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原子核衰变及半衰期

高三物理原子核衰变及半衰期
高三物理原子核衰变及半衰期

第二节原子核衰变及半衰期

新课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然放射现象及其规律;

(2)知道三种射线的本质,以及如何利用磁场区分它们;

(3)知道放射现象的实质是原子核的衰变;

(4)知道两种衰变的基本性质,并掌握原子核的衰变规律;

(5)理解半衰期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熟练运用核衰变的规律写出核的衰变方程式;

(2)能够利用半衰期来进行简单计算(课后自学)。

(3)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初步学会探究的方法;

(4)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自学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

(2)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天然放射现象及其规律,原子核的衰变规律及半衰期。

教学难点:知道三种射线的本质,以及如何利用磁场区分它们及半衰期描述的对象。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一)引入新课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新的一章:原子核。本章主要介绍了核物理的一些初步知识,核物理研究的是原子核的组成及其变化规律,是微观世界的现象。让我们走进微观世界,一起探索其中的奥秘!我们已经知道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

那原子核内部又是什么结构呢?原子核是否可以再分呢?它是由什么微粒组成?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原子核呢?

人类认识原子核的复杂结构和它的变化规律,是从发现天然放射现象开始的,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铀和含铀的矿物能够发出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可以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居里和居里夫人在贝克勒尔的建议下,对铀和铀的各种矿石进行了深入研究,又发现了发射性更强的新元素。其中一种,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而命名为钋(Po),另一种命名为镭(Ra)。

(二)进行新课

1、天然放射现象

(1)物质发射射线的性质称为放射性(radioactivity)。元素这种自发的放出射线的现象叫做天然放射现象,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

(2)放射性不是少数几种元素才有的,研究发现,原子序数大于82的所有元素,都能自发的放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

2、射线到底是什么

那这些射线到底是什么呢?把放射源放入由铅做成的容器中,射线只能从容器的小孔射出,成为细细的一束。在射线经过的空间施加磁场,发现射线如图所示:(投影)

思考与讨论:

①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②如果α射线,β射线都是带电粒子流的话,根据图判断,他们分别带什么电荷。

③如果不用磁场判断,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判断三种射线的带电性质?

①射线分成三束,射线在磁场中发生偏转,是受到力的作用。这个力是洛伦兹力,说明其中的两束射线是带电粒子。

②根据左手定则,可以判断α射线都是正电荷,β射线是负电荷。

③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要受电场力作用,可以加一偏转电场,也能判断三种射线的带电性质,如图:

我们已经研究了这三种射线的带电性质,那么这些射线还有哪些性质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后填写表格。看书总结。

小结:

①实验发现:元素具有放射性是由原子核本身的因素决定的,跟原子所处的物理或化学状态无关。不管该元素是以单质的形式存在,还是和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或者对它施加压力,或者升高它的温度,它都具有放射性。

②三种射线都是高速运动的粒子,能量很高,都来自于原子核内部,这也使我们认识到原子核蕴藏有巨大的核能,原子核内也有其复杂的结构。

例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β射线粒子和电子是两种不同的粒子 B.红外线的波长比X射线的波长长

C.α粒子不同于氦原子核 D.γ射线的贯穿本领比α粒子强

点评:本题考查了粒子的性质及电磁波波长的比较等基本知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

发现X,α,β,γ射线,经研究知道,X,γ射线均为电磁波,只是波长不同。可见光,红外线也是电磁波,波长从短到长的电磁波波谱要牢记。另外,β射线是电子流,α粒子

是氦核。从α,β,γ三者的穿透本领而言:γ射线最强,α射线最弱,这些知识要牢记。

3、原子核的衰变

(1)原子核的衰变

原子核放出α或β粒子,由于核电荷数变了,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就变了,变成另一种原子核。我们把这种变化称为原子核的衰变。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

(2)α衰变

铀238核放出一个α粒子后,核的质量数减少4,核电荷数减少2,变成新核--钍234核。那这种放出α粒子的衰变叫做α衰变。这个过程可以用衰变方程式来表示:23892U→

234

90Th+4

2He

(3)衰变方程式遵守的规律

第一、质量数守恒

第二、核电荷数守恒

α衰变规律:A Z X→A-4Z-2Y+42He

(4)β衰变

钍234核也具有放射性,它能放出一个β粒子而变成23491Pa(镤),那它进行的是β衰变,请同学们写出钍234核的衰变方程式?β粒子用0-1e表示。

钍234核的衰变方程式:23490Th→23491Pa+0-1e

衰变前后核电荷数、质量数都守恒,新核的质量数不会改变但核电荷数应加1

β衰变规律:A Z X→A Z+1Y+0-1e

提问:β衰变如果按衰变方程式的规律来写的话应该没有问题,但并不象α衰变那样容易理解,因为核电荷数要增加,学生会问为什么会增加?哪来的电子?

原子核内虽然没有电子,但核内的的质子和中子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当核内的中子转化为质子时同时要产生一个电子:10n→11H+0-1e 这个电子从核内释放出来,就形成了β衰变。可以看出新核少了一个中子,却增加了一个质子,并放出一个电子。

(5)γ射线

是由于原子核在发生α衰变和β衰变时原子核受激发而产生的光(能量)辐射,通常是伴随α射线和β射线而产生。γ射线的本质是能量。理解γ射线的本质,不能单独发生。

4、半衰期

提问:阅读教材半衰期部分放射性元素的衰变的快慢有什么规律?用什么物理量描述?这种描述的对象是谁?

