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题作业参考答案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复习参考题答案

1《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复习参考题答案元明戏曲部份一、填空题 1. 臧懋循 元曲选外编 2. 宾白 白 科范 科 3. 正旦 正末 4. 关汉卿5. 调风月 救风尘 拜月亭6. 关汉卿7. 白朴 墙头马上8. 李逵负荆 高文秀9. 纪君祥10. 石君宝 青衫泪11. 莺莺传 倩女离魂 李娃传 邯郸记 12. 梧桐雨 马致远 13. 郑光祖14. 拜月亭 墙头马上 西厢记 郑光祖 15. 关汉卿 白朴 马致远 郑光祖 16. 朱有燉 蝴蝶梦 17. 康海 杜子美沽酒游春 18. 冯惟敏 郁轮袍 沈自徵 19. 冯惟敏 20. 兰亭会21. 大雅堂乐府 汪道昆22. 徐渭 翠乡梦 雌木兰 狂鼓史 女状元 23. 王骥德 齐东绝倒 24. 一文钱 25. 沈自徵 霸亭秋26. 柳永 苏轼 柳枝集 酹江集 27. 白兔记 28. 丘濬 邵灿 29. 荆钗记 30. 关汉卿31. 张协状元 小孙屠 32. 浣纱记 33. 鸣凤记 34. 春灯谜35.玉茗堂四梦 邯郸记 南柯记 紫钗记36. 牡丹亭 37. 娇红记 二胥记 38. 临川梦 39. 沈璟 40. 李开先 武松 41. 徐渭 曲律 沈璟 42.长生殿 孔尚任43. 清忠谱 二、简答题1、简述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元杂剧的形成,大约是在金元之际,它的充分成熟和兴盛,则要到元代前期。
这当然有其历史原因。
(1)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化、商业化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化、商业化,是促使戏剧成熟与兴盛的必要基础。
宋金时代,在瓦舍勾栏等固定场所面向城市民众的各类伎艺演出已经很盛。
蒙古军攻占北方以后,在许多地方造成破坏,但若干中心城市,却反而人口激增,财富更为集中,出现畸形繁荣;全国统一以后,城市经济的增长更为迅速。
而随着都市经济的发达,市民阶层自然也相应地壮大,当时已有“一百二十行”之说(见关汉卿《金线池》)。
这些市民既不像传统文人士大夫那么高雅,又要比乡村农夫见多识广,在经历了喧嚣忙碌的生活之后,观赏既富于市俗性又具有较高艺术性的戏曲对于他们是很合适的精神享受。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唐诗宋词)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诗,无疑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则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词的语言追求轻灵细巧。诗中所常用的铁马秋风、大漠风尘、长河落日、急湍飞瀑这类词语,在后起的豪放词中或可见到;但被视为词坛正宗的婉约词,为表达委婉细腻的情思,在铸辞炼句时却特别偏爱取资微物。词的语言还追求色彩鲜美。色彩与线条是构成绘画的两大要素;色彩给人的美感,既是最直接、最大众化的,又是最强烈、最独特的。词的语言风格也是多样化的,色彩鲜艳是一种美,本色自然也是一种朴素的美;如果能把握其度,浓淡适中,则又是一种美。
13·试结合作品分析送别诗诃中的“杨柳”这一意象
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得最多、也是最优美动人、情意缠绵的一个意象。追溯一下最早在诗中写到杨柳、并且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的是先秦第一部诗歌总结——《诗经》中的《小雅·采薇》篇。《小雅。采薇》篇描写的是战后幸存的征人,于归家途中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诗共六章,最后一章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四句,最为后人所称道。杨柳的依依之态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和谐地交融在一起,使“杨柳”这个意象开始注入了惜别之情的意蕴。汉乐府《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曲。因为杨柳和离别的关系密切,致使《折杨柳》曲也多写离愁别绪。其次,杨柳的意象跟离别联系在一起,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在汉字中“柳”与“留”谐音相近,折柳送别,暗中寄寓殷勤挽留的意愿。宋词中的“杨柳”意象也十分丰富。淇中有的是作为实物来歌咏春天风景或伤春惜春之情的。如晏殊《诉衷情》词中有旬日:“春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但是,宋词中写到杨柳的,更多的还是承袭了唐诗和前人诗中“杨柳”意象的本意,即跟离情结合在一起。这样的例子很多,柳永惜别名篇《雨霖铃》中有名旬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关于送别诗中为什么多写杨柳,归结为两点:一是表示依依惜别之情,二是表示殷勤挽留之意。杨柳已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常用意象
中国古代文学学试题十套附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学试题十套附答案第一套1. 《离骚》是哪个时期的作品?作者是谁?主要内容是什么?答:《离骚》是春秋时期的作品,作者是屈原。
