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北京卷理综化学试题解析

合集下载

2016高考试题(理综)北京卷-解析版

2016高考试题(理综)北京卷-解析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理科综合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20分)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6分,共1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将与生物学有关的内容依次填入下图各框中,其中包含关系错误..的选项是框号选项1 2 3 4 5A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水无机盐B 人体细胞的染色体常染色体性染色体X染色体Y染色体C 物质跨膜运输主动运输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易化)扩散D 有丝分裂分裂期分裂间期染色单体分离同源染色体分离【答案】D【名师点睛】首选明确识记知识点,并把各知识点构建成知识网络图,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无机盐水无机化合物核酸蛋白质脂质糖类有机物化合物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染色体染色体性染色体常染色体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YX⎩⎨⎧离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减数第二次分裂:减数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减数第一次分裂:联会减数分裂2. 葡萄酒酿制期间,酵母细胞内由ADP 转化为ATP 的过程 A . 在无氧条件下不能进行 B . 只能在线粒体中进行 C . 不需要能量的输入 D . 需要酶的催化 【答案】D【名师点睛】需要明确的知识点:①酵母菌细胞内ATP 形成的部位: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基质;②酵母菌的呼吸方式;③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中均有ATP 形成;④ADP 转化为ATP 的条件:需要能量以及酶的催化等。

3. 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 区和T 区。

20世纪90年代初,F 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

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 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

经过十年,F 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 区的 A .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 B . 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 C . 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 D . 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 【答案】A【解析】题干中“经过十年,F 区豹种群增至数百余只”,由于豹与豹之间的基因组成存在差异性,因此随 着F 区豹种群密度的增加,其遗传多样性增加;A 正确。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北京卷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北京卷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理科综合化学部分6.我国科技创新成果斐然,下列成果中获得诺贝尔奖的是A.徐光宪建立稀土串级萃取理论B.屠呦呦发现抗疟新药青蒿素C.闵恩泽研发重油裂解催化剂D.侯德榜联合制碱法7.下列中草药煎制步骤中,属于过滤操作的是A.冷水浸泡B.加热煎制C.箅渣取液D.灌装保存8.下列食品添加剂中,其试用目的与反应速率有关的是A.抗氧化剂B.调味剂C.着色剂D.增稠剂9.在一定条件下,甲苯可生成二甲苯混合物和苯。

有关物质的沸点、熔点如下:对二甲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苯沸点/℃熔点/℃13 25 47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反应属于取代反应B.甲苯的沸点高于144 ℃C.用蒸馏的方法可将苯从反应所得产物中首先分离出来D.从二甲苯混合物中,用冷却结晶的方法可将对二甲苯分离出来10.K2Cr2O7溶液中存在平衡:Cr2O72-(橙色)+H2O 2 CrO42-(黄色)+2H+。

用K2Cr2O7溶液进行下列实验:结合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①中溶液橙色加深,③中溶液变黄B.②中Cr2O72-被C2H5OH还原C.对比②和④可知K2Cr2O7酸性溶液氧化性强D.若向④中加入70%H2SO4溶液至过量,溶液变为橙色11.在两份相同的Ba(OH)2溶液中,分别滴入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H2SO4、NaHSO4溶液,其导电能力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右图所示。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学科.网A.①代表滴加H2 SO4溶液的变化曲线B.b点,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是Na+、OH–C.c点,两溶液中含有相同量的OH–D.a、d两点对应的溶液均显中性12.用石墨电极完成下列电解实验。

实验一实验二装置现象a、d处试纸变蓝;b处变红,局部褪色;c处无明显变化两个石墨电极附近有气泡产生;n处有气泡产生;……下列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或推测不合理...的是A、a、d处:-2222e=2H O H OH-+↑+B、b处:22l2lC e C---=↑C、c处发生了反应:22Fe e Fe-+-=D、根据实验一的原理,实验二中m处能析出铜25.(17分)功能高分子P的合成路线如下:(1)A的分子式是C7H8,其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2016高考全国卷1理综化学含答案及解析