氡的衰变图的投影:

m/m0=(1/2)n

学生交流阅读体会:

(1)氡每隔3.8天质量就减少一半。

(2)用半衰期来表示。

(3)大量的氡核。

总结:半衰期表示放射性元素的衰变的快慢;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叫做这种元素的半衰期;半衰期描述的对象是大量的原子核,不是个别原子核,这是一个统计规律。

例如:数学上的概率问题

(抛硬币)将1万枚硬币抛在地上,那正反两面的个数大概为5000对5000,但就某个硬币来看要么是正面,要么是反面。这个事实告诉我们统计规律的对象仅仅对大量事实适用,对个别不适用。

元素的半衰期反映的是原子核内部的性质,与原子所处的化学状态和外部条件无关。简单介绍:

镭226→氡222的半衰期为1620年

铀238→钍234的半衰期为4.5亿年

说明:一种元素的半衰期与这种元素是以单质形式还是以化合物形式存在,或者加压,增温均不会改变。

教师给出课堂巩固练习题

例1:配平下列衰变方程

23492U →23090Th+( 42He )

23490U →23491Pa+( 0

-1e )

例2:钍232(23290Th )经过________次α衰变和________次β衰变,最后成为铅208(20882Pb )

分析:因为α衰变改变原子核的质量数而β衰变不能,所以应先从判断α衰变次数入手: α衰变次数=u

4u 208-u 232=6 每经过1次α衰变,原子核失去2个基本电荷,那么,钍核经过6次α衰变后剩余的电荷数与铅核实际的电荷数之差,决定了β衰变次数:

β衰变次数=

(-1)e

82e -6)2e -e 90( =4

高中物理原子与原子核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原子与原子核知识点总结 1.汤姆生模型(枣糕模型) ()发现电子,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有复杂结构。从而打开人们认识原子的大门. 2.核式结构模型:()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总结出核式结构学说。由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数据还可以估算出()大小的数量级是()。 核式结构与经典的电磁理论发生矛盾:①原子是否稳定,②其发出的光谱是否连续 3.玻尔模型(引入量子理论,量子化就是不连续性,整数n叫量子数)玻尔补充三条假设 ⑴定态--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称为定态),电子虽然绕核运转,但不会向外辐射能量。 ⑵跃迁--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要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其能量由两定态的能量差决定),辐射(吸收)光子的能量为() 氢原子跃迁的光谱线问题[一群氢原子从n激发态原子跃迁到基态时可能辐射的光谱线条数为()。 ⑶能量和轨道量子化----定态不连续,能量和轨道也不连续; 氢原子的激发态和基态的能量(最小)与核外电子轨道半径间的关系是:() 【说明】氢原子跃迁 ① 轨道量子化r n=n2r1(n=1,2.3…)r1=0.53×10-10m

能量量子化:E1=-13.6eV ② ③氢原子跃迁时应明确: 一个氢原子直接跃迁向高(低)能级跃迁,吸收(放出)光子 ( 某一频率光子 ) 一群氢原子各种可能跃迁向低(高)能级跃迁放出(吸收)光子 (一系列频率光子) ④氢原子吸收光子时——要么全部吸收光子能量,要么不吸收光子 A光子能量大于电子跃迁到无穷远处(电离)需要的能量时,该光子可被吸收。(即:光子和原子作用而使原子电离) B光子能量小于电子跃迁到无穷远处(电离)需要的能量时,则只有能量等于两个能级差的光子才能被吸收。 ⑤氢原子吸收外来电子能量时——可以部分吸收外来碰撞电子的能量因此,能量大于某两个能级差的电子均可被氢原子吸收,从而使氢原子跃迁。 ⑶玻尔理论的局限性。由于引进了量子理论(轨道量子化和能量量子化),玻尔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氢光谱的规律。

药物动力学习题

药物动力学习题 是非题 1、若某药物消除半衰期为3h,表示该药消除过程中从任何时间的浓度开始计算,其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均为3h。 2、某药同时用于两个病人,消除半衰期分别为3h和6h,因后者时间较长,故给药剂量应增加。 3、亏量法处理尿排泄数据时对药物消除速度的波动较敏感。 4、药物的消除速度常数k大,说明该药体内消除慢,半衰期长。 5、静注两种单室模型药物,剂量相同,分布容积大的血药浓度大,分布容积小的血药浓度小。 6、肾清除率是反映肾功能的重要参数之一,某药清除率值大,说明药物清除快。 7、药物在胃肠道中崩解和吸收快,则达峰时间短,峰浓度高。 8、当药物大部分代谢时,可采用尿药速度法处理尿药排泄数据,求取消除速率常数。 9、达峰时间只与吸收速度常数k a和消除速度常数k有关。 10、静脉滴注给药经过3.32个半衰期,血药浓度达到稳态浓度的90%。 11、反映药物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的参数主要指AUC、t max、 C max。药物。 12、生物利用度的试验设计采用随机交叉试验设计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消除个体差异与试验周期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填空题 1、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度与药物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的过程叫做__过程。 2、药物在体内转运时,在体内瞬间达到分布平衡,且消除过程呈线性消除,则该药物属__模型药物。 3、单室模型静脉注射C ss主要由__决定,因为一般药物的__和__基本上是恒定的。 4、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函数表达式为__。

5、达峰时间是指__;AUC是指__;滞后时间是指__。 6、达到稳态血浓度时,体内药物的消除速度等于__。 7、静脉滴注给药时,要求血药浓度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95%需要__个t1/2 名词解释 1、药物动力学 2、隔室模型 3、单室模型 问答题 1、药物动力学研究内容有哪些? 2、试述口服给药二室模型药物的血药浓度- 时间曲线的特征? 3、以静脉注射给药为例,简述残数法求算二室模型动力学参 数的原理。 4、隔室模型的确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判断模型? 5、重复给药与单剂量给药的药物体内过程有何不同? 6、什么是蓄积系数?静脉注射给药与血管外给药蓄积系数求算公式有什么不同? 7、用哪些参数描述血药浓度的波动程度? 8、何为非线性药物动力学?非线性药物动力学与线性药物动力学有何区别? 9、写出非线性消除过程Michaelis-Menten方程,说明V m、K m 的意义。 10、药物在体内哪些过程易出现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11、TDM在临床药学中有何应用? 12、TDM的目的是什么?哪些情况下需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13、新药药物动力学研究时取样时间点如何确定? 14肾功能减退患者给药方案的调整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药物动力学计算题 (2)

1.计算题:一个病人用一种新药,以2mg/h的速度滴注,6小时即终止滴注,问终止后2小时体内血药浓度是多少?(已知k=0。01h-1,V=10L) 2.计算题:已知某单室模型药物,单次口服剂量0。25g,F=1,K=0.07h-1,AUC=700μg/ml·h,求表观分布容积、清除率、生物半衰期(假定以一级过程消除)。 3.某药静注剂量0。5g,4小时测得血药浓度为4。532μg/ml,12小时测得血药浓度为2。266μg/ml,求表观分布容积Vd为多少? 4.某人静注某药,静注2h、6h血药浓度分别为1.2μg/ml和0.3μg/ml(一级动力学),求该药消除速度常数?如果该药最小有效剂量为0。2μg/ml,问第二次静注时间最好不迟于第一次给药后几小时? 5.病人静注复方银花注射剂2m/ml后,立即测定血药浓度为1.2μg/ml,3h为0。3μg/ml,该药在体内呈单室一级速度模型,试求t1/2。 6.某病人一次用四环素100mg,血药初浓度为10μg/ml,4h后为 7.5μg/ml, 。 试求t1 /2 7.静脉快速注射某药100mg,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方程为:C=7。14e—0。173t,其中浓度C的单位是mg/L,时间t的单位是h.请计算:(1)分布容积;(2)消除半衰期;(3)AUC。