主要内容是对楚国政治腐败和自身政治理想的思考和呼唤。
2. 《论语》中的“为政以德,去杀戮之罪”是谁说的?其含义是什么?答:这是孔子在《论语》中的说法。
其含义是指在治理国家时,应该以德治国,避免过度使用暴力手段。
3. 《西厢记》的作者是谁?该剧的主要情节是什么?答:《西厢记》的作者是王实甫。
该剧主要讲述的是一个男女在媒妁之言下经历了诸多波折,终于凑成眷属的爱情故事。
4. 现存《史记》共有多少篇?它按照什么顺序编写的?答:现存《史记》共有130篇。
它按照纪传体的编写方式,先记叙历史事件的事实,再叙述人物的言行和经历。
5. 《长恨歌》是哪个时期的作品?作者是谁?主要内容是什么?答:《长恨歌》是唐代作品。
作者是白居易。
主要内容是对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爱情故事的描写和呈现。
第二套1. 下列作品哪些属于南朝齐梁陈隋后期的文学?《南渡战争》《大风歌》《木兰诗》《江南春》答:《南渡战争》《大风歌》属于南朝文学;《木兰诗》属于北朝文学;《江南春》属于隋唐文学。
2. 《百家姓》的作者是谁?其主要内容是什么?答:《百家姓》的作者是许慎。
其主要内容是介绍了100个中华姓氏的起源和由来,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参考文献。
3. 东晋时期的文学家谢灵运以写什么作品著名?答:谢灵运以写清新的山水田园诗和弘扬道家思想的诗篇而著名。
4. 七言绝句是哪个时期的文学形式?代表作品有哪些?答:七言绝句是唐代的文学形式。
代表作品包括白居易的《长恨歌》、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等。
5.《山海经》是哪个时期的作品?其主要内容是什么?答:《山海经》是先秦时期的作品,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山川地理、物产人情等方面的知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第三套1.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该书主要描写了什么?答:《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作业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作业参考答案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作业参考答案作业1参考例文:浅析《窦娥冤》的悲剧意义《窦娥冤》是一个社会悲剧。
这个剧本的主角是楚州山阳县年轻寡妇窦娥,她三岁失母七岁离父,被抵债与蔡婆婆做童养媳,十七岁成了寡妇,与蔡婆婆相依为命。
蔡婆婆讨债遇险,被泼皮张驴儿父子俩救下。
张氏父子乃趁机勒逼蔡婆媳嫁给他们二人,以霸占其家产。
窦娥执意不从,张驴儿设计要毒死蔡婆婆,不料被自己父亲误食身死。
张驴儿趁机诬告窦娥毒杀“公公”,窦娥面对刑讯拷打,坚强不屈;但为了拯救蔡婆婆,被迫屈招。
官府判为死罪,并被绑赴法场斩首。
临刑前她发出了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楚旱三年。
她死后,“三愿”陆续得到了应验。
最后,窦娥的鬼魂托梦给她父亲——肃政廉访使窦天章,终于惩治了恶人,冤狱得以昭雪。
这一悲剧中所反映的是元代社会悲剧,剧中人物生活的社会环境:羊羔利,即“干脱所”,是元代社会官方允许的利滚利,是一种剥削方式。
剧中就是这羊羔利,使得窦天章借贷无法偿还,以窦娥作抵债;也是这羊羔利才使蔡婆婆有了一点经济支持;同样是因收羊羔利债而遇险,被张驴儿父子救下,引狼入室,埋下了祸根;更是因为羊羔利能带来一本万利的好处,才使张驴儿父子想窃取这一利益来满足他人好逸恶劳的本性,才有了逼婚占财这一情节。
同样剧中人物地位处境所反映的就是元代社会汉人生命财产得不到保证,人分四等(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加剧了悲剧的社会性。
而窦娥就是在这等级社会中,“人只有拷打才招”的认识里,被蒙冤受屈的。
《窦娥冤》这一悲剧又是人物性格悲剧。
窦娥善良、正直、勇敢、坚贞,她的性格是多方面的,但主导的有两个方面:即善良和刚强。
善良,主要表现在她与已死的丈夫、未死的婆婆等人关系上;刚强,主要表现在她与张驴儿和楚州太守桃杌等人关系上。
这两方面性格是矛盾的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第一折恶势力尚未露面,因此窦娥上场的那段抒情唱辞,更多地表现了她的善良,但也包含着一股刚强之气。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形成性考核册作业2参考答案一、填空(共10分,每空1分)1、屈原《九歌•国殇》中“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礼赞了勇武刚强、为国捐躯的将士,充满了慷慨悲壮的英雄气概2、《橘颂》是诗人屈原早期创作的一首咏物述志诗,诗以拟人化的手法赞美橘树“受命不迁”、“秉德无私”的品性,并将它作为自己的师表。
3、“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是屈原的《哀郢》一诗中的句子,这首诗大约作于楚国国都沦陷之后,表达了诗人国破家亡的悲哀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
4、鲁迅在评价《离骚》时曾说:“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