2016高考全国卷1理综化学含答案及解析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卷)理科综合(化学部分)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用灼烧的方法可以区分蚕丝和人造纤维B、食用油反复加热会产生稠环芳烃等有害物质C、加热能杀死流感病毒是因为蛋白质受热变性D、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95%【答案】D【解析】A、蚕丝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灼烧时会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而人造纤维由纤维素改性得到,灼烧时有刺激性气味,可由此区分二者,故A正确。

B、食用油反复加热,碳链会变成环状,产生稠环芳烃等有害物质,故B正确。

C、加热、强酸碱、重金属盐均可以使蛋白质变性,因此加热可杀死流感病毒,故C正确。

D、医用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75%,工业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95%,故D错误。

因此,本题选D。

8.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值。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14 g乙烯和丙烯混合气体中的氢原子数为2N AB、1 mol N2与4 mol H2反应生成的NH3分子数为2N AC、1 mol Fe溶于过量硝酸,电子转移数为2N AD、标准状况下,2.24L CCl4含有的共价键数为0.4N A【答案】A【解析】9.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2-甲基丁烷也称为异丁烷B、由乙烯生成乙醇属于加成反应C、C4H9Cl有3种同分异构体D、油脂和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答案】B【解析】10.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用长颈漏斗分离出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产物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铜粉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NOC、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将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加水稀释D 、将Cl 2与HCl 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得到纯净的Cl 2【答案】C 【解析】11.三室式电渗析法处理含Na 2SO 4废水的原理如图所示,采用惰性电极,ab 、cd 均为离子交换膜,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两膜中间的Na +和SO 42–可通过离子交换膜,而两端隔室中离子被阻挡不能进入中间隔室。

2016高考北京卷化学试题解析(一)

2016高考北京卷化学试题解析(一)

2016高考北京卷化学试题解析(一)新东方在线侯宇2016年高考理科综合考试已经结束了,针对今年化学命题形势和内容,新东方在线化学老师侯宇为大家带来了详尽的分析。

总的来说今年高考的化学题,其实跟往年的思路差不多,我们都说继承和发扬,今年的北京卷的高考化学题,跟以往相比较基本上也是这个思路,继承和发扬。

继承为主,发扬为辅,基本上是以继承为主要的方面。

[真题]6.我国科技创新成果斐然,下列成果中获得诺贝尔奖的是A.徐光宪建立稀土串级萃取理论B.屠呦呦发现抗疟新药青蒿素C.闵恩泽研发重油裂解催化剂D.侯德榜联合制碱法[侯宇老师解析]主要看下面获得诺贝尔奖的,这个东西跟实际生活很相关,也是我们北京高考化学一直以来的传统,会跟生活、跟实际情况联系到一起,当然这里边的这些事可能跟我们实际生活关系都不是特别大,但很多你应该能听说过。

所以这个题就可以轻松的选出B。

[真题]7.下列中草药煎制步骤中,属于过滤操作的是[侯宇老师解析]第7题,说下列中草药煎制的过程属于过滤操作的事,第一个是浸泡,跟过滤没关系,第二个是加热,就是煮。

C选项,把渣怎么弄掉,底下拿了像滤网一样的东西,就是过滤,D选项说罐装保存,就是装瓶里面,对比下来就是C。

这也是我们做北京高考化学题的时候可以掌握的一个小策略,就是你把四个选项都看看。

当然就有可能出现一些出题人,他觉得这是生活常识,但是放到我们考生,放到我们这些孩子的眼中,可能未必是常识。

所以有一些事情,比方说第6题,我们就直接命中B选项。

但是有一些题目我们拿不准的,怎么办?四个选项都看一看,然后选出一个最优结果。

客观来说其实像第6题,我们也是在逐个选项的排查过程当中才看到B选项。

所有题目都应该这样去做。

第7题也是这样的,我们逐一选项去看,跟第6题的感觉上就是读到这儿并不是特别的确定就是D,你看D不是,那就是C。

[真题]8.下列食品添加剂中,其试用目的与反应速率有关的是A.抗氧化剂B.调味剂C.着色剂D.增稠剂[侯宇老师解析]第8题也是这样的,说下列食品添加剂当中,与反应速率相关的是哪个,如果你没有概念的话就都看到。

