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北京高考理综化学详解
2012年北京高考化学试题及答案详解.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Na 23 Cl 35.5 Br 80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20分)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6分,共1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6.下列用品的有效成分及用途对应错误的是A B C D用品有效成分NaCl Na2CO3Al(OH)3Ca(ClO)2用途做调味品做发酵粉作抗酸药作消毒剂【答案】B【解析】小苏打的有效成分为NaHCO3,可用于发酵食品。
【考点】化学与生活【题型】图形结合知识内容,与实际生活有关7.下列解释实验现象的反应方程式正确的是A.切开的金属Na暴露在空气中,光亮表面逐渐变暗2Na+O2=Na2O2B.向AgCl悬浊液中滴加Na2S溶液,白色沉淀变成黑色2AgC1+S2-=Ag2S↓+2C1-C.Na2O2在潮湿的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变成白色粘稠物2Na2O2 +2CO2=2Na2CO3+O2D.向NaHCO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出现白色沉淀2HCO3-+Ca2++2OH-=CaCO3↓+CO32-+2H2O【答案】B【解析】A.切开的金属Na在空气中变暗是因为Na与O2反应生成了Na2O,重点考的是反应条件B.由于Ag2S比AgCl更难溶,故加入Na2S溶液时发生沉淀转化,由一种难溶物质转化为一种更难溶的物质B 项正确,重点这是课改新加入的内容C.Na2O2在潮湿的空气中与H2O反应生成NaOH,重点考察信息读取“潮湿”D.项中澄清石灰水过量,反应后的溶液不会存在CO32-。
重点考察的是量的问题【考点】方程式正误判断沉淀转化,反应中量的问题,金属及金属化合物的性质【题型】方程式结合反应中的现象,文字叙述+方程式8.下列试验中,所选装置不合理的是A.分离Na2CO3溶液和CH3COOC2H5,选④B.用CC14提取碘水中的碘,选③C.用FeC12,溶液吸收C12选⑤D.粗盐提纯,选①和②【答案】A【解析】Na2CO3溶液和CH3COOCH2CH3互不相溶,应选用装置③来分液。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理科综合-化学解读

2012新课标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及答案解析前面的话:刚和高三毕业学生聚餐回来,离欧洲杯开幕还有1个多小时,打开电脑只找到新课标理综化学试题还是扫描版,就边做边写解析,总体来说这套题题目大部分比较常规,很多都在老师的预料之中,不过计算部分有点耗时间,也跟我们后面的备考提了个醒,后续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笔算能力。
27的答案为什么要保留3位小数,从题目中根本无法得到提示,题目中的数据有的保留一位,有的不保存,这个问题值得商榷。
有不足之处欢迎指正答案:A解析:此题为基础题,B答案在考前多个试题里面都出现过,因为除了氯气外,其它的如臭氧都可以将其氧化得到碘单质。
C答案应该是碘单质,D答案不能排除硫酸根的干扰。
答案:B答案解析:此题为基础题。
A答案应该为75%,C中油脂不为高分子化合物,这个选项也在考前多个试题里出现D答案光导纤维为二氧化硅,合成纤维为有机材料,这个选项多个试题也出现,从前面两个题看来,还是没什么创新,或者考前已经被很多老师抓住题了。
答案:D解析:此题为基础题,尤其C选项平时学生练习过多次,估计每位参加高考的学生至少做个3-4次。
D选项因为是常温常压下,气体的体积与状态有关系。
答案:D解析:此题也为基础题,也没什么新意,首先写出戊烷的同分异构体(3种),然后用羟基取代这些同分异构体就可以得出有3+4+1=8种这样的醇答案:C解析:此题为中档题,A答案中a=b,但是无法知道酸与碱是否为强酸、强碱,反应后不一定成中性。
B答案PH=7,因为温度不一定为常温25℃,同样也不能说明中性的。
C答案也就是C(H+)=C(OH-),溶液当然显中性。
D答案是溶液中的电荷守衡,无论酸、碱性一定成立,不能说明溶液就显中性。
解析:(1)因为S8为环状立体结构,所以为SP3(6)第一问我们常碰到,后面一问要注意四个Zn2+在体内的四个小立方体的中心,不在同一平面上,过b向上面作垂线,构成直角三角形,两边分别为√2/4a 1/4a,即可求出斜边为√3/4a(a 为晶胞边长)答案:解析:此题为基础题,比平时学生接触的有机题简单些,最后一问也在意料之中,同分异构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一个酯基和氯原子(邻、间、对功三种),一种是有一个醛基、羟基、氯原子,3种不同的取代基有10种同分异构体,所以一共13种,考前通过练习,相信很多老师给同学们一起总结过的还有:3个取代基有2个相同的取代基的同分异构体,4个取代基两两相同的同分异构体。
2012年全国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新课标卷)解析

