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导论考试重点(旗舰版)

合集下载

遥感导论复习题及答案

遥感导论复习题及答案

1.什么是遥感国内外对遥感的多种定义有什么异同点定义:从不同高度的平台(Platform)上,使用各种传感器(Sensor),接收来自地球表层的各种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对不同的地物及其特性进行远距离探测和识别的综合技术。

平台:地面平台、航空平台、航天平台;传感器:各种光学、电子仪器电磁波:可见光、红外、微波根据你对遥感技术的理解,谈谈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

3.什么是散射大气散射有哪几种其特点是什么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称为散射;大气散射有三种:分别为瑞利散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既波长越长,散射越弱;米氏散射:散射强度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

云雾对红外线的散射主要是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

4.遥感影像变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2)地形起伏的影响;(3)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4)大气折射的影响;(5)地球自转的影响。

5.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1)未充分利用遥感图像提供的多种信息;(2)提高遥感图象分类精度受到限制:包括大气状况的影响、下垫面的影像、其他因素的影响。

6.谈谈你对遥感影像解译标志的理解。

为了提高摄影像片解译精度与解译速度,掌握摄影像片的解译标志很有必要。

遥感摄影像片解译标志又称判读标志,它指能够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影像各种特征,这些特征能帮助判读者识别遥感图像上目标地物或现象。

解译标志分为直接判读标志和间接解译标志。

直接判读标志是指能够直接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图像各种特征,它包括遥感摄影像片上的色调、色彩、形状、阴影、纹理、大小、图型等,解译者利用直接解译标志可以直接识别遥感像片上的目标地物。

间接解译标志是指航空像片上能够间接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的特征,借助间接解译标志可以推断与某地物的属性相关的其他现象。

遥感摄影像片上经常用到的间接解译标志有:目标地物与其相关指示特征。

(完整版)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梅安新版)

(完整版)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梅安新版)

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题型】一、选择题二、填空题三、名词解释四、简答题五、论述题注意:标注页码的地方比较难理解,希望大家多看看书,看看ppt。

【第一章】绪论1、【名】遥感(remote sensing)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定义: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

2、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源)、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5个哦亲!详见书第2页图哈~)3、【名】信息源:任何目标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被称为遥感的信息源。

4、遥感的类型:a)按照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空间)遥感、航宇遥感b)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0.05μm-0.38μm)、可见光遥感(0.38-0.76μm)、红外遥感(0.76-1000μm)、微波遥感(1mm-10m)c)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5、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6、遥感发展简史Remote Sensing 的提出:美国学者布鲁伊特于1960年提出,61年正式通过。

遥感发展的三个阶段:(1)萌芽阶段1839年,达格雷发表第一张空中相片;1858年,法国人用气球携带照相机拍摄了巴黎的空中照片。

1882年,英国人用风筝拍摄地面照片;J N Niepce (1826, France)The world’s first photographic imageIntrepidballoon, 18621906, KitesPigeons, 1903.(2)航空遥感阶段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创造了条件。

1909年,意大利人首次利用飞机拍摄地面照片。

一战中,航空照相技术用于获取军事情报。

一战后,航空摄影用于地形测绘和森林调查与地质调查。

遥感导论重点知识梳理

遥感导论重点知识梳理

遥感导论重点知识梳理【7月7日3:00PM考前必背】第一章绪论1、遥感的基本概念:v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v 狭义: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也是一门科学。

2、遥感系统的组成部分:1)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目标物电磁波特性,既是遥感的信息源,也是遥感探测的依据。

2)信息的获取信息获取主要由遥感平台、遥感器等协同完成。

3)信息的传输与接收空间数据传输与接收是空间信息获取和空间数据应用中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

4)信息的处理首先地面站进行一系列的预处理,如信息的恢复、辐射校正、几何纠正、卫星姿态校正、投影变换等;地面站和用户再根据需要进行精校正处理和专题信息的处理和分类。