”5、古人赞誉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两句是写景的妙句,“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两句是写情的妙句,两者互相生发,形成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
6、诗人屈原在长诗《离骚》中用“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表明了自己誓死坚持理想、保持高尚人格的决心。
7、“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这是《楚辞•。
九歌•。
山鬼》一诗中对山中女神的描写,这种描写充满了山林的气息。
8、屈原的《天问》是一首别开生面的咏史诗,诗通过对宇宙万物以及夏、商、周兴亡的历史和楚国现状的探问,表现了诗人对楚国前途的强烈忧患意识。
9、我们今天能够看到最早的《楚词》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他以刘向辑本为底本,又加上了自己作为的《九思》,就成为了今传的十七卷本。
二、词解释(共2题,每题4分)1、乱词:乱词也称之为乱,乱本来是音乐的结尾,后来很多诗歌如楚辞、乐府等也都有乱,基本上是位于诗歌的结尾,作用是“发理词旨,总撮其要”,也就是归纳、说明诗歌的主旨。
2、楚辞:是战国时候产生在楚地的由屈原吸取楚神巫文化和民间歌谣的特色而创造的一种新诗体。
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宏伟繁复的体制、句式的加长和“兮”字的大量运用。
楚辞体作家主要有屈原、宋玉等。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复习参考题及参考答案doc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复习参考——题及参考答案一、填空二、名词解释:三、部分论述题答案提示:1.宋代诗人王禹偁有诗曰“可怜诗道日已替,风骚委地何人收”,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它们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风骚”指的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优良传统,即代表《诗经》的《国风》所形成的“风”诗传统和代表《楚辞》的《离骚》所形成的“骚”诗传统。
所谓的“风”诗传统。
是现实主义精神的世代相传;“骚”诗传统则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
(2)《国风》民歌的现实主义的思想内容和现实主义的表现艺术对后世的影响表现在:汉乐府民歌、建安风骨、北朝民歌、杜甫的“诗史”、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宋代王禹偁、金代元好问的诗歌;关汉卿的杂剧、曹雪芹的《红楼梦》——从一个高峰走向另一个高峰,最终走向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泰山极顶”。
(3)“骚”诗的积极浪漫主义影响于后世的曹植、阮籍、鲍照、李白、李贺以至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吴承恩的《西游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大大丰富了人们的伟大想象力,大大充实了古代文学的艺术世界。
2关于《诗经》作品的来源主要有哪几种说法? 《诗经》采编的目的是什么?关于《诗经》作品的来源主要说法是献诗说、采诗说。
先秦有公卿士大夫献诗的制度,献诗的目的是运用诗歌进行讽谏或者赞誉,表达对政治的评价。
《诗经·大雅》《小雅》、《国风》中的卿士大夫的政治美刺诗可能就是通过这条途径搜集起来的。
采诗制度先秦古籍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但是这种制度应该是存在的。
进行采诗的应该是周王朝以及各诸侯国的乐官,《国风》以及《小雅》中的许多诗就是这样汇集在一起的。
《诗经》采编的目的是多重的,其政治功利目的包括:劝谏君王、补察时政,作为贵族子弟的伦理教科书;其娱乐目的包括参照民间音乐,制礼作乐,满足耳目之娱,作为音乐教程。
3试举例说明周民族史诗的历史价值。
周民族史诗的历史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记载了周人从产生、发展到最终灭商建周的历史;如周民族始祖后稷的出生、周人从邰至豳和从豳至周原的迁徙、文王讨伐崇、密的战争、武王灭商的经过,在周民族史诗中都有记载。
2023年电大本科汉语言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试题及答案资料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23-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 试题一、填空(每题1分,共20分)1.唐代孔颖达主持撰定的70卷《-----》集唐前汉学之大成,是《诗经》研究史上《毛传》、《郑笺》之后又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2.“二南独立说”认为二南当从《诗经·国风》中独立出来,单列一类。
这里的“二南”指的是《周南》和《____》。
3.《诗经》中周民族五大史诗之一的《——》一诗叙述了周民族始祖后稷的诞生以及他发明农业、定居邰地并开创祭礼的历史。
4.《诗经》开篇第一首《____》是一首著名的爱情诗歌,名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出自其中。