2012年全国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新课标卷)解析2012年全国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新课标卷)【解析】A 考查液溴的存放,正确B 淀粉KI试纸变成蓝色的原因是碘离子被氧化为碘单质,那么能氧化碘离子的物质除了Cl还有其他的氧化剂,比如Br,故错误 22-C I 不是紫色,更不会易溶于CCl,故错误 42-2-D 稀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若溶液中有SO,则会被氧化为SO,从而产生不溶于稀硝酸34的BaSO沉淀,故错误 4【答案】A【解析】A 医用酒精浓度通常为75%,错误B 单质硅是半导体材料,用作太阳能电池,集成电路等等,正确C 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错误D 合成纤维是有机材料,错误【答案】 B【解析】A 考查含有相同个数的某原子的化合物的混合问题,可以看作全部是NO或CO22来计算,正确B、C都是最简式相同的化合物的混合问题,B转化为CH来计算,C 转化为NO22来计算,正确D 考查22.4L/mol 的应用条件,常温常压,那么此时的22.4L/mol就不能用来计算氯气的物质的量,错误【答案】D【解析】考查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分子式为CHO且含有羟基的同分异构体,先写碳链的512不同排布方式,再写羟基位置不同的异构,总共有8种【答案】D+-【解析】溶液呈中性,即溶液中[H]=[OH]。
A 只有当HA 和HB为强酸强碱的条件下才成立B 当温度为室温时,pH=7才意味着溶液呈中性++-+- C c(H)=?K,因为K=c(H)*c(OH)即c(H)=c(OH),所以溶液呈W W中性,正确D 此式是电荷守恒的表达式,不管溶液呈酸性、碱性、中性都成立,错误【答案】C【解析】排布规律是含有相同碳原子的烯烃、烷烃、一元醇、羧酸为一组,以此类推,可知26项是第七组的第二个,即含8个碳的烷烃【答案】C【解析】X为C,Y为O,从题目中直接可以推断出来,然后依据对W的描述可以推出W为H,再综合题目中内层电子为2,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不能形成双原子分子等信息,可以推出Z为Ne。
2012年高考真题——理综化学部分(全国卷)解析版

2012年高考真题——理综化学部分(全国卷)解析版下列关于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A 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B 单质分子中均不存在化学键C 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D 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答案解析】A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A正确;只有单原子分子单质分子中不含化学键,B错误;CO2分子含有极性键,但CO2是非极性分子;NaOH等离子化合物含有共价键,但是离子化合物,不是共价化合物,D错误。
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A 硫酸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3OH-=Al(OH)3 ↓B 碳酸钠溶液中加入澄清石灰水Ca(OH) 2 +=CaCO3 ↓ + 2C 冷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氯气Cl2 +2=Cl+ + H2OD 稀硫酸中加入铁粉2Fe + 6 = 2+ 3H2 ↑【答案解析】CA答案中氨水是弱电解质,应写成分子式,错误;B中澄清石灰水应写成离子形式,错误;D答案中铁粉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亚铁离子,错误。
合成氨所需的氢气可用煤和水作原料经多步反应制得,其中的一步反应为CO(g)+ H2O(g) CO2(g)+ H2(g) △H <0反应达到平衡后,为提高CO的转化率,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A 增加压强B 降低温度C 增大CO 的浓度D 更换催化剂【答案解析】BCO(g)+ H2O(g)CO2(g)+ H2(g) 是一个气体总体积不发生改变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CO的转化率不变,A错误;反应式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B正确;增大CO 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O 的转化率降低,C错误;催化剂对化学平衡没有影响,D错误。
