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克斯革新性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特征及启示
简述班克斯关于多元文化教育的四种课程模式

简述班克斯关于多元文化教育的四种课程模式班克斯提出了四种多元文化教育的课程模式,分别为:补充性模式、转型性模式、重构性模式和多元性模式。
补充性模式主要是指通过增加一些多元文化的内容或教材,来丰富传统的课程内容。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容易实施,可以在原有的教学框架下进行改进,但缺点是容易被当成附加的内容而被忽视。
转型性模式则是指通过课程重构,重新设计教学过程和教材,使得多元文化教育成为主体,而不是附加的内容。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促进学生的跨文化认知和理解,但需要较大的投入和改革的意愿。
重构性模式则更进一步,通过对传统课程内容和结构的彻底重构,来打造出一个全新的多元文化教育课程。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但需要较大的时间和资源投入。
最后是多元性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弹性的教学方式和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不同文化需求的学生。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跨文化交流,但需要较大的师资和课程资源支持。
总之,班克斯提出的这四种多元文化教育课程模式,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 1 -。
论班克斯多元文化课程改革的途径

论班克斯多元文化课程改革的途径[内容提要]班克斯多元文化课程改革的途径有四种:贡献途径、附加途径、转换途径和做出决定与采取社会行动的途径。
这四种途径对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课程要体现多元文化的理念;目前的课程向多元文化课程的改革必须要进行结构上的调整,必须能使学生形成多元文化社会所必备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多元文化课程的实施中,要增加活动课程的比例。
[关键词]班克斯,多元文化课程,课程改革班克斯(James A.Barks)是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的主任,著名的多元文化教育专家,长期致力于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
他在多元文化教育的多个领域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尤其是在多元文化教育的课程方面,他将自60年代以来实践领域中有关多元文化课程改革的经验总结为四种途径,并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与评述,提出了对进一步推进多元文化课程改革富有建设性意义的观点。
在文化日趋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进行我国的课程改革,班克斯在多元文化教育课程改革途径方面的思想不无借鉴意义。
一、班克斯多元文化课程改革的途径班克斯所总结的多元文化教育课程改革的四种途径是:1.贡献途径(the Contribution Approach)贡献途径是在民族(ethnicity)复兴运动的第一阶段最经常和最广泛使用的一种途径。
这种途径的特征类似于选择主流文化的英雄进入课程的标准,将有关少数民族英雄的事件和少数民族的节假日加入到原有的课程实施中去,而课程在其基本结构、目标、重要特征上保持不变。
将少数民族英雄的故事和节假日增加到课程中以后,有关少数民族的内容主要限于介绍少数民族对主流社会的贡献。
增加到课程中的节假日如马丁·路德金的生日、非裔美籍人的历史周等,就是在学校中进行的少数民族纪念日和纪念周。
贡献途径是教师将有关少数民族的内容整合进课程中最容易的一种方法。
但是,这种方法有几个缺陷:第一,学生没有获得关于美国社会中少数民族和文化团体的整体性认识,而是将有关少数民族问题和少数民族事件看作是主流文化课程的附属品,结果,少数民族文化就被看作是对如语言、社会科、艺术等学科中的国家课程和核心课程的一个附属品。
班克斯革新性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特征及启示

第1 2 卷 第3 期
班克斯革新性 多元文化 教育研究 的特征及 启示
朱
姝
( 北京语言大学 继续教 育学院,北京 1 0 0 0 8 3 )
摘
要: 班克斯 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 是一种革新性 的多元文化教育。此研 究通过 综述此理论所具有的 实践性 、 课程 的文化
构建性 、 教育研究 的规 范性与经验性特征 来说 明班克斯 多元 文化教育理论体 系的革新性 , 并在此基础 上 阐释 了班克 斯的革新 性多元文化教育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革新性学术知识 ; 多元文化教 育; 实践性研 究; 经验性研究; 规 范性研 究
中图分类号 :G4 0 . 0 5 6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 6 7 1 . 6 1 2 4 【 2 0 1 3 ) 0 3 . 0 0 1 2 . 0 5
班 克 斯及 其 革新 性 多元 文 化 教 育 研 4 卷《 教育 中的多样性大百科全 书》 是 目前多元文化 究简 介
l 2
中挑战了以往在社会与学校等机构的传统制度化的 材 的设 计 与 应用 、 受教 者 的社会 文 化 背 景 , 强调 “ 平
主流 学术 知 识 范式 与概 念 ,创 造并 发 展 了革新 性 学 等教 学 法 ” ( e q u i t y p e d a g o g y )的教 学 与 学 校环 境 设
了多元 文化 教 育 中心并 担任 主 任至今 。他是 美 国国 文化教育的发展 ,为多元文化教育 的体系化作 出了
家教育研究院成员 ,并 曾任美 国教育研究会 ( A E R _ 很大贡献 。 他的教育理论被广泛引用 , 许多教师在遇 A) 和美 国社 会 学研究 会 ( NcS S ) 主席 。 到 以下议题 时都会使用班克斯 的理论来设计教程 , 族 群认 同的形 成 阶段 、 多元 及 同化 的 班 克 斯 的研究 几 乎触 及 了多元 文 化教 育领 域 的 比如社 会 正义 、
