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育革新 (1)
2020春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8.3.2文化教育革新同步练习含解析

第二框文化教育革新[见学生用书P96]一、背景清朝后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重大转折时期。
这一时期,除了政治、经济领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外,__文化教育__领域也出现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
二、表现1.西学的传播(1)概况:鸦片战争后,一些重要的西方自然科学著作,开始被翻译成中文。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西学传播的渠道大大拓宽。
(2)影响:近代西学的广泛传播,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近代报刊和新式出版业的蓬勃发展(1)创办报刊①传入:近代报刊率先在西方社会发展成熟,__鸦片战争前后__,开始传入中国。
中国最早的近代报刊最初都是由__外国人__创办的,到19世纪末,出现了一个国人创办报刊的高潮。
②《申报》(2)新式出版业的蓬勃发展①概况:和近代报刊一样,中国近代新式出版业最初也是由外国人创办的。
19世纪末,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新式出版机构开始出现并蓬勃发展起来。
②__商务印书馆__:1897年,__夏瑞芳__等人在上海创办商务印书馆。
后来,商务印书馆发展成为近代__中国最大的集编辑、印刷和发行为一体的出版企业__,与__北京大学__一起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文化的“__双子星座__”。
③影响:近代新式出版业的蓬勃发展,为__开启民智__、普及知识、传播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3.教育革新(1)创办学堂: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下诏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广设学堂,创办__京师大学堂__。
(2)推行新式教育制度:1901年开始,清政府陆续颁布了一些改革科举和兴办学堂的谕令和章程。
1904年,清政府颁布《__奏定学堂章程__》,下令在全国推行新式教育制度,标志着__中国近代教育体制__的确立。
此后,新式学堂大量涌现。
(3)废除__科举__:1905年,清政府宣布,从第二年开始,乡试、会试一律停止。
从此,中国历史上延续1 0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了。
这一措施大大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文化教育革新 八上 新教材

• 问:清末,文化教育领域出现了哪些深刻 变革? • 主要有西学传播、近代报刊与新式出版业 蓬勃发展、教育制度变革三方面
西学传播
请介绍一些被翻译到中国来 的西方自然科学著作 问:这些书籍是怎么样传播 到中国来的? 问:这一时期西学传播的主 力军是谁?西学中传播的 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影 响? 答:自然科学知识和西方先 进的经济政治教育方面的 学说。极大地改变人们的 思想观念,促进了社会变 革
商务印书馆发行所
兴学堂、废科举
问:看看我们现在学校设置的课程, 与《奏定学堂章程》规定的中等教育 阶段科目有何异同?说说你的看法
不同点:这一时期课程设置中有讲 经读经课程;相同点:都设置了自 然科学、历史、体育、外语课程
这一时期新式学堂 迅速发展的主要原 因是什么?
你是否认同严复对废 除科举的评价?说说 你的潮的原因? 宣传为新思想的需要 1.从上述资料看,《申报》主要刊登哪些方面 的内容? 2.《申报》在新闻报道上坚持什么原则?其目 的是什么? 3.《申报》的办报理念在今天是否还有可借鉴 之处?说说你的理由。
近代新式出版社机构蓬勃发展
近代中国最大的出版企业 商务印书馆与北京大学被誉为中 国近现代化文化“双子星座”
近代中国的文化革新与教育改革

近代中国的文化革新与教育改革在近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文化革新与教育改革是两个紧密相连且至关重要的主题。
它们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发展,更是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19 世纪中叶,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受到严重损害。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局限性,并积极寻求文化革新的道路。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开始大规模传入中国。
林则徐、魏源等思想家率先睁开眼睛看世界,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抵御列强的侵略。
这一思想虽然还局限于器物层面,但却为后来的文化革新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文化革新逐渐深入到制度和思想层面。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人士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改革政治制度,同时倡导新学,传播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
他们创办了新式学堂,如京师大学堂,试图培养具有现代知识和观念的人才。
然而,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所倡导的文化革新和教育改革的理念却深入人心。
20 世纪初,清政府被迫实行“新政”,其中包括废除科举制度和兴办新式学堂等教育改革措施。
科举制度的废除,标志着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终结,为现代教育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文化革新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们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科学精神,反对封建迷信。
新文化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在教育改革方面,民国时期的教育家们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蔡元培提出了“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和学术研究的中心。
陶行知倡导“生活教育”,主张教育要与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晏阳初致力于平民教育,为提高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做出了不懈努力。
与此同时,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还注重借鉴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文化教育的改革带来的好处

文化教育的改革带来的好处The benefits of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reform are profound and multifaceted. Firstly, it promotes the innovation of educational concepts, breaking away from traditional, outdated teaching methods and embracing more modern, student-centered approaches. This not only enhances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s but also fosters a more open and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文化教育改革的益处深远且多面。