高考全国卷1理综化学含答案及解析

高考全国卷1理综化学含答案及解析

2016高考全国卷1理综化学含答案及解析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卷)理科综合(化学部分)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用灼烧的方法可以区分蚕丝和人造纤维B、食用油反复加热会产生稠环芳烃等有害物质C、加热能杀死流感病毒是因为蛋白质受热变性D、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95%【答案】D【解析】A、蚕丝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灼烧时会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而人造纤维由纤维素改性得到,灼烧时有刺激性气味,可由此区分二者,故A正确。

B、食用油反复加热,碳链会变成环状,产生稠环芳烃等有害物质,故B正确。

C、加热、强酸碱、重金属盐均可以使蛋白质变性,因此加热可杀死流感病毒,故C正确。

D、医用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75%,工业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95%,故D错误。

因此,本题选D。

8.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值。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14 g乙烯和丙烯混合气体中的氢原子数为2N AB、1 mol N2与4 mol H2反应生成的NH3分子数为2N AC、1 mol Fe溶于过量硝酸,电子转移数为2N AD、标准状况下,2.24L CCl4含有的共价键数为0.4N A【答案】A【解析】9.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2-甲基丁烷也称为异丁烷B、由乙烯生成乙醇属于加成反应C、C4H9Cl有3种同分异构体D、油脂和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答案】B【解析】10.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用长颈漏斗分离出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产物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铜粉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NOC、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将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加水稀释D、将Cl2与HCl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得到纯净的Cl2【答案】C【解析】11.三室式电渗析法处理含Na 2SO 4废水的原理如图所示,采用惰性电极,ab 、cd 均为离子交换膜,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两膜中间的Na +和SO 42–可通过离子交换膜,而两端隔室中离子被阻挡不能进入中间隔室。

2016年高考北京卷理综化学试题解析(正式版)讲解

2016年高考北京卷理综化学试题解析(正式版)讲解

6.我国科技创新成果斐然,下列成果中获得诺贝尔奖的是A.徐光宪建立稀土串级萃取理论B.屠呦呦发现抗疟新药青蒿素C.闵恩泽研发重油裂解催化剂D.侯德榜联合制碱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屠呦呦因发现抗疟疾的新药青蒿素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

考点:化学发展7.下列中草药煎制步骤中,属于过滤操作的是A.冷水浸泡B.加热煎制C.箅渣取液D.灌装保存【答案】C考点: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的操作8.下列食品添加剂中,其使用目的与反应速率有关的是A.抗氧化剂B.调味剂C.着色剂D.增稠剂【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抗氧化剂减少食品与氧气的接触,延缓氧化的反应速率,故正确;B、调味剂是为了增加食品的味道,与速率无关,故错误;C、着色剂是为了给食品添加某种颜色,与速率无关,故错误;D、增稠剂是改变物质的浓度,与速率无关。

考点:食品添加剂9.在一定条件下,甲苯可生成二甲苯混合物和苯。

有关物质的沸点、熔点如下:对二甲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苯沸点/℃138 144 139 80熔点/℃13 −25 −47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反应属于取代反应B.甲苯的沸点高于144 ℃C.用蒸馏的方法可将苯从反应所得产物中首先分离出来D.从二甲苯混合物中,用冷却结晶的方法可将对二甲苯分离出来【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甲苯变二甲苯是甲苯的苯环上的氢被甲基代替,属于取代反应,故正确;B、甲苯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二甲苯小,故沸点比二甲苯低,故错误;C、苯的沸点与二甲苯的沸点相差较大,可以用蒸馏的方法分离,故正确;D、因为对二甲苯的熔点较高,冷却后容易形成固体,所以能用冷却结晶的方法分离出来,故正确。

考点: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有机物的反应类型10.K 2Cr2O7溶液中存在平衡:Cr2O72-(橙色)+H2O 2 CrO42-(黄色)+2H+。