8.计算题:某药物具有单室模型特征,体内药物按一级速度过程清除。其生物半衰期为2h,表观分布容积为20L。现以静脉注射给药,每4小时一次,每次剂量为500mg. 求:该药的蓄积因子 第2次静脉注射后第3小时时的血药浓度 稳态最大血药浓度 稳态最小血药浓度 9.给病人一次快速静注四环素100mg,立即测得血清药物浓度为10μg/ml,4小时后血清浓度为7。5μg/ml。求四环素的表观分布体积以及这个病人的四环素半衰期(假定以一级速度过程消除)。 10.计算题:病人体重60kg,静脉注射某抗菌素剂量600mg,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方程为:C=61。82e-0.5262t,其中的浓度单位是μg/ml,t的单位是h,试求病人体内的初始血药浓度、表观分布容积、生物半衰期和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11.计算题:已知某药物具有单室模型特征,体内药物按一级速度方程清除,其t =3h,V=40L,若每6h静脉注射1次,每次剂量为200mg,达稳态血药浓度. 1/2 求:该药的(1)ss C m ax (2)ss C m in (3)ss C (4)第2次给药后第1小时的血药浓度

高三物理原子核衰变及半衰期

第二节原子核衰变及半衰期 新课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然放射现象及其规律; (2)知道三种射线的本质,以及如何利用磁场区分它们; (3)知道放射现象的实质是原子核的衰变; (4)知道两种衰变的基本性质,并掌握原子核的衰变规律; (5)理解半衰期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熟练运用核衰变的规律写出核的衰变方程式; (2)能够利用半衰期来进行简单计算(课后自学)。 (3)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初步学会探究的方法; (4)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自学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 (2)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天然放射现象及其规律,原子核的衰变规律及半衰期。 教学难点:知道三种射线的本质,以及如何利用磁场区分它们及半衰期描述的对象。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一)引入新课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新的一章:原子核。本章主要介绍了核物理的

一些初步知识,核物理研究的是原子核的组成及其变化规律,是微观世界的现象。让我们走进微观世界,一起探索其中的奥秘!我们已经知道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 那原子核内部又是什么结构呢?原子核是否可以再分呢?它是由什么微粒组成?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原子核呢? 人类认识原子核的复杂结构和它的变化规律,是从发现天然放射现象开始的,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铀和含铀的矿物能够发出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可以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居里和居里夫人在贝克勒尔的建议下,对铀和铀的各种矿石进行了深入研究,又发现了发射性更强的新元素。其中一种,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而命名为钋(Po),另一种命名为镭(Ra)。 (二)进行新课 1、天然放射现象 (1)物质发射射线的性质称为放射性(radioactivity)。元素这种自发的放出射线的现象叫做天然放射现象,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 (2)放射性不是少数几种元素才有的,研究发现,原子序数大于82的所有元素,都能自发的放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 2、射线到底是什么

高中物理原子与原子核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原子与原子核知识点总结(必修三) 载自:搜高考网https://www.360docs.net/doc/0615081681.html, 原子、原子核这一章虽然不是重点,但是高考选择题也会涉及到,其实只要记住模型和方程式,就不会在做题上出错,下面的一些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玻尔把量子说引入到核式结构模型之中,建立了以下三个假说为主要内容的玻尔理论.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是从发现天然放射现象开始的,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是认识原子核结构的突破点.裂变和聚变是获取核能的两个重要途径.裂变和聚变过程中释放的能量符合爱因斯坦质能方程。 整个知识体系,可归结为:两模型(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波尔原子模型);六子(电子、质子、中子、正电子、粒子、光子);四变(衰变、人工转变、裂变、聚变);两方程(核反应方程、质能方程)。 4条守恒定律(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能量守恒、动量守恒)贯串全章。 1.汤姆生模型(枣糕模型) 汤姆生发现电子,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有复杂结构。从而打开原子的大门. 2.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行星式模型)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现象,从而总结出核式结构学说 α粒子散射实验是用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现象:结果是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这说明原子的正电荷和质量一定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卢瑟福由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 由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数据还可以估算出原子核大小的数量级是10-15m。 而核式结构又与经典的电磁理论发生矛盾:①原子是否稳定,②其发出的光谱是否连续 3.玻尔模型(引入量子理论,量子化就是不连续性,整数n叫量子数)玻尔补充三条假设 ⑴定态--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称为定态),电子虽然绕核运转,但不会向外辐射能量。 (本假设是针对原子稳定性提出的) ⑵跃迁--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要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其能量由两定态的能量差决定)(本假设针对线状谱提出) ( ) 辐射(吸收)光子的能量为hf=E初-E末 氢原子跃迁的光谱线问题[一群氢原子可能辐射的光谱线条数为 ]。