多元文化教育的特征相关论文(共篇)

多元文化教育的特征相关论文(共2篇)第1篇:多元文化教育的特征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多元文化教育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民权运动,不仅对美国,也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当时很多国家和民族在此方面提出了许多要求,包括学校设计的课程应该能反映不同的文化观点以及历史,要求学校聘请有色人种的管理人员和教师让学生看到本民族人中的榜样等。
针对这一现象,不同国家的政府、学校工以及相关学者共同开展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多元文化教育理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逐渐成熟,被广泛传播于欧洲等西方国家,并发展成为西方教育的一种潮流。
随着国际交流和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同国别、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种族、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共同参与教育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尽管我国高等教育表现出来的教育多元化同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的多元文化教育在背景和具体内容上有所不同,但发展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实践的总体思路和内容是一致的,发展多元文化教育既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艰巨任务,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本文叙述了多元文化的特征,对多元文化诸多范畴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在此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将如何从中获益。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特征及诸多范畴的比较分析多元文化教育指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将各个民族的发展以及文化传承作为重点关注的问题,从而使各个名族的人民都能拥有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多样化、多变性的文化背景是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前提条件,而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能够在此背景下形成对于不同文化的广泛认可和尊重,从而实现对不同文化的接受、选择、融入,提高评价能力,这最终有助于建立更加包容与和谐发展的多元共生社会。
奥尔波特将多元文化分为家庭文化、人类文化、邻里文化、种族文化、城镇文化、民族文化以及国家文化等不同的范畴。
戈尔尼克将多元文化分为微观文化和宏观文化两种基本类型,其差别在于共享某种文化的群体大小程度不同,可以包括个人、集体、社区、社会以及国家。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填空题——人物1.被学术界公认为教育社会学创造人的学者是:涂尔干2.法国的涂尔干在1903年发表论文 .《教育与社会学》,强调研究教育要吸取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
3.提出了社会学原则“一个社会现象的起源与它的功能代表着相互独立的问题”的社会学家是涂尔干4.关键性的、最具影响的功能主义奠基人是涂尔干,他将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的观点加以重新分析和整理。
5.首次提出了"教育社会学概念"的学者是沃德《社会动态学》又称华德。
6.最早使用"教育社会学"这一概念的是美国的华德。
7.1949年布·鲁克弗发表《教育社会学定义问题》一文,可以看成是现代教育社会学正式确立的标志8.1922年(陶孟)和出版的《社会与教育》是我国教育社会学形成标志9.在中国近代倡导并掀起了职业教育思潮的教育家是黄炎培10.教育社会学者对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充满争论,持教育社会学属于或主要属于教育学观点的学者有苏扎洛、史密斯11.认为教育社会学属于或主要属于社会学的学者是埃尔伍德12.功能主义在20世纪中叶的显著发展是结构功能主义,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帕森斯13.提出了“文化再生产理论”的学者布迪厄(属于冲突理论)14.在社会学理论中,最早进行宏观与微观理论整合的理论家是墨顿(中层理论)15.符号互动理论的真正创始人是米德16.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理论的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17.当代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是舒尔茨《教育的经济价值》18.1913年在他主编出版的《教育百科全书》工具书中,撰写了《教育社会学》词条的美国教育家是孟禄19.20世纪60年代提出“全球村”概念的学者是麦克卢汉20.第一个提出社会很像一个生物有机体的社会理论家是斯宾塞21..在西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