首先,它促进了教育理念的革新,摒弃了传统、过时的教学方法,拥抱了更加现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还营造了一个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学习环境。
Secondly,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reform leads to the diver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students are now exposed to a wider range of learning materials and opportunities, allowing them to explore their interests and talents more freely.其次,文化教育改革推动了教育资源的多样化。
随着技术和创新的融合,学生们现在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学习材料和机会,使他们能够更自由地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才能。
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目录(全六册)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目录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1. 从社区看我家2. 在社区中生活第二课乡村与城市1. 乡村聚落2. 城市聚落3. 往来在区域之间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第一课大洲和大洋1. 人类的栖息地2. 海洋对人类的影响第二课自然环境1. 地形多样2. 气象万千3. 众多的河湖4. 风光迥异第三课世界大家庭1. 人口与人种2. 语言与宗教3. 国家和地区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家住平原1. 稻作文化的印记2. 用机械种庄稼第二课与山为邻1. 垂直的生计2. 山地之国第三课傍水而居1. 耕海牧鱼2. 水上都市第四课草原人家1. 逐水草而居2. 现代化的牧场第五课干旱的宝地1. 石油宝库2. 沙漠绿洲综合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第四单元文明中心——城市第一课美国政治的心脏:华盛顿第二课文化艺术之都:巴黎第三课 IT新城:班加罗尔第四课汽车城:蔚山第五课城市规划的典范:巴西利亚综合探究四如何认识城市——以莫斯科为例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第一课国土与人民1. 辽阔的疆域2. 行政区划3. 众多的人口4. 多民族的大家庭第二课山川秀美1. 复杂多样的地形2. 季风的影响3. 母亲河第三课地域差异显著1. 秦岭—淮河分南北2. 东部和西部差异显著3. 交流与互补综合探究五认识宝岛台湾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一课北方地区1. 红松之乡2.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3. 古老而现代的首都——北京第二课南方地区1. 水乡孕育的城镇2. 富庶的四川盆地3. 开放的珠江三角洲4. 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第三课西北地区1. 丝路明珠2. 草原风情3. 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乌鲁木齐第四课青藏高原1. 海报最高的牧区2. 高原圣城——拉萨综合探究六如何开展社会调查——以调查家乡为例第七单元生活的变化第一课规则的演变1. 规则之“源”2. 规则之“变”第二课传媒的行程1. 生活中的文化传播2. 现代社会的大众传媒第三课生活的故事1. 生活的时代印记2. 生活的代际差异综合探究七区域的变化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第一课原始先民的家园1. 追寻原始先民的足迹2. 走访原始的农业聚落第二课早期文明区域1. 大河流域的文明发祥地2. 诞生于爱琴海与中美洲地区的文明第三课中华文明探源1. 中华文明的曙光2. 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综合探究八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目录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1. 古代埃及2. 古代西亚国家3. 古代印度第二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1. 早期国家与社会2. 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3. 百家争鸣第三课西方古典文明1. 西方文明的摇篮2. 罗马帝国的兴衰3. 西方文明之源综合探究一对比早期区域文明之间的异同第二单元相继兴衰的中古欧亚国家第一课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第二课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第三课日本的大化改新综合探究二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第三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第一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第二课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第三课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结局第四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第五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综合探究三探寻丝绸之路第四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第一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1. 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2. 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3. 北方的民族融合4. 璀璨的科技与艺术第二课隋唐:开放革新的时代1. 隋的兴亡2. 唐的盛衰3. 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4. 唐代的科技文化与时代风尚第三课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1. 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2. 北宋与辽、西夏并立3. 南宋与金的和战4. 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5. 经济重心的南移6. 社会生活与文化7. 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综合探究四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1. 明清帝国的兴替2.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3. 农耕文明的繁盛第二课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1.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2. 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3. 群星璀璨的晚明科学巨匠第三课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1. 皇权膨胀2. 近代前夜的危机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危机第六单元世界工业文明的曙光与近代社会的开端第一课连通世界的新航路第二课冲破思想的牢笼1. “人的发现”2. 科学革命3. 启蒙运动第三课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1. 英国议会对王权的胜利2. 美国的诞生3.