物理二轮复习 专题五 动量与原子物理学 第三讲 原子结构与原子核——课后自测诊断卷

第三讲原子结构与原子核 ——课后自测诊断卷 1.[多选](2019·江苏七市三模)中微子是一种不带电、质量很小的粒子。早在1942年我国物理学家王淦昌首先提出证实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静止的铍核(74Be)可能从很靠近它的核外电子中俘获一个电子(动能忽略不计)形成一个新核并放出中微子,新核处于激发态,放出γ光子后回到基态。通过测量新核和γ光子的能量,可间接证明中微子的存在。则( ) A.产生的新核是锂核(73Li) B.反应过程吸收能量 C.中微子的动量与处于激发态新核的动量大小相等 D.中微子的动能与处于激发态新核的动能相等 解析:选AC 根据题意可知发生的核反应方程为74Be+0-1e→73Li+νe,所以产生的新核是锂核,反应过程放出能量,故A正确,B错误;根据动量守恒可知中微子的动量与处于激发态新核的动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C正确;因为中微子的动量与处于激发态新核的动 量大小相等,质量不等,根据E k=p2 2m ,可知中微子的动能与处于激发态新核的动能不相等, 故D错误。 2.[多选](2019·武汉质检)我国自主研发的钍基熔盐是瞄准未来20~30年后核能产业发展需求的第四代核反应堆,是一种液态燃料堆,使用钍铀核燃料循环,以氧化盐为冷却剂,将天然核燃料和可转化核燃料熔融于高温氯化盐中,携带核燃料在反应堆内部和外部进行循环。钍232不能直接使用,需要俘获一个中子后经过2次β衰变转化成铀233再使用,铀233的一种典型裂变方程是233 92U+10n→142 56Ba+8936Kr+310n。已知铀233的结合能为E1、钡142的结合能为E2、氪89的结合能为E3,则( ) A.铀233比钍232少一个中子 B.铀233、钡142、氪89三个核中氪89的结合能最小,比结合能却最大 C.铀233、钡142、氪89三个核中铀233的结合能最大,比结合能也最大 D.铀233的裂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为ΔE=E1-E2-E3 解析:选AB 设钍核的电荷数为a,则钍232俘获一个中子后经过2次β衰变转化成铀233,则a=92-2=90,则钍232中含有中子数为232-90=142,铀233含有中子数为233-92=141,则铀233比钍232少一个中子,选项A正确;铀233、钡142、氪89三个核中氪89质量数最小,结合能最小,因核子数较小,则比结合能却最大,选项B正确,C错误;铀233的裂变反应中释放的能量等于生成物的结合能减去反应物的结合能,选项D错误。 3.[多选](2019·南京、盐城三模)下列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正确的有( ) A.α射线的穿透能力较弱,用厚纸板就能挡住

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

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10002)蔡明虹谈恒山李金恒 药物半衰期(t1/2)有称生物半衰期与生物半效期,指血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时所需的时间。消除相半衰期是指药物进入末端相的药物半衰期,通常用t1/2(一房室模型)、t1/2(二房室模型)t1/2(三房室模型)来表示。由于药物消除相半衰期在合理用药中的重要地位,其越来越被临床医师认识、接纳、重视。 1通过消除相半衰期可预知体内药物的变化轨迹 1.1一次性用药或长期用药停药后5个t1/2(指消除相半衰期以下同),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已消除 95% ,也就是说此时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已基本消除,没有特殊病理,生理等因素造成t1/2的明显改变的话,就没有监测血药浓度的必要,如氨茶碱停药3d[t1/2(8±12h)],地高辛停药 10d[t1/2(36~51)h]。若患者停药时间小于5个半衰期突然发病,此时加用静脉负荷用药需注意用量,用药速度不易过快,否则非常容易引起药物的中毒。 1.2连续用药达7个消除相t1/2,血药浓度可达 99%稳态。也就是说此时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已基本达到一个稳定状态。这时监测血药浓度,对长期用药的患者来说,最具有价值。医、药工作者可根据血药浓度监测结果给患者调整一个比较理想的用药方案。如某患者服氨茶碱0.1g,1次/ 8h,共 3d 后测得茶碱血浓度为6ug/ml,患者肝、肾功能稳定,无增减用药的话,即可改用药方案为氨茶碱0.2g,1次8h。若患者病情严重,多脏器衰竭,药物品种用的较多,其中不乏有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最好在用药2~3个t1/2时即监测血药浓度,如此时血药浓度已达治疗范围,说明患者 t1/2较长,用药量偏大,需立即减量应用,否则稳态时会造成药物中毒。等到药物达稳态时再复测一次血药浓度,同时,测肝、肾功能,这样可使医药工作者心中有数。如患者病情不稳定,特别是肝、肾、心脏等功能变化较大,此时患者药物半衰期往往处在动态变化之中,需随时监测血药浓度,方可保证用药方案的准确性。 2通过消除相半衰期确定给药方案人类有许多疾病要求治疗药物在人体中的浓度波动在一个最佳的治疗范围内,过高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增加,甚至引起死亡,过低又不能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例如降压药、解痉止喘药、强心药、抗癫痫药等。这种情况就需要通过消除相半衰期来确定给药方案。 2.1超快速消除类(t1/2≤1h)。此类药物大多吸收快,消除亦快,不易在体内蓄积,可多次应用,如用药不当,亦可使血中药物浓度偏低而达不到治疗效果。如青霉素静脉用药,若静滴时间过长,虽然体内维持药物浓度的时间较长,但达不到抑菌浓度( MIC),疗效差,还易引起细菌耐药性。因此,此类药物易快速进入体内,使血药浓度升高而达治疗目的,或可加大用药量,使血药浓度高出 MIC 数倍,用冲击治疗的方法,使血中药物较高浓度保持较长时间以达较好的疗效。但必须注意的是血药浓度并非无限制的越高越好,要注意过高的、血药浓度是否会引起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比如青霉素的脑膜刺激症状。因此,合理的用药方案,

第2节原子核衰变及半衰期

第三章 第2节 原子核衰变及半衰期 班级: 姓名: 座号: 第 组 ◆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1.认识天然放射现象及其规律,认识放射线的本质。 2.理解α衰变和β衰变的规律,掌握半衰期的概念。 3、根据衰变规律书写核反应方程,利用半衰期的公式解决相关的问题。 ◆知识梳理 一、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 ___________发现天然放射现象,通过对天然放射现象的研究,人们发现原子序数大于或等于83的所有天然存在的元素都有放射性,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现在用人工的方法也可以制造___________元素. 1.物质能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说明原子核具有___________. 2.放射性:物质放出___________的性质. 3.放射性元素:具有___________的元素. 二、放射线的本质和特点 三种射线在电场磁场中偏转情况的比较: (1)在匀强电场中,α射线偏离较______,β射线偏离较______,γ射线不偏离,如图所示. (2)在匀强磁场中,α射线偏转半径较______,β射线偏转半径较______,γ射线不偏转,如图所示. 三、原子核的衰变 1.衰变:原子核由于释放出像α、β这样的射线而转变为新核的现象.