22.教育社会学冲突理论在20世纪中期发展成为主流,主要归功于两个早期的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和齐美尔23.推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迅速发展起来的是芝加哥大学24.主张教育是培养具有社会善的人的哲学家是苏格拉底25.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是斯宾塞26.提出“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的是阿普尔27.现代教育中的社会学问题是人的知识最有价值28.从理论源头上来说,教育社会学的冲突理论发端于马克思29.提出按照阶级对社会进行分层的社会学家是马克思30.对教育机会平等观念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探讨的教育社会学家是科尔曼31.对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提出了质疑的日本学者是清水义弘32.人们普遍认为,在教育社会学还没有制度化之前,教育社会学学科的真正创始人是迪尔凯姆33.论述了教育获得上的不平等包括教育起点不平等、过程不平等和结果不平等的学者是胡森34.韦伯主义教育取向的三个主要代表人物分别是金恩、柯林斯和阿区填空题——著作35.美国的第一本教育社会学教材是1917年史密斯编写的《教育社会学导论》36.人类社会早期的教育社会学先哲柏拉图论述过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其代表著作是《理想国》。
班克斯多元文化课程理论页PPT文档

论依据 提倡多元主义理念,倡导多元化的知识观。反对同一性,推崇差异性
等理念,客观上要求教育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向多元化、平等化方向发 展。
(3)欧美民权运动的兴起是其产生的直接推动力量 美国长期以来的“种族隔离”政策引发了20世纪60、70年代的民权运动。
维护整个国家的一体化、统一和团结的前提下,拓宽现有教育的文化基 础,增强对其他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并使学生了解和明确在多样文化环 境下生存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使教师领悟到社会文化因素对教 学和学习的影响,努力使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个人在社会中的发展达到 最佳程度,在对多元文化的批判与反省的基础上,形成对自身文化的自 觉与认同。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
所有学生,不论他们属于哪一类群体,诸如在性别、民族、种族、 文化、社会阶层、宗教信仰等方面各不相同或者属于某种特殊群体,他 们在学校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教育。
多元文化课程相关概要
4.课程涵义和特点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
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 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 是指某一门学科。
班克斯多元文化课程理论
1.班克斯简介
美国多元文化教育专家詹姆斯·A·班克斯是20世纪多元文化教育领域 一位令人瞩目的人物。主要著作有“《种族研究中的教学策略》、《多 元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西方社会的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 化教育:问题与前瞻》,他还是《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手册》的主编。班 克斯在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方面成绩显著。1994年,他获得全美教育协会 杰出研究奖。2019年始任全美教育协会主席。
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形成和发展对中国民族教育启示

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国民族教育的启示王颖摘要多元文化教育始为西方民族教育的理念,世界民族教育之价值取向。
东西方教育虽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发生、发展,却在20世纪末在许多问题上交汇在一起,寻求一致的理论依据。
多元文化教育已经是国际流行的趋势之一。
本文在利用中西文献的基础上,广泛学习相关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多民族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为对象,总结、分析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本质,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来为探索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教育而汲取“营养”和“素材”。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可以说是常规的研究方法,在具体运用方面力求特色,如:多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更多从人文角度去研究中美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
一\此研究既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
其理论价值在于,作者通过对多元文化教育概念的分析、界定,探讨了美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历程,直至今日的多元文化教育思潮的高涨。
论证多元文化教育在多民族国家存在的合理性以及所独有的社会价值;同时总结、分析了中西民族教育的差异,注重用理性的思考和选择去替代过去我们对民族教育改革的那种浪漫激进和急功近利的选择。
其现实意义在于,目前我国实施正确的少数民族教育,是全厩民族教育的关键,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具体实践的迫切要求,是保证我国长治久安,促进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