5)遥感信息的应用遥感获取信息的目的就是应用。

3、遥感的类型: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0.38µm之间;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0.38~0.76µm之间;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1000µm之间;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10m之间;多波段遥感:指探测波段在可见光波段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成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

按工作方式分(1)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的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被动遥感的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2)成像遥感与非成像遥感:前者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可转换成(数字或模拟)图像;后者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不能形成图像。

按遥感的应用领域(1)从大的研究领域可分为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和海洋遥感等。

(2)从具体应用领域可分为资源遥感、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渔业遥感、地质遥感、气象遥感、水文遥感、城市遥感、工程遥感及灾害遥感、军事遥感等。

遥感导论重点

遥感导论重点

遥感导论第一章1.遥感的概念: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2.遥感系统的基本构成: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 信息的获取, 信息的传输与记录, 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五大部分3.遥感的特点:1)大面积的同步观测2)时效性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4)经济性5)局限性第二章1.电磁波: 当电磁振荡进入空间,变化的磁场激发了涡旋电场,变化的电场又激发了涡旋磁场,使电磁振荡在空间传播,就是电磁波电磁波谱: 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则构成了电磁波谱2.辐射通量φ: 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积的辐射能量辐射通量密度E: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辐射度I: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辐射出射度M:辐射源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3.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黑体辐射规律:1)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与黑体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2)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与黑体绝对温度成反比3)黑体温度越高,其曲线的峰顶就越往波长短的方向移动4.太阳常数:是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太阳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光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5.常见的大气散射及其特点1〉瑞利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的多时发生的散射。

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对可见光的影响很大2〉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

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散射在光线向前方向比向后方向更强,方向性比较明显,潮湿天气对米氏散射影响较大3〉无选择性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发生的散射。

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6.大气窗口:通常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7.地球辐射的特点第三章1.主要遥感平台有哪些:航天平台、航空平台和地面平台2.简述气象卫星发展阶段、特点及作用发展阶段:1〉20世纪60年代发展了第一代气象卫星2〉1970—1977发展了第二代气象卫星3〉1978以后气象卫星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特点:1〉轨道(低轨和高轨)2〉短周期重复观测3〉成像面积大,有利于获得宏观同步信息,减少数据处理容量4〉资料来源连续、实时性强、成本低应用:1〉天气分析和气象预报2〉气候研究和气候变迁的研究3〉资源环境其他领域3.简述中心投影的透视规律及像点位移规律透视规律:1〉地面物体是一个点,在中心投影上仍然是一个点。

遥感导论复习资料

遥感导论复习资料

遥感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大气窗口:电磁波在大气中传输过程中吸收和散射很小,透射率很高的波段。

绿色植物反射波谱特征,并作出相应植物反射波谱曲线。

3、电磁波(横波):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中的传播叫电磁波,如:光波、热辐射、微波、无线电波等。

4、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或频率)的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叫做电磁波谱。

5、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6、像点位移: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相片比例尺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像片位置的移动,这种现象称为像点位移。

7、瞬时视场角:扫描镜在一瞬时时间可以视为静止状态,此时,接受到的目标物的电磁波辐射,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角度之内,这个角度称为瞬时视场角。