2.衰变形式:常见的衰变有两种,放出α粒子的衰变为_________,放出β粒子的衰变叫_________,而γ射线是伴随α射线或β射线产生的. 3.衰变规律: 在衰变过程中,_________数和_________数守恒. (1)α衰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β衰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α衰变和β衰变的理解: (1)α衰变:在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中,2个中子和2个质子结合得比较牢固,有时会作为一个整体从较大的原子核中抛射出来,这就是放射性元素发生的α衰变现象. (2)β衰变:原子核中的中子转化成一个质子且放出一个电子即β粒子,使核电荷数增加1.但β衰变不改变原子核的质量数. (3)原子核放出一个α粒子就说明它发生了一次α衰变,同理放出一个β粒子就说明它发生了一次β衰变. 4.衰变次数的计算: (1)对象:一个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发生α衰变(或β衰变)变成新的原子核,而新原子核仍有放射性,可能又会发生某种衰变.经过若干次变化,最终变为某一稳定的原子核.在此过程中共发生了多少次α衰变和β衰变,是经常面临的问题. (2)依据:_________数和_________数守恒. (3)方法:根据β衰变不改变质量数的特点,可依据反应原子核与最终原子核的质量数改变确定α衰变的次数,然后计算出电荷数的改变,由其差值可确定β衰变的次数.其中每发生一次α衰变,质量数减少4,电荷数减少2,每发生一次β衰变,电荷数增加1,质量数不变. 四、半衰期 1.定义: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需要的时间. 2.公式:N余=N原(1 2 )t/τm余=M( 1 2 )t/τ 式中N原、M表示衰变前的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数和质量,N余、m余表示衰变后尚未发生衰变的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数和质量,t表示衰变时间,τ表示半衰期. 3.影响因素: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是由原子核_________决定的,跟原子所处的物理状态(如温度、压强)或化学状态(如单质、化合物)无关. 4.适用条件:半衰期是一个统计概念,是对_________原子核衰变规律的总结. 合作探究 主题一、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与放射线的本质 1.关于α、β、γ三种射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α射线是原子核自发发射出的氦核,它的穿透能力最强 B.β射线是原子核外电子电离形成的电子流,它具有中等的穿透力 C.γ射线一般伴随着α或β射线产生,它的穿透力最强 D.γ射线是电磁波,它的穿透力最弱

药物血浆浓度的测定及半衰期的计算

药物血浆浓度的测定及半衰期的计算 姓名:学号:班级: 实验目的 1. 以磺胺嘧啶钠为例学习测定药物血浆浓度、药物血浆半衰期(t1/2)及表观分布容积(Vd)等 药动学参数的基本方法。 2. 理解常用药动学参数的临床意义。 实验材料 1. 实验动物:家兔1只 2. 器材:试管24支,移液吸管(10ml 1支,1ml 2支,2ml 7支),移液器1支,吸头若干, 试管夹,试管架,离心机,722型分光光度计,手术剪,眼科剪,止血钳,动脉夹,眼科 镊,缝线,药棉,纱布,捆扎绳,注射器(10ml 1支,5ml 1支)。 3. 药品:5%磺胶略啶钠溶液,7.5%三氯醋酸溶液,0.5%亚硝酸钠溶液,0.5%麝香草酚钠 溶液(溶于20%氢氧化钠浓度内),草酸钾结晶,20%乌拉坦容液,肝索注射液,生理盐水。 实验方法和步骤 1. 取试管6支,依次用A1、A2、A3……A6标记,各加入7.5%三氯醋酸2ml备用。 2. 取试管6支,依次用B1、B2、B3……B6标记,各加人草酸钾结晶几粒。 3. 取家兔1只,称重,以20%乌拉坦溶液1g/kg (5 ml/kg)耳缘静脉注射麻醉,背位固定于 手术台上,正中切开颈部皮肤,分离一侧颈总动脉,结扎其远心端,并在近心端夹上动脉 夹,以阻断血流,再将放血导管向心脏方向插人颈总动脉内,用线打活结固定。 4. 松开动脉夹,放血约1ml,置于B管,迅速摇匀抗凝,然后耳缘静脉注人5%磺胺嘧啶 钠150 mg/kg (3 ml/kg ),记录注完时间(准确到分钟)。 5. 给药后5、10、20、30、40 min,用同样方法放血约1ml,分别置于B2、B3、B4、B5、B6 管,迅速摇匀,记录取血标本的准确时间,然后B1~ B6管以1500转/min离心5 min,准 确吸取上层血浆50 M加人相应的各A管,各管以1500转1分离心5 min,分别取离心后的上清液1.5 ml,加0.5% 亚硝酸钠溶液0.5 ml,摇勾,再加0.5% 麝香草酚1ml,可见橙红色反应.以给药前血样为空白对照,用722型分光光度计于525m波长处进行比色,测定各取血时间点的光密度,用标准曲线方程计算磺胺嘧啶钠浓度。

《原子核衰变及半衰期》同步练习2

《原子核衰变及半衰期》同步练习 1.(2013·西安一中检测)关于天然放射现象,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若使放射性物质的温度升高,其半衰期将减小 B.β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变为质子时所产生的 C.在α、β、γ这三种射线中,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α射线的电离能力最强 D.23892U衰变为20682Pb的过程中,要经过8次α衰变和10次β衰变 【解析】半衰期与物理条件无关,A选项错误;一个中子衰变成一个质子,放出一个β粒子,α粒子电离本领最强,γ射线穿透本领最强,B、C选项正确;23892 U衰变为20682Pb要经过8次α衰变和6次β衰变,D错误. 【答案】BC 2.原子核中能放出α、β、γ射线,关于原子核的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核中有质子、中子、还有α粒子 B.原子核中有质子、中子,还有β粒子 C.原子核中有质子、中子,还有γ粒子 D.原子核中只有质子和中子 【解析】在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中,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结合得较紧密,有时作为一个整体放出,这就是α粒子的来源,不能据此认为α粒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原子核里是没有电子的,但中子可以转化成质子,并向核外释放一个电子,这就是β粒子.原子核发出射线后处于高能级,在回到低能级时多余的能量以γ光子的形成辐射出来,形成γ射线,故原子核里也没有γ粒子,故D正确.【答案】 D 3.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①β射线的粒子和电子是两种不同的粒子 ②红外线的波长比X射线的波长长 ③α粒子不同于氦原子核 ④γ射线的贯穿本领比α粒子的强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 【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发现了X、α、β、γ射线,经研究知道X、