作者通过对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历史演进及其理论的分析研究,结合我国目前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现状,为其正确发展提供有力的依据和视角。
全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对多元文化教育的概念、内涵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多用的是文化人类学的观念。
一是从观念、目的、活动过程、内容、综合角度来定义的多元文化教育。
二是总结、分析了现存的五种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范型。
三是揭示了多元文化教育发生的理论依据。
为西方少数民族教育与多元文化教育的关系作了概念的澄清。
第二部分:对多元文化教育作为民族教育模式的初始国——美国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美国少数民族的历史形成、美国少数民族和主体民族的历史关系及教育关系、美国少数民族的教育模式作了具体阐述:1.美国历史中民族间的事实关系是——偏见、歧视。
多元文化教育的当代挑战、研究边界及本土实践

在新自由主义、民粹主义和恐怖主义交杂的国际背景下,世界主要大国更加趋向保守并将精力转向国内,但在国内这些政府也同时面临着经济和社会地位愈发不平等的局面。
倡导平等、社会正义和公平的多元文化教育,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得到了客观的发展,特别是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多元族裔和多元文化国家,但在当前国际经济普遍衰退、逆全球化回潮的背景下也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在这样一个时刻,我们有必要思考:多元文化教育意味着什么,是否需要调整其定义和定位;多元文化教育如何能够从理论更好地走向实践;多元文化教育如何情境化和本土化,特别是在中国如何情境化、本土化?带着这些问题,本文作者选择在“多元文化教育之父”詹姆斯·班克斯(James A. Banks)教授荣休之际,对其进行了专访。
班克斯教授自1969年起在华盛顿大学从教,在种族隔离废除不久的背景下,他成为了教育学院第一位非裔美国人教授。
他于20世纪70年代起创生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并于1992年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被誉为“多元文化教育之父”。
班克斯教授曾经担任美国教育研究学会(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简称AERA)主席,国家社会课协会(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简称NCSS)主席和国家教育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简称NAE)院士。
他的研究主要关注多元文化教育的课程与教学变革、公民教育、移民教育与社会融合。
他在多元文化教育和社会课程领域发表过100多篇文章,撰写或编写过20余本著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的创设也为多个国家和组织所借鉴,包括中国、韩国、英国、加拿大等。
2018年4月底,华盛顿大学为班克斯教授举办了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26周年纪念论坛暨班克斯教授荣休仪式,回顾了班克斯教授治学从教50载以来的成就和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3-03-20基金项目:北京语言大学青年基金项目[08QN15];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研究创新基地三期重点建设项目子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思想史”[MUC98507-050103]作者简介:朱姝(1978-),女,宁夏吴忠人,北京语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讲师。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of University 2013Vol.一、班克斯及其革新性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简介詹姆斯·班克斯(James A.Banks )教授被美国教育界及社会学界视为“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他于1992年在华盛顿大学西雅图校区创立了多元文化教育中心并担任主任至今。
他是美国国家教育研究院成员,并曾任美国教育研究会(AER-A )和美国社会学研究会(NCSS )主席。
班克斯的研究几乎触及了多元文化教育领域的每一个主题。
在美国教育资源的数据库ERIC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formation Center )中,班克斯的研究成果比其他同行的著名学者多两倍以上,如Gene-va Gay ,Carl Grant ,Sonia Nieto ,Christian Sleeter 等学者。
班克斯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并编写了20余本著作。
他的著作包括:《从全球视角看多样性与公民教育》、《族群研究的教学方法》、《文化多样性与教育:基础原理、课程与教学》、《多元文化教育简介》、《多元文化社会的公民教育》等。
班克斯教授还编辑了《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手册》和《劳特利奇多元文化教育国际指南》等具有影响力的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书目。
2012年6月出版的由班克斯教授编辑的4卷《教育中的多样性大百科全书》是目前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最为广泛的大部头。