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综合探究六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第七单元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第一课工业革命第二课工人的斗争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三课资本主义的扩展1. 德国统一2. 美国南北战争3. 俄国改革4. 明治维新第四课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第五课第二次工业革命综合探究七感悟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第八单元 19世纪中后期工业文明大潮中的近代中国第一课民族危机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1. 鸦片战争的烽烟2.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3. 甲午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4.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二课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第三课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1. 维新变法运动2. 文化教育革新综合探究八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目录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一课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1. 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2.第一次世界大战3.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第二课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1. 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2.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3. 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第三课悄然改变中的社会生活1. 生活中的变化2. 头脑中的变化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第二单元开辟新的发展道路第一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1.俄国十月革命2.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二课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1. 土耳其凯末尔革命2. 印度的觉醒第三课美国的资本主义改革1. 30年代的大危机2. 罗斯福新政第四课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新文化运动2.“五四”运动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五课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1.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2.工农武装割据3.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综合探究二历史地认识多样的发展道路第三单元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第一课中国抗日战争1. 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2. 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3. 全民族的抗战4. 抗日战争的胜利第二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扩大1. 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2. 大战的爆发3. 德国进攻苏联和日军偷袭珍珠港第三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与胜利1. 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大战的转折2. 雅尔塔会议与德日投降综合探究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看中国的地位与作用第四单元中国革命的胜利第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1. 内战的爆发2. 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第二课新中国的诞生综合探究四回顾近代中国的百年历程第五单元冷战时期的世界第一课两极格局的形成第二课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 美国成为超级大国2. 西欧的复兴与联合3.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4. 福利国家的出现第三课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1.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2.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第四课亚非拉地区的发展1.殖民体系的瓦解2.动荡的中东综合探究五聚焦文化软实力第六单元新中国的建设与改革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与探索1. 巩固新生政权2.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3. 失误与挫折第二课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2. 改革开放的推进第三课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团结第四课“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第五课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综合探究六走在复兴之路上:感受新中国的精神力量第七单元跨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第一课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1.改革开放的新阶段2.中国发展的历史性跨越第二课经济全球化第三课世界多极化趋势1.世界多极化与欧洲一体化2.联合国与走向世界的中国第四课当代科技革命与社会生活综合探究七如何面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第八单元共同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第一课不断变化的人口1.世界人口的数量变化2. 我国的人口警钟须长鸣第二课日益严峻的资源问题1.世界面临的资源问题2.应对我国的资源问题第三课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1.愈演愈烈的环境问题2. 直面我国的环境问题第四课发展的选择1.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因地制宜谋发展综合探究八让历史告诉未来:我们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文化对教育开展的影响导语:文化本身是一种力量。
表达在两个方面:一是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为了文化环境、文化气氛,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发挥着强大的作用,以下是的文化对教育开展的影响,希翼能够匡助到大家!教育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人材,就是后天的经济与社会。
也就是说,要使我们明天的人材成为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强手,要使我们后天的经济和社会引领世界先进潮流,我们必须重视教育创新。