即扫描仪的空间分辨率。

8、(遥感)数字图像:能够被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使用的影像。

9、辐射畸变:指从传感器得到的测量值与目标物的光谱反射率与光谱反射亮度等物理量不一致。

10、几何精校正:利用控制点的影像坐标和地图坐标的对应关系,近似的确定所给的影像坐标系和应输出的坐标系之间的变换公式。

11、多源信息复合:将多种遥感平台,多时相遥感数据之间以及遥感数据与非遥感数据之间的信息组合匹配。

12、程辐射度:相当部分的散射光向上通过大气直接进入传感器,这部分辐射称为程辐射度。

13、差值运算:两幅同样行、列数的图像,对应像元的亮度值相减就是差值运算。

fd (x ,y )=f1(x ,y )- f2 (x ,y )14、比值运算:两幅同样行、列数的图像,对应像元的亮度值相除(除数不为0)就是比值运算。

15、信息复合:指同一区域内遥感信息之间或遥感与非遥感信息之间的匹配复合。

16、正像素:把一个像素内只含有一种地物的称为正像素。

福师1208考试批次《遥感导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福师1208考试批次《遥感导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福师1203考试批次《遥感导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本课程复习题所提供的答案仅供学员在复习过程中参考之用,有问题请到课程论坛提问。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大气对电磁波的反射作用主要发生在顶部,因此应尽量选天气接收遥感信号。

参考答案:云层;无云2.散射现象的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总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

这种现象只有当大气中的分子或其他威力的直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会发生。

大气散射的三种情况是、、。

参考答案:瑞利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3.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是技术在遥感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该技术的关键是提取待识别模式的一组,所依赖的是地物的。

参考答案:统计模式识别;统计特征值;光谱特征4.航空像片的像点位移量与地形高差成比,与航高成比。

参考答案:正;反二、选择题(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选对得3分,共15分)1.有关航空像片比例尺的描述,正确的是()。

A、是像片上两点间距离与地面上相应两点间实际距离之比;B、像片上的实际比例尺可以用焦距除以航高来计算;C、地形起伏会产生像点位移,但不影响图像上两点间比例尺计算;D、倾斜摄影不会引起像片比例尺变化。

参考答案:A2.对于Landsat-7 上ETM+数据的描述,正确的是()。

A、TM2是蓝色波段,对水体有一定透射能力;B、TM6是热红外波段,空间分辨率120米;C、TM3是红色波段,可用来测量绿色素吸收率并进行植物分类;D、TM5是短波红外,可探测浅水水下特征。

参考答案:C3.在可见光波段有一个小的反射峰(0.55微米附近),两侧(0.45和0.67微米附近)有两个吸收带,近红外波段(0.7—0.8微米)有一反射“陡坡”,至1.1微米附近有一峰值。

具有这种反射波谱特征的是()。

A、植被;B、土壤;C、水体;D、岩石参考答案:A4.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的峰值波长为:()A、0.48μm和9.66μmB、9.66μm和0.48μmC、2.5μm和5μmD、0.5μm和0.8μm参考答案:A5.BIL是遥感数字图像的()A、按波段顺序依次排列的数据格式B、逐行按波段次序排列的数据格式C、每个像元按波段次序交叉排列的数据格式D、以上都不是参考答案:B三、名词解释(每词3分,共15分)1.大气窗口参考答案: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透过率较高的波长范围。

遥感导论 复习重点

遥感导论 复习重点

1.遥感的基本概念。

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重力场、声波、地震波的探测;狭义: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结合P2图,阐述遥感系统的组成。

被侧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3.按遥感平台、探测波段、传感器的工作方式来分,遥感可分成哪几种类型。

按遥感平台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按探测波段分类: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0.38微米;可见光探测:探测波段为0.38-0.76微米;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1000微米;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1m,收集与记录目标物发射、散射的微波能量。

按工作方式分类:主动和被动遥感:二者主要区别在于传感器是否发射电磁波。

被动式遥感是被动地接受地表反射的电磁波,受天气状况的影响比较大。

主动式遥感多为微波波段,受天气和云层影响较小。

成像和非成像遥感:成像方式:把目标物发射或反射的电磁波能量以图像形式来表示。

非成像方式:将目标物发射或反射的电磁辐射的各种物理参数记录为数据或曲线图形式,包括:光谱辐射计、散射计、高度计等。

4.阐述遥感的特点。

①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

②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

这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的灾情监测,以及军事行动等都非常重要。

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综合性是指,可以根据地物在不同波段的光谱特性,选取相应的波段组合来判断地物的属性。