5.《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能体现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战斗精神的诗篇,诗开篇即日:“____?与子同袍”。
6.“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小雅.——》中的句子,诗表达了久戍不归的士卒对故乡的怀恋、对自身遭际的哀伤。
7.“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是屈原《——》一诗中的句子,包含着英雄主义的精神。
8.现存最早的《楚辞》本子是东汉——的《楚辞章句》本,他在《叙》中表白所依据的底本是刘向的辑本。
9.屈原在他的绝笔诗《——》最后说:“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表白了诗人以死殉志的悲壮之情。
10.“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是《九歌.-----》一诗中描写山中女神的句子。
1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是唐代诗人____《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句子。
12.南宋诗人陆游《游山西村》一诗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写景明丽,又颇含哲理,历来为人称道。
13.北宋词人一——咏物词成就极高,他的代表作《六丑·蔷薇谢后作》历来为人称道,其中“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一句更是造语新奇。
14.“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出自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一的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答案汉语言文学电大作业网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形成性考核答案_汉语言文学_电大作业网一、名词解释1.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2.《大雅堂乐府》:《大雅堂乐府》:是明朝初期剧作家汪道昆所著的杂剧。
全剧四折,每折演一个故事,各自独立,均以历史上文人乐道的故事为题材,传达一种文人的雅兴与情调。
剧目为《高唐梦》、《洛水悲》、《五湖游》、《远山戏》。
二、简答题1.元明杂剧创作主体有什么差别?这对杂剧的创作产生了怎样影响?提示:元明杂剧的创作主体的不同:元杂剧作家主要是下层官吏、落拓文人和隐逸之士;明杂剧创作主体的地位明显上升。
创作主体的差异引起元明杂剧的差异:元杂剧常常表达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对历史、人生的思考;明杂剧更多表现对文人自身的关注,表现自己的精神世界。
2.西湖笑居士评价吕天成的《齐东绝倒》一剧曰“此剧几于谤毁圣贤”,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提示:(1)《齐东绝倒》写帝舜帮助犯了杀人罪的父亲瞽叟逃脱制裁,颇能揭示封建王法的欺骗性质,也讽刺了帝王的徇私。
(2)吕天成用一种玩笑的态度写古之圣贤,表现出晚明文人对社会问题的思考、精神上的无所顾忌和对传统的挑战。
三、论述题1.为什么说关汉卿是一位当行的剧作家?(1)在场面安排上紧凑、集中、富有典型性。
一切和主题思想无大关系的描写都被略去了,而突出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因此通过二三个主要人物,几个重要场面,就能展示出元代社会的重要侧面。
(2)在关目处理上,一方面从不同人物的处境出发,展开冲突,引向高潮,另一方面又移步换形,变化多端,使人不能预测它的发展。
在剧情发展中还善于埋伏“悬念”以增强戏剧效果。
(3)语言自然、真切、质朴,既切合剧情,又富于个性。
2.试析徐渭的《狂鼓史》。
提示:《狂鼓史》全称《狂鼓史渔阳三弄》,借阴间弥衡击鼓骂曹之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统制者扼杀、摧残人才的罪恶,对滥杀无辜的强烈愤慨,及人间、天上幻想不同制度的向往;以他人之口舌,浇自家之块垒,并深沉的寄托了对惨遭奸相严嵩陷害致死的好友沈炼的无尽哀思及怀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1) 作业参考答案
作业1
发言1: 《诗经》中正面描写人物容貌的诗歌不多,而且较为简略。
发言2: 《诗经》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
作为民族青春时代的自由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 《诗经》爱情诗昭示后人, 要摆脱”非人”的镣铐, 回到人之因此为人的真实境界, 就必须赢得主体精神的自由, 而这也正是《诗经》这部古老经典具有不朽文化价值的根源所在。
发言3: 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
比兴手法的运用, 加强了古代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 增加了古代诗歌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 使得中国的古代诗歌永远散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