然而,在教育走创新之路的今天,我们又不能不面对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剔除糟粕,吸收精华”,认真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续,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必须选择。
所谓教育创新就是超越以往的旧思想、旧模式,创造符合时代开展的新思想、新模式。
教育创新是不断开展、不断进步、努力实现一种教育终极追求的过程,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需求。
它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根本上可以理解为:教育观念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前提;教育体制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关键;教育内容创新是教育创新的根本;教育技术创新是教育创新的保证;融会古今,贯通中西,是教育创新的途径;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人材素质,是教育创新的目的。
传统文化作为一民族独立的意识和把握世界的方式,有着自己固定的标准和价值取向,表达着独特的民族心理和经历。
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汉代以来,以儒家正统的意识形态体系长期占领着中国主流文化,形成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固有的教育格局,构建了中国古代以家长制为中心的宗法社会构造、以儒教独尊为特征的专制主义伦理本位体系。
这种文化对建立在现代社会框架之上的现代教育创新的影响,谈几点认识。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价值的影响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对教育自身的认识和看法:从春秋时期儒家思想的萌芽到汉代其独尊地位确实立,教育的制度、设施、内容、形式等各个方面都为后来整个封建时代的教育奠定了坚实的根抵。
教育始终是政治的附庸,没有自己独立为社会做奉献的能力和方式。
重功名,轻效能向来成为传统教育的主流。
第八单元第三课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和文教革新-2020春人教版历史和社会八年级下册学案

第三课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第1节维新变法运动1.公车上书2.维新派的活动(1)活动与表现(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确提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
他将历代帝王斥为“民贼”,呼吁“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思想的传播严复严复在《国闻报》上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名著《天演论》。
他特别强调“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进化论观点。
他认为,国家只有实行变法,才能由弱转强,这样才符合进化的规律,否则将会走向灭亡严复巧妙地运用进化论来阐述自己的变法主张,让国人耳目一新,轰动一时(3)影响:维新派倡导立学会、办报纸的活动起到了启发民智、制造舆论的作用。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议论时政、集会结社蔚然成风,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3.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1)背景:①1897年冬,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在严重民族危机的激发下,维新变法运动迅速高涨。
②光绪帝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2)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
(3)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4)变法开始:光绪帝颁布诏书,宣布开始变法。
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5)变法的主要措施(6)结果:新政措施的推行,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强烈抵制和反对。
清廷中的维新派与顽固派的矛盾开始激化。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捕杀维新派,变法失败了。
这场变法运动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7)影响: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8)性质: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9)教训(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中国必须要立足革命,从中国实际出发。
叶圣陶教育思想的文化革新理路及其当代价值

观, 培 养 时代 新 公 民 , 实 现 中华 民族 的伟 大 复 兴 具 有 积极 的借 鉴价值 。
一
的人 生观 基 于真 实 明确 的价 值 观 , “ 人生观” 包 含 价 值 观 。“ 认识 自己有 两 方 面 : 一 为 自己 的主体 , 或称
目的的核心 。
叶圣 陶等知识 分子 的共 识 。“ 其 余 当从根本 谋 , 改革
尤 须 改革 一 t L , 。” 嘲 革“ 心” 可 以理 解 为 文化革 新 , 还可
叶圣 陶 的“ 人生观” 是世界观 、 人生观 、 价 值 观
理 解 为改 革 文化 最核 心 部分 即文 化之 “ 心” 。基 于 此, 叶圣 陶教 育 思想 植 根于 其世 界 观 、 人 生观 、 价值 观 三 观统 一 的 “ 人生 观 ” , 落 实 于培 养合 格 公 民 的 目 标, 注 重 习惯 养 成 的方 法 , “ 为人生” 而指 向社 会 改
想 历 程 。至 新文 化运 动 风起 , 文化 革新 思 路 已成 为
是 以教育 为手段 达 成 “ 认 识 自己 、 革新 A己 、 成就 自
己” 目的 的根 基 ; 从革 “ 心” 思 路看 , 确立 “ 真 实 明确 的人 生观 ” 是 以教育 为 手段 达 成革 “ 心” 或 文化 革新
叶圣 陶教 育思 想 萌 生于 五 四新 文 化 浪潮 , 亡 国 灭 种 的危 机 使那 一代 知 识分 子 的思 考 、 实 践 无不 关
明确 的人生 观 。“ 小 学教 育 的价值 , 就在 于打定 小学 生一 辈 子 有 真 实 明确 的 人 生 观 的根 基 ” , “ 学 校教 育 的 目的就 在 于 使 学 生 养 成 正 确 的人 生 观 ” l 3 l 。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西学的广泛传播 近代报刊和新式出 版业的蓬勃发展 兴学堂、废科举
一.近代西学的广泛传播(翻译) 近代西学的 传播,极大 地改变了中 国人是思想 观念,对社 会发展产生 重要影响。 广学会
报 刊 进 入 人 们 的 生 活
2.报纸在近代中国的出现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 国创办外文报纸。
1898年百日维新时创办
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
的最高学府。
在戊戌政变期间,为什么只 有京师大学堂没有被取消?
京师大学堂是开展教育、培养人才的场所,它的存 在并不会威胁到慈禧太后的统治地位,只会对国 家有利。因此,它的开办得到了各个派别的认同, 才会一直存在。
钦定大学堂章程(1902)
1.科举制废除的背景
科举制开始实行的时间
科举制是封建时代选拔人才的重要制 度,科举考试在中国延续了一千多年,为 什么要废除呢?
以八股取士的科举考试日益成为禁锢读 书人思想才智的桎梏
2.科举制的废除
科举制是怎么被废除的呢?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建立新式教育体制。 1905年,清政府宣布停止一切科举考试。
《申报》报馆新楼
“近代史的百科全书”
《申报》是近代历史上最著名的报纸,被喻 为“近代史的百科全书”。
和近代报刊一样,中国近代新式出版业最 初也是由外国人创办的。那什么时候,中国人 自己创办的新式出版机构开始出现并蓬勃发展 起来呢?
上海申报报馆
你知道这些书曾经的出版社吗?