最新高中物理原子与原子核知识点总结选修3-5

高中物理原子与原子核知识点总结(选修3-5) 原子、原子核这一章虽然不是重点,但是高考选择题也会涉及到,其实只要记住模型和方程式,就不会在做题上出错,下面的一些总结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波粒二象性 1光电效应的研究思路 (1)两条线索: h为普朗克常数 h=6.63×34 10 J·S ν为光子频率 2.三个关系 (1)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 k=hν-W0。 (2)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k可以利用光电管实验的方法测得,即E k=eU c,其中U c是遏止电压。 (3)光电效应方程中的W0为逸出功,它与极限频率νc的关系是W0=hνc。 3波粒二象性 波动性和粒子性的对立与统一 (1)大量光子易显示出波动性,而少量光子易显示出粒子性。 (2)波长长(频率低)的光波动性强,而波长短(频率高)的光粒子性强。 (3)光子说并未否定波动说,E=hν=hc λ 中,ν(频率)和λ就是波的概念。 光速C=λν (4)波和粒子在宏观世界是不能统一的,而在微观世界却是统一的。 3.物质波 (1)定义:任何运动着的物体都有一种波与之对应,这种波叫做物质波,也

叫德布罗意波。 (2)物质波的波长:λ=h p =h mv ,h 是普朗克常量。 二 原子结构与原子核 (1)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 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玻尔把量子说引入到核式结构模型之中,建立了以下三个假说为主要内容的玻尔理论.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是从发现天然放射现象开始的,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是认识原子核结构的突破点.裂变和聚变是获取核能的两个重要途径.裂变和聚变过程中释放的能量符合爱因斯坦质能方程。 整个知识体系,可归结为:两模型(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波尔原子模型);六子(电子、质子、中子、正电子、 粒子、 光子);四变(衰变、人工转变、裂变、聚变);两方程(核反应方程、质能方程)。 4条守恒定律(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能量守恒、动量守恒)贯串全章。 1.(1)电子的发现: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电子的发现证明了原子是可再分的。 (2)汤姆孙原子模型:原子里面带正电荷的物质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球体中,而带负电的电子镶嵌在球内。 2.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行星式模型)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现象,从而总结出核式结构学说

2020高考冲刺物理重难点:原子结构和原子核(附答案解析)

重难点10 原子结构和原子核 【知识梳理】 一、氢原子光谱、氢原子的能级、能级公式 1.原子的核式结构 (1)电子的发现: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了电子。 (2)α粒子散射实验: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助手进行了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实验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的角度甚至大于90°,也就是说它们几乎被“撞”了回来。 (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原子全部的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 2.光谱 (1)光谱 用光栅或棱镜可以把光按波长展开,获得光的波长(频率)和强度分布的记录,即光谱。 (2)光谱分类 有些光谱是一条条的亮线,这样的光谱叫做线状谱。 有的光谱是连在一起的光带,这样的光谱叫做连续谱。 (3)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巴耳末线系是氢原子光谱在可见光区的谱线,其波长公式1λ=R ???? 122-1n 2,(n =3,4,5,…),R 是里德伯常量,R =1.10×107 m -1,n 为量子数。 3.玻尔理论 (1)定态: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能量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 (2)跃迁: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个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hν=E m -E n 。(h 是普朗克常量,h =6.63× 10-34 J·s ) (3)轨道: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在不同的圆周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也是不连续的。 4.氢原子的能级、能级公式 (1)氢原子的能级 能级图如图所示

什么叫药物的半衰期_药物半衰期是什么

什么叫药物的半衰期_药物半衰期是什么 药物的半衰期听就听的多,但是很多人都不清楚什么叫药物的半衰期,那么你知道什么叫药物的半衰期吗?下面是为你整理的什么叫药物的半衰期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药物的半衰期药物半衰期一般可称作生物半效期或者是生物半衰期,也可以简写为“t1/2”,指的是血液中药物浓度或者是体内药物量减低到二分之一所花费的时间。 在某种特定剂量范围中大部分药物消除速度为一级,所以能够利用K(消除速率常数)来计算t1/2,也就是t1/2=0.693/K。药物与药物之间的药物半衰期差别很大,比如说洋地黄毒甙的药物半衰期是9d、青霉素的药物半衰期是30min;结构相似药物以及同一种族药物,也会出现差别较大的药物半衰期。 药物半衰期的作用药物半衰期能够指导合理配伍 在临床上可以利用药物半衰期对药物间配伍进行合理指导,比如说三磺合剂(小儿用)因为共包含三种半衰期不同的磺胺,如果儿童多次服药,很容易导致儿童出现毒副反应,由于副作用大现已淘汰;又比如说TMP药物半衰期一般在10h左右,半衰期时间近似于磺胺甲恶唑(SMZ),再加上TMP与SMZ药物血药浓度、吸收以及排泄高峰到达时间和药物半衰期时间保持一致[3-4] ,所以可将这二者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

药物半衰期能够确定给药间隔 现在临床医学一般会使用多次给药方式来提高药物疗效、维持血液中药物有效浓度,而药物给药次数以及间隔时间一般会通过药物半衰期来判断。根据临床经验大多数药物给药间隔时间一般是药物半衰期,但也有例外,像洋地黄类以及地高辛类药物由于治疗剂量以及中毒剂量间隔非常狭窄,给药间隔时间需略小于t1/2。如果药物半衰期比较短,而且治疗指数小,像去甲肾上腺素给药方法一定要选择静脉滴注方法,又比如青霉素G类药物由于半衰期一般为30min~1h,没有毒性,所以能够大剂量给药或者是给药间隔可以稍微超过半衰期间隔,这样能够达到更好疗效。 药物半衰期的应用用半衰期确定给药间隔时间 为了维持药物疗效,通常采用多次给药以保持有效血药浓度。而药物半衰期是决定给药次数和间隔的重要参数。从临床经验看,通常习惯于以药物半衰期为给药间隔时间,但也有例外。如对中毒剂量和治疗剂量间隔很窄的地高辛、洋地黄类药物,则宜选择较小于药物半衰期为给药间隔时间。如果药物的治疗指数小,半衰期又短,如去甲肾上腺素就必须采用静脉滴注的给药方法,而青霉素G类药物半衰期不大(30-60分钟),毒性也不大,可取较大于半衰期间隔时间或大剂量给药,这样方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用半衰期确定给药剂量 依据药物半衰期确定首次剂量和维持剂量。对于半衰期较长的药物,为了不失时机,及早达到所需要治疗浓度,可先给予负荷量。当