可比性是指,可以将不同传感器得到的数据或图像进行对比。

④经济性:遥感的费用投入与所获得的效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⑤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发,需要更高分辨率以及遥感以外的其他手段相配合,特别是地面调查和验证。

遥感导论考试复习提纲

遥感导论考试复习提纲

精品文档 。 1欢迎下载 遥感导论复习提纲 绪论 1. 遥感的定义,广义遥感、狭义遥感。 遥感: 即遥远的感知,是一种不直接接触物体而取得其信息的探测技术。

狭义遥感:运用探测仪器,不与目标物相接触,从远距离把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目标物本身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综合性技术 广义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地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的探测。 2. 遥感的分类。

a.按遥感平台:地面、航空、航天、航宇 b.按探测波段: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多波段 c.按工作方式:主动、被动 d.按应用领域:环境、大气、资源、海洋、地质、农业、林业遥感 e.按传感器:地磁波、高光谱、声波、重力、磁力、地震波 f.按照资料的记录方式: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 3. 论述遥感的特点。 宏观性、时效性、综合性(概括性)、经济性、局限性 一、电磁基础 1. 大气散射的几种形式: 选择性散射(瑞利散射、米氏散射)、非选择性散射 2. 大气窗口 答:太阳辐射经过大气时要发生反射、吸收或散射,从而衰减了辐射强度。我们把较少受到大气衰减作用影响的,透射率较高的波段称作大气窗口。大气窗口是选择遥感工作波段的重要依据。 3. 地物的反射光谱曲线: 下图为雪、 沙漠、湿地、小麦的光谱曲线。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反射率存在差异。

4. 画出植被的反射光谱曲线及其曲线形态的影像因素 所有植被的反射光谱曲线(光谱特征)规律明显,主要可分三段: (1)第一段: 在0.55μm附近有一个反射率为10%-20%的小反射峰。在0.45μm和0.65μm附近有两个明显的吸收谷。它是受叶绿素的影响,因为叶绿素对蓝光和红光吸收作用强而对绿光反射作用强。 (2)第二段:在近红外波段(0.7-0.8μm)有一个反射的“陡坡”,反射率急剧增高。0.8-1.3μm之间形成一个高的、反射率可 达40%或更大的反射率。这是由于植物细胞结构的影响而形成的高反射率。 (3)第三段:在中红外波段(1.3-2.5μm)由于受到绿色植物中含水量的影响,吸收率大增。反射率大大下降,特别是在1.45μm, 1.95μm, 2.6μm-2.7μm 处有三个吸收谷。整体而言1.3-2.5μm部分为一衰减曲线。 5. 影响植物反射率的主要因素 A,植物叶子的颜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遥感与遥控遥测的区别:遥感不同于遥测和遥控。

遥测是指对被测物体某些运动参数和性质进行远距离测量的技术,分接触测量和非接触测量。

遥控是指远距离控制目标物运动状态和过程的技术。

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接收、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遥感的类型: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按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成像遥感与非成像遥感按应用领域分: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惑、陆地遥感、海洋遥感等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电磁波谱:按照波长或频率、波数、能量的顺序把电磁波排列起来,这就是电磁波谱。

波段划分:长波,中波和短波,超短波,微波,红外波段电磁辐射: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电磁波,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泄露的现象,叫电磁辐射。

辐射测量内容:辐射能量、辐射通量、辐照度、辐射出射度、辐射亮度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大气散射有三种情况:瑞利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大气窗口:通常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大气窗口对应的光谱段:0.3—1.3ym,即紫外、可见光、近红外波段。

1.5-1.8pm和2.0—3.5tm,即近、中红外波段。

3.5—5.5_um,即中红外波段。

8-14pm,即远红外波段。

0.8~2.5cm,即微波波段。

地球辐射的分段特性:可见光与近红外:波长0.3-2.5辐射特性-地表反射太阳辐射为主中红外:波长2.5-6辐射特性-地表反射太阳辐射和自身的热辐射远红外:波长>6辐射特性-地表物体自身热辐为主遥感平台:遥感平台是搭载传感器的工具。