反应A+B →C(△H <0)分两步进行△ A+B→X (△H >0)△ X→C(△H <0)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总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是【答案解析】D由反应A+B →C(△H <0)分两步进行△ A+B→X (△H >0)△ X→C(△H <0)可以看出,A+B →C(△H <0)是放热反应,A和B 的能量之和C,由△ A+B→X (△H >0)可知这步反应是吸热反应,X→C(△H <0)是放热反应,故X的能量大于A+B;A+B的能量大于C,X 的能量大于C,答案:D。
2012年普通高考全国卷理科综合化学试题与解析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化学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第Ⅰ卷共21小题,每小题6分,共126分。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 1 C 12N 14O 16Na 23Cl 35.5K 39Fe 56Cu 64Br 80Ag 108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6.下列有关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A.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B.单质分子中均不存在化学键C.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D.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7.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A.硫酸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Al3++3OH-===Al(OH)3↓CO-===CaCO3↓+2OH-B.碳酸钠溶液中加入澄清石灰水Ca(OH)2+23C.冷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氯气Cl2+2OH-===ClO-+Cl-+H2OD.稀硫酸中加入铁粉2Fe+6H+===2Fe3++3H2↑8.合成氨所需的氢气可用煤和水作原料经多步反应制得,其中的一步反应为:CO(g)+H2O(g)CO2(g)+H2(g)∆H<0反应达到平衡后,为提高CO的转化率,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A.增加压强B.降低温度C.增大CO的浓度D.更换催化剂9.反应A+B―→C(∆H<0)分两步进行:①A+B―→X(∆H>0),②X―→C(∆H<0)。
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总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是()A B C D10.元素X形成的离子与钙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且X的离子半径小于负二价硫离子的半径。
X 元素为()A.Al B.P C.Ar D.K11.①②③④四种金属片两两相连浸入稀硫酸中都可组成原电池。
①②相连时,外电路电流从②流向①;①③相连时,③为正极;②④相连时,②上有气泡逸出;③④相连时,③的质量减少,据此判断这四种金属活动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①③②④B.①③④②C.③④②①D.③①②④12.在常压和500 ℃条件下,等物质的量的Ag2O、Fe(OH)3、NH4HCO3、NaHCO3完全分解,所得气体体积依次为V1、V2、V3、V4。
2012年全国高考北京高考化学试题及答案详解

2012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北京卷)化学试题及答案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CI35.5 Br80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20分)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6分,共1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山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6.下列用品的有效成分及用途对应错误的是7.下列结合实验现象的反映方程式正确的是A.切开的金属Na暴露在空气中,光亮表面逐渐变暗2Na+O2=Na2O2B.向AgC1悬浊液中滴加Na2S溶液,白色沉淀变成黑色2AgC1+S2-=Ag2S↓+2C1-C.Na2O2在潮湿的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变成白色粘稠物2Na2O2 +2CO2=2Na2CO3+O2D.向Na H CO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出现白色沉淀2HCO3-+Ca2++2OH-=CaCO3↓+CO32-+2H2O8.下列试验中,所选装置不合理的是A.