用K2Cr2O7溶液进行下列实验:结合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①中溶液橙色加深,③中溶液变黄B.②中Cr2O72-被C2H5OH还原C.对比②和④可知K2Cr2O7酸性溶液氧化性强D.若向④中加入70%H2SO4溶液至过量,溶液变为橙色【答案】D考点:化学平衡移动11.在两份相同的Ba(OH)2溶液中,分别滴入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H2SO4、NaHSO4溶液,其导电能力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右图所示。

2016高考化学(北京卷)试卷解析

2016高考化学(北京卷)试卷解析

②过程 III 从粗产品得到纯产品,所以考查重结晶操作。结合溶解度曲线得到,在浓度大的 NaOH 溶液中 PbO 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所以选择 35%的 NaOH 溶液做溶剂。根据条 件可知,粗品中含有炭黑,所以需要进行趁热过滤。则操作为:将 PbO 粗品溶于适量热的 35%的 NaOH 溶液中,形成热饱和溶液,趁热过滤,将滤液冷却至室温,过滤后洗涤沉淀, 干燥后就能得到纯品 PbO。 28. 【答案】 (1)2Ag+(aq)+SO32-(aq)⇌Ag2SO3(s) (2)①取少量洗净的棕黄色沉淀,滴加稀硫酸,沉淀变红,则证明有 Cu+。②a.Ba(OH)2;b. 由白色沉淀可知清夜中有 SO42-,由加入 KI 生成白色沉淀可知有 Cu+,由加淀粉无现象说明 有还原剂 SO32(3)①Al(OH)3;
实验一中的 a、b、c、d 分别为阴极、阳极、阳极、阴极,所以才有了题干中的实验现象, 而且 c 极的 Fe 为活性的阳极,优先失电子,而 d 为阴极,H+得电子,所以 c 极附近显碱性 而变蓝;同理可以分析出实验二中的 m 极为阳极而 n 极为阴极,所以 m 处有 Cu 溶解而不 应该是 Cu 析出,故 D 选项错误。 25. 【答案】
应完全,溶质为 Na2SO4,对应②中 d 点。 c 点两溶液导电能力相同, 但是①中主要溶质为硫酸, 显酸性, ②中溶质为 Na2SO4 与 NaOH, 显碱性,故溶液中不可能含有相同量的 OH-,故 C 错误。 结合上述解析 a 点溶液几乎为纯水,d 点主要溶质为 Na2SO4,溶液均显中性,故 D 正确。 12.D 【解析】 本题表面上考查电化学的有关知识,但实际在考查实验探究,题目非常新颖,要求学生根据 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非常强。通过实验一、二的现象可以艰难的分析出这是两个“串联 电路的电解池”。

2016年全国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带答案解析

2016年全国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带答案解析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试题类型: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7.下列有关燃料的说法错误的是A.燃料燃烧产物CO2是温室气体之一B.化石燃料完全燃烧不会造成大气污染C.以液化石油气代替燃油可减少大气污染D.燃料不完全燃烧排放的C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燃料燃烧产物是CO2,温室气体包括CO2、CH4等气体,A项正确,B.化石燃料完全燃烧产生大量CO2气体,大气中CO2合量过高会导致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B项错误,C.液化石油气等物质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一种比较清洁的能源,所以以液化石油气代替燃油可减少大气污染,C项正确,D.CO 是有毒气体,燃料不完全燃烧排放的C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D项正确;答案选B。

【考点定位】考查燃料燃烧,环境污染与防治等知识。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燃烧的燃烧,涉及化石燃料和液化石油气等,化石燃料是一种碳氢化合物或其衍生物。

化石燃料所包含的天然资源有煤、石油和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是由炼厂气或天然气(包括油田伴生气)加压、降温、液化得到的一种无色、挥发性气体,是一种比较清洁的能源。

8.下列各组中的物质均能发生加成反应的是A.乙烯和乙醇B.苯和氯乙烯C.乙酸和溴乙烷D.丙烯和丙烷【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苯和氯乙烯中均含有不饱和键,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乙醇、溴乙烷和丙烷分子中均是饱和键,只能发生取代反应,不能发生加成反应,答案选B。