《原子核衰变及半衰期》同步练习2

原子核衰变及半衰期》同步练习 1.(2013 ·西安一中检测)关于天然放射现象,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若使放射性物质的温度升高,其半衰期将减小B.β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变为质子时所产生的 C.在α、β、γ这三种射线中,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α射线的电离能力最强 D.23982U衰变为20862Pb的过程中,要经过8次α衰变和10次β衰变 【解析】半衰期与物理条件无关,A选项错误;一个中子衰变成一个质子,放出一个β粒子,α粒子电离本领最强,γ射线穿透本领最强,B、C选项正确;23982 U衰变为20862Pb要经过8次α衰变和6次β衰变,D错误. 【答案】BC 2.原子核中能放出α、β、γ射线,关于原子核的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核中有质子、中子、还有α粒子 B .原子核中有质子、中子,还有β粒子 C.原子核中有质子、中子,还有γ粒子 D.原子核中只有质子和中子 【解析】在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中,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结合得较紧密,有时作为一个整体放出,这就是α粒子的来源,不能据此认为α粒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原子核里是没有电子的,但中子可以转化成质子,并向核外释放一个电子,这就是β粒子.原子核发出射线后处于高能级,在回到低能级时多余的能量以γ光子的形成辐射出来,形成γ射线,故原子核里也没有γ粒子,故D正确. 【答案】 D 3.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①β射线的粒子和电子是两种不同的粒子

②红外线的波长比X 射线的波长长 ③α粒子不同于氦原子核 ④γ射线的贯穿本领比α粒子的强 A .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 【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发现了X、α、β、γ射线,经研究知道X、γ射线均为电磁波,只是波长不同.可见光、红外线也是电磁波,由电磁波谱知红外线的波长比X射线波长要长.另外,β射线是电子流,α粒子是氦核,就α、β、γ三者的穿透本领而言,γ射线最强,α粒子最弱,故C对. 【答案】 C 4.(2013 ·青岛二中检测)某放射性原子核 A ,经一次α衰变成为B,再经一次β衰变成为C,则() A.原子核C的中子数比A少2 B.原子核C的质子数比 A 少 1 C.原子核C的中子数比B少 2 D.原子核C的质子数比B少 1 【解析】写出核反应方程如下:Y X A → 42He+X Y--24B,X Y--24B→-01e +X Y--14C.A的中子数为X-Y,B的中子数为(X-4)-(Y-2)=X-Y-2,C的中子数为(X-4)-(Y -1)=X-Y-3.故C比A中子数少 3.C比B中子数少1,A、C均错.A、B、C的质子数分别为Y、Y -2、Y-1,故C比A质子数少1,C比B质子数多1,B对D错.【答案】 B 5.原子核发生β衰变时,此β粒子是() A .原子核外的最外层电子 B.原子核外的电子跃迁时放出的光子 C.原子核外存在着的电子 D.原子核内的一个中子变成一个质子时,放射出的一个电子 【解析】β衰变是原子核内的一个中子衰变成一个质子时形成的,D选项正确.

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

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 转自华人医学论坛 药物半衰期又称生物半效期,通常指血中药物浓度下降到原浓度一半所需的时间,一般可以分为吸收半衰期、分布半衰期和消除半衰期。消除半衰期是指药物进入消除相后药物浓度下降到消除相开始时浓度一半所需的时间,通常用tl/2来表示。由于tl/2(指消除相半衰期以下同)与药物在体内的浓度直接相关,而维持有效的药物浓度是维持药效的保障,因此鉴于其再合理用药中的重要地位,tl/2越来越被医师认识、接纳、重视。 1.通过tl/2可预测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过程 1.1单次用药或长期用药停药后5个tl/2,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已消除95%,也就是说此时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已基本消除,没有特殊病理,生理等因素造成tl/2的明显改变的话,就没有监测血药浓度的必要,如氨茶碱停药3d[tl/2 (8±12h)]地高辛停药10d[tl/2 (36~51)h)]。若患者停药时间小于5个半衰期突然发病,此时加用静脉负荷用药需注意用量,用药速度不宜过快,否则非常容易引起药物的中毒。 1.2连续用药达7个消除相tl/2,血药浓度可达99%稳态。也就是说此时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已基本达到一个稳定状态。这时监测血药浓度,对长期用药的患者来说,最具有价值。医药工作者.据血药浓度监测结果给患者调整一个比较理想的用药方案。如某患者服氨茶碱0.1g,1次/8h,共3d后测得茶碱血浓度为6ug/ml,患者肝、肾功能稳定,用药方案不做调整的话,即可改用药方案为氨茶碱0.2g,1次/8h 。若患者病情严重、多脏器衰竭,药物品种用的较多,其中不乏有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最好在用药2-3个tl/2时即监测血药浓度,如此时血药浓度已达治疗范围,说明患者tl/2较长,用药量偏大,需立即减量应用,否则稳态时会造成药物中毒。等到药物达稳态时复测一次血药浓度,同时,测肝、肾功能,这样可使医药工作者心中有数。如患者病情不稳定,特别是肝、肾、心脏等功能变化较大,此时患者药物半衰期往往处在动态变化之中,需随时监测血药浓度,方可保证用药方案的准确性。 2.通过消除相半衰期确定给药方案 2.1超快速消除类(tl/2≤1h)。此类药物很短的时间即可完全清除,不易在体内蓄积,可多次应用。如用药不当,亦可使血中药物浓度偏低而达不到治疗效果。因此,针对tl/2≤1h 类药物易快速消除的特点,在临床使用的时候,应尤其注意,建议采用大剂量冲击疗法,或者滴注时缩短用药间隔时间,从而使药物浓度维持在效应血浓度(REC)水平。但必须注意的是血药浓度并非无限制的越高越好,要注意过高的血药浓度是否会引起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比如青霉索的脑膜刺激症状。因此,合理的用药方案,必须二者兼顾。以青霉素为例,其REC是10µg/ml,有学者比较了每隔24h、12h、8h的REC时间,其数值分别是1.58~ 3.04h、3.62~10.20h、 4.60~10.20h,因而建议青霉素采用8h/次的滴注方法。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仍主张每日多次大剂量给药的方法。 2.2快速消除类(tl/2=1~4 h)。此类药物消除偏快,也主张多次应用。由于其消除快,往往易忽视一些药物的体内蓄积,长时间用药会使毒性增加。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随着 1

