家传统文化思想和精神的精髓都呈现出来,对家庭、个人、处世和学习的礼仪都进行了细致的区分,对当下的礼仪教育仍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标签:《弟子规》;礼仪教育;现代中国是礼仪之邦,《弟子规》继承了儒家礼仪教育的精华,对个人生活的礼仪进行了细致的规范,对当代青少年的文明礼仪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育意义。
一、《弟子规》内容的阐述1.家庭礼仪古人云:“百善孝为先。
”父母的呼唤,应该立即回应;父母的命令,应该立即执行;父母的教诲,必须恭敬听从;父母的责备,必须虚心接受。
虽然提倡孝顺父母,但我们还是需要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盲目顺从也不是明智的行为。
父母的选择有时候也会有错误,这就要求我们有方法地做出选择,不能因为父母的过失就对父母不尊重,应小心劝导父母改过向善;劝导时要和颜悦色、态度诚恳;可以在父母高兴的时候规劝。
忽视父母的建议、对父母的话置之不理、对父母大呼小叫,甚至大打出手,这是非常不正确的选择,即使你的想法是正确的,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没有意义的。
做到孝顺最简单的事情就是关心父母的身体,冬天要保证父母能够在温暖的环境生活,不要让父母受到寒冷的侵蚀;夏天要让父母感觉清爽,不受烈阳的照射,这是孝顺首先要做到的。
其次是出入门的时候应告知父母,减少父母的忧虑。
出门告知、返家相见,这一条在当今的家庭中被严重忽略了,最近总有学生无故走失,而父母却不知道孩子去了何处,许多人离家并未告知父母,等到出事的时候,父母都不知去何处寻找孩子,这使父母难过、担忧,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也是当今儿童必须要学习的礼仪,这既是对父母的尊重,也是自身安全的保障。
再次,当父母生病的时候,子女应该在身旁照顾,不应该有嫌弃之意。
父母把孩子当作至宝,呵护备至,而作为子女也应该如此善待父母,让父母感受到子女的关怀。
做到“孝”是对于父母而言的,对其他的长辈和兄弟,就应当做到“悌”。
弟子规演讲稿(精选15篇)

弟子规演讲稿(精选15篇)弟子规演讲稿1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学〈弟子规〉做文明人》。
沐浴在柔和的晨光中,耳边传来琅琅的读书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听着这亲切的声音,我不禁停下脚步,轻声跟着读起来。
这是我已熟读的〈〈弟子规〉〉的总叙。
我喜欢读〈〈弟子规〉〉。
“弟子规”,顾名思义,就是学生的规范。
它是中华民族几百年来的礼仪精髓,是文明的灵魂,是学生文化的瑰宝。
学《弟子规》,做文明人。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它把一千多字的文明礼仪略成了24个字,虽然短短24字,却也已经树立了我文明的态度。
弟子规,是圣人对我们的教诲,它让我明白了做文明人的道理: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接着要小心谨慎,诚实守信。
和大众相处要平等博爱,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物,如果有剩余的时间与精力,要向多方面学习。
以前的我从不懂什么是文明,学了《弟子规》。
我知道文明就是:孝——首孝弟。
百善孝为先。
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父母对我百依百顺,凡是我提出的比较合理的要求,都会想方设法满足我。
我总是认为父母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甚至,有时父母关心我,多叮嘱几句,我反而嫌父母啰嗦。
有时父母要我做些事,我总是拖拖拉拉,尽量避过,即使做,也是马马虎虎、敷衍了事。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是为人子女最痛苦的事。
我们至少要做到《弟子规》所说的“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才能不辜负对自己有养育之恩的父母。
这就是文明。
以前的我从不懂什么是文明,学了《弟子规》。
我知道文明就是:信——次谨信。
诚信是三月的春风,是五月的花海;商人说诚信是宝贵的信誉,是无价的财富;长辈说诚信是一本厚厚的日记,是一张不容背叛的人生契约;我说诚信是两根小指拉钩后的百年不变,千年不悔。
也许有朋友安慰自己说,诚信是大人的事,我们还没有长大呢!如果是这样,那么你就错了,大错特错了!当你把果皮扔到干净的操场时,你诚信了吗?当你看见老人上车而假装闭目养神时,你诚信了吗?当你为了一时的虚荣心,考试舞弊时,你诚信了吗???我们真的会惊讶地发现,自己有太多的不诚信!这就是不文明!以前的我从不懂什么是文明,学了《弟子规》。
2024《弟子规》ppt优秀课件