【考点定位】考查有机反应类型【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有机反应类型。

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的异同比较如下:①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称为取代反应;有机物分子中双键(或三键)两端的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称为加成反应;②“上一下一,有进有出”是取代反应的特点,“断一,加二都进来”是加成反应的特点;③一般来说,烷烃、苯、饱和醇、饱和卤代烃往往容易发生取代反应,而含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或苯环的有机物容易发生加成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我国科技创新成果斐然,下列成果中获得诺贝尔奖的是A.徐光宪建立稀土串级萃取理论B.屠呦呦发现抗疟新药青蒿素C.闵恩泽研发重油裂解催化剂D.侯德榜联合制碱法B解答:解: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史,只要关注时事,平时注意积累,能轻松简答.考点定位:本题主要是考查化学史判断名师点晴:本题侧重于考查我国科学家在化学领域中的重大研究成果,主要是与诺贝尔化学奖有关的判断,学生只要平时注意稍加留意即可得出正确的判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7.下列中草药煎制步骤中,属于过滤操作的是A.冷水浸泡B.加热煎制C.箅渣取液D.灌装保存C解析:A、冷水浸泡属于物质的溶解,A错误;B、加热煎制属于加热,B错误;C、箅渣取液属于过滤操作,C正确;D、灌装保存是液体转移,D错误。

答案选C。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是考查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操作装置判断名师点晴:该题以我国中草药煎制为载体,侧重考查学生对物质分离与提纯操作装置图的熟练掌握程度,题目难度不大,明确过滤的含义、适用范围以及主要装置是解答的关键。

过滤适用于不溶性固体和液体之间的一种分离方法,主要仪器有铁架台(带铁圈)、烧杯、玻璃棒和漏斗,主要用品是滤纸。

另外还需要注意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离,侧重于学生的分析、实验能力的考查,题目密切联系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度不大.8.下列食品添加剂中,其使用目的与反应速率有关的是A.抗氧化剂B.调味剂C.着色剂D.增稠剂A分析:一般来说,食品中常加入抗氧剂、调味剂、着色剂以及增稠剂等,其中加入抗氧化剂可减缓食品的腐蚀,延长保质期,而调味剂、着色剂以及增稠剂与食品的色、态、味有关,以此解答该题.解答:解:A.抗氧化剂减少食品与氧气的接触,延缓氧化的反应速率,故A正确;B.调味剂是为了增加食品的味道,与速率无关,故B错误;C.着色剂是为了给食品添加某种颜色,与速率无关,故C错误;D.增稠剂是改变物质的浓度,与速率无关,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常见食品的添加剂,与化学反应速率相结合综合考查学生的双基以及分析能力,侧重于化学与生活的考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难度不大,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考点定位:本题主要是考查食品添加剂的有关判断名师点晴: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中应用十分广泛。

食品添加剂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健康,了解食品添加剂是每个人应该掌握的基本常识,只有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才会使我们的生活质量得以提升,也才会更安全、更健康。

了解抗氧化剂、调味剂、着色剂、增稠剂的含义是解答的关键,注意相关知识的积累。

9.在一定条件下,甲苯可生成二甲苯混合物和苯。

有关物质的沸点、熔点如下:对二甲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苯沸点/℃138 144 139 80熔点/℃13 −25 −47 6A.该反应属于取代反应B.甲苯的沸点高于144 ℃C.用蒸馏的方法可将苯从反应所得产物中首先分离出来D.从二甲苯混合物中,用冷却结晶的方法可将对二甲苯分离出来B解析:A、甲苯变二甲苯是甲苯苯环上的氢原子被甲基代替,属于取代反应,A正确;B、甲苯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二甲苯小,故沸点比二甲苯低,B错误;C、苯的沸点与二甲苯的沸点相差较大,可以用蒸馏的方法分离,C正确;D、因为对二甲苯的熔点较高,冷却后容易形成固体,所以能用冷却结晶的方法分离出来,D正确。