小论文: 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周代诗歌三百零五篇, 分为风, 雅, 颂三类。
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 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除了极少数是西周的作品外, 大部分是东周时期作品。
原本只称《诗》, 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加上《乐》, 称为”六经”) 。
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 共305篇, 因此又称”诗三百”。
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赋即是直接铺陈叙述; 比是比喻, 有明喻、隐喻之分; 兴即起兴, 有引起联想, 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
大抵《国风》多用比兴, 《大雅》多用赋法。
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使《诗经》具备了动人的艺术魅力。
赋: 《秦风•无衣》, 这首战歌, 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和同仇敌忾的爱国精神, 这是一首赋体诗 , 用”赋”的表现手法, 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 一层更进一层地提示战士们崇高
的内心世界。
又如《七月》就把农奴一年到头的劳动生活一个月一个月地陈述, 这就是叙事的基本手法。
比: 《氓》: ”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 ”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作者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 ”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比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时, ”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据说斑鸠吃了桑葚会醉, 这句话比喻女子不要沉溺在爱情里。
”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则比喻女子容颜变老。
《硕鼠》这首诗写农民对统治者沉重的剥削的愤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时用”硕鼠”比喻剥削者, ”硕鼠硕鼠, 无食我黍”比喻农民对统治者不堪剥削。
兴: 《氓》的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 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 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示感情生活的诗句, 激发读者联想, 达到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有人认为, 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 更富有艺术魅力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兼有比兴的特点。
《关雎》先说”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然后转到写君子与淑女的爱情, 运用”兴”的手法。
《诗经》的赋比兴手法运用, 开创了修辞手法的先河。
赋, 即是直接铺陈叙述, 偏重于写实, 以一种平铺直叙的形式反应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利于更深刻地揭示社会存在的矛盾, 以后历代的文人把”赋”这种手法运用作品, 创造出不少优秀篇章。
白居易的《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诗, 作者仅用二十句一百三十五字, 便完整地记述了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夺的全部经过, 层次清楚, 就是采用”赋”的手法揭示当时人民承受的疾苦, 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诗经”赋”的手法的运用, 为中国的古代文学现实主义传统奠定基础, 直到今天, ”赋”的手法一直被沿用着。
对后代的散文影响深远。
比, 兴这两种手法对诗歌的影响深远, 特别是对诗歌意象的塑造, 能增加
意象的生动性, 鲜明性, 和富有感染力, 另外增加诗歌形象性, 使作品更加含蓄, 韵味无穷。
赋比兴手法丰富文学创作的表现手法, , 在一篇文章运用多种手法, 使文章没有显
得呆板, 呈现多元化。
这三种手法, 对后来文章的方法技巧又有很大的影响, 甚至
在语言, 艺术风格方面对后代的文学都有很大影响。
因此今天我们, 应该好好学习诗经表现手法, 汲取前人的精华, 并运用到
我们的文章写作当中。
作业2
一、 1、三个反映诗人遭遇的句子: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 反信谗以齌怒。
”:指楚怀王听信小人的谗言, ”怒而疏屈平”之事。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謇朝谇而夕替。