分离Na2CO3溶液和CH3COOC2H5,选④B.用CC14提取碘水中的碘,选③C.用FeC12,溶液吸收C12选⑤D.粗盐提纯,选①和②9.已知33As、35Br位于同一周期,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As>C1>P B.热稳定性:HC1>AsH3>HBrC.还原性:As3->S2->C1- D.酸性:H3AsO4>H2SO4>H3PO410.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实验结果与预测的现象不一致的是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天然植物油常温下一般呈液态,难溶于水.有恒定的熔点、沸点B.麦芽糖与蔗糖的水解产物均含葡萄糖,故二者均为还原型二糖C.若两种二肽互为同分异构体,则二者的水解产物不一致D.乙醛、氮乙烯和乙二醇均可作为合成聚合物的单体12.人工光合作用能够借助太阳能,用co2,和H2O制备化学原料.下图是通过人工光合作用制备HCOOH的原理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过程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B.催化剂a表面发生氧化反应,有O2产生C.催化剂a附近酸性减弱,催化剂b附近酸性增强D.催化剂b表面的反应是CO2 +2H++2e一=HCOOH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18分)本部分共11小题.共180分。
2012高考北京理综化学试题解析

2012高考北京理综化学试题解析是NaHCO3而不是Na2CO3,故B错;复方氢氧化铝的主要成分是Al(OH)3,可以治疗胃酸过多,故C正确;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Ca(ClO)2,也可以做漂白剂,故D正确。
【答案】B7.(2012·北京高考·T7)下列解释实验现象的反应方程式正确的是( )A.切开的金属Na暴露在空气中,光亮表面逐渐变暗2Na+O2=Na2O2B.向AgC1悬浊液中滴加Na2S溶液,白色沉淀变成黑色2AgC1+S2- =Ag2S↓+2C1-C.Na2O2在潮湿的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变成白色粘稠物2Na2O2+CO2=2Na2CO3+O2 D.向NaHCO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出现白色沉淀2HCO3-+Ca2++2OH- =CaCO3↓+CO32-+2H2O【解析】“切开的金属Na暴露在空气中,光亮表面逐渐变暗”是生成Na2O而不是Na2O2,只有在加热(点燃)条件下才生成Na2O2:2Na+O2点燃Na2O2,故A错;Ag2S的溶解度比AgC1更小,可以实现沉淀的转化,故B正确;“Na2O2在潮湿的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变成白色粘稠物”主要是2Na2O2+2H2O=4NaOH+O2,生的NaOH具有吸水性造成的,故C错;“过量的澄清石灰水”时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HCO3-+Ca2++OH- =CaCO3↓+2H2O,故D错。
【答案】B8.(2012·北京高考·T8)下列试验中,所选装置不合理的是( )A.分离Na2CO3溶液和CH3COOC2H5,选④B.用CC14提取碘水中的碘,选③C.用FeC12溶液吸收C12,选⑤D.粗盐提纯,选①和②【解析】因CH3COOC2H5不溶解于水,故分离Na2CO3溶液和CH3COOC2H5用的是分液法,应选③,故A错;萃取分液用的是分液漏斗,故B正确;将FeC12溶液盛在⑤中广口瓶宗,C12从左侧通入反应,故C正确;粗盐的提纯需经过溶解、过量、蒸发结晶,故D正确。
2012年化学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北京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化学解析【试卷总评】本卷很好的贯彻了新课标考试说明的理念,综合考查了中学化学的主干知识,并很好的与社会相融合,其中6、12、25题,给考生以化学与社会相结合的良好启示。
试卷中的选择题均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突出考查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化学实验等知识。
填空题是较全面的知识揉合型题目,对知识点有较好的覆盖,又重点突出;体现了北京卷保持稳定,又有所创新的特点。