《弟子规》ppt优秀课件目录CATALOGUE•弟子规简介与背景•弟子规核心思想与内容•弟子规在家庭教育中应用•弟子规在学校教育中推广实践•弟子规在社会道德建设中作用•当代青少年如何践行《弟子规》精神01CATALOGUE弟子规简介与背景《弟子规》概述及作者介绍《弟子规》概述《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作者介绍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
新绛县城关人,国学注选县丞,生于清代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享年83岁。
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
从师党冰壑游历近二十年。
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
来学者多出其门下。
著有《弟子规》三卷、《次礼》等。
创作背景与历史文化价值创作背景《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为了教育子弟养成良好品行而编写的蒙学教材。
当时社会风气日趋败坏,人们道德观念淡薄,为了挽救这种局面,李毓秀以儒家经典为纲,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编写了这部浅显易懂的儿童启蒙读物。
历史文化价值《弟子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通过诵读和学习《弟子规》,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良好品行,提高个人修养和文化素质。
同时,《弟子规》还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清朝时期的教育状况和社会风气。
传承情况《弟子规》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传承。
它不仅被用作儿童启蒙教育的教材,还被广泛应用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领域。
许多家长和教师都将其作为培养孩子良好品行的必读书目。
发展现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弟子规》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需要对《弟子规》进行新的诠释和解读;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弟子规》也逐渐走向世界,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弟子规》教学总结

《弟子规》教学总结《弟子规》教学总结1本学期,学校在三四年级学生中开展了《弟子规》的校本教学活动。
《弟子规》是中华传统经典文化,是一把幸福和谐的人生钥匙,其中的一词一句,都教育人们为人处世应该恪守的规范,学习后,让每一个人都受用一生,让每个孩子那纯洁的心灵都有一颗感恩之心,让孩子们接受圣贤智慧的教诲,能够拥有健康美好的人生!现总结如下:一、学生们明白了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弟子规》课上老师向同学们讲述:母亲十月怀胎,在撕心裂肺的痛苦中把我们生下来,又用乳汁把我们喂大,并无微不至的呵护培养我们成长,母爱无疆,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催人泪下。
汶川大地震,一位母亲临死时还用乳汁喂孩子;一位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不小心从二楼掉下来,她的脚比刘翔还快,从十几米远的地方跑过去把他接住了??队员们被这些故事感动着,感染着,他们明白了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了。
二、同学们知道了我们应怎样孝敬父母。
“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据家长反映:自开展《弟子规》诵读后,孩子听话了,有礼貌了,能够在上学和放学回家时和家长打招呼,说是“出必告,返必面”;当父母工作一天很累的时候,就会给大人捶背揉肩的,有时还会帮助妈妈洗脚或做饭做家务了,懂得孝敬父母了。
三、同学们知道了怎样为人处世。
自开展《弟子规》学习后,学生们和睦多了,更团结友爱了,校园里的打闹现象少了,不文明的言行少了,就连老大难的卫生问题也明显好转了。
以前班里经常发生丢东西的现象,可自从学习了《弟子规》,学生明白了“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既为偷。
”的道理以后,班上失窃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一种互帮互助的班风也悄然形成了,你忘了带笔,我借给你,你忘了带书,咱俩一起看。
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诵读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为了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
总之,这次教学活动意义深远。
学生们受到了一次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对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和修养起了很大作用,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激发了学生的热情,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引领学生享受读书带来的无限乐趣。
弟子规中的礼仪

弟子规中的礼仪《弟子规》曰: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弟子规》说,在吃饭、坐下、走路的时候,要让长者在前面,年幼的跟随其后。
长辈站着,年轻的人就不能坐下,长辈坐下之后,让你坐你才能坐。
这句话是在教给孩子怎么讲究礼仪。
《弟子规》里讲述礼仪的文字很多,足见古人对礼仪的重视。
下面店铺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弟子规中的礼仪,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弟子规中的礼仪礼仪是一项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
比如,国家有国旗礼仪、国歌礼仪、国徽礼仪、宗教礼仪、民族礼仪;公务员有办公礼仪;学生有校园礼仪;教师有教师礼仪;社交中有座次礼仪、电话礼仪、名片礼仪和自助餐礼仪。
歌德说,一个人的礼仪,就是一面照出他肖像的镜子。
家长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道德修养。
孩子处于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礼仪教育,有助于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
如果一个人不懂礼仪,不讲究礼仪,在一定的情境内,就会因为失礼而出丑,影响个人形象和交际效果。
父亲招待客户吃西餐,高小光曾经在电视中看到吃西餐,觉得有情调,就软磨硬泡地要求父亲带他一起去。
这次是商务交往,父亲虽然有点为难,但还是带他去了。
在去餐厅的路上,他在心里背着父亲教的西餐礼仪:“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吃饭不能发出声……”到达餐厅后,坐在长长的餐桌旁,刀叉、碗碟、高脚杯、餐巾……和电视上一样,高小光兴奋极了。
这时候,服务员端来一个圆形的器皿,里面盛着漂着柠檬片的清水,服务生在每一位客人的桌上都放了一个这样的器皿。
高小光正好口渴,就端起来喝了几大口。
这时客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高小光脸上,坐在他旁边的人惊讶地睁大了眼睛,其中有位外国朋友更是表情怪异,高小光不解地看看父亲,父亲表情很尴尬,脸上一阵红一阵白,直瞪眼。
高小光有点心慌,他们看自己干吗?一会儿牛排上桌,只见客人们一个个把手伸进那个圆形器皿开始洗手……看到这一幕后,高小光明白了父亲为什么那种表情,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原来那是洗手的水。
文明礼仪之花香满校园——以《弟子规》为载体,推进礼仪教育