分类:航天平台、航空平台、地面平台航天比例尺(像片比例尺):即像片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与地面上相应两点实际距离之比。

扫描成像成像方式:光/机扫描成像、固体自扫描成像、高光谱成像光谱扫描微波遥感:是指通过微波传感器获取从目标地物发射或反射的微波辐射,经过判读处理来识别地物的技术。

微波遥感特点:能全天候、全天时工作对某些地物具有特殊的波谱特征对冰、雪、森林、土壤等具有一定穿透能力对海洋遥感具有特殊意义分辨率较低,但特性明显主动微波遥感:是指通过向目标地物发射微波并接收其后向散射信号来实现对地观测遥感方式。

雷达:意为无线电测距和定位。

遥感图像特征:几何特征、物理特征、时间特征表现参数: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时间分辨率颜色的性质:由明度、色调、饱和度来描述遥感摄影像片解译标志:又称判读标志,它指能够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影像各种特征,这些特征能帮助判读者识别遥感图像上目标地物或现象。

解译标志分为直接判读标志和间接解译标志。

热红外像片的解译:直接解译标志包括:色调、形状与大小、地物大小、阴影、地物的解译:水体与道路、树林与草地、土壤与岩石: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步骤:(1)目视解译准备工作阶段(2)初步解译与判读区的野外考察(3)室内详细判读(4)野外验证与补判(5)目视解译成果的转绘与制图遥感影像地图:是一种以遥感影像和一定的地图符号来表现制图对象地理空间分布和环境状况的地图。

遥感数据与非遥感数据的复合步骤如下:1.地理数据的网格化(1)网格数据生成、(2)与遥感数据配准:2.最优遥感数据的选取3.配准复合数字图像的校正: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几何校正三层次:遥感影像变形的原因、几何畸变校正、控制点的选取控制点的选取:(1)数目确定:控制点数目的最低限是按未知系数的多少来确定的。

(2)选取原则:控制点的选择要以配准对象为依据。

以地面坐标为匹配标准的,叫做地面控制点。

有时也用地图作地面控制点标准,或用遥感图像作为控制点标准。

无论用哪一种坐标系,关键在于建立待匹配的两种坐标系的对应点关系。

数字图像增强的5种方法:对比度变换、空间滤波、彩色变换、图像运算、多光谱变换多波段数字图像数据格式:BSQ、BIP、BIL度量特征空间中的距离经常采用的算法:绝对值距离、欧氏距离、马氏距离、均值向量的混合距离、相关系数遥感图像的计算机分类方法:包括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

水体遥感:是通过对遥感影像的分析,获得水体的分布、泥沙、有机质等状况和水深、水温等要素的信息,从而对一个地区的水资源和水环境等作出评价,为水利、交通、航运及资源环境等部门提供决策服务。

水体遥感的研究内容:水体的光谱特征、水体界线的确定、水体悬浮物质的确定、水温的探测、水体污染的探测、水深的探测植物的光谱特征:可使其在遥感影像上有效地与其他地物相区别。

同时,不同的植物各有其自身的波谱特征,从而成为区分植被类型、长势及估算生物量的依据。

健康植物的反射光谱特征:健康植物的波谱曲线有明显的特点,在可见光的0.55附近有一个反射率为10%~20%的小反射峰。

在0.45和0.65附近有两个明显的吸收谷。

在0.7-0.8是一个陡坡,反射率急剧增高。

在近红外波段0.8—1.3之间形成一个高的,反射率可达40%或更大的反射峰。

在1.45,1.95和2.6—2.7处有三个吸收谷。

影响植物光谱的因素:主要因素有植物叶子的颜色、叶子的细胞构造和植物的水分等。

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的不同种类、灌溉、施肥、气候、土壤、地形等因素不同植物类型的区分:1.不同植物由于叶子的组织结构和所含色素不同,具有不同的光谱特征。