这些重要的标志性研究不仅说明多元文化教育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而且展示了其在美国及世界各国的发展状况。
班克斯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定义并影响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为多元文化教育的体系化作出了很大贡献。
他的教育理论被广泛引用,许多教师在遇到以下议题时都会使用班克斯的理论来设计教程,比如社会正义、族群认同的形成阶段、多元及同化的意识形态、有机及系统的多元文化教育课程改革、知识建构及知识类型、少数群体学生的学业成就差距、多元文化教育的维度、多民族国家公民教育及标准制定等问题。
班克斯的研究明确了多元文化教育的概念、历史发展过程、目标及维度,这些内容清晰地界定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学科属性及发展地位。
他如今仍然是影响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发展方向的持续性的力量。
之所以称班克斯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体系为“革新性多元文化教育”(transformative multiculturaleducation),是由于这个理论体系在近40年的发展班克斯革新性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特征及启示朱姝(北京语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北京100083)摘要:班克斯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是一种革新性的多元文化教育。
此研究通过综述此理论所具有的实践性、课程的文化构建性、教育研究的规范性与经验性特征来说明班克斯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体系的革新性,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班克斯的革新性多元文化教育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革新性学术知识;多元文化教育;实践性研究;经验性研究;规范性研究中图分类号:G40-0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3-0012-05Journal Education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年5月第12卷第3期12No.3May ,201312中挑战了以往在社会与学校等机构的传统制度化的主流学术知识范式与概念,创造并发展了革新性学术知识(transformative knowledge)。
班克斯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体系是以革新性学术知识为基础的。
革新性学术知识主要指挑战美国主流学术并反映了社会多样性的知识。
这种知识扩宽了历史和文学等文化标准的理念、范式和观点,不赞同主流学术知识的宗旨,即知识能够保持中立和客观,不受人类利益和价值观的影响。
这种知识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对知识本质的观点。
革新性学术知识认为知识受到了人类利益的影响,所有的知识都是权力和社会关系在社会中的体现,并认为知识建构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帮助社会进步,使其更公平和人性化。
此外,班克斯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体系所具有的实践性、课程的文化构建性、研究的规范性与经验性特征都进一步说明了该理论体系的革新性特征。
二、直指实践的革新性多元文化教育研究实践性研究(praxis-oriented research)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为目的,而不以客观“描述”和“解释”教育现象为目的。
如果说实证研究和思辨研究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解释教育世界,那么教育实践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造教育世界,为现实中所出现的教育问题指出切实可行的路径及方法。
石中英教授在《论教育实践的逻辑》一文中引用了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并比较系统地阐释了“教育实践的逻辑”的概念。
他提出,把“各种教育实践共同分享和遵守的一般形式、结构或内在法则称为‘教育实践的逻辑’,它是教育实践工作者身处其中但又未必完全清晰和无法逃脱的文化系统,是各种具体教育实践样式得以存在、得以展开并在交流中走向未来的内在法则”[1]。
革新性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践性存在于多元文化教育的概念及目标之中。
班克斯将多元文化教育定义为一种“理念”、一种“教育改革运动”或一种“历程”[2],其基本诉求是要拓展所有学生的视野,消除不同的偏见与歧视,以接近真正的教育机会均等或公平。
将多元文化教育等同于“教育改革运动”,以及对“过程性”的强调都是以实践性为导向的。
除了多元文化教育概念与目标的实践性特征外,班克斯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始终围绕着文化多样性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及应用,并以平等与社会正义等因素为其核心价值主张,体现了多元文化教育的道德性及关怀性。
他的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上重视课程与教材的设计与应用、受教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强调“平等教学法”(equity pedagogy)的教学与学校环境设计,重视教育工作者的文化知识与对学生的族群敏感度,以及学校与社区的互动,以协助学生认识与理解自己与他人的文化,理解并包容来自不同群体的人的文化。
最终使学生通过多元文化教育提升自身的知识与技能,并在不同文化层次中发挥作用,以在生活实践中改变社会环境中的不公正现象。
革新性多元文化教育的内容及教学策略具有丰富的实践性及应用性。