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实验报告

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掌握药物半衰期的测定方法 【实验原理】 药物消除半衰期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其长短可反映体药物消除速度,根据半衰期可确定给药间隔时间。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血浆半衰期是一个固定的值,不受药物初始浓度和给药剂量的影响,仅取决于值(一级动力学的消除速率常数)的大小。 = 磺胺嘧啶(SD)的测定原理:磺胺类药物为氨基苯类化合物,在酸性溶液中可与亚硝酸钠起重氮反应生成重氮盐,此盐在碱性溶液中与麝香草酚溶液起偶联反应形成橙红色偶氮化合物,将该化合物在525nm波长下比色,其光密度与磺胺类药物的浓度成正比(朗伯比尔定律)。 【实验对象】 家兔。体重1.5~2.5kg。 【实验试剂】 10%磺胺嘧啶钠,肝素,7.5%三氯醋酸,0.5%麝香草酚,0.5%亚硝酸钠,蒸馏水。 【实验器材】 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离心管,试管,注射器,移液管,

吸球,烧杯,玻璃棒。 【实验方法】 (1)取药前血 取家兔1只称重,0.5%肝素生理盐水润湿注射器和抗凝瓶,由耳缘静脉取药前血2ml(空白对照)于抗凝瓶。(2)给药 由一侧耳缘静脉注射10%磺胺嘧啶钠溶液3ml/kg(药物浓度为200mg/10ml)准确记录给药结束时间。 (3)取药后血 分别于给药后5min和35min,取另一侧耳缘静脉血各2ml分别置于抗凝瓶(每次取血后,洗净注射器并用肝素生理盐水湿润备用)。准确记录实际采血时间。 (4)测定血液样本SD浓度 3次血液样本各准确吸取0.2ml,分别加至编号的含7.5%三氯醋酸2.8ml离心管中,混匀。3000r/min,离心10min。 准确吸取离心管各管上清液 1.5ml,分别至相应编号的试管中。各管分别加入0.5%亚硝酸钠溶液0.5ml,充分混匀;再加入0.5%麝香草酚溶液1ml,混匀。 以给药前的空白管作参比,使用分光光度计在525nm波长处测定各管光密度值,按下列公式计算血中SD浓度。 血中SD浓度()= (5)半衰期的计算

原子核衰变及半衰期

3、2 原子核衰变及半衰期教案 一、三维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理解什么就是“天然放射现象”,掌握天然放射线的性质; (2)掌握原子核衰变规律,理解半衰期概念; (3)结合天然放射线的探测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2、在复习过程中,适当介绍天然放射性的发现过程,以及有关科学家的事绩,对学生进行科学道德与唯物史观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衰变规律; (2)用电场与磁场探测天然射线的基本方法、 2、难点:用力学与电学知识如何分析天然射线的性质、 三、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回顾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的经历,以及贝可勒尔为了试验放射线的性质,用试管装入含铀矿物插在上衣口袋中被射线灼伤、早期核物理学家多死于白血病(放射病)的故事、 (二)教学过程设计 天然放射性、 1、天然放射现象:某种物质自发地放射出瞧不见的射线的现象、 2、原子核的衰变:某种元素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粒子后,转变成新的元素原子核的现象、 3、天然放射线的性质、(见下页表) 说明电离本领与贯穿本领之间的关系:α粒子就是氦原子核,所以有很强的夺取其它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能力,但以损失动能为代价换得原子电离,所以电离能力最强的α粒子,贯穿本领最

弱;而γ光子不带电,只有激发核外电子跃迁时才会将原子电离,所以电离能力最弱而贯穿本领最强、 4、衰变规律、 (1)遵从规律: 质量数守恒(说明与“质量守恒定律”之区别); 电荷数守恒; 动量守恒; 能量守恒、

说明:γ衰变就是原子核受激发产生的,一般就是伴随α衰变或β衰变进行的,即衰变模式就是:α+γ,β+γ,没有α+β+γ这种模式! (3)半衰期:放射性原子核衰变掉一半所用时间、 说明:某种原子核的半衰期与物理环境与化学环境无关,就是核素自身性质的反映、 【例1】平衡下列衰变方程:

药物代谢动力学公式计算总结

Harvard-MIT 卫生科学与技术部 HST.151: 药理学原理 授课教师: Carl Rosow 博士 药物代谢动力学公式计算总结 下列公式来自Steven Shafer博士的药理学讲义,对药物代谢动力学有关概念进行了总结和描述。 1.一室模型注射用药时体内药量变化(降低)的速率(公式为一级消除动力学) 2.瞬时药物浓度C(t),其中C0为0时刻时的药物浓度 3.半衰期t?,为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4.根据半衰期可以得到速率常数K 5.药物浓度定义为药物剂量与体积的比值,其中X为剂量,V为体积 6.一次静脉注射给药中药物的浓度以下式表示,其中X0/V为起始药物浓度 7.如果一室模型中药物总清除率以Cl T表示,则药物清除速率可以下式计算 8.将第7项和第8项的公式合并为 将半衰期的公式带入,可得到更为有意义的公式 从公式中可以得到。当清除率(Cl T)增加,k值增加,半衰期降低;容积(V)增大,k值降低,半衰期增加。

9.如果药物以k0的速率滴注,则达到平衡是药物的浓度以下式表示,其中Css表示稳态 浓度 10.稳态浓度Css可以通过滴注速率和清除率计算 11.半衰期为给药后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同样也可理解为静脉滴注达到稳态浓度的 50%时的时间。一次用药,药物浓度降至起始浓度的25%、13%、6%和3%时分别需经历2、3、4、5个半衰期;恒速静脉滴注,药物浓度达到稳态浓度的45%、88%、94%和97%时分别需经历2、3、4、5个半衰期。 应用这些公式有何意义? 1.如果知道注射剂量和药物浓度,则可以计算药物分布体积 2.如果知道注射剂量X0、药物分布体积V和速率常数k,则可以计算出任意时刻的药物浓 度 3.如果知道两个时间点t1和t2,以及相应的浓度C1和C2,则可以计算出速率常数k 4.如欲求清除率(一室模型),可以根据速率常数k和分布体积V求得,但若是多室模型, 即速率常数k值有多个,或者k和V不知,则可按照以下公式,其中AUC为药时曲线下的面积 5.根据欲达到的靶浓度(C target)可以求得出负荷剂量(X loading) 6.欲维持靶浓度(C target)恒定,则需要恒速静脉滴注药物,滴注的速度与药物消除的速 度相同。如果首次给药为C target (V),消除的药物为C target (Cl T),则药物的维持剂量X maintenance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