答案选B。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有机物的反应类型判断等名师点晴:掌握取代反应的含义、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方法以及相关物质的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时注意提取题干中的有效信息。

本题难点是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方法的选择,分离提纯方法的选择思路是根据分离提纯物的性质和状态来定的。

归纳如下: ①分离提纯物是固体(从简单到复杂方法) :加热(灼烧、升华、热分解),溶解,过滤(洗涤沉淀),蒸发,结晶(重结晶);②分离提纯物是液体(从简单到复杂方法):分液,萃取,蒸馏;③分离提纯物是胶体:盐析或渗析;④分离提纯物是气体:洗气。

答题时注意灵活应用。

10.K 2Cr2O7溶液中存在平衡:Cr2O72-(橙色)+H2O2CrO42-(黄色)+2H+。

用K2Cr2O7溶液进行下列实验:结合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①中溶液橙色加深,③中溶液变黄B.②中Cr2O72-被C2H5OH还原C.对比②和④可知K2Cr2O7酸性溶液氧化性强D.若向④中加入70%H2SO4溶液至过量,溶液变为橙色D专题:氧化还原反应专题;化学平衡专题.分析:K2Cr2O7溶液中存在平衡:Cr2O72-(橙色)+H2O⇌2CrO42-(黄色)+2H+,加入酸,氢离子浓度增大,平衡逆向移动,则溶液橙色加深,加入碱,平衡正向移动,溶液变黄,由实验②、④可知Cr2O72-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可氧化乙醇,而CrO42-不能,以此解答该题.解答:解:A.在平衡体系中加入酸,平衡逆向移动,重铬酸根离子浓度增大,橙色加深,加入碱,平衡正向移动,溶液变黄,故A正确;B.②中重铬酸钾氧化乙醇,重铬酸钾被还原,故B正确;C.②是酸性条件,④是碱性条件,酸性条件下氧化乙醇,而碱性条件不能,说明酸性条件下氧化性强,故B正确;D.若向④溶液中加入70%的硫酸到过量,溶液为酸性,可以氧化乙醇,溶液变绿色,故D错误. 故选D.点评:本题综合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以及化学平衡的移动问题,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题给信息,为解答该题的关键,易错点为D,注意Cr2O72-、CrO42-氧化性的比较,难度不大.考点定位:本题主要是考查化学平衡移动、氧化还原反应判断名师点晴:明确溶液中的反应特点,并能灵活应用勒夏特列原理判断平衡的移动方向是解答的关键,解答时要注意通过对比实验的分析得出在酸性溶液中重铬酸钾的氧化性强,能把乙醇氧化。