2·利用植物的物候期差异来区分植物3.根据植物生态条件区别植物类型大面积农作物的遥感估产三方面内容:农作物的识别与种植面积估算、长势监测、估产模式的建立。

高光谱遥感与一般遥感区别(特点)在于:高光谱遥感的成像光谱仪可以分离成几十甚至数百个很窄的波段来接收信息;每个波段宽度仅小于10nm;所有波段排列在一起能形成一条连续的完整的光谱曲线;光谱的覆盖范围从可见光到热红外的全部电磁辐射波谱范围。

应用领域:在地质调查中的应用、在植被研究中的应用、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的区别:1.投影距离的影响:垂直投影图像的缩小和放大与投影距离无关,并有统一的比例尺。

中心投影则受投影距离影响,像片比例尺与平台高度和焦距有关2.投影面倾斜的影响:当投影面倾斜时,垂直投影的影像仅表现为比例尺有所放大,像点相对位置保持不变。

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其比例关系有显著的变化,各点的相对位置和形状不再保持原来的样子3.地形起伏的影响:垂直投影时,随地面起伏变化,投影点之间的距离与地面实际水平距离成比例缩小,相对位置不变。

中心投影时,地面起伏越大,像上投影点水平位置的位移量就越大颜色立体:为了形象地描述颜色特性之间的关系,通常用颜色立体来表现一种理想化的示意关系中间垂直轴代表明度,从底端到顶端,由黑到灰再到白明度逐渐递增。

中间水平面的圆周代表色调,顺时针方向由红、黄、绿、蓝到紫逐步过渡。

圆周上的半径大小代表饱和度,半径最大时饱和度最大,沿半径向圆心移动时饱和度逐渐降低,到了中心便成了中灰色。

如果离开水平圆周向上下白或黑的方向移动也说明饱和度降低。

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方法比较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的根本区别点在于是否利用训练场地来获取先验的类别知识,监督分类根据训练场提供的样本选择特征参数,建立判别函数,对待分类点进行分类。

因此,训练场地选择是监督分类的关键。

对于不熟悉区域情况的人来说,选择足够数量的训练场地带来很大的工作量,操作者需要将相同比例尺的数字地形图叠在遥感图像上,根据地形图上的已知地物类型圈定分类用的训练场地。

由于训练场地要求有代表性,训练样本的选择要考虑到地物光谱特征,样本数目要能满足分类的要求,有时这些还不易做到,这是监督分类不足之处。

相比之下,非监督分类不需要更多的先验知识,它根据地物的光谱统计特性进行分类。

因此,非监督分类方法简单,且分类具有一定的精度。

严格说来,分类效果的好坏需要经过实际调查来检验。

当光谱特征类能够和唯一的地物类型相对应时,非监督分类可取得较好分类效果。

当两个地物类型对应酌光谱特征类差异很小时,非监督分类效果不如监督分类效果好。

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组成及功能:第一部分为图像处理与特征提取子系统,它包括从CCT磁带获取遥感数据,进行图像处理,对地形图进行数字化,利用地面控制点对遥感图像进行精纠正,在图像处理基础上,对遥感图像进行分类,通过区域分割和边界跟踪,进行目标地物的形状特征和空间关系特征的抽取,每个目标地物的位置数据和属性特征数据通过系统接口送人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存贮在遥感数据库内。

第二部分为遥感图像解译知识获取系统,它包括通过知识获取界面获取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知识,对知识进行完整性和一致性检查,通过规则产生器和框架产生器将专家知识形式化表示,将专家知识通过系统接口送入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中,存贮在知识库中。

第三部分为狭义的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它包括图6.14虚线中的部分,由遥感图像数据库和数据管理模块、知识库和管理模块、推理机和解释器等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