本试卷共14页.共30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CI35.5 Br80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20分)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6分,共1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山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6.下列用品的有效成分及用途对应错误的是A B C D用品有效成分NaCl Na2CO3Al(OH)3Ca(ClO)2用途做调味品做发酵粉做抗酸药做消毒剂7.下列解释实验现象的反应方程式正确的是A.切开的金属Na暴露在空气中,光亮表面逐渐变暗2Na+O2=Na2O2B.向AgC1悬浊液中滴加Na2S溶液,白色沉淀变成黑色2AgC1+S2- =Ag2S↓+2C1-C.Na2O2在潮湿的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变成白色粘稠物2Na2O2+CO2=2Na2CO3+O2D.向NaHCO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出现白色沉淀2HCO3-+Ca2++2OH- =CaCO3↓+CO32-+2H2O8.下列试验中,所选装置不合理的是A.分离Na2CO3溶液和CH3COOC2H5,选④B.用CC14提取碘水中的碘,选③C.用FeC12,溶液吸收C12,选⑤D.粗盐提纯,选①和②9.已知33As、35Br位于同一周期,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As>C1>P B.热稳定性:HC1>AsH3>HBr C.还原性:As3->S2->C1- D.酸性:H3AsO4>H2SO4>H3PO4 10.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实验结果与预测的现象不一致的是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天然植物油常温下一般呈液态,难溶于水,有恒定的熔点、沸点B.麦芽糖与蔗糖的水解产物均含葡萄糖,故二者均为还原型二糖、C.若两种二肽互为同分异构体,则二者的水解产物不一致D.乙醛、氯乙烯和乙二醇均可作为合成聚合物的单体【答案】:D【解析】:天然植物油均为高级脂肪酸甘油酯,但多是混甘油酯,没有固定的熔沸点,A错;蔗糖虽能水解得到葡萄糖,但其本身无还原性,B错;两者二肽随结构不同,但其可能水解得到相同的水解产物,比如CH3CH2(NH2)CONHCH2COOH和CH2(NH2)CONHCH(CH3)COOH,均水解得到CH2(NH2)COOH、CH3CH(NH2)COOH,C错;乙醛可以制取聚乙醛等、氯乙烯可以合成聚氯乙烯,乙二醇可以和乙二酸缩聚,D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北京高考理综化学部分详解
今年的化学试题,学生反馈不一,有的说难,有的说还可以。
看来这份题目初步实现了良好的区分度。
当然一些基本不变的考点还是有的,如化学平衡解释一些结论,化学平衡计算等等。
但几乎每一个学生的反馈一个字:“怪”。
究竟怪在哪里呢?经过我学生们的口述,可以总结一下“怪”,其实就一句话模拟考是一回事,高考(微博)是另外一回事。
具体来说:
1、平时不考的,这回考到了。
热化学方程式曾经都是加加减减的就搞定了,这次引入了键能,还有比例计算。
平时没练过画装置图,这次考到了制氨气简易装置。
(这个还好,我们训练过)
化学平衡引入了投料比参数。
(2010四川出现过类似考点,只不过是选择题的形式,这次改成了大题。
) ……
2、大量陌生方程式。
3、探究性问题比例增加。
HSO3- 和 SO32- 混合溶液酸碱性变化的解释
银氨体系黑色沉淀的出现
……
解读:大家可以对比一下近三年来的北京高考题和模拟题,其基本结论是,模考题不是当年高考的预测性试题;而相反,当年的高考题是对明年模考题的预测。
每年的模考题的侧重点基本都是参照去年或往年的全国各地高考真题改编的。
举个例子,今年西城二模27题氨气催化氧化那道题目,很多老师,很多同学都说出的不错,很有创意。
其实你看看2010年重庆27题就不觉得这题有什么了,口诀一句话:“防止冒白烟,除水又除氨”,最后的填空写过氧化钠,其实也就是原题中略做修改。
2011年顺义二模的题目也是一样,大家自行去寻找。
有些同学一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模考题对高考起不到预测的作用,练了半天都是无用功,那我该怎么办?
初步建议:要想在复习中,全面而深入的覆盖北京题目的考点,就请不要局限于训练北京历年高考题,有很多全国卷的真题也是可以列入训练范围的。
但一定要进行去粗取精的练习,有些侧重点和北京考题不一样的就不必练了。
举个例子,江苏广东某些工业流程过于复杂,考点高于北京大纲范围,可以舍弃其中
的某几问;但某几问比如沉淀洗涤,重结晶,防水解,防分解还是可以重点总结一下。
我们的课上,会为大家做一个筛选,对题目的精练,才是短时高效提分的关键。
具体建议:经过了3年,新课标的高考化学已经逐渐实现了一个比较平稳的过渡,考试题型和考查方式已经大体有了一些方向和规律性。
比如模拟考中经常见到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考察,其实北京高考已经很久不出现了,今年也没有一道选择题单独考察NA,这就属于我们在复习中可以略看的环节。
如果你是2013年参加高考的同学,不妨看一看下面的一些具体建议,一定对你有很大的帮助。
1、“知其所以然”
从北京的模考题和近几年新课改高考真题来看,经常会出现深挖本质原因的问题。
下面几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