易错选项是D,注意④中的实验环境,不要忽视了溶液中还存在乙醇,而不能单纯的考虑平衡的移动方向。

11.在两份相同的Ba(OH)2溶液中,分别滴入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H2SO4、NaHSO4溶液,其导电能力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右图所示。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①代表滴加H2SO4溶液的变化曲线B.b点,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是Na+、OH–C.c点,两溶液中含有相同量的OH–D.a、d两点对应的溶液均显中性C专题:电离平衡与溶液的pH专题.分析:A.Ba(OH)2溶液和H2SO4、NaHSO4溶液反应方程式分别为H2SO4+Ba(OH)2=BaSO4↓+2H2O、NaHSO4+Ba(OH)2=BaSO4↓+NaOH+H2O,2NaHSO4+Ba(OH)2=BaSO4↓+Na2SO4+2H2O,溶液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成正比,根据图知,曲线①在a点溶液导电能力接近0,说明该点溶液离子浓度最小,应该为Ba(OH)2溶液和H2SO4的反应,则曲线②为Ba(OH)2溶液和NaHSO4溶液的反应;B.根据图知,a点为Ba(OH)2溶液和H2SO4恰好反应,H2SO4、NaH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则b点溶液溶质为NaOH;C.c点,①中稀硫酸过量,溶质为硫酸,②中硫酸氢钠过量,则溶质为NaOH、Na2SO4;D.a点①中硫酸和氢氧化钡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只含水;d点②中溶质为Na2SO4.解答:解:A.Ba(OH)2溶液和H2SO4、NaHSO4溶液反应方程式分别为H2SO4+Ba(OH)2=BaSO4↓+2H2O、NaHSO4+Ba(OH)2=BaSO4↓+NaOH+H2O,2NaHSO4+Ba(OH)2=BaSO4↓+Na2SO4+2H2O,溶液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成正比,根据图知,曲线①在a点溶液导电能力接近0,说明该点溶液离子浓度最小,应该为Ba(OH)2溶液和H2SO4的反应,则曲线②为Ba(OH)2溶液和NaHSO4溶液的反应,即①代表滴加H2SO4溶液的变化曲线,故A正确;B.根据图知,a点为Ba(OH)2溶液和H2SO4恰好反应,H2SO4、NaH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则b点溶液溶质为NaOH,所以b点,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是Na+、OH-,故B正确;C.c点,①中稀硫酸过量,溶质为硫酸,②中硫酸氢钠过量,则溶质为NaOH、Na2SO4,因为硫酸根离子浓度相同,②中钠离子浓度大于①中氢离子浓度,所以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不同,故C错误;D.a点①中硫酸和氢氧化钡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只含水;d点②中溶质为Na2SO4,水和硫酸钠溶液都呈中性,故D正确;点评:本题考查酸碱混合溶液定性判断,为高频考点,侧重考查学生分析判断及识图能力,明确发生的反应及各点溶液中溶质成分是解本题关键,注意:溶液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成正比,题目难度中等.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酸碱溶液混合时溶液的酸碱性的判断以及图像分析等名师点睛:该题以氢氧化钡与硫酸以及硫酸氢钠的反应为载体,侧重考查溶液的导电性、离子判断以及溶液酸碱性判断。

明确反应的原理,正确书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解答的关键,特别是氢氧化钡和硫酸氢钠的反应,应用顺序的不同或量的不同而导致方程式变化,是解答本题的难点和易错点。

注意溶液的导电能力只与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和离子所带电荷数有关系,与离子种类无关。

12.实验一实验二装置现象a、d处试纸变蓝;b处变红,局部褪色;c两个石墨电极附近有气泡产生;n处处无明显变化有气泡产生;……下列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或推测不合理的是A.a、d处:2H2O+2e-=H2↑+2OH-B.b处:2Cl--2e-=Cl2↑C.c处发生了反应:Fe-2e-=Fe2+D.根据实验一的原理,实验二中m处能析出铜B分析:实验一a、d处试纸变蓝,说明生成OH-,为电解池的阴极,b处变红,局部褪色,为电解池的阳极,生成氯气,c处无明显变化,铁丝左侧为阳极,右侧为阴极,实验二两个石墨电极附近有气泡产生,左侧生成氢气,右侧生成氧气,两个铜珠的左侧为阳极,右侧为阴极,n处有气泡产生,为阴极,以此解答该题.解答:解:A.d处试纸变蓝,为阴极,生成OH-,电极方程式为2H2O+2e-═H2↑+2OH-,故A正确;B.b处变红,局部褪色,是因为Cl2+H2O=HCl+HClO,HCl的酸性使溶液变红,HClO的漂白性使局部褪色,故B错误;C.c处为阳极,发生了反应:Fe-2e-═Fe2+,故C正确;D.实验一中ac形成电解池,db形成电解池,所以实验二中也相当于形成三个电解池,一个球两面为不同的两极,左边铜珠的左侧为阳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Cu-2e-=Cu2+,右侧(即位置m处)为阴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Cu2++2e-=Cu,同样右边铜珠的左侧为阳极,右侧(即位置n处)为阴极,因此m处能析出铜的说法正确,故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电解原理,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电极的判断以及电极反应,为解答该题的关键,题目易错点为D,注意铜珠的左右侧可看出阴、阳极,难度中等.考点定位:本题主要是考查电解原理的应用名师点睛:化学反应主要是物质变化,同时也伴随着能量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