文明礼仪之花香满校园——以《弟子规》为载体,推进礼仪教
育
张翠
【期刊名称】《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年(卷),期】2016(000)0S1
【摘要】以《弟子规》为载体、以课堂为根本、以活动为支撑推进和深化师生礼仪教育,使礼仪教育从散点式、随意性、各自为战,走向常态化、序列化、系统性。
【总页数】1页(P310-)
【作者】张翠
【作者单位】吉林省四平市八马路小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1
【相关文献】
1.文明礼仪之花香满校园——以《弟子规》为载体,推进礼仪教育 [J], 张翠
2.文明礼仪之花香满校园--文明礼仪主题班会设计方案 [J], 紫严娜;司汉守;卢佳东
3.礼仪教育见成效校园遍开文明花r——湖南省岳阳市通海路中学文明礼仪教育纪实 [J], 喻小三;李剑波
4.以文明礼仪教育为切入点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J], 谢芝馨;张舒;殷桂堂;韩涵
5.用《弟子规》进行寄宿学生文明礼仪教育 [J], 段绍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弟子规》全文

《弟子规》全文《弟子规》是中国古代经典的儒家文化经典之一,是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重要读物。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约束节制人的行为规范,培养行为良好的奉志向之后代之为人,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下面将对《弟子规》进行详细的解读。
一、首先了解《弟子规》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
《弟子规》是由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礼记》中的《曲礼》中所载的《学记》、《学规》和《学仪》等三篇文章组成,因此也叫做《三字经·弟子规》。
《弟子规》的作者不详,但大概是唐代晚期徐铉所作。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由于阶级之间的悬殊和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贵族的子弟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而广大的社会民众则无从涉足。
鉴于此,儒家学说便开始注重家庭、学校教育,通过家庭教育、官府教育等形式,推广自己的道德伦理。
二、《弟子规》的主要内容《弟子规》主要内容包括道德修养、待人接物、学习、礼节等多个方面,是一本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行为规范书以及传递儒家文化的经典。
1、道德修养《弟子规》开始讲述了一个人的内心该如何培养,强调要正心、诚意、明道、守法。
这建立在尊重老师、善待父母、孝敬长者、敬爱前辈等伦理原则之上。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遵循“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德准则,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负责,做一名健康有爱心的人。
2、待人接物在与他人交往中,我们应该讲究礼节,以诚待人,以礼待人。
《弟子规》提出了“放勿过,举头三尺有神明”的道理,要用温和的态度和言辞与人交往,做到亲切友好,和谐相处。
3、学习儒学强调知行合一。
学习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做人的修养。
《弟子规》要求人们要虚心好学、尊重师长,遵守规矩,努力用心学习。
4、礼节儒家文化强调人们要注重礼仪文化。
《弟子规》明确规定了生活礼仪、祭祀仪式等方面的行为规范,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营造一种高尚的美德氛围。
三、我们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学习并应用《弟子规》中的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学习《弟子规》来培养自己的人格和涵养,以使自己成为社会中的优秀分子。
《弟子规》心得体会13篇

《弟子规》心得体会《弟子规》心得体会13篇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
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弟子规》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弟子规》心得体会篇1《弟子规》是一本教育我们立身、做人、处世、学习的道德规范的书。
《弟子规》里教我们许多良好的习惯、对我们与人交往,培养良好的品质有着很大的帮助。
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当我读到这一句时,对这句中的“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不怎么明白,于是便好奇地翻开这句的解释:“读书的方法要注意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这”三到“都要实实在在地做到。
读书时正在读这一段就不要想到另外的一段,这段还未读完,不要因为没有兴趣,失去了好奇心,就跳到别的内容,而东翻西阅,必须定下心来,按部就班地读完。
读书时要有规范,读一本书,要有比较宽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为时间多余,等期限快到了才开始用功,一急之下反而耽误事情,所以一定要有计划,计划好就要开始赶紧用功。
”原来是这意思。
以前我在学校图书室办了借书证,借了一本书,结果双休日吵着要妈妈带我去放风筝,妈妈只好答应了我。
放完风筝回到家,刚好表姐来我家,又和表姐美美地玩了一天。
等表姐走了,才想起了借的书周一要还,囫囵吞枣地胡乱翻看完了。
周一早晨该我汇报课外阅读时,我东拉西扯,牛头不对马嘴,好不容易熬过了3分钟。
那3分钟,我没看到同学以前羡慕的表情,没听到以前热烈的掌声,我难受极了。
不知怎么走下讲台的,只记得老师摸了下我的头,什么也没说,但我懂其中传递的语言。
自从学习《弟子规》后,我明白了“读书时要有规范,读一本书,要有比较宽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为时间多余,等期限快到了才开始用功,一急之下反而耽误事情,所以一定要有计划,计划好就要开始赶紧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