(1)例如元素周期律,以前经常问比较HX的稳定性强弱排序,而现在一般流行加一问,请从原子结构角度加以解释。
____________。
(2)例如给出化学平衡的图像,以前经常问:该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
而现在可能在后面加一个空: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
(3)例如电化学法合成氨,以前经常给装置,问正负极方程式。
而现在可能会问,该反应能否设计成原电池,为什么?____________。
(4)例如电解NaCl水溶液,以前可能会要求写电极方程式,总反应方程式,现在的问法可能变成,请从水的电离平衡解释阴极pH变化原因____________。
(5)已知Fe2+和Fe3+都可以催化H2O2分解,请写出催化的机理____________。
大家可以自行测试一下,能不能保证自己这样的空拿到满分。
这样的题目还有很多很多,篇幅所限,不一一列举了。
复习策略:“三个必须”
?必须把无法变化的核心考点结论化
我们课上经常会讲一些秒杀题目的技巧,比如电化学,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中各种快速解题的结论。
根据学生反馈,今年电化学的选择题完全可以秒杀。
?必须把每一条结论的推出过程详细掌握
有的同学可能会觉得一下子工作量大了很多,其实不然,新课改的进行目标就是让学生从单一的死记硬背转化为对知识综合性的理解掌握。
因此考题中经常杀出一个或几个2-3分的填空考查原理性内容。
各位考生请切记!理解在先,记忆将会无比轻松,否则将会事倍功半。
?必须训练使用标准化学语言答题。
有的同学说:“我知道XXX是为什么,但每次我写的答案老师都不给分,或者每次都莫名其妙的半对半错丢个几分,都不知道因为什么扣了分。
”
其实因为什么非常明显:答题不规范,缺少得分点。
主观题往往是学生们的短板,就连学校里成绩顶尖的同学也不能保证自己在主观题中可以写出完美契合出题者的意图的答案。
因此同学们需要总结主观题答题模板。
比如离子检验,“取、加、若、则”这样的书写模板。
因此我们也会在课上给大家讲解答题的模板和踩分技巧,对问答题进行严格训练。
2、加强探究性实验的思维的训练。
这块内容是绝大多数北京考生的短板。
其实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疑问:探究性实验这么难,总是很难猜透出题人的意图。
就连老师自己做都费劲,只是照着答案反过来看才能想明白,有的干脆连给出答案了都看不明白,那要遇到新的题目我们怎么做啊?我可以告诉大家,无论老师和同学,面对这样新兴的题型,大家都有些不适应。
有的不负责任的老师干脆就叫学生看运气算了,我们完全有能力攻克这一题型,为什么要交付于命运?而且今年高考中探究性题目的比例加大,这也是今后命题趋势的信号。
而想获得高分,探究性实验必为拉开分数的制胜关键!
其实探究性实验基本模式就一句话: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
请注意这不是一句空话!
纵观新课改这几年出现过的上百道真题和模拟题,总结下来具体来说有几大模式:
(1)常见现象&反常现象
(2)陌生原理&并存反应
(3)性质探究&对比实验
(4)未知产物&预测检验
(5)方案对比&改进设计
建议各位新高三的同学做如下几件事情:
(1)题目类型标签化:我们一般在学校没有时间对探究性试验做专题性的练习,基本就是做套题中见到就讲讲。
没有完整的体系。
于是同学们需要自己将见到的探究性实验按照上述标签进行归类,如果出现模式重叠,打上两个或更多的标签。
几十道题目下来,基本就初步具有了对探究性实验套路的识别能力。
这个事情一定要尽早做!后面时间会越来越紧张。
可能就没有机会进行大强度实验专题复习了。
(2)基础知识模板化:如气体实验室+简易制备,如定性或定量试验基本仪器连接顺序、操作。
陌生方程式产物预测及配平等等,总结一些常见模板,才能识别题目微妙的变化,从容应对。
(3)探究思路模式化:我们经常说某道题很好的考查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说我怎么去复习呢?于是给出建议,一定要训练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话有什么意义呢?能帮助到考生么?
关键在于:
怎么提出问题的?是基本原理推论法,还是资料卡片陌生原理?
怎么分析问题的?怎么设计的实验?是套管实验,还是另外设计对照实验?是定性分析,还是定量测定?怎么排除的干扰?
怎么解决问题的?怎么确认某种原理的正确性?是离子检验,还是根据什么现象,得出了什么结论?甲乙同学谁说的对?还是干脆两个人说的都对?又该怎么解释?
实验方案是否存在问题?存在什么问题?是误差大,还是有干扰?怎么解决?又一个循环。
这才是我们要具体去掌握的,否则变成为一纸空谈。
关注题目中隐含的思维引导模式。
说到底就是关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案例。
(4)答题用语规范化:这个不赘述了。
参考上面提到的方法。
由于篇幅所限,我没有办法继续展开叙述了,而且讲解要结合题目才有效,否则都是对大家一点帮助都没有的空谈。
欢迎来到优能的课堂,分享我们研究高考化学多年的宝贵经验。
新高三的同学们,2013年的北京高考还在等着大家,同志们仍需努力。
祝各位好运。
(北京新东方优能中学教育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