”: 指屈原遭谗后被疏, 失去怀王的信任, 被免掉”左徒”官职。
”众女嫉余之娥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 指屈原为楚国旧贵族势力所不容, 她
们编出各种莫须有的罪名陷害屈原。
2、三个表现诗人誓死坚持理想的句子: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 只要是我衷心喜爱的事啊,
纵然为它死上多次也不后悔半点。
”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
”: 宁肯即刻死亡魂离魄散啊,
我也绝不能同乎流俗, 屈节卑躬。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
: 即使粉身碎骨我也不改变自己的初衷啊,
难道我会因受到教训而放弃早有的志向。
二、 1、三个表现君主失国亡身的句子及所写史实:
2、三个描写君臣遇合的句子及所写故事: ”初既与余成言兮, 后悔遁而有她。
”
三、句子及神话传说说明:
四、 1、香花美草的象征意义及例证原文:
用香花美草表示高超才干的诗句有: ”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
表示高洁品性的诗句有: ”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
””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表示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的诗句有: ”朝搴毗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
2、”托意于男女”的句子及其象征意义:
”唯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指担心楚王( ”美人”) 守旧因循, 使政治不能革新, 耽误了出国的前途。
”众女嫉余之娥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嫉贤。
指贵族群小们妒忌屈原, 围攻她, 排挤她而且陷害她。
”虽萎绝其何伤兮, 哀众芳之芜秽”: 指屈原为实现理想而苦心培植的人才变质了。
3、《诗经》中运用比兴手法的文章: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 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 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 宜其家人。
( 《周南·桃夭》)
4、《离骚》香草美人手法与《诗经》比兴手法的不同:
屈原在《离骚》中采用的”美人香草”式的寓意手法已远远超过了《诗经》中的所谓”比兴之义”。
《诗经》中的比兴往往只是一首诗中的片断, 是一种比较单一的比喻和联想, 而屈原的作品却有了极大的变化和发展。
首先, 它开始把物与我,
情与景糅合和交融起来,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以彼物比此物, 或触物以起兴, 而是把物的某些特质与人的思想感情、人格和理想结合起来, 经过联想和想象水乳交溶为一体, 寓情于物, 见物知人, 构成一种象征体, 从而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艺术张力。
在长诗《离骚》中, 诗人抓住香花异草、佳木美林、男女情爱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的美学内涵, 来美化抒情主体的形象和性格, 从而也使全诗的风格更为绚美奇丽, 光彩照人了。
作业3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陶渊明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诗人, 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
她奠定了后世田园诗的艺术风格特色, 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从内容到形式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现就以下四个方面,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一、亲切淳真平淡自然的风格
陶渊明的诗的内容均为自己亲身见闻和感受, 诗中的生活场景又为人们习见。
她的诗正是选择了带有典型意义的景物和事物, 用人们熟知的形象, 艺术地再现了自己的生活和理想, 让人一读就懂, 倍感亲切。
同时她又能与读者真诚相见, 不虚夸, 不掩饰。
自己的生活困难、思想矛盾, 都能坦率的和盘托出不避丑拙, 毫无娇柔做作之态, 诗中处处有诗人在, 有真情在, 读其诗, 如见其人、如见其心, 确实是”情真景真、事真意真”如①《和郭主薄二首》其一②就是这样的名篇。
陶渊明诗的平淡自然的风格, 还表现在善于经过宁静淳朴的乡居生活的描绘来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和淳真的情感。
如: 〈归园田居〉( 二) 这首诗, 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 悠然自在的语调, 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 写出了乡居生活的宁静。
全诗由两幅图景构成。
一幅是幽僻的田园隐居图, 一幅是淳朴的乡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