时间:1897 地位:商务印书馆后来发展成为近代中 年 国最大的集编辑、印刷和发行为一体的 出版企业,与北京大学一起被誉为中国 人物:夏瑞 近代文化的“双子星座”。 芳等 地点:上海 机构:商务 印书馆
5.中国人办报高潮出现在( B ) A.洋务运动后 B.甲午中日战争后 C.辛亥革命后 D.新文化运动后
6.被人们喻为“近代史的百科全 书”的是( C ) A.《民报》 B.《晨报》 C.《申报》 D.《京报》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 举办。 ——《定国是诏》 材料二:“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 ——北京大学的办学原则 请回答: ①是谁在何时正式提出创办京师大学堂的? 光绪帝,1898年6月在《明定国是诏》中正式 提出创办京师大学堂 。 ②材料二中的原则是谁提出来的? 蔡元培 ③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有何作用?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它成为中国近代传播 新思潮的中心。
洋务运动中,中国人自办报 纸开始出现。 甲午战争后(19世纪末),办报出现高潮。
在中国近代的许多重大政治活动中,人 们都把创办报纸作为最主要的宣传工具;
3.《申报》的异军突起
时间:1872年 地点:上海 人物:外国商人
作用:它的办报形式都为后 来的报纸多继承,是中国大 众传媒的先驱。《申报》前 后刊行78年之久,对近代中 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京师大学堂组织机构图
北京大学的前 身,京师大学堂 的旧址。
蔡元培
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提倡学术自由、兼容并收, 规定凡在学术上有高深造诣 者,不论其他条件,均可登 大学讲台执教;管理上实行 教授治校,学生自治,鼓励 支持学生成立各种研究会、 社团和创办刊物,并首开大 学男女同校的先例;尤其是 提倡民主和科学思想,为五 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创造了 条件。
1901年开始,清政府陆续颁布了一些改 革科举和兴办学堂的谕令和章程。
传 统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的 下令在全国推行新式教育制度,标志着 私 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 塾
资料: 《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 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它根据初等教 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几个阶段的划分,对 学校教育课程设置、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等作了 明确规定,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奏定学堂章程》规定的中等教育阶段的科目有: 修身、讲经读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 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 画、体育。 看看我们现在学校设置的课程,与《奏定学堂 章程》规定的中等教育阶段科目有何异同,说 说你的看法。
小结
经济工业化 政治民主化
要求
推动
京师大学堂
教育 近代 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奏定学堂章程》 废科举、兴学堂
《申报》的创办
社会生活的新变化
1.我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 ( D ) A.京师同文馆 B.福州船政学堂 C.万木草堂 D.京师大学堂
2.我国沿用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是在( B ) A.1898年 B.1905年 C.1911年 D.1912年
《申报》创刊号 地位:“中国近代史的百科 全书 ”
历史小知识
上海申报简介
1872年4月30日,英国人 美查在上海创办《申报》。《申 报》是旧中国历史最久的报纸。 最初,隔日出版一张,4个月后 改为日报。1909年,买办席裕福 收买,1919年转让于史量才,张 謇、应德闳、赵凤昌均为股东。 史自任总经理接办后,成为著名 大报。袁世凯复辟帝制时,持反 对态度,在史量才授意下,排字 工人将袁世凯颁布的“洪宪”年 号有意错排成“洪害”。
1909 1532746
读上表,你能得到什么样的信息?
资料1:废除科举后,新式学堂得到蓬勃发展。据统 计,1907年,各省共有学堂37888所,学生1024988 人;1908年,学堂数达到47995所,学生数1300739 人,一年中学堂数增加26.7%;1090年,学生数达到 1626720人,比上年增加25.1%。 资料2:严复对废科举如此评价:“此事乃吾国数千 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 开阡陌。” 1、这一时期新式学堂得到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什么? 2、你是否认同严复对废除科举的评价?说说你的 看法
中国历史上 延续1300多年的 科举制度结束
3.科举制废除的意义
科举制度的废除,断绝了人们对 科举功名的追求,有力推动了新式学堂的 发展步伐,促进了一个具有新思想、新观 念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这一措施大大 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明察秋毫
1904~1909年小学生人数统计表
年 份 人 数
1904 85213
3.关于《奏定学堂章程》叙述错误的是 (D ) A.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 在全国实行的学制 。 B.它对学校教育课程设置、教育行政及 学校管理等作了明确规定。 C.它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的重大影响。 D.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一千多年的 科举制度被废除。
4.20世纪初,各地逐步建立 起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等 各级新式学堂,主要原因是 ( A) A.《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 B.“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 C.科举制度的废除 D.商务印书馆的兴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