班克斯更为重要的理论建构工作是多元文化教育的5个维度理论①、课程改革理论及教学策略等理论。
教育者们可以直接使用这些理论体系来设计和评价他们的教学实践。
班克斯设计了一系列表格(checklist)来帮助教师设计多元文化教育的课程设计策略,并帮助教育管理者评价学校的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情况。
比如他设计的衡量学校多元文化教育程度的表格,其中有一系列详细的标准,如政策申明、教职员工态度、学校人员组成、课程、家长参与、教学策略、教材等。
在一项长达4年的跨学科研究中,班克斯和他的团队就学校教育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提出了12个基本原则,并依据这些原则设计了包含62个检验问题的表格来供教育实践者设计与检验他们学校的教师教育、学生学习状况,学校的人际关系,以及学校的管理、组织和评估状况[3]。
此外,革新性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践性还体现在教学的实验与设计中。
一些学者和组织根据班克斯的理论进行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设计与实验,其中班克斯比较认可Vavrus、Ozcan等人的研究。
还有教育研究者使用了班克斯的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理论进行了学校的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设计与改革,比如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Andrew Jackson在2001年夏季使用班克斯的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理论设计了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夏季教师教育研究课程———“研究者话语中的种族、民族、宗教及性别等多样性问题”,其中对学校的150多位师生做了问卷调查,并撰写了博士论文来验证班克斯课程理论对大学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的帮助。
Immaculata大学的博士生Miles A.Edwards对美国宾州东南部的3位社会科教师使用班克斯多元文化教育理论进行的课程设计进行了研究。
此研究表明班克斯的课程设计理论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而且容易使用[4]。
Eryca使用班克斯的“课程检验清单”来验证6个学区的社会科教材,发现这些教材没有足够体现“文化涵化与语言和女性的作用”;而且有些学校的课程属于添加模式,个别进入13了社会行动模式[5]。
学者Christie A.Linskens使用班克斯的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发展理论来设计Mar-quette大学一年级法学院的课程,其中使用了班克斯归类的知识,即在课程设计上通过发展事实、概念、概括性知识(generalization)作为课程设计策略,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6]。
上述研究表明班克斯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可以被应用于不同学科的教学实践中。
多元文化教育实践的主要目标是提升有色人种学生的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公平,改善学校及相关社会环境中的人际关系,最终使得社会更加人性化。
要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的终极性的社会改良目标,不是一个教育家或者某种教育可以做到的。
社会的政治与经济改革和学校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应该同步进行,教育改革始终需要能够切实指导实践的理论。
此外,教育家与教育研究者在学校环境外所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因此他们在教育领域开展的理论研究是必要的,也是可控的。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育理论家的理论也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来验证,例如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就经过了20年的实践性验证。
班克斯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并经受验证。
三、更新课程文化的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教育是文化实践中的一环,各文化族群都有其教育活动。
多元文化教育的重心不仅在教育,更要关注到文化。
文化研究通常致力于关注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利益,解构支配性权势集团的文化概念,揭穿、批判这些概念与意识形态在不平等社会中的作用。
因此,文化研究具有重新发现与评价边缘群体文化的研究机制。
革新性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是从文化的知识学基础来建构新的课程文化。
班克斯的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从革新性学术知识(transformative academic knowledge)的角度来强调族群文化研究及使用。
革新性学术知识包括挑战美国主流学术知识,扩宽了历史和文学等文化标准的理念、范式和观点[7]。
革新性学术知识认为,知识受到了人类利益的影响,体现了社会中的权力关系。
主流群体的知识体现了社会精英阶层的知识,并在学校教育中有意或无意地排除了有关少数群体的文化。
知识建构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帮助社会进步,使其变得更公平和更人性化。
在学校教育中,知识经验作为被提炼的文化而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与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